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是一個很有靈氣具有藝術天賦的畫家,是我國油畫界的后起之秀,他的作品早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常青還是學生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油畫“碗”,這幅靜物作品參加了首屆中國油畫展,引起許多業(yè)內人士的贊賞。畫幅不大卻十分吸引人,構思巧妙、構圖別致,技巧精到,從中可以看出年輕作者對油畫本體語言的領悟,蘊藏著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靜物“碗”的成功使常青在這條路上整整走了十年,他畫了一系列具有人文內涵極強的靜物畫和人物畫,在美術界影響很大,頓時許多人隨之模仿,在藝術市場上也頗受青睞。常青的油畫受歡迎引起各種不同的議論和評說,有的認為常青只對“老”、“殘”東西感興趣,是種“懷舊”情緒的表現;有的認為作者基本功好,擅長描繪古典樣式的細膩油畫,是借題發(fā)揮;也有人說常青帶領了當年“古典風”的時尚;更有人說作者受市場誘惑……等等。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議論和評說都是十分自然的事。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作者真實的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他的一系列思索時,人們就會得出另一種結論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油畫界打破以往種種“左”的清規(guī)戒律,反對創(chuàng)作中的各種虛夸、粉飾等不良傾向,畫家們更多對民族的興亡、個人的命運加以思索,在作品的形式風格、樣式等方面作了各種不同的新的探索,力求創(chuàng)新。在油畫創(chuàng)作境界上有了新的開拓,從而使中國油畫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常青是“文革”后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起來的一代,在創(chuàng)作上探索新的路子,以表達自己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從表面看來常青是一個活躍好動、性格陽光的青年,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又是一個樂于讀書、善于思索、勤于鉆研、關注歷史、充滿正義的激情的一面。他很早就在關注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尤其對清代末民國初期這段與新中國相繼相離的那段歷史,他有興趣研究并發(fā)自內心沖動,他把這種思緒設法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