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四十年文選(全五卷)

《中國哲學史》四十年文選(全五卷)

《中國哲學史》四十年文選(全五卷)

定 價:¥1499.00

作 者: 陳來,李存山 著,陳鵬,趙金剛,章偉文,劉豐,高海波 編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20175487 出版時間: 2021-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07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創(chuàng)刊于1980年,已經(jīng)成為展示中國哲學史研究新成果的平臺。為了總結四十年來走過的歷程,更好地推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編輯部從四十年來發(fā)表于《中國哲學史》的學術論文中精選了一百六十余篇,分為五卷,力圖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中國哲學史研究界過去四十年的整體研究面貌,也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啟發(fā)。

作者簡介

  主編為陳來(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李存山(中國哲學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哲學史》主編)。

圖書目錄

《第一卷 中國哲學總論與方法論》目錄
第一編 總論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
哲學與哲學史 馮友蘭3
關于中國哲學史的范圍、對象和任務 張岱年29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基本功 任繼愈42
中國哲學史研究要進一步科學化 石峻46
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促進哲學史研究工作 侯外廬49
哲學史對象和范圍的再研究 楊憲邦52
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對象問題 陳俊民64
再談中國哲學史學 辛冠潔77
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 杜維明86
中國哲學關于人生價值的思想 張岱年96
中國哲學對人的類價值的探討 葛榮晉101
對孔子有關人的價值學說的幾點看法 許抗生107
儒家之“義”與人的價值 周桂鈿112
從理欲之辨看儒家的人生價值觀 李明友115
人的價值思想的普遍哲學意義 余敦康118
人的價值三議 辛冠潔121
論我國傳統(tǒng)人生的價值取向及其社會效應 李錦全123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題及其在現(xiàn)代和未來的意義 劉文英132
中國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 楊憲邦144
第二編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
用現(xiàn)實眼光看儒學復興問題 余敦康161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和諧觀念與現(xiàn)代化 張慶熊163
儒家倫理與經(jīng)濟發(fā)展 楊明170
尋找傳統(tǒng)哲學與現(xiàn)實的結合點 葛榮晉178
中國哲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李宗桂187
“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 湯一介203
儒學定位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意涵 景海峰209
從仁的四個層面看普遍倫理的可能性 蒙培元221
儒學生存形態(tài)的歷史形成與未來轉化 李維武234
第三編 中國哲學方法論及相關論題
要研究中國古代的辯證邏輯 馮契249
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的挑戰(zhàn) 陳來253
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中的方法論意識 胡軍265
什么是哲學與為什么要研究哲學史?
——兼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 黃裕生276
建立基于中國哲學原則的環(huán)境倫理學 喬清舉283
“中國哲學合法性”解疑 宋志明299
