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劉宗漢 注譯 韓子曰:〔1〕“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2〕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3〕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4〕閭巷人也,〔5〕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6〕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7〕蓋亦有足多者焉。
【注釋】〔1〕“韓子”,即韓非,戰(zhàn)國時著名哲學家。他的著作《韓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學說大成的代表作。這里所引的兩句話,出自《韓非子·五蠹》?!?〕“宰相”,即相邦(入漢后,因避劉邦諱,改稱相國)或丞相,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相邦一職開始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初期,秦漢兩代沿襲未改。因為古代群吏之長叫“宰”,所以自戰(zhàn)國晚期開始,相邦又稱宰相。“卿”,官名。漢代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為九卿,都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大夫”,官名。漢代的御史大夫,地位僅次于丞相?!霸紫嗲浯蠓颉狈褐父吖??!?〕“春秋”,本指編年體史書,此處泛指一般史書。〔4〕“季次”,即公皙哀,孔子弟子,生平未嘗出仕?!霸瓚棥?,字子思,又名原思,孔子弟子,生活貧困?!?〕“閭巷”,“閭”,里門?!跋铩?,里中道路。里是古代平民居住的地方,故“閭巷”可引申為“小人物”之意?!?〕“阸”,音è,同“厄”,困苦。〔7〕“伐”,功勞,夸耀自己的功勞也稱“伐”。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1〕伊尹負于鼎俎,〔2〕傅說匿于傅險,〔3〕呂尚困于棘津,〔4〕夷吾桎梏,〔5〕百里飯牛,〔6〕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災,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未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注釋】〔1〕“虞舜窘于井廩”,舜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傳說姓虞,故又稱虞舜。舜的父親瞽叟因為寵愛后妻的兒子象,打算殺死舜。在舜修治倉廩屋頂?shù)臅r候,瞽叟放火燒廩,打算燒死舜;在舜打井的時候,瞽叟和象用土填實井口,打算將舜活埋在里面。但舜都設法得脫?!?〕“伊尹負于鼎俎”,伊尹是商代湯時的大臣,微賤時曾經(jīng)做過湯妃有莘氏的廚師。鼎是古代的烹飪器,俎是割牲肉用的砧板,“鼎俎”泛指烹調器具?!?〕“傅說匿于傅險”,商代國王武丁曾經(jīng)夢見一個叫說的圣人,后來果然在傅險找到了他。當時說是一個筑路的奴隸,武丁把他封為相,因為是在傅險找到他的,所以把他叫做傅說。傅險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呂尚困于棘津”,“呂尚”即姜尚,因其先封于呂,故又稱呂尚,即俗所謂姜太公。呂尚曾在棘津賣過飲食,周西伯出獵時遇到他,封為師。后來輔助周文王、武王滅掉商朝。棘津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夷吾桎梏”,管仲字夷吾,春秋時齊國大臣。公元前七世紀晚期,齊襄公無道,誅殺不當。他的弟弟糾跑到魯國避難,另一個弟弟小白跑到莒國避難。公元前六八五年,襄公被人殺死,糾和小白同時發(fā)兵回齊,奪取政權。小白先入齊國,得以執(zhí)政,即齊桓公。糾被殺死。管仲因曾輔佐糾,所以被上刑囚禁。后來齊桓公釋放了管仲,并任以國政,齊國因之富強?!拌滂簟?,木制的腳鐐手銬?!?〕“百里飯?!保倮镛?,春秋時期虞國人,晉滅虞后,逃至宛。他聽說秦繆公賢明,就自己賣到秦國當奴隸,給主人喂牛。后來秦繆公發(fā)現(xiàn)了他,委以重任,使秦國得以稱霸。古書中關于百里奚的記載互有不同,此處用本書《商君列傳》的說法?!?〕“仲尼畏匡,菜色陳、蔡”,公元前四九五年,孔子離開衛(wèi)國去陳國,行經(jīng)匡地。魯國的陽虎過去曾經(jīng)殘害過匡地,孔子的相貌和陽虎相似,匡地人就把孔子拘禁起來,孔子因而蒙難?!拔贰?,有難??镌诖呵飼r屬衛(wèi)國,在今河南睢縣西。公元前四八九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發(fā)兵助陳,駐軍城父。當時孔子正住在蔡國,楚人想把他聘往楚國。陳、蔡兩國的貴族怕孔子在楚國任職對他們不利,就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陳、蔡兩國之間的曠野中,孔子因而斷糧。“菜色”,饑餓的面容。春秋時陳國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領地包括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蔡國的國都和領地在春秋時幾經(jīng)變化,當時正建都新蔡(今河南新蔡縣)。
