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太史公說:我讀國家關于考選學官、興辦教育事業(yè)的法令,讀到廣泛地開辟學官的進身之路以鼓勵士子的規(guī)定時,總是放下書冊而感嘆。唉!周朝一開始走下坡路,詩人就創(chuàng)作了《關雎》這首詩,到幽王、厲王時王室衰微,禮樂制度也就崩壞了。以后諸侯橫行無忌,(天子形同虛設,)天下大政都由強國作主。孔子哀傷王道廢棄邪道盛行,于是就刪定編次《詩》《書》,修訂振興禮樂,他去齊國聽見演奏《韶》樂,(被那高雅典麗的意境所陶醉,)三個月之中,食肉不辨肉味。他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后,就使魯國的音樂回到了正確的方向,《雅》和《頌》各自得到了適當的位置。而當時的世道混亂不堪,沒有誰肯任用孔子,所以孔子以他的理想游說了七十多個國君,未能遇上一個能賞識他的。他說:“如果有肯任用我的,只要一年的時間我就能把興禮作樂的事辦得差不多了?!焙髞眙斎嗽谖鹘坚鳙C,捕捉到一頭麒麟,孔子說道:“我的路走到盡頭了。”所以他依據歷史記載而作了一部《春秋》,(用它來褒貶善惡,)以擔當代替古代圣王之法。這部書語辭精微,意旨博大,后世的學者多有傳抄。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那些被后人稱為“七十子”的學生們就分散各地,游說諸侯,成就大的當上了諸侯的師傅卿相,成就小的也能做士大夫的老師、朋友。也有人隱居起來,不顯露自己。那時子路在衛(wèi)國,子張在陳國,澹臺子羽在楚國,子夏在西河,而子貢終老于齊國。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類,都是子夏等人的學生,而當上了王者之師。當時的諸侯只有魏文侯最為好學。后來尊重學者的風氣逐漸衰敗,一直到秦始皇的時代,天下分為戰(zhàn)國,以武力相爭,儒家的學術被扔在一邊,然而在齊魯地方,學者們仍不廢棄儒家學說。齊國在威王、宣王統(tǒng)治時期,孟子、荀卿這樣的儒家大師,都遵奉孔子的學說而又有所發(fā)揮潤色,他們都憑借自己的學識揚名當世,取得尊榮的地位。
等到秦朝末年,焚燒《詩》《書》,活埋儒生術士,儒家的六部經典從此就殘缺了。陳涉稱王,魯地的儒生們帶著孔氏的禮器前往投奔歸順陳王。那時孔甲擔任了陳涉的博士,最終和陳涉一起死難。陳涉本是一個平民百姓,率領一批因罪被罰去防守邊境的烏合之眾,不過十來天個把月的時間就據有楚地而稱王,不到半年又終于敗亡。他的出身、事跡都微不足道,可是那些儒家的縉紳先生們卻背負著孔子遺留下來的禮器,前去歸順稱臣,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秦朝焚毀了他們安身立命的老家底,胸中積滿對秦朝的怨憤,要通過陳王把怒氣發(fā)泄出來。
到高皇帝消滅了項羽,發(fā)兵圍困魯地,魯地的儒生們尚且還在講習諷誦儒家經典,演習禮樂,音樂歌唱的聲音不絕于耳,這難道不是圣人遺留的教化,愛好禮樂之邦嗎?所以當初孔子在陳國,曾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里年輕的學生們志向遠大,眼界很高而疏略于具體事務,一個個才氣縱橫,斐然可觀,我不知道怎樣去成就他們?!饼R魯一帶的士人對于古代典章文獻之學的愛好,自古以來就存在了,這是那里人們的天性。漢朝興起得了天下,然后儒生們才能研究他們的經典,請求演習大射、鄉(xiāng)飲等禮儀。叔孫通制定了漢朝的各種禮儀制度,從而被任命為太常,跟隨他的儒生弟子參與此事的也都在選官時被優(yōu)先任用。于是人們都出聲稱嘆,振奮起來立志向學。但當時還有征戰(zhàn)之事,需要用武力去平定天下,所以也來不及顧及興辦學校的事。孝惠帝和呂太后時期,朝廷的公卿都是武將出身的功臣。孝文帝時,征召任用了相當多的文學之士,但孝文帝原本所欣賞的還是法家刑名之學。到了孝景帝,就不再任用儒者,而那時竇太后又喜愛道家黃老的那一套學術,所以那些博士官只是擺在那個位置上等待皇上顧問,沒有能進身受重用的。
到當今皇上即位后,趙綰、王臧這些人深明儒學,而皇上對儒學也很向往,于是就招納任用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從此以后,講說《詩經》的,在魯地有申培公,在齊地有轅固生,在燕地有韓太傅。講說《尚書》的,都源自濟南的伏生。講說《禮經》的,都源自魯地的高堂生。講說《易經》的都源自菑川的田生。講說《春秋》的在齊魯一帶都源自胡毋生,在趙地則源自董仲舒。等到竇太后崩逝以后,武安侯田蚡任丞相,廢斥道家黃老法家刑名等各種學派的學說,請來了通曉文獻經典的儒生幾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一經起家,從平民做到天子的三公,被封為平津侯。天下的學子也就隨風一邊倒,全都歸向儒家了。
