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豐富翔實是這部著作的又一個特點。除了利用漢文史籍關于西域的記載外,更主要的利用了一百多年來中外探險家、考古學家發(fā)掘的大量考古資料,這些材料已經披露很多,但散見于各處,這次課題負責人將見于羅振玉、王國維、黃文弼、韓康信、唐長孺、馮家舁、耿世民、林梅村、陳國燦、王冀青、王炳華、李經緯、張平等著作中,以及考古、文物雜志上的有關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加以利用。書中關于漢朝從樓蘭土垠遺址到龜茲沿線烽燧遺址的描述、關于唐朝安西四鎮(zhèn)屯田遺址的描述、關于中國四大發(fā)明西傳的論述、關于絲綢及其織造技術西傳的論述、關于新疆佛教文化遺存的描述,都是頗具特色的。這部著作不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建立體系,而求有新意,多用鮮活材料,寫得比較生動活潑,比較通俗些,增強著作的知識性、可讀性。書中用了許多有趣的、引人人勝的標題,諸如:“和田玉傳遞的信息”、“China的由來”、“給漢族輸送新鮮血液”、“‘天可汗’的民族情”、“遼、西夏都能代表中國”、“‘五涼’留下一個高昌國”、“唐朝屯田遺址遍布天山南北”、“葉河蕃王能漢語”、“用漢楷以達本朝之言”、“雙語合璧的地名”、“所謂‘張騫帶回的農作物品種”’、“從龜茲樂到十二木卡姆”、“掀起西域文明的‘蓋頭’來”、“從抄寫、雕印到現(xiàn)代傳媒手段”等。這部著作開拓了新疆與祖國關系研究的新視野,可以作為對新疆廣大干部和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三個一部分”認同教育的教材。由于這部著作堅持擺事實,講道理,讓事實說話,資料豐富翔實,可以在學術層面上與外國學者進行新疆歷史和現(xiàn)狀的交流和溝通,以正視聽。本書對民族分裂勢力散布的反動觀點,針鋒相對、有理有據地予以批駁和揭露,有助于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