鄙人有言曰:〔1〕“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薄?〕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3〕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暴戾,〔4〕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5〕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注釋】〔1〕“鄙人”,粗俗的人?!?〕“饗”,同“享”?!?〕“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伯夷和叔齊是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不愿繼承父位,相繼逃到周國。武王伐紂時,他二人叩馬諫阻,說武王不孝不仁。武王滅商后,他們因不愿接受周朝的俸祿,隱居首陽山,采野菜充饑。后都餓死。首陽山在今山西水濟縣南。〔4〕“跖、暴戾”,“跖”是春秋時人,曾聚眾起義。先秦古書稱他為“盜”,并說他殘暴異常。“”即莊,楚威王時農(nóng)民起義領袖?!秴问洗呵铩そ榱ⅰ氛f他曾“暴郢”(攻破楚國都城郢)。漢代人常以伯夷、叔齊為有節(jié)操的人的代表,以跖、連稱,為兇殘人物的代表,又常以二者連用并舉,作為對照?!?〕“竊鉤者誅”,以下數(shù)句出自《莊子·胠篋》。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1〕設取予然諾,〔2〕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3〕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4〕誠使鄉(xiāng)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注釋】〔1〕“布衣”,古代貴族著絲綢錦繡衣服,平民著布衣,故以“布衣”指代平民?!?〕“設”,安排?!叭∮琛?,偏義復詞,指予,即許諾?!叭恢Z”,諾言?!?〕“顧”,回顧?!盀樗馈?,干有死亡危險的事情?!?〕“豪杰間者”,豪杰中間的人。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1〕皆因王者親屬,借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扜當世之文罔,〔2〕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3〕“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注釋】〔1〕“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延陵”,春秋時吳王壽夢的季子(小兒子)吳季札因封于延陵,所以又稱延陵季子。公元前五四四年,他出使中原各國時,路過徐國。徐國國君看中了他的劍,他因為出使時要用,所以盡管他心中已經(jīng)同意,但嘴上沒有答應。等到他返回吳國再路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已死。吳季札就把劍掛到了徐國國君墓地的樹上,并且說:“我不能因為他死去就違背了我心中的諾言?!币驗閰羌驹倪@種做法和游俠的重諾精神一致,所以司馬遷把他列在游俠之首?!懊蠂L”,即孟嘗君。本名田文,封薛公,曾為齊相、魏相,孟嘗君是他的封號。他以好客著稱,門下食客多至數(shù)千人。“春申”,即春申君。本名黃歇,曾為楚國令尹。春申君是他的封號。他以養(yǎng)士著稱,有食客三千多人?!捌皆?,即平原君,本名趙勝,是趙惠文王的弟弟,曾三任趙相,有食客三千人?!靶帕辍保葱帕昃?,本名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異母弟,曾為魏國上將軍,信陵君是他的封號。他以養(yǎng)士著稱,有食客三千人。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是戰(zhàn)國時有名的“四大公子”,他們豪爽有作為,而且所養(yǎng)的食客中有不少游俠式的人物,所以司馬遷把他們列入游俠之中?!?〕“扜”,音hàn,觸犯?!柏琛保熬W(wǎng)”?!?〕“朋黨”,一些人相互勾結稱“朋黨”。“宗強”,以宗族勢力而強大?!氨戎堋?,結黨營私?!芭簏h比周”,是戰(zhàn)國秦漢人指稱結黨營私的常用語。
魯朱家者,〔1〕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shù),其余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2〕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牛。專趨人之急,甚已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3〕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4〕莫不延頸愿交焉?!?〕 【注釋】〔1〕“魯”,此處指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的魯國舊地。〔2〕“歆”,同“欣”。“歆其德”,指以自己的道德自喜?!?〕“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季布曾為項羽部將,率兵圍困過劉邦。漢朝建立后,劉邦懸賞緝捕季布。季布經(jīng)人介紹到朱家家當奴隸,用來逃避緝捕。朱家親自替季布活動,使劉邦赦免了季布,并任為郎中。季布后來曾任中郎將、河東太守等高官,所以稱“季布將軍”。〔4〕“關”,秦漢人往往把函谷關簡稱為“關”。漢代的函谷關在今河南新安縣東。