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清史稿臺灣資料選輯 作者: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一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二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三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四之一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四之二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四之三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四之四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四之五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一

  本紀(jì)

  世祖本紀(jì)

  圣祖本紀(jì)

  世宗本紀(jì)

  高宗本紀(jì)

  仁宗本紀(jì)

  宣宗本紀(jì)

  文宗本紀(jì)

  穆宗本紀(jì)

  德宗本紀(jì)

  世祖本紀(jì)

  順治元年春三月,流賊李自成陷燕京,明帝自經(jīng);自成僭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夏四月乙丑(初八日),上御篤恭殿,命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賜敕印便宜行事,并賜王及從征諸王、貝勒、貝子等服物有差。

  壬申(十五日),睿親王多爾袞師次翁后,明山海關(guān)守將吳三桂遺使致書,乞師討賊。

  丁丑(二十日),師次連山,三桂復(fù)致書告急;大軍疾馳赴之。

  己卯(二十二日),師至山海關(guān),三桂開關(guān)出迎,大軍入關(guān)?!?br />
  乙酉(二十八日),自成棄燕京西走,我軍疾追之。

  秋七月丁酉(十二日),故明德王朱由■〈弼上木下〉降。時故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為大學(xué)士,駐揚州督師;總兵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杰分守江北。

  壬子(二十七日),睿親王以書致史可法,勸其主削號歸藩;可法答書不屈。

  九月庚戌(二十五日),故明福王遣其臣左懋第、馬紹愉、陳洪范赍白金十余萬兩、黃金千兩、幣萬匹求成。

  冬十月己卯(二十五日),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師征江南。檄諭故明南方諸臣,數(shù)其「不能滅賊復(fù)讎」、「擁眾擾民、自生反側(cè)」及「無明帝遺詔、擅立福王」三罪。

  十一月乙酉朔,故明福王使臣陳洪范南還,中途密啟請留左懋第、馬紹愉,自欲率兵歸順、招徠南中諸將;許之。

  十二月戊辰(十四日),睢州賊將許定國來降。

  二年春二月己未(初六日),降將許定國襲殺明興平伯高杰于睢州。

  辛酉(初八日),諭豫親王多鐸移師定江南、英親王阿濟格討流寇余黨。

  夏四月乙丑(十三日),多鐸師至泗州,阿山等取泗北淮河橋,明守將焚橋遁;我軍遂夜渡淮。

  庚午(十八日),豫親王多鐸師至揚州,諭故明閣部史可法、翰林學(xué)士衛(wèi)允文等降;不從。

  丁丑(二十五日),拜尹圖、圖賴、阿山等克揚州,故明閣部史可法不屈;殺之。

  五月丙戌(初五日),多鐸至揚州江,故明鎮(zhèn)海伯鄭鴻逵等以舟師分守瓜洲、儀真,我軍在江北;拜尹圖、圖賴、阿山率舟師自運河潛濟,梅勒章京李率泰乘夜登岸。黎明,我軍以次畢渡,敵眾咸潰。

  丙申(十五日),多鐸師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學(xué)士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趙子龍、大學(xué)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興平伯高杰子元照、廣昌伯劉良佐等二十三人率馬步兵二十三萬余人先后來降。

  庚戌(二十九日),宣平定江南捷音。

  六月辛酉(初十日),豫親王多鐸遣軍追故明福王由崧于蕪湖,明靖國公黃得功逆戰(zhàn);圖賴大敗之,得功中流矢死??偙偬镄邸ⅠR得功執(zhí)福王及其妃來獻(xiàn),諸將皆降。

  己卯(二十八日),詔曰:『本朝立國東陲,歷有年所;幅隕既廣,無意并兼。昔之疆埸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兇極禍,明祚永終。用是整旅入關(guān),代明雪憤。猶以賊渠未殄,不遑啟居;爰命二王,誓師西討。而南中乘釁立君,妄竊尊號;亟行亂政,重虐人民。朕夙夜祗懼,思拯窮黎。西賊既摧,乃事南伐;兵無血刃,循汴抵淮。甫克維揚,遂平江左;金陵士女,昭我天休。既俘福藩,南服略定;特弘大賚,嘉與維新。其河南、江北、江南官兵絓誤,咸赦除之;所有橫征逋賦,悉與蠲免。大軍所遇,免今年額賦之半;余免三之一』。

  閏六月甲申(初四日),故明寧南侯左良玉子夢庚、總督袁繼咸等率馬步兵十三萬、船四萬自東流來降。

  癸巳(十三日),命大學(xué)士洪承疇招撫江南各省。

  癸卯(二十三日),命吳惟華招撫廣東、孫之獬招撫江西、黃熙允招撫福建、江禹緒招撫湖廣、丁之龍招撫云貴。多鐸遣貝勒博洛及拜尹圖、阿山率師趣杭州,故明潞王出降、淮王自紹興來降,嘉興、湖州、嚴(yán)州、寧波諸郡悉平;分遣總兵官吳勝兆克廬州、和州。

  乙巳(二十五日),改南京為江南省、應(yīng)天府為江寧府。

  秋七月壬子(初三日),命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同固山額真葉臣等往江南代多鐸。

  癸丑(初四日),故明東平侯劉澤清率所部降。

  丙辰(初七日),命謝弘儀招撫廣西。

  丁丑(二十八日),故明總漕田仰陷通州、如皋、海門,鳳陽巡撫趙福星、梅勒章京譚泰等討平之。

  八月丙午(二十七日),降將金聲桓討明益王,獲其從官王養(yǎng)正等,誅之;并獲鍾祥王朱孳■〈焭,石侢幾〉等九人。

  九月庚戌(初二日),故明魯王將方國安、王之仁犯杭州,張存仁擊走之。

  丁已(初九日),故明懷安王來降。

  辛酉(十三日),故明新昌王據(jù)云臺北,攻陷興化;準(zhǔn)塔討斬之。

  庚午(二十二日),田仰寇福山,土國寶擊敗之。

  冬十月戊子(初十日),故明翰林金聲受唐王敕,起兵于徽州,眾十余萬;洪承疇遣提督張?zhí)斓撨B破之于績溪,獲金聲,不屈,殺之。

  是時,故明唐王朱聿釗據(jù)福建、魯王朱彝垓據(jù)浙江,馬士英等兵渡錢塘,結(jié)營拒命。

  十一月癸丑(初五日),故明大學(xué)士王應(yīng)熊、四川巡撫龍文光請降。

  甲寅(初六日),貝勒勒克德渾率鞏阿岱、葉臣討湖廣流賊二只虎等。

  丁卯(十九日),朱瑪喇?dāng)●R士英于余杭、和托敗方國安于富陽;士英、國安復(fù)窺杭州,梅勒章京濟習(xí)哈等擊走之。

  十二月乙酉(初七日),故明閣部黃道周寇徽州,洪承疇遣張?zhí)斓摀魯?。故明總兵高進(jìn)忠率所部自崇明來降。

  癸巳(十五日),佟養(yǎng)和、金聲桓進(jìn)討福建,分兵攻南贛,敗故明永寧王、羅川王、閣部黃道周等數(shù)十萬眾。

  丁未(二十九日),朱瑪喇等敗方國安、馬士英于浙東。

  三年春正月辛酉(十三日),流賊賀珍、孫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會等擊敗之。金聲桓遣將攻故明永寧王于撫州,獲之,并獲其子朱孳榮等;遂平建昌。故明潞安王、瑞昌王率眾犯江寧,侍郎巴山等擊敗之。

  己巳(二十一日),故明唐王朱聿釗兵犯徽州,洪承疇遣天祿等擊敗之,獲其閣部黃道周殺之;進(jìn)克開化。

  二月乙酉(初八日),明魯王將劉福援撫州,梅勒章京屯泰擊敗之。何洛會遣將破流賊劉文炳于蒲城,賊渠賀珍奔武功。

  戊子(十一日),命肅親王豪格分兵赴南陽討流賊二只虎、郝如海等。

  丙申(十九日),潛山、太湖賊首石應(yīng)璉擁故明樊山王朱?!觥寸萆纤隆禐閬y,洪承疇遣將擊斬之。

  丙午(二十九日),命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同圖賴率師征福建、浙江。

  三月丁巳(初十日),何洛會敗賊劉體純于山陽。

  己巳(二十二日),何洛會擊賊二只虎于商州,大敗之。

  夏四月丙申(二十日),江西浮梁、余干賊合閩賊犯饒州,副將鄧云龍等擊敗之。

  五月戊午(十三日),金聲桓克南贛,獲其帥劉廣允。

  壬戌(十七日),故明魯王、荊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謀亂,伏誅。

  癸亥(十八日),豪格遣貝勒尼堪等敗賊賀珍于雞頭關(guān),遂克漢中;珍走西鄉(xiāng)。

  乙丑(二十日),貝勒博洛遣圖賴等擊敗故明魯王將方國安于錢塘,魯王朱彝垓遁保臺州。

  庚午(二十五日),官軍至漢陰,流賊二只虎奔四川、孫守法奔岳科寨。

  六月乙未(二十日),張守仁遣將擒故明大學(xué)士馬士英及長興伯吳日生等斬之。

  秋七月戊辰(二十四日),豪格遣貝子滿達(dá)海、輔國公哈爾楚渾、固山額真準(zhǔn)塔趨徽州、階州分討流賊武大定、高如礪、蔣登雷、石國璽、王可臣等,破之;如礪遁,登雷、國璽、可臣俱降。

  八月丁丑(初四日),豪格遣纛章京哈寧阿攻武大定于三臺山,拔之。

  丁亥(十四日),博洛克金華、衢州,殺故明蜀王朱盛濃、樂安王朱誼石及其將吳凱、項鳴斯等,其大學(xué)士謝三賓、閣部宋之普、兵部尚書阮大鋮、刑部尚書蘇壯等降;浙江平。

  戊子(十五日),以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沈志祥、金礪、佟代率師征湖廣、廣東、廣西。

  癸巳(二十日),命尚可喜率師從孔有德南討。

  九月己酉(初六日),故明瑞昌王朱誼氻謀攻江寧,官兵討斬之。

  丙寅(二十三日),故明崇陽王攻歙縣,副將張成功等敗之。

  丁卯(二十四日),故明督師何騰蛟等攻岳州,官軍擊敗之。

  冬十月辛巳(初九日),金聲桓遣將擒故明王朱常洊及其黨了悟等,誅之。

  甲申(十二日),金聲桓遣將克贛州,獲故明閣部楊廷麟殺之。

  十一月癸卯朔,貝勒博洛自浙江分軍進(jìn)取福建,圖賴等敗故明閣部黃鳴俊于仙霞關(guān),遂克浦城、建寧、延平。故明唐王朱聿釗走汀州,阿濟格尼堪等追斬之,遂定汀州、漳州、泉州、興化,進(jìn)克福州,悉降其眾;福建平。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遂平王朱紹鯤及其黨楊權(quán)等擁兵太湖,結(jié)「??堋篂閬y;副將詹世勛等討斬之。

  壬午(初十日),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及其黨江于東等起兵婺源,張?zhí)斓撚懫街?br />
  庚子(二十八日),明金華王朱由■〈木產(chǎn)〉起兵饒州,官軍擊斬之。

  四年春正月壬子(初十日),興國州賊柯抱沖結(jié)故明總督何騰蛟攻陷興國,總兵官柯永盛遣將擒抱沖及其黨陳珩玉斬之。

  壬戌(二十日),陜西官軍擊延慶賊郭君鎮(zhèn)、終南賊孫守法,敗之。

  二月乙亥(初四日),佟養(yǎng)甲平梧州。

  丁丑(初六日),副將王平等擊賀珍、劉二虎賊黨于興安,敗之。

  癸未(十二日),詔曰:『朕平定中原,惟浙東、全閩尚阻聲教;百姓辛苦墊隘,無所控訴。爰命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振旅而前,既定浙東,遂取閩越;先聲所至,窮寇潛逋。大軍掩追及于汀水,聿釗授首,列郡悉平。顧惟僭號阻兵,其民何罪!用昭大賚,嘉與維新。一切官民罪犯,咸赦除之;橫征逋賦,概予豁免。山林隱逸,各以名聞錄用;民年七十以上,給絹、米有差』。