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中國的哲學和學術分科 李存山308
《第二卷 儒釋道與中國哲學》目錄
第一編 儒家哲學
從孔子的境界說看儒學的基本精神 蒙培元3
道德形上學和禮法互補
——戰(zhàn)國儒學的兩個重要理論推進 白奚19
倫理原則與心性本體
——儒家“仁內義外”與“仁義內在”說的內在一致性 李景林33
談宋明理學中的體用一原觀 朱伯崑45
周敦頤《通書》《太極圖說》關系考
——兼論周敦頤的本體論思想 徐洪興56
“先識造化”:張載的氣本論哲學 李存山72
陸象山的實學 杜維明97
朱熹的易學思想 余敦康119
王守仁“知行合一”說新探 程宜山133
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說的哲學含蘊 馮達文145
理學與儒家人格學說的衍化 楊國榮156
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
——以《讀四書大全說》的《大學》部分為中心 陳來170
王夫之《周易內傳》的解釋學 張學智188
王夫之“變”學發(fā)微 向世陵205
第二編 道家、玄學與道教哲學
中國哲學史的里程碑——老子的“無” 任繼愈221
“齊物”三義——《莊子·齊物論》主題分析 陳少明226
魏晉之際關于名實、才性的辯論 馮友蘭240
魏晉玄學對老莊“道”的革新 康中乾255
西晉貴無思想考辨 王曉毅270
郭象的《莊子注》和莊周的《莊子》 湯一介290
從超越逍遙到足性逍遙之轉化
──兼論郭象《莊子注》之詮釋方法 劉笑敢300
“本無”與“釋無”:郭象本體論中的有無之辨 楊立華318
原始道家的道論與心性論 張廣保331
論吳筠的道教哲學思想 李剛351
自由、自然與境界
——論成玄英的《莊子疏》 李大華362
近代老學中的道論 劉固盛379
第三編 佛教哲學
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范疇網(wǎng)絡 方立天393
簡論中國佛教的佛性學說與因果觀 賴永海405
中國佛教大乘意識的萌芽與樹立 圣凱414
慧遠的佛教哲學思想研究 許抗生428
從僧肇的《維摩經(jīng)》詮釋看其對善巧方便概念及思想的理解 程恭讓 韓成才438
論隋唐佛教宗派的思想特點 石峻 方立天454
慧能的思想與《壇經(jīng)》的演變 郭朋469
天臺智顗的如來藏思想述評 李四龍481
天臺佛學的入世精神 張風雷496
第四編 儒、釋、道哲學比較
孔子之仁與老子之自然——關于儒道關系的一個新考察 劉笑敢513
論儒道互補 牟鐘鑒 林秀茂528
《易傳》與《老子》的辯證思維 鄭萬耕546
說“陽儒陰釋”——理學與佛學的聯(lián)系和差別 崔大華558
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 洪修平568
《第三卷 新出簡帛與早期哲學史研究》目錄
第一編 簡帛研究與哲學史
出土簡帛對文獻考據(jù)方法的啟示
——文獻析讀、證據(jù)比較及文本演變 劉笑敢3
《老子》簡、帛本與傳世本關系的幾個“模型” 李存山25
《恒先》研究綜述
——兼論《恒先》今后研究的方法 曹峰33
第二編 帛書與早期儒道哲學
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 葛榮晉59
黃老帛書《經(jīng)法》的政治哲學
——兼論淵源于稷下之學 胡家聰70
試析帛書《黃帝四經(jīng)》“道生法”思想的內涵及意義 荊雨81
試論《黃帝四經(jīng)》中的“心” 匡釗92
“慎獨”與帛書《五行》思想 陳來102
再論“五行”與“聖智” 郭齊勇116
《五行》、《中庸》差異論 任蜜林127
德行內外——以簡帛《五行》篇為中心 孟慶楠141
第三編 郭店竹簡與早期儒家哲學
郭店簡與《禮記》 李學勤155
關于《唐虞之道》的幾個問題 王博161
《大學》早出新證 梁濤168
論《性自命出》與思孟學派的關系 丁四新180
“身心合一”之“仁”與儒家德性倫理
——郭店竹簡“”字及儒家仁愛的構成 王中江192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荀子的情性哲學 顏炳罡209
《性自命出》與《淮南子·繆稱》論“情” 劉樂賢217
郭店儒簡的宗教詮釋 歐陽禎人226
第四編 道家哲學新證
楚簡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 吳根友239
莊子思想中的道、一、氣
——比照郭店楚簡《老子》和《太一生水》 李存山246
《亙先》及戰(zhàn)國道家哲學論題探究 郭梨華255
《太一生水》的“水”與萬物之生成
——兼論《太一生水》的成文年代 白奚276
《恒先》的文本研究與思想解釋 陳靜288
“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從北大漢簡《老子》看《老子》第八章及《老子》文本的發(fā)展與演變 崔曉姣302
《第四卷 經(jīng)典詮釋與哲學史新探》目錄
