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三個朝代七百年間相繼涌現了許多天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陸游;關漢卿、馬致遠。這些偉大的名字與日月同輝,他們的名篇杰作世代流傳。詩人的生命有限,其作品的藝術生命永恒。歷代傳世佳作不僅滋潤著中國文人的心靈,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而且受到各國漢學家的關注,從18世紀起被陸續(xù)譯為各種外語版本,中國詩詞成了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俄羅斯?jié)h學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院士早在1880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一書中就把司馬相如、杜甫、李太白和蘇東坡的名字跟普希金相提并論。另一位漢學家瓦西里·阿列克謝耶夫院士,指導他的弟子尤·休茨基譯唐詩,1923年出版了《七至九世紀中國抒情詩選》。在這本詩集的序言里,他提出了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譯詩原則和以俄語音步對應漢語音節(jié)的譯詩方法。阿列克謝耶夫院士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學有宏觀把握,于1920年提出了中國典籍翻譯提綱,因此俄羅斯?jié)h學家翻譯中國詩歌具有系統(tǒng)性。他們尊重原作,追求譯詩的忠實性和審美情趣,明確反對歐洲文化中心論,反對獵奇心理和居高臨下的隨意增刪。20世紀50到70年代相繼出現了一批有成就的俄語詩歌翻譯家,如施圖金、艾德林、瓦赫金、孟列夫、車連義、巴斯曼諾夫。有些詩人跟漢學家合作,也參與到翻譯中國古詩的行列里來,阿赫瑪托娃、吉托維奇、阿達利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為中國詩歌在俄羅斯的傳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