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騎侍郎,八月,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帝既入關(guān),齊獻(xiàn)武王奉迎不克,乃與百僚會(huì)議,推帝以奉肅宗之後,時(shí)年十一。
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東北,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庚午,以太師、趙郡王諶為大司馬,以司空、咸陽王坦為太尉,以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為司徒,以開府儀同三司高昂為司空。壬申,有事于太廟。
詔曰:「安安能遷,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規(guī)。是以殷遷八城,周卜三地。吉兇有數(shù),隆替無恒。事由於變通,理出於不得已故也。高祖孝文皇帝式觀乾象,俯協(xié)人謀,發(fā)自武州,來幸嵩縣,魏雖舊國,其命惟新。及正光之季,國步孔棘,喪亂不已,寇賊交侵,俾我生民,無所措手。今遠(yuǎn)遵古式,深驗(yàn)時(shí)事,考龜襲吉,遷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昌寶曆。主者明為條格,及時(shí)發(fā)邁?!贡?,車駕北遷于鄴。詔齊獻(xiàn)武王留後部分。改司州為洛州,以衛(wèi)大將軍、尚書令元弼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洛州刺史,鎮(zhèn)洛陽。詔從遷之戶,百官給復(fù)三年,安居人五年。
十有一月,兗州刺史樊子鵠、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據(jù)瑕丘反。庚寅,車駕至鄴,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魏郡太守為魏尹,徙鄴舊人西徑百里以居新遷之人,分鄴置臨漳縣,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二〕十有二月丁卯,燕郡王賀拔允薨。庚午,詔內(nèi)外解嚴(yán),百司悉依舊章,從容雅服,不得以矛釤從事?!踩潮?,遣侍中封隆之等五人為大使,巡諭天下。丁丑,赦畿內(nèi)。閏月,蕭衍以元慶和為鎮(zhèn)北將軍、魏王,入據(jù)平瀨鄉(xiāng)。宇文黑獺既害出帝,乃以南陽王寶炬僭尊號(hào)。初置四中郎將,於礓石橋置東中,蒲泉置西中,濟(jì)北置南中,洺水置北中。
二年春正月,寶炬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擁部來降,齊獻(xiàn)武王迎納之,賑其廩食。己巳,詔以齊獻(xiàn)武王為相國,假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餘悉如故。王固讓不受。乙亥,兼尚書右僕射、東南道行臺(tái)元晏討元慶和,破走之。二月壬午,以太尉、咸陽王坦為太傅,以司州牧、西河王悰為太尉。己丑,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斬樊子鵠以降,兗州平。戊戌,蕭衍司州刺史陳慶之寇豫州,刺史堯雄擊走之。三月辛酉,以司徒高盛為太尉,以司空高昂為司徒,濟(jì)陰王暉業(yè)為司空。齊獻(xiàn)武王討平山胡劉蠡升,斬之。其子南海王復(fù)僭帝號(hào),獻(xiàn)武王進(jìn)擊,破擒之,及其弟西海王、皇后、夫人已下四百人,并逋逃之人二萬餘戶。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諸州郡縣收瘞骸骨。是春,高麗、契丹並遣使朝貢。
夏四月,前青州刺史侯淵反,〔四〕攻掠青齊。癸未,濟(jì)州刺史蔡雋討平之。壬辰,降京師見囚。五月,大旱,勒城門、殿門及省、府、寺、署、坊門澆人,不簡王公,無限日,得雨乃止。六月,元慶和寇南豫州,刺史堯雄大破之。
秋七月甲戌,封汝南王悅孫綽為瑯邪王。八月辛卯,司空、濟(jì)陰王暉業(yè)坐事免。甲午,發(fā)眾七萬六千人營新宮。九月,齊獻(xiàn)武王以治民之官多不奉法,請選朝士清正者,州別遣一人,問疾苦。丁巳,以開府儀同三司、襄城王旭為司空。
冬十有一月丁未,蕭衍將柳仲禮寇荊州,刺史王元擊破之?!参濉彻锍?,祀圓丘。甲寅,閶闔門災(zāi),龍見并州人家井中。丙寅,詔齊文襄王起家為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十有二月壬午,車駕狩于鄴東。甲午,文武百官,量事各給祿。
三年春正月癸卯朔,饗群臣於前殿。戊申,詔百官舉士,舉不稱才者兩免之。齊獻(xiàn)武王襲寶炬西夏州,克之。詔加齊獻(xiàn)武王九錫之禮,侍中元子思敦諭。固讓乃止。二月丁未,蕭衍光州刺史郝樹以州內(nèi)附。丁酉,詔加齊文襄王使持節(jié)、尚書令、大行臺(tái)、大都督,以鮮卑、高車酋庶皆隸之。三月甲寅,以開府儀同三司、華山王鷙為大司馬。丁卯,陽夏太守盧公纂據(jù)郡南叛,大都督元整破之。
夏四月丁酉,昌樂王誕薨。五月癸卯,賜鰥寡孤獨(dú)貧窮者衣物各有差。丙辰,以錄尚書事、西河王悰為司州牧。戊辰,太尉高盛薨。六月辛巳,趙郡王諶薨。
秋七月庚子,大赦天下。蕭衍夏州刺史田獨(dú)鞞、潁川防城都督劉鸞慶並以州內(nèi)附。八月,并、肆、汾、建四州隕霜,〔六〕大飢。九月壬寅,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僕射、南道行臺(tái),節(jié)度諸軍南討。丙辰,陽平人路季禮聚眾反。辛酉,御史中尉竇泰討平之。
冬十有一月戊申,詔尚書可遣使巡檢河北流移飢人,邢陘、滏口所經(jīng)之處,若有死屍,即為藏掩。勿使靈臺(tái)枯骨,有感於通夢;廣漢露骸,時(shí)聞於夜哭。侯景攻克蕭衍楚州,獲刺史桓和。十有二月,以并州刺史尉景為太保。辛未,遣使者板假老人官,百歲已下各有差。壬申,大司馬、清河王亶薨。丁丑,齊獻(xiàn)武王自晉陽西討,次於蒲津,司徒公、大都督高敖曹趨上洛,車騎大將軍竇泰入自潼關(guān)。癸未,以太傅、咸陽王坦為太師。乙酉,勿吉國遣使朝貢。
是歲,高麗國遣使朝貢。
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竇泰失利自殺。丁巳,高敖曹攻上洛,克之,擒寶炬驃騎大將軍、洛州刺史泉企?!财摺骋匀觋柾蹂邽殇浬袝?。
夏四月辛未,遷七帝神主入新廟,大赦天下,內(nèi)外百官普進(jìn)一階。先是,滎陽人張儉等聚眾反於大騩山,通寶炬。壬辰,武衛(wèi)將軍高元盛討破之。〔八〕六月己巳,幸華林園理訟。辛未,詔尚書掩骼埋胾,推錄囚徒。壬午,閶闔門災(zāi)。
先是,蕭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請通好。秋七月甲辰,遣兼散騎常侍李諧、〔九〕兼吏部郎中盧元明、兼通直散騎常侍李鄴使于蕭衍。八月,寶炬、宇文黑獺寇陝州,城陷,刺史李徽伯為黑獺所殺。九月,侍中元子思與其弟子華謀西入,並賜死。閏月乙丑,衛(wèi)將軍、右光祿大夫蔣天樂謀反,伏誅。禁京師酤酒。〔一0〕
冬十月,以咸陽王坦為錄尚書事。壬辰,齊獻(xiàn)武王西討,至沙苑,不克而還。己酉,寶炬行臺(tái)宮景壽、都督楊白駒寇洛州,大都督韓延大破之?!惨灰弧硨毦嬗智财渥哟笮信_(tái)元季海、大都督獨(dú)孤如願(yuàn)逼洛州,刺史廣陽王湛棄城退還,季海、如願(yuàn)遂據(jù)金墉。潁州長史賀若微執(zhí)刺史田迅西叛,〔一二〕引寶炬都督梁回?fù)?jù)城。寶炬又遣其都督趙繼宗、右丞韋孝寬等攻陷豫州。十有一月丙子,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萬俟普為太尉。十有二月甲寅,蕭衍遣使朝貢。河間人邢摩納、范陽人盧仲禮等各聚眾反。
是歲,高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碭郡陂中,南兗州獲送于鄴。丁卯,大赦,改元。大都督賀拔仁攻寶炬南汾州,己卯,拔之,擒其刺史韋子粲。行臺(tái)任祥率豫州刺史堯雄等與大行臺(tái)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萬俟受洛干等於北豫相會(huì),俱討潁州。梁回等棄城遁走,潁州平。二月,豫州刺史堯雄攻揚(yáng)州,拔之,擒寶炬義州刺史韓顯、揚(yáng)州長史丘岳,送京師。丙辰,遣兼散騎常侍鄭伯猷使于蕭衍。三月,齊獻(xiàn)武王固請解大丞相,詔從之。
夏四月庚寅,曲赦畿內(nèi)。壬辰,齊獻(xiàn)武王還晉陽,請開酒禁。六月壬辰,帝幸華林都堂聽訟。是夏,山東大水,蝦蟆鳴于樹上。
秋七月乙亥,〔一三〕高麗國遣使朝貢。行臺(tái)侯景、司徒公高敖曹圍寶炬將獨(dú)孤如願(yuàn)於金墉,寶炬、宇文黑獺並來赴救。大都督厙狄干率諸將前驅(qū),齊獻(xiàn)武王總眾繼進(jìn)。八月辛卯,戰(zhàn)于河陰,大破之。斬其大都督、儀同三司寇洛生等二十餘人,俘獲數(shù)萬。司徒公高敖曹、大都督李猛、宋顯並戰(zhàn)沒。寶炬留其將長孫子彥守金墉。壬辰,齊獻(xiàn)武王濟(jì)河,子彥棄城走。九月,大都督賀拔仁擊邢摩納、盧仲禮等,破平之。
冬十月,蕭衍遣使朝貢。十有一月庚寅,遣陸操使于蕭衍?!惨凰摹除R獻(xiàn)武王來朝。十有二月甲辰,還晉陽。
興和元年春正月辛酉,以尚書令孫騰為司徒。三月甲寅朔,封常山郡王〈召已〉第二子曜為陳郡王。
夏五月,齊文襄王來朝。甲戌,立皇后高氏。乙亥,大赦天下。是月,高麗國遣使朝貢。六月乙酉,以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為山東黜陟大使,尋為東北道大行臺(tái),差選勇士。庚寅,前潁州刺史奚思業(yè)為河南大使,簡發(fā)勇士。丁酉,蕭衍遣使朝貢。戊申,開府儀同三司、汝陽王暹薨。
