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至元二十四年置。
遼陽路。上。金遼陽府,領遼陽、鶴野、宜豐、石城四縣。后改為東京,領澄、復、蓋、沈、貴德、來遠六州,婆娑府一路。元初,澄州《事文類聚》:遼陽路有澄州,知澄州當廢于大德以后。及所屬臨溟、析木二縣,復州及所屬永康、化成二縣,貴德州及所貴德、奉集二縣,沈州、來遠州,宜豐縣、石城縣俱廢,以婆娑府、廣寧府、蓋州、懿州為四路,直隸中書省。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降廣寧路為散府,懿州路為州,以隸之。省鶴野縣入遼陽。十五年,析廣寧,仍自行路事。十七年,又以婆娑府來屬。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后廢婆娑府為巡檢司。戶三千七百八,口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數(shù)。領縣一:
遼陽。下。倚郭。至元六年。省警巡院及鶴野縣入之。
州二:
蓋州。下。金故州,屬東京路。元初,升蓋州路。至元六年,降為州,隸東京總管府,省所屬熊岳、湯池、秀巖三縣入建安。八年,又省建安縣入本州。舊史《成宗紀》元貞元年六月,蓋州明山縣螟。舊志無明山,未知何時省并。
懿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初,升懿州路。至元六年,降為州,隸東京總管府,省所領順安,靈山二縣及義州之同昌縣入本州。至正二年,又升懿州為路,以興中、義州屬之。
廣寧府路。下。金廣寧府,屬北京路。元初,置廣寧行帥府事。后以地遠,遷治臨潢,改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戶口少,降為散府,隸東京路。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舊領廣寧、望平、閭陽、鐘秀金志無此縣。據(jù)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增。四縣。廣寧已廢。至元六年,省鐘秀縣入望平。戶四千五百九十五。至順錢稂戶數(shù)。領縣二:
閭陽,下。初立千戶所。至元十五年,以戶口繁,復立行千戶所。后改為縣。望平。下。至元十五年,改為望平軍民千戶所。后復為縣。
舊志廣寧府路下有肇州。按《金史?地理志》,肇州屬上京路,領縣一:始興?!跺居钔ㄖ尽放c《明一統(tǒng)志》均引元志: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合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伊麗王都。正西曰谷州,西北曰上京。上京之南曰建州,西曰濱州。又西曰黃龍府,金改為利涉軍。又西曰信州,治信武縣。北曰肇州,治始興縣。東曰永州,曰昌州,曰延州。東北曰哈州,曰奴兒干城。皆渤海、遼、金所建,元廢。是肇州入元已廢。世祖于阿八剌忽立城名曰肇州,特以肇州為城名,非置經(jīng)制州也。舊史載之,非是。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
山北遼東道開元等路宣慰司。元初置行中書省于北京路,又置開元路宣撫司隸北京行省。中統(tǒng)四年,罷開元路宣撫司。至元二年,罷北京行省,置山北遼東道開元等路宣撫司。十五年,改宣撫司為宣慰司。二十三年罷。是年七月,復置。至正十一年,罷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立鎮(zhèn)寧州。
大寧路。上。金大定府,屬北京路。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舊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tǒng)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xiāng)。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路。二十五年,改武平路。后復為大寧路。舊領大定、長興、富庶、松山、神山、惠和、金源、和眾、武平、靜封,三韓十一縣。神山、靜封二縣久廢。中統(tǒng)二年,省長興縣入大定,升三韓縣為高州,升松山縣為松州。戶四萬六千六,口四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錄事司。
縣七:大定,下。龍山,下。至元四年,改屬利州。后復來屬。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中興州。后復置。和眾,下。金源,下?;莺?,下。武平。下。
州九:
義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至元七年,改隸婆娑府。后府廢,仍隸本路。至正二年,改屬懿州路。舊領宏政、開義、同昌三縣。至元六年,省同昌縣入懿州,宏政、開義二縣省入本州。
又置興中州。舊領興中、永德、興城、宜氏四縣。元初,俱省入本州。至正二年,改隸懿州路。
瑞州。下。金故州。屬北京鉻。元初因之。舊領瑞安、海陽、海濱三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高州。下。金三韓縣,屬大定府。中統(tǒng)二年,升為高州,隸大寧路。
錦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永樂、安昌、神水、興城四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利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阜俗、龍山二縣。元初,省阜俗縣入本州,龍山縣改隸大寧路。
惠州,下。遼故州。屬大定府。金皇統(tǒng)三年,廢。元初,復置。
川州。下。遼故州,金廢。元初復置。
建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因之。舊領建平、永霸二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東寧路。本高麗西京。至元六年,高麗人崔垣等以西京府州縣鎮(zhèn)六十馀城來降。八年,且東寧府。興高麗畫慈悲嶺為界。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設錄事司。以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鎮(zhèn)隸婆娑府。二十七年,罷東寧路,悉歸本路所屬諸城于高麗。此事舊史遺之。據(jù)《高麗史》補。本路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土山,下。中和。下。
鎮(zhèn)一:
歸化鎮(zhèn)。按洪福源之叛,高麗徙余民于海島,西京遂為邱墟。至崔垣以西京內(nèi)屬,所獻六十余城,以徙民之故,多湮廢。然據(jù)《高麗史》所載,龍州、靈州、鐵州等處守臣皆為垣等所殺;則諸州尚置官吏。不盡為廢郡也。
崔垣等所獻之六十馀城,其地名之可考者,曰:定遠府,郭州、撫州、黃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zhèn)。靈州、慈州、嘉州、遼隸顯州。順州、遼頭下城,在顯州東北。殿州、宿州、德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柔遠、安戎三鎮(zhèn)。昌州、鐵州、領定戎一鎮(zhèn)。唐安市州,遼隸東京道。泰州、遼隸上京道,金移治長春州。價州、朔州、宣州、遼隸會州,領寧朔、席島二鎮(zhèn)。成州、遼頭下城,領樹德一鎮(zhèn)。熙州、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椵島、寧得三鎮(zhèn)。延州,領陽嚴一鎮(zhèn)。云州。
沈陽路。金為沈州,屬東京路。舊領樂郊、章義、遼濱、挹婁四縣,因兵亂俱廢。太宗四年,高麗人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馀城來降,立鎮(zhèn)守司以撫其眾。六年,徙其眾于遼陽,僑治遼陽故城,中統(tǒng)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三年,又立沈州,以高麗質(zhì)子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馀戶,治沈州。元貞二年,并為沈州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領總管五,千戶二十四,百戶百二十五。戶五千一百八十。至順錢糧戶數(shù)。
總管府所轄者曰:新城州,遼城州,哥忽州,建安州,南蘇州,木底州,蓋羊州,代那州,滄藤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以上十四州,并無城郭,是高麗降眾,各以其酋長領之。
開元路,金會寧府,屬上京路。舊領會寧、曲江、宜春三縣,后俱廢。太宗七年,即其地置開元、南京二萬戶府。至元四年,改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又改開元路,領咸平府。后析咸平為散府,俱隸遼東道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開元路寧遠縣饑。是本路有寧遠一屬,其省并年分闕。戶四千三百六十七。至順錢糧戶數(shù)。
