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王瑞來注譯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1〕姓李氏,名耳,字聃,〔2〕周守藏室之史也?!?〕【注釋】〔1〕“苦縣”,縣名。春秋時屬楚,故地在今河南鹿邑東?!?〕“聃”,音d1n。〔3〕“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dú)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ィ^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2〕游者可以為綸,〔3〕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注釋】〔1〕“蓬”,草名,細(xì)葉,風(fēng)吹則根斷而隨風(fēng)飄轉(zhuǎn)?!袄邸保D(zhuǎn)行貌?!?〕“罔”,同“網(wǎng)”?!?〕“綸”,音l*n。釣魚用的絲線?!?〕“矰”,音z5ng,系絲繩的射鳥用的短箭。

  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1〕關(guān)令尹喜曰:〔2〕“子將隱矣,強(qiáng)為我著書。”〔3〕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注釋】〔1〕“關(guān)”,指散關(guān),在今陜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一說指函谷關(guān),在今河南靈寶西南?!?〕“關(guān)令尹喜”,守關(guān)的官吏,姓尹名喜。一說“關(guān)令尹”是守關(guān)的官名,其名為喜?!?〕“強(qiáng)”,勉力。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1〕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注釋】〔1〕“老萊子”,春秋時楚隱士。避亂世,耕于蒙山下。楚王聞其賢,欲用之,老萊子遂與其妻至江南,隱居不出。著書十五篇?!稘h書·藝文志》著錄有《老萊》十六篇,久佚。事跡見《史記正義》引《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xiàn)公曰:〔1〕“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注釋】〔1〕“周太史儋見秦獻(xiàn)公”,本書《周本紀(jì)》與《秦本紀(jì)》均載此事,時為秦獻(xiàn)公十一年(公元前三七四年),距孔子之死計一百零五年。上文云“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推算有誤?!扒孬I(xiàn)公”,秦國國君,名師隰,秦靈公之子。公元前三八四年至前三六二年在位。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1〕因家于齊焉?!?〕【注釋】〔1〕“膠西王卬”,膠西為西漢王國名,故都高苑(今山東鄒平東北苑城)?!皡n”,音2ng,漢高祖庶子齊悼惠王子,漢文帝封為膠西王,后因參預(yù)吳楚七國之亂被殺?!疤怠?,官名。古三公之一,周始置,職輔佐君主。漢高后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置太傅,位次太師。西漢時各地封國建制類中央,故亦設(shè)太傅?!?〕“齊”,地名。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及膠東半島地區(qū)。

  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1〕儒學(xué)亦絀老子?!暗啦煌幌酁橹\”,〔2〕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注釋】〔1〕“絀”,同“黜”,排斥?!叭鍖W(xué)”,以孔子為代表的學(xué)派。〔2〕“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

  莊子者,蒙人也,〔1〕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xué)無所不窺,〔3〕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4〕以詆訿孔子之徒,〔5〕以明老子之術(shù)。畏累虛、亢桑子之屬,〔6〕皆空語無事實(shí)。然善屬書離辭,〔7〕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濉⒛?,?〕雖當(dāng)世宿學(xué)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注釋】〔1〕“蒙”,邑名。戰(zhàn)國時屬宋,在今河南商丘東北?!捌釄@”,地名。古屬蒙縣。此地一說在今山東曹縣?!?〕“梁惠王”,戰(zhàn)國時魏君,姓姬,魏氏,名■,公元前三七○年至前三一九年在位?!褒R宣王”,戰(zhàn)國時齊君,姓媯,田氏,名辟疆,公元前三二○年至前三○一年在位?!?〕“窺”,探視。這里是鉆研、瀏覽之意?!?〕“《漁父》、《盜跖》、《胠篋》”,均為《莊子》中的篇名。〔5〕“詆訿”,音d@z@。毀辱。〔6〕“畏累虛、亢桑子”,《莊子·庚桑楚》篇提到的地名與人名。畏累虛即畏壘之山,“虛”同“墟”;亢桑子即庚桑楚。〔7〕“屬”,音zh(。連屬?!半x”,音lì。附麗。〔8〕“剽剝”,攻擊?!?〕“洸洋”,水勢浩大的樣子,猶“汪洋”。此以水的無邊無際喻議論恣肆。