  己丑(十八日),洪承疇擒故明瑞昌王朱議貴及湖賊趙正,斬之。

  乙未(二十四日),朱聿釗弟聿■〈金奧〉僭號「紹武」,據(jù)廣州;佟養(yǎng)甲、李成棟率師訂之,斬聿■〈金奧〉及周王肅■〈罒上水下〉、益王思■〈厶上水下〉、遼王術(shù)雅、鄧王器■〈土鼎〉、巨野王壽■〈鉬旬〉、通山王蘊越、高密王宏椅、仁化王慈魶、鄢陵王肅汭、南安王企壟等,廣州平。

  戊戌(二十七日),以佟國鼐為福建巡撫。

  三月丙寅(二十五日),佟養(yǎng)甲克高、雷、廉三府。

  夏四月丁丑(初六日),田仰率所部降。

  乙酉(十四日),貝勒博洛班師。是役也,貝子和托、固山額真公圖賴皆卒于軍。

  甲午(二十三日),陜西官軍斬孫守法。

  五月壬寅(初二日),舟山「海賊」沈廷揚等犯崇明,官軍討擒之。

  己酉(初九日),故明在籍通政使侯峒曾遣諜致書魯王,偽許洪承疇、土國寶以公侯,共定江南為反間計,柘林游擊獲之;以聞,上覺其詐,命江寧昂邦章京巴山等同承疇窮治其事。

  辛酉(二十一日),投誠伯常應(yīng)俊、總兵李際遇等坐通賊,伏誅。

  六月庚辰(十一日),故明趙王朱由掞來降。

  癸巳(二十四日),陜西賊武大定陷紫陽,總兵官任珍擊敗之。

  甲午(二十五日),蘇松提督吳勝兆謀叛,伏誅。

  秋七月丁巳(十八日),鄖陽賊王光代用「永歷」年號,聚眾作亂;命侍郎喀喀木等剿之。

  甲子(二十五日),詔曰:『中原底定,聲教遐敷。惟粵東尚為唐藩所阻,嶺海怨咨已非一日;用移南伐之師席卷惠、潮,遂達(dá)省會。念爾官民,初非后至。一切罪犯,咸赦除之;逋賦橫征,概與豁免。民年七十以上,加錫粟、帛;所在節(jié)孝者旌,山林有才德者錄用。南海諸國能向化者,待之如朝鮮』。

  八月庚午(初二日),金聲桓擒故明宗室麟伯王、靄伯王于瀘溪山,誅之。

  己酉(十七日),豪格遣貝勒尼堪等先后克遵義、夔州、茂州、內(nèi)江、榮昌、富順等縣,斬故明王及其黨千余人;四川平。

  九月辛亥(十四日),淮安賊張華山等用「隆武」年號,嘯聚廟灣。

  辛酉(二十四日),官軍討廟灣賊,破之。

  冬十一月庚戌(十四日),以陳泰為靖南將軍,同梅勒章京董阿賴征福建余寇。

  十二月壬申(初六日),以陳錦為閩浙總督。

  丙戌(初八日),大軍自岳州收長沙,故明總督何騰蛟等先期遁。次湘潭,敗桂王將黃朝選眾十三萬于燕子窩、又?jǐn)≈诤庵荩瑪刂?;遂克寶慶,斬魯王朱鼎兆等。進(jìn)擊武岡,桂王由榔走;追至靖州,下其城,復(fù)克沅州;岷王朱埏峻以黎平降:湖南平。

  庚寅(二十四日),故明將鄭彩犯福州,副將鄒必科等敗走之。

  五年春正月辛亥(十五日),故明宜春王朱議衍據(jù)汀州為亂,總兵官于永綬擒斬之。

  二月甲戌(初九日),金聲桓及王得仁以南昌叛。

  辛巳(十六日),江南官軍復(fù)無為州,福建官軍復(fù)連城、順昌、將樂等縣。

  壬辰(二十七日),故明貴溪王朱常彪、恢武伯向登位寇沅州,纛章京線國安等討斬之。

  三月庚戌(十五日),命譚泰為征南將軍,同何洛會討金聲桓。

  甲子(二十九日),武大定犯寧羌,游擊張德俊等大破之。

  夏四月壬申(初七日),官軍復(fù)建寧,斬故明鄖西王朱常湖等。

  壬午(十七日),大軍克辰州,遂破永寧;至全州,故明督師何騰蛟遁,獲貴溪王朱長標(biāo)、南威王朱寅衛(wèi)、長沙王朱由櫛等。

  五月甲申(二十日),官軍破金聲桓,復(fù)九江、饒州。

  秋八月癸巳朔,金聲桓、王得仁寇贛州,官軍擊走之。

  己亥(初七日),陳泰、李率泰等敗鄭彩于長樂,又?jǐn)≈谶B江;復(fù)興化。

  乙卯(二十三日),以張學(xué)圣為福建巡撫。

  九月壬戌朔,官兵獲故明巡撫吳江等于南康湖口,斬之。

  壬申(十一日),〔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yuǎn)大將軍,討湖廣賊李錦。

  冬十月丙辰(二十五日),降將劉澤清結(jié)曹縣賊叛,澤清及其黨李洪基等俱伏誅。

  十一月甲子(初四日),廣東叛將李成棟據(jù)南雄,結(jié)峒蠻犯贛州;巡撫劉武元等擊走之。

  丙寅(初六日),總兵官任珍擊賀珍,破之。

  十二月壬子(二十二日),楊捷等復(fù)都昌,獲故明兵部尚書余應(yīng)桂斬之。

  六年春正月壬戌(初三日),官軍復(fù)羅源、永春、德化等縣。

  戊辰(初九日),諭曰:『朕欲天下臣民共登衽席,日夕圖維,罔敢怠忽。往年流寇作亂,慘禍已極;入關(guān)討賊,士庶歸心。乃邇年不軌之徒捏作洗民訛言,小民無知,輕信惶惑;逃散作亂者,往往而有。朕聞「不嗜殺人,能一天下」?!笗乖疲骸副姺窃蠛未鳎亢蠓潜?,罔與守邦。君殘其民,理所蔑有」。自元年來今六年矣,寧有無故而屠戮民者?民茍思之,疑且冰釋。至于自甘為賊、樂就死地,必有所迫以致此。豈督、撫、鎮(zhèn)、按不得其人,有司朘削,民難自存歟?將蠲免賦稅,有名無實歟?內(nèi)外各官,其確議興利除弊之策,朕次第酌行之』!

  〔壬〕午(二十三日),譚泰、何洛會等復(fù)南昌,金聲桓投水死、王得仁伏誅;九江、南康、瑞州、臨江、袁州悉平。

  二月辛亥(二十二日),故明宗室朱森釜等犯階州,吳三桂擊斬之。

  三月丙寅(初七日),漢羌總兵官張?zhí)旄F劫\渠覃一涵,獲故明山陰王等斬之。

  甲申(二十五日),譚泰、何洛會破賊于南康,克信豐,叛將李成棟走死;復(fù)撫州、建昌,江西平。

  夏四月癸卯(十五日),福建官軍復(fù)平和、詔安、漳平、寧洋。

  癸丑(二十五日),官軍克福寧,福建平。

  五月丁丑(十九日),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命孔有德征廣西,耿仲明、尚可喜征廣東,各挈家駐防。

  秋七月癸酉(十六日),官軍平黃州賊三百余砦,斬故明王朱蘊■〈金嚴(yán)〉等。

  甲申(二十七日),廣東余寇犯南贛,官軍擊卻之。

  八月丙午(十九日),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克湘潭,何騰蛟不屈,殺之;辰州、寶慶、靖州、衡州悉平。進(jìn)克全州。

  冬十月乙巳(二十日),陜西總兵官任珍擊故明將唐仲亨于屠油壩,斬之;并誅故明王朱常渶、朱由杠等。

  十一月壬午(二十七日),耿仲明軍次吉安,畏罪自殺。

  十二月戊子(初四日),故明桂王將焦璉寇全州,勒克德渾等擊敗之;進(jìn)克道州。努山等拔烏撒城,宜爾都齊等克黎平。

  庚戌(二十六日),寧波、紹興、臺州「土寇」平。

  七年春正月壬戌(初八日),官軍復(fù)南雄。

  甲戌(二十日),故明德化王朱慈業(yè)、石城王朱議■〈氵〈巛上夕下〉〉陷大田,官軍討平之。

  夏四月甲午(十一日),孔有德擒故明將黃順、林國瑞于興寧,降其眾五萬。

  六月乙酉(初三日),保德州民崔耀等擒故明將?;霐刂?,以城降。

  秋九月甲寅(初三日),故明將鄭成功寇潮州,總兵官王邦俊擊走之。

  冬十月庚子(二十日),官軍克邵武,獲故明閣部揭重熙等斬之。

  十一月乙卯(初六日),吳三桂復(fù)府谷,斬故明經(jīng)略高友才等;余眾降。

  乙丑(十六日),尚可喜復(fù)廣州,余眾降。

  八年春正月庚申(十二日),孔有德克桂林,斬故明靖江王及文武官四百七十三人;余黨悉降。

  二月壬寅(二十四日),命孔有德移駐桂林。

  閏二月戊申朔,湖南余寇牛萬才率所部降。

  己未(十二日),總兵官許爾顯克肇慶、羅定,徐成功克高州。

  丁卯(二十日),孔有德克梧州、柳州。

  丁丑(三十日),諭曰:『故明宗藩,前以恣行不軌,多被誅戮;朕甚憫焉!自后有流移失所、甘心投誠者,有司禮送京師,加恩畜養(yǎng);鎮(zhèn)國將軍以下,即其地占籍為民,各安厥業(yè)』。

  夏四月庚戌(初四日),「土賊」羅榮等犯虔州,副將楊明遇討擒之。

  庚午(二十四日),命靖南王耿仲明子繼茂襲爵。

  五月丁丑朔,夏一鶚擊明唐王故將傅鼎銓等追入福建,擒鼎銓等斬之。

  六月庚午(二十五日),廣東官軍復(fù)廉州及永安等十二縣。

  秋八月癸酉(二十八日),陳錦、金礪等追故明魯王于舟山,獲其將阮進(jìn)。

  九月壬午(初八日),命平西王吳三桂征四州。陳錦、金礪克舟山,故明魯王遁走。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于大海率所部至彝陵請降。

  丙戌(十二日),尚可喜克雷州。

  九年夏四月戊午(十七日),孔有德克廣西南寧、慶遠(yuǎn)、思恩,故明將陳邦傅以潯州降。

  六月庚戌(初十日),官軍討肇慶、高州賊,平之。

  秋七月癸酉(初四日),故明將孫可望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死之。

  丙子(初七日),浙閩總督陳錦征鄭成功至漳州,為其下所殺。

  甲申(十五日),以和碩敬謹(jǐn)親王尼堪為定遠(yuǎn)大將軍,征湖南、貴州。

  丁亥(十八日),吳三桂、李國翰定漳臘、松潘、重慶;遣梅勒章京戴都圍成都,故明帥劉文秀舉城降。

  八月丁巳(十八日),命尼堪移師討廣西余寇。

  九月癸未(十四日),以纛章京阿爾津為定南將軍,同馬喇希征廣東余寇。

  甲申(十五日),以劉清泰為浙江福建總督。

  冬十月庚子(初二日),尚可喜、耿繼茂克欽州靈山,故明西平王朱聿■〈金與〉縛賊李明忠來降;高、雷、廉、瓊諸郡悉平。

  壬寅(初四日),官軍復(fù)梧州。

  甲寅(十六日),孫可望寇保寧,吳三桂、李國翰大敗之。

  十一月庚午(初二日),以卓羅為靖南將軍,同藍(lán)拜等征廣西余寇。

  庚寅(二十二日),故明將白文選寇辰州,總兵官徐勇、參議劉升祚、知府王任杞死之。

  辛卯(二十三日),尼堪抵湘潭,故明將馬進(jìn)忠等遁寶慶;追至衡山,擊敗之;又?jǐn)≈诤庵?。尼堪薨于軍?br />
  十二月丙午(初八日),撤卓羅等回京。

