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醫(yī)學藥學中藥學:中藥基礎(chǔ)與應用(第3版/配增值)

中藥學:中藥基礎(chǔ)與應用(第3版/配增值)

中藥學:中藥基礎(chǔ)與應用(第3版/配增值)

定 價:¥89.00

作 者: 趙越
出版社: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17334785 出版時間: 2023-01-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在保持2版體例及特色基礎(chǔ)上,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修訂:1.根據(jù)近7年來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shè)需要,按照新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調(diào)整內(nèi)容;2.按照2020年版藥典標準進行更新,補充2013年以來單味藥的運用。3.將上版配置的多媒體教學光盤改為二維碼形式附在書中,便于讀者學習參考使用。主要特點:1.按照相關(guān)教學大綱,將方劑學與中藥學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解決了《中藥學》與《方劑學》教材內(nèi)容上的脫節(jié)問題。2.運用了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動機”理論,旨在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3.系統(tǒng)地運用了智育心理理論,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重點突出,教學知識點簡明扼要。構(gòu)建知識框架,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4. 每章概述中均系統(tǒng)闡述了該類藥含義、歸經(jīng)與治療范圍、性能特點、作用與適應證、配伍原則、注意事項、藥理作用等。體現(xiàn)了中藥理論體系的整體觀,反映了基本知識的規(guī)律性,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5.根據(jù)記憶規(guī)律,進行信息編碼,將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相結(jié)合,對比、聯(lián)系穿插進行。6.每藥名后邊直接標注“入藥部位”,便于學生對藥用部位的直觀記憶。7.中藥現(xiàn)代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單味藥的臨床應用。試圖將傳統(tǒng)中藥與現(xiàn)代中藥藥理、中藥化學等知識緊密聯(lián)系,便于學生從中藥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chǔ)來理解中藥基本理論與臨床用藥的相關(guān)性。8.每章節(jié)藥物后面有“互動問答”“思考題”及“趣味總結(jié)”。

作者簡介

  廣州藥學院教授、博導?!吨兴帉W》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廣東省教學名師。從事中藥學教學、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主編過2本規(guī)劃教材,發(fā)表論文30余篇