〔5〕“延頸”,伸長頸項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楚田仲以俠聞,〔1〕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3〕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4〕條侯為太尉,〔5〕乘傳車將至河南,〔6〕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7〕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9〕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10〕 【注釋】〔1〕“楚田仲以俠聞”,漢代的“楚”,有多種內容,此處的“楚”,與諸侯國“楚”接近?!?〕“雒陽”,即洛陽,漢代的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周”,漢代人稱今河南洛陽市一帶,戰(zhàn)國時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地區(qū)為“周”?!?〕“吳楚”,吳是漢初同姓諸侯國,治東陽郡、鄣郡、吳郡,約當今江蘇中南部、安徽東南部及浙江大部,吳楚反時,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東北)。楚也是漢初同姓諸侯國,治薛郡、東海郡、彭城郡,約當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及安徽東北部,都彭城(今江蘇銅山縣)?!眳浅磿r”,指公元前一五四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個同姓諸侯國所發(fā)動的反對中央政權削弱他們的叛亂?!?〕“條侯”,即周亞夫?!疤尽保瑵h代最高的軍事長宮?!?〕“傳車”,驛車。“河南”,漢郡名,轄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具。治所在雒陽?!?〕“舉大事”,古代稱發(fā)動政變,奪取權位為“舉大事”?!?〕“乘”,音shèng,車輛。此處指乘車的人。〔9〕“金”,貨幣重量單位,漢代以一斤為一金?!笆鹬敗?,指十斤重的銅錢,漢代人用以指稱微薄的積蓄?!?0〕“符離”,漢縣名,在今安徽宿縣東北。
是時濟南瞯氏、〔1〕陳周庸亦以豪聞,〔2〕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后代諸白、〔3〕梁韓無辟、〔4〕陽翟薛兄、〔5〕陜韓孺紛紛復出焉?!?〕 【注釋】〔1〕“濟南”,漢郡名,轄今山東濟南市、章丘、濟陰、鄒平等縣,治所在東平陵(今章丘縣西)?!安v”,音xián?!?〕“陳”,漢縣名,在今河南淮陽縣?!?〕“代”,漢郡名,轄今河北懷安縣、蔚縣以西,山西陽高縣、洋源縣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和長城外東洋河流域。治所在代縣(今蔚縣西南)。〔4〕“梁韓無辟”,“梁”,西漢同姓諸侯國,轄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權等縣和安徽碭山縣等地。治所在睢陽(今商丘縣南)?!?〕“陽翟”,漢縣名,在今河南禹縣。〔6〕“陜”,疑當作“郟”,漢縣名,在今河南郟縣。
郭解,軹人也,〔1〕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2〕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shù)。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jié)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卒發(fā)于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4〕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注釋】〔1〕“軹”,漢縣名,在今河南濟源縣南?!?〕“慨”,原指嘆息,此處指心緒不佳?!安豢煲狻?,不痛快?!翱?、“不快意”連用,加重語氣。〔3〕“睚眥”,音yázì,怒目而指,引申指小忿小怒?!?〕“嚼”,飲酒干杯。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1〕解遣人問其名姓??陀麣⒅?。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2〕“是人,吾所急也,〔3〕至踐更時脫之。”〔4〕每至踐更,數(shù)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嵴吣巳馓恢x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注釋】〔1〕“箕倨”,古代無椅子之類的坐具,所以席地而坐,坐時兩腿向后(在現(xiàn)代日本電影中仍能看到這種姿式)。如果兩腿向前,左右分開,同時兩手據(jù)膝,就認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因為這種姿式像簸箕,所以叫“箕倨”?!百啤?,通“踞”。〔2〕“尉”,指縣尉,漢代負責一縣治安的官吏?!笆贰?,通“吏”?!拔臼贰?,縣尉的屬吏?!?〕“急”,急需?!?〕“至踐更時脫之”,漢代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的男子要輪番到邊境上去服兵役,叫做更。不能服兵役的人出錢給官府,由官府雇人去服兵役,叫做更賦。貧苦居民受雇代人服兵役叫做踐更。從《史記》的這段記載看,漢代窮人受雇踐更系由尉吏分派,有一定的強迫性?!?〕“肉袒”,裸露上體,古代謝罪或祭祀時要袒露上體,以表示悔過或虔敬。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shù),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問,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br/>