  戊午(二十日),廣東賊犯香山,官軍討平之。

  己未(二十一日),復(fù)命阿爾津為定南將軍,同馬喇希等討辰、常余寇。

  十年春正月庚辰(十三日),以貝勒吞齊為定遠(yuǎn)大將軍統(tǒng)征湖南軍,授以方略。

  二月乙卯(十八日),以沈永忠為剿撫湖南將軍,鎮(zhèn)守湖南。

  夏四月丙午(十一日),以佟國器為福建巡撫。

  五月乙亥(初十日),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子成功為海澄公、弟鴻逵為奉化伯。以喀喀木為靖南將軍,征廣東余寇。

  庚寅(二十五日),加洪承疇太保,經(jīng)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

  六月癸丑(十九日),貝勒吞齊等敗孫可望于寶慶。

  秋八月壬午(十九日),尚可喜克化州、吳川。

  辛卯(二十八日),李定國犯平樂,府江道周永緒、知府尹明廷、知縣涂起鵬、華鍾死之。

  九月丙辰(二十三日),耿繼茂、喀喀木克潮州。

  丁巳(二十四日),孟喬芳討故明宜川〔王〕朱敬■〈金翟〉于紫陽,平之。

  冬十月癸亥朔,命田雄移駐定海。

  十一月戊戌(初六日),鄭成功不受爵,優(yōu)諭答之。

  戊午(二十六日),劉清泰剿九仙山賊,平之。

  十二月丙寅(初五日),以陳泰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同藍(lán)拜鎮(zhèn)湖南。

  丙戌(二十五日),鄭成功犯吳淞,官軍擊走之。

  十一年春正月癸丑(二十二日),鄭成功犯崇明、靖江、泰興,官軍擊走之。

  乙卯(二十四日),鄭成功犯金山。

  辛酉(三十日),官軍擊賊于桃源,誅偽總兵李陽春等。

  二月辛巳(二十日),命尚可喜專鎮(zhèn)廣東、耿繼茂移駐桂林。

  癸未(二十二日),官軍復(fù)平遠(yuǎn)縣。

  三月壬辰(初二日),官軍擊桂東賊,擒其渠賴龍。

  夏四月壬戌(初三日),賊渠曹志攀犯饒州,官軍擊敗之;志攀降。

  壬申(十三日),官軍擊故明將張名振等于崇明,敗之。

  戊子(二十九日),江南寇徐可進(jìn)、朱元等降。

  六月丁卯(初九日),以朱瑪喇為靖南將軍,征廣東余寇。

  秋七月丙辰(二十九日),以佟代為浙閩總督。

  八月戊午朔,官軍剿瑞金余寇,誅偽都督許勝可等。

  壬午(二十五日),故明樂安王朱議淜謀反,伏誅。

  冬十月壬午(二十六日),李定國陷高明、圍新會,耿繼茂請益師。

  十二月壬申(十六日),以濟度為定遠(yuǎn)大將軍,征鄭成功。尚可喜、耿繼茂、朱瑪喇?dāng)±疃▏谛聲?,定國遁走?br />
  乙亥(十九日),鄭成功陷漳州、圍泉州。

  十二年春正月戊子(初三日),官軍敗賊于玉版巢;又擊藤縣賊,破之。

  二月癸未(二十八日),耿繼茂、尚可喜敗李定國于興業(yè),廣東高、雷、廉三府、廣西橫州平。

  三月庚子(十五日),以宜永貴為福建巡撫。

  夏六月戊辰(十五日),桂王將劉文秀寇常德,遣其黨犯岳州、武昌,官軍擊走之。

  秋八月癸亥(十二日),以阿爾津為寧南靖冠大將軍,同卓羅駐防荊州;祖澤潤防長沙。

  冬十一月癸未(初三日),鄭成功將犯舟山。

  丁亥(初七日),鄭成功將陷舟山,副將把成功降于賊。

  十二月甲戌(二十四日),以宜爾德為寧海大將軍,討舟山寇。

  十三年春正月己亥(二十日),鄭成功將犯臺州,副將馬信以城叛降于賊。

  二月戊辰(十九日),官軍敗李定國于南寧。

  庚午(二十一日),以李率泰為浙閩總督。

  夏四月辛亥(初三日),廣西故明永安王朱華堧及土司等來降。

  辛酉(十三日),官軍破賊姚黃于彝陵。

  丁丑(二十九日),尚可喜復(fù)揭陽、普寧、澄海三縣。

  閏五月己未(十二日),以劉漢祚為福建巡撫。

  六月癸卯(二十六日),命固山額真郎賽駐防福建。寧化賊帥黃素禾來降。

  秋七月戊申(初二日),官軍敗明桂王將龍韜于廣西,斬之。

  庚戌(初四日),鄭成功將黃梧等以海澄來降。

  八月壬辰(十七日),封黃梧為海澄公。

  癸巳(十八日),鄭成功軍陷閩安鎮(zhèn),進(jìn)圍福州;官軍擊卻之。

  九月丙午〔朔〕,官軍敗鄭成功將于夏關(guān)、又?jǐn)≈诤馑?,遂?fù)舟山。

  癸亥(十八日),鄭成功將官顧忠來降。

  冬十月庚辰(初六日),四川賊帥鄧希明、張元凱率眾降。

  辛丑(二十七日),官軍復(fù)辰州。

  十四年春正月乙卯(十二日),敗鄭成功將于烏龍江,又?jǐn)≈诨莅部h。

  二月癸未(初十日),故明崇陽王朱蘊鈐等來降。

  夏四月丁丑(初五日),流鄭芝龍于寧古塔。

  秋八月丙申(二十六日),鄭成功犯臺州,紹臺道蔡瓊枝叛降于賊。

  九月丙寅(二十七日),官軍復(fù)閩安鎮(zhèn)。

  冬十月庚寅(二十一日),改梁化鳳為水師總兵官,駐防崇明。

  十一月壬戌(二十四日),明桂王將孫可望來降。

  十二月癸酉(初四日),復(fù)命洪承疇經(jīng)略五省,同羅托等取貴州。

  甲戌(初六日),封孫可望為義王。

  癸未(十五日),命吳三桂自四川、趙布泰自廣西、羅托自湖南取貴州。

  丙戌(十八日),明桂王將譚新傳等降。

  十五年春正月壬寅(初五日),以多羅信郡王多尼為安遠(yuǎn)靖寇大將軍,率師征云南。

  二月辛卯(二十四日),川東賊帥張京等來降。

  三月辛丑(初四日),李定國黨閆龍等陷橫州,官軍擊走之。

  夏四月丙子(初十日),官軍敗賊于合州,克重慶。

  五月辛亥(十五日),鄭成功將犯澄海,游擊劉進(jìn)忠以城叛降于成功。

  壬戌(二十六日),廣西賊將賀九義犯賓州,官兵擊敗之。

  甲子(二十八日),官軍復(fù)沅、靖,進(jìn)取貴陽;平越、鎮(zhèn)遠(yuǎn)等府、南丹、那地、獨山等州、撫寧土司俱降。

  六月戊辰(初二日),吳三桂等敗李定國將劉正國于三坡,克遵義,拔開州。

  丙子(初十日),官軍敗「海寇」于白沙。

  癸巳(二十七日),鄭成功犯溫州,陷平陽、瑞安。

  秋七月甲子(二十九日),以趙國祚為浙江總督、李率泰專督福建。

  八月丙子(十一日),敕諭多尼等,授以方略。李定國將王興及水西宣慰使安坤等來降。

  冬十一月甲午朔,「??堋狗嘎尻杻?nèi)港,官軍擊敗之。

  十二月壬午(二十日),故明宗室朱議滃率眾降。

  戊子(二十六日),以明安達(dá)禮為安南將軍,率師駐防貴州。

  十六年春正月甲午(初二日),桂王將譚文犯重慶,其弟譚詣殺之,及譚弘等來降。

  丁酉(初五日),以徐永正為福建巡撫。

  庚子(初八日),多尼克云南,以捷聞。初,多尼、吳三桂、趙布泰會師于平越府之揚老堡,分三路取云南。多尼自貴陽人,渡盤江至嶺衛(wèi),與白文選遇,大敗之;三桂自遵義至七星關(guān)不得進(jìn),乃由水西間道趨烏撒;趙布泰自都勻至盤江之羅顏渡,敗守將李成爵于山谷、又?jǐn)±疃▏陔p河口:所向皆捷,遂俱抵云南、入省城,李定國、白文選奉桂王奔永昌。

  二月丁卯(初六日),「??堋狗笢刂荩佘姄魯≈?。

  丙子(十五日),命羅托等班師、明安達(dá)禮駐防荊州。

  三月丙申(初五日),以蔣柱國為江寧巡撫。

  戊申(十七日),以朱衣佐為安徽巡撫。鄭成功犯浙江太平縣,官軍擊敗之。

  甲寅(二十三日),命吳三桂鎮(zhèn)云南、尚可喜鎮(zhèn)廣東、耿繼茂鎮(zhèn)四川。

  閏三月丙戌(二十六日),封譚弘為慕義侯、譚詣為向化侯。

  夏四月甲寅(二十四日),多尼、吳三桂軍克鎮(zhèn)南關(guān),白文選縱火燒瀾滄江鐵橋遁走。我軍進(jìn)克永昌,李定國奉桂王走騰越,伏兵于盤磨山;我軍力戰(zhàn),復(fù)克騰越。

  五月壬戌(初二日),廣西南寧、太平、思恩諸府平。

  戊寅(十八日),官軍擊〔鄭〕成功于定關(guān),敗之;斬獲甚眾。

  六月壬子(二十三日),鄭成功陷鎮(zhèn)江府。

  秋七月丁卯(初八日),以達(dá)素為安南將軍,同索洪、賴塔等率師征鄭成功。

  丙子(十七日),鄭成功犯江寧。

  八月己丑朔,江南官軍破鄭成功于高山,擒提督甘輝等,燒敵船五百余艘,成功敗遁;我軍追至瓜州,敵兵大潰。先是,成功擁師十余萬、戰(zhàn)艦數(shù)千抵江寧城外,列八十三營,絡(luò)繹不絕;設(shè)大炮、地雷、云梯、木柵為久困計,軍容甚盛。我軍噶褚哈、馬爾賽等自荊州以舟師來援,會蘇松水師總兵官梁化鳳及游擊徐登第、參將張國俊等各以軍至;總督郎廷佐合軍會戰(zhàn),水陸并進(jìn),遂以捷聞。

  甲辰(十六日),鄭成功復(fù)犯崇明,官軍擊敗之。

  冬十一月丙戌(二十九日),吳三桂取沅江。

  十二月壬子(二十六日),命耿繼茂移駐廣西。

  十七年春二月戊子(初三日),吳三桂軍破賊于普洱。征南將軍趙布泰師還。

  三月辛未(十六日),論陷鎮(zhèn)江罪,革巡撫蔣國柱、提督管效忠職,免死為奴;協(xié)領(lǐng)費雅柱等棄市。

  秋七月丁丑(二十四日),命耿繼茂移駐福建。

  壬午(二十九日),以羅托為安南將軍,率師征鄭成功。

  八月辛丑(十八日),以愛星阿為定西將軍,征李定國。

  己酉(二十六日),降將郝承裔叛陷邛州、圍嘉定,官軍擊敗之。

  九月丁卯(十五日),偽將鄧耀據(jù)???,官軍擊走之。

  ——以上選自原書卷四~五(「本紀(jì)」四~五)。

  圣祖本紀(jì)

  順治十八年冬十月己酉(初三日),誅降將鄭芝龍及其子世恩、世蔭。

  十二月丙午〔朔〕,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愛星阿會報:大軍入緬,緬人執(zhí)明永歷帝朱由榔以獻(xiàn);明將白文選降,班師。

