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第一章 “中國文學”:一個學科的形成、發(fā)展和運作
第一節(jié) 二戰(zhàn)前德國的中國文學研究
第二節(jié) 西德漢學與中國文學專業(yè)的形成
第三節(jié) 東德的中國文學研究
第四節(jié) 方法論與中國文學治理
第二章 中國文學的引導符碼
第一節(jié) 三個引導符碼
第二節(jié) 魯迅早期形象的政治化:兩篇博士論文
第三節(jié) 東德的魯迅觀:革命者魯迅
第四節(jié) 西德的魯迅觀:從革命者到反諷者
第五節(jié) 魯迅符碼建構的新起點:現代性
第三章 作為系統(tǒng)構建工程的文學史書寫
第一節(jié) 文學史和系統(tǒng)性
第二節(jié) 碩特《中國文學述稿》:博學史模式
第三節(jié) 顧路柏《中國文學史》:“古代”模式
第四節(jié) 衛(wèi)禮賢《中國文學》:重估中國精神
第五節(jié) 施寒微《中國文學史》:文學—文化
第六節(jié) 艾默力《中國文學史》:多元方法
第七節(jié) 顧彬《中國文學史》:尋找現代性
第四章 萬神殿的構建:漢學系統(tǒng)中的中國作家作品
第一節(jié) 作為意義單位的文學符號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文學符號
第三節(jié) 中國現當代文學符號
第四節(jié) 中國文學的詩學問題
第五章 系統(tǒng)內的中國文學觀察者
第一節(jié) 闡釋主體與交流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庫恩
第三節(jié) 西德漢學家:霍福民、鮑吾剛、德邦、馬漢茂等
第四節(jié) 東德漢學家:葛柳南、梅薏華
第五節(jié) 顧彬
第六章 中國文學研究作為知識交流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怪異的“中國文學”
第二節(jié) 怪異的知識系統(tǒng)及其運作程序
第三節(jié) 最后的閾限:自我問題
參考書目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