解執(zhí)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余車,請得解客舍養(yǎng)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1〕解家貧,不中訾,〔2〕吏恐,不敢不徙。衛(wèi)將軍為言:〔3〕“郭解家貧不中徙?!鄙显唬骸安家聶嘀潦箤④姙檠裕似浼也回??!苯饧宜灬恪VT公送者出千余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4〕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注釋】〔1〕“及徙豪富茂陵也”,漢武帝在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在槐里縣茂鄉(xiāng)設茂陵縣,給自己營造陵園,其地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北。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議,把各地有勢力的人物及家產(chǎn)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富民強行遷往茂陵附近居住,以打擊地方上的豪強勢力?!?〕“中”,符合?!蚌ぁ?,同“資”,此處引申為資產(chǎn)標準?!?〕“衛(wèi)將軍”,即衛(wèi)青,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的同母弟,曾率兵七次出擊匈奴,屢立戰(zhàn)功,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封大將軍。〔4〕“縣掾”,漢代縣令(或長)的助手,人選由令(長)自選,不由朝廷任命。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1〕聞其聲,爭交歡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2〕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3〕身至臨晉。〔4〕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于解殺之。當大逆無道。”〔6〕遂族郭解翁伯?!?〕 【注釋】〔1〕“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約當今陜西中部?!?〕“闕下”,漢代宮、廟、陵墓門前左右各有一方形高大磚石建筑,上有飛檐斗拱,叫做闕。此處用“闕下”指宮門?!?〕“夏陽”,漢縣名,在今陜西韓城縣南?!?〕“臨晉”,漢縣名,在今陜西大荔縣東朝邑舊縣東南?!?〕“太原”,漢郡名,約當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qū)。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6〕“大逆無道”,又稱“大逆不道”,多指犯上謀反。〔7〕“族”,誅殺犯罪者的父母、兄弟、妻子。
自是之后,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shù)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1〕長陵高公子、〔2〕西河郭公仲、〔3〕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4〕東陽田君孺,〔5〕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6〕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xiāng)者朱家之羞也。
【注釋】〔1〕“槐里”,漢縣名,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南。〔2〕“長陵”,漢縣名,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漢高祖劉邦墓在此。〔3〕“西河”,漢郡名,轄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山西呂梁山、蘆茅山以西、石樓縣以北以及陜西宜川縣以北黃河沿岸一帶。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縣境)。〔4〕“臨淮”,漢郡名,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分沛郡、東郡陽置,轄今江蘇中南部及安徽東北部一帶。治所在徐縣(今江蘇泗洪縣東南)?!?〕“東陽”,漢縣名,在今山東武城縣東北。〔6〕“南陽”,漢郡名,轄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xiāng)縣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縣、鄖縣間地。治所在宛縣(在今河南南陽市)。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1〕於戲,惜哉!
