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元朝名臣事略 作者:元·蘇天爵


蘇天爵傳(元史卷一八三) 蘇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父志道,歷官嶺北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和林大饑,救荒有惠政,時稱能吏。天爵由國子學生公試,名在第一,釋褐,授從仕郎、大都路薊州判官。丁內(nèi)外艱,服除,調(diào)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國史院典籍官,升應奉翰林文字。至順元年,預修武宗實錄。二年,升修撰,擢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 明年,慮囚于湖北。湖北地僻遠,民獠所雜居,天爵冒瘴毒,徧歷其地。囚有言冤狀者,天爵曰:「憲司歲兩至,不言何也?」皆曰:「前此慮囚者,應故事耳。今聞御史至,當受刑,故不得不言。」天爵為之太息。每事必究心,雖盛暑,猶夜篝燈,治文書無倦。沅陵民文甲無子,育其甥雷乙,后乃生兩子,而出乙,乙俟兩子行賣茶,即舟中取斧,并斮殺之,沈斧水中,而血漬其衣,跡故在。事覺,乙具服,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獄釋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且不殺人,何以衣污血?又何以知斧在水中?又其居去殺人處甚近,何謂疑獄?」遂復置于理。常德民盧甲、莫乙、汪丙同出傭,而甲誤墮水死,甲弟之為僧者,欲私甲妻不得,訴甲妻與乙通,而殺其夫。乙不能明,誣服擊之死,斷其首棄草間,尸與仗棄譚氏家溝中。吏往索,果得髑髏,然尸與仗皆無有,而譚誣證曾見一尸,水漂去。天爵曰:「尸與仗縱存,今已八年,未有不腐者。」召譚詰之,則甲未死時,目已瞽,其言曾見一尸水漂去,妄也。天爵語吏曰:「此乃疑獄,況不止三年。」俱釋之。其明于詳讞,大抵類此。 入為監(jiān)察御史,道改奎章閣授經(jīng)郎。元統(tǒng)元年,復拜監(jiān)察御史,在官四閱月,章疏凡四十五上,自人君至朝廷政令、稽古禮文、閭閻幽隱,其關乎大體、系乎得失者,知無不言。所劾者五人,所薦舉者百有九人。明年,預修文宗實錄,遷翰林待制,尋除中書右司都事,兼經(jīng)筵參贊官。后至元二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臺都事。三年,遷禮部侍郎。五年,出為淮東道肅政廉訪使,憲綱大振,一道肅然。入為樞密院判官。明年,改吏部尚書,拜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復為吏部尚書,升參議中書省事。是時,朝廷更立宰相,庶務多所弛張,而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天爵知無不言,言無顧忌,夙夜謀畫,須發(fā)盡白。 至正二年,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遷陜西行臺侍御史。四年,召為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天爵自以起自諸生,進為師長,端己悉心,以范學者。明年,出為山東道肅政廉訪使,尋召還集賢,充京畿奉使宣撫,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貪,其興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糾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都人有包、韓之譽,然以忤時相意,竟坐不稱職罷歸。七年,天子察其誣,乃復起為湖北道宣慰使、浙東道廉訪使,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江浙財賦,居天下十七,事務最煩據(jù),天爵條分目別,細巨不遺。 九年,召為大都路都總管,以疾歸。俄復起為兩浙都轉(zhuǎn)運使,時鹽法弊甚,天爵拯治有方,所辦課為鈔八十萬錠,及期而足。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東,詔仍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總兵于饒、信,所克復者一路六縣。其方略之密,節(jié)制之嚴,雖老帥宿將不能過之。然以憂深病積,遂卒于軍中,年五十九。 天爵為學,博而知要,長于紀載,嘗著國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類七十卷。其為文,長于序事,平易溫厚,成一家言,而詩尤得古法,有詩稿七卷、文稿三十卷。于是中原前輩,凋謝殆盡,天爵獨身任一代文獻之寄,討論講辯,雖老不倦。晚歲,復以釋經(jīng)為己任。學者因其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其所著文,有松廳章疏五卷、春風亭筆記二卷,遼金紀年、黃河原委未及脫稿云。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元蘇天爵撰。天爵字伯修,真定人。