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水運是綜合運輸體系和水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運量大、運距遠、運價低、單位運輸能耗少、排污少,以及建設過程中幾乎不占用或少用土地等特點,在促進流域經濟發(fā)展、優(yōu)化產業(yè)布局、服務對外開放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天然河流總長約43 萬公里,流域面積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條,超過10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 條,為我國內河水運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內河水運資源,造就了我國悠久的水上運輸歷史。開鑿于公元前506 年的胥河是中國現有記載的早期運河,也是世界上古老的人工運河;公元前214 年,為聯通湘江和漓江間的航運而開挖了靈渠;主要建于中國隋朝年間的大運河是世界上較長運河。為了克服通航河流水位集中落差或大比降對水運產生的障礙,中華民族祖先相繼提出并成功建造了具有當今通航建筑物類似功能的堰埭、陡門和古船閘。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連年的自然災害和戰(zhàn)亂使我國水運設施遭受到嚴重破壞,內河通航里程只有7. 36 萬公里,且絕大部分航道處于自然狀態(tài),僅有船閘20 余座,內河水運交通仍十分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