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盛冬鈴注譯 梁孝王武者,〔1〕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注釋】〔1〕“梁”,漢諸侯王國名,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當時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南開封、通許以東,永城以北,山東曹縣、嘉祥以南和安徽碭山、亳縣等地,共四十余城,且多大縣?!?〕“竇太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人,呂后時入宮,后為漢文帝皇后,生景帝、梁孝王和長公主嫖。景帝即位后被尊為太后,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孝文帝即位二年,〔2〕以武為代王,〔3〕以參為太原王,〔4〕以勝為梁王。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以代盡與太原王,號曰代王。參立十七年,孝文后二年卒,〔6〕謚為孝王。子登嗣立,是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子義立,是為代王。十九年,漢廣關,〔9〕以常山為限,〔10〕而徙代王王清河?!?1〕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12〕【注釋】〔1〕“勝”,《漢書·文三王傳》作“揖”。〔2〕“孝文帝即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3〕“代”,諸侯王國名,都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內(nèi)外長城間地及長城外的東洋河流域?!?〕“太原”,諸侯王國名,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西繁峙、代縣、寧武以南,呂梁山以東,昔陽、太谷、靈石以北地區(qū)?!?〕“淮陽”,諸侯王國名,都陳(今河南淮陽),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6〕“孝文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共”,音g#ng,通“恭”,謚號?!?〕“元光”,漢武帝年號。元光二年為公元前一三三年。〔9〕“漢廣關”,指漢武帝元鼎三年東移函谷關一事。函谷關本在今河南靈寶東北。關以西稱“關中”、“關內(nèi)”,是首都所在的畿輔之地。當時樓船將軍楊仆是宜陽(今河南新安南)人,他恥為“關外民”,上書請求將函谷關東移,愿用自己的家財負擔遷關的費用。武帝也正想擴大關中的地域,就批準將函谷關東遷三百里,新關故址在今河南新安東?!?0〕“常山”,本名恒山,因避文帝諱改稱常山,位河北曲陽西北,為五岳中之北岳?!?1〕“王”,音w4ng,用作動詞,為王?!扒搴印保T侯王國名,都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北清河和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地,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和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12〕“元鼎”,漢武帝年號,元鼎三年為公元前一一四年。

  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謚為梁懷王。懷王最少子,愛幸異于他子。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歷已十一年矣?!?〕【注釋】〔1〕“通歷”,把在不同封國為王的年數(shù)通加起來計算。

  梁王十四年,〔1〕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國。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2〕上與梁王燕飲,〔3〕嘗從容言曰:〔4〕“千秋萬歲后傳于王?!薄?〕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nèi)喜。太后亦然。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吳楚先擊梁棘壁,〔7〕殺數(shù)萬人。梁孝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8〕以距吳楚?!?〕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0〕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明年,漢立太子?!?1〕其后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12〕西至高陽,〔13〕四十余城,皆多大縣。

