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蔡氏學(xué)案(黃宗羲原本黃百家纂輯全祖望補(bǔ)定)
西山蔡氏學(xué)案表
蔡元定(子)淵(孫)格
(父發(fā)。)陳光祖(子)沂(別見《北溪學(xué)案》。)
(晦翁門人。)
(延平、白水、籍翁泳
溪、屏山再傳。)熊剛大
(元城、龜山、譙葉釆(別見《木鍾學(xué)案》。)
氏、武夷、豫章熊慶冑
三傳。)
(涑水、二程四徐幾(并見《西山真氏學(xué)案》。)
傳。)熊酉
何云源(別見《九峰學(xué)案》。)
(子)沆
(子)沈(別為《九峰學(xué)案》。)
朱塾
朱埜(并見《晦翁學(xué)案》。)
楊至(別見《滄洲諸儒學(xué)案》。)
樓鑰(別見《丘劉諸儒學(xué)案》。)
劉爚
劉炳
劉砥
劉礪(并見《滄洲諸儒學(xué)案》。)
(并西山學(xué)侶。)
西山蔡氏學(xué)案序錄
祖望謹(jǐn)案:西山蔡文節(jié)公,領(lǐng)袖朱門,然其律呂象數(shù)之學(xué),蓋得之其家庭之傳。惜夫《翁季錄》之不存也。述《西山蔡氏學(xué)案》。(梓材案:《文節(jié)傳》原附《晦翁學(xué)案》,謝山始別為《西山蔡氏學(xué)案》。)
◆晦翁門人(劉、李再傳。)
文節(jié)蔡西山先生元定(父發(fā)。)
蔡元定,字季通,建之建陽人。父發(fā),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氏《語錄》、邵氏《經(jīng)世》、張氏《正蒙》授先生,曰:「此孔、孟正脈也?!瓜壬詈淞x。既長,辨晰益精。聞朱文公名,往師之。文公叩其學(xué),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dāng)在弟子列?!顾姆絹韺W(xué)者,必俾先從先生質(zhì)正焉。從臣尤公袤、楊公萬里薦,堅(jiān)以疾辭。慶元初年,韓侂冑禁偽學(xué),御史沈繼祖奏「朱熹剽竊張載、程頤之余論,寓以吃菜事魔之妖術(shù),以簧鼓后進(jìn),張浮駕誕,私立品題,收召四方無行誼之徒,以益其黨伍,相與餐粗食淡,衣帶博,潛形匿跡,如鬼如蜮。其徒蔡元定佐之為妖,乞送別州編管」。先生曰:「化性起偽,惡得無罪?!顾熘喌乐???たh捕甚急,先生毅然上道。文公與諸所從游百余人送別蕭寺,坐客感嘆,有泣下者。文公視先生不異平時(shí),因曰:「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之矣。」杖屨同其子沈行三千里,腳為流血,至舂陵,遠(yuǎn)近從者日眾?;蛑^宜謝生徒,先生曰:「彼以學(xué)來,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貽書訓(xùn)諸子曰:「獨(dú)行不愧影,獨(dú)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挂蝗眨^沈曰:「可謝客,吾欲安靜,以還造化舊物?!归喨?,卒于貶所。嘉定三年,贈迪功郎,謚文節(jié)。先生從文公游最久,精識博聞,同輩皆不能及。尤長于天文、地理、樂律、歷數(shù)、兵陳之說。凡古書盤錯(cuò)肯綮,學(xué)者讀之不能以句,先生爬梳剖析,細(xì)入秋毫,莫不暢達(dá)。文公嘗曰:「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褂衷唬骸冈旎⒚?,惟深于理者能識之,吾與季通言而不厭也。」先生處家,以孝弟忠信儀刑子孫。而其教人也,以性與天道為先。自本而支,自原而流,聞?wù)吣慌d起。所著《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jīng)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陳圖說》。子淵、沆、沈,并躬耕不仕。
西山律呂新書
律呂本原
黃鍾第一(以《漢志》斛銘文定。)
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
黃鍾者,陽聲之始,陽氣之動也,故其數(shù)。分寸之?dāng)?shù)九,具于聲氣之元,不可得而見。及斷竹為管,吹之而聲和,候之而氣應(yīng),而后數(shù)始形焉。均其長,得九寸,審其圍,得九分,(此章凡言分者,皆十分寸之一。)積其實(shí),得八百一十分,是為律本。度量衡權(quán)于是而受法,十一律由是而損益焉。黃鍾之實(shí)第二以(《淮南子》、《漢前志》定其寸分厘毫絲之法,以律書生鍾分定。)
子一,黃鍾之律。
丑三,為絲法。
寅九,為寸數(shù)。
卯二十七,為毫法。
辰八十一,為分?jǐn)?shù)。
巳二百四十三,為厘法。
午七百二十九,為厘數(shù)。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為分法。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為毫數(shù)。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寸法。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為絲數(shù)。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黃鍾之實(shí)。
案:黃鍾九寸,以三分為損益,故以三歷十二辰,得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黃鍾之實(shí)。其十二辰所得之?dāng)?shù),在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為黃鍾寸分厘毫絲之?dāng)?shù),在亥酉未巳卯丑六陰辰,為黃鍾寸分厘毫絲之法。其寸分厘毫絲之法,皆用九數(shù),故九絲為毫,九毫為厘,九厘為分,九分為寸,由是三分損益,以生十一律焉?;蛟唬骸笍絿?,以十為法,而相生之分厘毫絲以九為法,何也﹖」曰:「以十為法者,天地之全數(shù)也。以九為法者,因三分損益而立也?!裹S鍾生十一律第三
子一分。
一為九寸。
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
一為一寸。
卯二十七分十六。
三為一寸,一為三分。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九為一寸,一為一分。
