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描述了臺灣從光復到21世紀初,其人文學術的發(fā)展與社會文化思潮演進、政治形勢變遷的共生互動關系。全書系統地梳理了戰(zhàn)后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國化”思潮,19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實證主義思潮、新儒學思潮,1970年代的“科際整合”思潮、文化“回歸”思潮,1980年代的“中國化”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會文化思想的發(fā)源與流變。全書共分九講,深入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想氛圍,探討人文學術在不同背景下的問題意識、理論方法與發(fā)展路徑等。在人文學術與政治、社會、思想、期刊著作、人際網絡、機構社群與蕓蕓大眾之間,析出有機的互動與緊張,力圖從細節(jié)與整體上揭示60年來臺灣人文學術的發(fā)展與其政治變遷、社會演進、制度嬗變、思想脈動之間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