公孫弘主管選拔學官的事,他哀傷儒者的進身之路仍不通暢,就上書奏請:“丞相和御史大夫上言:皇上有詔書說道:‘聽說為政者應該用禮儀來引導百姓,用音樂來感化他們?;橐觯悄信蛹易钪匾囊环N倫常。而今禮樂制度廢棄崩壞,朕為此很是憂傷?,F命令禮官要勉勵人們努力向學,講習討論,廣博見聞,以振興禮制,作為天下的榜樣。命令太常討論商議,要為博士配備弟子,提倡在鄉(xiāng)里推行教化,這樣來廣泛地造就賢才。’臣等恭敬奉命,同太常臧、博士平等商議,議定的意見如下:聽說三代治國之道,在鄉(xiāng)里都設有教育機構,夏代稱作校,殷代稱作序,周代稱作庠。那時鼓勵善人,就把他推薦給朝廷,使他揚名顯貴,懲辦惡人,就使他身受刑罰。所以教化的推行,應該先把京師建成最好的模范地區(qū),再由內及外。現今陛下明白地宣示了最重要的德業(yè),施展大智大明,與天地相配,以人倫為本,鼓勵學者修訂禮制,崇尚教化,激勵賢人,使天下四方都受到感化,這是太平的根源?。」艜r候政治和教育未能很好地協(xié)調,有關學校的禮制并不完備,現在請準許利用原有的官職機構來興辦教育事業(yè)。建議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勞役和賦稅。由太常選擇百姓中年齡十八歲以上,容貌端正的人作為博士弟子。各郡、國、縣、道、邑,如果有愛好文獻之學,尊敬長上,能嚴肅地尊奉政教法令,同鄉(xiāng)里的人們和睦相處,言行同所學的道理不相違背的,各地的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等要向自己的上級郡太守或王國相推薦,郡太守、王國相要認真地考察,的確是不錯的,應當讓他們同上計吏一起進京,到太常那里,允許他們像博士弟子一樣受業(yè)學習。一年后,在博士門下受業(yè)的都要考試,能通曉一種經典的,可任為文學掌故,其中的高材生可以擔任郎中,由太常開具名單上奏。如有成績優(yōu)異才能突出的,隨時把姓名報告給皇上。不努力學習或才具低下,不能通曉一種經典的,就罷斥遣還,并請示皇上給那些舉薦不當的官員以懲罰。臣認為皇上所頒布的詔書律令,辨明了天道人事之間的微妙關系,貫通著古今的大義,文章雅正,所作的訓辭用意深厚,所施予的恩德十分完美。但下面各地方的小吏見識淺陋,不能深刻領會并宣揚其中的深義,無法把皇上的意圖明白地傳諭到民間去。而研究禮法、掌故之學的人,憑藉通曉文獻和禮儀當官,升職往往很不順利?,F請選擇其中秩祿比二百石以上或者雖然秩祿只有一百石卻通曉一種以上經典的小吏,任命為左右內史或大行屬下的卒史,秩祿為比一百石以下的,任命為郡太守屬下的卒史:每郡各二人,邊郡一人。先任用能較多地背誦經文的,如人數不夠,就選擇掌故擔任中二千石級官員的屬吏,選擇文學掌故擔任郡太守的屬吏,都要使編制滿員。請皇上將此定為法規(guī),予以著錄。其他則照原有的法令執(zhí)行?!被噬舷略t批準,說:“可以?!睆拇艘院螅浯蠓蛞灾潦孔有±粲性S多都是文質彬彬通熟經典的人士。
申公是魯人。高祖經過魯地,申公曾作為弟子跟隨他的老師進入魯南宮去謁見高祖。呂太后當政時期,申公到長安游學,與楚元王的兒子劉郢同出一個老師門下。后來劉郢繼位當上了楚王,就讓申公做他的太子劉戊的師傅。劉戊不好學,惱恨申公。等到劉郢去世,劉戊被立為楚王,他就強迫申公拖著繩索刑具服勞役,申公感到恥辱,就退歸魯地,隱居起來在家教授學生,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賓客往來,只有魯王有命召見才去。從遠方來從學受業(yè)的弟子有一百多人。申公只是解釋《詩經》的文義作口頭傳授,而不撰寫傳注,遇到疑難問題一時難以解答的,就擱置一邊,不妄加解釋。
蘭陵人王臧從申公那里得到了《詩》學的傳授,憑藉這方面的學識事奉孝景帝,當上了太子少傅,后來因故免官離開長安。當今皇上剛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擔任宿衛(wèi)之事,(皇上起用他,)他多次升遷官職,一年之中就做到郎中令。又有代人趙綰也曾經跟申公學習《詩經》,當時官任御史大夫。趙綰、王臧向天子建議,要設立明堂朝見諸侯,而他們(對明堂的制度不很清楚,)不能完成這件事,就進言推薦他們的老師申公。于是天子派遣使者用束帛加璧、安車駟馬隆重地迎請申公,申公的兩個弟子也得以乘坐使者用的軺車一路傳送,跟隨申公。申公到長安見了天子,天子問他天下或治或亂的道理,申公當時八十多歲了,年事已老,回答說:“治理好天下不在于多說些什么,而是要看努力實行的情況怎樣?!碑敃r天子正喜歡用文詞張揚治績,聽了申公的回答,(心中不高興,)默然不語。然而既然已經把申公請來了,(總得有個安排,)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住在魯王在京師的府邸中,商議設立明堂的事情。竇太皇太后愛好老子的學說,不喜歡儒家的那一套,她尋求到趙綰、王臧的過錯責備皇上,皇上因而取消了議立明堂之事,把趙綰、王臧都送交法司定罪,二人后來都自殺了。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家,幾年以后去世。