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二十七為一寸,三為一分,一為三厘。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八十一為一寸,九為一分,一為一厘。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二百四十三為一寸,二十七為一分,三為一厘,一為三毫。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七百二十九為一寸,八十一為一分,九為一厘,一為一毫。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二百四十三為一分,二十七為一厘,三為一毫,一為三絲。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七百二十九為一分,八十一為一厘,九為一毫,一為一絲。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二百四十三為一厘,二十七為一毫,三為一絲,一為三忽。
案:黃鍾生十一律,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皆下生,丑卯巳未酉亥六陰辰皆上生。其上以三歷十二辰者,皆黃鍾之全數(shù);其下陰數(shù)以倍者,(即算法倍其實(shí)。)三分本律而損其一也。陽數(shù)以四者,(即算法四其實(shí)。)三分本律而增其一也。六陽辰當(dāng)位自得,六陰辰則居其沖,其林鍾、南呂、應(yīng)鍾三呂在陰,無所增損,其大呂、夾鍾、仲呂三呂在陽,則用倍數(shù),方與十二月之氣相應(yīng),蓋陰之從陽,自然之理也。
子黃鍾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全九寸,半無。
丑林鍾十一萬八千九十八。
全六寸,半三寸不用。
寅太蔟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
全八寸,半四寸。
卯南呂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
全五寸三分,半二寸六分不用。
辰姑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
全七寸一分,半三寸五分。
巳應(yīng)鍾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
全四寸六分六厘,半二寸三分三厘不用。
午蕤賓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
全六寸二分八厘,半三寸一分四厘。
未大呂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
全八寸三分七厘六毫,半四寸一分八厘三毫。
申夷則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全五寸五分五厘一毫,半二寸七分二厘五毫。
酉夾鍾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
全七寸四分三厘七毫三絲,半三寸六分六厘三毫六絲。
戌無射九萬八千三百四。
全四寸八分八厘四毫八絲,半二寸四分四厘二毫四絲。
亥仲呂十三萬一千七十二。
全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絲六忽,(余二算。)半三寸二分八厘六毫二絲三忽。
案:十二律之實(shí),約以寸法,則黃鍾、林鍾、太蔟得全寸;約以分法,則南呂、姑洗得全分;約以厘法,則應(yīng)鍾,蕤賓得全厘;約以毫法,則大呂、夷則得全毫;約以絲法,則夾鍾、無射得全絲。至仲呂之實(shí),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盡,二算其數(shù)不行,此律之所以止于十二也。變律第五
黃鍾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小分四百八十六。)
全八寸七分八厘一毫六絲二忽不用,半四寸三分八厘五毫三絲一忽。
林鍾十一萬六千五百八。(小分三百二十四。)
全五寸八分二厘四毫一絲一忽三初,半二寸八分五厘六毫五絲六初。
太蔟十五萬五千三百四十四。(小分四百三十二。)
全七寸八分二毫四絲四忽七初不用,半三寸八分四厘五毫六絲六忽八初。
南呂十萬三千五百六十三。(小分四十五。)
全五寸二分三厘一毫六絲一初六秒,半二寸五分六厘七絲四忽五初三秒。
姑洗十三萬八千八十四。(小分六十。)
全七寸一厘二毫二絲二初二秒不用,半三寸四分五厘一毫一絲一初一秒。
應(yīng)鍾九萬二千五十六。(小分四十。)
全四寸六分七毫四絲三忽一初四秒,(余一算。)半二寸三分三毫六絲六忽六秒強(qiáng)不用。
案:十二律各自為宮,以生五聲二變,其黃鍾、林鍾,太蔟、南呂、姑洗、應(yīng)鍾六律則能具足。至蕤賓、大呂、夷則、夾鍾、無射、仲呂六律,則取黃鍾、林鍾、太蔟、南呂、姑洗、應(yīng)鍾六律之聲,少下不和,故有變律。變律者,其聲近正,而稍高于正律也。然仲呂之實(shí)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盡,二算既不可行,當(dāng)有以通之。律當(dāng)變者有六,故置一而六三之得七百二十九。以七百二十九因仲呂之實(shí)十三萬一千七十二,為九千五百五十五萬一千四百八十八,三分損益,再生黃鍾、林鍾、太蔟、南呂、姑洗、應(yīng)鍾六律。又以七百二十九歸之,以從十二律之?dāng)?shù),紀(jì)其余分,以為忽秒,然后洪纖高下不相奪倫。至應(yīng)鍾之實(shí)六千七百一十萬八千八百六十四,以三分之又不盡,一算數(shù)又不可行,此變律之所以止于六也。變律非正律,故不為宮也。律生五聲圖第六
宮聲八十一,商聲七十二,角聲六十四,微聲五十四,羽聲四十八。
案:黃鍾之?dāng)?shù)九九八十一,是為五聲之本。三分損一,以下生征。征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商三分損一,以下生羽。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至角生之?dāng)?shù)六十四,以三分之不盡,一算數(shù)不可行,此聲之?dāng)?shù)所以止于五也?;蛟唬骸复它S鍾一均五聲之?dāng)?shù),他律不然?!乖唬骸钢帽韭芍畬?shí)以九九,因之三分損益,以為五聲。再以本律之實(shí)約之,則宮固八十一,商亦七十二,角亦六十四,微亦五十四,羽亦四十八矣?!棺兟暤谄?
