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灣墓地地處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無定河東岸的黃土高原梁峁區(qū),是陜北地區(qū)目前發(fā)現規(guī)模大、時代跨越性長、隨葬品豐富的戰(zhàn)國、秦漢中小型墓墓地。墓地呈南北狹長走向,墓葬的基本由山頂至西坡逐層分布,北側偏西南部多分布戰(zhàn)國墓,中部及南部多分布漢墓,中部偏西分布大量的明清墓。該墓地共發(fā)掘戰(zhàn)國、秦漢墓葬463座。墓葬形制多樣,有豎穴土坑墓、豎穴洞室墓、斜坡洞室墓、斜坡土坑墓等;葬具有一棺一槨或一棺等;埋葬方式復雜,有側身屈肢、仰身直肢、仰身屈肢、單人葬、多人葬等;隨葬器物1585件,其中陶器968件、銅器406件、鐵器111件、玉器35件,以及骨器、銀器、石器、玻璃器和貝器等65件。除此之外,還有采集陶器18件、銅器1件、鐵器2件。按功能可分為禮器、實用器、車馬器、明器等。臥虎灣墓地整體年代范圍晚于李家崖、寨頭河和史家河墓地,為完善陜北地區(qū)戰(zhàn)國至漢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新資料;臥虎灣墓地經過科學地整體揭露,既有以玉覆面和青銅器等隨葬品為代表的較高等級的墓葬,也有一般等級的墓葬,全面再現了陜北地區(qū)戰(zhàn)國到漢代的喪葬禮俗和社會文化面貌;此外,臥虎灣墓地隨葬大量雙耳罐、車馬器及鐵質農具等器物,為研究戰(zhàn)國時期不同政權的遷徙和流布提供了新線索,為研究秦漢時期農業(yè)民族和游牧民族互動交流提供了新證據。該墓地對于討論陜北高原東周族群分布與秦漢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意義重大。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墓地的位置、歷史沿革與自然環(huán)境;工作背景、緣起與目的;工作過程、思路、方法與概況;以及報告的編寫體例與相關說明。第二章為報告的分述部分,詳細介紹了墓地堆積狀況及各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資料。第三、四章為報告的綜述部分,主要按照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對墓葬形制、主要的隨葬器類、裝飾紋樣進行分析。第五章為報告的初步分析部分,根據“透物見人”的學科目標,依托本次的發(fā)掘資料,結合陜北、晉西北、關中地區(qū)該時期中小型墓葬發(fā)表資料,從器物組合、分期與年代、墓地結構、社會組織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展開相關討論,該墓地開始于春秋晚期結束于西漢中期,且在秦統(tǒng)一前后墓葬數量激增。第六章為報告的相關研究部分,運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將該墓地文化面貌同周邊地區(qū)進行對比,總結墓地所含文化類型與人群族屬,分析該墓地的形成過程,并結合墓地周邊相關遺存,推測該墓地人群生前居址。進過對該墓地出土的463座戰(zhàn)國秦漢墓葬進行分析,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白狄為該墓地主要人群,戰(zhàn)國中期晉人開始進入該地與當地原有白狄共同雜居,同時還有部分戎人和當地人群有所交流。直到戰(zhàn)國晚期前段晉人所占人群比例不斷上升。但至戰(zhàn)國晚期后段,秦人進入該地,該地原有狄人和后進入的晉人均迅速撤離至其他地方。之后該地屬秦漢中央集權管理的地域范圍,所屬文化面貌和關中基本趨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