咸平府。金舊府,屬咸平路。舊領平郭、銅山、新興、慶云、清安、榮安、歸仁、玉山八縣,兵亂俱廢。元初隸開元路。后改隸宣慰司。至正二年,降為咸平縣。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金蒲與、合懶、恤品、曷蘇館、胡里改五路之地。元初設軍民萬戶府五:一曰桃溫,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一曰斡朵憐;一曰孛苦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其人皆水達達,無城郭,逐水草為居。戶二萬九百六。至順錢糧戶數(shù)。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領路十一、府七、州一,屬州三十四,屬縣一百八十三。
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汴粱路。上。宋開封府,為東京,屬京畿路。金為南京,屬南京路。太宗五年,崔立以南京降,仍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汴粱路。舊領歸德府,延、許、裕、唐、陳、亳、鄧、汝、潁、徐、邳、嵩、宿、申、鄭、鈞、睢、蔡、息、廬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升申州府直隸行省,割亳、徐、邳、宿四州隸之,升申州為南陽府,割裕、唐、汝、鄧、嵩、廬氏行襄樊七州隸之。九年。廢延州入延津縣。三十年,升蔡州為汝寧府,直隸行省,割息、潁二州隸之。舊領開封、祥符、陽武、通許、太康、中牟、杞、鄢陵、尉氏、扶溝、陳留、延津、洧川,封邱十四縣。至元初,析鄭州之滎澤、原武二縣,析曹州之蘭陽縣來屬。戶三萬一十八,口十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舊設警巡院,至元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十七:
開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鄢陵,中。滎澤,下,舊隸鄭州,至元二年來屬。封邱,中。金大定中,以河患,遷治新城。元初,又為河水所湮,復遷于故城。扶溝,下。陽武,下。杞,中。中統(tǒng)初,河決城北面,為水所圮。乃筑新城于河北岸置縣。后又修故城,號南杞縣。延津,下。蘭陽,下。金析東明六鄉(xiāng)為蘭陽縣,取首鄉(xiāng)蘭陽多為名。舊隸曹州,至元初來屬。通許,下。尉氏。下。太康,下。洧川,下。陳留,下。
州五:
鄭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密、滎澤七縣。后析密縣隸鈞州,滎澤、原武二縣隸開封府。領縣四:
管城,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之。滎陽,下。汜水,下。河陰。下。
許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領縣五:
長社,下。長葛,下。郾城,下。襄城,下。臨潁。下。
陣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領縣五:
宛邱,下。西華,下。商水,下。至元二年,省南頓、項城入之。后復置。南頓,下。延祐二年,復商水鎮(zhèn)為南頓縣。項城。下。至大二年,復置。
鈞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至元二年,析鄭州之密縣來屬。領縣三:
陽翟,下。新鄭,下。密縣。下。
睢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襄邑、考城、柘城三縣。元初,置儀封縣于東明縣之通安堡,隸本州。領縣四:
襄邑,下。倚郭??汲?,下。儀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金河南府,屬南京路。元初改河南府路。舊領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澠池九縣。金升澠池縣為韶州,至元八年仍為澠池縣,改隸陜州。戶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八:
洛陽,至正二十六年,罷洛陽嵩縣宣慰司,嵩縣當是至正間析洛陽縣地置之。宜陽,下。永寧,下。登封,下。鞏縣,下。至正二十年,改立軍州萬戶府。孟津,下。新安,下,偃師。下。
州一:
陜州。下。金故州,又改西安軍。屬河南路。元初,仍為陜州。舊領陜、靈寶、湖城、閿鄉(xiāng)四縣。至元二年,省湖城縣入閿鄉(xiāng),降韶州澠池縣來屬。領縣四:
陜縣,下。靈寶。下。至元三年,省入陜縣。八年,廢虢州為虢略縣,治靈寶。后復置靈寶縣,以虢略為巡檢司,并虢州之朱陽縣入之。澠池。下。金韶州,置澠池司侯司。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八年,降州為縣,隸本州。閿鄉(xiāng)。下。
南陽府。金申州,屬南陽路,以南陽縣為治所。金志漏申州,不載。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隸之。二十五年,改屬汴粱路。后直隸行省。戶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數(shù)。領縣二:
南陽,下。倚郭。有三鴉巡檢司。鎮(zhèn)平。下。本陽管鎮(zhèn),金末置縣。
州五:
鄧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穰縣、南陽、內(nèi)鄉(xiāng)、淅川、順陽五縣。金末析南陽縣,置申州。元初,省淅川、順陽二縣入內(nèi)鄉(xiāng)縣,升穰縣之新野鎮(zhèn)為縣。舊設錄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縣。領縣三:
穰縣,下。倚郭。內(nèi)鄉(xiāng),下。新野。下。
唐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泌陽、比陽、湖陽、桐柏四縣。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廢湖陽、比陽,桐柏三縣。領縣一:
泌陽。下。倚郭。元初廢。至元九年,復置。大德五年,省入本州。至元十六年,知南陽府粱曾以唐、鄧二州為襄陽府所奪,爭之,復隸南陽府。唐、鄧二州改隸襄陽府年分闕。
嵩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伊陽、福昌二縣。后福昌改隸河南府。至元三年,省伊陽縣入本州。領縣一:
盧氏。下。至元二年,隸南京路。八年,隸南陰府。十一年來屬。
汝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粱、郟城、魯山、寶豐四縣。至元三年,廢郟城、寶豐入粱縣。后復置郟縣。領縣三:
粱縣,下。魯山,下。郟縣。下。
裕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方城、舞陽、葉三縣。后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并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后復置舞陽縣。領縣三:
方城,下。倚郭。葉縣,下。舞陽。下。
汝寧府。金蔡州,屬南京路。至元七年,改隸汴粱路。三十年,行省平章政事伯顏言:“蔡州去汴粱遠,凡事稽誤,宜升散府?!彼焐秊槿陮幐?,直隸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隸之。舊領汝陽、遂平、上蔡、西平、確山、平輿六縣。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二縣入汝陽。后復置遂平縣。抄籍戶口闕。至順錢糧戶數(shù)七千七十五。領縣五:
汝陽,下。倚郭。元初廢,后置。上蔡,下。西平,下。確山,下。遂平。下。
州四:
潁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隸汝寧府。舊領汝陰、泰和、沈邱、潁上四縣。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錄事司入本州。后復置縣三:
太和,下。沈邱,下。潁上。下。
息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中統(tǒng)三年廢,四年復置。至元三年,罷息州安撫司,以其民隸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隸汝寧府,舊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至元三年,省四縣入本州。后又置二縣:
新蔡,下。至元四年置。真陽。下。
光州。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歸附,
隸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黃等州直隸湖廣行省。三十年,改隸汝寧府。領縣三:
