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辭典為德文版《馬克思主義歷史考證大辭典》(Historisch-kritisches Wor-terbuch des Marxismus)的中譯本。德文版1983年開始編纂,自1994年出版第一卷以來,已經(jīng)出版九卷十三冊,另有六卷十二冊尚未出版。全套十五卷辭典擬收錄詞目1500條,詞目按照德文字母先后次序分卷冊順序排列。德文版辭典自編撰伊始,累計800余位學者參與撰稿和編輯工作,辭典中文版各卷依據(jù)德文版,附有該卷撰寫者簡介和編輯名單。二、本辭典中文版于2017年立項,由北京大學資助并組織編譯,設(shè)有中文版編輯部,計劃每年翻譯出版一至二卷。第一卷于2018年5月出版。中文版的編譯總體沿用德文版的卷冊及詞目編排,對于詞目及個別詞目內(nèi)容的選錄和刪減,中文版編委會有決定權(quán)。三、本卷(第二卷)條目錄自德文版第二卷(總第二冊),含德文首字母B-D之詞目,即從“銀行”(Band)至“音樂中的愚蠢”(Dummheit in der Musik),共計九十九條。四、辭典詞目使用中文、德文兩種文字書寫;本卷另沿用德文版成例列出其他五種語言的譯名,置于中文德文詞目之后。五種語言分別以字母AEFRS代表,其中A代表阿拉伯文,E代表英文,F(xiàn)代表法文,R代表俄文,S代表西班牙文。五、中文版詞目的編輯體例基本沿用德文版的格式。茲說明如下:(1)詞目名稱以中德兩種文字書寫,德文置于括號中。(2)德文版正文中以斜體字表示的重點詞,在中文版中均改用黑體字表示。(3)正文中括注內(nèi)的文字(個別詞目附有評釋),除引用文獻的標題或縮寫(在“參考文獻”和“附錄”中可找到文獻的詳細信息及全稱)及篇章序號保留原文外,其余內(nèi)容均翻譯為中文。(4)每個詞目末尾德文版均設(shè)有“參考文獻”和“參考”兩項,分別列出詞目相關(guān)的參考文獻,以及可與該條相參照的其他詞目,中文版原文照錄,不作翻譯。(5)辭典中文版邊欄處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識的邊碼,為德文版原書的頁碼。
作者簡介
沃爾夫?qū)???弗里茨??豪格(Wolfgang Fritz Haug),1936年生于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教授,《馬克思主義歷史考證辭典》主編,曾任柏林批判理論研究所所長、Argument出版社社長,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當代德國哲學等研究,代表作為《商品美學批判》、《高科技資本主義》、《怎么讀〈資本論〉?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的哲學與認識論》等。 譯者簡介: 俞可平,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學會會長,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公認的代表性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