申公的弟子擔任過博士的有十幾個人,其中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陽內史,碭人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官至膠東內史。他們治理官吏百姓都廉潔而有節(jié)操,能與他們好學的作風相稱。申公那些擔任博士的弟子們教出來的學生,德行雖然不夠完備,而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數以百計。他們講說《詩經》雖然并不一致,推其本源,大多出自申公。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是齊人。因為對《詩經》素有研究,孝景帝時當了博士。他曾同黃生在景帝前爭論。黃生說:“商湯和周武王不是承受天命取得天下,而是弒君篡位。”轅固生說:“不對。夏桀和商紂殘暴昏亂,那時天下的人心都歸向商湯和周武王。商湯和周武王順應天下的人心誅討夏桀和商紂,夏桀、商紂的百姓不肯為自己的王出力而倒向商湯和周武王,商湯和周武王不得已而代立稱王,這不是承受天命又是什么?”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一定用來戴在頭上;鞋子雖然嶄新,一定用來穿在腳下。為什么是這樣呢?因為有上下之分。夏桀商紂雖然無道,但他們畢竟是君上;商湯、周武王雖然是圣人,但他們畢竟是臣下。主上的行為有所缺失,當臣下的不能用正直的言論進諫補救,以使天子繼續(xù)保持尊位,反而利用主上的過失而殺了他,即位代立,南面稱王,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么?”轅固生說:“一定依照你的理論,那么高祖皇帝代替秦朝即位為天子,難道也錯了?”于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能說不懂得享受美味;探討學問不談商湯、周武王承受天命的事情,不能說是愚昧無知?!边@才結束了這場爭辯。這以后的學者沒有人再敢去說明商湯、周武王承受天命放逐夏桀、誅殺商紂的事。
竇太后喜歡讀《老子》,召見轅固生問有關《老子》這部書的問題。轅固生說:“這只不過是奴仆的言論而已?!备]太后發(fā)怒,說:“難道還有刑徒罪犯的書嗎?”于是就讓轅固生下獸欄去與野豬搏斗。景帝知道太后惱怒轅固生而轅固生只是說話直來直去并無罪過,就借給轅固生鋒利的兵器。轅固生下欄刺野豬,一下正刺中野豬的心臟,野豬應手倒斃。太后見了無話可說,沒有理由再懲辦他,只好作罷。不久以后,景帝認為轅固生廉潔正直,就任命他為清河王太傅。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轅固生因病免官。
當今皇上即位不久,又以賢良的名義征召轅固生。那些諂媚求寵的儒生大多嫉恨他,在皇上面前詆毀他,說“轅固生已太老了”,于是皇上不再召用轅固生,讓他回家。當時轅固生已經九十多歲了。當轅固生被征召入京時,薛人公孫弘同時也被征召,他斜著眼睛注視轅固生。轅固生對他說:“公孫先生,你進言時要致力于闡明儒學正統(tǒng),不要歪曲自己的所學去逢迎世俗!”從此以后,齊地講說《詩經》的都以轅固生的說法為依據。那些因為通曉《詩經》而顯貴起來的齊人,都是轅固生的弟子。
韓生是燕人,孝文帝時擔任博士,景帝時當上了常山王太傅。韓生推廣《詩經》的意旨而為《詩經》作《內傳》、《外傳》共幾萬字,其中的說法與齊魯地方對《詩經》的解釋很不一樣,但總的歸向是一致的。淮南的賁生從韓生那里接受了《詩》學的傳授。從此以后,燕趙地方講說《詩經》的都源自韓生。韓生的孫子韓商是當今皇上的博士。
伏生是濟南人,原先當過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時,征求對《尚書》素有研究的人,找遍天下,沒有這種人材。后來聽說伏生能研究《尚書》,想把他召到長安來。當時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了,年老不能上路。于是皇上下詔太常,派遣掌故晁錯到伏生那里去接受《尚書》的傳授。秦朝焚書,伏生把儒家經典隱藏在夾墻里。后來戰(zhàn)事大起,伏生流亡在外,到漢朝平定了天下,伏生歸家尋求藏在夾墻中的經書,已經亡佚了幾十篇,只找到二十九篇。伏生就拿這二十九篇在齊魯一帶教授學生。學者也因此而對《尚書》有了相當的了解,能夠講說。山東地區(qū)的儒學大師沒有不涉獵《尚書》并用來教授學生的。