  康熙元年春三月,以滇南平,告廟祭陵、赦天下。

  己亥(二十六日),遣官安輯浙江、福建、廣東新附官民。

  秋七月壬申朔,以施瑯為福建提督。

  十二月辛酉(二十二日),命吳三桂總管云南、貴州兩省。

  二年春三月,荷蘭國遣使入貢,請助師討臺灣;優(yōu)賚之。

  夏六月乙卯(十九日),故明將李定國子嗣興來降。

  八月甲寅(十九日),命穆里瑪為靖西將軍、圖海為定西將軍,率禁旅會四川、湖廣、陜西總督討鄖陽逋賊李來亨、郝?lián)u旗等。

  冬十月壬寅(初八日),耿繼茂、施瑯會荷蘭師船剿「海寇」,克廈門,取浯嶼、金門二島;鄭錦遁于臺灣。

  三年春三月丙子(十四日),耿繼茂等拔銅山。

  秋七月丁未(十八日),以施瑯為靖海將軍,征臺灣。

  八月甲戌(十五日),浙江總督趙廷臣疏報擒獲明臣張煌言。

  己卯(二十日),穆里瑪、圖海疏報進(jìn)剿鄖陽茅麓山,李來亨、郝?lián)u旗俱自焚,賊平。

  六年夏四月甲子(二十日),御史田六善言:『奸民告訐,于南人不曰「通?!?、則曰「逆書」,北人不曰「于七黨」、則曰「逃人」;請鞫誣反坐』!從之。

  五月辛酉(十八日),吳三桂疏辭總理云南、貴州兩省事;從之。

  十年夏六月,靖南王耿繼茂卒;子精忠襲封,仍鎮(zhèn)福建。

  秋九月庚戌(初二日),以寰宇一統(tǒng),告成于二陵。

  十一年冬十月壬子(十一日),命范承謨?yōu)楦=偠健?br />
  十二年春三月壬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zhèn)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秋七月庚午(初三日),平西王吳三桂疏請撤藩,許之。

  丙子(初九日),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請撤藩,許之。

  冬十二月壬子(十七日),吳三桂反。

  十三年春三月庚辰(十六日),耿精忠反,執(zhí)福建總督范承謨幽之;巡撫劉秉政降賊。

  壬辰(二十八日),襄陽總兵楊來嘉以榖城叛。

  夏四月丁未(十三日),以賴塔為平南將軍,赴杭州。

  甲寅(二十日),潮州總兵劉進(jìn)忠以城叛。

  戊午(二十四日),河北總兵蔡祿謀叛,命阿密達(dá)襲誅之。

  辛酉(二十七日),詔削耿精忠爵。

  五月壬午(十九日),浙江平陽兵變,執(zhí)總兵蔡朝佐應(yīng)耿精忠將曾養(yǎng)性圍瑞安;命賴塔進(jìn)兵討之。

  六月庚戌(十七日),總兵祖宏勛以溫州叛。金華副將牟大寅敗耿精忠將于常山。

  乙卯(二十二日),命康親王杰書為奉命大將軍,赴浙江。浙江溫州、黃巖、太平諸營相繼叛。

  秋七月辛未(初九日),以郎廷佐為福建總督、段應(yīng)舉為提督。

  癸酉(十一日),賴塔敗耿精忠將于金華。是時精忠遣其大將馬九玉、曾養(yǎng)性犯浙江,白顯忠犯江西;所至土匪蜂應(yīng),江西尤甚。南瑞總兵楊富應(yīng)賊,董衛(wèi)國誅之。

  八月壬寅(十一日),海澄公黃梧卒;子芳度襲爵,守漳州。

  冬十二月庚寅朔,杰書大敗曾養(yǎng)性于衢州,又?jǐn)≈谂_州。

  丁未(十八日),命尚可喜節(jié)制廣東軍事。

  十四年春正月戊辰(初九日),晉封尚可喜平南親王,命其子之孝佩大將軍印討賊。

  二月乙巳(十七日),康親王杰書遣兵復(fù)處州,進(jìn)復(fù)仙居。

  三月己未朔,叛將楊來嘉犯南漳,總兵劉成龍擊走之。

  夏閏五月癸巳(初六日),楊來嘉、洪福陷榖城;斬守城不力之副將馬郎阿以徇,削總兵金世需職、隨軍效力。

  秋八月戊午(初三日),傅喇塔復(fù)黃巖。

  冬十月癸亥(初九日),康親王兵復(fù)太平、樂清諸縣。

  十一月,鄭錦攻陷漳州,海澄公黃芳度死之;戕其家。

  十五年春三月癸未〔朔〕,贈海澄公黃芳度郡王。

  庚寅(初八日),傅喇塔圍溫州,曾養(yǎng)性、祖宏勛悉眾來犯;副都統(tǒng)紀(jì)爾他布擊走之。

  夏四月辛酉(初九日),馬雄、祖澤清糾滇賊犯廣東,尚可喜老病不能軍,屢疏告急,援兵不時至;至是賊逼廣州,尚之信劫其父以降賊,總督金光祖、巡撫佟養(yǎng)巨、陳洪明、提督嚴(yán)自明俱從降。

  六月己卯(二十八日),耿繼善棄建昌遁。上諭杰書曰:『耿精忠自撤其兵,顯為「??堋顾?;其乘機速進(jìn)』!

  秋七月庚子(二十日),以郎廷相為福建總督。

  八月乙亥(二十五日),賴塔擊馬九玉于衢州,復(fù)江山;九玉棄軍遁。

  九月庚辰朔,賴塔進(jìn)擊馬九玉,破之,復(fù)常江。進(jìn)攻仙霞關(guān),賊將金應(yīng)虎迎降;復(fù)浦城,連下建寧。

  乙未(十六日),耿精忠戕前總督范承謨。

  冬十月乙丑(十六日),康親王杰書師次延平,賊將耿繼美以城降。耿精忠遣子顯祚獻(xiàn)偽印乞降,杰書入福州;疏聞,上命復(fù)其爵,從征「??堋棺孕?。其將曾養(yǎng)性、叛將祖宏勛俱降,浙江官兵復(fù)溫、處二府。

  十一月丙戌(初八日),「??堋狗父V?,都統(tǒng)喇哈達(dá)擊敗之。

  十二月壬子(初四日),遣耿昭忠為鎮(zhèn)平將軍,駐福州,分統(tǒng)靖南藩軍。

  丁巳(初九日),尚之信使人詣簡親王軍前乞降,且乞師;疏聞,許之。

  庚申(十二日),海澄公黃芳世自賊中脫歸;上嘉之,加太子太保,與其弟黃藍(lán)并赴康親王大軍討賊。

  丙子(二十八日),耿繼善棄邵武,「海寇」據(jù)之;副都統(tǒng)穆赫林擊之,賊將彭世勛以城降。

  十六年春二月丁卯(二十日),康親王杰書敗鄭錦于興、泉,賊棄漳州遁;復(fù)海澄。

  三月乙未(十九日),原任總兵劉進(jìn)忠、苗之秀詣康親王軍降,命隨大軍剿賊。

  夏四月戊辰(二十二日),予死事溫處道陳丹赤等官蔭。

  五月己卯(初四日),尚之信降,命復(fù)其爵,隨大軍討賊。

  秋七月庚子(二十五日),鄭錦將劉國軒自惠州犯東莞,尚之信大敗之;賊將陳璉以惠州降。

  八月丁未(初三日),明宗室朱統(tǒng)锠起兵陷貴溪、瀘〔溪諸〕縣。

  冬十月癸丑(初十日),福建按察使吳興祚敗朱統(tǒng)锠于光澤,其黨執(zhí)統(tǒng)锠降。

  十一月己卯(初六日),吳三桂將韓大任陷萬安,護功統(tǒng)領(lǐng)哈克山擊敗之。

  十二月乙巳(初三日),「??堋狗溉?,提督段應(yīng)舉等御之。

  辛亥(初九日),「海寇」犯欽州,游擊劉士貴擊敗之。

  十七年春正月己丑(十七日),副都統(tǒng)哈當(dāng)、總兵許貞擊韓大任于寧都,大任遁之汀州詣康親王軍前降;命執(zhí)送京師。

  三月丙子(初五日),湖廣官兵擊楊來嘉、洪福,敗之;復(fù)房縣。

  丁丑(初六日),「??堋狗甘T,黃芳世擊敗之。

  閏三月丁卯(二十七日),吳三桂將林興珠詣安親王軍前降;詔封建義侯,隨軍剿賊。

  夏四月庚午〔朔〕,「??堋共桃萜胶?,進(jìn)逼潮州。

  五月庚子朔,海澄公黃芳世卒于軍,命其弟芳泰襲爵。

  戊申(初九日),福建總督郎廷相、巡撫楊熙、提督段應(yīng)舉俱免,以姚啟圣為福建總督、吳興祚為福建巡撫、楊捷為福建水陸提督。

  六月壬辰(二十三日),「海寇」犯廉州,總兵班紹明等擊走之。

  秋七月,鄭錦陷海澄,前鋒統(tǒng)領(lǐng)希佛、副都統(tǒng)穆赫林、提督段應(yīng)舉死之。

  甲辰(初六日),鄭錦犯泉州。

  是月,吳三桂僭號于衡州。

  八月乙未(二十七日),吳三桂死,永興圍解。

  九月,姚啟圣、拉哈達(dá)大敗「??堋褂隍隍忌?,劉國軒遁;泉州圍解。

  冬十一月己亥(初二日),拉哈達(dá)疏言:『「??堋箶嘟瓥|橋,兵援泉州難進(jìn);在籍侍讀學(xué)士李光地為大軍向?qū)?,修通險路、接濟軍需,請議敘』!得旨:『李光地前當(dāng)變亂之初,密疏機宜;茲又迎接大兵,備辦糧米,深為可嘉!即升授學(xué)士』。

  癸亥(二十六日),命福建陸路提督楊捷加昭武將軍、王之鼎為福建水師提督。

  十八年春正月壬戌(二十六日),劉國軒犯長樂,總督姚啟圣偕紀(jì)爾他布、吳興祚擊敗之。

  夏四月戊辰(初四日),以萬正色為福建水師提督。

  五月庚戌(十七日),劉國軒犯江東橋,賴塔大戰(zhàn)敗之。

  十九年春二月丙子(十六日),徐治都大敗叛將楊來嘉,復(fù)巫山,進(jìn)取夔州。

  癸未(二十三日),萬正色敗「??堋褂诤?。

  三月辛卯(初二日),楊來嘉降,送京。

  辛丑(十二日),平南將軍賴塔復(fù)銅山;命守潮州。萬正色擊「??堋褂谄胶Z,克之;進(jìn)克湄州、南日、崇武諸嶼,朱天貴降。拉哈達(dá)擊劉國軒,敗之,遁廈門;偽將蘇堪迎降,進(jìn)平玉洲、石馬、海澄、馬洲等十九寨;復(fù)偕吳興祚取金門。

  秋七月甲午(初七日),褒恤福建總督范承謨,贈官、予謚蔭。

  冬十月壬寅(十七日),大將軍康親王杰書師旋,上郊勞之。

  二十年春正月,鄭錦死,其子克塽繼領(lǐng)所部。

  秋七月己卯(二十八日),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規(guī)取臺灣;改萬正色陸路提督。

  冬十月壬辰(十三日),詔撤平南、靖南兩藩弁兵還京。

  十一月癸亥(十四日),定遠(yuǎn)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平南大將軍都統(tǒng)賴塔、勇略將軍總督趙良棟、綏遠(yuǎn)將軍總督蔡毓榮疏報:王師于十月二十八日入云南城,吳世璠自殺傳首、吳三桂析骸示中外,誅偽相方光琛,余黨降;云南平。

