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自營造學社1930年建立以來,已歷80多個春秋。經幾代學者的辛勤耕耘,積累下大量資料和成果,構建起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整體全面的認識,對典型構件的精細化研究已成為該領域的趨勢之一。日本的傳統(tǒng)建筑研究便走在先列,其各項細部研究,大到柱子、柱礎,小到瓦當、地磚,甚至某一種木工工具,皆有細致入微的研究成果。唯有將各個層面的研究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中國傳統(tǒng)建筑真正清晰。事實上,典型細部、構件與建筑本為一個整體,柱礎的樣式、尺度、裝飾紋樣也與建筑的功能類型、規(guī)模比例息息相關。本文主要通過廣泛的田野調查、文獻查閱,以及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對廣府傳統(tǒng)建筑柱礎進行分類和命名,并且逐一歸納其時間、空間上的分布特征和具體的設計、裝飾規(guī)律。同時,在匠師訪談的基礎上,總結廣府傳統(tǒng)建筑柱礎的加工、雕刻工藝以及石作匠師的學習和工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