伏生教授了濟南的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又教給千乘的兒寬。兒寬既已通曉《尚書》,以文學的身份應千乘郡的察舉,被送往京師博士那里去學習,受業(yè)于孔安國。兒寬家境貧困,缺乏衣食之資,經常給其他博士弟子做飯,又時時暗中外出出賣勞力,這樣來供給自己的衣食費用。他出門總是帶著經書,休息時就誦讀復習。他考試時得到較高的名次,因而被任命為廷尉史。那時的廷尉張湯正心向儒學,就讓他當奏讞掾。兒寬用古法來審議判決重大的疑難案件,張湯喜愛并寵信他。兒寬為人溫和良善,有廉潔的操守,又有智巧,能夠控制約束自己。他還擅長著書和草擬奏章,文思敏捷,但不能在口頭加以發(fā)揮。張湯認為他是個忠厚長者,屢屢稱贊他。等張湯當上了御史大夫,就用兒寬為屬吏,并把他推薦給天子。天子召見詢問他,聽了他的對答很是喜歡。張湯死后六年,兒寬官做到御史大夫,九年后在御史大夫任上病故。兒寬身居三公之位,因為性情溫和良善,總是順從主上的意旨,所以能安逸寬緩地長期任職,然而他對天子的缺失不能補救勸諫;任官辦事,他的部屬都輕視他,不肯為他盡力。張生也當上了博士。伏生的孫子因為能研究《尚書》而被征召,卻不能明了《尚書》的真義。
從此以后,魯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人賈嘉,都對《尚書》有相當深的研究??资喜赜杏霉盼淖謺鴮懙摹渡袝罚装矅苡卯斀竦奈淖职阉x通,以此另成一家之言,創(chuàng)立了研究《尚書》的一個新學派。先前亡佚的《尚書》從而又得到了十幾篇,《尚書》的篇數就此增多了。
許多學者都講說《禮經》,而魯人高堂生最能得其本旨。古《禮經》本來在孔子的時代就已不全,等到秦朝焚書,書籍經典散失亡佚的更多,到現在就只存下《士禮》這一部分了,高堂生能夠講讀它。
魯人徐生擅長于掌握儀節(jié)的法度,孝文帝時,他因為有這種擅長當上了禮官大夫。他把自己的所學傳給兒子,一直傳到孫子徐延、徐襄。徐襄天生的資質善于掌握禮節(jié)儀式,卻不能通曉《禮經》。徐延對《禮經》頗有了解,但也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徐襄因為熟悉禮儀形式而當上了朝廷的禮官大夫,后來官職做到廣陵內史。徐延以及徐氏的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等,都曾經當過朝廷的禮官大夫,而瑕丘人蕭奮因為通曉禮學,官任淮陽太守。這以后能講說《禮經》、善于掌握儀節(jié)的,都出自徐氏門下。
自從魯人商瞿從孔子那里接受了《易》學的傳授,孔子去世以后,商瞿就教授《易經》,傳了六世,傳到齊地姓田名何字子莊這一個人時,正好漢朝興起,統(tǒng)一了天下。田何傳給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給菑川人楊何。楊何憑借通曉《易經》,在元光元年被朝廷征召,官職做到中大夫。齊人即墨成憑借通曉《易經》做到城陽相。廣川人孟但憑借通曉《易經》當上了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都憑借通曉《易經》做到秩祿二千石的官職。不過總的說來,講說《易經》的學者,他們的所學都是從楊何家中傳出來的。
董仲舒是廣川人。因為對《春秋》素有研究,孝景帝時當上了博士。他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讀經典,弟子們依照入學時間的先后長短,遞相傳授,后來的弟子有的竟從未見過他的面。有三年時間董仲舒沒有去觀賞屋旁庭園中的景色,專心致志研究學問到了這種程度。他的舉止行動,容色態(tài)度,不符合禮的決不去做,學士們都把他當作老師那樣敬重。當今皇上即位后,董仲舒被任命為江都相。他憑借《春秋》記載的災異天變來推驗陰陽錯亂造成災禍的道理,所以主張久旱求雨要幽閉屬于陽性的種種事物,而放縱屬于陰性的種種事物;久雨求晴,則與此相反。這套理論和辦法在一個諸侯王國范圍內推行,沒有不應驗的。他在仕宦中途因故被貶為中大夫,在家閑居,撰寫了《災異之記》這部書。當時遼東地方的高廟發(fā)生了火災,主父偃嫉恨董仲舒,就把他撰寫的書上奏給天子。天子召來儒生們,給他們看這部書,書中有譏刺朝廷的話。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這是他老師寫的,認為是下愚之作。于是董仲舒被送到獄吏那里拘禁起來,論罪被判死刑,天子下詔赦免了他。從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議論災異之事了。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當時正用兵外出征伐四夷,公孫弘研究《春秋》,其成就不如董仲舒,但他迎合世俗,受到重用,當上了公卿。董仲舒認為公孫弘是阿諛奉承之徒。公孫弘忌恨他,就對皇上說:“只有董仲舒可以去當膠西王的相。”(于是董仲舒被任命為膠西相,)膠西王一向聽說董仲舒有高尚的操行,也就待他很好。董仲舒恐怕在膠西待久了終究會獲罪,就告病辭官,歸家閑居。直到去世,他始終不經營私家的產業(yè),只是從事于研究學問,進行撰述。因此,從漢朝興起到現在,五世之中唯獨董仲舒以精通《春秋》而著名,他所傳授的是公羊氏的《春秋》學。
胡毋生是齊人。孝景帝時擔任博士,因為年老而歸家教授弟子。齊地講說《春秋》的人大多是出自胡毋生的傳授,公孫弘也從胡毋生那里學到不少有關《春秋》的知識。
瑕丘江生研究谷梁氏的《春秋》學。公孫弘被重用以后,曾經把谷梁氏和公羊氏兩家對《春秋》的解釋放在一起比較其優(yōu)劣,最后采用了董仲舒的公羊學。