  二十一年春正月戊辰(二十日),王大臣奏曰:『耿精忠累世王封,甘心叛逆;分?jǐn)_浙、贛,及于皖、徽。設(shè)非師武臣力,蔓延曷極!李本深、劉進(jìn)忠等多年提鎮(zhèn),高官厚祿,不能革其鸮音,俯首從賊,抑有何益!均宜從嚴(yán)懲治,大為之防,以為世道人心之范。謹(jǐn)擬議請旨』!得旨:『耿精忠、曾養(yǎng)性、白顯中、劉進(jìn)忠、李本深均磔死梟首,耿精忠之子耿顯祚、李本深之孫李象干、象坤、其侄李濟祥、李濟民暨祖宏勛等俱處斬,為賊絓誤之陳夢雷、李學(xué)詩、金鏡、田起蛟均減死一等』。

  夏六月乙酉(初九日),以佟國瑤為福州將軍。

  二十二年夏五月甲子(二十三日),命施瑯征臺灣。

  閏六月戊午(十八日),施瑯克澎湖。

  秋八月戊辰(二十九日),施瑯疏報師入臺灣,鄭克塽率其屬劉國軒等迎降,臺灣平。詔錫克塽、國軒封爵,封施瑯靖海侯,將士擢賚有差。

  冬十月丁未(初十日),群臣以臺灣平,請上尊號;不許。

  乙丑(二十八日),詔沿海遷民歸復(fù)田里。

  二十三年春三月壬申(初六日),以劉國軒為天津總兵官;陛辭,賜白金二百、緞匹三十、內(nèi)廄鞍馬一。

  夏四月己酉(十四日),設(shè)臺灣府縣官,隸福建行省。

  冬十月丁巳(二十五日),弛海禁。

  十二月甲辰(十三日),賜公鄭克塽、伯劉國軒、馮錫范田宅,隸漢軍。

  二十四年春二月庚申(三十日),再賜劉國軒第宅。

  二十五年夏四月甲午(初十日),以張云翼為福建陸路提督。

  二十七年春三月壬寅(二十九日),李光地坐妄舉德格勒,議處;得旨:『李光地前于臺灣一役有功,仍以學(xué)士用』。

  冬十二月丙寅(二十七日),兵部、工部會疏福建前造炮船核減工料銀二萬余兩,應(yīng)著落故總督姚啟圣名下追賠。上以姚啟圣經(jīng)營平臺甚有功績,毋庸著追。

  二十八年夏四月壬辰(二十六日),命臺灣鑄錢。

  三十三年冬十月乙巳(十一日),以金世榮為福州將軍。

  三十四年春二月己亥(初七日),以郭世隆為浙江福建總督。

  三十五年夏六月壬子(二十八日),調(diào)張旺為福建水師提督、張云翼為江南提督。

  秋七月戊辰(十四日),改吳英福建陸路提督。

  三十七年夏六月辛亥(初八日),移吳英為福建水師提督。

  四十年冬十月庚申(初七日),以梁鼐為福建陸路提督。

  四十一年冬十月丙午(二十九日),以郭世隆為廣東廣西總督、金世榮為浙江福建總督。

  四十四年冬十二月丙辰(二十六日),以祖良璧為福州將軍。

  四十五年夏五月丁丑(二十日),以梁鼐為福建浙江總督。

  六月壬寅(十六日),以藍(lán)理為福建陸路提督。

  冬十月庚寅(初六日),諭曰:『今天下承平日久,曾經(jīng)戰(zhàn)陣大臣已少,知海上用兵者益少;他日臺灣不無可慮。朕甲子南巡,由江寧登舟至黃天蕩,江風(fēng)大作;朕獨立船頭射江豚,了不為意。迨后渡江,漸覺心動。去歲渡江,則心悸矣!皆年為之也。問之宿將,亦然。今使高年奮勇效命,何可得耶』!

  四十六年冬十一月己未(十一日),詔臺灣客民乏食,愿歸者聽附公務(wù)船內(nèi)渡。

  四十九年秋八月庚寅(二十八日),以范時崇為福建浙江總督。

  五十年秋九月戊申(二十二日),藍(lán)理有罪,免;以楊琳為福建陸路提督。

  冬十月丙辰〔朔〕,詔免臺灣五十一年應(yīng)征稻谷。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乙酉(初六日),前福建提督藍(lán)理獄上,應(yīng)死;上念征臺灣功,特原之。

  五十四年春二月甲午(二十七日),以穆廷栻為福建陸路提督。

  冬十一月甲午(初二日),以覺羅滿保為浙江福建總督。

  五十七年春三月丙寅(十七日),以黃秉鉞為福州將軍。

  夏五月己未(十一日),浙江福建總督滿保疏:『臺灣一郡有極沖口岸九處、次沖口岸十五處,派人修筑;酌移員弁,設(shè)淡水營守備』。從之。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福建巡撫陳璸卒,贈禮部尚書,謚「清端」。

  六十年夏五月丙寅(初六日),臺灣「奸民」朱一貴作亂,戕總兵官歐陽凱。

  六月乙卯(二十五日),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平臺灣,擒朱一貴解京。詔獎淡水營守備陳策固守功,超擢臺灣總兵。

  冬十月壬戌(初五日),置巡察臺灣御史。

  辛未(十四日),以姚堂為福建水師提督。

  六十一年秋八月丙寅(十三日),故提督藍(lán)理妻子,先以有罪入旗;至是,上念平臺灣功,貰還原籍,交款免追。

  冬十月癸酉(二十二日),以李樹德為福州將軍、黃國材為福建巡撫。

  ——以上選自原書卷六~八(「本紀(jì)」六~八)。

  世宗本紀(jì)

  雍正元年春二月辛未(二十二日),以宜兆熊為福州將軍。

  三年春三月丁巳(初七日),滿保奏:臺灣生番七十四社歸化。

  四年秋九月壬辰(初三日),以蔡良為福州將軍。

  五年春三月辛丑(十四日),開閩省洋禁。

  六年春正月己未(初八日),高其倬疏陳閩省械斗情形,得旨:『此等處須鼓舞屬員實心盡力,方能有濟。設(shè)遇一、二有為者甫欲整理,輒目為多事;屬員窺其隱,誰肯任怨向前!須知其難而終任之,二、三年后始有成效也』。

  夏六月丙戌(初七日),以石禮哈為福州將軍。

  七年夏四月甲午(二十日),以史貽直署福建總督。

  八年夏五月辛未(初四日),移高其倬為兩江總督、劉世明為福建總督。

  九年冬十二月甲寅(二十五日),以準(zhǔn)泰署福州將軍。

  十年夏閏五月庚戌(二十五日),臺灣北路西番滋事,官兵討平之。

  十一年冬十二月戊午(十一日),詔曰:『前鄂爾達(dá)條奏臺灣建城;郝玉麟奏稱「臺灣茨竹栽植,可以成城」。臺灣變亂率自內(nèi)生,賊匪無城可踞,乃易蕩平。惟鹿耳門為臺郡門戶,于此建筑炮臺,足資備御;栽植茨竹,相為藩籬。其淡水等處炮臺,并應(yīng)建造,以時增修』。

  十二年冬十月戊午(十六日),以郝玉麟為浙閩總督。

  ——以上選自原書卷九(「本紀(jì)」九)。

  高宗本紀(jì)

  乾隆元年春正月癸亥(二十八日),賑臺灣諸羅縣地震災(zāi)民。

  二月甲申(二十日),改嵇曾筠為浙江總督兼管兩浙鹽政、郝玉麟以閩浙總督專管福建事。

  三年秋九月辛酉(十二日),裁浙江總督,以郝玉麟仍為閩浙總督。

  戊寅(二十九日),賑臺灣旱災(zāi)。

  四年秋七月丙寅(二十二日),以郝玉麟為吏部尚書、宗室德沛為閩浙總督。

  五年冬十月丙辰(十九日),賑福建臺灣、諸羅風(fēng)災(zāi)。

  六年夏五月戊寅(十五日),免福建臺灣逋賦。

  秋九月壬申(初十日),授王恕福建巡撫。

  七年夏四月甲午(初五日),調(diào)德沛為兩江總督、那蘇圖為閩浙總督。

  八年春〔二月〕辛卯(初七日),命孫嘉淦署福建巡撫。

  冬十一月辛丑(二十二日),賑福建臺灣等三縣旱災(zāi)。

  九年春二月丙辰(初八日),免福建臺灣等三縣旱災(zāi)額賦并賑之。

  十一年秋九月辛丑(初八日),調(diào)陳大受為福建巡撫。

  丁巳(二十四日),以喀爾吉善為閩浙總督。

  十二年秋九月丁巳(三十日),以陳大受為兵部尚書,調(diào)潘思榘為福建巡撫。

  十三年〔夏四月〕丙子(二十三日),加賑福建臺灣等二縣旱災(zāi)。

  十四年夏四月乙巳(二十八日),賑福建臺灣等三縣災(zāi)。

  十七年春三月戊寅(十七日),福建巡撫潘思榘卒,調(diào)陳宏謀為福建巡撫。

  十九年夏五月戊戌(二十日),調(diào)陳宏謀為陜西巡撫、鍾音為福建巡撫。

  冬十一月戊寅(初三日),賑福建諸羅等二縣風(fēng)災(zāi)。

  二十年秋九月壬申朔,免福建臺灣等三縣上年被水額賦。

  二十二年秋七月丁未(十七日),以楊應(yīng)琚為閩浙總督。

  二十三年年春正月壬子(二十五日),調(diào)鍾音為廣東巡撫、周琬為福建巡撫。

  三月丁未(二十一日),以吳士功為福建巡撫。

  秋七月庚寅(初六日),免福建臺灣縣旱災(zāi)賦額。

  冬十二月癸丑朔,賑福建臺灣等四縣風(fēng)災(zāi)。

  二十四年春三月己丑(初九日),召楊應(yīng)琚來京,以楊廷璋署閩浙總督。

  夏四月戊午(初八日),以楊廷璋為閩浙總督。

  〔閏〕六月丙戌(初八日),免福建臺灣等三縣上年風(fēng)災(zāi)額賦。

  二十六年夏五月戊午(二十日),以定長為福建巡撫、楊廷璋兼署之。

  二十八年冬十一月己卯(二十六日),以楊廷璋為體仁閣大學(xué)士,仍留閩浙總督任。

  二十九年夏六月甲辰(二十四日),調(diào)蘇昌為閩浙總督。

  三十一年春二月壬寅(初二日),調(diào)李因培為福建巡撫。

  秋八月癸丑(十六日),宥莊有恭罪,起為福建巡撫。

  三十二年秋七月,福建巡撫莊有恭卒,調(diào)崔應(yīng)階代之。

  三十三年春正月丙午(十七日),閩浙總督蘇昌卒。

  丁未(十八日),以崔應(yīng)階為閩浙總督、富尼漢為福建巡撫。

  二月丙戌(二十八日),調(diào)富尼漢為山東巡撫、鄂寶為福建巡撫。

  三月乙巳(十七日),調(diào)鄂寶為廣西巡撫、鍾音為福建巡撫。

  三十四年夏四月己未(初七日),以溫福為福建巡撫。

  三十五年冬十月辛巳(二十九日),召崔應(yīng)階來京,命鍾音署閩浙總督。

  三十六年春正月甲辰(初二日),免福建臺灣府屬本年額征粟米。

  〔三月〕戊午(十七日),以富明安為閩浙總督。

  夏五月辛丑朔,調(diào)富明安為湖廣總督,以鍾音為閩浙總督、余文儀為福建巡撫。

  四十一年冬十一月甲申(十六日),命四庫全書館詳核違禁各書,分別改毀。諭曰:『明季諸人書集詞意抵觸本朝者,如錢謙益等均不能死節(jié),妄肆狂狺,自應(yīng)查明毀棄。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yōu)干濟;諸人所言,若當(dāng)時采用,敗亡未必若彼其速。惟當(dāng)改易字句,無庸銷毀。又直臣如楊漣等,即有一、二語傷觸,亦止須酌改,實不忍并從焚棄』。