【注釋】〔1〕“豈”,通“其”,此處與選擇連詞“或”,意近?!凹取保K了。
【注釋】〔1〕“韓子”,即韓非,戰(zhàn)國時著名哲學家。他的著作《韓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學說大成的代表作。這里所引的兩句話,出自《韓非子·五蠹》?!?〕“宰相”,即相邦(入漢后,因避劉邦諱,改稱相國)或丞相,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相邦一職開始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初期,秦漢兩代沿襲未改。因為古代群吏之長叫“宰”,所以自戰(zhàn)國晚期開始,相邦又稱宰相。“卿”,官名。漢代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為九卿,都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大夫”,官名。漢代的御史大夫,地位僅次于丞相?!霸紫嗲浯蠓颉狈褐父吖??!?〕“春秋”,本指編年體史書,此處泛指一般史書。〔4〕“季次”,即公皙哀,孔子弟子,生平未嘗出仕?!霸瓚棥?,字子思,又名原思,孔子弟子,生活貧困?!?〕“閭巷”,“閭”,里門?!跋铩?,里中道路。里是古代平民居住的地方,故“閭巷”可引申為“小人物”之意?!?〕“阸”,音è,同“厄”,困苦。〔7〕“伐”,功勞,夸耀自己的功勞也稱“伐”。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1〕伊尹負于鼎俎,〔2〕傅說匿于傅險,〔3〕呂尚困于棘津,〔4〕夷吾桎梏,〔5〕百里飯牛,〔6〕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災,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未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注釋】〔1〕“虞舜窘于井廩”,舜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傳說姓虞,故又稱虞舜。舜的父親瞽叟因為寵愛后妻的兒子象,打算殺死舜。在舜修治倉廩屋頂?shù)臅r候,瞽叟放火燒廩,打算燒死舜;在舜打井的時候,瞽叟和象用土填實井口,打算將舜活埋在里面。但舜都設法得脫?!?〕“伊尹負于鼎俎”,伊尹是商代湯時的大臣,微賤時曾經(jīng)做過湯妃有莘氏的廚師。鼎是古代的烹飪器,俎是割牲肉用的砧板,“鼎俎”泛指烹調器具?!?〕“傅說匿于傅險”,商代國王武丁曾經(jīng)夢見一個叫說的圣人,后來果然在傅險找到了他。當時說是一個筑路的奴隸,武丁把他封為相,因為是在傅險找到他的,所以把他叫做傅說。傅險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呂尚困于棘津”,“呂尚”即姜尚,因其先封于呂,故又稱呂尚,即俗所謂姜太公。呂尚曾在棘津賣過飲食,周西伯出獵時遇到他,封為師。后來輔助周文王、武王滅掉商朝。棘津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夷吾桎梏”,管仲字夷吾,春秋時齊國大臣。公元前七世紀晚期,齊襄公無道,誅殺不當。他的弟弟糾跑到魯國避難,另一個弟弟小白跑到莒國避難。公元前六八五年,襄公被人殺死,糾和小白同時發(fā)兵回齊,奪取政權。小白先入齊國,得以執(zhí)政,即齊桓公。糾被殺死。管仲因曾輔佐糾,所以被上刑囚禁。后來齊桓公釋放了管仲,并任以國政,齊國因之富強?!拌滂簟?,木制的腳鐐手銬?!?〕“百里飯?!保倮镛?,春秋時期虞國人,晉滅虞后,逃至宛。他聽說秦繆公賢明,就自己賣到秦國當奴隸,給主人喂牛。后來秦繆公發(fā)現(xiàn)了他,委以重任,使秦國得以稱霸。古書中關于百里奚的記載互有不同,此處用本書《商君列傳》的說法?!?〕“仲尼畏匡,菜色陳、蔡”,公元前四九五年,孔子離開衛(wèi)國去陳國,行經(jīng)匡地。魯國的陽虎過去曾經(jīng)殘害過匡地,孔子的相貌和陽虎相似,匡地人就把孔子拘禁起來,孔子因而蒙難?!拔贰?,有難??镌诖呵飼r屬衛(wèi)國,在今河南睢縣西。公元前四八九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發(fā)兵助陳,駐軍城父。當時孔子正住在蔡國,楚人想把他聘往楚國。陳、蔡兩國的貴族怕孔子在楚國任職對他們不利,就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陳、蔡兩國之間的曠野中,孔子因而斷糧。“菜色”,饑餓的面容。春秋時陳國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領地包括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蔡國的國都和領地在春秋時幾經(jīng)變化,當時正建都新蔡(今河南新蔡縣)。
