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鄉(xiāng)村振興與非遺保護: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日常實踐研究

鄉(xiāng)村振興與非遺保護: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日常實踐研究

鄉(xiāng)村振興與非遺保護: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日常實踐研究

定 價:¥88.00

作 者: 陳愛國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13226150 出版時間: 2022-09-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民俗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和理論分析,以“皮影戲傳承人”為案例,探討鄉(xiāng)村振興與非遺保護的內生動力。重點考察非遺傳承人的社會身份、生活現(xiàn)狀、傳承機制與創(chuàng)新模式等問題,以此強調我們可以通過對傳承人“日常實踐”的關注與詮釋來推動地域社會的內驅力發(fā)揮功效,從而實現(xiàn)鄉(xiāng)村社會與文化遺產(chǎn)的內生式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簡介

  陳愛國 畢業(yè)于名古屋大學,獲學術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曾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研究方向為民俗學、人類學,主要從事社區(qū)自然、文化資源的利用與管理等研究。曾主持我國人文社科項目等省部級課題,撰寫、翻譯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圖書目錄

緒論1
一、 研究問題1
二、 理論視角2
三、 研究方法10
四、 分析框架11
章鄉(xiāng)村振興與非遺保護的共性:“內生動力”13
一、 共同理念: 內生式發(fā)展15
二、 共同路徑: 內生式共治機制23
三、 小結28
第二章鄉(xiāng)村社會的非遺傳承人: 多重身份與創(chuàng)生能力30
一、 “日常實踐”的理論考察30
二、 遭受弱化或否認的傳承人創(chuàng)造力33
三、 依然“健在”的民俗36
四、 傳承人的日常實踐: 創(chuàng)生能力46
五、 小結52
第三章鄉(xiāng)村社會的非遺傳承人的日常實踐54
一、 傳承人A的個人生活史: 華縣55
二、 傳承人B的個人生活史: 環(huán)縣58
三、 傳承人C的個人生活史: 唐山66
四、 小結73
第四章邁向城市的非遺傳承人的日常實踐76
一、 傳承人D的個人生活史: 北京76
二、 傳承人E的個人生活史: 北京80
三、 傳承人F的個人生活史: 唐山88
四、 小結94
第五章非遺保護與“文化消亡話語”96
一、 兩種不同的話語96
二、 “文化消亡話語”的角色擔當97
三、 “文化消亡話語”的反思103
四、 小結105
第六章鄉(xiāng)村振興與文化遺產(chǎn)的公共性話題107
一、 問題的提出107
二、 鄉(xiāng)村社會的民俗文化: 共同性111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公共性115
四、 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122
五、 小結125
結語127
參考文獻131
后記13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