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
原版前言 / 3
第一章 劉勰的家世、生平和思想 / 5
第一節(jié) 關于劉勰的籍貫和家族譜系 / 6
第二節(jié) 關于劉勰父親劉尚及其任越騎校尉和去世的時間 / 10
第三節(jié) 關于劉勰的生年和入定林寺的時間與原因 / 12
第四節(jié) 關于劉勰入梁后的仕宦情況 / 19
第五節(jié) 關于劉勰的卒年 / 21
第六節(jié) 關于劉勰的思想和著作 / 26
第二章 劉勰的文學觀念和《文心雕龍》的體例 / 41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廣義的“文”和狹義的“文” / 41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的體例和結構 / 55
第三章 文之樞紐——文學本體論 / 60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的原道論——論文學的本質和起源 / 60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的征圣、宗經論——論文學的經典范本 / 70
第三節(jié) 《文心雕龍》的正緯、辨騷論——論緯書、《楚辭》與經典的異同 / 74
第四章 論文敘筆——文學文體論 / 78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的文體論 / 78
第二節(jié) 有韻之文和無韻之筆 / 86
第三節(jié) 原始以表末——各類文體的歷史溯源 / 88
第四節(jié) 釋名以章義——文體名稱的理論含義 / 92
第五節(jié) 選文以定篇——典范篇章的選擇確立 / 94
第六節(jié) 敷理以舉統(tǒng)——每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要領 / 96
第七節(jié) 《文心雕龍》和《昭明文選》文體分類比較 / 98
第五章 割情析采——文學創(chuàng)作論 / 110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的神思論——論文學的構思與想象 / 110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的體性論——論文學的風格 / 124
第三節(jié) 《文心雕龍》的風骨論——論文學的精神風貌與物質形式美 / 137
第四節(jié)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論文學的繼承、借鑒與創(chuàng)新 / 158
第五節(jié) 《文心雕龍》的情采論——論文學的內容與形式 / 170
第六節(jié) 《文心雕龍》的文術論(上)——論文學的寫作技巧:結構布局和比喻夸張 / 181
第七節(jié) 《文心雕龍》的文術論(下)——論文學的寫作技巧:聲律、對偶、用典及其他 / 195
第八節(jié) 《文心雕龍》的隱秀論——論文學形象的特征 / 206
第六章 披文入情——文學批評論 / 225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的時序論——論文學發(fā)展與時代的關系 / 225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的物色論——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觀與客觀 / 234
第三節(jié) 《文心雕龍》的才略論——論作家的才能和個性 / 247
第四節(jié) 《文心雕龍》的知音論——論文學的欣賞和批評 / 250
第七章 唯務折衷——文學研究方法論 / 259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和佛教哲學的方法論 / 259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的“折衷”論 / 262
第八章 《文心雕龍》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 / 274
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和天人合一思想 / 274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和古典美學 / 278
原版后記 / 287
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
原版前言 / 293
第一章 司空圖的生平和思想 / 295
第二章 司空圖的詩歌創(chuàng)作 / 309
第一節(jié) 司空圖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色 / 309
第二節(jié) 司空圖的詩歌意象與《二十四詩品》的比較 / 314
第三章 司空圖的詩論著作及其詩學思想 / 326
第一節(jié) 《與王駕評詩書》——論唐詩的發(fā)展和“思與境偕” / 326
第二節(jié) 《與極浦書》——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339
第三節(jié) 《與李生論詩書》——論“味外之旨”“韻外之致” / 346
第四節(jié) 《詩賦》——論“知非詩詩,未為奇奇” / 351
第五節(jié) 《題柳柳州集后》——論“文人之為詩,詩人之為文” / 353
第四章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析論 / 357
第一節(jié) 《二十四詩品》繹意 / 357
第二節(jié) 《二十四詩品》的文藝美學思想 / 383
第五章 《二十四詩品》的真?zhèn)螁栴}辨析 / 395
第一節(jié) 關于《二十四詩品》真?zhèn)螁栴}的爭論 / 395
第二節(jié) 我所寫的三篇討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真?zhèn)螁栴}的文章 / 401
附錄一 《司空表圣詩文集箋?!沸?/ 434
附錄二 《虞侍書詩法》中的二十四品 / 437‘
附錄三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五《枝指生書宋人品詩韻語卷》 / 439
原版后記 /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