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六朝道教古靈寶經(jīng)的基礎研究

六朝道教古靈寶經(jīng)的基礎研究

六朝道教古靈寶經(jīng)的基礎研究

定 價:¥88.00

作 者: 王承文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中大史學文叢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1168785 出版時間: 2024-12-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古靈寶經(jīng)”是指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jīng)目》所著錄的一批早期道教靈寶經(jīng)典,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道教研究頗為集中的領域之一。本書對古靈寶經(jīng)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更加專門也富有創(chuàng)見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古靈寶經(jīng)的分類法和研究方法問題,并對如何進行該領域的學術創(chuàng)新和學術批評等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者簡介

  王承文,湖南省澧縣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敦煌學、道教經(jīng)典和道教史以及華南區(qū)域史研究。著有《敦煌古靈寶經(jīng)與晉唐道教》《漢晉道教儀式與古靈寶經(jīng)研究》《唐代環(huán)南海開發(fā)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等,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史》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100多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古靈寶經(jīng)對佛教“劫”的借鑒與道教宇宙論的構建
——以《靈寶五篇真文》與“劫運”的關系為中心
一  引言
二  漢晉佛教和道教“劫”的觀念以及問題的提出
三  關于古靈寶經(jīng)對《靈寶五篇真文》宇宙本源性的論述
四  關于《靈寶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在“劫運”中的體現(xiàn)
五  從“劫運”交替看《靈寶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質(zhì)
六  從“劫運”的“時間模式”再看《靈寶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質(zhì)
七  如何理解“五劫”之后《靈寶五篇真文》在人世間的傳授?
八 結論
第二章  論古靈寶經(jīng)“十部妙經(jīng)”觀念及其內(nèi)在結構(上)
——兼論古靈寶經(jīng)的研究方法問題
一  引言
二  《真文天書經(jīng)》與“元始舊經(jīng)”的神圣來源以及“十部妙經(jīng)三十六卷”結構的確立
三  關于“十部妙經(jīng)”觀念在“元始舊經(jīng)”中的深化和發(fā)展
四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靈寶五篇真文》在“十部妙經(jīng)”中的核心地位?
五  如何認識“元始舊經(jīng)”中《靈寶五篇真文》與其他“天文玉字”和“神符”的關系?
第三章  論古靈寶經(jīng)“十部妙經(jīng)”觀念及其內(nèi)在結構(下)
——兼論古靈寶經(jīng)的研究方法問題
六  《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與陸修靜《元始舊經(jīng)紫微金格目》的關系
七  如何從“十部妙經(jīng)”的內(nèi)在結構中理解“元始舊經(jīng)”的共同特征?
八  陸修靜對《靈寶五篇真文》和“十部妙經(jīng)”觀念的論述
九 后論
第四章  再論“元始舊經(jīng)”和“新經(jīng)”出世先后問題
——以《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jīng)》為中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jīng)》對早期上清經(jīng)神靈的大量吸收和改造
三  “元始舊經(jīng)”對早期上清經(jīng)神靈的大量吸收和改造
四  早期上清經(jīng)和古靈寶經(jīng)中“元始天王”的神格及其轉變
五  《真文要解上經(jīng)》是否有更早而且不同的《靈寶五篇真文》?
六  對圍繞《真文要解上經(jīng)》產(chǎn)生重大分歧根本原因的分析
第五章  論古靈寶經(jīng)分類爭論中的“歷史人物”問題
——兼論古靈寶經(jīng)的研究方法問題
一  引言
二  關于古靈寶經(jīng)分類爭論中“歷史人物”問題的由來
三  為什么不能將有無“歷史人物”作為重新劃分古靈寶經(jīng)的標準?
四  如何理解“移入三經(jīng)說”所指三經(jīng)中所謂“歷史人物”的神格轉化?
五  從“元始舊經(jīng)”神靈體系的構建看“歷史人物”出現(xiàn)的原因
六  結論
第六章  論古靈寶經(jīng)的分類法和研究方法問題(上)
——兼評劉屹博士《六朝道教古靈寶經(jīng)的歷史學研究》
一  引言
二  關于小林正美的古靈寶經(jīng)重新分類法和“移入三經(jīng)說”
三  關于劉屹博士與小林正美重新分類法和“移入三經(jīng)說”的關系
四  關于“誰‘有’誰‘無’”比較與古靈寶經(jīng)“源頭”和“派系”的“重大差異”問題
五  如何看待“元始舊經(jīng)”和“新經(jīng)”兩種文本之間的關系?
六  為什么不能依靠“誰‘有’誰‘無’”的比較和“層累說”的比較來研究古靈寶經(jīng)出世先后問題?
七  如何看待“元始舊經(jīng)”和“新經(jīng)”在教義思想上的“重大差異”問題?
第七章  論古靈寶經(jīng)的分類法和研究方法問題(下)
——兼評劉屹博士《六朝道教古靈寶經(jīng)的歷史學研究》
八  關于劉屹博士對葛巢甫與全部“仙公新經(jīng)”關系的肯定
九  關于劉屹博士對多部“仙公新經(jīng)”性質(zhì)及其與葛巢甫關系的徹底否定
十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jīng)目》對古靈寶經(jīng)的著錄和分類?
十一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仙公新經(jīng)”內(nèi)部“重大差異”問題?
十二  從《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jīng)》的“最高神靈”問題再看“誰‘有’誰‘無’”比較方法的局限性
十三  后論
第八章  論如何開展古靈寶經(jīng)的學術創(chuàng)新和學術批評
一  引言
二  應該如何看待劉屹博士極具顛覆性和批判性的研究?
三  劉屹博士所作極具顛覆性和批判性研究的原因及其結果
四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開展真正的學術批評?
五  后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