  楚威王聞莊周賢,〔1〕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dú)不見郊祭之犧牛乎?〔2〕養(yǎng)食之?dāng)?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dāng)是之時,雖欲為孤豚,〔4〕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5〕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r/>
  【注釋】〔1〕“楚威王”,楚國國君,楚宣王子,名商,公元前三三九年至前三二九年在位?!?〕“郊祭”,祭祀天地。“犧?!?,祭祀用的牛?!?〕“大廟”,即太廟,天子的祖廟?!?〕“孤豚”,小豬?!?〕“羈”,管束。

  申不害者,京人也,〔1〕故鄭之賤臣。學(xué)術(shù)以干韓昭侯,〔2〕昭侯用為相。內(nèi)修政教,外應(yīng)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qiáng),無侵韓者。

  【注釋】〔1〕“京”,邑名,戰(zhàn)國時屬鄭,故城在今河南滎陽東南?!?〕“韓昭侯”,戰(zhàn)國時韓國國君,韓懿侯子,公元前三五八年至前三三三年在位。

  申子之學(xué)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2〕【注釋】〔1〕“黃老”,黃帝和老子。先秦儒家只談堯、舜而不提黃帝,道家為了和儒家爭奪學(xué)術(shù)地位,捧出傳說較堯、舜更早的黃帝來,與老子并尊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故漢時有“黃老之學(xué)”的稱呼?!靶堂保靶獭蓖靶巍?。刑名指實(shí)與名?!?〕“《申子》,書早佚,有《大體篇》保存于《群書治要》中。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1〕斯自以為不如非。

  【注釋】〔1〕“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戰(zhàn)國末年入秦,先后任廷尉、丞相等職,后為趙高所忌,被殺。詳見本書《李斯列傳》?!败髑洹保窜鳑r,戰(zhàn)國趙人,當(dāng)時的著名學(xué)者,其學(xué)以孔子為宗,主人性惡,與孟子性善說相反。今傳《荀子》三十二篇。詳見本書《荀卿列傳》。

  非見韓之削弱,數(shù)以書諫韓王,〔1〕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wù)修明其法制,執(zhí)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qiáng)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shí)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yù)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注釋】〔1〕“韓王”,指韓王安,韓國的最后一個君主。韓桓惠王子,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在位。詳見本書《韓世家》?!?〕“浮淫之蠹”,指文學(xué)游說之士?!绑肌保x。韓非認(rèn)為文學(xué)游說之士于國無益,故稱之為“蠹”?!?〕“《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均為《韓非子》中的篇名?!罢f”,音shuì。游說。

  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不能自脫。

  《說難》曰: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1〕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2〕可以吾說當(dāng)之。

  【注釋】〔1〕“橫失”,橫佚,橫逸,指辯說的縱橫馳騁,口才無礙。“失”,同“佚”,音yì。〔2〕“所說”,指所要游說的君主。

  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jié)而遇卑賤,必棄遠(yuǎn)矣。所說出于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yuǎn)事情,必不收矣。所說實(shí)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shí)疏之;〔1〕若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

  【注釋】〔1〕“陽”,表面上。與上文“顯”義近。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則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亡,〔1〕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是者身危。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彼顯有所出事,乃自以為也故,〔2〕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強(qiáng)之以其所必不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故曰: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與之論細(xì)人,〔3〕則以為粥權(quán)。〔4〕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5〕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6〕徑省其辭,則不知而屈之;〔7〕泛濫博文,則多而久之?!?〕順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9〕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注釋】〔1〕“亡”,通“忘”,忘記。〔2〕“也”,通“他”,其他?!?〕“細(xì)人”,這里指君主身邊的親近小臣?!?〕“粥權(quán)”,賣權(quán),盜用權(quán)力?!爸唷?,同“鬻”,音yù,賣。〔5〕“借資”,因依,憑借?!?〕“嘗己”,指試探君主?!?〕“屈”,通“詘”,卷曲,指不得舒展?!?〕“久”,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認(rèn)為是“棄”字之誤?!?〕“草野而倨侮”,粗野傲慢。

