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中國石窟寺

中國石窟寺

中國石窟寺

定 價:¥298.00

作 者: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726469 出版時間: 2022-08-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報告由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多部門近100家單位700余位專家編寫,主要由“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與適應”“減緩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四個部分組成。本報告全面、系統(tǒng)地評估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相關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研究成果,準確、客觀地反映了我國2015年以來氣候變化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本報告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jù),并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合作與氣候治理體系構建提供科學數(shù)據(jù)支持。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石窟寺》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
第1章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的背景、范圍、方法和進展3
1.1科學評估的背景3
1.1.1評估形勢與目的3
1.1.2國際評估歷程4
1.1.3國際上主要國家的科學評估5
1.1.4中國的科學評估歷程6
1.2科學評估氣候變化的指標體系6
1.2.1氣候科學的基本概念與表征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指標體系6
1.2.2各種指標的應用和綜合比較7
1.3氣候變化觀測手段、資料和方法的進展8
1.3.1觀測手段8
1.3.2資料進展9
1.3.3集合模式和排放情景10
1.4中國氣候格局及其獨特性10
1.4.1東部季風氣候區(qū)10
1.4.2西北半干旱-干旱氣候區(qū)12
1.4.3青藏高寒氣候區(qū)13
1.5本部分評估范圍和特點13
1.5.1本部分的評估范圍14
1.5.2本部分評估的特點14
1.5.3科學認識的新進展15
參考文獻17
第2章觀測到的氣候變化19
2.1全球氣候系統(tǒng)變化昀新事實20
2.1.1全球輻射平衡20
2.1.2大氣圈變化21
2.1.3海洋熱含量和海平面變化23
2.1.4冰凍圈變化24
2.1.5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26
2.1.6陸地水圈變化28
2.2中國氣候變化特征29
2.2.1近地面氣溫變化29
2.2.2降水、風速及其他要素變化32
2.2.3高空氣候變化特征35
2.2.4城市化效應39
2.3中國區(qū)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特征41
2.3.1極端冷暖事件41
2.3.2暴雨、短歷時強降水42
2.3.3干旱43
2.3.4臺風、龍卷風44
2.3.5霾46
2.4長期歷史氣候變化背景48
2.4.1全新世以來中國氣候主要特征48
2.4.2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49
2.4.320世紀暖期的歷史透視51
2.5結論、問題及展望51
2.5.1結論51
2.5.2問題52
2.5.3展望52
參考文獻53
第3章氣候變化的檢測歸因66
3.1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66
3.1.1自然因子67
3.1.2人為因子68
3.2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的概念和方法70
3.2.1檢測歸因的概念70
3.2.2主要研究方法70
3.3氣溫和降水變化的檢測歸因75
3.3.1氣溫75
3.3.2降水76
3.4極端氣候變化的檢測歸因78
3.4.1極端溫度78
3.4.2極端降水79
3.5重大極端事件的歸因80
3.5.1高溫熱浪和寒潮81
3.5.2強降水和干旱82
參考文獻84
第4章中國氣候變化的年代際預測和未來預估90
4.1氣候模式發(fā)展及其模擬能力評估91
4.1.1地球氣候系統(tǒng)模式發(fā)展91
4.1.2模擬試驗設計94
4.1.3氣候模式對氣候變化的模擬能力評估95
4.1.4區(qū)域氣候降尺度98
4.2近期氣候變化預測方法和技巧評估101
4.2.1耦合模式初始化方法介紹101
4.2.2年代際預測技巧評估102
4.3中國氣候變化的預估104
4.3.1多模式集成預估方法104
4.3.2中國平均氣候變化的預估105
4.3.3中國極端氣候變化的預估106
4.3.4中國氣候對全球增溫1.5℃和2℃的響應108
4.4預估的不確定性112
4.4.1預估不確定性的來源112
4.4.2預估不確定性的認識114
4.4.3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115
參考文獻116
第5章溫室氣體與氣溶膠排放及其氣候和環(huán)境效應126
5.1全球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變化及中國貢獻127
5.1.1溫室氣體排放及濃度的變化127
5.1.2中國陸地碳儲量與碳收支129
5.1.3氣溶膠及氣溶膠前體物排放的變化135
5.1.4中國氣溶膠濃度和光學厚度及其變化136
5.2溫室氣體與氣溶膠的輻射強迫及氣候效應137
5.2.1溫室氣體與氣溶膠的輻射強迫137
5.2.2CO2的氣候效應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對氣候的響應與反饋141
5.2.3氣溶膠對溫度、降水、環(huán)流變化等的影響與機理142
5.2.4太陽輻射管理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的影響147
5.3中國大氣環(huán)境的變化148
5.3.1中國PM2.5和臭氧污染歷史變化和現(xiàn)狀148
5.3.2天氣氣候條件對大氣環(huán)境的影響151
5.3.3未來中國空氣質量的可能變化153
5.3.4應對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協(xié)同控制155
參考文獻157
第6章土地覆蓋變化及其氣候效應171
6.1中國土地覆蓋變化趨勢和空間格局172
6.1.1全球土地覆蓋變化格局172
6.1.2中國土地覆蓋的變化規(guī)律和區(qū)域分異175
6.1.3中國土地覆蓋未來變化趨勢178
6.2土地覆蓋變化對陸氣溫室氣體交換的影響181
6.2.1土地覆蓋變化對陸氣碳交換的影響182