圖書目錄

總 論
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fā)展/ 2
第二章 中藥的產(chǎn)地與采集/ 9
節(jié) 產(chǎn)地/ 9
第二節(jié) 采集/ 10
第三章 中藥的炮制/ 12
節(jié) 炮制的目的/ 12
第二節(jié) 炮制的方法/ 14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17
節(jié) 四氣/ 18
第二節(jié) 五味/ 19
第三節(jié) 升降浮沉/ 21
第四節(jié) 歸經(jīng)/ 22
第五節(jié) 毒性/ 24
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 27
節(jié) 中藥的配伍/ 27
第二節(jié) 用藥禁忌/ 29
第三節(jié) 劑量/ 31
第四節(jié) 用法/ 32
章 解表藥/ 38
節(jié) 發(fā)散風寒藥/ 40
麻黃/ 40
桂枝/ 41
紫蘇葉(附:紫蘇梗) / 44
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 45
香薷/ 46
荊芥/ 47
防風/ 49
羌活/ 50
白芷/ 51
細辛/ 53
藁本/ 55
蒼耳子/ 56
辛夷/ 57
第二節(jié) 發(fā)散風熱藥/ 58
薄荷/ 58
牛蒡子/ 60
蟬蛻/ 61
桑葉/ 63
菊花/ 64
蔓荊子/ 65
柴胡/ 66
升麻/ 68
葛根(附:葛花) / 70
淡豆豉/ 72
各 論
第二章 清熱藥/ 74
節(jié) 清熱瀉火藥/ 76
石膏/ 77
知母/ 78
蘆根/ 79
天花粉/ 81
淡竹葉(附:竹葉) / 82
梔子/ 83
夏枯草/ 84
決明子/ 86
第二節(jié) 清熱燥濕藥/ 87
黃芩/ 88
黃連/ 90
黃柏/ 93
龍膽/ 95
秦皮/ 96
苦參/ 97
白鮮皮/ 98
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藥/ 99
金銀花(附:忍冬藤) / 100
連翹/ 101
蒲公英/ 103
紫花地丁/ 105
野菊花/ 105
穿心蓮/ 106
大青葉/ 108
板藍根/ 109
青黛/ 110
綿馬貫眾/ 112
魚腥草/ 113
大血藤/ 114
敗醬草/ 115
射干/ 116
山豆根(附:北豆根) / 117
白頭翁/ 119
重樓/ 119
白花蛇舌草/ 120
土茯苓/ 121
第四節(jié) 清熱涼血藥/ 124
地黃/ 124
玄參/ 126
牡丹皮/ 127
赤芍/ 128
紫草/ 130
水牛角/ 131
第五節(jié) 清虛熱藥/ 133
青蒿/ 133
地骨皮/ 135
銀柴胡/ 136
胡黃連/ 137
第三章 瀉下藥/ 139
節(jié) 攻下藥/ 141
大黃/ 141
芒硝/ 144
番瀉葉/ 146
蘆薈/ 147
第二節(jié) 潤下藥/ 149
火麻仁/ 149
郁李仁/ 150
第三節(jié) 峻下逐水藥/ 150
甘遂/ 150
京大戟(附:紅大戟) / 151
牽牛子/ 152
巴豆/ 153
第四章 祛風濕藥/ 156
節(jié) 祛風濕散寒藥/ 158
獨活/ 158
威靈仙/ 159
川烏(附:草烏) / 160
蘄蛇(附:金錢白花蛇) / 161
木瓜/ 163
第二節(jié) 祛風濕清熱藥/ 164
秦艽/ 164
防己/ 165
豨薟草/ 166
絡石藤/ 167
第三節(jié) 祛風濕強筋骨藥/ 168
五加皮/ 168
桑寄生/ 169
狗脊/ 170
第五章 化濕藥/ 173
廣藿香/ 174
佩蘭/ 175
蒼術(shù)/ 176
厚樸/ 177
砂仁/ 179
豆蔻/ 180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182
節(jié) 利水消腫藥/ 183
茯苓(附:茯苓皮、赤茯苓、白
茯苓、茯神) / 183
薏苡仁/ 185
豬苓/ 186
澤瀉/ 187
香加皮/ 188
第二節(jié) 利尿通淋藥/ 189
車前子(附:車前草) / 189
滑石/ 190
木通/ 192
瞿麥/ 193
地膚子/ 193
海金沙/ 194
石韋/ 194
萆薢/ 195
第三節(jié) 利濕退黃藥/ 196
茵陳/ 196
金錢草/ 197
虎杖/ 199
第七章 溫里藥/ 202
附子/ 203
干姜/ 205
肉桂/ 207
吳茱萸/ 209
小茴香/ 211
高良姜/ 212
花椒/ 213
丁香/ 214
蓽茇/ 216
第八章 理氣藥/ 217
陳皮(附:橘核、橘絡、橘葉、
化橘紅) / 219
青皮/ 221
枳實(附:枳殼) / 222
木香/ 224
沉香/ 225
香附/ 226
川楝子/ 228
烏藥/ 229
荔枝核/ 230
佛手/ 230
薤白/ 231
柿蒂/ 232
第九章 消食藥/ 234
山楂/ 235
神曲/ 236
麥芽/ 237
谷芽/ 238
萊菔子/ 239
雞內(nèi)金/ 240
第十章 驅(qū)蟲藥/ 242
使君子/ 243
苦楝皮/ 244
檳榔/ 245
南瓜子/ 246
鶴草芽/ 246
雷丸/ 247
第十一章 止血藥/ 249