  凡說之務(wù),在知飾所說之所敬,而滅其所丑。彼自知其計,則毋以其失窮之;自勇其斷,則毋以其敵怒之;〔1〕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規(guī)異事與同計,譽(yù)異人與同行者,則以飾之無傷也。有與同失者,則明飾其無失也。大忠無所拂悟,〔3〕辭言無所擊排,〔4〕乃后申其辯知焉。此所以親近不疑,知盡之難也?!?〕得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爭而不罪,乃明計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注釋】〔1〕“敵”,通“謫”,音zh6,過失?!?〕“概”,惱恨。〔3〕“忠”,顧廣圻認(rèn)為此字誤,當(dāng)從《道藏》本《韓非子》作“忤”;王先謙認(rèn)為當(dāng)從《太平御覽》卷四六二引作“怒”。今從王說。“拂”,通“咈”,違?!拔颉保ā瓣酢?,逆?!?〕“擊排”,碰撞反駁?!?〕“知”,一作“得”。“難”,一作“辭”。

  伊尹為庖,〔1〕百里奚為虜,〔2〕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則非能仕之所設(shè)也?!?〕【注釋】〔1〕“伊尹”,名摯,商湯的大臣。原為湯妻陪嫁的奴隸,后佐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宰相)。相傳他曾為湯的廚師,借烹調(diào)之事勸喻湯?!?〕百里奚”,春秋時秦穆公相。原為虞大夫。晉獻(xiàn)公滅虞,虜之,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后委以國政,助秦穆公建成霸業(yè)?!?〕“設(shè)”,《韓非子》作“恥”,當(dāng)是。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昔者鄭武公欲伐胡,〔1〕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guān)其思曰:“胡可伐。”乃戮關(guān)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此二說者,其知皆當(dāng)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

  【注釋】〔1〕“鄭武公”,春秋時鄭國國君,鄭桓公之子,名掘突,公元前七七○年至前七四四年在位?!昂保呵飼r國名,故地在今安徽阜陽一帶。

  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4〕得罪于君。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余桃。”〔5〕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前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故有愛于主,則知當(dāng)而加親;見憎于主,則罪當(dāng)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之矣。

  【注釋】〔1〕“彌子瑕”,春秋時衛(wèi)靈公幸臣。事跡尚見于《左傳》定公六年、《韓非子·內(nèi)儲》上、《難》四?!?〕“刖”,音yuè。古代砍掉腳的酷刑。〔3〕“矯”,假稱君命?!?〕“色衰而愛弛”,容貌衰老,寵愛減弱?!?〕“食”,音sì,給人吃。

  夫龍之為蟲也,〔1〕可擾狎而騎也。〔2〕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3〕人有嬰之,〔4〕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注釋】〔1〕“蟲”,古代把蟲作為動物的總稱。把龍也看作是蟲類。〔2〕“擾”,通“柔”,音r$u?!搬颉?,習(xí),馴服?!?〕“逆鱗”,倒逆而長的鱗甲?!皬匠摺保甙验L。〔4〕“嬰”,觸動。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1〕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鼻匾蚣惫ロn。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2〕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薄?〕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4〕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5〕【注釋】〔1〕“秦王”,指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稱始皇帝?!?〕“姚賈”,時為秦上卿?!?〕“過”,罪過?!?〕“遺”,音w8i,送給?!?〕“非已死矣”,韓非死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二三三年)。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于后世,學(xué)者多有。余獨(dú)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1〕放論,〔2〕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4〕施之于名實(shí)。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yuǎn)矣。

  【注釋】〔1〕“散”,推演。〔2〕“放論”,放言高論?!?〕“要”,要旨?!白匀弧?,自然無為?!?〕“卑卑”,自我勉勵之意。

   譯文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在周朝做管理藏書的史官。

  孔子到周朝國都雒邑,打算向老子請教禮的知識。老子說:“你所說的,他本人和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遭遇時運(yùn)好,就坐上車子去做官;不逢其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fēng)轉(zhuǎn)移,可止則止。我聽說:‘會做生意的商人把貨物囤藏起來,外表上好像沒有貨物一樣。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容貌謙恭就像愚蠢的人?!サ裟愕尿湚馀c多欲,故意做作的恣態(tài)和過大不實(shí)際的志向,這些對于你自身都沒有好處。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而已?!笨鬃与x去,對弟子們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獸類,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使用網(wǎng)(捉住它),會游的可以使用絲線(釣住它),會飛的可以使用箭(射中它)。至于龍,我就不能知道了。它乘著風(fēng)云而上升到天空。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大概像一條龍吧!”