變宮聲四十二,(小分六。)尊征聲五十六。(小分八。)
案:五聲宮與商,商與角,征與羽,相去各一律。至角與征,羽與宮,相去乃二律。相去一律則音節(jié)和,相去二律則音節(jié)遠(yuǎn)。故角征之閑,近征收一聲,比征少下,故謂之變征;羽宮之閑,近宮收一聲,少高于宮,故謂之變宮也。角聲之實(shí)六十有四,以三分之不盡,一算既不可行,當(dāng)有以通之。聲之變者二,故置一而兩三之得九。以九因角聲之實(shí)六十有四,得五百七十六,三分損益,再生變征、變宮二聲。以九歸之,以從五聲之?dāng)?shù),存其余數(shù),以為強(qiáng)弱。至變征之?dāng)?shù)五百一十二,以三分之又不盡,二算其數(shù)又不行,此變聲之所以止于二也。變宮、變征,宮不成宮,征不成征,古人謂之和繆。又曰:「所以濟(jì)五聲之不及也?!棺兟暦钦?,故不為調(diào)也。八十四聲圖第八(正律墨書,變律朱書,半聲朱書,半聲墨書。)十一月黃鍾宮六月林鍾宮黃鍾征正月太蔟宮林鍾征黃鍾商八月南呂宮太蔟征林鍾商黃鍾羽三月姑洗宮南宮征太蔟商林鐘羽黃鐘角十月應(yīng)鍾宮姑洗征南宮商太蔟羽林鍾角黃鍾變宮五月蕤賓宮應(yīng)鍾征姑洗商南呂羽太蔟角林鍾變宮黃鍾變征十二月大呂宮蕤賓征應(yīng)鍾商姑洗羽南呂角太蔟變宮林鍾變征七月夷則宮大呂征蕤賓商應(yīng)鍾羽姑洗角南呂變宮太蔟變征二月夾鍾宮夷則征大呂商蕤賓羽應(yīng)鍾角姑洗變宮南呂變征九月無射宮夾鍾征夷則商大呂羽蕤賓角應(yīng)鍾變宮姑洗變征四月仲呂宮無射征夾鍾商夷則羽大呂角蕤鍾變宮應(yīng)鍾變征
黃鍾變仲呂征無射商夾鍾羽夷則角大呂變宮蕤賓變征
林鍾變仲呂商無射羽夾鍾角夷則變宮大呂變征
大蔟變仲呂羽無射角夾鍾變宮夷則變征
南呂變仲呂角無射變宮夾鍾變征
姑洗變仲呂變征無射變征
應(yīng)鍾變仲呂變征
案:律呂之?dāng)?shù),往而不返,故黃鍾不復(fù)為他律役,所用七聲,皆正律,無空積忽微。自林鍾而下,則有半聲,(大呂、太蔟一半聲。夾鍾、姑洗二半聲。蕤賓、林鍾四半聲。夷則、南呂五半聲。無射、應(yīng)鍾六半聲。仲呂為十二律之窮,三半聲。)自蕤賓而下,則有變律,(蕤賓一變律。大呂二變律。夷則三變律。。夾鍾四變律。無射五變律。仲呂六變律。)皆有空積忽微,不得其正。故黃鍾獨(dú)為聲氣之元,雖十二律八十四聲,皆黃鍾所生。然黃鐘一均,所謂純粹中之純粹者。八十四聲,正律六十三,變律二十一。六十三者,九七之?dāng)?shù)也。二十一者,三七之?dāng)?shù)也。六十調(diào)圖第九(以《周禮》、《淮南子》、《禮記》鄭氏《注》孔氏《正義定》。
宮商角變征征羽變宮
黃鍾宮黃(正)太(正)姑(正)蕤(正)林(正)南(正)應(yīng)(正)無射商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仲(半)林(變半)南(變半)夷則角夷(正)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夾(半)仲(半)林(半變)仲呂征仲(正)林(變)南(變)應(yīng)(變)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夾鍾羽夾(正)仲(正)林(變)南(變)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大呂宮大(正)夾(正)仲(正)林(變)夷(正)無(正)黃(半變)應(yīng)鍾商應(yīng)(正)大(半)夾(半)仲(半)蕤(半)夷(半)無(半)南呂角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姑(半)蕤(半)夷(半)蕤賓征蕤(正)夷(半)無(正)黃(變半)大(半)夾(半)仲(半)姑洗羽姑(正)蕤(正)夷(正)無(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太蔟宮太(正)姑(正)蕤(正)夷(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黃鍾商黃(正)太(正)姑(正)蕤(正)林(正)南(正)應(yīng)(正)無射角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仲(半)林(變半)南(變半)林鍾征林(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太(半)姑(半)蕤(半)仲呂羽仲(正)林(變)南(變)應(yīng)(變)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夾鍾宮夾(正)仲(正)林(變)南(變)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大呂商大(正)夾(正)仲(正)林(變)夷(正)無(正)黃(變半)應(yīng)鍾角應(yīng)(正)大(半)夾(半)仲(半)蕤(半)夷(半)無(半)夷則征夷(正)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夾(半)仲(半)林(變半)蕤賓羽蕤(正)夷(半)無(正)黃(變半)大(半)夾(半)仲(半)姑洗宮姑(正)蕤(正)夷(正)無(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太蔟商太(正)姑(正)蕤(正)夷(