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鐘》是米勒以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寫出的一個社會劇。據他本人說,他是受美國作家斯特茲??特克爾《艱難的日子:一部關于大蕭條時期的口述歷史》一書的啟發(fā),經過多年醞釀才寫成這出戲。特克爾通過他所訪問的眾多普通美國人的口述,以新聞體裁生動地反映了三十年代那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給美國人民精神和生活帶來的災難,而米勒則把這一驚心動魄的悲慘景象更為真實地再現于舞臺。全劇人物多達四十余個,幾乎囊括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有的美國劇評家由此而認為劇作家沒有著重刻畫三兩個主人公的面貌,是此劇的一項缺陷,殊不知米勒的意圖正在于說明那場危機“幾乎觸及了所有的人,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地位”,他用戲劇形式在觀眾面前展現了一幅文獻性壁畫,側重災難的全貌,從而重振人們的尊嚴和信心。這種形式早在布萊希特的一些劇本和多斯??帕索斯的那部《美國》三部曲小說中有關新聞短片的章節(jié)里就已出現過,米勒則把它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米勒的劇本一向具有自傳性質。由于他目睹了那場危機,《美國時鐘》中的許多場景可以說是他根據回憶記錄下來的真實情景,例如劇中人李中學畢業(yè)后因家庭生活拮據而不得不輟學進入工廠工作,就是他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其中許多描寫可以說是米勒對當時美國青年思想面貌的如實寫照。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全劇闡述了美國人民經歷了那次浩劫后終于認識到“這個國家其實是屬于他們的”。以這一思想轉變作為全劇的結尾,說明米勒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已突破了過去那種僅僅局限于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推銷員等小人物的個人悲歡離合的狹隘題材。米勒寫此劇的動機,無疑是想告誡美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要在虛假的繁榮景象中忘卻過去沉痛苦難的歷史,其用心良苦使《美國時鐘》具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美國時鐘》1983年5月首演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斯波萊托劇院,11月移至紐約百老匯,但僅上演了12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米勒并未氣餒,對劇本做了精心的修改,于1984年奧運會前夕在洛杉磯馬克??泰珀劇院再度公演,終于獲得好評。同年英國伯明翰的輪換劇目劇院也上演了這出戲?!缎l(wèi)報》評論道:“與其說它是一出傳統(tǒng)劇,毋寧說它是大蕭條期間萬花筒般的美國社會史……體現了戲劇概括時代基調的力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