定城,下。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一年,復舊治。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復置縣。
信陽州。下。宋信陽軍,屬京西北路。至元十四年,改信陽府,隸蘄黃宣慰司。十五年,降為州,屬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改隸河南行省。三十年,來隸汝寧府。舊領羅山、信陽二縣。至元二十年,以羅山當驲置要沖,徙州治此,而移縣治于西南,號曰羅山新縣。戶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數(shù)。領縣二:
羅山,下。倚郭。信陽。下。
歸德府。宋應天府。金改歸德府,屬南京路。金亡,宋復取之。元初,與亳州之酂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憲宗二年,置司、府、州、縣官以撫定新附之民。至元八年,升為散府,直隸行省,以宿、亳、徐、邳四州隸之。舊領睢陽、寧陵、夏邑、虞城、谷熟、碭山六縣。至元二年,析虞城、碭山二縣屬濟寧府,并谷熟縣入睢陽,酂縣入永州,又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夏邑二縣俱隸本府。抄籍之數(shù)闕。至順錢糧戶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領縣四:
睢陽,下。倚郭。永城,下。夏邑,下。舊隸永州。至元二年,來屬。未幾,廢。至元八年,復置,以碭山入之。寧陵。下。
州四:
徐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至元二年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及錄事司。至是省永固縣入蕭縣,省彭城縣、錄事司入本州。領縣一:
蕭縣。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復置。至正八年,升徐州為總管府,以邳、宿、滕、嶧四州隸之。十三年,降為武安州。以所轄縣隸歸德府,嶧、滕二州仍隸益都路。
宿州。中。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廢。中統(tǒng)三年,復置,改隸本府。舊領臨淮、蘄、靈璧、符離四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省臨淮、蘄、靈璧三縣,并司候司入本州。四年,析靈璧縣地入泗州。十七年,復置靈璧縣來屬,領縣一:靈壁。下。
邳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廢。中統(tǒng)三年,復置。至元八年,改隸本府。舊領下邳、蘭陵、宿遷三縣。元初以戶少,省三縣入本州。至元十二年,復置睢寧、宿遷兩縣,隸淮安路。十五年,復來屬,領縣三:
下邳,下。州治所。城北有黃堌城。宿遷,下。睢寧。下。
亳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憲宗二年,改隸歸德府。舊領譙、酂、鹿邑、城父、衛(wèi)真五縣。后省城父縣入譙,衛(wèi)真縣入鹿邑,酂縣入永城。未幾,復置城父。領縣三:譙,下。鹿邑,下。城父。下。
襄陽路。下。宋襄陽府,屬京西南路。至元十年,宋守將呂文煥以城降,改襄陽府為散府。十一年,升襄陽路總管府。舊領襄陽、鄧城、宜城、谷城、南漳五縣。元初,省鄧城縣入襄陽。至元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南陽府光化、棗陽二縣來屬。至順錢糧戶數(shù)五千九十。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襄陽,下。倚郭。兵亂廢,至元十四年復置。南漳,下。舊紀:至元十四年,均州復立南漳縣。南漳改隸均州及省并年分均無考。宜城,下。谷城,下。光化,下。棗陽。卞。
州二:
均州。下。宋故州,屙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宋行均州事徐鼎以城降,改隸湖北宣慰司。十九年,來屬本路。領縣二:
武當,下。兵亂,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鄖縣。下。宋鄖鄉(xiāng)縣。至元十四年改。
房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知州李鑒以城降。十九年,改隸襄陽路。領縣二:
房陵,下。竹山。下。
蘄州路。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歸附,置淮西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三萬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蘄春,中。倚郭。蘄水,中。廣濟,中。宋嘉熙兵亂,徙治江中洲。歸附后,復舊治。黃梅,中。嘉熙兵亂,僑治江中州。后復置。羅田。下。兵亂縣廢。至元十二年,復置。大德中,遷縣治于官渡沙。
黃州路。下。宋故州,屬京西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為總管府。舊紀:至元十四年,置宣慰司。疑誤。十八年,又置黃蘄州宣慰司,治黃州路。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湖廣行省。二十九年,復置淮西道宣慰司,以蘄州、黃州二路隸之。大德三年,罷淮西道宣慰司,蘄、黃二路改隸河南江北行省。戶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黃岡,中。州治所。黃陂,下。兵亂,僑治蘄州青山磯。歸附,還舊治。麻城。下。兵亂,徙治什子山。歸附,還舊治。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廬州路。上。宋故州,屙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四年,升為總管府,隸淮西江北道。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合肥,上。倚郭。粱縣,中。舒城。中。
州三:和州。中。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為州,隸廬州路。舊設錄事司,后省入歷陽。領縣三:
歷陽,上。倚郭。含山,中。烏江。中。
無為州。中。宋無為軍,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無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巢州為縣隸之。領縣三:
無為,上。倚郭。廬江,中。巢縣。下。至元十四年,置鎮(zhèn)巢府。二十三年,降為巢州。二十八年,復為縣。
六安州。下。宋六安軍,辰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歸附。二十二年,改隸黃蘄州宣慰司。二十八年,降為縣,隸廬州路。后又升為州。領縣二:
六安,中。英山。中。
安豐路。下。宋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并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降為散府。二十八年,復升為路,降臨濠府為濠州以隸之。至正十二年,置安豐分元帥府。戶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壽春,中。倚郭。安豐,下?;羟瘢?。壽春、安豐、霍邱三具,宋隸壽春府。至元十八年,來屬本路。元統(tǒng)二年,立準鄉(xiāng)臨水山巡檢司。下蔡,下。與蒙城俱隸安豐府。二十八年,罷府,來屬本路。蒙城。下。金屬壽州。至元十八年。來屬本路。
州一:
濠州。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歸附,置安撫司,十五年,升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隸本路。舊領鐘離、定遠二縣。至元二十八年,降懷遠州為縣,隸之。領縣三:
鐘離,下。倚郭。定遠,下,懷遠。下。宋為懷遠軍,領荊山一縣。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省荊山入之。
安慶路。下。宋安慶府,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宋將范文虎以城降。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舊領懷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縣。至元二年,析懷寧縣境置灊山縣。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領司一:
錄事司。大德元年置。
縣六:
懷寧,中。宿松,中。天歷初,立鐵柱于小孤山,號海門第一關。望江,下。大潮,中。桐城,中。宋末徙治樅陽,又徙于李陽河。元初,始還舊治。灊山。下。本懷寧縣之清朝、玉照二鄉(xiāng)地。宋立四寨,仍隸懷寧縣。至無中,置野人原寨。至治間,始析置灊山縣,以山為名。
