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緒言
一、國內的佛教心理學研究
二、日本、歐美的佛教心理學研究
三、禪學與心理學的對話
四、小結
第一章 禪宗心法智慧的詮釋
第一節(jié) 般若無知與心法智慧
一、以心為宗與心為法本
二、真諦無相與般若無知
三、心地法門與念頭工夫
第二節(jié) 掃相破執(zhí)與不二中道
一、《金剛經》與掃相破執(zhí)
二、早期燈錄與掃相破執(zhí)
三、超越對法與不二中道
第三節(jié) 藏識體用與覺性本具
一、藏識體用與心之性相
二、藏識體用與智識雙運
三、覺性本具與十重迷悟
第四節(jié) 多元的、立體的思維方式
一、多元的思維方式的意涵
二、多元的思維方式的可能性
三、多元的思維方式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章 禪宗心法與情緒管理
第一節(jié) 覺性本具與情緒覺察
一、覺性本具與自我覺察
二、內觀禪修與覺知情緒
第二節(jié) 共情理解與情緒表達
一、無我與傾聽
二、慈心禪與同理心
三、情緒表達與正向溝通
第三節(jié) 多元思維與情緒調節(jié)
一、提升情緒的積極率
二、善觀因緣與情緒轉化
三、多元思維與正向思考
第三章 禪宗心法與心理調適
第一節(jié) 多元思維與自我剖析
一、無我:實我非有
二、假我:假我非無
三、大我:佛性真我
第二節(jié) 藏識體用與心理過程
一、心理過程的四種模式
二、心理過程的微觀模型
三、藏識體用與熏習、反熏習
第三節(jié) 正念明覺與活在當下
一、內觀禪修與覺知感受
二、正念禪修與注意轉換
三、生活禪:祖師禪的生活化與化生活
第四節(jié) 般若正見與心地法門
一、掃相破執(zhí)與看破放下
二、般若正見與多元思維
三、平常心是道與日日是好日
第四章 禪宗心法與心境提升
第一節(jié) 心如虛空與慈悲喜舍
一、心如虛空與截斷眾流
二、自他不二與慈悲喜舍
三、不住無為與不盡有為
第二節(jié) 不二法門與隨緣任運
一、信心不二與不二信心
二、任性合道與隨緣任運
三、日用皆道與詩意安居
第三節(jié) 自性成佛與自我實現
一、需要層次與自我實現
二、自我實現與見性明心
三、自我超越與大我實現
第五章 禪宗心法與心理療法
第一節(jié) 《壇經》心性學說與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之比較
一、人性假設:心性本凈與意志自由
二、方法:隨方解縛與矛盾意向法
三、風格:道由心悟與活出意義
四、小結
第二節(jié) 《壇經》心性學說與羅杰斯的個人中心療法之比較
一、本心論與人性論:心性本凈與實現趨向
二、迷失論與病因論:執(zhí)著迷失與價值條件
三、開悟論與治療論:道由心悟與助益性關系
四、境界論與實現論:回歸本來面目與成為真實的自我
第三節(jié) 西方禪學療法的主題
一、同體大悲與共情理解
二、無緣大慈與無條件積極關注
三、心行般若與真誠一致
四、依正不二與心靈環(huán)保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