6.2.2土地覆蓋變化對陸氣氮收支的影響184
6.2.3極端氣候、生態(tài)系統(tǒng)擾動與碳收支變化187
6.3土地覆蓋變化對陸面過程及區(qū)域氣候的影響189
6.3.1土地覆蓋變化對重要陸面過程的影響189
6.3.2土地覆蓋變化對區(qū)域氣候的影響192
6.3.3大尺度下墊面變化對極端天氣/氣候的影響193
6.3.4城市擴張對熱島效應及區(qū)域氣候的影響193
6.3.5植被物候和覆蓋變化潛在氣候效應195
6.4大型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區(qū)域氣候效應196
6.4.1防護林工程的區(qū)域氣候效應196
6.4.2荒漠化治理的氣候效應198
6.4.3灌溉和耕作制度調整的氣候效應199
6.4.4南水北調工程的氣候效應199
參考文獻200
第7章海洋與中國氣候變化210
7.1全球和中國海洋熱力與動力環(huán)境211
7.1.1海溫和海洋熱含量211
7.1.2海水鹽度215
7.1.3海洋環(huán)流215
7.2太平洋-印度洋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216
7.2.1太平洋-印度洋海氣相互作用216
7.2.2強臺風和海洋熱浪220
7.3全球和中國海平面224
7.3.1全球海平面變化事實及歸因224
7.3.2中國海平面變化事實及歸因226
7.3.3中國海平面未來變化228
7.4全球和中國海洋的碳、氧循環(huán)230
7.4.1海洋碳源匯230
7.4.2海洋酸化233
7.4.3溶解氧234
參考文獻236
第8章陸地水循環(huán)與中國氣候變化257
8.1全球與中國區(qū)域陸地水循環(huán)變化及未來趨勢257
8.1.1降水變化特征258
8.1.2蒸散發(fā)變化特征261
8.1.3徑流變化特征267
8.1.4土壤濕度變化特征271
8.1.5水汽變化特征274
8.1.6中國陸地水循環(huán)變化特征278
8.2冰凍圈和中國陸地冰雪的變化282
8.2.1中國冰凍圈的變化特征282
8.2.2冰凍圈的變化在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285
8.3中國湖泊的變化特征286
8.4大氣環(huán)流變化對區(qū)域水循環(huán)異常的影響289
8.4.1大氣環(huán)流變化與水汽輸送289
8.4.2中國水汽收支與水循環(huán)異常關系290
8.4.3中國十大流域降水再循環(huán)292
參考文獻292
第9章亞洲季風系統(tǒng)變化及其對中國氣候的影響303
9.1亞洲季風的多尺度變化303
9.1.1亞洲季風的爆發(fā)、進退及季節(jié)內振蕩303
9.1.2亞洲季風近百年時空變化305
9.1.3與全球季風的對比307
9.2亞洲季風的變化機制308
9.2.1氣候系統(tǒng)內部驅動機制308
9.2.2太陽活動和火山的影響312
9.2.3溫室氣體及人為氣溶膠的影響313
9.3亞洲季風變化對中國東部氣候的影響315
9.3.1對降水和極端降水的影響315
9.3.2對氣溫及極端氣溫的影響316
9.4亞洲季風的預測與預估316
9.4.1亞洲季風的預測316
9.4.2亞洲季風未來變化預估318
參考文獻320
第10章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336
10.1干旱氣候的定義336
10.2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的時空特征338
10.2.1溫度變化338
10.2.2降水變化342
10.2.3干旱指數(shù)的變化345
10.2.4干旱半干旱區(qū)的擴張347
10.3年代際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349
10.3.1中高緯環(huán)流的影響349
10.3.2青藏高原的影響351
10.3.3海溫對干旱半干旱年代際氣候變化的影響353
10.4人類活動對干旱半干旱區(qū)氣候的影響355
10.4.1溫室氣體的影響355
10.4.2氣溶膠的影響357
10.4.3土地利用的影響358
10.5未來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預估359
10.5.1溫度變化359
10.5.2降水變化361
10.5.3潛在蒸散發(fā)變化363
10.5.4干旱面積變化364
參考文獻368
第11章南、北極和青藏高原與中國氣候變化378
11.1北極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對中國氣候的影響378
11.1.1北極海冰減退日益嚴重378
11.1.2北冰洋淡水積聚與上層環(huán)流變化379
11.1.3北冰洋上層海洋熱收支的改變382
11.1.4北極氣候變化與北極放大382
11.1.5北極放大對中緯度天氣氣候的影響機制385
11.1.6北極快速變化對我國及東亞氣候的影響388
11.2南極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392
11.2.1南極氣候變化特征及未來趨勢392
11.2.2南極海洋環(huán)流變化及其氣候效應393
11.2.3南極海冰時空變化及其氣候效應394
11.2.4南大洋碳匯對全球增暖的穩(wěn)定作用397
11.2.5南極冰蓋變化對區(qū)域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398
11.3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的響應與反饋399
11.3.1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事實及未來趨勢399
11.3.2季風和西風相互作用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影響400
11.3.3動力和熱力強迫及與全球和中國氣候的聯(lián)系401
11.3.4青藏高原水資源與水循環(huán)對氣候變化的響應401
11.3.5青藏高原荒漠化對氣候的響應402
11.3.6熱帶海洋對青藏高原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403
11.4南、北極和青藏高原氣候系統(tǒng)的變化與相互影響403
11.4.1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大氣環(huán)流聯(lián)動及氣候變化的協(xié)同性403
11.4.2夏季北極和青藏高原協(xié)同變化及其對極端事件的影響405
11.4.3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冰凍圈的不穩(wěn)定性過程405
11.4.4海洋熱鹽環(huán)流源區(qū)變化和深層水體循環(huán)機制408
11.4.5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協(xié)同變化對我國天氣、氣候的可能影響410
參考文獻412
第12章氣候敏感度、溫升閾值及減緩、適應視角426
12.1古氣候印記426
12.1.1亞洲季風427
12.1.2青藏高原冰川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