  【注釋】〔1〕“梁王十四年”,即文帝前十五年,為公元前一六五年?!?〕“上”,指漢景帝?!?〕“燕飲”,在內(nèi)廷宴飲,只敘親情,不行君臣之禮?!?〕“從容”,閑逸舒緩。“從”,音c#ng。〔5〕“千秋萬歲”,“死”的委婉說法,多用于帝王?!?〕“吳楚齊趙七國反”,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朝廷采納晁錯的建議,削減諸侯王封地以強本弱枝,鞏固中央政權,吳王劉濞(b@)、楚王劉戊約連膠東王劉熊渠、膠西王劉卬、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等起兵對抗,史稱“吳楚七國之亂”,后被漢將周亞夫等討平。其事詳見本書《孝景本紀》、《絳侯周勃世家》和《袁盎晁錯列傳》的有關記載。由于膠東、膠西、淄川、濟南四國是割齊國地設置的,所以這里統(tǒng)稱為“齊”。〔7〕“棘壁”,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是一個軍事要塞?!?〕“韓安國”,字長孺,成安(今河南民權東北)人,當時是梁國的中大夫;武帝時先后任北地都尉、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又曾攝丞相事,一度因病免官,又復起為中尉、衛(wèi)尉、材官將軍,與匈奴戰(zhàn)失利,郁結憤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嘔血而死。詳見本書《韓長孺列傳》。“張羽”,楚相張尚之弟。楚王劉戊與吳王劉濞連結謀反,張尚勸諫,被劉戊殺害,張羽在俠士鄭莊的幫助下逃到梁國,梁孝王用之為將?!?〕“距”,通“拒”?!?0〕“太尉”,官名,是當時最高級的武職,掌管全國軍政,秩萬石,為三公之一?!皝喎颉保軄喎?,漢初功臣絳侯周勃之子,初為河內(nèi)太守,文帝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被封為條侯,曾任將軍,以治軍嚴肅著稱;景帝初為車騎將軍,又由中尉升任太尉,率軍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后拜丞相,因反對廢栗太子,被景帝疏遠,稱病免職;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被誣謀反,在獄中絕食嘔血而死。詳見本書《絳侯周勃世家》。〔11〕“漢立太子”,此太子為景帝長子劉榮,即后文之栗太子?!?2〕“泰山”,漢郡名,治所在奉高(今山東泰安市東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淄博市、長清以南,肥城以東,寧陽、平邑以北,沂源、蒙陰以西地區(qū)。〔13〕“高陽”,聚邑名,屬雍丘縣,故地在今河南杞縣西南。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于是孝王筑東苑,〔2〕方三百余里。〔3〕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5〕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于天子。出言蹕,〔8〕入言警。〔9〕招延四方豪桀,〔10〕自山以東游說之士莫不畢至,〔11〕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2〕公孫詭多奇邪計,〔13〕初見王,賜千金,〔14〕官至中尉,〔15〕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shù)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16〕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注釋】〔1〕“勝”,音sh8ng,盡?!?〕“東苑”,地在睢陽城東,故名。苑,畜養(yǎng)禽獸,種植花木,并建有宮殿以供帝王游賞行獵的園林?!?〕“方三百余里”,此極言其范圍之大,不一定是實指?!?〕“廣”,擴大?!?〕“復道”,即閣道,樓閣間架空的通道,相當于現(xiàn)代所謂天橋;因其同地面上的通道上下重復,故名?!?〕“連屬”,前后連結。“屬”,音zh(?!捌脚_”,睢陽東北梁王離宮所在之地,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東北。〔7〕“騎”,音jì,一人一馬為一騎。〔8〕“蹕”,音bì,指天子外出,一路戒嚴,禁止行人通行?!?〕“警”,漢初叔孫通制定的禮儀規(guī)定,宮中皇帝坐車每有行動,侍從人員要依次傳遞,高聲呼“警”?!?0〕“桀”,通“杰”?!?1〕“山”,指崤山(在今河南洛寧北)或華山(在今陜西華陰南)。戰(zhàn)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qū)為“山東”?!坝握f之士”,周游各地,向諸侯權貴陳說政見或出謀畫策以求得到賞識和重用的策士?!罢f”,音shuì?!?2〕“齊”,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及山東半島地區(qū),戰(zhàn)國時屬齊,漢時仍沿稱為齊?!?3〕“奇邪”,奇異詭秘,出人意想。〔14〕“千金”,黃金一千斤。漢制一斤約當今二百五十八克?!?5〕“中尉”,此指王國中尉,是主管國中軍事的武職官員,秩比二千石?!?6〕“巨萬”,萬萬,億?!鞍倬奕f”,百億。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jié),乘輿駟馬,〔1〕迎梁王于關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3〕出則同車游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5〕與漢宦官無異。〔6〕【注釋】〔1〕“節(jié)”,符節(jié),使者所持用以表示身份的信物?!俺溯洝?,天子的坐車。“乘”,音sh8ng?!榜嗰R”,指駕車的四匹馬?!榜啞保魋@。按,漢制天子正式的坐車用六馬,副車用四馬。此謂景帝派人用自己的副車去迎接梁王,以示隆重和親愛?!?〕“關”,函谷關?!?〕“輦”,音ni3n,本指人拉的車,漢制皇帝在宮中的坐輦是無輪無輿由人抬著走的?!?〕“上林”,秦漢時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陜西長安、周至、戶縣一帶,占地廣大,內(nèi)有宮殿,并畜養(yǎng)禽獸,供皇帝狩獵?!?〕“侍中、郎、謁者”,都是諸侯王國仿效朝廷設置的官職。侍中侍王左右,備應對顧問。郎有侍郎、郎中、中郎等,平時輪流宿衛(wèi)王宮,王外出則扈從護衛(wèi)。謁者為接待賓客引見贊禮的近侍?!爸?,登錄?!凹?,指門籍。在竹牒上記有關人員的姓名、年齡、形貌等懸于宮門。當時皇宮的警衛(wèi)制度規(guī)定出入宮門必須驗對門籍。〔6〕“宦官”,即官宦,泛指官員。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1〕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于景帝,〔2〕竇太后義格,〔3〕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注釋】〔1〕“栗太子”,景帝的長子劉榮。榮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立為太子,至景帝前七年,因母親栗姬失寵而被廢為臨江王,景帝中三年(公元前一四七年)被控侵占文帝廟外短墻所在之地擴建宮室,奉詔入都,在長安憂懼自殺。因其為廢太子,《史記》、《漢書》從其母姓稱之為“栗太子”?!?〕“袁盎”,楚人,字絲;文帝時任中郎將,敢直諫,名重一時,后遷隴西都尉、齊相、吳相,景帝初免官。素與晁錯不和,吳楚七國反,盎請景帝斬晁錯以求罷兵。吳楚事平,一度出任楚相,因病去職家居,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被梁王所遣刺客暗殺。詳見本書《袁盎晁錯列傳》。“關說”,通說,進言?!?〕“義”,通“議”?!案瘛?,被阻遏。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余人。逐其賊,〔2〕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于道,〔3〕覆按梁,〔4〕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后宮。使者責二千石急,〔5〕梁相軒丘豹及內(nèi)史韓安國進諫王,〔6〕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7〕然后得釋。

  【注釋】〔1〕“膠東王”,名徹,即后來的漢武帝。劉徹先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封為膠東王。〔2〕“賊”,此指刺客。〔3〕“冠”,官員所戴的帽子?!吧w”,官員坐車的車蓋?!肮谏w相望于道”,謂出使梁國的官員,一路上前后相望,接連不斷?!?〕“按”,審查追究?!?〕“二千石”,漢代官員秩祿等級的一種。這一級官員包括將作少府、典屬國、太子太傅、各郡郡守、各諸侯王國的傅、相、內(nèi)史等,每月得俸谷一百二十斛。此處指梁國的傅、相、內(nèi)史?!笆保魋hí,又讀dàn?!?〕“相”,漢制諸侯王國的相由中央政府任命,地位和職權相當于郡守,“軒丘”,復姓。“內(nèi)史”,漢初諸侯王國設內(nèi)史以管理國中政務,成帝以后省廢,其職權歸于相?!?〕“長公主”,名嫖,文帝長女,竇后所生,與景帝及梁孝王同母。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1〕使乘布車,〔2〕從兩騎入,匿于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于是梁王伏斧質(zhì)于闕下,〔3〕謝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注釋】〔1〕“茅蘭”,梁國的大夫?!罢f”,音shuì,勸說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2〕“布車”,以白布為帷的喪車。梁孝王乘布車入關是為了隱匿自己的身份?!?〕“質(zhì)”,通“锧”,鐵砧。古代腰斬處死,每置人于鐵砧上,用大斧行刑?!胺|(zhì)”表示自己有罪當死,是一種請罪的方式?!瓣I”,音qu8,原指一種高聳的立柱形建筑,古代皇宮前立有雙闕,后因稱宮殿為宮闕?!瓣I下”即謂宮闕之下。

  三十五年冬,〔1〕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3〕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

  【注釋】〔1〕“三十五年冬”,時當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2〕“忽忽”,恍惚失意的樣子。〔3〕“良山”,即梁山,在今山東東平湖西梁山縣南,當時在梁國境內(nèi)。

