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辱柱的歷史》記錄了1630年米蘭大瘟疫時期的一場有關“涂油者”的謠言,以及相應而生的拘捕、審訊和迫害活動。1630年6月,米蘭居民卡特琳娜·洛薩的向當局舉報衛(wèi)生署專員古里埃默·皮亞扎在房屋外墻上涂抹有毒的油膏,傳播瘟疫,皮亞扎隨即被捕。法官們在破案的狂熱和對瘟疫的恐懼的驅使下,對其實施了刑訊逼供,酷刑之下,皮亞扎供出了油膏的制作者,理發(fā)師詹賈科莫·莫拉。在法官們持續(xù)的拷問下,皮亞扎和莫拉不得已編造了大量謊言,使更多無辜之人卷入了案件。最終,法官判處皮亞扎和莫拉極其嚴酷的死刑,行刑后,米蘭當局拆毀了涂油事件的“始作俑者”莫拉的住處,并在廢墟上豎立起一根記錄此樁“罪行”的恥辱柱。 曼佐尼通過查閱原始審判文檔、梳理前人對此案的研究與評述,層層剖析了當時的法官們如何在狂熱與恐懼的驅使下,將一則毫無理據的謠言發(fā)展成為一起窮兇極惡的公共犯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