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黃鍾角黃(正)太(正)姑(正)蕤(正)林(正)南(正)應(yīng)(正)南呂征南(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姑(半)蕤(半)林鍾羽林(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太(半)姑(半)蕤(半)仲呂宮仲(正)林(變)南(變)應(yīng)(變)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夾鍾商夾(正)仲(正)林(變)南(變)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大呂角大(正)夾(正)仲(正)林(變)夷(正)無(正)黃(變半)無射征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仲(半)林(變半)南(變半)夷則羽夷(正)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夾(半)仲(半)林(變半)蕤賓宮蕤(正)夷(半)無(正)黃(變半)大(半)夾(半)仲(半)姑洗商姑(正)蕤(正)夷(正)無(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太蔟角大(正)姑(正)蕤(正)夷(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應(yīng)鍾征應(yīng)(正)大(半)夾(半)仲(半)蕤(半)夷(半)無(半)南呂羽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姑(半)蕤(半)夷(半)林鍾宮林(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太(半)姑(半)蕤(半)仲呂商仲(正)林(變)南(變)應(yīng)(變)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夾鍾角夾(正)仲(正)林(變)南(變)無(正)黃(變半)太(變半)黃鍾征黃(正)太(正)姑(正)蕤(正)林(正)南(正)應(yīng)(正)無射羽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仲(半)林(變半)南(變半)夷則宮夷(正)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夾(半)仲(半)林(變半)蕤賓商蕤(正)夷(半)無(正)黃(變半)大(半)夾(半)仲(半)姑洗角姑(正)蕤(正)夷(正)無(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大呂征大(正)夾(正)仲(正)林(變)夷(正)無(正)黃(變半)應(yīng)鍾羽應(yīng)(正)大(半)夾(半)仲(半)蕤(半)夷(半)無(半)南呂宮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姑(半)蕤(半)夷(半)林鍾商林(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太(半)姑(半)蕤(半)仲呂角仲(正)林(變)南(變)應(yīng)(變)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太蔟征太(正)姑(正)蕤(正)夷(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黃鍾羽黃(正)太(正)姑(正)蕤(正)林(正)南(正)應(yīng)(正)無射宮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姑(變半)仲(半)林(變半)南(變半)夷則商夷(正)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夾(半)仲(半)林(變半)蕤賓角蕤(正)夷(半)無(正)黃(變半)大(半)夾(半)仲(半)夾鍾征夾(正)仲(正)林(變)南(變)無(正)黃(變半)太(變半)大呂羽大(正)夾(正)仲(正)林(變)夷(正)無(正)黃(變半)應(yīng)鍾宮應(yīng)(正)大(半)夾(半)仲(半)蕤(半)夷(半)無(半)南呂商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姑(半)蕤(半)夷(半)林鍾角林(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太(半)姑(半)蕤(半)姑洗征姑(正)蕤(正)夷(正)無(正)應(yīng)(正)大(半)夾(半)太蔟羽太(正)姑(正)蕤(正)夷(正)南(正)應(yīng)(正)大(半)
