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一般工業(yè)技術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

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

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

定 價:¥198.00

作 者: 龔承林,王英民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719515 出版時間: 2023-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是當前深水沉積學理論研究的前緣熱點與薄弱環(huán)節(jié),揭示交互作用的過程響應與動力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一定的應用價值。《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共包括7章,其中第1~3章探究了深水陸緣上重力流(濁流)、底流(等深流)及其交互作用過程響應,揭示了交互作用有利的形成發(fā)育場所與典型沉積響應類型(深水單向遷移水道);第4章揭示了交互作用沉積響應(深水單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演化和沉積模式;第5章探討了基于全球尺度的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形態(tài)變化、疊置樣式及主控因素;第6章從數(shù)值計算和物理模擬的角度揭示了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積動力學機制;第7章論述了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及其底流改造砂相模式、相標志及古海洋學意義。

作者簡介

暫缺《深海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叢書序序前言第1章 緒論 11.1 研究意義 11.1.1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研究是當前深水沉積學理論研究的前緣和熱點 11.1.2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研究是當前深水沉積學理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51.1.3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71.1.4 深水水道是沉積學領域頗為關注的重要命題 81.1.5 本書所涉及的相關概念和術語體系 91.2 章節(jié)概述 111.2.1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形成發(fā)育場所(第2章和第3章) 121.2.2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典型沉積響應的沉積構成、沉積模式及其全球尺度的剖面形態(tài)和疊置樣式的變化(第4章和第5章) 121.2.3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交互作用的沉積動力學機制(第6章) 131.2.4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研究的油氣勘探和古海洋學意義(第7章) 14第2章 南海東北陸緣近海底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過程響應 152.1 概述與區(qū)域地質概況 152.1.1 概述 152.1.2 區(qū)域地質概況與海洋學背景 172.1.3 NPIW和NPDW存在發(fā)育的地質證據(jù) 202.2 南海東北陸緣近海底沉積響應及其空間展布 202.2.1 多道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所揭示的近海底過程響應 202.2.2 大型重力活塞樣中所識別的近海底的沉積響應類型 282.3 南海東北陸緣近海底沉積過程及其空間展布 362.3.1 南海東北陸緣近海底沉積過程及其空間演化 362.3.2 南海東北陸緣近海底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過程響應 372.4 小結 38第3章 南大西洋西側晚白堊世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過程響應 403.1 概述與區(qū)域地質概況 403.1.1 概述 403.1.2 區(qū)域地質概況與海洋學背景 453.2 晚白堊世阿根廷陸緣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形成發(fā)育場所和典型沉積響應 483.2.1 晚白堊世以來阿根廷陸緣井-震結合的層序劃分對比 483.2.2 晚白堊世阿根廷陸緣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的沉積響應 553.2.3 晚白堊世阿根廷陸緣重力流、底流及其交互作用的過程響應 593.3 晚白堊世烏拉圭陸緣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形成發(fā)育場所和典型沉積響應 603.3.1 晚白堊世以來烏拉圭陸緣地層發(fā)育情況 613.3.2 晚白堊世烏拉圭陸緣的沉積體系及其演化 623.3.3 晚白堊世烏拉圭陸緣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時空演化模式和典型沉積響應 683.4 小結 70第4章 交互作用沉積響應(深水單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演化和沉積模式 724.1 概述與區(qū)域地質概況 724.1.1 概述以及數(shù)據(jù)和方法 724.1.2 區(qū)域地質概況和海洋學背景 744.2 南海北部陸緣深水順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演化和沉積構成 794.2.1 南海北部陸緣深水順向遷移水道形態(tài)特征 794.2.2 南海北部陸緣深水順向遷移水道沉積序列 814.2.3 