董仲舒的弟子中得志成名的,有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等。褚大官做到梁相。呂步舒官做到長史,曾奉命手持符節(jié)出使去審決淮南王謀反的案件,對諸侯王敢于自行判罪斷案,事先不向皇上請示報告,就用《春秋》大義作為依據來定案,天子認為他所做的都很正確。董仲舒弟子中致身通達,官做到命大夫或者擔任郎官、謁者、掌故的,數以百計。而董仲舒自己的兒子以及孫子,也都因為深通儒學而做到大官。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那些被后人稱為“七十子”的學生們就分散各地,游說諸侯,成就大的當上了諸侯的師傅卿相,成就小的也能做士大夫的老師、朋友。也有人隱居起來,不顯露自己。那時子路在衛(wèi)國,子張在陳國,澹臺子羽在楚國,子夏在西河,而子貢終老于齊國。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類,都是子夏等人的學生,而當上了王者之師。當時的諸侯只有魏文侯最為好學。后來尊重學者的風氣逐漸衰敗,一直到秦始皇的時代,天下分為戰(zhàn)國,以武力相爭,儒家的學術被扔在一邊,然而在齊魯地方,學者們仍不廢棄儒家學說。齊國在威王、宣王統(tǒng)治時期,孟子、荀卿這樣的儒家大師,都遵奉孔子的學說而又有所發(fā)揮潤色,他們都憑借自己的學識揚名當世,取得尊榮的地位。
等到秦朝末年,焚燒《詩》《書》,活埋儒生術士,儒家的六部經典從此就殘缺了。陳涉稱王,魯地的儒生們帶著孔氏的禮器前往投奔歸順陳王。那時孔甲擔任了陳涉的博士,最終和陳涉一起死難。陳涉本是一個平民百姓,率領一批因罪被罰去防守邊境的烏合之眾,不過十來天個把月的時間就據有楚地而稱王,不到半年又終于敗亡。他的出身、事跡都微不足道,可是那些儒家的縉紳先生們卻背負著孔子遺留下來的禮器,前去歸順稱臣,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秦朝焚毀了他們安身立命的老家底,胸中積滿對秦朝的怨憤,要通過陳王把怒氣發(fā)泄出來。
到高皇帝消滅了項羽,發(fā)兵圍困魯地,魯地的儒生們尚且還在講習諷誦儒家經典,演習禮樂,音樂歌唱的聲音不絕于耳,這難道不是圣人遺留的教化,愛好禮樂之邦嗎?所以當初孔子在陳國,曾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里年輕的學生們志向遠大,眼界很高而疏略于具體事務,一個個才氣縱橫,斐然可觀,我不知道怎樣去成就他們?!饼R魯一帶的士人對于古代典章文獻之學的愛好,自古以來就存在了,這是那里人們的天性。漢朝興起得了天下,然后儒生們才能研究他們的經典,請求演習大射、鄉(xiāng)飲等禮儀。叔孫通制定了漢朝的各種禮儀制度,從而被任命為太常,跟隨他的儒生弟子參與此事的也都在選官時被優(yōu)先任用。于是人們都出聲稱嘆,振奮起來立志向學。但當時還有征戰(zhàn)之事,需要用武力去平定天下,所以也來不及顧及興辦學校的事。孝惠帝和呂太后時期,朝廷的公卿都是武將出身的功臣。孝文帝時,征召任用了相當多的文學之士,但孝文帝原本所欣賞的還是法家刑名之學。到了孝景帝,就不再任用儒者,而那時竇太后又喜愛道家黃老的那一套學術,所以那些博士官只是擺在那個位置上等待皇上顧問,沒有能進身受重用的。
到當今皇上即位后,趙綰、王臧這些人深明儒學,而皇上對儒學也很向往,于是就招納任用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從此以后,講說《詩經》的,在魯地有申培公,在齊地有轅固生,在燕地有韓太傅。講說《尚書》的,都源自濟南的伏生。講說《禮經》的,都源自魯地的高堂生。講說《易經》的都源自菑川的田生。講說《春秋》的在齊魯一帶都源自胡毋生,在趙地則源自董仲舒。等到竇太后崩逝以后,武安侯田蚡任丞相,廢斥道家黃老法家刑名等各種學派的學說,請來了通曉文獻經典的儒生幾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一經起家,從平民做到天子的三公,被封為平津侯。天下的學子也就隨風一邊倒,全都歸向儒家了。
公孫弘主管選拔學官的事,他哀傷儒者的進身之路仍不通暢,就上書奏請:“丞相和御史大夫上言:皇上有詔書說道:‘聽說為政者應該用禮儀來引導百姓,用音樂來感化他們?;橐觯悄信蛹易钪匾囊环N倫常。而今禮樂制度廢棄崩壞,朕為此很是憂傷?,F命令禮官要勉勵人們努力向學,講習討論,廣博見聞,以振興禮制,作為天下的榜樣。命令太常討論商議,要為博士配備弟子,提倡在鄉(xiāng)里推行教化,這樣來廣泛地造就賢才。’臣等恭敬奉命,同太常臧、博士平等商議,議定的意見如下:聽說三代治國之道,在鄉(xiāng)里都設有教育機構,夏代稱作校,殷代稱作序,周代稱作庠。那時鼓勵善人,就把他推薦給朝廷,使他揚名顯貴,懲辦惡人,就使他身受刑罰。所以教化的推行,應該先把京師建成最好的模范地區(qū),再由內及外。