案:十二律旋相為宮,各有七聲,合八十四聲。宮聲十二,商聲十二,角聲十二,征聲十二,羽聲十二,凡六十聲,為六十調(diào)。其變宮十二,在羽聲之后,宮聲之前。變征十二,在角聲之后,征聲之前。宮不成宮,征不成征,凡二十四聲,不可為調(diào)。黃鍾宮至夾鍾羽并用黃鍾起調(diào),黃鍾畢曲。大呂宮至姑洗羽并用大呂起調(diào),大呂畢曲。太蔟宮至仲呂羽并用太蔟起調(diào),太蔟畢曲。夾鍾宮至蕤賓羽并用夾鍾起調(diào),夾鍾畢曲。姑洗宮至林鍾羽并用姑洗起調(diào),姑洗畢曲。仲呂宮至夷則羽并用仲呂起調(diào),仲呂畢曲。蕤賓宮至南呂羽并用蕤賓起調(diào),蕤賓畢曲。林鍾宮至無射羽并用林鍾起調(diào),林鍾畢曲。夷則宮至應(yīng)鍾羽并用夷則起調(diào),夷則畢曲。南呂宮至黃鍾羽并用南呂起調(diào),南呂畢曲。無射宮至大呂羽并用無射起調(diào),無射畢曲。應(yīng)鍾宮至太蔟羽并用應(yīng)鍾起調(diào),應(yīng)鍾畢曲。是為六十調(diào)。六十調(diào)即十二律也,十二律即一黃鍾也。黃鍾生十二律,十二律生五聲,二變五聲各為綱紀(jì),以成六十調(diào)。六十調(diào)皆黃鍾損益之變也。候氣第十候
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桉。每律各一桉,內(nèi)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實(shí)其端,覆以緹素,桉歷而候之。氣至則吹灰動素。小動為氣和;大動為君弱臣強(qiáng),專政之應(yīng);不動為君嚴(yán)猛之應(yīng)。
案:陽生于《復(fù)》,陰生于《姤》,如環(huán)無端。今律呂之?dāng)?shù),三分損益,終不復(fù)始,何也﹖曰:「陽之升,始于子,午雖陰生、而陽之升于上者未已,至亥而后窮上反下。陰之升,始于午,子雖陽生,而陰之升于上者亦未已,至巳而后窮上反下。律于陰則不書,故終不復(fù)始也。是以升陽之?dāng)?shù),自子至巳差強(qiáng),在律為尤強(qiáng),在呂為少弱,自午至亥漸弱,在律為尤弱,在呂為差強(qiáng)。分?jǐn)?shù)多寡,雖若不齊,然其絲分毫別,各有條理,此氣之所以飛灰,聲之所以中律也。」審度第十一
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長短也。生于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者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凡黍?qū)嵱诠苤?,則十二黍三分黍之一而滿一分,積九十分則千有二百黍矣。故此九十黍之?dāng)?shù),與下章千二百黍之?dāng)?shù),其實(shí)一也。)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嘉量第十二
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生于黃鍾之容,以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shí)其龠,以井水平其,以度數(shù)審其容。(一龠積八百一十分。合龠為合,兩龠也。積一千六百二十分。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謹(jǐn)權(quán)衡第十三
權(quán)衡者,銖兩斤鈞石,所以權(quán)輕重也。生于黃鍾之重,以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shí)其龠,百黍一銖,一龠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兩龠也。)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朱子曰:「古樂之亡久矣!吾友建陽蔡君元定季通著書兩卷,凡若干言,雖多出于近世之所未講,而實(shí)無一字不本于古人已試之成法。蓋若黃鍾圍徑之?dāng)?shù),則漢斛之積分可考;寸以九分為法,則淮南、太史、小司馬之說可推;五聲二變之?dāng)?shù),變律半聲之例,則杜氏之《通典》具焉;變宮、變征之不得為調(diào),則孔氏之《禮疏》因亦可見。至于先求聲氣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則尤所謂卓然者,而亦班班雜見于兩漢之志、蔡邕之說與夫《國朝會要》以及程子、張子之言?!?
附錄
西山師事晦翁,而晦翁顧曰:「季通吾老友也?!狗残耘c天道之妙,他弟子不得聞?wù)?,必以語季通焉。異篇奧傳,微辭突義,多先令討究而后親折衷之。故嘗輯其問答之辭曰《翁季錄》。
晦翁往凈安寺候元定。元定自府乘舟就貶所,過凈安,晦翁出寺門接之。坐僧方font color=red>,寒暄外,無嗟勞語,以連日讀《參同契》所疑叩蔡,蔡應(yīng)答灑然。少遲,諸人醵酒至,飲皆醉?;尬涕g行,列坐寺前橋上飲,寺又飲,晦翁醉睡。方坐飲橋上,詹元善即退去,晦翁曰「此人富貴氣?!梗ā秳e錄》。)
晦翁致書曰:「每念遠(yuǎn)別,不勝悵惘。至于讀書玩理,欲講而無從,又不但常人離別之思也。某連日讀《參同契》,頗有趣,知千周萬,非虛言也?!?
又曰:「平日相聚,未知其為樂,別后乃覺闕事??蓢@,可嘆!」
又曰:「病足,未能平步。氣血日衰,前去光景,想已不多。病中塊坐,又未息心休養(yǎng),才翻動冊子,便覺前人闊略病敗。欲以告人,而無可告者,又不免輒起著述之念。亦是閑中一大魔障,欲力去而未能。以此極思向來承晤之樂,未知此生能復(fù)相從如往時(shí)否耳﹖」
又曰:「季通一生,飽觀江湖表里形勢,不為無補(bǔ),甚恨匏系不能與之俱行。其律書法度甚精,近世諸儒皆莫能及。但吹律未諧,歸來更須細(xì)尋討耳?!?
