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盤,四川方言中,有洋氣、拉風的意思。上海方言中,則指外來人不太了解本地習俗。作者用作書名帶有一點自嘲。 本書是美國作家沈愷偉(Christopher St. Cavish)講述他在中國經(jīng)歷的一本非虛構文學作品。2005年,24歲的沈愷偉離開家鄉(xiāng)——美國東南部城市邁阿密,以年輕廚師的身份游歷至香港,又機緣巧合得到一份在浦東香格里拉jiu店翡翠36餐廳的工作,由此開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從蕞初跌跌撞撞闖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這里待多久,到騎著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尋路中國,從躲在外籍人士舒適的“泡泡圈”,到花10年尋訪一位手工鍋匠,以《上海小籠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兩種文化間,一年又一年,學會了當一個成年人,學會了愛,學會了痛苦,也見證了改革大潮下中國的變遷。冥冥中似乎有一個聲音在召喚他,而直到來到中國,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與這個國家的深刻淵源。
作者簡介
沈愷偉(Christopher St. Cavish)一個“癡迷上海小籠包”的外國人,一個曾經(jīng)計劃做世界公民卻在上海停留了十八年的人。一個沉迷食物與寫作的人。一個愿意花十年時間尋找一位手工鐵鍋匠的人。一個特別的人。不卷。不常常高興。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地域沒有限制他。金錢也沒有。一個我們的同類。一個和中國有著深入連接的人。一個愛上海的人。 于是作家,文學翻譯。著有《有且僅有》《查無此人》等小說和散文。譯作包括諾獎得主托卡爾丘克、布克獎得主阿特伍德、國際布克獎得主萊納菲爾德、惠特布萊德獎得主珍妮特·溫特森、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斯蒂芬·金等歐美作家的著作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