由國子學生試第一,釋褐,授從仕郎、薊州判官,終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事跡具元史本傳。此書記元代名臣事實,始穆呼哩終劉因,凡四十七人。大抵據(jù)諸家文集所載墓碑、墓志、行狀、家傳為多,其雜書可征信者,亦采掇焉。一一注其所出,以示有征,蓋仿朱子名臣言行錄例,而始末較詳,又兼仿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例,但有所棄取,不盡錄全篇耳。后蘇霖作有官龜鑒,于當代事跡皆采是書;元史列傳亦皆與是書相出入,足知其不失為信史矣。 《元朝名臣事略》 元朝人物傳記資料選編。元蘇 《國朝名臣事略》目錄首頁元統(tǒng)乙亥(1335)建安余氏勤有書堂刊本 天爵(見《元文類》)編,十五卷,原題《國朝名臣事略》。書前有天歷二年(1329)序,故成書不得晚于此時。全書有元朝開國功臣、文臣、武將、學者四十七人的傳記,前四卷收蒙古、色目十二人,后十一卷收漢人三十五人。該書仿南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的體例,直接利用諸家文集中碑傳等原始資料成篇,但又不象杜書那樣全文照錄,而是按年按事選輯有關人的行狀、碑文、墓志、家傳及其它記載,分段注明出處,取詳去簡,棄去重復和蕪詞,使文字首尾一貫。每傳前有提要,概述傳主的氏族、籍、貫、簡歷、年歲等。傳主祖先功業(yè)卓著者,在正文下用小字摘注其事跡。文中涉及的事件、人物有它書可補充的,也用小字注出。這是中國傳記類史籍中一種創(chuàng)新的體裁。全書共引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選自元初著名文人王鶚、王盤、徐世隆、李謙、閻復、元明善等十余人的作品占一半以上,他們的文集今已不存,若干名篇賴該書得以保存,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端膸烊珪泛蛽?jù)它翻刻的幾個版本脫誤甚多,加上專名經(jīng)過改譯,面貌全非。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的元統(tǒng)乙亥(1335)建安余氏勤有書堂刊本,是該書最好的版本。 (周清澍) 《元朝名臣事略》 本書15卷,元蘇天爵編。蘇天爵本卷另有傳。他曾預修《武宗實錄》及《文宗實錄》,其著作流傳至今的,除本書外,還有《元文類》和《滋溪文稿》。另有《松廳章疏》和《春風亭筆記》等,都已散佚。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蘇天爵此書“記元代名臣事實,始木華黎,終劉因,凡四十七人。大抵據(jù)諸家文集所載墓碑、墓志、行狀、家傳為多,其雜書可征信者亦采納焉,一一注其所出,以示有征”,基本概括了本書特點。此書取材極廣博,其中有不少碑傳早已散佚,全靠此書保存下來,成為研究蒙元史的珍貴資料。清朝末年福建重刊姚燧《牧庵集》時,曾取此書“互相考證,借資審定”;繆荃孫輯元明善、閻復等人的文集,也從此書中搜集了許多資料。明朝初年纂修《元史》,取材于此書的更多,例如木華黎傳,差不多全采用此書。又此書47篇事略,都是元朝前期的名臣,前4卷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其余是漢人(其中無南人);而《元史》列傳前32卷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卷三十三以下都是漢人和南人,可見《元史》連列傳的編次也是仿照此書的。 此書元刊本極少見。1962年,中華書局根據(jù)元統(tǒng)乙亥(1335)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重新影印,開頭有韓儒林撰《影印元刊本國朝名臣事略序》,序文介紹了本書作者簡況、史料價值和版本狀況。這是目前最好而又容易找到的版本。過去通行的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刊本,是依據(jù)《四庫全書》于敏中家藏本刊印的,因為??辈痪畈欢鄾]有一篇沒有錯字和脫文,脫文多的竟達千字以上,甚至因《趙良弼傳》和《賈居貞傳》中間有缺頁,竟把兩傳并為一傳,而且人名、官名、地名都遵照乾隆皇帝的諭旨,一律加以改譯,給研究蒙元史的人帶來很大的不便,對一般讀者而言,更是莫大的障礙。 《四庫全書?治世龜鑒》(元)蘓天爵 撰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一 儒家類 治世龜鑒 提要 臣等謹案治世龜鑒一卷元蘇天爵撰天爵有名臣事畧別著録此書篇首結銜題中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叅知政事考元史天爵本傳凡兩拜是官一在至正七年一在至正十二年此書前有林興祖趙方二序皆標至正十二年壬辰正月則作于再任之日是時妖冦自淮右延及江東詔天爵總兵饒信克復一路六縣正干戈俶擾之際此書所采皆宋以前善政嘉言而大旨歸于培養(yǎng)元氣其目凡六一曰治體一曰用人一曰守令一曰愛民一曰為政而終之以止盜殆有深意也天爵著述載于本傳者名臣事畧十五卷文類七十卷松廳章疏五卷春風亭筆記二卷詩七卷文三十卷又載有遼金紀元黃河源委二書未及脫稿而不載此書此本為成化丙午吳江知縣太和陳堯弼所刋其時去至正壬辰纔百余年舊本流傳當有所據(jù)本傳葢偶遺之此亦足證元史之疎畧也 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