  四十二年夏五月壬申(初八日),免福建臺灣府屬官莊租息十分之三。

  四十三年春二月己酉(十八日),以鍾音為禮部尚書,調(diào)楊景素為閩浙總督。

  四十四年春二月丙子(二十一日),以增福為福建巡撫。

  三月丙申(十二日),調(diào)楊景素為直隸總督、三寶為閩浙總督。

  夏五月丙午(二十三日),以富綱為福建巡撫。

  四十五年春二月丁巳(初八日),免臺灣府屬本年額榖。

  夏〔六月〕乙卯(初八日),調(diào)富勒渾為閩浙總督。

  四十六年春正月癸卯(三十日),召富勒渾來京,以陳輝祖為閩浙總督兼管浙江巡撫、督辦塘工。

  秋八月壬午(十二日),以富綱為云貴總督、楊魁署福建巡撫。

  四十七年春三月癸丑(十六日),調(diào)雅德為福建巡撫。

  秋九月辛亥(十七日),陳輝祖褫職逮問,調(diào)富勒渾為閩浙總督、福長安署之。

  四十九年春三月庚戌(二十五日),改慶桂為福州將軍。

  夏五月丙辰(初二日),調(diào)常青為福州將軍。

  五十年秋七月己酉(初二日),調(diào)富勒渾為兩廣總督,以雅德為閩浙總督、浦霖為福建巡撫。

  庚戌(初三日),調(diào)浦霖為湖南巡撫,以徐嗣曾為福建巡撫。

  五十一年春二月庚辰(初六日),加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太子太保。

  夏六月辛丑(二十九日),調(diào)富綱為閩浙總督。

  冬十月辛丑朔,調(diào)富綱為云貴總督,以常青為閩浙總督。

  十二月丙寅(二十七日),福建彰化縣「賊匪」林爽文作亂,陷縣城,知縣俞峻死之;命常青、徐嗣曾等剿辦。

  五十二年春正月辛未(初二日),林爽文陷諸羅、竹塹。

  丁丑(初八日),調(diào)李侍堯為閩浙總督;常青為湖廣總督,仍留福建督辦軍務(wù)。

  癸未(十四日),林爽文陷鳳山,知縣湯大奎死之。

  甲申(十五日),常青以「守備陳邦光督義民守鹿仔港,收復(fù)彰化」奏聞。

  丁酉(二十八日),命常青渡臺剿匪。

  二月壬寅(初四日),林爽文復(fù)陷鳳山,犯臺灣府;柴大紀(jì)督兵民御之。

  壬子(十四日),免臺灣府屬本年額賦。

  丙辰(十八日),復(fù)諸羅。

  三月辛巳(十三日),復(fù)鳳山。

  辛卯(二十三日),黃仕簡以貽誤軍機褫職,令其長孫嘉謨襲公爵。

  乙未(二十七日),逮黃仕簡下獄。

  夏四月辛丑(初四日),以常青為將軍,恒瑞、藍(lán)元枚為參贊。調(diào)藍(lán)元枚為福建水師提督、柴大紀(jì)署陸路提督。

  六月壬子(十六日),授柴大紀(jì)福建陸路提督兼管臺灣總兵事。

  丙辰(二十日),召福康安赴行在,以勒保署陜甘總督。

  秋七月壬辰(二十七日),以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舒亮、普爾普為領(lǐng)隊大臣,率侍衛(wèi)章京等赴臺灣剿賊。

  八月,常青免;命??蛋矠閷④姡芭_灣督辦軍務(wù)。

  九月壬午(十八日),調(diào)柴大紀(jì)為福建水師提督;以蔡攀龍為福建陸路提督,并授參贊。

  辛卯(二十七日),以諸羅仍未解圍,催??蛋矎浇舜蠹讝p賊,并分兵進(jìn)大甲溪。

  冬十月辛酉(初七日),以福州將軍恒瑞剿賊怯懦,召來京;調(diào)鄂輝代之。

  壬戌(二十八日),命江蘇、浙江撥福建軍需錢各五萬貫。

  十一月甲子朔,加李侍堯太子太保、柴大紀(jì)太子少保。賜臺灣廣東莊、泉州莊義民御書扁額。

  壬申(初九日),以柴大紀(jì)固守嘉義,封一等義勇伯,世襲。免臺灣嘉義縣五十四年額賦。

  十二月丁未(初二日),??蛋驳葦≠\于侖仔頂莊等處,解嘉義圍。晉封??蛋病⒑Lm察公爵,各賞紅寶石頂、四團龍補褂。

  己酉(十六日),遷常青福州將軍。以福康安劾柴大紀(jì)、蔡攀龍戰(zhàn)守之功多不確實,諭:『柴大紀(jì)堅持定見、竭力固守,蔡攀龍奮勇殺賊、竟抵縣城,或在??蛋睬岸Y節(jié)不謹(jǐn),致為所憎;豈可轉(zhuǎn)沒其功,遽加無名之罪』!以孫士毅調(diào)兵運械不分畛域,賞雙眼花翎。

  戊午(二十五日),以德成奏稱柴大紀(jì)貪縱廢弛,命??蛋?、李侍堯據(jù)實參奏;并以喀什噶爾辦事大臣雅德在福建時徇隱,逮之。

  庚申(二十七日),伍拉納護福建巡撫。

  五十三年春正月丁卯(初四日),免兵差經(jīng)過之福建晉江等二十縣本年額賦有差。

  丙戌(二十三日),柴大紀(jì)褫職逮問。福州將軍常青以徇隱柴大紀(jì)褫職。

  二月甲午朔,獲林爽文,賞福康安、海蘭察御用佩囊,議敘將弁有差。

  乙未(初二日),釋黃仕簡、任承恩。

  庚申(二十七日),獲臺灣賊首莊大田,議敘提督許世亨等有差。

  三月壬申(初十日),林爽文伏誅。

  癸未(二十一日),再賞??蛋病⒑Lm察紫韁、金黃瓣珊瑚朝珠及??蛋步瘘S腰帶。

  夏四月己未(二十七日),富勒渾、雅德以失察柴大紀(jì)論絞。

  五月癸未(二十二日),宥常青罪。

  庚寅(二十九日),賑臺灣難民。

  秋七月丁丑(十七日),賞還閩浙總督李侍堯伯爵,予現(xiàn)襲之李奉堯提督銜。

  戊寅(十八日),柴大紀(jì)處斬。

  冬十月乙卯(二十七日),李侍堯病,命??蛋彩痖}浙總督。

  十一月癸亥(初五日),李侍堯卒,以福康安代之。

  十二月己丑(初二日),釋富勒渾、雅德。

  五十四年春正月甲戌(十七日),免福建淡水等六廳縣災(zāi)欠額賦。

  癸未(二十六日),調(diào)??蛋矠閮蓮V總督,以伍拉納為閩浙總督。

  五十五年秋八月辛酉(十三日),上八旬萬壽節(jié),御太和殿,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蒙古汗王貝勒貝子公額駙臺吉、回部王公臺吉伯克哈薩克、安南國王、朝鮮緬甸南掌貢使、各省土司、臺灣生番等行慶賀禮;禮成,寧壽宮、干清宮賜宴如儀。

  冬十一月丁丑朔,以浦霖為福建巡撫。

  五十七年夏閏四月甲申(十六日),以久旱,諭:『臺灣及沿海各省詳鞫命、盜各案,毋有意從嚴(yán)』。

  五十八年冬十二月癸未(二十四日),伍拉納陛見,命吉慶署閩浙總督。

  六十年夏四月辛卯(十一日),臺灣彰化匪徒陳周全等作亂,陷縣城;尋復(fù)之。

  己亥(十九日),以魁倫劾洋盜肆行,命浦霖來京候旨;調(diào)姚棻為福建巡撫,以魁倫署之。

  庚戌(三十日),匪首陳周全等伏誅。

  五月丙辰(初六日),伍拉納、浦霖以辦理災(zāi)賑不善,褫職鞫治;命魁倫兼署閩浙總督。

  丁巳(初七日),調(diào)??蛋矠殚}浙總督。

  六月戊申(二十九日),姚棻以質(zhì)訊解任,命魁倫兼署福建巡撫、長麟署閩浙總督。

  冬十月甲申(初七日),長麟以徇庇伍拉納、浦霖褫職,命來京;以魁倫署閩浙總督、姚棻署福建巡撫。

  ——以上選自原書卷一○~一五(「本紀(jì)」一○~一五)。

  仁宗本紀(jì)

  嘉慶元年夏六月乙亥朔,以魁倫為閩浙總督。

  丙子(初二日),調(diào)福昌為福州將軍。

  三年夏五月丙寅(初三日),免福建全省遠(yuǎn)年逋賦。

  四年春三月癸亥(初五日),以書麟為閩浙總督、協(xié)辦大學(xué)士。

  甲子(初六日),調(diào)慶霖為福州將軍、福昌為江寧將軍。

  五年春正月辛酉(初八日),以玉德為閩浙總督。

  九年夏六月壬戌(初五日),玉德奏海盜蔡牽擾及鹿耳門,突入汕木寨;得旨:『追擒務(wù)獲』。

  乙亥(十八日),恤捕海盜陣亡總兵胡振聲,贈提督、予世職,錄用其子。

  十一年春正月壬子(初四日),海盜蔡牽陷鳳山縣,命玉德剿辦,調(diào)廣州將軍賽沖阿馳往督辦。

  三月乙丑(十七日),臺灣總兵愛新泰克復(fù)鳳山縣,予世職。

  夏五月丙寅(十九日),玉德罷,以阿林保為閩浙總督。

  秋八月甲辰(三十日),李長庚奏:剿殲蔡牽匪黨多名,蔡牽逸。

  冬十月丁亥(十四日),起阮元署福建巡撫,以病辭;調(diào)張師誠為福建巡撫。

  十三年春正月戊午(二十一日),浙江提督李長庚追擊海盜卒于軍,贈伯爵;以部將王得祿為浙江提督。

  十四年春二月丁巳(二十七日),福建總兵許松年殲斃海盜朱濆,予世職。

  秋七月戊辰(初十日),調(diào)阿林保為兩江總督,以方維甸為閩浙總督。

  九月己未(初二日),以慶成為福州將軍。

  己巳(十二日),張師誠疏報王得祿、邱良功合剿海盜蔡牽,緊逼賊船、沖斷船尾,蔡牽落海淹斃;予王得祿子爵、邱良功男爵。

  十五年秋九月己未(初七日),以汪志伊為閩浙總督。

  十七年,免臺灣噶瑪蘭水沖田賦。

  二十二年春三月甲辰朔,以董教增為閩浙總督。

  ——以上選自原書卷一六(「本紀(jì)」一六)。

  宣宗本紀(jì)

  嘉慶二十五年冬十二月丙戌(初四日),和世泰改福州將軍,調(diào)慶保為閩浙總督,以顏檢為福建巡撫。

  道光二年春正月丁未朔,以顏檢為直隸總督,……以葉世倬為福建巡撫。

  冬八月戊申(初七日),召慶保來京,以趙慎畛為閩浙總督。

  三年春正月壬申(初二日),調(diào)孫爾準(zhǔn)為福建巡撫。

  五年秋九月乙酉〔朔〕,調(diào)趙慎畛為云貴總督,以孫爾準(zhǔn)為閩浙總督,調(diào)韓克均為福建巡撫。

  六年秋七月癸巳(十三日),命武隆阿為欽差大臣,赴臺灣。

  冬十一月己丑(十二日),以臺灣平,加孫爾準(zhǔn)太子太保。

  十一年春正月丙子(二十二日),以魏元烺為福建巡撫。

  十二年春二月乙未(十八日),閩浙總督孫爾準(zhǔn)卒,以程祖洛為閩浙總督。

  夏五月丁未〔朔〕,減福建水陸各營及浙江馬步兵有差。

  秋七月,賑福建澎湖廳風(fēng)災(zāi)。

  冬十一月戊寅(初六日),命署福州將軍瑚松額為欽差大臣、都統(tǒng)哈哴阿為參贊大臣,赴臺灣剿匪。

  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初五日),臺灣嘉義匪首陳辦伏誅。

  夏四月壬寅(初二日),樂善遷福州將軍。

  秋七月庚午(初二日),免福建臺匪滋擾之四縣暨淡水廳抄叛各產(chǎn)租榖。

  十六年秋七月癸未(初二日),以鍾祥為閩浙總督。

  十七年春二月乙卯(初七日),福建嘉義縣教匪沈知等作亂,捕誅之。

  十八年冬十一月癸丑(十五日),令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查辦廣東??谑录?jié)制該省水師。