秋七月丁丑,詔以齊獻(xiàn)武王為相國、錄尚書事、大行臺(tái),固辭相國。八月壬辰,兼散騎常侍王元景、兼通直散騎常侍魏收使于蕭衍。九月甲子,發(fā)畿內(nèi)民夫十萬人城鄴城,四十日罷。辛未,曲赦畿內(nèi)死罪以下各有差。
冬十有一月癸亥,以新宮成,大赦天下,改元。八十以上賜綾帽及杖,七十以上賜帛,及有疾廢者賜粟帛。築城之夫,給復(fù)一年。
二年春正月壬申,以太保尉景為太傅,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厙狄干為太保。丁丑,徙御新宮,大赦,內(nèi)外百官普進(jìn)一階,營構(gòu)主將別優(yōu)一階。三月己卯,蕭衍遣使朝貢。
夏五月己酉,西魏行臺(tái)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內(nèi)屬,置之河北。新附賑廩各有差。壬子,遣兼散騎常侍李象使于蕭衍。閏月己丑,封皇兄景植為宜陽王,〔一五〕皇弟威為清河王,謙為潁川王。六月壬子,大司馬華山王鷙薨。〔一六〕
冬十月丁未,蕭衍遣使朝貢。十有二月乙卯,遣兼散騎常侍崔長謙使於蕭衍。
是歲,蠕蠕、高麗、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春二月甲辰,阿至羅出吐拔那渾大率部來降。三月己酉,梁州人公孫貴賓聚眾反,自號(hào)天王。陽夏鎮(zhèn)將討擒之。
夏四月戊申,阿至羅國主副伏羅越居子去賓來降,封為高車王。六月乙丑,蕭衍遣使朝貢。
秋七月,齊文襄王如晉陽。己卯,宜陽王景植薨。八月甲子,遣兼散騎常侍李騫使于蕭衍。
冬十月癸卯,齊文襄王自晉陽來朝。先是,詔文襄王與群臣於麟趾閣議定新制,甲寅,班於天下。己巳,發(fā)夫五萬人築漳濱堰,三十五日罷。癸亥,車駕狩于西山。十有一月戊寅,還宮。丙戌,以開府儀同三司、彭城王韶為太尉,以度支尚書胡僧敬為司空。
是歲,蠕蠕、高麗、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四年春正月丙辰,蕭衍遣使朝貢。夏四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李繪使于蕭衍。乙酉,以侍中、廣陽王湛為太尉,以尚書右僕射高隆之為司徒,以太尉、彭城王韶為錄尚書事。丁亥,太傅尉景坐事降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辛卯,以太保厙狄干為太傅,以領(lǐng)軍將軍婁昭為大司馬,封祖裔為尚書右僕射。
五月辛巳,齊獻(xiàn)武王來朝,請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揚(yáng)仄陋,納諫屏邪,親理獄訟,褒黜勤??;牧守有愆,節(jié)級相坐;椒掖之內(nèi),進(jìn)御以序;後園鷹犬,悉皆放棄。六月,還晉陽。丙申,復(fù)前侍中、樂浪王忠爵。丁酉,復(fù)陳留王景皓、常山王紹宗、高密王永業(yè)爵。
秋八月庚戌,以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侯景為兼尚書僕射、河南行臺(tái),隨機(jī)討防。
冬十月甲寅,蕭衍遣使朝貢。齊獻(xiàn)武王圍寶炬玉壁。十有一月壬午,班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西河王悰薨。十有二月辛亥,遣兼散騎常侍陽斐使于蕭衍?!惨黄摺?br />
是歲,蠕蠕、高麗、吐谷渾國並遣使朝貢。
武定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大赦天下,改元。己巳,車駕蒐于邯鄲之西山;癸酉,還宮。二月壬申,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jù)虎牢西叛。三月,寶炬遣其子突與宇文黑獺率眾來援仲密。庚子,圍河橋南城。丙午,帝親納訟。戊申,齊獻(xiàn)武王討黑獺,戰(zhàn)於邙山,大破之,擒寶炬兄子臨洮王森,蜀郡王榮宗,江夏王昇,鉅鹿王闡,譙郡王亮,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太子詹事趙善,督將參僚等四百餘人,俘斬六萬餘,甲仗牛馬不可勝數(shù)。豫洛二州平。齊獻(xiàn)武王追奔至恒農(nóng)而還。
夏四月,封彭城王韶弟襲為武安王。五月壬辰,以克復(fù)虎牢,降天下死罪以下囚。乙未,以吏部尚書侯景為司空。六月乙亥,蕭衍遣使朝貢。戊寅,封前員外散騎侍郎元長春為南郡王。
秋八月乙未,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為大司馬。壬午,遣兼散騎常侍李渾使于蕭衍。是月,齊獻(xiàn)武王召夫五萬於肆州北山築城,西自馬陵戍,東至土隥。四十日罷。
冬十有一月甲午,車駕狩于西山。乙巳,還宮。
是歲,吐谷渾、高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二年春正月,地豆于國遣使朝貢。二月丁卯,徐州人劉烏黑聚眾反。遣行臺(tái)慕容紹宗討平之。三月,蕭衍遣使朝貢。以旱故,宥死罪以下囚。丙午,以開府儀同三司孫騰為太保。壬子,以齊文襄王為大將軍,領(lǐng)侍中,其文武職事、賞罰眾典,詢稟之。中書監(jiān)元弼為錄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為尚書令,以今上為右僕射。
夏四月,室韋國遣使朝貢。五月甲午,遣散騎常侍魏季景使于蕭衍。丁酉,太尉、廣陽王湛薨。
秋八月癸酉,尚書令司馬子如坐事免。九月甲申,以開府儀同三司、濟(jì)陰王暉業(yè)為太尉。太師、咸陽王坦坐事免,以王還第。
冬十月丁巳,太保孫騰、大司馬高隆之各為括戶大使,〔一八〕凡獲逃戶六十餘萬。十有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甲申,以司徒高隆之為尚書令,以前大司馬婁昭為司徒。齊文襄王如晉陽。庚子,車駕有事於圓丘。辛丑,蕭衍遣使朝貢。壬寅,齊文襄王從獻(xiàn)武王討山胡,破之,俘獲一萬餘戶,分配諸州。
是歲,吐谷渾、高麗、蠕蠕、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春正月丙申,遣兼散騎常侍李獎(jiǎng)使于蕭衍。丁未,齊獻(xiàn)武王請於并州置晉陽宮,以處配沒之口。二月庚申,吐谷渾國奉其從妹以備後庭,納為容華嬪。
夏五月甲辰,大赦天下。
秋七月庚子,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遣中書舍人尉瑾使于蕭衍。乙未,齊獻(xiàn)武王請邙山之俘,釋其桎梏,配以人間寡婦。十有二月,以司空侯景為司徒,以中書令韓軌為司空。戊子,以太保孫騰為錄尚書事。
是歲,高麗、吐谷渾、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四年夏五月壬寅,蕭衍遣使朝貢。六月庚子,以司徒侯景為河南大行臺(tái),應(yīng)機(jī)討防。
秋七月壬寅,遣兼散騎常侍元廓使于蕭衍。八月,移洛陽漢魏石經(jīng)于鄴。齊獻(xiàn)武王自鄴帥眾西伐,文襄王會(huì)于晉州。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寶炬、黑獺不敢應(yīng)。
冬十有一月,齊獻(xiàn)武王有疾,班師。文襄王如晉陽。
是歲,室韋、勿吉、地豆于、高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丙午,齊獻(xiàn)武王薨於晉陽,祕不發(fā)喪。辛亥,司徒侯景反,潁州刺史司馬世雲(yún)以城應(yīng)之。景入據(jù)潁城,誘執(zhí)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軌,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勝、〔一九〕可朱渾道元,左衛(wèi)將軍劉豐等帥眾討之。景乃遣使降於寶炬,請師救援。寶炬遣其將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思政等入據(jù)潁川,景乃出走豫州。乙丑,蕭衍遣使朝貢。二月,侯景復(fù)背寶炬,歸於蕭衍。衍署景河南大將軍,〔二0〕承制。
夏四月壬申,大將軍齊文襄王來朝。甲午,遣兼散騎常侍李緯使于蕭衍。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戊戌,以尚書右僕射、襄城王旭為太尉。甲辰,以太原公今上為尚書令,領(lǐng)中書監(jiān),餘如故,詢以政事。以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厙狄干為太師,以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保,〔二一〕以司空韓軌為司徒,以領(lǐng)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以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以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僕射,高陽王斌為右僕射。戊午,大司馬尉景薨。六月,司徒韓軌、司空可朱渾道元等自潁州班師。乙酉,帝為齊獻(xiàn)武王舉哀於東堂,服緦縗。詔尚書右僕射、高陽王斌兼大鴻臚卿,赴晉陽監(jiān)護(hù)喪事;太尉、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奉詔宣慰。
