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傳統時期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如何管理食鹽生產一直都是重要的制度問題。鹽場應需而設,但多被視為管理機構并配以相關制度規(guī)定進行理解。然而真正的制度唯有在實際應用中才能彰顯作用,由此也只有和活生生的人聯系在一起才有意義。鹽場既是制度也是社會,更是人們在因制度而產生的各種無法預料的結果中尋求好好生活的“區(qū)域”。本書把鹽場制度視作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運動”過程,圍繞著制度為何重構以及如何被重構,展開對灶課、市場和秩序三個核心問題的討論,呈現12~18世紀珠江口鹽場人群在具體社會生活中因時因事而不斷重構制度的具體做法,并促成明清鹽法演變的歷史過程,揭示明清鹽場的運作和演變機制。在此基礎上,結合對“市場導向型生計”“制生事內”等概念的闡發(fā),進一步揭示傳統中國的制度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