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國家領導人感知其對手構成了切實威脅,就可能采取破壞穩(wěn)定的危險行動,例如進行軍事集結或實施先發(fā)制人打擊。盡管意圖識別至關重要,但是我們對領導人如何判斷對手意圖的問題卻缺乏了解?;诖罅繗v史檔案證據,本書創(chuàng)造性地對世界領導人與情報部門的意圖評估進行了全新闡釋??藗悾??亞希-米洛在書中深入分析了三大歷史案例:20世紀30年代英國對納粹德國的意圖評估,美國卡特政府對蘇聯(lián)的意圖評估,以及冷戰(zhàn)結束前里根政府對蘇聯(lián)的意圖評估。基于此,她建構出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選擇性注意理論,該理論分析了組織動態(tài)、個人互動以及認知和情感因素對意圖識別的意義。亞希-米洛發(fā)現,外交決策者并非如國際政治主流理論所宣稱的那樣行事,相反,他們傾向于根據先驗信念、主觀推測與個人印象來推斷對手意圖。此外,在意圖識別方面情報部門所依賴的指標與決策者截然不同,前者往往更關注對手軍事實力的變化。本書為現有理論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歷史分析畫面,同時展示了外交在國際安全事務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