南海北部陸緣深水順向遷移水道充填演化 864.3 東非魯伍馬盆地深水反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演化和沉積構成 894.3.1 魯伍馬盆地漸新統(tǒng)的層序地層格架 894.3.2 魯伍馬盆地漸新世深水反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和沉積構成 924.3.3 魯伍馬盆地漸新世深水反向遷移水道-單側朵葉沉積體系 974.4 東非坦桑尼亞陸緣深水反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演化和沉積構成 984.4.1 東非坦桑尼亞外海深水單向(反向)遷移水道的形態(tài)特征 984.4.2 東非坦桑尼亞外海反向遷移水道-單側天然堤沉積體系的沉積構成 1004.5 深水順向和反向遷移水道的沉積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1034.5.1 兩種深水單向遷移水道發(fā)育存在的異同 1034.5.2 兩種深水單向(順向和反向)遷移發(fā)育演化的主控因素 1074.5.3 兩種深水單向(順向和反向)遷移發(fā)育演化的沉積模式 1124.6 小結 114第5章 基于全球尺度的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形態(tài)變化、疊置樣式及主控因素 1165.1 概述與術語體系 1165.1.1 概述 1165.1.2 本章所采用的深水水道數(shù)據(jù)庫 1175.2 全球尺度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剖面形態(tài)和疊置樣式對比 1215.2.1 深水單向(順向和反向)遷移水道剖面形態(tài)的共同性 1215.2.2 深水單向(順向和反向)遷移水道剖面形態(tài)的差異性 1215.2.3 全球尺度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剖面形態(tài)變化的主控因素 1245.3 全球視角下深水單向遷移水道與重力流和等深流水道形態(tài)特征以及疊置樣式對比 1265.3.1 全球水道生長軌跡對比 1265.3.2 全球水道形成發(fā)育氣候背景條件對比 1355.3.3 全球視角下的深水水道剖面形態(tài)和疊置樣式對比 1385.3.4 全球視角下的深水水道形態(tài)和疊置樣式差異的主控因素 1415.3.5 “ 全球視角下的深水單向遷移水道與重力流和等深流水道形態(tài)特征以及疊置樣式之對比”研究的意義 1425.4 小結 143第6章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積動力學機制 1456.1 概述與區(qū)域地質概況 1456.1.1 概述 1456.1.2 區(qū)域地質概況與海洋學背景 1496.2 深水順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剖面螺旋環(huán)流結構 1506.2.1 西非陸緣上順向遷移水道的地震沉積學研究 1506.2.2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螺旋環(huán)流的定量重構 1546.2.3 深水順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剖面螺旋環(huán)流重構的科學意義 1596.3 深水順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沉積動力學計算 1616.3.1 基于水道形態(tài)的遷移水道內濁流滿槽水力學計算 1616.3.2 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的動力學數(shù)值計算模型 1646.3.3 深水順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動力學機制 1686.4 深水反向遷移水道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沉積動力學模擬 1706.4.1 深水反向遷移水道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物理模擬實驗 1706.4.2 深水反向遷移水道內重力流與底流交互作用動力學機制 1746.5 小結 177第7章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及其底流改造砂相模式、相標志及古海洋學意義 1797.1 概述與研究現(xiàn)狀 1797.1.1 經(jīng)典濁流儲層理論研究 1797.1.2 亟待開展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有利儲層沉積特征、識別相標志和時空分布模式研究 1807.2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沉積體系的相模式與時空演化 1817.2.1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沉積體系儲層巖相特征 1817.2.2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沉積體系相組合分析 1897.3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有利儲層識別相標志 1947.3.1 底流改造砂的地球物理響應特征分析 1947.3.2 底流改造砂的地質響應特征 1977.3.3 底流改造砂的識別相標志 2027.3.4 所建立的底流改造砂識別相標志的檢驗及運用 2037.3.5 深水水道內底流改造砂的成因機理 2077.3.6 本章研究的油氣勘探意義 2107.4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有利儲層分布模式與古海洋學意義 2107.4.1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有利儲層時空分布模式 2107.4.2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內有利儲層時空分布模式的油氣勘探意義 2147.4.3 深水單向遷移水道所蘊含的古海洋學意義 2157.5 小結 218致謝 220參考文獻 22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