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科學導論
1.1 學科意義
1.1.1 分析科學的定義
1.1.2 分析科學的作用
1.2 分析方法
1.2.1 分析方法的構成
1.2.2 分析方法的分類
1.2.3 分析方法的評價
1.3 學科進展
1.3.1 三次變革
1.3.2 學科現狀
1.3.3 發(fā)展趨勢
2 分析誤差基礎
2.1 分析誤差的性質
2.1.1 總體與樣本
2.1.2 真值與均值
2.1.3 準確度與誤差
2.1.4 精密度與偏差
2.1.5 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
2.2 總體均值的估計
2.2.1 隨機誤差分布規(guī)律
2.2.2 區(qū)間估計法
2.3 誤差傳遞與分配
2.3.1 誤差傳遞
2.3.2 誤差分配
2.4 分析誤差的處理
2.4.1 有效數字的確定
2.4.2 離群值的檢驗
2.4.3 隨機誤差的檢驗
2.4.4 系統誤差的檢驗
2.4.5 分析結果的表示
2.5 提高準確度的方法
2.5.1 選擇分析方法
2.5.2 優(yōu)化實驗設計
2.5.3 消除系統誤差
2.5.4 減小隨機誤差
2.5.5 避免過失錯誤
習題
3 滴定分析通論
3.1 滴定分析基本原理
3.1.1 滴定反應和計量關系
3.1.2 計量點和滴定突躍
3.1.3 滴定終點與終點誤差
3.1.4 突躍范圍及影響因素
3.1.5 滴定分析儀器技術
3.2 滴定分析標準物質
3.2.1 標準物質
3.2.2 標準滴定溶液
3.2.3 電生標準物質
3.3 滴定分析方式及組分含量計算
3.3.1 直接滴定法
3.3.2 返滴定法
3.3.3 轉化滴定法
3.3.4 含量表示及計算
3.4 滴定分析條件
3.4.1 反應速率及其控制
3.4.2 反應剩余率及其限度
3.4.3 反應計量點的估計
3.5 滴定分析特點和應用
3.5.1 酸堿滴定
3.5.2 配位滴定
3.5.3 氧化還原滴定
3.5.4 沉淀滴定
習題
4 分析方法通論
4.1 分析試樣的采制
4.1.1 分析試樣的采集
4.1.2 分析試樣的制備
4.2 分析信號的激發(fā)
4.2.1 光子激發(fā)法
4.2.2 電場激發(fā)法
4.2.3 磁場激發(fā)法
4.2.4 分子激發(fā)法
4.2.5 多元激發(fā)法
4.3 分析信號的響應
4.3.1 函數響應
4.3.2 指紋響應
4.4 分析信號的檢測
4.4.1 電信號檢測法
4.4.2 光信號檢測法
4.4.3 粒子信號檢測法
4.4.4 圖像信號檢測法
4.5 分析信號的解析
4.5.1 分析信號的分辨
4.5.2 信號校正與定量分析
4.5.3 模式識別與定性分析
4.5.4 波譜解析與結構分析
4.6 分析結果的處理
4.6.1 分析質量評價
4.6.2 分析質量控制
4.6.3 分析檢測報告
4.6.4 分析信息共享
習題
5 分析儀器概論
5.1 分析儀器的基本構造
5.1.1 進樣器
5.1.2 裝樣器
5.1.3 激發(fā)源
5.1.4 檢測器
5.1.5 信息站
5.2 典型分析儀器及應用
5.2.1 吸收光譜儀及應用
5.2.2 色譜分析儀及應用
5.2.3 電化學工作站及應用
5.2.4 流控分析儀及應用
5.3 分析儀器的發(fā)展趨勢
5.4.1 自動化智能化
5.4.2 小型化微型化
5.4.3 虛擬化網絡化
5.4.4 新原理新技術
習題
附錄
1.標準原子質量(2019)
2.常用化合物的摩爾質量(四位)
3.t分布表
4.Q檢驗臨界值
5.G檢驗臨界值
6.σ檢驗臨界值
7.F檢驗臨界值
8.水的離子積
9.弱酸在水中的酸度常數
10.弱堿在水中的堿度常數
11.金屬配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
12.EDTA的酸效應系數
13.常見酸效應系數和羥基配位效應系數的對數
14.常見金屬離子的副反應系數對數
15.常見EDTA配合物的條件常數對數
16.常見電對的條件電位
17.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積
18.常用預氧化劑和還原劑
19.常用溶劑的截止波長
20.部分顯色劑及應用
21.常用紫外衍生化試劑
22.常用熒光衍生化試劑
23.常用元素原子吸收分析譜線
24.常用電生標準物質
25.部分商品膜電極
26.氣相色譜最佳固定液的選擇
27.液相色譜化學鍵合固定相的選擇
28.評價各種液相色譜柱的樣品及操作條件
29.HPLC流動相的極性參數與分子間作用力
30.科學計算器的統計運算
31.矩陣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