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這一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傳之久遠、受人重視,并被作為行為準則之一。歷代都繼承了重“恥”的傳統(tǒng),把“明恥”視作知人論世的準則,而“無恥”則是使人無地自容的唾罵之辭。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恥”幾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個標尺,也是鼓舞人們挺身而立的力量?!吨袊糯幕?middot;明恥篇》分為正篇、附篇兩部分,選錄了45個與“恥”有關的典型人物:正篇為明恥者23人,既有世人稱頌的伯夷、叔齊、蘇武、楊震、周處、祖逖等人,也有鮮為人知的段秀實、鄭思肖、楊繼盛等;附篇為無恥者22人,既有遺臭萬年的趙高、隋煬帝、秦檜、慈禧等人,也有揭露其丑惡的鄧通、石崇、李林甫等人。作者用十余萬文字介紹他們的事例。通過這些故事引發(fā)思考,促使人們檢視自身,端正價值觀。作者選擇人物時,既考慮了所選人物所屬的朝代,又考慮到明恥、無恥人數的平衡;既有意選取人們熟知的人物,又發(fā)掘了一批新人新事。作者選取的這些例子,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可資借鑒的“人鏡”,通過他們反映出來的“恥”觀念,至今仍有借鑒作用,明恥者讓人見賢思齊,無恥者不僅令人唾棄,還有很好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