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是2010年度故宮博物院“黃易金石學研究”科研課題階段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3年6月開始相關編撰工作,原計劃于2014年10月出版。后因出版預算和出版時間的調整,遂將該書一分為二,于2014年6月先行出版《手跡》卷,再于2015年10月出版《考釋》卷。前者突出圖版,后者強調文字,以期相輔相成,藝術與文獻價值并重。此前《手跡》卷前言中已簡要介紹了本書出版與科研課題的關系,今《考釋》卷以《故宮藏黃易尺牘中的金石碑帖》為前言,意在進一步加以闡釋。有關尺牘的釋文工作歷時兩年有馀,先是秦明、鄒典飛進行初釋,再經賀宏亮、朱琪往復校訂,終由傅紅展、華寧審定確認。鄒典飛先生擅長真草篆隸,賀宏亮先生精通文史考證,朱琪先生專于黃易研究,傅紅展先生、華寧女士更是稔熟故宮書法藏品,本人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釋文反復修訂的過程,亦是參與者集體智慧結晶升華的過程。與此同時,秦明、賀宏亮對部分尺牘進行了考注,朱琪繼而又逐篇加以疏證,于是尺牘之“時”“地”“人”“事”等要素逐漸清晰。藉此,原《手跡》卷中訛誤之處亦得以修訂。在釋文及考證的基礎上,還延請多名黃易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論文,除了上文提到的朱琪、賀宏亮先生外,還包括楊國棟、景滋本先生、葉玉女士等,大家在各自已有相關研究基礎之上,對故宮藏黃易尺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有的放矢,屢有新發(fā),專稿出爐即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王喆先生此前雖未進行過黃易研究,但近年來主要從事故宮藏明清尺牘書札整理和影像采集等具體工作,其間多有積累,故亦延之為文,小中見大,別有見地。令人遺憾的是,故宮博物院華寧女士之《關于故宮藏張廷濟錄黃易尺牘的考察》、國家圖書館盧芳玉女士之《國家圖書館藏黃小松友朋書札綜述》,最終因故未能成形,失之交臂,只能今后再作彌補了。為本書作序的是傅紅展、施安昌、白謙慎三位先生,在此一并先行致謝。傅紅展先生系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原主任,從事故宮書法保管、陳列、研究工作四十馀年,對院藏明清尺牘整理更是傾注大量心血,于2014年底退休卸任之前,最終組織完成了故宮所藏四萬馀件尺牘的影像數(shù)據掃描采集工作。對《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之《手跡》《考釋》二卷的編輯出版亦是鼎力支持,無私相助。傅先生茲以《故宮藏明清尺牘》一文為序,累累八千馀言,一揮而就,故人往事歷歷在目,令人感慨萬千。施安昌先生是著名金石碑帖研究專家,于一黃易金石學研究一有著獨到精深的見解,《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一書即以《黃易,一位值得紀念,有待研究的金石考古家》一文為序。此次,施先生特別撰寫《書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三手札后》一文為序,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往研究者考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有理有據,令人心悅誠服。白謙慎先生雖長年任教于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但始終強調并踐行中國藝術史研究需要繼承傳統(tǒng)的洽學方法的理念。2015年6月,白謙慎先生正式入職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于花甲之年赴一場美麗的學術邂逅。同年9月,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期間,白先生不顧舟車勞頓,百忙之中欣然為本書作序,即《E數(shù)據時代稿本文獻整理的必要性》一文,觀點鮮明,言辭中肯,令人受益匪淺。故宮藏黃易尺牘絕大多數(shù)未曾對外公開,所以《手跡》卷出版后即引起各界關注,《考釋》卷旨在進一步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在完整展現(xiàn)尺牘外在形式的基礎上,通過對手札內容的釋文考證,力圖突破學術研究瓶頸,推動以黃易為代表的金石學個案研究。當然,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不斷地學習積累,逐漸修訂完善,下最基礎的笨功夫,但為了學術敘事研究的準確深刻,這又是必須要做的?!妒舟E》卷中附有故宮藏黃易書法,此次《考釋》卷中也附有故宮藏黃易繪畫若干,一并以饗讀者。希冀能夠為此后《參論》卷之成書出版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