秋七月戊戌,詔贈(zèng)王假黃鉞、使持節(jié)、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璽紱,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兼?zhèn)渚佩a之禮,諡曰獻(xiàn)武王。以齊文襄王為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tái)、勃海王。壬寅,詔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諭。八月,〔二二〕齊文襄王入朝,固辭丞相,詔復(fù)授大將軍,餘如故。甲申,葬齊獻(xiàn)武王於鄴城西北,車駕祖於漳濱。九月,齊文襄王還晉陽。辛酉,蕭衍遣其兄子貞陽侯淵明帥眾寇徐州,堰泗水於寒山,灌彭城,以應(yīng)侯景。
冬十月乙酉,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臺(tái),與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樂討淵明。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淵明及其二子瑀、道,將帥二百餘人,俘斬五萬級,凍乏赴水死者不可勝數(shù)。十有二月乙亥,蕭淵明至闕,帝御閶闔門讓而宥之。岳等回師討侯景。
是歲,高麗、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岳等於渦陽大破侯景,俘斬五萬餘人,其餘溺死於渦水,水為之不流。景走淮南。己未,齊文襄王來朝,請以寒山獲士賜百官及督將等,各有差。二月己卯,蕭衍遣使款闕乞和,并修書弔齊文襄王。文襄王還晉陽。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岳為太尉。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張永和、青州人崔闊等偽假人官,事覺,糾檢,首者六萬餘人。
秋八月甲戌,〔二三〕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大行臺(tái),與太尉高岳、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討王思政於潁川,引洧水灌其城。九月乙酉,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戊申,侯景濟(jì)江,推蕭衍弟子臨賀王正德為主,以攻建業(yè)。
是歲,高麗、室韋、蠕蠕、吐谷渾國並遣使朝貢。
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鍾離內(nèi)屬,〔二四〕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三月丁卯,侯景克建業(yè),還以蕭衍為主。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相譚侯蕭退來降。衍江北郡國皆內(nèi)屬。
夏四月,大行臺(tái)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fēng),溺水死。甲辰,詔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綬,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餘如故。王固讓。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五月,齊文襄王帥眾自鄴赴潁川。六月丙申,克潁州,擒寶炬大將軍、尚書左僕射、東道大行臺(tái)、太原郡開國公王思政,潁州刺史皇甫僧顯等,及戰(zhàn)士一萬餘人,男女?dāng)?shù)萬口。齊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齊文襄王至自南討,請宥思政之罪。八月辛卯,詔立皇子長仁為皇太子。齊文襄王薨於第,祕不發(fā)喪。癸巳,大赦天下,內(nèi)外百官並加二級。甲午,齊王如晉陽。
冬十月癸未,以開府儀同三司、咸陽王坦為太傅。甲午,以開府儀同三司潘相樂為司空。十有二月甲辰,吳郡王蕭正表薨。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
是歲,蠕蠕、地豆于、室韋、高麗、吐谷渾國並遣使朝貢。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為齊文襄王舉哀於東堂。丁卯,詔贈(zèng)齊文襄王假黃鉞、使持節(jié)、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璽綬,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備九錫之禮,諡曰文襄王。戊辰,詔齊王為使持節(jié)、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tái)、齊郡王,食邑一萬戶。甲戌,地豆于、契丹國並遣使朝貢。二月甲申,葬齊文襄王,車駕祖於漳濱。庚寅,以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三月庚申,進(jìn)齊郡王爵為齊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貢。五月甲寅,詔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后,王妃為王后。丙辰,詔歸帝位於齊國,即日遜於別宮。
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shí)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於中山國立魏宗廟。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時(shí)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諡曰孝靜皇帝,葬于漳西山崗。其後發(fā)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學(xué),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踰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huì),多命群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fēng)。齊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將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為中書黃門侍郎,令監(jiān)察動(dòng)靜,小大皆令季舒知。文襄與季舒書曰:「癡人復(fù)何似?癡勢小差未?」帝嘗與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jiān)衛(wèi)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文襄嘗侍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酒?!沟鄄粣偅唬骸缸怨艧o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文襄,文襄使取一段。帝束百匹以與之,曰:「亦一段耳!」
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yùn)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dòng)君子?!钩J淌讨v荀濟(jì)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於宮內(nèi)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dòng),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宮,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fù)陛下邪!」將殺諸妃嬪。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guān)於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嬪!」文襄下床叩頭,大啼謝罪。於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於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見烹於市。
及將禪位於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奏事。帝在昭陽殿見之,旭曰:「五行遞運(yùn),有始有終。齊王聖德欽明,萬姓歸仰。臣等昧死聞奏,願(yuàn)陛下則堯禪舜?!沟郾銛咳荽鹪唬骸复耸峦妻谝丫?,謹(jǐn)當(dāng)遜避?!褂衷疲骸溉魻枺氉髟t書?!故汤纱捋俊⑴嶙屩嘣疲骸冈t已作訖。」即付楊愔,進(jìn)於帝,凡十條。書訖,帝曰:「將安朕何所?復(fù)若為而去?」楊愔對曰:「在北城別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衛(wèi)而去?!沟勰讼掠骄蜄|廊,口詠范蔚宗後漢書贊云:「獻(xiàn)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奏請發(fā),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後宮?!鼓伺c夫人妃嬪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嬪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够屎笠严陆钥?。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於東上閤,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逼人!」趙德尚不下。及出雲(yún)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xiāng)公、漢獻(xiàn)帝?!贡娊员瘣?,高隆之泣灑。遂入北城下司馬子如南宅。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隨。帝后封太原公主,常為帝嘗食以護(hù)視焉。竟遇酖而崩。
