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生活說是》:根據尼采的思想,真正幸福的人應該是能肯定自己生命的人。沒有本真的生命力就沒有真正的幸福。但在尼采看來,一直存在著削弱生命力的東西,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康德的道德律以及基督教等。它們遮敝著真相,消耗著人們原本有活力的精神,使人變成末人、小矮人,高貴的東西蕩然無存。為了拾回自己的生命力(它是真正的幸福之源),我們要拋棄這些奴隸的道德,超這些善惡標準,我們要能重估一切價值,呼喚狄俄尼索斯精神,但我們也因此付出代價,也就是我們必將孤獨。尼采意義上幸福的人必定是孤獨的人,因為只有孤獨才能更好地滋養(yǎng)著他的生命力。怨恨和同情一樣都削弱生命力,因此都是幸福的敵人。但憂郁仿佛是尼采式的幸福觀面臨的一個難題。我可以憂郁地幸福著嗎?《何為幸福》:奧古斯丁是教父哲學家,上承古希臘羅馬哲學,下啟強調信仰與理性的中世紀哲學。幸福作為生命的目的被奧古斯丁表述為擁有或接近“上帝”。這不僅是一種信仰意義,更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其中承接了柏拉圖及新柏拉圖主義的傳統(tǒng)。奧古斯丁指出,為實現(xiàn)“上帝”這一生命之鵠的:一方面,人需要從外在轉向內在,反求諸己;另一方面,人需要從下往上看,追求超越。在內心的淵藪處,皈依真理,趨向生命的完滿?!墩J識你自己》:人應當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是善(good)的生活。但是,善的生活是怎樣的?是充滿歡樂(pleasure)的,還是由理性來支配的?更進一步,如果好的生活應由理性來支配,那么我們究竟要用理性來追逐權力和強大,還是探求真和善?柏拉圖認為,好的生活應該由理性來支配,并且要用理性來探求真和善,而不是追逐權力。在《斐萊布篇》中,柏拉圖根據“準確性、精確性、關注大程度地擁有真理”的標準來比較只充滿歡樂的生活,和由理性來支配的生活。他認為后者擁有秩序和尺度,而前者則相反,完全缺乏尺度,因此由理性所支配的生活比僅有歡樂的生活更接近好的生活。在《高爾吉亞》篇中,柏拉圖則根據相同的標準來比較了能夠謀得權力、博得他人歡心的政客的說服術,和追求善、正義和其它美德的哲學家的辯證法。由于“善是一切行為的目的”,并且只有后者的目的才是善,因此由哲學家的辯證法支配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的生活。《人是否平庸要看他無聊時做什么》:羅素特別強調清晰、理性的思考,他是不相信“難得糊涂”這種幸福的。他覺得幸福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實踐,對自己和世界都要有清醒的認識。那種一下子的非理性快感以及自以為看破紅塵的深邃都是對生活的逃避。越想快樂的人越難快樂,因為他眼里只有自己。保持理性重要的是正視自身、保持對外界的好奇,時刻提醒自己在自我之外還有整個世界?!秾崿F(xiàn)生命的潛能》:人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我們如何才能達致幸福呢?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eudaimonia)就是我們生命的興旺,是我們生命中的善,而要達致幸福,我們需要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本書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關于幸福的哲學智慧集成,是一部關于人生迷津的指南。它將嘗試回答我們在追求幸福時可能面臨的幾乎所有謎題:什么是幸福?什么能令我們達致幸福?如果幸福系于我們的德性,那么,到底哪些德性才有助于我們去獲取幸福?我們又該如何來養(yǎng)成這些德性?此外,我們該怎樣去選擇善?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榮譽、金錢、權力、友誼、肉身的快樂等等我們所渴慕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