淮東道宣慰使司?;蕬c二年,改淮東淮西道宣尉恰為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上。宋揚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歸附,置淮東都元帥府。十四年,改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本路直隸行省。二十六年,改浙西道宣慰司為淮東淮西道宣慰司,仍治揚州路,升本路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泰興。上。
州五:
真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置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
揚子,上。倚郭。宋永正縣。至元二十八年,改揚子縣,移治新城,省錄事司入之。六合。下。
滁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三:
三除州。下。宋故州。屬準南東路處。至元十五年,改三除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三: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之。來安,下。全椒。下。
泰州。上。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改泰州路總管府。至二十一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
海陵,上。倚郭。宋端平后,去縣城五里別筑新城。后張土誠據(jù)之。如皋。下。
通州。中。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靜海,上。倚郭。海門。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濱沙洲。宋建炎中有升州句容縣姚、劉二姓避兵于沙上,其后遂稱姚劉沙。宋嘉定中,置天賜監(jiān)場。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
淮安路。上。宋楚州。又升屬縣山陽縣為淮安軍,又改軍為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置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二十年,置淮安府路總管府,以臨淮府,海寧、泗、安東三州隸之。二十七年,罷臨淮府。舊領山陽、鹽城、淮安、新城、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至元二十年,省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宋淮安縣,至元十二年,以本縣馬羅軍寨為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及新城縣入之。鹽城,上。桃園,下。本淮陽軍之桃園鎮(zhèn),金盥淮濱縣,后廢。至元中置桃園縣。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置清河軍,至元十五年改為縣。
州三:
海寧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金志亦有海州,后復為宋地。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五年,升海州路,為總管府。又改為海寧府,旋降為州,隸淮安路。舊領錄事司,朐山、東海、懷仁、沭陽四縣。至元二十年,省東海縣與錄事司入朐山。領縣三:
朐山,中。沭陽,下。贛榆。下。宋懷仁縣,金改贛榆。
泗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金志亦有泗州,后復為宋地。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璧、睢寧五縣。至元十六年,析瞧寧縣屬邳州。十七年,析靈璧縣屬宿州,以臨淮府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省淮平縣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來屬。領縣五:
臨淮,下。虹縣,下。宋故縣,金廢。元初復置。五河,下。盱眙,上。宋招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十四年,升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北,改屬泗州。二十年,并招信縣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入盱眙。天長。中。至正十五年,置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于本縣。
州一,安東州。下。宋漣水軍,后改安東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東分元帥府。后改隸準安路,領縣一:
漣水。下。
高郵府。宋高郵軍,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二十年,降高郵路為府,隸揚州路,后改為散府,隸宣慰司。舊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省錄事司入高郵縣。戶五萬九十有八。至順錢糧戶數(shù)。領縣三:
高郵,上。倚郭。興化,中。寶應。上。舊為寶應軍。至元十六年,改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
荊湖北道宣慰司。至正十一年,兼都元帥府。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輅。上。宋為江陵府,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是年,置懷遠、靈武二縣,分處新民。未詳何時裁并。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歷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躋。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潛江,下。舊治白氵付。至元二十七年,水圮城,遷今治。監(jiān)利。中。
峽州路。下。宋峽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二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
夷凌,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后,還江北舊治。宜都,下。宋舊縣。長陽,下。遠安。下。至正初,達魯花赤沙班遷縣治于亭子山下。
安陸府。宋郢州,隸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隸宣慰司。戶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領縣二:
長壽,中。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濱。至元十二年,還舊治。沔陽府。宋復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升為復州路。十五年,改為沔陽府。戶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領縣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宋舊縣。兵亂,徙治無常。歸附后,還舊治。
荊門州。下。宋荊門軍,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為荊門府。十五年,遷府治于古城,降為州。戶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領縣二:
長林,上。當陽。中。
德安府。宋舊府,屬荊湖北路。宋咸淳七年,徙治漢陽。至元十三年,歸附,還舊治,隸湖北邊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為散府。三十年,改隸黃州路。后復隸宣慰司。舊領安陸、孝感、應城、云夢、應山五縣。至元十五年,析應山縣。隸隨州。戶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領縣四:
安陸,下。孝感,下。宋建炎中遷縣治于紫資寨。至元十六年,還舊治。應城,中。云夢,下。
州一:
隨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以兵亂,遷徙無常,即黃仙洞為州治。舊領隨縣。十五年,以德安府應山縣來屬。戶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萬二千六十四。領縣二。