  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太后亦愛之。及聞梁王薨,〔1〕竇太后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2〕于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說,〔3〕為帝加壹湌?!?〕【注釋】〔1〕“薨”,音hōng,諸侯死稱“薨”?!?〕“湯沐”,用熱水沐浴。古制天子把王畿中的某些聚邑賜給諸侯,作為他們來朝時齋戒自潔的地方。漢代皇后、諸侯王、公主、重臣等都有自己的湯沐邑,可收取邑中賦稅以供個人奉養(yǎng)?!?〕“說”,音yu8,通“悅”?!?〕“湌”,同“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1〕是為共王;〔2〕子明為濟川王;〔3〕子彭離為濟東王;〔4〕子定為山陽王;〔5〕子不識為濟陰王?!?〕【注釋】〔1〕“梁”,分出濟川、濟東、山陽、濟陰四國后,梁國尚存十余城,轄境約當今河南民權、寧陵以東地及安徽碭山,仍都睢陽。〔2〕“共”,音g#ng,通“恭”,謚號。〔3〕“濟川”,諸侯王國名,分梁國部分領地設置,都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轄境約相當于今河南民權、寧陵以西,開封、尉氏以東,延津、長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地?!?〕“濟東”,諸侯王國名,分梁國部分領地設置,都無鹽(今山東東平東),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濟寧市及汶上、東平等縣地?!?〕“山陽”,諸侯王國名,分梁國部分領地設置,都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獨山湖以西,鄆城以南,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地,兼有獨山湖東鄒縣、兗州的一部分?!?〕“濟陰”,諸侯王國名,分梁國部分領地設置,都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轄境約相當于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河南濮陽縣所屬濮城這一地區(qū)。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shù)。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余萬斤,他財物稱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1〕子襄立,是為平王。

  【注釋】〔1〕“共王立七年卒”,時當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

  梁平王襄十四年,〔1〕母曰陳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2〕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寵于平王襄。初,孝王在時,有罍樽,〔3〕直千金?!?〕孝王誡后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任王后聞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比瓮鹾蠼^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賜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閉門,李太后與爭門,措指,〔5〕遂不得見漢使者。李太后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6〕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7〕李太后內(nèi)有淫行,亦已。后病薨。病時,任后未嘗請??;薨,又不持喪。

  【注釋】〔1〕“梁平王襄十四年”,時當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2〕“大母”,祖母?!?〕“罍樽”,一種銅制的盛酒器,圓形,鼓腹,下有圈足,上有蓋,表面一般都飾有精致復雜的花紋?!袄湣?,音l6i?!?〕“直”,通“值”?!?〕“措”,音zé,通“笮”,擠,夾住?!?〕“食官長”,漢時天子及諸侯王宮中都有掌管飲食的官吏,通稱“食官”,其長稱“食官長”?!袄芍小保熳踊蛑T侯王的侍從官員,并須輪流宿衛(wèi)宮禁?!?〕“風”,音f7ng,通“諷”,用隱約的語言暗示勸告。

  元朔中,〔1〕睢陽人類犴反者,〔2〕人有辱其父,而與淮陽太守客出同車。〔3〕太守客出下車,類犴反殺其仇于車上而去?;搓柼嘏宰屃憾?。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執(zhí)反親戚。反知國陰事,乃上變事,具告知王與大母爭樽狀。時丞相以下見知之,欲以傷梁長吏,〔4〕其書聞天子。天子下吏驗問,有之。公卿請廢襄為庶人?!?〕天子曰:“李太后有淫行,而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蹦讼髁喊顺?,〔6〕梟任王后首于市。〔7〕梁余尚有十城。〔8〕襄立三十九年卒,謚為平王。子無傷立為梁王也?!?〕【注釋】〔1〕“元朔”,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公元前一二三年)?!?〕“類犴”,復姓?!搬怼?,音àn?!?〕“淮陽”,郡名,由淮陽國改置。“太守”,掌管一郡政事的地方長官,本名郡守,景帝時更名太守,秩二千石?!?〕“長吏”,漢代秩祿六百石以上的官吏都可稱作長吏。此處當指梁國的傅、相等主要官員。“長”,音zh3ng?!?〕“庶人”,沒有官爵的平民?!?〕“削梁八城”,《漢書·文三王傳》作“削梁王五縣”。〔7〕“梟”,音xi1o,斬首后把首級掛在木竿上示眾。〔8〕“十城”,《漢書·文三王傳》及《諸侯王表》記襄在位四十年,卒于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九七年)?!?〕“子無傷立為梁王也”,無傷在位十一年,卒于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

  濟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1〕七歲,〔2〕坐射殺其中尉,〔3〕漢有司請誅,〔4〕天子弗忍誅,廢明為庶人,遷房陵,〔5〕地入于漢為郡?!?〕【注釋】〔1〕“桓邑”,《漢書·文三王傳》作“垣邑”,地望不詳。〔2〕“七歲”,時當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中尉”,漢制諸侯王國設中尉以掌國中軍事,維護治安,秩比二千石。按,本書《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及《漢書·武帝紀》、《諸侯王表》皆作“中傅”,此作“中尉”,疑系后人妄改。“中傅”,即少傅,王國中傅與太傅同為諸侯王的輔導官?!?〕“有司”,主管有關事務的官員?!?〕“房陵”,漢縣名,屬漢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縣。西漢時諸侯王宗室有罪廢棄,多遷于此。〔6〕“地入于漢為郡”,時以濟川國故地置陳留郡。

  濟東王彭離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東王。二十九年,〔1〕彭離驕悍,無人君禮,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shù)十人行剽殺人,〔2〕取財物以為好。所殺發(fā)覺者百余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殺者子上書言。漢有司請誅,上不忍,廢以為庶人,遷上庸,〔3〕地入于漢,為大河郡。

  【注釋】〔1〕“二十九年”,時當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一一六年)?!?〕“剽”,音piào,搶劫。〔3〕“上庸”,漢縣名,屬漢中郡,與房陵接境,治所在今湖北竹山西南,也是西漢安置有罪宗室的地方。

  山陽哀王定者,〔1〕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山陽王。九年卒,〔2〕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山陽郡。