  十九年夏四月辛未(初六日),以吳文镕為福建巡撫。

  六月丙寅(初二日),閩浙總督鍾祥以關(guān)防被竊褫職,以周天爵代之。

  秋七月壬子(十九日),命林則徐以禁販鴉片檄諭英吉利國及各國在粵洋商。

  冬十一月庚子(初八日),英船入廣東海港,林則徐督官軍擊走之,停其貿(mào)易。

  十二月癸未(二十一日),調(diào)鄧廷楨為閩浙總督。

  二十年夏六月甲申(二十六日),英人陷定??h,知縣姚懷祥死之;褫烏爾恭額及浙江提督祝廷彪職,仍留任。

  秋七月癸巳(初五日),英船犯浙江乍浦???,命奇明保率兵御之。英師犯福建廈門炮臺,參將陳勝元等擊卻之。

  甲辰(十六日),英船泊天津口外,遞信與琦善訴屈;命琦善接收,仍飭勿進(jìn)口。

  乙卯(二十七日),英船至山海關(guān)等處。

  八月丙子(十九日),英人復(fù)侵福建廈門,提督陳階平等擊走之。

  己卯(二十二日),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并論伊里布及沿海督、撫防守要隘,洋船停泊外洋勿問。

  九月庚寅(初三日),林則徐、鄧廷楨,命交部嚴(yán)加議處;以琦善署兩廣總督。

  辛卯(初四日),以托渾布奏英船南去,命耆英、托渾布酌撤防兵。召鄧廷楨來京,以顏伯燾為閩浙總督。

  己亥(十二日),英船入浙江慈溪、余姚二縣內(nèi)洋,伊里布等擊走之。

  冬十一月己亥(十三日),英人陷定海。

  壬子(二十六日),伊里布奏英人要求澳門、定海貿(mào)易。諭琦善令英人退還定海。

  十二月己卯(二十三日),調(diào)吳文镕為湖北巡撫,以劉鴻翱為福建巡撫。

  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初三日),英人寇廣東虎門,副將陳連升及其子舉鵬死之。

  辛卯(初五日),琦善以虎門陷,下部嚴(yán)議。命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贊大臣,督辦廣東海防。

  〔二月〕辛酉(初六日),以祁■〈土貢〉為兩廣總督,怡良兼署。

  戊辰(十三日),英人去定海。

  壬午(二十七日),英人陷廣東虎門炮臺及烏涌卡籩,廣東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署湖南提督祥福等死之。

  三月丙申(十一日),英人兵船入廣東內(nèi)港,楊芳等擊走之。

  戊申(二十三日),準(zhǔn)米里堅等國通商。

  壬子(二十七日),楊芳等請仍準(zhǔn)英國商舶在廣東貿(mào)易,不許;命將楊芳、怡良嚴(yán)議。

  閏三月乙亥(二十一日),諭奕山等撫恤各國洋商。

  夏四月己丑(初五日),英人陷廣東城外炮臺。

  癸丑(二十九日),以廣東省城圍急,準(zhǔn)奕山等奏,令英人通商。

  五月丙辰(初三日),英船入浙洋,命裕謙申嚴(yán)各??诒鴤?。

  癸酉(二十日),英船去廣東虎門。

  秋七月庚辰(二十八日),英人陷福建廈門,總兵江繼蕓等死之。

  八月丁亥(初六日),英人寇浙江。

  辛卯(初十日),英人去廈門。

  丁酉(十六日),英人寇浙江雙澳、石浦等處,裕謙督兵擊走之。命怡良赴福建查辦軍務(wù)。

  辛丑(二十日),英人復(fù)大舉寇浙江。

  戊申(二十七日),英人再陷定海,總兵王錫鵬、鄭國鴻、葛云飛等死之;裕謙、余步云下部嚴(yán)議。

  九月乙卯(初四日),英人陷鎮(zhèn)海,欽差大臣裕謙死之;提督余步云遁。

  辛酉(初十日),英人陷浙江寧波府。

  冬十月辛卯(十一日),英船入臺灣???,達(dá)洪阿等擊退之;命王得祿赴臺灣協(xié)剿。

  十一月戊寅(二十八日),英人陷浙江余姚縣,復(fù)入慈溪。

  十二月戊子(初九日),褫顏伯燾職,以楊國楨為閩浙總督。

  癸巳(十四日),英人陷浙江奉化縣。

  丙午(二十七日),英船寇浙江乍浦。

  戊申(二十九日),英船寇臺灣淡水雞籠,達(dá)洪阿等擊退之。

  二十二年春正月丙辰(初七日),楊國楨病免,以怡良為閩浙總督。

  夏四月癸未(初五日),英人復(fù)寇臺灣,達(dá)洪阿等擊走之;加達(dá)洪阿太子太保。

  己丑(十一日),英人去寧波府。

  乙未(十七日),英人陷浙江乍浦,同知韋逢甲死之。

  五月壬戌(十四日),英人陷江蘇寶山縣,提督陳化成死之;命耆英、伊里布赴江蘇會同牛鑒防剿。

  丁卯(十九日),英人陷上??h,典史楊慶恩死之;命賽尚阿為欽差大臣,會同訥爾經(jīng)額防剿。

  六月癸巳(十六日),英船寇京口。

  丙申(十九日),英船寇鎮(zhèn)江,齊慎等遁。

  丁酉(二十日),英人陷鎮(zhèn)江,副都統(tǒng)海齡死之。

  秋七月甲寅(初八日),英船寇江寧省城。命伊里布等議款。

  癸亥(十七日),耆英等請與英兵官定約,鈐御寶;諭:『朕因億萬生靈所系,允所請』。

  八月戊寅(初二日),耆英奏: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各海口,與英國定議通商。

  九月己未(十四日),以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廣州將軍,辦理善后事宜。

  乙亥(三十日),壁昌遷福州將軍。

  冬十一月甲子(二十日),命怡良查辦達(dá)洪阿等妄殺被難洋人。

  二十三年春三月丁卯(二十四日),怡良奏達(dá)洪阿、姚瑩并無戰(zhàn)功,命褫職逮問;尋免達(dá)洪阿、姚瑩治罪。

  夏四月庚子(二十七日),命耆英與英人會議通商。

  〔五月〕戊辰(二十六日),怡良病免,以劉韻珂為閩浙總督。

  冬十月己酉(初十日),耆英奏通商事竣,命回兩江總督任辦善后及上海通商事宜。

  二十四年夏四月壬子(十六日),臺灣匪平。

  六月己酉(十四日),定米利堅通商條約。

  二十五年春〔二月〕甲寅(二十三日),調(diào)惠吉為福建巡撫。

  夏四月甲辰(十四日),調(diào)吳其浚為福建巡撫、惠吉為云南巡撫。

  六月甲午(初四日),允比利時通商。

  辛丑(十一日),賑臺灣彰化縣地震災(zāi)民。

  秋七月辛未(十二日),允丹麻爾國通商。

  八月辛丑(十二日),調(diào)鄭祖琛為福建巡撫、吳其浚為山西巡撫。

  冬十二月戊戌(十一日),免臺灣道光二十年以前民欠租榖糧米。

  二十六年夏五月丁卯(十三日),英人退出舟山。

  冬十二月丙子(二十五日),調(diào)鄭祖琛為廣西巡撫、徐繼畬為福建巡撫。

  二十七年春二月丙子(二十六日),以福建海盜劫殺洋商,命劉韻珂等搜捕。

  〔三月〕戊戌(十九日),英船退出虎門。

  二十九年春二月辛丑(初二日),命劉韻珂撫恤臺灣北路水災(zāi)、震災(zāi)。

  冬十一月庚戌(十七日),臺灣嘉義縣匪徒吳吮等作亂,捕誅之。

  ——以上選自原書卷一七~一九(「本紀(jì)」一七~一九)。

  文宗本紀(jì)

  道光三十年冬十一月乙巳(十七日),劉韻珂免,以裕泰為閩浙總督。

  咸豐元年夏五月己巳(十九日),以季芝昌為閩浙總督。

  二年冬十月壬辰(十五日),季芝昌免,以吳文镕為閩浙總督。

  三年春三月庚申(十六日),以施得高為福建水師提督。

  夏五月壬子(初八日),王懿德奏海澄會匪陷同安、安溪、廈門,嚴(yán)飭之。

  六月甲申(十一日),福建臺灣土匪作亂。

  冬十一月丙午(初五日),福建官軍克復(fù)廈門

  四年春正月己未(十九日),以王懿德為閩浙總督,呂佺孫為福建巡撫。

  夏六月庚辰(十三日),詔曰:『中國??诔蹇谕ㄉ掏猓拇虿获?cè)?;近日乃有闖入金陵、鎮(zhèn)江之事,意欲何為?葉名琛即向各國夷酋正言阻止』。

  秋八月癸亥(二十七日),英、美二國兵船抵天津???,命桂良蒞事。

  五年春二月甲午朔,王懿德奏:『夷商來閩販茶,租賃民房久居,藉收茶稅』;從之。

  夏五月丙寅(初五日),恤福建陣亡知縣高鴻飛入祀京師昭忠祠,并于臺灣建祠。

  六年春二月丙午(十八日),英、美二國求改條約,下葉名琛知之。

  夏六月丁未(二十二日),葉名琛奏英、美、法各國公使以定約十二年請赴京重修條約;詔酌允變通,阻止來京。

  秋七月辛酉(初六日),王懿德呈進(jìn)美國國書;得旨:『更換條約難以準(zhǔn)行,仍令回廣東商訂』。

  九月壬午(二十八日),以東純?yōu)楦V輰④姟?br />
  冬十一月辛未(十七日),英人在廣東以查船構(gòu)釁,放炮攻城;紳團憤擊之,殲數(shù)百人;敕葉名琛相機辦理。

  七年春正月己卯(二十六日),葉名琛秦防剿英夷獲勝;得旨:『控制外夷,非內(nèi)地可比;定海前事,可取為鑒。其務(wù)操縱得宜,勿貽后悔;朕不為遙制也。下蘇、直、閩、浙各督撫知之』。

  冬十月甲戌(二十七日),以楊載福為福建陸路提督。

  十二月庚申(十三日),英人入廣東省城劫總督葉名琛以去;詔革名琛職,以黃宗漢為兩廣總督、柏貴署理。

  八年春正月丙戌(初九日),敕王懿德籌備海防。

  三月戊寅(初二日),俄船至天津,敕譚廷襄防堵。

  夏四月戊申(初三日),俄人請由陸路往來,英人、法人請隔數(shù)年進(jìn)京一次;詔不許。

  辛亥(初六日),譚廷襄呈進(jìn)美國國書,詔許減稅率、增口岸,仍不許入京。

  乙卯(初十日),英、法兵船入大沽,官軍退守;命僧格林沁備兵通州。

  辛酉(十六日),英、法船抵津關(guān),命大學(xué)士桂良、尚書花沙納往辦夷務(wù)。

  乙丑(二十日),英、法兵退三汊河,與俄、美來文請求議事大臣須有全權(quán)便宜行事,始可開議;桂良等以聞,詔許便宜行事。

  庚午(二十五日),英船開出大沽,桂良等奏:『英人之約:于鎮(zhèn)海、漢口通商,長江行輪,擇地設(shè)立領(lǐng)事,國使駐京』;上久而許之。

  五月丁亥(十三日),命廷臣集議:和、戰(zhàn)二者,兩害取其輕。

  庚寅(十六日),桂良等奏進(jìn)英、法訂約五十一款,并請先訂俄、美條約。

  丁酉(二十三日),桂良、花沙納奏進(jìn)俄、美、英、法四國條約;得旨:『既已蓋用關(guān)防,今復(fù)朱批「依議」,宜示四國照此辦理。至通商稅則,在上海議之』。

