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以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xiāng)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zhàn)亂來到上海為開始,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時,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前來吊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zhàn)況、談生意、搞社交。這時,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欲拉攏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后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zhàn)、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和同伴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后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悲劇命運。這部小說生動地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yè)是永遠得不到發(fā)展的。小說《子夜》結構宏大,人物眾多,線索紛繁,矛盾復雜,場面廣闊,情節(jié)緊湊,時間跨度雖僅有三個月,字數不足50萬字,幾乎囊括了所有復雜的生活內容,情節(jié)波瀾起伏而敘述有條不紊,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高峰之作,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瞿秋白曾對該小說有過評價:《子夜》是中國文壇上一部反映社會的小說,是中國文壇新的收獲,它是“中國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吳宓對該小說也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