??庇?br />
〔一〕 魏書卷十二 諸本目錄此卷注「闕」,百衲本、南本卷後附宋人校語云:「魏收書孝靜紀(jì)亡,後人補(bǔ)以北史,又取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附益之?!沟畋緞h取前二句入考證。高似孫史略卷二云:「靜帝紀(jì)補(bǔ)以高氏小史?!菇癜创思o(jì)記事較北史為詳,如載詔書,記高歡父子事,記戰(zhàn)事等很多為北史所略,紀(jì)中稱高歡、高澄為「獻(xiàn)武王」、「文襄王」,稱高洋為「今上」、「齊王」,稱西魏及梁為「寶炬」、「蕭衍」,全同魏收書。當(dāng)取之源出魏書之高氏小史和修文殿御覽。唯紀(jì)末自「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以下至終,全採北史,幾乎一字不易。這段歷記高澄對元善見(孝靜帝)的侮慢態(tài)度和元善見被迫讓位以及遇酖而死,魏收決不敢寫下來,北史乃取自北齊書高德政傳和他書。紀(jì)中有些記載也表示出於北史的痕跡。如天平二年「侯淵」訛「侯梁」,與北史同。北史避唐諱,改「淵」為「深」,才訛作「梁」。魏書本作「侯淵」,「淵」「梁」字形不相似,顯見是承北史訛文。又如興和二年,見「西魏行臺(tái)宮永和」,魏書例稱西魏為「寶炬」,今忽稱「西魏」,也是採自北史之證。又卷九八蕭衍傳中記梁、魏戰(zhàn)事,天平以前,都與諸紀(jì)相符,而天平以後,卻多為此紀(jì)所不載,知原文所有,小史本多刪削。大抵此紀(jì)以高氏小史為主,參考修文殿御覽和北史,補(bǔ)上小史不載的一些事跡。
〔二〕 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 錢氏考異卷二八云:「按地形志卷一0六上無『陽丘郡』,當(dāng)是『陽平』『頓丘』二郡各脫一字。志亦無『東濮陽』,『東』下當(dāng)脫『郡』字。志尚有『北廣平郡』,紀(jì)亦脫之?!拱村X氏此說又見於考異卷三八,略有不同,以此條為是。又北史卷五同誤。
〔三〕 從容雅服不得以矛釤從事 北史卷五「矛釤」作「務(wù)衫」。張森楷云:「一作『絳衫』。」按「釤」是刀名,作「矛釤」也可通?!竸?wù)衫」不可考。絳衫是戎服,南齊書卷四七王融傳說他「戎服絳衫」,同書卷七一崔慧景附崔恭祖?zhèn)饔小付d馬絳衫,手刺倒賊」之文。上云「從容雅服」,下自當(dāng)說不得戎服,作「絳衫」似較長。但不知張所云「一作」是哪一個(gè)本子,今仍之。
〔四〕 前青州刺史侯淵反 諸本及北史卷五「淵」作「梁」。按事見本書卷八0侯淵傳、北齊書卷一九蔡雋傳。北史避唐諱,改「淵」作「深」,又訛作「梁」。這條當(dāng)採取北史,故承其誤。今改正。
〔五〕 刺史王元擊破之 卷九八蕭衍傳「王元」下有「軌」字。按北齊書卷二五王則傳,則字元軌。這裏當(dāng)脫「軌」字,但也可能是雙名單稱。
〔六〕 并肆汾建四州隕霜 諸本「汾」作「涿」,不成字,局本及北史卷五作「涿」。按魏無「涿州」。卷一0五之二天象志二稱「三年并、肆、汾、建諸州霜儉」,卷一一0食貨志稱:「并、肆、汾、建、晉、泰、陝、東雍、南汾九州霜旱」?!镐谩棺帜恕阜凇怪?,今據(jù)改。
〔七〕 洛州刺史泉企 諸本「泉」作「梁」。張森楷云:「『梁』當(dāng)作『泉』,見周書泉企傳卷四四?!拱磸堈f是,今據(jù)周書改。
〔八〕 先是滎陽人張儉等聚眾反於大騩山通寶炬壬辰武衛(wèi)將軍高元盛討破之 諸本「騩」作「醜」。北史卷五作「騩」。按「大騩山」見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南郡密縣下、水經(jīng)注卷二二潩水篇。山在密縣。周書卷二文帝紀(jì)下大統(tǒng)三年(即東魏天平四年五三七)十月記此事,作「密縣人張儉」,即因他聚眾於大騩山,故遂以為密縣人?!羔h」字訛,今據(jù)改。又「高元盛」,北史作「高元咸」。按此紀(jì)下文武定五年見「豫州刺史高元成」,梁書卷五六侯景傳載景上蕭衍書,作「高成」。當(dāng)即一人?!甘ⅰ埂赶獭挂山浴赋伞怪灐?br />
〔九〕 遣兼散騎常侍李諧 諸本「諧」作「楷」,御覽卷一0四.五0二頁作「諧」。按李諧出使梁朝,見卷六五本傳(附李平後)、卷一0四魏收自序。「楷」字訛,今據(jù)改。
〔一0〕禁京師酤酒 諸本脫「師」字,據(jù)北史卷五補(bǔ)。
〔一一〕大都督韓延大破之 北史卷五「延」作「賢」。按「韓延」不見他處,韓賢,北齊書卷一九有傳,說他天平初,為洛州刺史。這次正是擊退西魏對洛州的進(jìn)攻?!秆印埂纲t」音近,但本名應(yīng)作「賢」。
〔一二〕潁州長史賀若微執(zhí)刺史田迅西叛 周書卷二文帝紀(jì)下大統(tǒng)三年十月記此事,「微」作「統(tǒng)」,北齊書卷一九任延敬傳、卷二0堯雄傳,北史卷五三任祥傳都作「徽」。按賀若統(tǒng)見周書卷二八賀若敦傳,乃敦之父。其人當(dāng)初名或別名「徽」,「微」是「徽」字之訛。
〔一三〕秋七月乙亥 諸本「乙亥」作「己亥」。按是年七月戊午朔,無「己亥」。北史卷五作「乙亥」,是十八日,今據(jù)改。
〔一四〕十有一月庚寅遣陸操使于蕭衍 北史卷五「十一月」作「十二月」。按本年十一月丙辰朔,無「庚寅」,十二月丙戌朔,庚寅是五日,似北史是。但這裏若本是「十二月」,則下文不應(yīng)又出「十二月甲辰」。且梁書卷三武帝紀(jì)大同四年(即東魏元象元年五三八)記「十一月乙亥,魏使來聘」。乙亥是二十日。豈有十二月遣使,十一月已抵梁朝之理。則北史作「十一月」也有可疑,今不改。
〔一五〕封皇兄景植為宜陽王 諸本「兄」作「子」。北史卷五、通鑑卷一五八.四九0六頁作「兄」。按墓誌集釋有元寶建墓誌(圖版一九二),即「景植」。其人為清河王亶子,與元善見(孝靜帝)為同母兄弟?!缸印棺钟?,今據(jù)北史改。
〔一六〕六月壬子大司馬華山王鷙薨 按元鷙附卷一四高涼王孤傳(補(bǔ)),傳稱死於興和三年(即次年五四一)。墓誌集釋有鷙墓誌(圖版四二),也說他死於興和三年六月九日。知此紀(jì)誤。
〔一七〕遣兼散騎常侍陽斐使于蕭衍 諸本「陽」作「楊」。通鑑卷一五八.四九一二頁也作「楊」,考異云:「典略作『陽斐』,今從魏書紀(jì)。」按陽斐,北齊書卷四二有傳,記使梁事?!笚睢棺钟灒窀恼?。
〔一八〕太保孫騰大司馬高隆之各為括戶大使 按上年八月紀(jì)書:「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為大司馬。」北齊書卷一七斛律金傳稱金於邙山戰(zhàn)後為大司馬,武定三年(五四五)出為冀州刺史。則本年(五四四)大司馬仍是斛律金。此紀(jì)於興和四年(五四二)四月記高隆之為司徒。本年十一月記「以司徒高隆之為尚書令」。顯然在本年十一月前,他仍是司徒。北齊書卷一八高隆之傳亦同。知這裏「大司馬」乃「司徒」之誤。
〔一九〕儀同三司賀拔勝 按本書卷八0、周書卷一四賀拔勝傳,勝自梁還,即入西魏,大統(tǒng)十年(五四四)死於關(guān)中,至本年已先死三年,且從未入東魏,豈得為東魏「討侯景」。張森楷云:「『勝』疑是『仁』之訛?!巩?dāng)是。
〔二0〕衍署景河南大將軍 御覽卷一0四.五0二頁「河南」下有「王」字。按梁書卷三武帝紀(jì)三太清元年二月稱「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與御覽合?!负幽洗髮④姟篃o此軍號(hào)或官名。雖梁書卷五六侯景傳也作「河南大將軍」,實(shí)不足據(jù)?!负幽稀瓜庐?dāng)脫「王」字。
〔二一〕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础纲R」下當(dāng)脫「拔」字。北齊書卷四文宣紀(jì)武定七年十二月記「太保賀拔仁為并州刺史」可證。
〔二二〕八月 卷一0五之四天象志(補(bǔ))記是年「八月,淮南三王謀反誅」。志所謂「徵應(yīng)」,即採本紀(jì)記事附會(huì),此事今本孝靜紀(jì)不載,當(dāng)出魏收此紀(jì)原文。通鑑卷一0六.四九五九頁本年八月記荀濟(jì)、元瑾等與「華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濟(jì)北王徽等謀誅(高)澄」。今此紀(jì)末採北史魏紀(jì)五,也載此事,但不舉淮南、濟(jì)北二王。通鑑所本,直接、間接亦出於魏書此紀(jì)原文。淮南王宣洪附見卷六陽平王熙傳,乃熙五世孫,云:「武定中,與元瑾謀反誅」,與天象志、通鑑合。
〔二三〕秋八月甲戌 按本年八月己丑朔,無「甲戌」。北史卷五魏紀(jì)五「甲戌」系於四月,乃誤刪「秋八月」所致,不足據(jù)。當(dāng)從北史卷六齊紀(jì)上作「八月庚寅」。
〔二四〕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鍾離內(nèi)屬 諸本「封山」作「中山」,御覽卷一0四.五0三頁、通鑑卷一六一.四九九五頁作「封山」。按梁書卷二二、南史卷五一臨川王宏傳附見正表,都說正表封的是「封山侯」。梁書卷五六侯景傳亦見「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列侯封邑,例取縣名,中山是郡,且非梁地。封山縣屬交州新昌郡,見南齊書卷一四州郡志?!钢小棺钟灒駬?jù)改。
