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西塞羅寫于公元前45—前44年的對話體哲學著作。他在本書中堅持“新學園派”的懷疑主義立場,以“神存在與否”這一問題為起點,進一步闡釋了神的形象、家園或居所及生活方式等具體問題,分別考察了伊壁鳩魯派原子論的神學觀和斯多亞派的泛神論,揭露了前者思想的無神論實質和后者思想的命定論歸宿,從根本上研討了處在共和制到帝制劇變中的羅馬所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即公民的道德行為和幸福生活是否能夠奠定在神學乃至宗教之上。具體說來,他在書中設置了四位主要人物,即威萊烏斯(Velleius,伊壁鳩魯派)、巴爾布斯(Balbus,斯多亞派)、科塔(Cotta,新學園派)和西塞羅(中立者)本人,以他們之間的對話展現(xiàn)了從立論、駁論到“存疑”(epochē)的懷疑論思辨邏輯。因為他們的對話持續(xù)了三天,所以全書正好分為三卷。卷是威萊烏斯闡述伊壁鳩魯派的神學觀,既承認神的存在,又稱神對于人事“無所作為”;“新學園派”的科塔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斥責,指出否認“神意”無異于摧毀道德原則的根基。第二卷是巴爾布斯關于斯多亞派神性思想的論述:神統(tǒng)攝萬物,照料每一個人。第三卷有佚失,但從現(xiàn)存文稿可見,科塔重點駁斥了斯多亞派關于神存在的理性論證,強調了“自由”對于幸福生活的重要價值??傊?,本書“論諸神的本性”可以從根本上被理解為“論公民的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