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總序/001 譯者序/001 1.序言/001 2.財政金融革命的成果:聯(lián)省財政,1550—1700年/012 2.1 概述/012 2.2 哈布斯堡家族的財政集權/013 2.3 革命早期的財政結構/016 2.4 共和國支出中的戰(zhàn)爭負擔/017 2.5 公債的安全閥/019 2.6 有限的中央財政工具/024 2.7 稅收的一般形式/028 2.8 各省不同的稅收負擔/030 2.9 荷蘭共和國的財政成功/036 3.匯通財富:貨幣與銀行業(yè),1550—1800年/038 3.1 概述/038 3.2 革命及其對鑄幣和貨幣的影響/039 3.3 貨幣制度的改革與完善/041 3.4 貨幣兌換商、私人銀行和典當行/043 3.5 阿姆斯特丹銀行/047 3.6 阿姆斯特丹資本市場的特點/052 3.7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和證券交易/054 3.8 資本流動和國外資產(chǎn)/057 3.9 危機和劣勢/060 3.10 結論/063 4.從分裂到統(tǒng)一:國家財政,1700—1914/065 4.1 概述/065 4.2 發(fā)展的量化/067 4.3 18世紀的公共支出:戰(zhàn)爭與債務/071 4.4 巴達維亞革命期間愛國者觀念中的公共支出/074 4.5 從1815到1850年的國家支出和債務/077 4.6 公共收入:18世紀的遺產(chǎn)/078 4.7 巴達維亞革命期間的稅收/083 4.8 1850年以前荷蘭的稅收/084 4.9 自由主義全盛時期的公共支出/087 4.10 1844—1914年的公共收入/089 4.11 財政、制度變遷、經(jīng)濟發(fā)展和資本輸出/092 5.通往現(xiàn)代化的另一條路:銀行與貨幣,1814—1914年/095 5.1 概述/095 5.2 清理貨幣流通,1814—1850年/096 5.3 管理貨幣,1850—1914年/098 5.4 銀行業(yè)的早期模式,1814—1860年/099 5.5 結構變化,1860—1890年/110 5.6 新視野,1890—1914年/121 5.7 結論/124 6.舊規(guī)則,新情況,1914—1940年/126 6.1 銀行體系的發(fā)展:從“革命”到停滯/126 6.2 政府財政:實踐中的積累黃金法則/137 6.3 貨幣政策與中央銀行發(fā)展/142 6.4 舊規(guī)則,新情況,1914—1940年/151 7.走向新的成熟期,1940—1990年/152 7.1 概述/152 7.2 戰(zhàn)爭與和平/152 7.3 公共財政/158 7.4金融部門/166 7.5銀行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172 7.6中央銀行的職能和發(fā)展/182 7.7 結論/190 8.結論/192 8.1 省級優(yōu)先階段,1570—1800年/193 8.2 民族國家的到來,1800—1914年/194 8.3 從民族國家到更廣泛的貨幣一體化,1914年至今/195 詞匯表/198 參考文獻/202 譯叢主編后記/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