隨縣,下。應山下。
遼陽路。上。金遼陽府,領遼陽、鶴野、宜豐、石城四縣。后改為東京,領澄、復、蓋、沈、貴德、來遠六州,婆娑府一路。元初,澄州《事文類聚》:遼陽路有澄州,知澄州當廢于大德以后。及所屬臨溟、析木二縣,復州及所屬永康、化成二縣,貴德州及所貴德、奉集二縣,沈州、來遠州,宜豐縣、石城縣俱廢,以婆娑府、廣寧府、蓋州、懿州為四路,直隸中書省。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降廣寧路為散府,懿州路為州,以隸之。省鶴野縣入遼陽。十五年,析廣寧,仍自行路事。十七年,又以婆娑府來屬。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后廢婆娑府為巡檢司。戶三千七百八,口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數(shù)。領縣一:
遼陽。下。倚郭。至元六年。省警巡院及鶴野縣入之。
州二:
蓋州。下。金故州,屬東京路。元初,升蓋州路。至元六年,降為州,隸東京總管府,省所屬熊岳、湯池、秀巖三縣入建安。八年,又省建安縣入本州。舊史《成宗紀》元貞元年六月,蓋州明山縣螟。舊志無明山,未知何時省并。
懿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初,升懿州路。至元六年,降為州,隸東京總管府,省所領順安,靈山二縣及義州之同昌縣入本州。至正二年,又升懿州為路,以興中、義州屬之。
廣寧府路。下。金廣寧府,屬北京路。元初,置廣寧行帥府事。后以地遠,遷治臨潢,改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戶口少,降為散府,隸東京路。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舊領廣寧、望平、閭陽、鐘秀金志無此縣。據(jù)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增。四縣。廣寧已廢。至元六年,省鐘秀縣入望平。戶四千五百九十五。至順錢稂戶數(shù)。領縣二:
閭陽,下。初立千戶所。至元十五年,以戶口繁,復立行千戶所。后改為縣。望平。下。至元十五年,改為望平軍民千戶所。后復為縣。
舊志廣寧府路下有肇州。按《金史?地理志》,肇州屬上京路,領縣一:始興?!跺居钔ㄖ尽放c《明一統(tǒng)志》均引元志: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合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伊麗王都。正西曰谷州,西北曰上京。上京之南曰建州,西曰濱州。又西曰黃龍府,金改為利涉軍。又西曰信州,治信武縣。北曰肇州,治始興縣。東曰永州,曰昌州,曰延州。東北曰哈州,曰奴兒干城。皆渤海、遼、金所建,元廢。是肇州入元已廢。世祖于阿八剌忽立城名曰肇州,特以肇州為城名,非置經(jīng)制州也。舊史載之,非是。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
山北遼東道開元等路宣慰司。元初置行中書省于北京路,又置開元路宣撫司隸北京行省。中統(tǒng)四年,罷開元路宣撫司。至元二年,罷北京行省,置山北遼東道開元等路宣撫司。十五年,改宣撫司為宣慰司。二十三年罷。是年七月,復置。至正十一年,罷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立鎮(zhèn)寧州。
大寧路。上。金大定府,屬北京路。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舊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tǒng)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xiāng)。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路。二十五年,改武平路。后復為大寧路。舊領大定、長興、富庶、松山、神山、惠和、金源、和眾、武平、靜封,三韓十一縣。神山、靜封二縣久廢。中統(tǒng)二年,省長興縣入大定,升三韓縣為高州,升松山縣為松州。戶四萬六千六,口四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錄事司。
縣七:大定,下。龍山,下。至元四年,改屬利州。后復來屬。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中興州。后復置。和眾,下。金源,下?;莺?,下。武平。下。
州九:
義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至元七年,改隸婆娑府。后府廢,仍隸本路。至正二年,改屬懿州路。舊領宏政、開義、同昌三縣。至元六年,省同昌縣入懿州,宏政、開義二縣省入本州。
又置興中州。舊領興中、永德、興城、宜氏四縣。元初,俱省入本州。至正二年,改隸懿州路。
瑞州。下。金故州。屬北京鉻。元初因之。舊領瑞安、海陽、海濱三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高州。下。金三韓縣,屬大定府。中統(tǒng)二年,升為高州,隸大寧路。
錦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永樂、安昌、神水、興城四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利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阜俗、龍山二縣。元初,省阜俗縣入本州,龍山縣改隸大寧路。
惠州,下。遼故州。屬大定府。金皇統(tǒng)三年,廢。元初,復置。
川州。下。遼故州,金廢。元初復置。
建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元因之。舊領建平、永霸二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東寧路。本高麗西京。至元六年,高麗人崔垣等以西京府州縣鎮(zhèn)六十馀城來降。八年,且東寧府。興高麗畫慈悲嶺為界。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設錄事司。以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鎮(zhèn)隸婆娑府。二十七年,罷東寧路,悉歸本路所屬諸城于高麗。此事舊史遺之。據(jù)《高麗史》補。本路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土山,下。中和。下。
鎮(zhèn)一:
歸化鎮(zhèn)。按洪福源之叛,高麗徙余民于海島,西京遂為邱墟。至崔垣以西京內(nèi)屬,所獻六十余城,以徙民之故,多湮廢。然據(jù)《高麗史》所載,龍州、靈州、鐵州等處守臣皆為垣等所殺;則諸州尚置官吏。不盡為廢郡也。
崔垣等所獻之六十馀城,其地名之可考者,曰:定遠府,郭州、撫州、黃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zhèn)。靈州、慈州、嘉州、遼隸顯州。順州、遼頭下城,在顯州東北。殿州、宿州、德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柔遠、安戎三鎮(zhèn)。昌州、鐵州、領定戎一鎮(zhèn)。唐安市州,遼隸東京道。泰州、遼隸上京道,金移治長春州。價州、朔州、宣州、遼隸會州,領寧朔、席島二鎮(zhèn)。成州、遼頭下城,領樹德一鎮(zhèn)。熙州、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椵島、寧得三鎮(zhèn)。延州,領陽嚴一鎮(zhèn)。云州。
沈陽路。金為沈州,屬東京路。舊領樂郊、章義、遼濱、挹婁四縣,因兵亂俱廢。太宗四年,高麗人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馀城來降,立鎮(zhèn)守司以撫其眾。六年,徙其眾于遼陽,僑治遼陽故城,中統(tǒng)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三年,又立沈州,以高麗質(zhì)子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馀戶,治沈州。元貞二年,并為沈州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領總管五,千戶二十四,百戶百二十五。戶五千一百八十。至順錢糧戶數(shù)。
總管府所轄者曰:新城州,遼城州,哥忽州,建安州,南蘇州,木底州,蓋羊州,代那州,滄藤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以上十四州,并無城郭,是高麗降眾,各以其酋長領之。
開元路,金會寧府,屬上京路。舊領會寧、曲江、宜春三縣,后俱廢。太宗七年,即其地置開元、南京二萬戶府。至元四年,改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又改開元路,領咸平府。后析咸平為散府,俱隸遼東道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開元路寧遠縣饑。是本路有寧遠一屬,其省并年分闕。戶四千三百六十七。至順錢糧戶數(shù)。