  【注釋】〔1〕“哀”,謚號。〔2〕“九年卒”,時當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

  濟陰哀王不識者,〔1〕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濟陰郡。

  【注釋】〔1〕“哀”,謚號。

  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1〕廣宮室,車服擬于天子。然亦僭矣。〔2〕【注釋】〔1〕“植”,通“殖”,孳生,增加?!?〕“僭”,音jiàn,僭越,超出本分。

  褚先生曰:〔1〕臣為郎時,〔2〕聞之于宮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稱道之也。竊以為令梁孝王怨望,欲為不善者,事從中生?!?〕今太后,女主也,〔4〕以愛少子故,欲令梁王為太子。大臣不時正言其不可狀,阿意治小,〔5〕私說意以受賞賜,非忠臣也。齊如魏其侯竇嬰之正言也,〔6〕何以有后禍?景帝與王燕見,〔7〕侍太后飲,景帝曰:“千秋萬歲之后傳王?!碧笙舱f。竇嬰在前,據(jù)地言曰:〔8〕“漢法之約,傳子適孫,〔9〕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于是景帝默然無聲。太后意不說。

  【注釋】〔1〕“褚先生”,名少孫,西漢元帝、成帝時曾為博士?!?〕“郎”,即郎官,分侍郎、郎中、中郎等,為皇帝的侍從,隸屬于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后改稱光祿勛),平時輪流宿衛(wèi)宮廷,皇帝出行則扈從警衛(wèi)。褚少孫當年曾以文學為侍郎?!?〕“中”,宮廷之中?!?〕“女主”,女性的君主,多指臨朝稱制或?qū)Τ哂兄卮笥绊懥Φ幕屎蠡蛱??!?〕“阿”,音ē,迎合奉承?!?〕“魏其侯竇嬰”,竇太后從兄之子,字王孫,曾任吳相、詹事,因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戰(zhàn)爭中立有軍功,受封魏其侯,武帝時一度任丞相,因與王太后的同母弟武安侯田蚡失和,于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被構陷至死。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漢縣名,屬瑯邪郡,故治在今山東臨沂南?!捌洹保鬸ī。〔7〕“燕見”,君臣在內(nèi)廷相見,禮節(jié)不如朝會那樣繁縟隆重。〔8〕“據(jù)地”,伏地?!?〕“適”,音dí,通“嫡”。

  故成王與小弱弟立樹下,〔1〕取一桐葉以與之,曰:“吾用封汝?!敝芄勚?,〔2〕進見曰:“天王封弟,〔3〕甚善。”成王曰:“吾直與戲耳?!敝芄唬骸叭酥鳠o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庇谑悄朔庑〉芤詰h?!?〕是后成王沒齒不敢有戲言,〔5〕言必行之。《孝經(jīng)》曰:〔6〕“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薄?〕此圣人之法言也?!?〕今主上不宜出好言于梁王。〔9〕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驕蹇日久,〔10〕數(shù)聞景帝好言,千秋萬世之后傳王,而實不行。

  【注釋】〔1〕“成王”,即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姓姬名誦。史載成王即位之初尚在幼年,所以由武王弟周公攝政。“小弱弟”,據(jù)本書《晉世家》,指叔虞?!?〕“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成王初年,他攝行王政,平定了殷代遺民和周王朝內(nèi)部反對勢力合謀的叛亂,并制定了許多制度,對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天王”,《春秋》尊稱周天子為“天王”,褚少孫因而設想西周之初也有這種稱呼。〔4〕“乃封小弟以應縣”,此與本書《晉世家》的記載不同。《晉世家》記成王桐葉封弟,所封之弟是叔虞,后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此所言之“應”,故地在今河南魯山東。史載應始封之君也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但與叔虞是兩個人。又,《晉世家》記以天子無戲言為理由要求成王實現(xiàn)桐葉封弟的諾言的人是史佚,而不是周公。〔5〕“沒齒”,終身,一輩子?!?〕“《孝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舊說或以為是孔子所撰,或以為是曾參或其門人所撰,其實是戰(zhàn)國末年人的著作。今傳本共十八章,內(nèi)容都是宣揚封建孝道。〔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語見《孝經(jīng)·卿大夫》章?!胺ā?,指先王之法?!暗馈保赶韧踔隆!?〕“法言”,合于禮法的言論?!?〕“好言”,美言,甘言,中聽的話?!?0〕“蹇”,音ji3,不馴順。

  又諸侯王朝見天子,〔1〕漢法凡當四見耳。始到,入小見;〔2〕到正月朔旦,奉皮薦璧玉賀正月,〔3〕法見;〔4〕后三日,為王置酒,賜金錢財物;后二日,復入小見,辭去。凡留長安不過二十日。小見者,燕見于禁門內(nèi),〔5〕飲于省中,〔6〕非士人所得入也?!?〕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歲。入與人主同輦,出與同車。示風以大言而實不與,令出怨言,謀畔逆,〔8〕乃隨而憂之,不亦遠乎!非大賢人,不知退讓。今漢之儀法,朝見賀正月者,常一王與四侯俱朝見,十余歲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見,久留。鄙語曰“驕子不孝”,非惡言也。故諸侯王當為置良師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韓長孺等,〔9〕敢直言極諫,安得有患害!

  【注釋】〔1〕“諸侯王”,漢代的王都有自己的封國,相當于先秦的諸侯,所以稱“諸侯王”?!?〕“小見”,非正式的朝見?!?〕“奉皮薦璧玉”,古時諸侯入覲,朝見天子,要奉獻皮(虎豹之皮)、幣(繒帛)、璧、玉。有關禮儀可參見《儀禮·覲禮》的記載?!八]”,進獻。〔4〕“法見”,依禮儀制度進行的正式朝見?!?〕“禁門”,宮殿門戶皆設禁以重警衛(wèi),所以稱“禁門”。此指內(nèi)殿之門?!?〕“省中”,宮禁之中。〔7〕“士人”,此用作宦官的對稱。內(nèi)宮宦官可以進去,士人不得入內(nèi)?!?〕“畔”,通“叛”?!?〕“汲黯”,字長孺,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景帝時官太子洗馬,武帝時先后任謁者、滎陽令、中大夫,出為東海太守,郡內(nèi)大治,召拜主爵都尉,改右內(nèi)史,曾因小罪免官,后又復起為淮陽太守,卒于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黯為人耿直,以敢于直諫聞名當世。詳見本書《汲鄭列傳》?!绊n長孺”,即韓安國。