戊午歲,西山先生卒。十一月六日,晦翁遣男祭其葬。于其行也,哭而送之曰:「嗚呼季通,而至斯邪!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可復(fù)得而見矣!天之生是人也,果何為邪﹖西山之顛,君擇而居;西山之下,又卜而藏。而我于君之生,既未得造其廬,以遂半山之約,至于今日,不能扶曳病軀,以視君之反此真宅,而永訣以終天也。并游之好,同志之樂,已矣,已矣!哀哉!哀哉!」
黃勉齋曰:「晦翁先生之門,從游者多矣。公之來,先生必留數(shù)日,往往通夕對不暇寢。從先生游者,歸必過公之家,聽其言論,不忍去;去皆充然有所得也。蓋公負(fù)英邁之氣,蘊(yùn)該洽之學(xué),智極乎道德性命之原,行謹(jǐn)乎家庭唯諾之際,于先生之門,可謂杰然者矣?!?
唐□□曰:「濂溪、明道、伊川,講道盛矣,因子明理,復(fù)有一邵康節(jié)出焉。晦庵、南軒、東萊講道盛矣,因子明理,復(fù)有一蔡西山出焉???、孟教人,言理不言數(shù),邵、蔡二子欲發(fā)諸子之所未發(fā),而使理與數(shù)燦然于天地之閑,其功亦不細(xì)矣。」
(梓材謹(jǐn)案:蔡氏《九儒書》載《鶴林玉露》與此條同,第伊川下有橫渠,東萊下有象山,「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數(shù)」下有云「然天地之閑,有理必有數(shù),二者未嘗相離,《河圖》、《洛書》與危微精一之語并傳」。末又云「近年以來,八君子之學(xué)固人傳其訓(xùn),家有其書,而邵、蔡之學(xué)則幾人無傳矣」。)
王深寧《困學(xué)紀(jì)聞》曰:「朱文公謂蔡季通曰:『身勞而心安者為之,利少而義多者為之。』」(補(bǔ)。)
◆西山學(xué)侶
宣獻(xiàn)樓攻媿先生鑰(別見《丘劉諸儒學(xué)案》。)
文簡劉云莊先生爚
侍郎劉先生炳
劉先生砥
劉先生礪(并見《滄洲諸儒學(xué)案》。)
◆西山家學(xué)(劉、李三傳。)
隱君蔡節(jié)齋先生淵
蔡淵,字伯靜,號節(jié)齋,西山先生之長子也。先生于《易》一書,沈潛反復(fù),積之有年,精神之極,神明通之,著為《訓(xùn)解》、《意言》、《辭象》,分為四卷。董氏真卿曰:「其書經(jīng)二篇,以孔子《大象》置逐卦辭之下,《彖傳》又置《大象》之后,《小象》置各爻辭之后,皆低一字,以別卦;《爻辭》、《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亦低一字書。又有《卦爻辭旨》,論六十四卦大義?!兑紫笠庋浴冯s論卦爻《十翼》象數(shù),《余論》雜論《易》大義。(云濠案:《經(jīng)義考》引董說「《《易》大義」下,又有「古《易》韻」。)開禧乙丑自序」云。
(梓材謹(jǐn)案:節(jié)齋兄弟皆朱子門人,而實(shí)本于家學(xué),故以家學(xué)標(biāo)之。)
易象意言
-者,奇也,陽之?dāng)?shù)也。者,耦也,陰之?dāng)?shù)也。伏羲氏畫—以象陽,畫以象陰。見陰陽之中,各復(fù)生陰陽,故再倍而三,為卦者八,所謂小成者是也。因而重之,故三倍而六,為卦者六十有四,下三畫為貞,而上三畫為悔也。
爻有四象,少陽、少陰、老陽、老陰也。少陽之?dāng)?shù)七,少陰之?dāng)?shù)八,老陽之?dāng)?shù)九,老陰之?dāng)?shù)六。老變而少不變,圣人取變者為用,故陽爻曰九,陰爻曰六。
六七八九者,陰陽之用數(shù)也。陽以進(jìn)為用,故少于七而老于九。陰以退為用,故少于八而老于六。
凡爻位俱陽與爻位俱陰為當(dāng)位,或陽爻位陰或陰爻位陽為不當(dāng)位。
六位之卦,初與四為應(yīng)位,二與五為應(yīng)位,三與上為應(yīng)位。陽爻遇陰爻,陰爻遇陽爻,則為有應(yīng)。若陽爻遇陽爻,陰爻遇陰爻,則為應(yīng)。
六位之卦,三與五為陽,二與四為陰。陽以升為用,故進(jìn)成乎五。陰以降為用,故退成乎二。五者,陽成而得中也;二者,陰成而得中也,故皆吉。三陽剛未成而不中故危,四陰柔未成而不中故懼。
凡兩爻相比,在下曰承,在上曰乘。以陰承陽,以陽乘陰,為順;以陽承陰,以陰乘陽,為逆。
中則不失乎善,偏則流為惡。八卦相錯(cuò),惟二五得中。
