陶望齡(一五六二——一六〇九),字周望,別號石簣,人稱石簣先生,晚年榜所居曰“歇庵”,學者又稱歇庵先生,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今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陶堰鎮(zhèn)陶堰村)人,是明朝后期著名的理學家,陽明后學的重要代表。陶望齡出身書香世家,祖上歷代業(yè)儒,父親陶承學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望齡為承學三子,深受家風熏沐。他自幼聰慧,雖在稚年,便進止有度,儼若成人。萬歷十二年,時二十三歲,自燕返越,補試睦州,被浙江提學副使林偕春置為案首。次年參加浙江鄉(xiāng)試,中第二名。萬歷十七年,得會試名,殿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與同科狀元、翰林院修撰焦竑一起讀書秘閣,相互激勵,專力圣人之學。萬歷二十三年,與袁宗道、董其昌等一起充任會試同考官。后請告歸家。萬歷二十九年復職原官,不久轉為太子中允,撰述制誥,次年三月升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萬歷三十一年冬,“妖書”案發(fā),以大義切責執(zhí)政沈一貫,力救被陷的郭正域。萬歷三十二年三月,充任廷試受卷官。踰月,乞骸骨以歸。萬歷三十三年十一月,詔起國子監(jiān)祭酒,上疏力辭不赴,后以新銜在籍。望齡歸家后,一心研修學問。萬歷三十七年六月卒于家,享年四十八歲。天啟元年,以學行謚文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