  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燕見,與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語言私說。太后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1〕其義一也。安車大駕,〔2〕用梁孝王為寄?!薄?〕景帝跪席舉身曰:〔4〕“諾。”罷酒出,帝召袁盎諸大臣通經(jīng)術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謂也?”皆對曰:“太后意欲立梁王為帝太子。”帝問其狀,袁盎等曰:“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zhì),〔5〕質(zhì)者法天,親其所親,故立弟。周道文,〔6〕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對曰:“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與弟。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弟之子爭之,以為我當代父后,即刺殺兄子。以故國亂,禍不絕。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臣請見太后白之?!痹坏热胍娞螅骸疤笱杂⒘和酰和跫唇K,欲誰立?”太后曰:“吾復立帝子?!痹坏纫运涡涣⒄?,禍亂后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狀報太后。太后乃解說,〔10〕即使梁王歸就國。而梁王聞其義出于袁盎諸大臣所,怨望,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也,〔11〕公得毋誤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劍,〔12〕劍著身?!?3〕視其劍,新治。〔14〕問長安中削厲工,〔15〕工曰:“梁郎某子來治此劍?!币源酥l(fā)覺之,發(fā)使者捕逐之。獨梁王所欲殺大臣十余人,文吏窮本之,謀反端頗見。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憂之,問公卿大臣,大臣以為遣經(jīng)術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呂季主往治之。〔16〕此二人皆通經(jīng)術,知大禮。來還,至霸昌廄,〔17〕取火悉燒梁之反辭,〔18〕但空手來對景帝。景帝曰:“何如?”對曰:“言梁王不知也。造為之者,獨其幸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謹以伏誅死,梁王無恙也?!本暗巯舱f,曰:“急趨謁太后?!碧舐勚⑵鹱鴾?,氣平復。故曰,不通經(jīng)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及左右近臣。〔19〕少見之人,如從管中窺天也?!?0〕【注釋】〔1〕“親親”,親其所當親,前一“親”用作動詞?!白鹱稹?,尊其所當尊,前一“尊”用作動詞。〔2〕“安車”,漢代的馬車多立乘,安車是一種用一匹馬拉的可以坐乘的小車。皇太后在宮中常乘安車?!按篑{”,皇帝出行的車駕?!鞍曹嚧篑{”比喻指太后和漢景帝。〔3〕“用梁孝王為寄”,按,“孝”是死后才有的謚號,竇太后不得在劉武生前稱他為“梁孝王”。此“孝”字或是褚少孫筆誤,或是衍文。〔4〕“跪席”,古人跪坐席上,一般情況是臀部著于兩個腳后跟上,如臀部離開腳后跟,挺直上身,則是向?qū)Ψ奖硎咀鹁?,這叫“跪席”,也就是“長跪”?!?〕“質(zhì)”,質(zhì)樸。此指沒有繁復的禮儀制度。〔6〕“文”,與“質(zhì)”對舉,謂文飾。此指外在的各種禮儀制度比較繁復。〔7〕“敬其本始,故立長子”,“本始”謂原始、本原,此指始祖。周代的宗法思想認為王者是天下大宗,王者的嫡長子,稱為宗子,是始祖的嫡系繼承人。敬始祖必敬大宗、敬宗子,所以要嚴格區(qū)分嫡庶,只有嫡長子才是合法的君位繼承人?!?〕“《春秋》”,春秋時魯國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經(jīng)孔子修訂,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敘事簡略,以用字寓褒貶。后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傳,合稱《春秋三傳》。后人引述《春秋三傳》的內(nèi)容,也往往統(tǒng)稱為《春秋》之說?!八涡保?,春秋初年的宋國國君,約公元前七四七年至公元前七二九年在位。他遺命立弟和為國君,而不讓自己的兒子太子與夷繼位。和在位九年而死,是為宋穆公,穆公臨終又遺命由宣公之子與夷繼位,而不立自己的兒子公子馮。與夷在位十年,被太宰華督所殺,是為宋殤公。華督立公子馮為君,即宋莊公。后文言“弟之子爭之……即刺殺兄之子”,與事實有出入。莊公以后,先后繼位的閔公、公子游又都死于內(nèi)亂。這就是后文所謂“禍亂后五世不絕”。按,宋為殷入后裔所建之國,殷代王位繼承多兄終弟及,宣公傳弟不傳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殷人的傳統(tǒng)?!?〕“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語見《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熬诱保^使嫡長子居于正式繼承人的地位?!按蟆?,用作動詞,謂以某事為大?!?0〕“解說”,理解并悅服。“說”,音yu8通“悅”?!?1〕“袁將軍”,袁盎在文帝時曾任中郎將,所以有“袁將軍”的稱號?!?2〕“置”,棄置,扔下?!?3〕“著”,音zhu$,附著?!皠χ怼敝^劍插在身上?!?4〕“治”,磨礪整治?!?5〕“削厲工”,磨礪修整兵器的工匠?!皡枴保ā暗Z”?!?6〕“田叔”,字少卿,陘城(今河北無極東北,陘,音x0ng)人,戰(zhàn)國時齊國王族后裔,早年曾為趙王張敖郎中,后仕漢,任漢中郡守十余年,文帝時因罪免官,景帝時奉命查處梁王謀反一案,因處理得當而受景帝賞識,被任為魯相,卒于官。詳見本書《田叔列傳》。“呂季主”,事跡不詳?!?7〕“霸昌廄”,當時的皇家馬廄之一,在長安東北?!?8〕此處言田叔、呂季主“取火悉燒梁之反辭”,又對景帝說“梁王不知也”,與本書《田叔列傳》所記不同?!短锸辶袀鳌费蕴锸鍙牧簢k案歸來,先肯定梁王有罪,說“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但暗示景帝要照顧太后的感情,不要治梁王的罪?!?9〕“三公”,輔佐皇帝執(zhí)政的三個最高級的官員。西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秩祿都是萬石。〔20〕“管中窺天”,《莊子·秋水》:“是直以管窺天,以錐指地也,不亦小乎?”這里即用其語意。