鄙人有言曰:〔1〕“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薄?〕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3〕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暴戾,〔4〕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5〕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注釋】〔1〕“鄙人”,粗俗的人?!?〕“饗”,同“享”?!?〕“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伯夷和叔齊是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不愿繼承父位,相繼逃到周國。武王伐紂時,他二人叩馬諫阻,說武王不孝不仁。武王滅商后,他們因不愿接受周朝的俸祿,隱居首陽山,采野菜充饑。后都餓死。首陽山在今山西水濟縣南。〔4〕“跖、暴戾”,“跖”是春秋時人,曾聚眾起義。先秦古書稱他為“盜”,并說他殘暴異常。“”即莊,楚威王時農(nóng)民起義領袖?!秴问洗呵铩そ榱ⅰ氛f他曾“暴郢”(攻破楚國都城郢)。漢代人常以伯夷、叔齊為有節(jié)操的人的代表,以跖、連稱,為兇殘人物的代表,又常以二者連用并舉,作為對照?!?〕“竊鉤者誅”,以下數(shù)句出自《莊子·胠篋》。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1〕設取予然諾,〔2〕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3〕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4〕誠使鄉(xiāng)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注釋】〔1〕“布衣”,古代貴族著絲綢錦繡衣服,平民著布衣,故以“布衣”指代平民?!?〕“設”,安排?!叭∮琛?,偏義復詞,指予,即許諾?!叭恢Z”,諾言?!?〕“顧”,回顧?!盀樗馈?,干有死亡危險的事情?!?〕“豪杰間者”,豪杰中間的人。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1〕皆因王者親屬,借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扜當世之文罔,〔2〕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3〕“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注釋】〔1〕“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延陵”,春秋時吳王壽夢的季子(小兒子)吳季札因封于延陵,所以又稱延陵季子。公元前五四四年,他出使中原各國時,路過徐國。徐國國君看中了他的劍,他因為出使時要用,所以盡管他心中已經(jīng)同意,但嘴上沒有答應。等到他返回吳國再路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已死。吳季札就把劍掛到了徐國國君墓地的樹上,并且說:“我不能因為他死去就違背了我心中的諾言?!币驗閰羌驹倪@種做法和游俠的重諾精神一致,所以司馬遷把他列在游俠之首?!懊蠂L”,即孟嘗君。本名田文,封薛公,曾為齊相、魏相,孟嘗君是他的封號。他以好客著稱,門下食客多至數(shù)千人。“春申”,即春申君。本名黃歇,曾為楚國令尹。春申君是他的封號。他以養(yǎng)士著稱,有食客三千多人?!捌皆?,即平原君,本名趙勝,是趙惠文王的弟弟,曾三任趙相,有食客三千人?!靶帕辍保葱帕昃?,本名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異母弟,曾為魏國上將軍,信陵君是他的封號。他以養(yǎng)士著稱,有食客三千人。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是戰(zhàn)國時有名的“四大公子”,他們豪爽有作為,而且所養(yǎng)的食客中有不少游俠式的人物,所以司馬遷把他們列入游俠之中?!?〕“扜”,音hàn,觸犯?!柏琛保熬W(wǎng)”?!?〕“朋黨”,一些人相互勾結稱“朋黨”。“宗強”,以宗族勢力而強大?!氨戎堋?,結黨營私?!芭簏h比周”,是戰(zhàn)國秦漢人指稱結黨營私的常用語。
魯朱家者,〔1〕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shù),其余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2〕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牛。專趨人之急,甚已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3〕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4〕莫不延頸愿交焉?!?〕 【注釋】〔1〕“魯”,此處指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的魯國舊地。〔2〕“歆”,同“欣”。“歆其德”,指以自己的道德自喜?!?〕“既陰脫季布將軍之阸”,季布曾為項羽部將,率兵圍困過劉邦。漢朝建立后,劉邦懸賞緝捕季布。季布經(jīng)人介紹到朱家家當奴隸,用來逃避緝捕。朱家親自替季布活動,使劉邦赦免了季布,并任為郎中。季布后來曾任中郎將、河東太守等高官,所以稱“季布將軍”。〔4〕“關”,秦漢人往往把函谷關簡稱為“關”。漢代的函谷關在今河南新安縣東。〔5〕“延頸”,伸長頸項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楚田仲以俠聞,〔1〕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3〕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4〕條侯為太尉,〔5〕乘傳車將至河南,〔6〕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7〕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9〕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10〕 【注釋】〔1〕“楚田仲以俠聞”,漢代的“楚”,有多種內容,此處的“楚”,與諸侯國“楚”接近?!?