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取向精神障礙治療:臨床實踐(原著第五版)》的內容和結構框架清晰明確,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1部分論述了動力性精神病學的基本原則、理論基礎、評估方法包括個案概念化,以及治療方法——其中涵蓋了個體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團體治療以及治療者之間/治療者團隊的合作。第二部分與DSM-5的診斷分類體系相結合,剖析了如何運用動力學的理解和方法,對zui重要和zui常見的精神/心理障礙進行干預或治療,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神經發(fā)育障礙、神經認知障礙、情感障礙(和自殺)、焦慮障礙、創(chuàng)傷及應激相關障礙、分離(解離)障礙、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進食障礙、性欲倒錯和性功能失調;以及3組人格障礙,包括A類的偏執(zhí)型、分裂樣和分裂型人格障礙,B類的邊緣型、自戀型、反社會型、表演型(和DSM-5中沒有、但在動力學中非常重要的癔癥型)人格障礙,及C類的強迫型、回避型和依賴型人格障礙。同時,作者也超越動力學的局限,從整體上根據既有的療法療效研究的結果,針對不同障礙的“zui佳”治療方法和方案提供了客觀的建議。在一種動力學和精神病學的整合性框架下,依據既有知識、科學調查和實驗研究結果,本書對精神/心理障礙及其治療提供了相當整體、深入而客觀的論述和指導。無論是心理咨詢師、治療師還是精神科醫(yī)生,都能從中受益。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值得仔細閱讀和深入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