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騎侍郎,八月,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帝既入關(guān),齊獻(xiàn)武王奉迎不克,乃與百僚會(huì)議,推帝以奉肅宗之後,時(shí)年十一。
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東北,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庚午,以太師、趙郡王諶為大司馬,以司空、咸陽王坦為太尉,以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為司徒,以開府儀同三司高昂為司空。壬申,有事于太廟。
詔曰:「安安能遷,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規(guī)。是以殷遷八城,周卜三地。吉兇有數(shù),隆替無恒。事由於變通,理出於不得已故也。高祖孝文皇帝式觀乾象,俯協(xié)人謀,發(fā)自武州,來幸嵩縣,魏雖舊國,其命惟新。及正光之季,國步孔棘,喪亂不已,寇賊交侵,俾我生民,無所措手。今遠(yuǎn)遵古式,深驗(yàn)時(shí)事,考龜襲吉,遷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昌寶曆。主者明為條格,及時(shí)發(fā)邁?!贡?,車駕北遷于鄴。詔齊獻(xiàn)武王留後部分。改司州為洛州,以衛(wèi)大將軍、尚書令元弼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洛州刺史,鎮(zhèn)洛陽。詔從遷之戶,百官給復(fù)三年,安居人五年。
十有一月,兗州刺史樊子鵠、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據(jù)瑕丘反。庚寅,車駕至鄴,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魏郡太守為魏尹,徙鄴舊人西徑百里以居新遷之人,分鄴置臨漳縣,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二〕十有二月丁卯,燕郡王賀拔允薨。庚午,詔內(nèi)外解嚴(yán),百司悉依舊章,從容雅服,不得以矛釤從事?!踩潮?,遣侍中封隆之等五人為大使,巡諭天下。丁丑,赦畿內(nèi)。閏月,蕭衍以元慶和為鎮(zhèn)北將軍、魏王,入據(jù)平瀨鄉(xiāng)。宇文黑獺既害出帝,乃以南陽王寶炬僭尊號(hào)。初置四中郎將,於礓石橋置東中,蒲泉置西中,濟(jì)北置南中,洺水置北中。
二年春正月,寶炬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擁部來降,齊獻(xiàn)武王迎納之,賑其廩食。己巳,詔以齊獻(xiàn)武王為相國,假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餘悉如故。王固讓不受。乙亥,兼尚書右僕射、東南道行臺(tái)元晏討元慶和,破走之。二月壬午,以太尉、咸陽王坦為太傅,以司州牧、西河王悰為太尉。己丑,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斬樊子鵠以降,兗州平。戊戌,蕭衍司州刺史陳慶之寇豫州,刺史堯雄擊走之。三月辛酉,以司徒高盛為太尉,以司空高昂為司徒,濟(jì)陰王暉業(yè)為司空。齊獻(xiàn)武王討平山胡劉蠡升,斬之。其子南海王復(fù)僭帝號(hào),獻(xiàn)武王進(jìn)擊,破擒之,及其弟西海王、皇后、夫人已下四百人,并逋逃之人二萬餘戶。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諸州郡縣收瘞骸骨。是春,高麗、契丹並遣使朝貢。
夏四月,前青州刺史侯淵反,〔四〕攻掠青齊。癸未,濟(jì)州刺史蔡雋討平之。壬辰,降京師見囚。五月,大旱,勒城門、殿門及省、府、寺、署、坊門澆人,不簡王公,無限日,得雨乃止。六月,元慶和寇南豫州,刺史堯雄大破之。
秋七月甲戌,封汝南王悅孫綽為瑯邪王。八月辛卯,司空、濟(jì)陰王暉業(yè)坐事免。甲午,發(fā)眾七萬六千人營新宮。九月,齊獻(xiàn)武王以治民之官多不奉法,請選朝士清正者,州別遣一人,問疾苦。丁巳,以開府儀同三司、襄城王旭為司空。
冬十有一月丁未,蕭衍將柳仲禮寇荊州,刺史王元擊破之?!参濉彻锍?,祀圓丘。甲寅,閶闔門災(zāi),龍見并州人家井中。丙寅,詔齊文襄王起家為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十有二月壬午,車駕狩于鄴東。甲午,文武百官,量事各給祿。
三年春正月癸卯朔,饗群臣於前殿。戊申,詔百官舉士,舉不稱才者兩免之。齊獻(xiàn)武王襲寶炬西夏州,克之。詔加齊獻(xiàn)武王九錫之禮,侍中元子思敦諭。固讓乃止。二月丁未,蕭衍光州刺史郝樹以州內(nèi)附。丁酉,詔加齊文襄王使持節(jié)、尚書令、大行臺(tái)、大都督,以鮮卑、高車酋庶皆隸之。三月甲寅,以開府儀同三司、華山王鷙為大司馬。丁卯,陽夏太守盧公纂據(jù)郡南叛,大都督元整破之。
夏四月丁酉,昌樂王誕薨。五月癸卯,賜鰥寡孤獨(dú)貧窮者衣物各有差。丙辰,以錄尚書事、西河王悰為司州牧。戊辰,太尉高盛薨。六月辛巳,趙郡王諶薨。
秋七月庚子,大赦天下。蕭衍夏州刺史田獨(dú)鞞、潁川防城都督劉鸞慶並以州內(nèi)附。八月,并、肆、汾、建四州隕霜,〔六〕大飢。九月壬寅,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僕射、南道行臺(tái),節(jié)度諸軍南討。丙辰,陽平人路季禮聚眾反。辛酉,御史中尉竇泰討平之。
冬十有一月戊申,詔尚書可遣使巡檢河北流移飢人,邢陘、滏口所經(jīng)之處,若有死屍,即為藏掩。勿使靈臺(tái)枯骨,有感於通夢;廣漢露骸,時(shí)聞於夜哭。侯景攻克蕭衍楚州,獲刺史桓和。十有二月,以并州刺史尉景為太保。辛未,遣使者板假老人官,百歲已下各有差。壬申,大司馬、清河王亶薨。丁丑,齊獻(xiàn)武王自晉陽西討,次於蒲津,司徒公、大都督高敖曹趨上洛,車騎大將軍竇泰入自潼關(guān)。癸未,以太傅、咸陽王坦為太師。乙酉,勿吉國遣使朝貢。
是歲,高麗國遣使朝貢。
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竇泰失利自殺。丁巳,高敖曹攻上洛,克之,擒寶炬驃騎大將軍、洛州刺史泉企?!财摺骋匀觋柾蹂邽殇浬袝?。
夏四月辛未,遷七帝神主入新廟,大赦天下,內(nèi)外百官普進(jìn)一階。先是,滎陽人張儉等聚眾反於大騩山,通寶炬。壬辰,武衛(wèi)將軍高元盛討破之。〔八〕六月己巳,幸華林園理訟。辛未,詔尚書掩骼埋胾,推錄囚徒。壬午,閶闔門災(zāi)。
先是,蕭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請通好。秋七月甲辰,遣兼散騎常侍李諧、〔九〕兼吏部郎中盧元明、兼通直散騎常侍李鄴使于蕭衍。八月,寶炬、宇文黑獺寇陝州,城陷,刺史李徽伯為黑獺所殺。九月,侍中元子思與其弟子華謀西入,並賜死。閏月乙丑,衛(wèi)將軍、右光祿大夫蔣天樂謀反,伏誅。禁京師酤酒。〔一0〕
冬十月,以咸陽王坦為錄尚書事。壬辰,齊獻(xiàn)武王西討,至沙苑,不克而還。己酉,寶炬行臺(tái)宮景壽、都督楊白駒寇洛州,大都督韓延大破之?!惨灰弧硨毦嬗智财渥哟笮信_(tái)元季海、大都督獨(dú)孤如願(yuàn)逼洛州,刺史廣陽王湛棄城退還,季海、如願(yuàn)遂據(jù)金墉。潁州長史賀若微執(zhí)刺史田迅西叛,〔一二〕引寶炬都督梁回?fù)?jù)城。寶炬又遣其都督趙繼宗、右丞韋孝寬等攻陷豫州。十有一月丙子,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萬俟普為太尉。十有二月甲寅,蕭衍遣使朝貢。河間人邢摩納、范陽人盧仲禮等各聚眾反。
是歲,高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碭郡陂中,南兗州獲送于鄴。丁卯,大赦,改元。大都督賀拔仁攻寶炬南汾州,己卯,拔之,擒其刺史韋子粲。行臺(tái)任祥率豫州刺史堯雄等與大行臺(tái)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萬俟受洛干等於北豫相會(huì),俱討潁州。梁回等棄城遁走,潁州平。二月,豫州刺史堯雄攻揚(yáng)州,拔之,擒寶炬義州刺史韓顯、揚(yáng)州長史丘岳,送京師。丙辰,遣兼散騎常侍鄭伯猷使于蕭衍。三月,齊獻(xiàn)武王固請解大丞相,詔從之。
夏四月庚寅,曲赦畿內(nèi)。壬辰,齊獻(xiàn)武王還晉陽,請開酒禁。六月壬辰,帝幸華林都堂聽訟。是夏,山東大水,蝦蟆鳴于樹上。
秋七月乙亥,〔一三〕高麗國遣使朝貢。行臺(tái)侯景、司徒公高敖曹圍寶炬將獨(dú)孤如願(yuàn)於金墉,寶炬、宇文黑獺並來赴救。大都督厙狄干率諸將前驅(qū),齊獻(xiàn)武王總眾繼進(jìn)。八月辛卯,戰(zhàn)于河陰,大破之。斬其大都督、儀同三司寇洛生等二十餘人,俘獲數(shù)萬。司徒公高敖曹、大都督李猛、宋顯並戰(zhàn)沒。寶炬留其將長孫子彥守金墉。壬辰,齊獻(xiàn)武王濟(jì)河,子彥棄城走。九月,大都督賀拔仁擊邢摩納、盧仲禮等,破平之。
冬十月,蕭衍遣使朝貢。十有一月庚寅,遣陸操使于蕭衍?!惨凰摹除R獻(xiàn)武王來朝。十有二月甲辰,還晉陽。
興和元年春正月辛酉,以尚書令孫騰為司徒。三月甲寅朔,封常山郡王〈召已〉第二子曜為陳郡王。
夏五月,齊文襄王來朝。甲戌,立皇后高氏。乙亥,大赦天下。是月,高麗國遣使朝貢。六月乙酉,以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為山東黜陟大使,尋為東北道大行臺(tái),差選勇士。庚寅,前潁州刺史奚思業(yè)為河南大使,簡發(fā)勇士。丁酉,蕭衍遣使朝貢。戊申,開府儀同三司、汝陽王暹薨。