〕“雒陽”,即洛陽,漢代的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周”,漢代人稱今河南洛陽市一帶,戰(zhàn)國時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地區(qū)為“周”?!?〕“吳楚”,吳是漢初同姓諸侯國,治東陽郡、鄣郡、吳郡,約當今江蘇中南部、安徽東南部及浙江大部,吳楚反時,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東北)。楚也是漢初同姓諸侯國,治薛郡、東海郡、彭城郡,約當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及安徽東北部,都彭城(今江蘇銅山縣)?!眳浅磿r”,指公元前一五四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個同姓諸侯國所發(fā)動的反對中央政權削弱他們的叛亂?!?〕“條侯”,即周亞夫?!疤尽保瑵h代最高的軍事長宮?!?〕“傳車”,驛車。“河南”,漢郡名,轄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具。治所在雒陽?!?〕“舉大事”,古代稱發(fā)動政變,奪取權位為“舉大事”?!?〕“乘”,音shèng,車輛。此處指乘車的人。〔9〕“金”,貨幣重量單位,漢代以一斤為一金?!笆鹬敗?,指十斤重的銅錢,漢代人用以指稱微薄的積蓄?!?0〕“符離”,漢縣名,在今安徽宿縣東北。
是時濟南瞯氏、〔1〕陳周庸亦以豪聞,〔2〕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后代諸白、〔3〕梁韓無辟、〔4〕陽翟薛兄、〔5〕陜韓孺紛紛復出焉?!?〕 【注釋】〔1〕“濟南”,漢郡名,轄今山東濟南市、章丘、濟陰、鄒平等縣,治所在東平陵(今章丘縣西)?!安v”,音xián?!?〕“陳”,漢縣名,在今河南淮陽縣?!?〕“代”,漢郡名,轄今河北懷安縣、蔚縣以西,山西陽高縣、洋源縣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和長城外東洋河流域。治所在代縣(今蔚縣西南)。〔4〕“梁韓無辟”,“梁”,西漢同姓諸侯國,轄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權等縣和安徽碭山縣等地。治所在睢陽(今商丘縣南)?!?〕“陽翟”,漢縣名,在今河南禹縣。〔6〕“陜”,疑當作“郟”,漢縣名,在今河南郟縣。
郭解,軹人也,〔1〕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2〕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shù)。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jié)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卒發(fā)于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4〕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注釋】〔1〕“軹”,漢縣名,在今河南濟源縣南?!?〕“慨”,原指嘆息,此處指心緒不佳?!安豢煲狻?,不痛快?!翱?、“不快意”連用,加重語氣。〔3〕“睚眥”,音yázì,怒目而指,引申指小忿小怒?!?〕“嚼”,飲酒干杯。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1〕解遣人問其名姓??陀麣⒅?。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2〕“是人,吾所急也,〔3〕至踐更時脫之。”〔4〕每至踐更,數(shù)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嵴吣巳馓恢x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注釋】〔1〕“箕倨”,古代無椅子之類的坐具,所以席地而坐,坐時兩腿向后(在現(xiàn)代日本電影中仍能看到這種姿式)。如果兩腿向前,左右分開,同時兩手據(jù)膝,就認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因為這種姿式像簸箕,所以叫“箕倨”?!百啤?,通“踞”。〔2〕“尉”,指縣尉,漢代負責一縣治安的官吏?!笆贰?,通“吏”?!拔臼贰?,縣尉的屬吏?!?〕“急”,急需?!?〕“至踐更時脫之”,漢代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的男子要輪番到邊境上去服兵役,叫做更。不能服兵役的人出錢給官府,由官府雇人去服兵役,叫做更賦。貧苦居民受雇代人服兵役叫做踐更。從《史記》的這段記載看,漢代窮人受雇踐更系由尉吏分派,有一定的強迫性?!?〕“肉袒”,裸露上體,古代謝罪或祭祀時要袒露上體,以表示悔過或虔敬。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shù),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問,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br/>
