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現(xiàn)代地下礦山開采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1.2.2 深部巷道圍巖松動圈穩(wěn)定性控制理論與技術
1.2.3 緩傾斜薄礦體開采工藝
1.2.4 急傾斜薄礦體開采工藝
1.2.5 采場回采順序與結構參數優(yōu)化
1.2.6 采空區(qū)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與控制
1.3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
2 礦區(qū)工程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
2.1 礦區(qū)地質
2.1.1 地層
2.1.2 構造
2.1.3 巖漿活動
2.1.4 圍巖蝕變
2.2 礦床特征
2.3 礦體特征
2.3.1 一般特征
2.3.2 主要礦體地質特征
2.3.3 次要礦體特征
2.4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2.4.1 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
2.4.2 礦區(qū)工程地質條件
2.4.3 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條件
2.5 本章小結
3 巖體結構調查及分析
3.1 概述
3.2 巖體結構調查方法
3.2.1 詳細線觀測法
3.2.2 節(jié)理裂隙調查內容
3.3 巖體結構調查地點的確定
3.4 巖體結構調查結果
3.5 巖體結構調查總結分析
3.5.1 結構面間距
3.5.2 結構面粗糙度
3.5.3 結構面傾角
3.5.4 結構面類型
3.5.5 結構面張開度
3.5.6 地下水條件
3.5.7 結構面空間分布規(guī)律
3.6 井下結構面對巷道穩(wěn)定性的影響
3.6.1 優(yōu)勢結構面的確定
3.6.2 結構面對巷道穩(wěn)定性的影響
3.7 本章小結
4 基于室內巖石力學試驗的巖體力學參數
4.1 室內物理力學試驗
4.1.1 試樣的采取、制備
4.1.2 試驗內容及方法
4.1.3 巖石力學試驗結果
4.2 巖石點荷載試驗
4.2.1 點荷載試驗及試驗結果
4.2.2 點荷載試驗與標準抗壓強度試驗結果對比
4.2.3 結論
4.3 巖體質量評價RMR值
4.3.1 RQD值的計算
4.3.2 RMR分級法
4.4 巖體參數的確定
4.4.1 Hoek-Brown強度準則
4.4.2 Hoek-Brown準則參數的確定
4.4.3 巖體力學參數的確定
4.5 千枚巖的礦物組成及微觀結構
4.5.1 千枚巖礦物組成及微觀結構
4.5.2 泥質千枚巖礦物組成及微觀結構
4.6 千枚巖的水理特性
4.6.1 巖石的吸水實驗
4.6.2 自由膨脹率實驗
4.7 本章小結
5 松軟破碎巷道圍巖失穩(wěn)機理及圍巖松動圈穩(wěn)定性控制
5.1 軟破巖體巷道破壞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5.1.1 軟巖巷道破壞的主要特征
5.1.2 軟破巖體巷道破壞的影響因素
5.2 礦區(qū)軟破巖體巷道失穩(wěn)機理
5.2.1 795坑巷道圍巖失穩(wěn)機理
5.2.2 860坑巷道圍巖失穩(wěn)機理
5.3 軟破巖體巷道圍巖松動圈支護技術
5.3.1 巷道圍巖松動圈
5.3.2 圍巖松動圈測試及結果
5.3.3 大松動圈支護設計理論
5.3.4 大松動圈錨注支護機理及參數確定
5.4 本章小結
6 松軟破碎巷道圍巖支護方案及控制技術數值模擬
6.1 礦區(qū)巷道圍巖支護方案
6.1.1 錨噴網支護(支護方案1)
6.1.2 錨注+錨噴網支護(支護方案2)
6.1.3 超前注漿+錨噴網+鋼支架聯(lián)合支護(支護方案3)
6.1.4 超前小導管注漿結合鋼拱架支護(支護方案4)
6.1.5 超前小管棚結合鋼拱架支護(支護方案5)
6.2 基于FLAC3D的松軟破碎巷道圍巖支護控制
6.2.1 拉格朗日差分法及FLAC3D軟件簡介
6.2.2 基本假設
6.2.3 計算模型
6.2.4 計算方案
6.2.5 計算采用的力學模型
6.2.6 計算采用的力學參數
6.2.7 計算結果分析
6.2.8 松軟破碎巷道開挖支護數值模擬結論
6.3 巷道掘進光面爆破作用機理及其施工工藝
6.3.1 新奧法施工
6.3.2 光面爆破的定義
6.3.3 光面爆破的作用機理
6.3.4 光面爆破試驗
6.3.5 光面爆破施工方法
6.4 超前錨桿支護機理及其施工工藝
6.4.1 超前錨桿加固圍巖的機理
6.4.2 超前支護施工工藝
6.5 錨注支護機理及其施工工藝
6.5.1 錨注支護機理
6.5.2 錨注支護技術及參數設計
6.5.3 注漿材料、設備的選擇
6.6 鋼支架+錨注+噴砼聯(lián)合支護工業(yè)試驗
6.7 本章小結
7 軟破傾斜薄礦體分類及采礦方法
7.1 采礦方法選擇主要影響因素
7.1.1 礦床地質條件
7.1.2 開采技術經濟條件
7.2 礦區(qū)礦體分類
7.2.1 795坑分類結果
7.2.2 860坑分類結果
7.3 采礦方法選擇及確定
7.3.1 淺孔留礦法
7.3.2 分段房柱空場法
7.3.3 分段空場嗣后廢石充填采礦法
7.3.4 傾向小分段崩落采礦法
7.3.5 留礦全面采礦法
7.3.6 留礦全面空場聯(lián)合采礦法
7.3.7 全面空場留礦聯(lián)合采礦法
7.4 本章小結
8 軟破傾斜薄礦體采場結構參數優(yōu)化與回采順序
8.1 數值模擬計算模型的建立
8.1.1 基本思路
8.1.2 計算模型的建立
8.2 計算參數與約束條件
8.2.1 屈服準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