  老子講修道德,他的學(xué)說以深自韜隱,不求聞達(dá)為主旨。久住周京,看到周朝衰微下去,于是就離開了。經(jīng)過散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說:“你將要隱居了,請盡力為我著書吧!”于是老子便著述《老子》上下二篇,論述“道”與“德”之意五千多字,然后離去,沒有人知道他后來怎么樣了。

  有人說,有個叫老萊子的,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論述道家的體用。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有人說活了二百多歲,由于講修道德,所以養(yǎng)得高壽。

  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書上記載周太史儋見過秦獻(xiàn)公,并說:“開始秦與周是合并的,大約合五百年后分離,分離七十年后,就會出現(xiàn)霸王?!庇腥苏f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人沒有人知道是對還是不對。老子是一個隱士。當(dāng)世誰也不知這些話是否應(yīng)驗。老子,是個隱居的君子。

  老子的兒子名宗,曾做過魏國的將領(lǐng),封在段干這個地方。宗的兒子叫注。注的兒子叫宮。宮的玄孫叫假,假曾在漢文帝朝做官。假的兒子解是膠西王卬的太傅,因此定居于齊地。

  世上學(xué)習(xí)老子學(xué)說的人,往往貶斥儒學(xué),而研究儒學(xué)的人,也貶斥老子的學(xué)說。大概這就是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故吧!李耳主張無為而聽任自然的變化,清靜而自得事理之正。

  莊子是蒙地人,名周。曾做過蒙地漆園的官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xué)說無所不及,但要旨卻源于老子的理論。所以他寫的書雖有十多萬字,但大多都是寓言文字。作《漁父》、《盜跖》、《胠篋》,來毀辱孔子的學(xué)生,以表明老子的道術(shù)。至于他寫的畏累虛、亢桑子之類,都是沒有其事的杜撰。但他善于連綴文字以成辭章,表達(dá)事理,形容情狀,來攻擊儒家和墨家的學(xué)說,即使是當(dāng)世飽學(xué)的學(xué)者,也都不能免于遭受攻擊。他的文章汪洋恣肆,以適應(yīng)自己的論證目的,所以當(dāng)時從王公大人以下,沒有一個能夠像器皿似的使用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人去重金聘請,答應(yīng)讓他做卿相。莊周笑笑對楚使說:“千金的確是重利,卿相的確是尊位,但你沒見過天子祭祀天地時所用的犧牛嗎?這些牛被飼養(yǎng)好幾年,然后被披上彩繡的衣服,送進(jìn)太廟去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想做一只自由的小豬,還能辦得到嗎?你趕快走吧,不要玷污我的人格!我寧愿在有著污泥的小河溝里自由自在,也不愿被國君所約束,終身不做官,使我的心志快樂?!?br/>
  申不害是京縣人,原來是鄭國的一個小官。后來學(xué)了刑名之術(shù)來求見韓昭侯,昭侯任用他為相,對內(nèi)整飾政治教化,對外應(yīng)付諸侯之國,達(dá)十五年。一直到申子去世之時,韓國國治兵強(qiáng),沒有敢于侵犯的。

  申子之學(xué),源于黃帝和老子,而主張循名責(zé)實(shí)。著書二篇,叫做《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愛好刑名法術(shù)的學(xué)說,這種學(xué)說源于黃老。韓非生來口吃,不善于言說,卻善于著書。與李斯同時求學(xué)于荀卿,李斯自認(rèn)為才能不及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國勢漸漸削弱,屢次上書規(guī)諫韓王,但韓王都不加采納。因此韓非痛心國君治國不致力于講求法制,不能用權(quán)勢來駕馭臣下,不能使國家富強(qiáng),兵力強(qiáng)大,不求賢任能,反而舉任一些文學(xué)游說之士,使他們位居于專務(wù)功利實(shí)際的人之上。韓非認(rèn)為儒生搬弄文辭來擾亂法術(shù),而任俠的人又用武力干犯禁忌。平安時就恩寵那些有浮名虛譽(yù)的文人,危急時則要用披甲帶胄的武士?,F(xiàn)在平時培養(yǎng)的人不是所要使用的人,而所使用的人卻不是平日所培養(yǎng)的人。他又悲憤那些清廉正直的臣子不為奸邪之臣所容,考察歷史上治國得失的演變之跡,因此寫下了《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字的文章。

  然而韓非盡管深知游說之道甚難,寫下《說難》一文特別詳備,但最終還是被害死在秦國,未能以身自免。

  《說難》寫道:大凡對君主游說的難處,不是難在用我具有的知識來向君主游說,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難以表達(dá)我的意思,更不是難在我不敢把自己的意思毫無顧忌地充分講出來。游說的難處,是在于了解游說對象的心理,方可使我的言論適合他的口味。