   譯文 梁孝王武,是孝文皇帝的兒子,與孝景皇帝一母所生,他們的母親是竇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個兒子:長子稱為太子,這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參;四子名勝。孝文帝即位后第二年,把武封為代王,把參封為太原王,把勝封為梁王。兩年以后,又改封代王為淮陽王,把代王原有的封地全部都給了太原王,太原王改稱代王。參在位十七年,于孝文帝后二年去世,被謚為孝王。他的兒子登繼位,這就是代共王。共王在位二十九年,于元光二年去世。他的兒子義繼位,這就是當代的代王。義立為代王十九年,朝廷把函谷關東移,擴展關中的地域,把常山作為北面的界限,從而改封代王到清河為王。這次改封是元鼎三年的事。

  當初,武為淮陽王十年時,梁王勝去世了,被謚為梁懷王。梁懷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兒子,得到文帝的寵愛超過其他的兒子。第二年,改封淮陽王武為梁王。梁王武開始到梁國為王,是在孝文帝十二年。梁王從最初封王起通加起來算,已經(jīng)為王十一年了。

  梁王當王的第十四年,奉命入京朝見。第十七年、十八年,又連年入朝,并被留在長安,到第二年才回自己的封國。第二十一年,入朝。第二十二年,孝文帝駕崩。第二十四年,入朝。第二十五年,又入朝。當時孝景帝還沒有立太子?;噬贤和跻黄鹪趦?nèi)宮宴飲,曾閑談著說:“我去世后把皇位傳給你?!绷和跗鹕磙o謝,(表示不敢當,)雖然知道這不是真心實意的話,但心里還是很高興。太后聽了也是這樣。那年春天,吳楚齊趙等七國起兵反叛朝廷。吳楚的軍隊首先攻打梁國的棘壁,殺死了幾萬人。梁孝王親自在睢陽守城,而派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來與吳楚對抗。吳楚的軍隊把梁國看作難以攻克的險阻,不敢過境西進,而與太尉周亞夫等統(tǒng)率的漢軍互相攻守,連戰(zhàn)三個月。吳楚等國的叛軍終于被擊滅,而梁軍所擊潰、殺死、俘虜?shù)臄耻姷娜藬?shù)大略與漢軍相等。第二年,漢廷立太子。這以后梁王與天子關系最為親密,他立過大功,又是大國之王,居于天下最肥沃的地方,封地北與泰山郡接界,西到高陽,共有四十多城,其中包括許多大縣。

  梁孝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太后愛他,賞賜給他的財物無法說清。梁孝王就在自己的封國中修建東苑,范圍有三百里見方。又擴大睢陽城,周長達七十里。還大建宮室,修造了許多架空的天橋,從王宮直到平臺,三十多里接連不斷。他被賞賜可使用天子的旌旗,每次出行,千乘萬騎跟隨在后。到處馳騁行獵,所用的儀制和排場可同天子相比。出行稱“蹕”,路上戒嚴清道;在宮內(nèi)也登輦傳“警”。他招納四方豪杰,山東地區(qū)的游說之士都到梁國來投奔他,其中有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流。公孫詭善于策畫奇妙的計謀,第一次見梁王,就被賞賜黃金一千斤,官做到梁國的中尉,在梁國號稱為公孫將軍。梁國大造各種兵器,弩、弓、矛等總數(shù)有幾十萬,而府庫中的金錢將近百億,所藏有的金玉寶器比京師還要多。

  梁孝王當王第二十九年的十月,又一次入朝。景帝派遣使者拿著符節(jié),用天子駕有四馬的副車到函谷關去迎接梁王。梁王朝見天子以后,上疏請求,從而得以留在長安,這是因為太后親愛他的緣故。梁王在宮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輦,外出同乘一車進行游獵,在上林苑中射獵禽獸。梁國的侍中、郎、謁者都登錄門籍出入天子的殿門,同天子宮中的宦官沒有什么差別。

  十一月,皇上廢黜栗太子,竇太后心中想把孝王立為皇位繼承人。大臣以及袁盎等人對景帝有所進言,竇太后的意見被阻遏不用,竇太后因此也不再提立梁王為皇位繼承人的事了。因為宮中的事情十分機密,世人也不知其間的詳情。梁王于是也就辭行,回到自己的封國。

  這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以及其他反對他繼承皇位的大臣,就同羊勝、公孫詭這些人商議,偷偷地派遣刺客暗殺袁盎以及其他十幾個議事大臣。朝廷追捕罪犯,未能抓獲。于是天子猜測是梁王指使的,抓到刺客進行審問,果然是梁王指使的。于是朝廷接連地派遣使者,使者們在路上前后相望,前去梁國核查案情,逮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躲藏在梁王的后宮。使者督責梁國主政的二千石級官員交出罪犯,十分急迫,梁相軒丘豹以及內(nèi)史韓安國進諫梁王,梁王就讓羊勝和公孫詭都自殺,交出他們的尸體?;噬弦驗榇耸露购蘖和?。梁王心中恐懼,就派遣韓安國去長安通過長公主向太后謝罪,然后才得免予追究。

  皇上對梁王的怒氣稍有緩和,梁王便上書請求入朝。到了函谷關后,茅蘭勸說梁王,讓他改乘簡陋的布車,只帶兩個騎馬的侍從入關,躲藏在長公主的園林中。朝廷派遣使者迎接梁王,梁王已經(jīng)入關,而他的車馬侍從卻都在關外,不知梁王居處。(消息傳來,)太后哭著說:“皇帝殺死了我的兒子!”景帝也感到憂慮恐慌。這時梁王才到宮門前伏身于鐵砧之上表示謝罪,太后和景帝大喜,三人相對而哭,又同從前一樣和好。景帝把梁王的侍從全都召入關內(nèi)。然而景帝對梁王越來越疏遠,不再和他同車共輦了。