秋七月丁丑,詔以齊獻(xiàn)武王為相國、錄尚書事、大行臺(tái),固辭相國。八月壬辰,兼散騎常侍王元景、兼通直散騎常侍魏收使于蕭衍。九月甲子,發(fā)畿內(nèi)民夫十萬人城鄴城,四十日罷。辛未,曲赦畿內(nèi)死罪以下各有差。
冬十有一月癸亥,以新宮成,大赦天下,改元。八十以上賜綾帽及杖,七十以上賜帛,及有疾廢者賜粟帛。築城之夫,給復(fù)一年。
二年春正月壬申,以太保尉景為太傅,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厙狄干為太保。丁丑,徙御新宮,大赦,內(nèi)外百官普進(jìn)一階,營構(gòu)主將別優(yōu)一階。三月己卯,蕭衍遣使朝貢。
夏五月己酉,西魏行臺(tái)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內(nèi)屬,置之河北。新附賑廩各有差。壬子,遣兼散騎常侍李象使于蕭衍。閏月己丑,封皇兄景植為宜陽王,〔一五〕皇弟威為清河王,謙為潁川王。六月壬子,大司馬華山王鷙薨。〔一六〕
冬十月丁未,蕭衍遣使朝貢。十有二月乙卯,遣兼散騎常侍崔長謙使於蕭衍。
是歲,蠕蠕、高麗、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春二月甲辰,阿至羅出吐拔那渾大率部來降。三月己酉,梁州人公孫貴賓聚眾反,自號(hào)天王。陽夏鎮(zhèn)將討擒之。
夏四月戊申,阿至羅國主副伏羅越居子去賓來降,封為高車王。六月乙丑,蕭衍遣使朝貢。
秋七月,齊文襄王如晉陽。己卯,宜陽王景植薨。八月甲子,遣兼散騎常侍李騫使于蕭衍。
冬十月癸卯,齊文襄王自晉陽來朝。先是,詔文襄王與群臣於麟趾閣議定新制,甲寅,班於天下。己巳,發(fā)夫五萬人築漳濱堰,三十五日罷。癸亥,車駕狩于西山。十有一月戊寅,還宮。丙戌,以開府儀同三司、彭城王韶為太尉,以度支尚書胡僧敬為司空。
是歲,蠕蠕、高麗、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四年春正月丙辰,蕭衍遣使朝貢。夏四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李繪使于蕭衍。乙酉,以侍中、廣陽王湛為太尉,以尚書右僕射高隆之為司徒,以太尉、彭城王韶為錄尚書事。丁亥,太傅尉景坐事降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辛卯,以太保厙狄干為太傅,以領(lǐng)軍將軍婁昭為大司馬,封祖裔為尚書右僕射。
五月辛巳,齊獻(xiàn)武王來朝,請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揚(yáng)仄陋,納諫屏邪,親理獄訟,褒黜勤??;牧守有愆,節(jié)級相坐;椒掖之內(nèi),進(jìn)御以序;後園鷹犬,悉皆放棄。六月,還晉陽。丙申,復(fù)前侍中、樂浪王忠爵。丁酉,復(fù)陳留王景皓、常山王紹宗、高密王永業(yè)爵。
秋八月庚戌,以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侯景為兼尚書僕射、河南行臺(tái),隨機(jī)討防。
冬十月甲寅,蕭衍遣使朝貢。齊獻(xiàn)武王圍寶炬玉壁。十有一月壬午,班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西河王悰薨。十有二月辛亥,遣兼散騎常侍陽斐使于蕭衍?!惨黄摺?br />
是歲,蠕蠕、高麗、吐谷渾國並遣使朝貢。
武定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大赦天下,改元。己巳,車駕蒐于邯鄲之西山;癸酉,還宮。二月壬申,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jù)虎牢西叛。三月,寶炬遣其子突與宇文黑獺率眾來援仲密。庚子,圍河橋南城。丙午,帝親納訟。戊申,齊獻(xiàn)武王討黑獺,戰(zhàn)於邙山,大破之,擒寶炬兄子臨洮王森,蜀郡王榮宗,江夏王昇,鉅鹿王闡,譙郡王亮,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太子詹事趙善,督將參僚等四百餘人,俘斬六萬餘,甲仗牛馬不可勝數(shù)。豫洛二州平。齊獻(xiàn)武王追奔至恒農(nóng)而還。
夏四月,封彭城王韶弟襲為武安王。五月壬辰,以克復(fù)虎牢,降天下死罪以下囚。乙未,以吏部尚書侯景為司空。六月乙亥,蕭衍遣使朝貢。戊寅,封前員外散騎侍郎元長春為南郡王。
秋八月乙未,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為大司馬。壬午,遣兼散騎常侍李渾使于蕭衍。是月,齊獻(xiàn)武王召夫五萬於肆州北山築城,西自馬陵戍,東至土隥。四十日罷。
冬十有一月甲午,車駕狩于西山。乙巳,還宮。
是歲,吐谷渾、高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二年春正月,地豆于國遣使朝貢。二月丁卯,徐州人劉烏黑聚眾反。遣行臺(tái)慕容紹宗討平之。三月,蕭衍遣使朝貢。以旱故,宥死罪以下囚。丙午,以開府儀同三司孫騰為太保。壬子,以齊文襄王為大將軍,領(lǐng)侍中,其文武職事、賞罰眾典,詢稟之。中書監(jiān)元弼為錄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為尚書令,以今上為右僕射。
夏四月,室韋國遣使朝貢。五月甲午,遣散騎常侍魏季景使于蕭衍。丁酉,太尉、廣陽王湛薨。
秋八月癸酉,尚書令司馬子如坐事免。九月甲申,以開府儀同三司、濟(jì)陰王暉業(yè)為太尉。太師、咸陽王坦坐事免,以王還第。
冬十月丁巳,太保孫騰、大司馬高隆之各為括戶大使,〔一八〕凡獲逃戶六十餘萬。十有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甲申,以司徒高隆之為尚書令,以前大司馬婁昭為司徒。齊文襄王如晉陽。庚子,車駕有事於圓丘。辛丑,蕭衍遣使朝貢。壬寅,齊文襄王從獻(xiàn)武王討山胡,破之,俘獲一萬餘戶,分配諸州。
是歲,吐谷渾、高麗、蠕蠕、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春正月丙申,遣兼散騎常侍李獎(jiǎng)使于蕭衍。丁未,齊獻(xiàn)武王請於并州置晉陽宮,以處配沒之口。二月庚申,吐谷渾國奉其從妹以備後庭,納為容華嬪。
夏五月甲辰,大赦天下。
秋七月庚子,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遣中書舍人尉瑾使于蕭衍。乙未,齊獻(xiàn)武王請邙山之俘,釋其桎梏,配以人間寡婦。十有二月,以司空侯景為司徒,以中書令韓軌為司空。戊子,以太保孫騰為錄尚書事。
是歲,高麗、吐谷渾、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四年夏五月壬寅,蕭衍遣使朝貢。六月庚子,以司徒侯景為河南大行臺(tái),應(yīng)機(jī)討防。
秋七月壬寅,遣兼散騎常侍元廓使于蕭衍。八月,移洛陽漢魏石經(jīng)于鄴。齊獻(xiàn)武王自鄴帥眾西伐,文襄王會(huì)于晉州。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寶炬、黑獺不敢應(yīng)。
冬十有一月,齊獻(xiàn)武王有疾,班師。文襄王如晉陽。
是歲,室韋、勿吉、地豆于、高麗、蠕蠕國,並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丙午,齊獻(xiàn)武王薨於晉陽,祕不發(fā)喪。辛亥,司徒侯景反,潁州刺史司馬世雲(yún)以城應(yīng)之。景入據(jù)潁城,誘執(zhí)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軌,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勝、〔一九〕可朱渾道元,左衛(wèi)將軍劉豐等帥眾討之。景乃遣使降於寶炬,請師救援。寶炬遣其將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思政等入據(jù)潁川,景乃出走豫州。乙丑,蕭衍遣使朝貢。二月,侯景復(fù)背寶炬,歸於蕭衍。衍署景河南大將軍,〔二0〕承制。
夏四月壬申,大將軍齊文襄王來朝。甲午,遣兼散騎常侍李緯使于蕭衍。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戊戌,以尚書右僕射、襄城王旭為太尉。甲辰,以太原公今上為尚書令,領(lǐng)中書監(jiān),餘如故,詢以政事。以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厙狄干為太師,以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保,〔二一〕以司空韓軌為司徒,以領(lǐng)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以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以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僕射,高陽王斌為右僕射。戊午,大司馬尉景薨。六月,司徒韓軌、司空可朱渾道元等自潁州班師。乙酉,帝為齊獻(xiàn)武王舉哀於東堂,服緦縗。詔尚書右僕射、高陽王斌兼大鴻臚卿,赴晉陽監(jiān)護(hù)喪事;太尉、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奉詔宣慰。