  如果君主希望博取很高的名望,而游說者卻對他說如何博取厚利,那么就會被君主看成為志節(jié)卑下,而以卑賤的待遇來對待他,這樣,游說者必定要被君主遠(yuǎn)遠(yuǎn)拋棄了。如果君主希望獲取厚利,而游說者卻拿怎樣獲得高名去勸說他,那就會被君主看成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而且和他所計劃的事相去太遠(yuǎn),結(jié)果游說者必定不會被收用了。如果君主暗地里想獲得厚利,而外表卻裝做好高名的樣子,游說者若以獲得高名的言論去勸說他,君主就會表面上同意游說者的意見,任用游說者,實(shí)際上卻對他疏遠(yuǎn);游說者若以獲取厚利的言論去勸說他,君主就會暗中采用他的言論,表面上卻要拋棄游說者。這是不可不省察的。

  事情由于保密而成功,由于語言的泄漏而失敗。未必是游說者泄漏的,只是游說者無意中說破了君主秘藏著的心事,這樣游說者就有生命危險。顯貴有了錯誤的苗頭,而游說者卻公開用大道理去推測他的不良行為,那么游說者就有生命危險。君主對游說者的親密恩澤還沒有達(dá)到深厚的程度,而游說者卻講出極知心的話,游說者的主張被采用并獲得成功,他的功德就會被君主遺忘。游說者的主張沒有被實(shí)行因而遭致失敗,他就要引起君主的懷疑,這樣游說者就有生命危險。顯貴計劃了一件事情,感到很得意,想自己表功,但游說者也曾參預(yù),知道這件事,那么游說者就有生命危險。君主表面上號召做某一件事,而實(shí)際上卻是為了成就另一件事,游說者參預(yù)并知道底細(xì),那么游說者就有生命危險。如果勉強(qiáng)對方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或者勉強(qiáng)他中止他所不愿意罷手的事情,就有生命危險。所以說,游說者要是同君主議論大臣的事,便會被認(rèn)為是離間君臣關(guān)系;要是同君主議論近臣的事,便會被認(rèn)為是冒犯君主的權(quán)威。談?wù)摼魉鶎檺鄣娜耍銜徽J(rèn)為是拿君主寵愛的人作靠山;談?wù)摼魉鶇拹旱娜耍銜徽J(rèn)為是試探君主對自己的看法。要是游說者說話簡單直捷,就會被認(rèn)為缺少才智而得不到重用;要是滔滔不絕說得不著邊際,就會被認(rèn)為羅里羅嗦浪費(fèi)時間。要是簡略地陳述大意,就會被說成是懦弱不敢大膽盡言;要是把考慮的事情毫無顧忌盡情談出來,又會被說成是粗野傲慢。這一切都是游說者的難處,是不可不知道的。

  游說者所應(yīng)注意的重要問題,就在于如何去美化君主最自負(fù)的地方,而掩蓋他最自慚形穢之處。對方如果以為自己的計謀高明,就不要指責(zé)他過去的失敗而使他受窘;要是他認(rèn)為自己的果斷很勇敢,就不要拿他由于考慮不周造成的過錯去激怒他;要是他夸耀自己的能力很強(qiáng),就不要拿他感到棘手的問題非難他。規(guī)劃不同的事與君主有同樣打算的,贊美別人的行事和君主相同的。對這些事和人,游說者就要注意文飾自己的觀點(diǎn)不要刺傷他們。有人和君主做了同樣失敗的事,一定要表面上說他沒有錯。君主大怒時不要違抗,言辭不要有鋒芒,然后發(fā)揮自己的口辯智慧。這就是游說者得以親近君主,不被懷疑,而可以充分說出自己言論主張的辦法。如果得以與君主長期共事,感情和恩澤根深厚,替君主深謀遠(yuǎn)慮而不受懷疑,互相爭論也不獲罪,遇事便可以公開地論斷利害,使他獲得成功,直截了當(dāng)?shù)刂赋鼍鞯氖欠?,使他能夠改正。彼此的關(guān)系如能像這樣維持下去,那游說就算是成功了。

  伊尹曾做過廚子,百里奚曾做過奴仆,他們都從自己從事的工作的角度請求君主采用他們的主張。這兩個人都是古代的圣人,尚不能不親自去從事卑賤的事以求進(jìn)用。像這樣卑躬屈節(jié),也并不是賢能之士感到恥辱的事。