  冬十二月丁卯(二十六日),以何桂清為欽差大臣,辦理通商事宜。

  九年春正月壬申朔,桂良等奏:英人借口廣東有事,罷議回粵。

  戊戌(二十七日),桂良等奏英使堅欲進(jìn)京,敕僧格林沁嚴(yán)防???。

  夏四月壬戌(二十二日),王懿德免,以慶端為閩浙總督、羅遵殿為福建巡撫。

  五月丙申(二十七日),僧格林沁奏:『英船鳴炮闖入大沽,我軍開炮轟擊,擊沈多船;并有步隊上岸搦戰(zhàn),我軍徑前奮擊,擊斃數(shù)百名,其兵頭赫姓并被炮傷。我軍亦傷亡提督史榮椿、副將龍汝元等。夷船實時出口』。得旨:『將弁齊心協(xié)力,異常奮勇;先獎賞銀五千兩,并查明保奏』。

  戊戌(二十九日),詔:『夷人雖經(jīng)懲創(chuàng),仍宜設(shè)法撫馭;而派恒福專辦撫局,僧格林沁仍辦防務(wù)』。

  六月丙午(初八日),恒福奏:美人進(jìn)京換約;許之。

  庚申(初十日),以李若珠為福建陸路提督。

  辛酉(十一日),何桂清奏:英、法陸續(xù)回滬。

  秋七月己卯(十一日),美使華若翰遞國書,和約用寶在北塘交換。

  八月己未(二十二日),美人請先開市;以英、法約議未定,卻之。

  冬十月戊午(二十二日),美使請開潮州、臺灣通商口岸。

  十年春二月辛丑(初六日),何桂清奏:『上海英人經(jīng)華商開導(dǎo),索兵費一百萬、津約不能更易、入京換約;如不見許,即開船北駛』。詔僧格林沁嚴(yán)備津防后路,海運、漕運暫緩放洋。

  夏六月甲子(初二日),英船駛?cè)氡碧痢?br />
  庚辰(十八日),英、法兵登岸,遂踞北塘。

  己丑(二十七日),夷人犯新河,官軍退守塘沽。

  秋七月癸巳〔朔〕,大沽炮臺失守,提督樂善死之;優(yōu)恤建祠。

  辛丑(初九日),英人陷天津。

  八月癸亥(初二日),洋兵至通州。載垣誘擒英使巴夏禮,解京。

  戊辰(初七日),瑞麟等與洋兵戰(zhàn)于八里橋,不利。命恭親王奕欣為欽差大臣,辦理撫局。

  癸未(二十二日),圓明園災(zāi)。

  庚寅(二十九日),恭親王奏請還巴夏禮于英軍。

  九月乙巳(十五日),撫局成,恭親王奕欣奏請宣示中外,如約遵行。

  冬十二月己巳(初十日),始置總理各國通商事務(wù)衙門,命恭親王奕欣、桂良、文祥管理。以崇厚充三口通商大臣、薛煥兼辦上海等處通商事務(wù)。

  十一年夏六月庚申(初三日),布魯斯亞國換約通商。

  ——以上選自原書卷二○(「本紀(jì)」二○)。

  穆宗本紀(jì)

  咸豐十一年冬十二月丁丑(二十四日),褫閩浙總督慶端職,留任。

  同治元年春正月己亥(十六日),撤慶端任,命耆齡赴閩接辦援浙軍務(wù)。

  夏四月丙子(二十四日),臺灣會匪陷彰化。

  五月乙酉(初四日),徐宗干剿臺灣匪。

  六月甲戌(二十三日),定比利時通商條約。

  秋七月甲辰(二十三日),以慶端為福州將軍、耆齡為閩浙總督。

  丙午(二十五日),中葡商約成。

  八月丁丑(二十七日),臺灣軍解嘉義圍。

  九月甲戌(二十五日),允荷蘭立約通商。

  冬十一月壬子(初四日),臺灣會匪陷斗六門。

  十二月戊子(十一日),允普魯士換約。

  二年春三月甲子(十八日),耆齡遷福州將軍;以左宗棠為閩浙總督,節(jié)制兩省軍務(wù)。

  夏五月己巳(二十四日),定丹國通商條約。

  秋八月己丑(十五日),以剿辦臺灣賊匪調(diào)度乖方,褫吳鴻源職,逮問。

  己亥(二十五日),趣林文察渡臺剿匪。

  辛丑(二十七日),定荷蘭換約。

  冬十月辛丑(二十八日),英桂遷福州將軍。

  十二月乙未(二十三日),復(fù)彰化,臺灣兩路賊平。

  三年春正月己巳(二十七日),彰化匪首戴萬生伏誅。

  三月丙午(初六日),嘉義匪首林戇晟伏誅。

  夏五月丁未(初八日),允日斯巴尼亞立約通商,命薛煥、崇厚充全權(quán)大臣妥為辦理。

  冬十二月戊辰朔,閩軍剿漳州匪失利,林文察等死之。

  四年春正月辛亥(十五日),臺灣會匪平。

  二月癸巳(二十七日),福建官軍剿李世賢、汪海洋各股于古田、漳州,大捷。

  夏四月乙亥(十一日),臺灣肅清。

  五月壬子(十八日),官軍克漳州、南靖。

  冬十月癸巳(初二日),定比利時條約。

  五年夏六月庚寅(初三日),允左宗棠請,在閩建廠試造輪船。

  秋八月癸卯(十七日),調(diào)左宗棠為陜甘總督、吳棠為閩浙總督。

  九月丁巳朔,命譚廷襄會崇厚辦義國通商事務(wù)。

  癸未(二十七日),左宗棠請將閩、浙綠營減兵加餉、就餉練兵;允之。

  冬十月乙未(初十日),命沈葆楨總司福建船政事務(wù)。

  六年秋九月甲子(十三日),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言預(yù)籌修約事,諭曾國藩等各抒所見以聞。

  己巳(十八日),命丁日昌赴上海辦理義國換約。

  冬十二月丁酉(十八日),調(diào)吳棠為四川總督,以馬新貽為閩浙總督。

  七年秋七月乙未(二十日),調(diào)馬新貽為兩江總督,以英桂為閩浙總督。

  冬十一月庚子(二十七日),臺灣英領(lǐng)事縱洋將掠船、踞營署、焚局庫、勒兵費,諭總署詰辦、飭英桂等遴員交涉。

  八年夏六月壬子(十二日),命董恂、崇厚辦理奧斯馬加換約。

  冬十月辛丑(初三日),命董恂辦理美國換約。

  九年夏五月癸酉(初八日),始允英國設(shè)置沿海各口電線。

  六月癸亥(二十八日),命毛昶熙會同曾國藩查辦教案。命丁日昌赴天津幫辦洋務(wù)。

  秋七月丙戌(二十二日),諭曰:『海上水師,與江上水師截然不同。欲捍外侮、圖自強,非二十之久未易收效。然因事端艱巨、畏縮不為,則永無自強之日。近年來,內(nèi)外臣工值事急時,徒事張皇;禍患略平,又為茍安之計。即創(chuàng)立戰(zhàn)守章程而奉行不力,使朝廷謀議均屬具文。積習(xí)因循,焦憂曷釋!茲閩、滬兩廠輪船造成,馬新貽、丁日昌、英桂、沈葆楨各擇統(tǒng)將出洋、窮年練習(xí),以備不虞;廣東亦應(yīng)籌備輪船,瑞麟、李福泰務(wù)切實辦理。將校有熟諳風(fēng)濤沙線者,隨時擇保;即山野中或長于海戰(zhàn),亦當(dāng)隨時物色,量材超擢。各督、撫其統(tǒng)籌全局,以副委任』!

  八月己酉(十五日),召毛昶熙還,命李鴻章會曾國藩查辦天津教案。

  冬十月甲辰(十二日),天津制造局成。

  庚戌(十八日),日本請立約通商,允總署遴員議約。

  十年夏五月辛亥(二十二日),命李鴻章辦日本商約,應(yīng)寶時、陳欽為幫辦。

  秋九月壬寅(十五日),命恩錫往上海辦奧國換約。

  十一年冬十一月丁未(二十六日),李鴻章奏設(shè)招商局,試辦輪船分運江、浙漕糧。

  十二年夏四月丙辰(初八日),日本換約成。

  十三年春三月辛未(二十九日),日本兵艦泊廈門;諭沈葆楨統(tǒng)兵輪往,相機籌辦。

  夏四月丙戌(十四日),日本兵船抵臺灣,登岸與生番尋釁;命沈葆楨辦海防兼理各國事務(wù)大臣,江、廣沿海各口輪船以時調(diào)遣。

  五月壬子(十一日),日本攻臺灣番社。

  丙辰(十五日),允沈葆楨請,建臺灣??谂谂_、撫番社、撤疲兵。

  戊辰(二十七日),日本師船游弋福建各海口。日使柳原前光與總署王大臣商臺灣兵事。

  六月乙亥(初四日),諭飭總兵孫開華接辦廈門防務(wù)。

  癸未(十二日),允李鴻章請,以徐州唐定奎軍渡海赴臺。

  乙酉(十四日),諭沈葆楨部署南北路防守。

  秋七月丁未(初七日),李鶴年請閩省陸路選立練軍,議行。

  乙丑(二十五日),福建軍餉借用洋款二百萬,由海關(guān)稅分年抵還。

  九月庚戌(十一日),日本續(xù)遣大久保利通來與總署王大臣論臺灣番社兵事。

  辛酉(二十二日),王大臣與日使成議退兵回國,給日本難民恤金及臺灣軍費共五十萬。

  丙寅(二十七日),諭李鴻章等于總署條奏海防、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諸事詳議以聞。

  十一月壬子(十三日),日本退兵。

  ——以上選自原書卷二一~二二(「本紀(jì)」二一~二二)。

  德宗本紀(jì)

  光緒元年春正月戊申(初十日),予明故藩朱成功建祠臺灣,追謚「忠節(jié)」。

  庚戌(十二日),敕沈葆楨勘辦瑯■〈王喬〉筑城建邑、籌「開山撫番」事宜。

  二月甲申(十六日),臺灣生番亂,提督唐定奎剿之。

  夏四月己卯(十三日),唐定奎克臺灣南路番社。

  壬辰(二十六日),以沈葆楨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督南洋海防;李鴻章督北洋海防。

  秋七月甲辰(初十日),秘魯換約成。

  八月庚寅(二十六日),命丁日昌督福建船政。

  九月辛酉(二十八日),諭王凱泰區(qū)處臺灣生番。

  二年春三月己亥(初七日),予吳贊誠三品京堂,督辦福建船政。

  三年春三月辛巳(二十五日),除臺灣府屬雜餉、賑內(nèi)山饑番。

  夏四月己亥(十四日),總兵張其光攻臺灣率芒番社,克之。

  五月戊辰(十四日),日本阻琉球入貢,遣來使歸國。

  秋〔八月〕甲午(十二日),免臺灣同治十年供粟及糯米易榖。

  四年夏六月甲午(十六日),賑臺灣風(fēng)災(zāi)。

  冬十月戊戌(二十二日),臺灣后山加禮宛等社就撫,縛獻(xiàn)番目;誅之。

  五年冬十一月壬午(十三日),以劉坤一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六年秋八月己亥(初三日),巴西商約成。

  七年春二月戊戌(初六日),日本使臣宍戶璣來議琉球條款不協(xié),敕海疆戒備。

  夏四月己酉(十八日),曾紀(jì)澤與俄國改訂新約成。

  庚申(二十九日),賑臺北地震災(zāi)。

  秋九月乙未(初六日),劉坤一罷,以左宗棠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丙辰(二十七日),賑臺灣颶風(fēng)災(zāi)。

  是月,甘肅、臺灣地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