秋七月戊戌,詔贈(zèng)王假黃鉞、使持節(jié)、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璽紱,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兼?zhèn)渚佩a之禮,諡曰獻(xiàn)武王。以齊文襄王為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tái)、勃海王。壬寅,詔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諭。八月,〔二二〕齊文襄王入朝,固辭丞相,詔復(fù)授大將軍,餘如故。甲申,葬齊獻(xiàn)武王於鄴城西北,車駕祖於漳濱。九月,齊文襄王還晉陽。辛酉,蕭衍遣其兄子貞陽侯淵明帥眾寇徐州,堰泗水於寒山,灌彭城,以應(yīng)侯景。
冬十月乙酉,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臺(tái),與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樂討淵明。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淵明及其二子瑀、道,將帥二百餘人,俘斬五萬級,凍乏赴水死者不可勝數(shù)。十有二月乙亥,蕭淵明至闕,帝御閶闔門讓而宥之。岳等回師討侯景。
是歲,高麗、勿吉國並遣使朝貢。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岳等於渦陽大破侯景,俘斬五萬餘人,其餘溺死於渦水,水為之不流。景走淮南。己未,齊文襄王來朝,請以寒山獲士賜百官及督將等,各有差。二月己卯,蕭衍遣使款闕乞和,并修書弔齊文襄王。文襄王還晉陽。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為大司馬,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岳為太尉。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張永和、青州人崔闊等偽假人官,事覺,糾檢,首者六萬餘人。
秋八月甲戌,〔二三〕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大行臺(tái),與太尉高岳、司徒韓軌、大都督劉豐等討王思政於潁川,引洧水灌其城。九月乙酉,蕭衍遣使朝貢。
冬十月戊申,侯景濟(jì)江,推蕭衍弟子臨賀王正德為主,以攻建業(yè)。
是歲,高麗、室韋、蠕蠕、吐谷渾國並遣使朝貢。
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鍾離內(nèi)屬,〔二四〕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三月丁卯,侯景克建業(yè),還以蕭衍為主。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相譚侯蕭退來降。衍江北郡國皆內(nèi)屬。
夏四月,大行臺(tái)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fēng),溺水死。甲辰,詔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綬,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餘如故。王固讓。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五月,齊文襄王帥眾自鄴赴潁川。六月丙申,克潁州,擒寶炬大將軍、尚書左僕射、東道大行臺(tái)、太原郡開國公王思政,潁州刺史皇甫僧顯等,及戰(zhàn)士一萬餘人,男女?dāng)?shù)萬口。齊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齊文襄王至自南討,請宥思政之罪。八月辛卯,詔立皇子長仁為皇太子。齊文襄王薨於第,祕不發(fā)喪。癸巳,大赦天下,內(nèi)外百官並加二級。甲午,齊王如晉陽。
冬十月癸未,以開府儀同三司、咸陽王坦為太傅。甲午,以開府儀同三司潘相樂為司空。十有二月甲辰,吳郡王蕭正表薨。己酉,以并州刺史彭樂為司徒。
是歲,蠕蠕、地豆于、室韋、高麗、吐谷渾國並遣使朝貢。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為齊文襄王舉哀於東堂。丁卯,詔贈(zèng)齊文襄王假黃鉞、使持節(jié)、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璽綬,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備九錫之禮,諡曰文襄王。戊辰,詔齊王為使持節(jié)、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tái)、齊郡王,食邑一萬戶。甲戌,地豆于、契丹國並遣使朝貢。二月甲申,葬齊文襄王,車駕祖於漳濱。庚寅,以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三月庚申,進(jìn)齊郡王爵為齊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貢。五月甲寅,詔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后,王妃為王后。丙辰,詔歸帝位於齊國,即日遜於別宮。
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shí)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於中山國立魏宗廟。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時(shí)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諡曰孝靜皇帝,葬于漳西山崗。其後發(fā)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學(xué),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踰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huì),多命群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fēng)。齊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將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為中書黃門侍郎,令監(jiān)察動(dòng)靜,小大皆令季舒知。文襄與季舒書曰:「癡人復(fù)何似?癡勢小差未?」帝嘗與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jiān)衛(wèi)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文襄嘗侍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酒?!沟鄄粣偅唬骸缸怨艧o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文襄,文襄使取一段。帝束百匹以與之,曰:「亦一段耳!」
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yùn)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dòng)君子?!钩J淌讨v荀濟(jì)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於宮內(nèi)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dòng),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宮,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fù)陛下邪!」將殺諸妃嬪。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guān)於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嬪!」文襄下床叩頭,大啼謝罪。於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於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見烹於市。
及將禪位於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奏事。帝在昭陽殿見之,旭曰:「五行遞運(yùn),有始有終。齊王聖德欽明,萬姓歸仰。臣等昧死聞奏,願(yuàn)陛下則堯禪舜?!沟郾銛咳荽鹪唬骸复耸峦妻谝丫?,謹(jǐn)當(dāng)遜避?!褂衷疲骸溉魻枺氉髟t書?!故汤纱捋俊⑴嶙屩嘣疲骸冈t已作訖。」即付楊愔,進(jìn)於帝,凡十條。書訖,帝曰:「將安朕何所?復(fù)若為而去?」楊愔對曰:「在北城別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衛(wèi)而去?!沟勰讼掠骄蜄|廊,口詠范蔚宗後漢書贊云:「獻(xiàn)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奏請發(fā),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後宮?!鼓伺c夫人妃嬪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嬪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够屎笠严陆钥?。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於東上閤,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逼人!」趙德尚不下。及出雲(yún)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xiāng)公、漢獻(xiàn)帝?!贡娊员瘣?,高隆之泣灑。遂入北城下司馬子如南宅。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隨。帝后封太原公主,常為帝嘗食以護(hù)視焉。竟遇酖而崩。
