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憑借書畫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憑借詩文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可謂詩、文、書、畫“四絕”。 這樣的文徵明在時人眼中是一流人物,加之父執(zhí)輩為官均有作為,從政一時成了文徵明的理想。然而在九次應試九次不第后,他終于放下執(zhí)念, 在詩酒酬唱、書畫鑒賞中度過一生,平淡中自有精彩。 文徵明的平和與淡泊在當時格格不入。好友如唐伯虎、祝允明大多風流 不羈,可文徵明生活在江南佳麗地,置身放縱禮法的年輕才俊中,卻能 力摒流俗,做到“平生不二色”。與世不合的文徵明與周圍人的沖突自 然不可避免。少年時,他內心也曾升騰起掙脫現(xiàn)實的火焰,但到暮年, 這股火焰已歸于對自我的完善。終于,身兼藝術家和儒者雙重身份的文 徵明在平淡中實現(xiàn)了精神的自由。他去世時的場景仿佛濃縮了這份自 由 :在蘇州,九十歲高齡的文徵明坐在書房的小椅上離世,面前是整 齊攤開的紙筆。 可人們在探查文徵明看似平淡的生命軌跡時,除了看到他在藝術上的突 破和他對理想、道德的堅守外,也能看到他曾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 對生命有過痛苦的感受。本書希望探入文徵明平淡的生活水面,觸摸他 深埋于水下的藝術人生和藝術精神,以便讀者更多地了解文徵明其人以 及他諸多創(chuàng)造精神的發(fā)端。由于作者將文徵明的人生軌跡與當時社會的 發(fā)展絡脈交織在一起,讀者對數(shù)百年前的藝術氣象也將有更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