咸平府。金舊府,屬咸平路。舊領平郭、銅山、新興、慶云、清安、榮安、歸仁、玉山八縣,兵亂俱廢。元初隸開元路。后改隸宣慰司。至正二年,降為咸平縣。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金蒲與、合懶、恤品、曷蘇館、胡里改五路之地。元初設軍民萬戶府五:一曰桃溫,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一曰斡朵憐;一曰孛苦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其人皆水達達,無城郭,逐水草為居。戶二萬九百六。至順錢糧戶數(shù)。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領路十一、府七、州一,屬州三十四,屬縣一百八十三。
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汴粱路。上。宋開封府,為東京,屬京畿路。金為南京,屬南京路。太宗五年,崔立以南京降,仍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汴粱路。舊領歸德府,延、許、裕、唐、陳、亳、鄧、汝、潁、徐、邳、嵩、宿、申、鄭、鈞、睢、蔡、息、廬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升申州府直隸行省,割亳、徐、邳、宿四州隸之,升申州為南陽府,割裕、唐、汝、鄧、嵩、廬氏行襄樊七州隸之。九年。廢延州入延津縣。三十年,升蔡州為汝寧府,直隸行省,割息、潁二州隸之。舊領開封、祥符、陽武、通許、太康、中牟、杞、鄢陵、尉氏、扶溝、陳留、延津、洧川,封邱十四縣。至元初,析鄭州之滎澤、原武二縣,析曹州之蘭陽縣來屬。戶三萬一十八,口十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舊設警巡院,至元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十七:
開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鄢陵,中。滎澤,下,舊隸鄭州,至元二年來屬。封邱,中。金大定中,以河患,遷治新城。元初,又為河水所湮,復遷于故城。扶溝,下。陽武,下。杞,中。中統(tǒng)初,河決城北面,為水所圮。乃筑新城于河北岸置縣。后又修故城,號南杞縣。延津,下。蘭陽,下。金析東明六鄉(xiāng)為蘭陽縣,取首鄉(xiāng)蘭陽多為名。舊隸曹州,至元初來屬。通許,下。尉氏。下。太康,下。洧川,下。陳留,下。
州五:
鄭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密、滎澤七縣。后析密縣隸鈞州,滎澤、原武二縣隸開封府。領縣四:
管城,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之。滎陽,下。汜水,下。河陰。下。
許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領縣五:
長社,下。長葛,下。郾城,下。襄城,下。臨潁。下。
陣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領縣五:
宛邱,下。西華,下。商水,下。至元二年,省南頓、項城入之。后復置。南頓,下。延祐二年,復商水鎮(zhèn)為南頓縣。項城。下。至大二年,復置。
鈞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至元二年,析鄭州之密縣來屬。領縣三:
陽翟,下。新鄭,下。密縣。下。
睢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因之。舊領襄邑、考城、柘城三縣。元初,置儀封縣于東明縣之通安堡,隸本州。領縣四:
襄邑,下。倚郭??汲?,下。儀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金河南府,屬南京路。元初改河南府路。舊領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澠池九縣。金升澠池縣為韶州,至元八年仍為澠池縣,改隸陜州。戶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八:
洛陽,至正二十六年,罷洛陽嵩縣宣慰司,嵩縣當是至正間析洛陽縣地置之。宜陽,下。永寧,下。登封,下。鞏縣,下。至正二十年,改立軍州萬戶府。孟津,下。新安,下,偃師。下。
州一:
陜州。下。金故州,又改西安軍。屬河南路。元初,仍為陜州。舊領陜、靈寶、湖城、閿鄉(xiāng)四縣。至元二年,省湖城縣入閿鄉(xiāng),降韶州澠池縣來屬。領縣四:
陜縣,下。靈寶。下。至元三年,省入陜縣。八年,廢虢州為虢略縣,治靈寶。后復置靈寶縣,以虢略為巡檢司,并虢州之朱陽縣入之。澠池。下。金韶州,置澠池司侯司。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八年,降州為縣,隸本州。閿鄉(xiāng)。下。
南陽府。金申州,屬南陽路,以南陽縣為治所。金志漏申州,不載。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隸之。二十五年,改屬汴粱路。后直隸行省。戶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數(shù)。領縣二:
南陽,下。倚郭。有三鴉巡檢司。鎮(zhèn)平。下。本陽管鎮(zhèn),金末置縣。
州五:
鄧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穰縣、南陽、內(nèi)鄉(xiāng)、淅川、順陽五縣。金末析南陽縣,置申州。元初,省淅川、順陽二縣入內(nèi)鄉(xiāng)縣,升穰縣之新野鎮(zhèn)為縣。舊設錄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縣。領縣三:
穰縣,下。倚郭。內(nèi)鄉(xiāng),下。新野。下。
唐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泌陽、比陽、湖陽、桐柏四縣。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廢湖陽、比陽,桐柏三縣。領縣一:
泌陽。下。倚郭。元初廢。至元九年,復置。大德五年,省入本州。至元十六年,知南陽府粱曾以唐、鄧二州為襄陽府所奪,爭之,復隸南陽府。唐、鄧二州改隸襄陽府年分闕。
嵩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伊陽、福昌二縣。后福昌改隸河南府。至元三年,省伊陽縣入本州。領縣一:
盧氏。下。至元二年,隸南京路。八年,隸南陰府。十一年來屬。
汝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粱、郟城、魯山、寶豐四縣。至元三年,廢郟城、寶豐入粱縣。后復置郟縣。領縣三:
粱縣,下。魯山,下。郟縣。下。
裕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隸南陽府。舊領方城、舞陽、葉三縣。后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并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后復置舞陽縣。領縣三:
方城,下。倚郭。葉縣,下。舞陽。下。
汝寧府。金蔡州,屬南京路。至元七年,改隸汴粱路。三十年,行省平章政事伯顏言:“蔡州去汴粱遠,凡事稽誤,宜升散府?!彼焐秊槿陮幐?,直隸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隸之。舊領汝陽、遂平、上蔡、西平、確山、平輿六縣。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二縣入汝陽。后復置遂平縣。抄籍戶口闕。至順錢糧戶數(shù)七千七十五。領縣五:
汝陽,下。倚郭。元初廢,后置。上蔡,下。西平,下。確山,下。遂平。下。
州四:
潁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隸汝寧府。舊領汝陰、泰和、沈邱、潁上四縣。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錄事司入本州。后復置縣三:
太和,下。沈邱,下。潁上。下。
息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中統(tǒng)三年廢,四年復置。至元三年,罷息州安撫司,以其民隸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隸汝寧府,舊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至元三年,省四縣入本州。后又置二縣:
新蔡,下。至元四年置。真陽。下。
光州。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歸附,
隸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黃等州直隸湖廣行省。三十年,改隸汝寧府。領縣三:
