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存在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于“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馬賽爾應召入伍,由于體弱被分派到巴黎的紅十字會做尋找失蹤官兵的工作,在這里,他每天見到的都是前來詢問丈夫、兒子下落的婦女。馬賽爾在她們的臉上看到了強烈的痛苦和焦慮,這一體驗極大地觸動了他的心靈,令他的哲學逐漸轉向“他者”。這些婦女對他而言原是陌生人,但現在變成了一個一個具體的“你”,這是他一生極力宣揚的“我與你”哲學的基石。在本書中,他分析了“是”與“有”兩種存在的面向。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將人視為工具,而在“是”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因而馬賽爾勸說人們重視“我是”,通過在主觀經驗中的與另一主體的愛的聯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馬賽爾認為,存有只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籬,從主客二元關系轉變?yōu)橹黧w與主體的一元關系,這就是“互為主體性”,人只有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