  梁王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冬天,又一次入朝。他上奏疏想留在長安,皇上沒有允許。粱王回到自己的封國,神意恍惚,悶悶不樂。他向北到良山狩獵,有人獻上一頭牛,背上長腳,梁王見了十分厭惡。到了六月間,梁王患了熱病,在六日去世,被謚為孝王。

  孝王為人仁愛,有孝心,每聽說太后有病,他就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經(jīng)常想留在長安侍奉太后。太后也很鐘愛他。等到聽到梁王去世的消息,竇太后哭得極其傷心,不肯吃飯,說:“皇帝果然殺死了我的兒子!”景帝也又傷心又憂懼,不知該怎么辦。同長公主商議了善后的辦法,就把梁國分為五國,把孝王的五個兒子全都封為王,五個女兒也都賜給湯沐邑。于是把這安排奏報給太后,太后這才高興,為了皇帝而進食吃飯。

  梁孝王的長子買繼位為梁王,這就是共王。(孝王另外四個兒子,)明被封為濟川王,彭離被封為濟東王,定被封為山陽王,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孝王生前,財產(chǎn)以萬萬計,無法數(shù)清。到他死后,府庫中余存的黃金還有四十多萬斤,其他的財物也與此相當。

  梁共王在位的第三年,景帝駕崩。共王在位七年去世,兒子襄繼立,這就是平王。

  梁平王襄在位的第十四年,他的母親為陳太后;共王的母親為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的親祖母;平王的王后姓任,稱為任王后。任王后很得平王襄的寵愛。當初孝王在世時得到一件罍樽,價值千金。孝王告誡后世子孫,要妥善保管這件罍樽,不得把它送人。任王后聽說有這樣一件罍樽,想得到它。平王的祖母李太后說:“先王曾有遺命,不得把罍樽送人,其他物品即使價值億萬,也任你隨意處置。”任王后極想得到罍樽。平王襄徑自派人打開府庫取出罍樽,賜給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來到梁國,李太后要親自向使者講這件事,平王襄和任王后攔阻,關上門,李太后爭著要開門,被擠傷了手指,結果未能見到朝廷的使者。李太后私下同食官長以及郎中尹霸等通奸淫亂,梁王和任王后抓住此事,讓人暗示阻止李太后,李太后因私下有淫亂行為,也就作罷了。后來李太后得病去世,病中任后從未去問病請安,去世后,任后又不為她服喪。

  元朔年間,一個叫類犴反的睢陽人,有人侮辱了他的父親,而與淮陽太守門客同乘一車外出。太守門客下車后,類犴反把他的仇人殺死在車上逃離?;搓柼厥謵琅?,拿這件事責備梁國的二千石級官員。梁國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尋找類犴反非常急迫,逮捕了類犴反的親戚。類犴反知道梁國的一些隱私,于是就向朝廷上書,檢舉梁國發(fā)生的事變,詳細地告發(fā)了梁王與李太后爭奪罍樽的情況。當時朝廷丞相以下的官員看到告發(fā)信知道有這么一回事,企圖以此來打擊傷害梁國的主要官吏,就把那件告發(fā)信上報給天子。天子把此事交付有關官吏去查驗審問,確有其事。公卿們建議廢梁王襄為庶人。天子說:“李太后有淫亂行為,而梁王襄又沒有好的師傅輔導,所以做出不義之事,落到這種地步?!庇谑窍鳒p梁王封地八個縣,把任王后處死,將首級懸掛于梁國都城的鬧市。這以后梁國余下的領地還有十城。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被謚為平王,兒子無傷繼立為梁王。

  濟川王明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六年以桓邑侯的身份被封為濟川王。在位的第七年,因射死自己國中的中尉犯罪,朝廷的有關官員建議處以死刑。天子不忍心誅殺,把他廢為庶人,遷居房陵,封國土地并入漢朝改置為郡。

  濟東王彭離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為濟東王。在位二十九年,彭離生性驕縱兇狠,沒有人君應有的禮節(jié)操行,常在天黑以后同自己的奴仆以及無賴少年等幾十人,搶劫殺人,奪取財物,把這當作一種愛好。被他殺害的,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就有一百多人。國中的人都知道這碼事,沒有誰敢夜間外出行走。有被殺人的兒子上書朝廷告發(fā)。朝廷有關官吏建議處彭離死刑,皇上不忍心,把他廢為庶人,遷居上庸,封國土地并入漢朝,改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為山陽王。在位九年去世,沒有可繼承王位的兒子,封國被撤除,土地并入漢朝,改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不識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為濟陰王。在位一年去世,沒有可繼承王位的兒子,封國被撤除,土地并入漢朝,改為濟陰郡。

  太史公說:梁孝王雖然因為最親最愛的緣故而被封到肥沃富饒的地方為王,但也正趕上漢家的繁隆昌盛,百姓都殷實富足,所以能增加財產(chǎn),廣建宮室,車輿冠服的儀制幾乎可同天子相比。不過這也僭越禮制了。