定城,下。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一年,復舊治。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復置縣。
信陽州。下。宋信陽軍,屬京西北路。至元十四年,改信陽府,隸蘄黃宣慰司。十五年,降為州,屬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改隸河南行省。三十年,來隸汝寧府。舊領羅山、信陽二縣。至元二十年,以羅山當驲置要沖,徙州治此,而移縣治于西南,號曰羅山新縣。戶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數(shù)。領縣二:
羅山,下。倚郭。信陽。下。
歸德府。宋應天府。金改歸德府,屬南京路。金亡,宋復取之。元初,與亳州之酂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憲宗二年,置司、府、州、縣官以撫定新附之民。至元八年,升為散府,直隸行省,以宿、亳、徐、邳四州隸之。舊領睢陽、寧陵、夏邑、虞城、谷熟、碭山六縣。至元二年,析虞城、碭山二縣屬濟寧府,并谷熟縣入睢陽,酂縣入永州,又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夏邑二縣俱隸本府。抄籍之數(shù)闕。至順錢糧戶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領縣四:
睢陽,下。倚郭。永城,下。夏邑,下。舊隸永州。至元二年,來屬。未幾,廢。至元八年,復置,以碭山入之。寧陵。下。
州四:
徐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至元二年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及錄事司。至是省永固縣入蕭縣,省彭城縣、錄事司入本州。領縣一:
蕭縣。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復置。至正八年,升徐州為總管府,以邳、宿、滕、嶧四州隸之。十三年,降為武安州。以所轄縣隸歸德府,嶧、滕二州仍隸益都路。
宿州。中。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廢。中統(tǒng)三年,復置,改隸本府。舊領臨淮、蘄、靈璧、符離四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省臨淮、蘄、靈璧三縣,并司候司入本州。四年,析靈璧縣地入泗州。十七年,復置靈璧縣來屬,領縣一:靈壁。下。
邳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廢。中統(tǒng)三年,復置。至元八年,改隸本府。舊領下邳、蘭陵、宿遷三縣。元初以戶少,省三縣入本州。至元十二年,復置睢寧、宿遷兩縣,隸淮安路。十五年,復來屬,領縣三:
下邳,下。州治所。城北有黃堌城。宿遷,下。睢寧。下。
亳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憲宗二年,改隸歸德府。舊領譙、酂、鹿邑、城父、衛(wèi)真五縣。后省城父縣入譙,衛(wèi)真縣入鹿邑,酂縣入永城。未幾,復置城父。領縣三:譙,下。鹿邑,下。城父。下。
襄陽路。下。宋襄陽府,屬京西南路。至元十年,宋守將呂文煥以城降,改襄陽府為散府。十一年,升襄陽路總管府。舊領襄陽、鄧城、宜城、谷城、南漳五縣。元初,省鄧城縣入襄陽。至元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南陽府光化、棗陽二縣來屬。至順錢糧戶數(shù)五千九十。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襄陽,下。倚郭。兵亂廢,至元十四年復置。南漳,下。舊紀:至元十四年,均州復立南漳縣。南漳改隸均州及省并年分均無考。宜城,下。谷城,下。光化,下。棗陽。卞。
州二:
均州。下。宋故州,屙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宋行均州事徐鼎以城降,改隸湖北宣慰司。十九年,來屬本路。領縣二:
武當,下。兵亂,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鄖縣。下。宋鄖鄉(xiāng)縣。至元十四年改。
房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知州李鑒以城降。十九年,改隸襄陽路。領縣二:
房陵,下。竹山。下。
蘄州路。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歸附,置淮西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錄事司。戶三萬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蘄春,中。倚郭。蘄水,中。廣濟,中。宋嘉熙兵亂,徙治江中洲。歸附后,復舊治。黃梅,中。嘉熙兵亂,僑治江中州。后復置。羅田。下。兵亂縣廢。至元十二年,復置。大德中,遷縣治于官渡沙。
黃州路。下。宋故州,屬京西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為總管府。舊紀:至元十四年,置宣慰司。疑誤。十八年,又置黃蘄州宣慰司,治黃州路。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湖廣行省。二十九年,復置淮西道宣慰司,以蘄州、黃州二路隸之。大德三年,罷淮西道宣慰司,蘄、黃二路改隸河南江北行省。戶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黃岡,中。州治所。黃陂,下。兵亂,僑治蘄州青山磯。歸附,還舊治。麻城。下。兵亂,徙治什子山。歸附,還舊治。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廬州路。上。宋故州,屙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四年,升為總管府,隸淮西江北道。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合肥,上。倚郭。粱縣,中。舒城。中。
州三:和州。中。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為州,隸廬州路。舊設錄事司,后省入歷陽。領縣三:
歷陽,上。倚郭。含山,中。烏江。中。
無為州。中。宋無為軍,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無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巢州為縣隸之。領縣三:
無為,上。倚郭。廬江,中。巢縣。下。至元十四年,置鎮(zhèn)巢府。二十三年,降為巢州。二十八年,復為縣。
六安州。下。宋六安軍,辰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歸附。二十二年,改隸黃蘄州宣慰司。二十八年,降為縣,隸廬州路。后又升為州。領縣二:
六安,中。英山。中。
安豐路。下。宋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并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降為散府。二十八年,復升為路,降臨濠府為濠州以隸之。至正十二年,置安豐分元帥府。戶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壽春,中。倚郭。安豐,下?;羟瘢?。壽春、安豐、霍邱三具,宋隸壽春府。至元十八年,來屬本路。元統(tǒng)二年,立準鄉(xiāng)臨水山巡檢司。下蔡,下。與蒙城俱隸安豐府。二十八年,罷府,來屬本路。蒙城。下。金屬壽州。至元十八年。來屬本路。
州一:
濠州。下。宋故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歸附,置安撫司,十五年,升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隸本路。舊領鐘離、定遠二縣。至元二十八年,降懷遠州為縣,隸之。領縣三:
鐘離,下。倚郭。定遠,下,懷遠。下。宋為懷遠軍,領荊山一縣。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省荊山入之。
安慶路。下。宋安慶府,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宋將范文虎以城降。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舊領懷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縣。至元二年,析懷寧縣境置灊山縣。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領司一:
錄事司。大德元年置。
縣六:
懷寧,中。宿松,中。天歷初,立鐵柱于小孤山,號海門第一關。望江,下。大潮,中。桐城,中。宋末徙治樅陽,又徙于李陽河。元初,始還舊治。灊山。下。本懷寧縣之清朝、玉照二鄉(xiāng)地。宋立四寨,仍隸懷寧縣。至無中,置野人原寨。至治間,始析置灊山縣,以山為名。