現今陛下明白地宣示了最重要的德業(yè),施展大智大明,與天地相配,以人倫為本,鼓勵學者修訂禮制,崇尚教化,激勵賢人,使天下四方都受到感化,這是太平的根源?。」艜r候政治和教育未能很好地協(xié)調,有關學校的禮制并不完備,現在請準許利用原有的官職機構來興辦教育事業(yè)。建議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勞役和賦稅。由太常選擇百姓中年齡十八歲以上,容貌端正的人作為博士弟子。各郡、國、縣、道、邑,如果有愛好文獻之學,尊敬長上,能嚴肅地尊奉政教法令,同鄉(xiāng)里的人們和睦相處,言行同所學的道理不相違背的,各地的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等要向自己的上級郡太守或王國相推薦,郡太守、王國相要認真地考察,的確是不錯的,應當讓他們同上計吏一起進京,到太常那里,允許他們像博士弟子一樣受業(yè)學習。一年后,在博士門下受業(yè)的都要考試,能通曉一種經典的,可任為文學掌故,其中的高材生可以擔任郎中,由太常開具名單上奏。如有成績優(yōu)異才能突出的,隨時把姓名報告給皇上。不努力學習或才具低下,不能通曉一種經典的,就罷斥遣還,并請示皇上給那些舉薦不當的官員以懲罰。臣認為皇上所頒布的詔書律令,辨明了天道人事之間的微妙關系,貫通著古今的大義,文章雅正,所作的訓辭用意深厚,所施予的恩德十分完美。但下面各地方的小吏見識淺陋,不能深刻領會并宣揚其中的深義,無法把皇上的意圖明白地傳諭到民間去。而研究禮法、掌故之學的人,憑藉通曉文獻和禮儀當官,升職往往很不順利?,F請選擇其中秩祿比二百石以上或者雖然秩祿只有一百石卻通曉一種以上經典的小吏,任命為左右內史或大行屬下的卒史,秩祿為比一百石以下的,任命為郡太守屬下的卒史:每郡各二人,邊郡一人。先任用能較多地背誦經文的,如人數不夠,就選擇掌故擔任中二千石級官員的屬吏,選擇文學掌故擔任郡太守的屬吏,都要使編制滿員。請皇上將此定為法規(guī),予以著錄。其他則照原有的法令執(zhí)行?!被噬舷略t批準,說:“可以?!睆拇艘院螅浯蠓蛞灾潦孔有±粲性S多都是文質彬彬通熟經典的人士。
申公是魯人。高祖經過魯地,申公曾作為弟子跟隨他的老師進入魯南宮去謁見高祖。呂太后當政時期,申公到長安游學,與楚元王的兒子劉郢同出一個老師門下。后來劉郢繼位當上了楚王,就讓申公做他的太子劉戊的師傅。劉戊不好學,惱恨申公。等到劉郢去世,劉戊被立為楚王,他就強迫申公拖著繩索刑具服勞役,申公感到恥辱,就退歸魯地,隱居起來在家教授學生,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賓客往來,只有魯王有命召見才去。從遠方來從學受業(yè)的弟子有一百多人。申公只是解釋《詩經》的文義作口頭傳授,而不撰寫傳注,遇到疑難問題一時難以解答的,就擱置一邊,不妄加解釋。
蘭陵人王臧從申公那里得到了《詩》學的傳授,憑藉這方面的學識事奉孝景帝,當上了太子少傅,后來因故免官離開長安。當今皇上剛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擔任宿衛(wèi)之事,(皇上起用他,)他多次升遷官職,一年之中就做到郎中令。又有代人趙綰也曾經跟申公學習《詩經》,當時官任御史大夫。趙綰、王臧向天子建議,要設立明堂朝見諸侯,而他們(對明堂的制度不很清楚,)不能完成這件事,就進言推薦他們的老師申公。于是天子派遣使者用束帛加璧、安車駟馬隆重地迎請申公,申公的兩個弟子也得以乘坐使者用的軺車一路傳送,跟隨申公。申公到長安見了天子,天子問他天下或治或亂的道理,申公當時八十多歲了,年事已老,回答說:“治理好天下不在于多說些什么,而是要看努力實行的情況怎樣?!碑敃r天子正喜歡用文詞張揚治績,聽了申公的回答,(心中不高興,)默然不語。然而既然已經把申公請來了,(總得有個安排,)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住在魯王在京師的府邸中,商議設立明堂的事情。竇太皇太后愛好老子的學說,不喜歡儒家的那一套,她尋求到趙綰、王臧的過錯責備皇上,皇上因而取消了議立明堂之事,把趙綰、王臧都送交法司定罪,二人后來都自殺了。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家,幾年以后去世。