??庇?br />
〔一〕 魏書卷十二 諸本目錄此卷注「闕」,百衲本、南本卷後附宋人校語云:「魏收書孝靜紀(jì)亡,後人補(bǔ)以北史,又取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附益之?!沟畋緞h取前二句入考證。高似孫史略卷二云:「靜帝紀(jì)補(bǔ)以高氏小史?!菇癜创思o(jì)記事較北史為詳,如載詔書,記高歡父子事,記戰(zhàn)事等很多為北史所略,紀(jì)中稱高歡、高澄為「獻(xiàn)武王」、「文襄王」,稱高洋為「今上」、「齊王」,稱西魏及梁為「寶炬」、「蕭衍」,全同魏收書。當(dāng)取之源出魏書之高氏小史和修文殿御覽。唯紀(jì)末自「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以下至終,全採北史,幾乎一字不易。這段歷記高澄對元善見(孝靜帝)的侮慢態(tài)度和元善見被迫讓位以及遇酖而死,魏收決不敢寫下來,北史乃取自北齊書高德政傳和他書。紀(jì)中有些記載也表示出於北史的痕跡。如天平二年「侯淵」訛「侯梁」,與北史同。北史避唐諱,改「淵」為「深」,才訛作「梁」。魏書本作「侯淵」,「淵」「梁」字形不相似,顯見是承北史訛文。又如興和二年,見「西魏行臺(tái)宮永和」,魏書例稱西魏為「寶炬」,今忽稱「西魏」,也是採自北史之證。又卷九八蕭衍傳中記梁、魏戰(zhàn)事,天平以前,都與諸紀(jì)相符,而天平以後,卻多為此紀(jì)所不載,知原文所有,小史本多刪削。大抵此紀(jì)以高氏小史為主,參考修文殿御覽和北史,補(bǔ)上小史不載的一些事跡。
〔二〕 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 錢氏考異卷二八云:「按地形志卷一0六上無『陽丘郡』,當(dāng)是『陽平』『頓丘』二郡各脫一字。志亦無『東濮陽』,『東』下當(dāng)脫『郡』字。志尚有『北廣平郡』,紀(jì)亦脫之?!拱村X氏此說又見於考異卷三八,略有不同,以此條為是。又北史卷五同誤。
〔三〕 從容雅服不得以矛釤從事 北史卷五「矛釤」作「務(wù)衫」。張森楷云:「一作『絳衫』。」按「釤」是刀名,作「矛釤」也可通?!竸?wù)衫」不可考。絳衫是戎服,南齊書卷四七王融傳說他「戎服絳衫」,同書卷七一崔慧景附崔恭祖?zhèn)饔小付d馬絳衫,手刺倒賊」之文。上云「從容雅服」,下自當(dāng)說不得戎服,作「絳衫」似較長。但不知張所云「一作」是哪一個(gè)本子,今仍之。
〔四〕 前青州刺史侯淵反 諸本及北史卷五「淵」作「梁」。按事見本書卷八0侯淵傳、北齊書卷一九蔡雋傳。北史避唐諱,改「淵」作「深」,又訛作「梁」。這條當(dāng)採取北史,故承其誤。今改正。
〔五〕 刺史王元擊破之 卷九八蕭衍傳「王元」下有「軌」字。按北齊書卷二五王則傳,則字元軌。這裏當(dāng)脫「軌」字,但也可能是雙名單稱。
〔六〕 并肆汾建四州隕霜 諸本「汾」作「涿」,不成字,局本及北史卷五作「涿」。按魏無「涿州」。卷一0五之二天象志二稱「三年并、肆、汾、建諸州霜儉」,卷一一0食貨志稱:「并、肆、汾、建、晉、泰、陝、東雍、南汾九州霜旱」?!镐谩棺帜恕阜凇怪?,今據(jù)改。
〔七〕 洛州刺史泉企 諸本「泉」作「梁」。張森楷云:「『梁』當(dāng)作『泉』,見周書泉企傳卷四四?!拱磸堈f是,今據(jù)周書改。
〔八〕 先是滎陽人張儉等聚眾反於大騩山通寶炬壬辰武衛(wèi)將軍高元盛討破之 諸本「騩」作「醜」。北史卷五作「騩」。按「大騩山」見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河南郡密縣下、水經(jīng)注卷二二潩水篇。山在密縣。周書卷二文帝紀(jì)下大統(tǒng)三年(即東魏天平四年五三七)十月記此事,作「密縣人張儉」,即因他聚眾於大騩山,故遂以為密縣人?!羔h」字訛,今據(jù)改。又「高元盛」,北史作「高元咸」。按此紀(jì)下文武定五年見「豫州刺史高元成」,梁書卷五六侯景傳載景上蕭衍書,作「高成」。當(dāng)即一人?!甘ⅰ埂赶獭挂山浴赋伞怪灐?br />
〔九〕 遣兼散騎常侍李諧 諸本「諧」作「楷」,御覽卷一0四.五0二頁作「諧」。按李諧出使梁朝,見卷六五本傳(附李平後)、卷一0四魏收自序。「楷」字訛,今據(jù)改。
〔一0〕禁京師酤酒 諸本脫「師」字,據(jù)北史卷五補(bǔ)。
〔一一〕大都督韓延大破之 北史卷五「延」作「賢」。按「韓延」不見他處,韓賢,北齊書卷一九有傳,說他天平初,為洛州刺史。這次正是擊退西魏對洛州的進(jìn)攻?!秆印埂纲t」音近,但本名應(yīng)作「賢」。
〔一二〕潁州長史賀若微執(zhí)刺史田迅西叛 周書卷二文帝紀(jì)下大統(tǒng)三年十月記此事,「微」作「統(tǒng)」,北齊書卷一九任延敬傳、卷二0堯雄傳,北史卷五三任祥傳都作「徽」。按賀若統(tǒng)見周書卷二八賀若敦傳,乃敦之父。其人當(dāng)初名或別名「徽」,「微」是「徽」字之訛。
〔一三〕秋七月乙亥 諸本「乙亥」作「己亥」。按是年七月戊午朔,無「己亥」。北史卷五作「乙亥」,是十八日,今據(jù)改。
〔一四〕十有一月庚寅遣陸操使于蕭衍 北史卷五「十一月」作「十二月」。按本年十一月丙辰朔,無「庚寅」,十二月丙戌朔,庚寅是五日,似北史是。但這裏若本是「十二月」,則下文不應(yīng)又出「十二月甲辰」。且梁書卷三武帝紀(jì)大同四年(即東魏元象元年五三八)記「十一月乙亥,魏使來聘」。乙亥是二十日。豈有十二月遣使,十一月已抵梁朝之理。則北史作「十一月」也有可疑,今不改。
〔一五〕封皇兄景植為宜陽王 諸本「兄」作「子」。北史卷五、通鑑卷一五八.四九0六頁作「兄」。按墓誌集釋有元寶建墓誌(圖版一九二),即「景植」。其人為清河王亶子,與元善見(孝靜帝)為同母兄弟?!缸印棺钟?,今據(jù)北史改。
〔一六〕六月壬子大司馬華山王鷙薨 按元鷙附卷一四高涼王孤傳(補(bǔ)),傳稱死於興和三年(即次年五四一)。墓誌集釋有鷙墓誌(圖版四二),也說他死於興和三年六月九日。知此紀(jì)誤。
〔一七〕遣兼散騎常侍陽斐使于蕭衍 諸本「陽」作「楊」。通鑑卷一五八.四九一二頁也作「楊」,考異云:「典略作『陽斐』,今從魏書紀(jì)。」按陽斐,北齊書卷四二有傳,記使梁事?!笚睢棺钟灒窀恼?。
〔一八〕太保孫騰大司馬高隆之各為括戶大使 按上年八月紀(jì)書:「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為大司馬。」北齊書卷一七斛律金傳稱金於邙山戰(zhàn)後為大司馬,武定三年(五四五)出為冀州刺史。則本年(五四四)大司馬仍是斛律金。此紀(jì)於興和四年(五四二)四月記高隆之為司徒。本年十一月記「以司徒高隆之為尚書令」。顯然在本年十一月前,他仍是司徒。北齊書卷一八高隆之傳亦同。知這裏「大司馬」乃「司徒」之誤。
〔一九〕儀同三司賀拔勝 按本書卷八0、周書卷一四賀拔勝傳,勝自梁還,即入西魏,大統(tǒng)十年(五四四)死於關(guān)中,至本年已先死三年,且從未入東魏,豈得為東魏「討侯景」。張森楷云:「『勝』疑是『仁』之訛?!巩?dāng)是。
〔二0〕衍署景河南大將軍 御覽卷一0四.五0二頁「河南」下有「王」字。按梁書卷三武帝紀(jì)三太清元年二月稱「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與御覽合?!负幽洗髮④姟篃o此軍號(hào)或官名。雖梁書卷五六侯景傳也作「河南大將軍」,實(shí)不足據(jù)?!负幽稀瓜庐?dāng)脫「王」字。
〔二一〕以汾州刺史賀仁為太?!“础纲R」下當(dāng)脫「拔」字。北齊書卷四文宣紀(jì)武定七年十二月記「太保賀拔仁為并州刺史」可證。
〔二二〕八月 卷一0五之四天象志(補(bǔ))記是年「八月,淮南三王謀反誅」。志所謂「徵應(yīng)」,即採本紀(jì)記事附會(huì),此事今本孝靜紀(jì)不載,當(dāng)出魏收此紀(jì)原文。通鑑卷一0六.四九五九頁本年八月記荀濟(jì)、元瑾等與「華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濟(jì)北王徽等謀誅(高)澄」。今此紀(jì)末採北史魏紀(jì)五,也載此事,但不舉淮南、濟(jì)北二王。通鑑所本,直接、間接亦出於魏書此紀(jì)原文。淮南王宣洪附見卷六陽平王熙傳,乃熙五世孫,云:「武定中,與元瑾謀反誅」,與天象志、通鑑合。
〔二三〕秋八月甲戌 按本年八月己丑朔,無「甲戌」。北史卷五魏紀(jì)五「甲戌」系於四月,乃誤刪「秋八月」所致,不足據(jù)。當(dāng)從北史卷六齊紀(jì)上作「八月庚寅」。
〔二四〕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鍾離內(nèi)屬 諸本「封山」作「中山」,御覽卷一0四.五0三頁、通鑑卷一六一.四九九五頁作「封山」。按梁書卷二二、南史卷五一臨川王宏傳附見正表,都說正表封的是「封山侯」。梁書卷五六侯景傳亦見「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列侯封邑,例取縣名,中山是郡,且非梁地。封山縣屬交州新昌郡,見南齊書卷一四州郡志?!钢小棺钟灒駬?j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