淮東道宣慰使司?;蕬c二年,改淮東淮西道宣尉恰為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上。宋揚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歸附,置淮東都元帥府。十四年,改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本路直隸行省。二十六年,改浙西道宣慰司為淮東淮西道宣慰司,仍治揚州路,升本路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泰興。上。
州五:
真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置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
揚子,上。倚郭。宋永正縣。至元二十八年,改揚子縣,移治新城,省錄事司入之。六合。下。
滁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三:
三除州。下。宋故州。屬準南東路處。至元十五年,改三除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三: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之。來安,下。全椒。下。
泰州。上。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改泰州路總管府。至二十一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
海陵,上。倚郭。宋端平后,去縣城五里別筑新城。后張土誠據(jù)之。如皋。下。
通州。中。宋故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縣二:靜海,上。倚郭。海門。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濱沙洲。宋建炎中有升州句容縣姚、劉二姓避兵于沙上,其后遂稱姚劉沙。宋嘉定中,置天賜監(jiān)場。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
淮安路。上。宋楚州。又升屬縣山陽縣為淮安軍,又改軍為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置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二十年,置淮安府路總管府,以臨淮府,海寧、泗、安東三州隸之。二十七年,罷臨淮府。舊領山陽、鹽城、淮安、新城、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至元二十年,省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宋淮安縣,至元十二年,以本縣馬羅軍寨為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及新城縣入之。鹽城,上。桃園,下。本淮陽軍之桃園鎮(zhèn),金盥淮濱縣,后廢。至元中置桃園縣。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置清河軍,至元十五年改為縣。
州三:
海寧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金志亦有海州,后復為宋地。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五年,升海州路,為總管府。又改為海寧府,旋降為州,隸淮安路。舊領錄事司,朐山、東海、懷仁、沭陽四縣。至元二十年,省東海縣與錄事司入朐山。領縣三:
朐山,中。沭陽,下。贛榆。下。宋懷仁縣,金改贛榆。
泗州。下。宋故州,屬淮南東路。金志亦有泗州,后復為宋地。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璧、睢寧五縣。至元十六年,析瞧寧縣屬邳州。十七年,析靈璧縣屬宿州,以臨淮府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省淮平縣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來屬。領縣五:
臨淮,下。虹縣,下。宋故縣,金廢。元初復置。五河,下。盱眙,上。宋招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十四年,升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北,改屬泗州。二十年,并招信縣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入盱眙。天長。中。至正十五年,置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于本縣。
州一,安東州。下。宋漣水軍,后改安東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東分元帥府。后改隸準安路,領縣一:
漣水。下。
高郵府。宋高郵軍,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二十年,降高郵路為府,隸揚州路,后改為散府,隸宣慰司。舊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省錄事司入高郵縣。戶五萬九十有八。至順錢糧戶數(shù)。領縣三:
高郵,上。倚郭。興化,中。寶應。上。舊為寶應軍。至元十六年,改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
荊湖北道宣慰司。至正十一年,兼都元帥府。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輅。上。宋為江陵府,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是年,置懷遠、靈武二縣,分處新民。未詳何時裁并。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歷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躋。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潛江,下。舊治白氵付。至元二十七年,水圮城,遷今治。監(jiān)利。中。
峽州路。下。宋峽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二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
夷凌,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后,還江北舊治。宜都,下。宋舊縣。長陽,下。遠安。下。至正初,達魯花赤沙班遷縣治于亭子山下。
安陸府。宋郢州,隸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隸宣慰司。戶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領縣二:
長壽,中。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濱。至元十二年,還舊治。沔陽府。宋復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歸附,升為復州路。十五年,改為沔陽府。戶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領縣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宋舊縣。兵亂,徙治無常。歸附后,還舊治。
荊門州。下。宋荊門軍,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為荊門府。十五年,遷府治于古城,降為州。戶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領縣二:
長林,上。當陽。中。
德安府。宋舊府,屬荊湖北路。宋咸淳七年,徙治漢陽。至元十三年,歸附,還舊治,隸湖北邊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為散府。三十年,改隸黃州路。后復隸宣慰司。舊領安陸、孝感、應城、云夢、應山五縣。至元十五年,析應山縣。隸隨州。戶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領縣四:
安陸,下。孝感,下。宋建炎中遷縣治于紫資寨。至元十六年,還舊治。應城,中。云夢,下。
州一:
隨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以兵亂,遷徙無常,即黃仙洞為州治。舊領隨縣。十五年,以德安府應山縣來屬。戶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萬二千六十四。領縣二。
隨縣,下。應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