申公的弟子擔任過博士的有十幾個人,其中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陽內史,碭人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官至膠東內史。他們治理官吏百姓都廉潔而有節(jié)操,能與他們好學的作風相稱。申公那些擔任博士的弟子們教出來的學生,德行雖然不夠完備,而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數以百計。他們講說《詩經》雖然并不一致,推其本源,大多出自申公。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是齊人。因為對《詩經》素有研究,孝景帝時當了博士。他曾同黃生在景帝前爭論。黃生說:“商湯和周武王不是承受天命取得天下,而是弒君篡位。”轅固生說:“不對。夏桀和商紂殘暴昏亂,那時天下的人心都歸向商湯和周武王。商湯和周武王順應天下的人心誅討夏桀和商紂,夏桀、商紂的百姓不肯為自己的王出力而倒向商湯和周武王,商湯和周武王不得已而代立稱王,這不是承受天命又是什么?”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一定用來戴在頭上;鞋子雖然嶄新,一定用來穿在腳下。為什么是這樣呢?因為有上下之分。夏桀商紂雖然無道,但他們畢竟是君上;商湯、周武王雖然是圣人,但他們畢竟是臣下。主上的行為有所缺失,當臣下的不能用正直的言論進諫補救,以使天子繼續(xù)保持尊位,反而利用主上的過失而殺了他,即位代立,南面稱王,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么?”轅固生說:“一定依照你的理論,那么高祖皇帝代替秦朝即位為天子,難道也錯了?”于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能說不懂得享受美味;探討學問不談商湯、周武王承受天命的事情,不能說是愚昧無知?!边@才結束了這場爭辯。這以后的學者沒有人再敢去說明商湯、周武王承受天命放逐夏桀、誅殺商紂的事。
竇太后喜歡讀《老子》,召見轅固生問有關《老子》這部書的問題。轅固生說:“這只不過是奴仆的言論而已?!备]太后發(fā)怒,說:“難道還有刑徒罪犯的書嗎?”于是就讓轅固生下獸欄去與野豬搏斗。景帝知道太后惱怒轅固生而轅固生只是說話直來直去并無罪過,就借給轅固生鋒利的兵器。轅固生下欄刺野豬,一下正刺中野豬的心臟,野豬應手倒斃。太后見了無話可說,沒有理由再懲辦他,只好作罷。不久以后,景帝認為轅固生廉潔正直,就任命他為清河王太傅。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轅固生因病免官。
當今皇上即位不久,又以賢良的名義征召轅固生。那些諂媚求寵的儒生大多嫉恨他,在皇上面前詆毀他,說“轅固生已太老了”,于是皇上不再召用轅固生,讓他回家。當時轅固生已經九十多歲了。當轅固生被征召入京時,薛人公孫弘同時也被征召,他斜著眼睛注視轅固生。轅固生對他說:“公孫先生,你進言時要致力于闡明儒學正統(tǒng),不要歪曲自己的所學去逢迎世俗!”從此以后,齊地講說《詩經》的都以轅固生的說法為依據。那些因為通曉《詩經》而顯貴起來的齊人,都是轅固生的弟子。
韓生是燕人,孝文帝時擔任博士,景帝時當上了常山王太傅。韓生推廣《詩經》的意旨而為《詩經》作《內傳》、《外傳》共幾萬字,其中的說法與齊魯地方對《詩經》的解釋很不一樣,但總的歸向是一致的。淮南的賁生從韓生那里接受了《詩》學的傳授。從此以后,燕趙地方講說《詩經》的都源自韓生。韓生的孫子韓商是當今皇上的博士。
伏生是濟南人,原先當過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時,征求對《尚書》素有研究的人,找遍天下,沒有這種人材。后來聽說伏生能研究《尚書》,想把他召到長安來。當時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了,年老不能上路。于是皇上下詔太常,派遣掌故晁錯到伏生那里去接受《尚書》的傳授。秦朝焚書,伏生把儒家經典隱藏在夾墻里。后來戰(zhàn)事大起,伏生流亡在外,到漢朝平定了天下,伏生歸家尋求藏在夾墻中的經書,已經亡佚了幾十篇,只找到二十九篇。伏生就拿這二十九篇在齊魯一帶教授學生。學者也因此而對《尚書》有了相當的了解,能夠講說。山東地區(qū)的儒學大師沒有不涉獵《尚書》并用來教授學生的。
伏生教授了濟南的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又教給千乘的兒寬。兒寬既已通曉《尚書》,以文學的身份應千乘郡的察舉,被送往京師博士那里去學習,受業(yè)于孔安國。兒寬家境貧困,缺乏衣食之資,經常給其他博士弟子做飯,又時時暗中外出出賣勞力,這樣來供給自己的衣食費用。他出門總是帶著經書,休息時就誦讀復習。他考試時得到較高的名次,因而被任命為廷尉史。那時的廷尉張湯正心向儒學,就讓他當奏讞掾。兒寬用古法來審議判決重大的疑難案件,張湯喜愛并寵信他。兒寬為人溫和良善,有廉潔的操守,又有智巧,能夠控制約束自己。他還擅長著書和草擬奏章,文思敏捷,但不能在口頭加以發(fā)揮。張湯認為他是個忠厚長者,屢屢稱贊他。等張湯當上了御史大夫,就用兒寬為屬吏,并把他推薦給天子。天子召見詢問他,聽了他的對答很是喜歡。張湯死后六年,兒寬官做到御史大夫,九年后在御史大夫任上病故。兒寬身居三公之位,因為性情溫和良善,總是順從主上的意旨,所以能安逸寬緩地長期任職,然而他對天子的缺失不能補救勸諫;任官辦事,他的部屬都輕視他,不肯為他盡力。張生也當上了博士。伏生的孫子因為能研究《尚書》而被征召,卻不能明了《尚書》的真義。