  宋國有個富翁,天下大雨沖塌了他家的墻壁。他兒子說:“如果不快修好這堵墻,就要有盜賊來。”他鄰人的父親也說了同樣的話。到了晚上,他家果然被盜,丟失了不少錢財,他家的人都說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人的父親。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君做妻子。接著他問群臣說:“我想對外用兵,哪一國可以攻打呢?”大夫關(guān)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攻打。”鄭武公便殺了關(guān)其思,說道:“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可以攻打,居心何在?”胡國國君聽到這件事,認(rèn)為鄭君和自己關(guān)系密切,便不防備鄭國了。鄭國乘機(jī)襲擊胡國,把它吞滅了。鄰人之父和關(guān)大夫的話都對,但重的遭受到殺戮,輕的被人所懷疑。可見認(rèn)識某一事理并不困難,但如何處理這種認(rèn)識就困難了。

  從前彌子瑕很受衛(wèi)君的寵愛。衛(wèi)國的法律,凡是私自駕用君主車子的人就要受斷足的刑罰。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聞訊,連夜去告訴了他,彌子瑕就假稱君主的命令,私自駕了衛(wèi)君的車子出去。衛(wèi)君知道后,反而稱贊他說:“真是一個孝子啊,為了母親甘愿受斷足之刑?!睆涀予托l(wèi)君游果園,彌子瑕摘一個桃子吃,覺得又香又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讓給衛(wèi)君吃了。衛(wèi)君說:“彌子瑕真是愛我啊,不顧自己愛吃卻想著我?!钡鹊胶髞韽涀予蠎B(tài)龍鐘,衛(wèi)君對他的寵愛消減了,他得罪了衛(wèi)君,衛(wèi)君就說:“彌子瑕曾經(jīng)假稱我的命令,私自駕用我的車子,又曾經(jīng)給我吃剩的桃子吃?!彼哉f彌子瑕的行為和以前并沒有什么不同,可當(dāng)初為衛(wèi)君所贊許,而后來卻變成了罪過,其原因就是衛(wèi)君心中的愛和憎起了變化。所以一個人被君主寵愛的時候,他的智謀合乎君主的口味,君主就對他更加親近。當(dāng)他被君主厭惡的時候,他的過失與君主的厭惡心理相應(yīng),君主就對他更加疏遠(yuǎn)。因此游說諫諍的人必須事先仔細(xì)觀察君主愛憎如何,然后再進(jìn)言。

  龍作為一種蟲類,可以親近它,騎它,但它的喉嚨下倒生著尺把長的鱗,如果有人觸動了它,就必定要喪命。君主也同樣生有逆鱗,游說者能夠不觸犯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成功了。有人把韓非的書傳到秦國。秦王看了《孤憤》、《五蠹》等書,慨嘆說:“唉,我要是能見到這個人,并與他交往,即使是死了也不遺憾了?!崩钏拐f:“這幾卷書是韓非寫的?!鼻貒虼思泳o攻打韓國。韓王最初不任用韓非,等到形勢危急,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高興,尚未任用他時,李斯、姚賈妒忌韓非,就詆毀他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現(xiàn)在大王要吞并諸侯,韓非最終還是要為韓國效力,而不會為秦國效力,這是人之常情?,F(xiàn)在大王不任用他,久留于秦,將來再放他回去,這是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加以罪名,依法處死他?!鼻赝跽J(rèn)為有道理,就派人將韓非關(guān)押起來。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自殺。韓非想要向秦王申訴,未能見到。秦王后來悔悟了,使人去赦免韓非,但是韓非已經(jīng)死了。申子、韓子都有著作留傳到后世,不少學(xué)者都有他們的著作。我暗自悲傷韓非寫了《說難》一文,自己卻未能逃脫死路。

  太史公說:老子看重道、虛無,聽任事物自然變化,因此他寫的書人們認(rèn)為語義微妙難于理解。莊子推演老子關(guān)于道德的學(xué)說,放言高論,而要旨最終也歸宗于自然之道。申子常常勉勵自己,實(shí)踐循名責(zé)實(shí)的理論。韓非以法律為準(zhǔn)繩,判斷事情,明察是非,到了極端便是慘急苛刻,殘酷無情。申子、韓子的理論都源于“道德”學(xué)說,但老子原來的學(xué)說那是深遠(yuǎn)多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