節(jié) 涼血止血藥/ 251
大薊/ 251
小薊/ 252
地榆/ 253
槐花(附:槐角) / 254
側(cè)柏葉/ 255
白茅根/ 256
苧麻根/ 258
第二節(jié) 化瘀止血藥/ 259
三七/ 259
茜草/ 261
蒲黃/ 262
第三節(jié) 收斂止血藥/ 264
白及/ 264
仙鶴草/ 265
棕櫚炭/ 266
第四節(jié) 溫經(jīng)止血藥/ 268
炮姜/ 268
艾葉/ 269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271
節(jié) 活血止痛藥/ 273
川芎/ 273
延胡索/ 275
郁金/ 276
姜黃/ 278
乳香/ 279
沒藥/ 280
五靈脂/ 280
第二節(jié)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281
丹參/ 281
紅花(附:番紅花) / 283
桃仁/ 284
益母草(附:澤蘭) / 286
牛膝/ 287
雞血藤/ 289
第三節(jié) 活血療傷藥/ 290
土鱉蟲/ 290
自然銅/ 291
蘇木/ 292
骨碎補/ 293
馬錢子/ 294
血竭/ 295
第四節(jié) 破血消癥藥/ 296
莪術(shù)/ 296
三棱/ 298
水蛭/ 299
穿山甲/ 300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303
節(jié) 化痰藥/ 305
半夏/ 305
天南星(附:膽南星) / 307
白附子(附:關(guān)白附) / 308
芥子/ 309
旋覆花/ 310
白前/ 311
前胡/ 312
桔梗/ 313
川貝母/ 314
浙貝母/ 315
瓜蔞/ 316
竹茹/ 318
竹瀝/ 319
天竺黃/ 320
海藻/ 320
昆布/ 321
黃藥子/ 322
第二節(jié) 止咳平喘藥/ 324
苦杏仁(附:甜杏仁) / 324
紫蘇子/ 325
百部/ 326
紫菀/ 327
款冬花/ 328
馬兜鈴/ 329
枇杷葉/ 330
桑白皮/ 332
葶藶子/ 333
白果(附:銀杏葉) / 334
第十四章 安神藥/ 336
節(jié) 重鎮(zhèn)安神藥/ 337
朱砂/ 337
磁石/ 338
龍骨(附:龍齒) / 339
琥珀/ 340
第二節(jié) 養(yǎng)心安神藥/ 341
酸棗仁/ 341
柏子仁/ 342
遠志/ 344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346
節(jié) 平抑肝陽藥/ 347
石決明/ 347
珍珠母/ 348
牡蠣/ 350
赭石/ 351
蒺藜/ 353
第二節(jié) 息風止痙藥/ 354
羚羊角/ 354
牛黃/ 355
鉤藤/ 357
天麻/ 358
地龍/ 360
全蝎/ 362
蜈蚣/ 363
僵蠶(附:僵蛹) / 365
第十六章 開竅藥/ 368
麝香/ 369
冰片/ 371
蘇合香/ 372
石菖蒲/ 374
蟾酥/ 375
第十七章 補虛藥/ 378
節(jié) 補氣藥/ 381
人參/ 381
西洋參/ 384
黨參/ 385
太子參/ 386
黃芪/ 387
白術(shù)/ 389
山藥/ 391
白扁豆/ 392
甘草/ 393
大棗/ 395
第二節(jié) 補陽藥/ 397
鹿茸(附:鹿角、鹿角膠、鹿
角霜) / 397
巴戟天/ 399
淫羊藿/ 400
補骨脂/ 401
益智/ 402
肉蓯蓉(附:鎖陽) / 403
菟絲子/ 404
沙苑子/ 406
杜仲/ 407
續(xù)斷/ 408
蛤蚧/ 409
冬蟲夏草/ 410
紫河車/ 411
第三節(jié) 補血藥/ 412
當歸/ 412
熟地黃/ 414
白芍/ 415
何首烏/ 417
阿膠/ 419
第四節(jié) 補陰藥/ 420
北沙參/ 420
南沙參/ 421
百合/ 422
麥冬/ 423
天冬/ 424
石斛/ 426
玉竹/ 427
黃精/ 428
枸杞子/ 429
墨旱蓮/ 430
女貞子/ 431
龜甲/ 432
鱉甲/ 433
第十八章 收澀藥/ 435
節(jié) 固表止汗藥/ 436
麻黃根/ 436
第二節(jié) 斂肺澀腸藥/ 437
五味子/ 437
烏梅/ 439
五倍子/ 441
訶子/ 443
肉豆蔻/ 445
赤石脂/ 446
第三節(jié) 固精縮尿止帶藥/ 447
山茱萸/ 447
桑螵蛸/ 448
海螵蛸/ 449
蓮子(附:蓮子心、荷葉) / 451
芡實/ 452
第十九章 涌吐藥/ 454
常山/ 455
瓜蒂/ 456
第二十章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458
雄黃/ 459
硫黃/ 460
白礬/ 461
蛇床子/ 462
土荊皮/ 463
蜂房/ 464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藥/ 466
升藥/ 466
爐甘石/ 467
硼砂/ 468
主要參考書目/ 471
藥名索引/ 472
模擬試卷及答案二維碼/ 476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