從此以后,魯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人賈嘉,都對《尚書》有相當深的研究??资喜赜杏霉盼淖謺鴮懙摹渡袝罚装矅苡卯斀竦奈淖职阉x通,以此另成一家之言,創(chuàng)立了研究《尚書》的一個新學派。先前亡佚的《尚書》從而又得到了十幾篇,《尚書》的篇數就此增多了。
許多學者都講說《禮經》,而魯人高堂生最能得其本旨。古《禮經》本來在孔子的時代就已不全,等到秦朝焚書,書籍經典散失亡佚的更多,到現在就只存下《士禮》這一部分了,高堂生能夠講讀它。
魯人徐生擅長于掌握儀節(jié)的法度,孝文帝時,他因為有這種擅長當上了禮官大夫。他把自己的所學傳給兒子,一直傳到孫子徐延、徐襄。徐襄天生的資質善于掌握禮節(jié)儀式,卻不能通曉《禮經》。徐延對《禮經》頗有了解,但也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徐襄因為熟悉禮儀形式而當上了朝廷的禮官大夫,后來官職做到廣陵內史。徐延以及徐氏的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等,都曾經當過朝廷的禮官大夫,而瑕丘人蕭奮因為通曉禮學,官任淮陽太守。這以后能講說《禮經》、善于掌握儀節(jié)的,都出自徐氏門下。
自從魯人商瞿從孔子那里接受了《易》學的傳授,孔子去世以后,商瞿就教授《易經》,傳了六世,傳到齊地姓田名何字子莊這一個人時,正好漢朝興起,統(tǒng)一了天下。田何傳給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給菑川人楊何。楊何憑借通曉《易經》,在元光元年被朝廷征召,官職做到中大夫。齊人即墨成憑借通曉《易經》做到城陽相。廣川人孟但憑借通曉《易經》當上了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都憑借通曉《易經》做到秩祿二千石的官職。不過總的說來,講說《易經》的學者,他們的所學都是從楊何家中傳出來的。
董仲舒是廣川人。因為對《春秋》素有研究,孝景帝時當上了博士。他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讀經典,弟子們依照入學時間的先后長短,遞相傳授,后來的弟子有的竟從未見過他的面。有三年時間董仲舒沒有去觀賞屋旁庭園中的景色,專心致志研究學問到了這種程度。他的舉止行動,容色態(tài)度,不符合禮的決不去做,學士們都把他當作老師那樣敬重。當今皇上即位后,董仲舒被任命為江都相。他憑借《春秋》記載的災異天變來推驗陰陽錯亂造成災禍的道理,所以主張久旱求雨要幽閉屬于陽性的種種事物,而放縱屬于陰性的種種事物;久雨求晴,則與此相反。這套理論和辦法在一個諸侯王國范圍內推行,沒有不應驗的。他在仕宦中途因故被貶為中大夫,在家閑居,撰寫了《災異之記》這部書。當時遼東地方的高廟發(fā)生了火災,主父偃嫉恨董仲舒,就把他撰寫的書上奏給天子。天子召來儒生們,給他們看這部書,書中有譏刺朝廷的話。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這是他老師寫的,認為是下愚之作。于是董仲舒被送到獄吏那里拘禁起來,論罪被判死刑,天子下詔赦免了他。從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議論災異之事了。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當時正用兵外出征伐四夷,公孫弘研究《春秋》,其成就不如董仲舒,但他迎合世俗,受到重用,當上了公卿。董仲舒認為公孫弘是阿諛奉承之徒。公孫弘忌恨他,就對皇上說:“只有董仲舒可以去當膠西王的相。”(于是董仲舒被任命為膠西相,)膠西王一向聽說董仲舒有高尚的操行,也就待他很好。董仲舒恐怕在膠西待久了終究會獲罪,就告病辭官,歸家閑居。直到去世,他始終不經營私家的產業(yè),只是從事于研究學問,進行撰述。因此,從漢朝興起到現在,五世之中唯獨董仲舒以精通《春秋》而著名,他所傳授的是公羊氏的《春秋》學。
胡毋生是齊人。孝景帝時擔任博士,因為年老而歸家教授弟子。齊地講說《春秋》的人大多是出自胡毋生的傳授,公孫弘也從胡毋生那里學到不少有關《春秋》的知識。
瑕丘江生研究谷梁氏的《春秋》學。公孫弘被重用以后,曾經把谷梁氏和公羊氏兩家對《春秋》的解釋放在一起比較其優(yōu)劣,最后采用了董仲舒的公羊學。
董仲舒的弟子中得志成名的,有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等。褚大官做到梁相。呂步舒官做到長史,曾奉命手持符節(jié)出使去審決淮南王謀反的案件,對諸侯王敢于自行判罪斷案,事先不向皇上請示報告,就用《春秋》大義作為依據來定案,天子認為他所做的都很正確。董仲舒弟子中致身通達,官做到命大夫或者擔任郎官、謁者、掌故的,數以百計。而董仲舒自己的兒子以及孫子,也都因為深通儒學而做到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