后世互體之說,不可謂全無義理?!跺鑲鳌费詣?cè)嵘舷峦鶃碚撸素浴峨S》、《蠱》、《賁》、《咸》、《恒》、《損》、《益》、《渙》也。止言剛來者,《訟》、《妄》二卦。在八卦者,或曰柔上剛下,或曰剛上柔下,或止曰上下。然其為卦,皆三陰三陽,本具《干》、《坤》之體,而上下交往來也?!陡伞穭偨弧独ぁ范伞墩稹?、《坎》、《艮》,《坤》柔交《干》而成《巽》、《離》、《兌》。故言剛來剛下者,明《干》剛在上而下交《坤》。言柔來柔下者,明《坤》柔在上而下交《干》也,若剛上之與柔上,則又《干》剛在下而上交《坤》,《坤》柔在下而上交《干》者也,是皆本諸《干》、《坤》之交而互取之耳。至于《訟》與《妄》,則止言剛來。剛自外來,蓋其為卦皆四陽二陰,非《干》、《坤》上下之交者。故《干》體居上不動,而所以為《坎》、為《震》之剛者,皆自外來也。夫子言卦變之義,于此可見其兩端焉。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兑住分溃酪?。《震》、《艮》陽卦,《震》取初,《艮》取上者,理當(dāng)然也?!顿恪贰ⅰ秲丁逢庁?,與《震》、《艮》為對者也,乃不取初上之陰。而取二五之陽也。至于《復(fù)》、《姤》、《夬》、《剝》之類,莫不取陽為用焉。是知陽能生,陰不能生,《易》之本也,非圣人特賤乎陰而不取也。
《干》、《坤》體純,《坎》、《離》體交,而其用皆在中,故《干》、《坤》、《坎》、《離》之用,皆在二五也。至于《干》、《坤》相錯(cuò)則為《泰》、《否》,《坎》、《離》相錯(cuò)則為《既濟(jì)》、《未濟(jì)》,亦皆主二五為用也。
《干》、《坤》、《屯》、《蒙》,《卦》之名也。健順動說,卦之性也。天地風(fēng)雷,卦之象也。陰陽剛?cè)?,卦之才也。中正危懼,卦之位也。?yīng)害遠(yuǎn)近,卦之情也。上下乘承,卦之體也。元亨利貞,卦之辭也。剛?cè)嵬鶃恚灾円?。太極,理也。陰陽,氣也。剛?cè)幔|(zhì)也。干者,太極之動,故釋《彖》不言陰陽剛?cè)??!独ぁ分髻|(zhì),故以柔言。《否》、《泰》交不交氣也,又具《干》,《坤》之體,故皆以陰陽言?!斗瘛奉愑凇独ぁ?,故又以剛?cè)嵫?。余卦不滯乎事,則滯乎物,故皆以剛?cè)嵫浴?
「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易與變本一事也,未入用則謂之易,已入用則謂之變,蓋易無體而變有體也。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陰陽剛?cè)峤援嬕?,未入用則謂之陰陽,已入用則謂之剛?cè)?,蓋陰陽氣而剛?cè)豳|(zhì)也。故夫子釋《干》、《坤》闔辟曰變,而不曰易,釋卦爻之用曰剛?cè)?,而不曰陰陽?
天數(shù)始于一,地?cái)?shù)始于二,陰首而從陽者也。先陽而動則迷,從陽之后則得,故曰先迷后得主利。
天數(shù)終于九,地?cái)?shù)終于十。陽終代,其終者地也,故曰地道成,而代有終也。
伏羲八卦之序,以二氣消長成。文王八卦之序,以萬物盛衰成。伏羲八卦是造化生物之理,文王八卦是造化運(yùn)行之理。
天地者,其體也。四時(shí)者,其用也。日月所以為四時(shí),至德所以生天地。
《易》之道,有己正而他爻取之以為邪者,有己兇而他爻得之以獲吉者。《屯》之初,非不正也,而二近之則以為寇?!堵谩分希遣粌匆?,而五承之以得譽(yù)命。
《干》知太始,《坤》作成物,故知者《干》道,作者《坤》道。夫子于《干》則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干》能兼《坤》,故知與行無不盡也。至于《坤》則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独ぁ烦小陡伞范姓?,故特言行之而已。程子謂「《干》是圣人之事,《坤》是學(xué)者之事」,蓋《干》能盡知與行,而《坤》則但能行之而已,此所以為有閑也。
伏羲八卦,對待者也,體靜而生,則吉兇悔吝由乎我,故曰先天。文王八卦,流行者也,體動而成,則吉兇悔吝奉乎天,故曰后天。
《易》中之言仁,或?yàn)殛?,或?yàn)殛?。仁者見之謂之仁,仁陰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陽也。蓋自智仁而言,則智先而仁后,智動而仁靜;自仁義而言,則仁先而義后,仁行而義止。此陰陽之所以異也。
「易有太極」之易,未生兩儀之易也?!柑斓卦O(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生兩儀后之易也。故易在兩儀之先,其易體;在兩儀之后,其易有體。
藏諸用有兩義:在顯仁之前,則所以顯仁者為用,以其不可見,故為藏諸用;在顯仁之后,則既顯而為物矣,一物又各具生生之用,故亦為藏諸用。
寒暑也,晝夜也,生物之陰陽也。氣形也,魂魄也,物生之陰陽也。生物之陰陽,則屈伸相推,無不變也。物生之陰陽,則陽能變而陰不能變,故《易大傳》曰「游魂為變」,而不及魄者,物生之陰陽也。
《易》中言變化者,剛?cè)嶂F皆變,變則化也。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變在化之先,故為陽,化在變之后,故為陰,蓋以先后為陰陽,非謂陽動為變,陰動為化也。
