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諾·鮑威爾(1809-1882),德國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畢業(yè)于柏林大學,曾跟隨黑格爾學習神學,在黑格爾的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論康德哲學的原則》。在柏林大學、波恩大學任教期間,指導馬克思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是當時公認的“青年黑格爾學派”的領袖。后因激進的宗教批判立場與普魯士的國家基督教信仰相抵觸而遭解聘。鮑威爾以“自我意識”來代替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宣稱“自我意識”是的歷史發(fā)展的推動力量,并以“自我意識哲學”為基礎批判宗教。李彬彬(1983—),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2012年8月—2014年2月)聯(lián)合培養(yǎng)哲學博士,慕尼黑大學訪問學者。曾就職于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年12月任副教授。近年來主要致力于馬克思哲學革命與青年黑格爾派思想關系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神圣家族》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015—2018年);“馬克思對黑格爾主義的批判與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研究”(2022—今);教yu部后期資助重大項目“恩斯特·卡西爾《符號形式哲學》翻譯研究”(2021—2023年)。主要著作:《思想的清算與轉變——〈神圣家族〉的文本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23年;《思想的傳承與決裂——以“猶太人問題”為中心的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馬克思思想發(fā)展歷程中的“猶太人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另在《哲學研究》《北大學報》《哲學動態(tài)》《社會科學輯刊》《學習與探索》《山東社會科學》《中央黨校學報》《人民日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