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陳平原
第一章 導論:翻譯與跨文化的文體協(xié)商
一、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從語言到文體
二、翻譯中的文體(無)意識
三、界定“文體”
四、被協(xié)商的現(xiàn)代性
第二章 “演義”傳統(tǒng)與清末民初白話短篇小說譯介
一、晚清“小說”概念尋蹤
二、“演義”傳統(tǒng)與小說翻譯
三、吳梼、劉半農、周瘦鵑的小說譯例
四、結語:清末民初讀者對“小說”的集體想象
第三章 無聲的“口語”:從《古詩今譯》透視周作人的白話文理想
一、題記的意義
二、從文言到“口語”
三、安特路朗的角色
四、翻譯作為形式:通向“直致的白話文”
第四章 文類旅行:從安德烈耶夫《思想》到魯迅《狂人日記》
一、“格式的特別”:《狂人日記》與《思想》
二、“超人”的投影:《狂人日記》與《思想》的“內涵”差異
三、“狂人”“超人”與“異人”——兼論冷血譯本的媒介意義
四、《狂人日記》與魯迅短篇小說形式
第五章 “直譯”的神話:文學革命與《域外小說集》的經典化
一、文學革命與《域外小說集》的“復活”
二、《域外小說集》的“重寫”:群益版與東京版的對勘
三、“直譯”作為典范
四、結語:沒有“五四”,何來“晚清”?
第六章 魯迅、曼殊斐兒與文學現(xiàn)代主義:《幸福的家庭》文體新論
一、擬“許欽文”,還是擬“曼殊斐兒”?
二、互文閱讀:《幸福的家庭》與《一個理想的家庭》
三、文體協(xié)商:被翻譯的“內心獨白”
四、魯迅的都市小說與文學現(xiàn)代主義
第七章 “新文化”的擬態(tài):《高老夫子》中的兩個自我與雙重詩學
一、從“照鏡子”談起
二、《高老夫子》與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
三、女學生與新文化——作為“今典”的《一封怪信》
四、未完成的“新文化”
第八章 中國之“意識流”:廢名的小說文體與象征詩學
一、廢名小說文體略識
二、因文生情:《橋》的小說文體與晚唐詩學
三、象征的技藝:中國之“意識流”
四、作為詩學宣言的“小說”
第九章 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觀念
一、“傳奇者流,源蓋出于志怪”?
二、依違于古、今之間: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小說”觀
三、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陳寅恪的“小說”論
四、結語:走出中西“小說”的格義
附錄一 唐傳奇的Sitz im Leben
附錄二 從陳季同《黃衫客傳奇》反思文學史的民族國家框架
中日文書目
西文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