解執(zhí)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余車,請得解客舍養(yǎng)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1〕解家貧,不中訾,〔2〕吏恐,不敢不徙。衛(wèi)將軍為言:〔3〕“郭解家貧不中徙?!鄙显唬骸安家聶嘀潦箤④姙檠裕似浼也回??!苯饧宜灬恪VT公送者出千余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4〕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注釋】〔1〕“及徙豪富茂陵也”,漢武帝在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在槐里縣茂鄉(xiāng)設茂陵縣,給自己營造陵園,其地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北。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議,把各地有勢力的人物及家產(chǎn)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富民強行遷往茂陵附近居住,以打擊地方上的豪強勢力?!?〕“中”,符合?!蚌ぁ?,同“資”,此處引申為資產(chǎn)標準?!?〕“衛(wèi)將軍”,即衛(wèi)青,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的同母弟,曾率兵七次出擊匈奴,屢立戰(zhàn)功,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封大將軍。〔4〕“縣掾”,漢代縣令(或長)的助手,人選由令(長)自選,不由朝廷任命。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1〕聞其聲,爭交歡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2〕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3〕身至臨晉。〔4〕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于解殺之。當大逆無道。”〔6〕遂族郭解翁伯?!?〕 【注釋】〔1〕“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約當今陜西中部?!?〕“闕下”,漢代宮、廟、陵墓門前左右各有一方形高大磚石建筑,上有飛檐斗拱,叫做闕。此處用“闕下”指宮門?!?〕“夏陽”,漢縣名,在今陜西韓城縣南?!?〕“臨晉”,漢縣名,在今陜西大荔縣東朝邑舊縣東南?!?〕“太原”,漢郡名,約當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qū)。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6〕“大逆無道”,又稱“大逆不道”,多指犯上謀反。〔7〕“族”,誅殺犯罪者的父母、兄弟、妻子。
自是之后,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shù)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1〕長陵高公子、〔2〕西河郭公仲、〔3〕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4〕東陽田君孺,〔5〕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6〕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xiāng)者朱家之羞也。
【注釋】〔1〕“槐里”,漢縣名,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南。〔2〕“長陵”,漢縣名,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漢高祖劉邦墓在此。〔3〕“西河”,漢郡名,轄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山西呂梁山、蘆茅山以西、石樓縣以北以及陜西宜川縣以北黃河沿岸一帶。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縣境)。〔4〕“臨淮”,漢郡名,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分沛郡、東郡陽置,轄今江蘇中南部及安徽東北部一帶。治所在徐縣(今江蘇泗洪縣東南)?!?〕“東陽”,漢縣名,在今山東武城縣東北。〔6〕“南陽”,漢郡名,轄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xiāng)縣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縣、鄖縣間地。治所在宛縣(在今河南南陽市)。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1〕於戲,惜哉!
【注釋】〔1〕“豈”,通“其”,此處與選擇連詞“或”,意近?!凹取保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