第一編 玄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的推進
從張湛《列子注》和郭象《莊子注》的比較看魏晉玄學的發(fā)展 湯一介3
論魏晉玄學的特質和價值 馮達文22
裴的玄學思想 余敦康33
第二編 中國哲學的概念范疇研究
開展中國哲學固有概念范疇的研究 張岱年49
“天”與“人” 許抗生62
“有”與“無” 司馬文66
“心”與“物” 宋志明71
“理”與“氣” 方克立76
“動”與“靜” 李中華80
第三編 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哲學研究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 張世英87
試讀《大學》 葉秀山96
分析哲學與中國哲學 楊國榮106
“出生入死”的智慧:讀葉秀山先生有關《老子》的臨終札記 李猛119
第四編 先秦漢唐經(jīng)典詮釋
經(jīng)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jīng)典的形成為例 王中江135
“王者無外”與“夷夏之防”
——公羊三世說與夷夏觀念的沖突與協(xié)調 干春松147
論《春秋緯》中的春秋學思想 任蜜林159
王肅的三《禮》學與“鄭王之爭” 劉豐178
論中唐春秋學的義例思想 劉寧201
第五編 宋明經(jīng)典詮釋
玩味與涵泳——宋代解經(jīng)學的一個重要方法 谷繼明217
卦序與時義:程頤對王弼釋《易》體例的超越 楊立華228
儒學經(jīng)傳的懷疑與否定中的論說方式
——以王陽明、陳確的《大學》辨正為例 陳立勝240
劉宗周《人譜》析論 何俊254
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氣質人性論 陳來266
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
——以《禮記·樂記》為中心 張學智280
修天德以成王道
——王船山對《中庸》義理的疏解與闡發(fā) 陳明290
第六編 清代與近現(xiàn)代經(jīng)典詮釋
禮學即理學——定海黃氏父子的義理學 吳飛313
清儒對鄭玄注《孝經(jīng)》的辯護 吳仰湘332
康有為經(jīng)學思想調整芻議
——以《春秋董氏學》與《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的比較為例 張翔345
章太炎的“新經(jīng)學” 陳壁生368
論“六經(jīng)皆禮”說及其延伸路徑 顧濤386
《第五卷 中國哲學的近現(xiàn)代轉型》目錄
第一編 總論
中國近代哲學的特點、形態(tài)和意義 陳慶坤3
西方邏輯東漸與中國近代思維方式的嬗變 曾昭式14
試論中國近代哲學史上的進化論 曾樂山23
中國近代的實證論思潮及其歷史特點 楊國榮34
20世紀中國名辯(邏輯)研究 董志鐵46
論柏格森哲學在中國近代的影響 陳衛(wèi)平58
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 郭齊勇73
中國易學研究在21世紀 楊慶中95
第二編 近代哲學研究
澄清不同層面的“群己權界”
——基于嚴復《群己權界論》的分析 郭萍109
康有為與今文經(jīng)學 楊向奎126
康有為的經(jīng)學近代化改革及其失敗 姜廣輝 李有梁136
章太炎《訄書》(重訂本)對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評價 孔繁153
梁啟超的佛學思想 高振農(nóng)166
孫中山的現(xiàn)代化文化理念 孫尚揚178
第三編 現(xiàn)代哲學研究
湯用彤與胡適 湯一介187
“法相”與“唯識”何以分宗?
——試論“唯識、法相分宗說”在歐陽竟無佛學思想中的奠基地位 張志強205
論梁漱溟的多元文化觀 曹躍明232
心性圓融
——馬一浮心性論體系的建構與展開 許寧242
在知識與智慧之間
——金岳霖哲學的歷史意蘊 陳曉龍251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蒙培元262
馮友蘭《新理學》方法論批判 胡軍267
一個分析的現(xiàn)代儒學
——馮友蘭新理學方法評析 陳鵬278
蒙文通經(jīng)學思想探析 蔡方鹿293
張東蓀多元認識論簡析
——兼述張東蓀對康德認識論的倒退 李景林308
傅斯年、徐復觀論“生”與“性”之關系及其思想史意義 劉俊315
經(jīng)史之間:印順佛教經(jīng)史研究與近代知識的轉型 龔雋326
論賀麟前期思想的特點 張學智347
以生命的精神價值為中心
——方東美論中國哲學的“通性與特點” 余秉頤364
簡論陳榮捷對儒學的世界性貢獻 周熾成375
史學詮釋的新模式——簡論錢穆的理學觀 汪學群384
牟宗三三系論的理論貢獻及其方法終結 楊澤波392
代總結
時代·傳統(tǒng)·中國哲學
——時代課題與中國哲學史研究三十年來的演進邏輯 張志強411
編輯出版說明43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