  褚先生說:我當侍郎的時候,曾聽到宮殿中好事的老郎官談論有關梁孝王的事,私下認為致使梁孝王心懷不滿,想干壞事,事端是從宮廷內(nèi)部惹起的。當時的太后,是(大權在握的)女主,她因為溺愛幼子的緣故,意圖讓梁王當太子。大臣們不能及時直言如此不可的道理,卻奉承阿諛,只從小處著眼,私下取悅太后之意來接受賞賜,都不是忠臣。如果都能像魏其侯竇嬰那樣正言進諫,怎么會有后來的禍患?景帝同梁王在內(nèi)宮以兄弟之禮相見,一起陪侍太后宴飲,景帝說:“我去世后把皇位傳給你?!碧舐犃撕芨吲d。竇嬰在場,跪伏在地說道:“漢家法度規(guī)定,皇位傳給嫡子嫡孫,現(xiàn)今皇上怎么能傳給弟弟,擅自攪亂高帝的規(guī)定??!”景帝于是默不作聲,太后心中不快。從前周成王同年小的幼弟站在桐樹下,拿了一片桐葉給他,說道:“我以此封你為諸侯?!敝芄犝f,就進見說:“天王封弟為諸侯,這很好。”成王說:“我不過是同他開玩笑而已?!敝芄f:“君主沒有過分的舉動,不應該有開玩笑的話,說出的話一定要實行?!庇谑浅赏蹙桶褢h封給幼弟。從此以后,成王終身不敢再說玩笑話,說了什么一定去實行?!缎⒔?jīng)》中說:“不合禮法的話不說,不合正道的事不做?!边@是圣人留下的格言。現(xiàn)今皇上就不應該對梁王說出那種許愿的話。梁王上有太后作靠山,很久以來就驕橫傲慢,又屢次聽景帝向他許愿,說去世后把皇位傳給他,但實際上又不實行。又諸侯王朝見天子,漢朝的法律規(guī)定一共只應進見四次而已。剛到長安,進宮作非正式的小見。到了正月初一,進獻毛皮璧玉,向皇上恭賀新年正月,按禮法進見,這叫法見。三天以后,皇上為王置辦酒宴,賞賜金錢財物;再過兩天,王又進宮小見,告辭離京。留在長安總共不超過二十天。小見是在宮中私下相見,皇上與王一起在內(nèi)宮宴飲,那地方不是外廷的士人所能進去的。而今梁王西到長安朝見皇上,從而留居,時間幾乎有半年之久。進宮與皇上共坐一輦,外出又同乘一車。皇上表面上說出傳位給他的大話而實際上卻又不給,致使梁王口出怨言,策劃叛逆之事,隨后才為此而憂慮,(這同正確對待諸侯王的辦法)不是相距太遠了嗎!不是杰出的賢人,就不知道謙讓。漢家的禮儀法度,來長安朝見向皇上恭賀新年正月的,經(jīng)常是一個王與四個侯一起朝見,十幾年才輪到一次。現(xiàn)今梁王經(jīng)常連年入朝進見,久留長安。俗話說“驕子不孝”,這不是惡意中傷的話。所以對諸侯王應該為他們配置好的師傅,并選擇能進忠言的人為相,就像汲黯、韓長孺等,敢于直言不諱,盡力進諫,那樣怎么會有禍患呢!

  聽說梁王西行到長安入朝,拜謁竇太后,設便宴以家人之禮相見,梁王與景帝都在太后面前侍坐,一起談說家常,很是高興。太后對景帝說:“我聽人講殷代立法行事,重視親其所親;周代立法行事,重視尊其所尊,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和你,就以梁孝王為寄托了。”景帝跪在席上挺直上身說:“是?!本蒲缃Y束退出,景帝召來袁盎等通經(jīng)術的大臣問:“太后的話這樣說,是什么意思?”大臣們都回答說:“太后的意思想立梁王為皇上的太子。”景帝問具體情況,袁盎等說:“殷代立法行事重視親其所親,把弟弟立為繼承人。周代立法行事重視尊其所尊,把兒子立為繼承人。殷代立法行事比較質(zhì)樸,講質(zhì)樸就取法于天,親其所親,所以立弟弟為繼承人。周代立法行事崇尚禮儀,講禮儀就取法于地,(尊其所尊,)尊就是敬,敬自己宗族的本原,所以立長子為繼承人。周代立法行事,如果太子死了,就改立嫡孫為繼承人。殷代立法行事,如果太子死了,就改立他的弟弟為繼承人?!本暗壅f:“在您看來,該怎么辦?”大臣們都回答說:“現(xiàn)今漢家效法周代,(依據(jù))周代立法行事的原則不能立弟弟,應當立兒子為繼承人。所以《春秋》以此非難宋宣公。(當初)宋宣公死后,不立自己的兒子而把君位傳給弟弟。他弟弟接受國家,死后,又把君位返回來傳給兄長的兒子,而弟弟的兒子卻起來爭奪君位,認為自己應該繼代父親登位,就刺殺了哥哥的兒子。因為這個原因,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災禍不斷。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居于正位的嫡子,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臣等請求進見太后說明這方面的道理?!庇谑窃坏热巳雽m進見太后,說道:“太后您說要立梁王為太子,將來梁王如果去世,您又想立誰?”太后說:“我再立皇帝的兒子?!痹坏染桶阉涡涣⒕佑谡坏牡兆樱Y果產(chǎn)生禍端,宋國的禍亂以后接連五世不斷,小處不忍而傷害了大義的情況,告訴給太后。太后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欣然同意,隨即就讓梁王歸回自己的封國。而梁王聽說那些議論出自袁盎等大臣那里,怨恨不滿,派人來刺殺袁盎。袁盎回頭看看刺客說:“我就是所謂的袁將軍,您是不是認錯了人?”刺客說:“正是你!”說著刺死袁盎,棄置了劍,劍就插在袁盎尸身之上。事后檢驗察看這把劍,發(fā)現(xiàn)是新近制作的。調(diào)查詢問長安城中整治磨礪刀劍的工匠,一個工匠說:“梁國郎官某人來制作過這把劍?!币虼顺⒅懒税盖?,發(fā)覺是梁王指使的,就派遣使者追捕刺客。(抓到刺客一審訊,)得知單單梁王所要殺害的大臣就有十幾個。司法官吏窮究事件的根源,梁王謀反的跡象許多都暴露了。太后(極其憂慮,)吃不下飯,白天黑夜哭個不停。景帝很為此憂愁,問公卿大臣該怎樣處理,大臣們認為應派遣深通經(jīng)術的官吏去梁國處治,才能解決。于是朝廷派遣田叔、呂季主去梁國處理這一案件。這兩個人都深通經(jīng)術,懂得維護禮法的大原則。他們從梁國辦案回來,到了霸昌廄,取火把在梁國審出的梁王謀反的證辭全部燒掉,只是空著手來回報景帝。景帝說:“事情辦得怎么樣?”他們兩人回答說:“證辭都說梁王不知情。事情只是他寵幸的臣下羊勝、公孫詭之流干的。這些人都已處死伏法。梁王安然無恙。”景帝聽了很高興,說:“趕快去謁報太后?!碧舐犝f梁王無事,馬上就起來坐著吃飯,心氣恢復平安了。所以說,不通曉經(jīng)術、懂得古今禮法的大原則,不可以擔任三公以及君主身邊的近臣。見識淺陋的人,就如同以管窺天。(不識大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