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內容簡介叢書以音樂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采用文化生態(tài)學、傳播學、歷史學、藝術學、音樂學、口述學等跨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福建南音”進行深入的研究;從閩臺兩地的視角去探討南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包括兩地的南音的文化生態(tài)模式、概況、藝術特色、海外傳播、南音人的口述史等。它從五個不同側面涉及閩臺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結構、音樂形式、戲曲表演與現代藝術的跨學科內容,探索兩地在這些方面的交流與融合,為閩臺南音文化的整體性與多樣性的學術研究開辟了一種新思路;拓展了閩臺南音的理論研究視野;許多文獻和資料系作者十幾年來在閩臺兩地田野調查中手獲得,并首次使用。本叢書共包括5冊:《閩臺南音文化生態(tài)研究》《閩臺文化生態(tài)中的南音散曲藝術傳承比較》《閩臺南音與南音戲關系研究》《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口述史》。本書內容簡介南音,作為閩臺兩地共有的傳統(tǒng)文化,它是傳承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文化滋養(yǎng)與歷史融合的具體載體,是福建與臺灣共同保護留存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保存了上千年的音樂珍品。本書以流傳于閩臺兩地的南音散曲為研究對象,并以1950年代~1980年代的閩臺代表性曲唱家馬香緞與蔡小月的曲唱藝術為標本,運用跨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剖析閩臺文化生態(tài)中南音散曲傳承的繁盛、局限性、差異與根源,討論散曲藝術傳統(tǒng)是南音作為古老傳統(tǒng)音樂的表征,為南音散曲藝術傳承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提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