《大傳》言易有三,「易有太極」,易體,「易思為」,言易之本也。「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言易之用也?!敢着c天地準(zhǔn)」,「易有圣人之道四」之類,言易之書也。
繼善陽也,成性陰也,此以天命之序而言陰陽也。仁者陰也,智者陽也,此以物受之性而言陰陽也。
《坎》之陰為陽所得,則升而為云;陽淺則為霧?!犊病分枮殛幩?,則降而為雨;陰淺則為露。
陰在外,陽不得出,則為雷;陰固,則為地動。(《震》。)陰在內(nèi),陽不得入,則為風(fēng);陰固,則為大風(fēng)。(《巽》。)陽包陰,則為霰。(《離》。)陽和陰,則為雪?!峨x》交《坎》。)陰包陽,則為雹。(《坎》。)陰入陽,則為霜。(《坎》交《離》)。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為日為月。(《離》、《坎》)。陰陽相戛,則為電。陰陽失位,則為霓。凡卦柔近剛,則柔為得剛;剛近柔應(yīng)柔,則剛為柔累。
吉兇悔吝,具四象之義,悔者,吉之未成也;吝者,兇之未成也,猶少陰少陽未成乎陰陽也。
貞吉貞兇,貞厲貞吝,其所系雖若不同,然皆一理也。其得本卦本爻之正者,則曰貞吉。其失本卦本爻之正者,則曰貞兇。其失之淺者,則曰貞厲,曰貞吝。
咎有五義:《師》之《彖》,吉而咎者也;《節(jié)》之《三》,過由己作而所歸咎者也;《大過》之《上》,兇而不可咎者也;《晉》之《初》,善補(bǔ)過而咎者也;《萃》之《四》,獲吉乃能咎者。
悔有四義:《咸》之《五》,安于事而悔者也;《復(fù)》之《五》,自修而免悔者也;《大壯》之《五》,理之必至而所可悔者也;《渙》之《三》,急于成功不以悔為悔者也。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神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易也。此章之神,指發(fā)而妙萬物者為言也;易,指欲發(fā)者為言也?!釜∷吉?,寂然不動」,易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神也。此章之《易》,指未發(fā)者為言也;神,指初發(fā)者為言也。蓋易者,神之本,神者,易之用,以寂感言之明矣。然寂之中又有感,而感之中又有寂,故夫子之言,不一而足也。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一章,言圣人盡神而本于易也?!敢转∷肌挂惨徽?,言君子學(xué)《易》而至于神也。
感而動者發(fā)于中而無次序,《坎》、《離》是也。動而運(yùn)行者始于下而有次序、《震》、《巽》、《艮》、《兌》是也。
夫子以仁義禮智為元亨利貞,然仁義禮智之在人心,其發(fā)于情也,不以序而見。(與《坎》、《離》同義。)元亨利貞在天時(shí),則運(yùn)于氣也,必以序而行。(與《震》、《巽》、《艮》、《兌》同義。)不以序者,感而初發(fā)也;必以序者,發(fā)而后運(yùn)也。理雖同,而時(shí)有先后,此又不可不察也。
氣化者,有生之始而初生也,故上經(jīng)始《干》、《坤》。形化者,運(yùn)行之終而復(fù)生也,故下經(jīng)始《咸》、《恒》。(《震》、《巽》、《艮》、《兌》動而運(yùn)行者也。)然皆終于《坎》、《離》者,運(yùn)行當(dāng)止于對待,乃能復(fù)生也?!都葷?jì)》、《未濟(jì)》雖非《坎》、《離》,《坎》、《離》之交也。
程子《易序》:「《易》,變易也,隨時(shí)變易以從道也。」既曰從道,別所謂易者,非易之理,乃指易書也。
「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夫子豈欺我哉!世儒乃欲忘象忘言,果圣人作《易》之意乎﹖圣人之意,正在乎言象之閑也,惟「變而通之」,則象可以盡其利,「鼓之舞之」,則辭可以盡其神,本末一貫,皆實(shí)事也。欲忘末而求本,是乃老之學(xué),豈圣人作《易》之意哉!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觀夫子立此數(shù)語,則知所以生者,不皆在未生兩儀之太極,故先師謂一每生二,一者太極也。太極生兩儀,則太極便在兩儀中,故曰「兩儀生四象」。及生四象,則太極便在四象中,故曰「四象生八卦」。及生八卦,則太極便在八卦中。以是推之,則太極隨生而立,若無與于未生兩儀之太極也。但人之為學(xué),茍惟守夫物中之太極,則或囿于形而不得其正。必須識得未生兩儀太極之本,則雖在兩儀,在四象,在八卦,以至在人心,皆不失其本然之妙矣。此夫子明卦象之所由,所以必原易有太極之本,而子思之所謂大本者,亦正在乎此,學(xué)者不可不識也。
《漸》,進(jìn)也,《坤》上爻進(jìn)居《干》下位,故曰《漸》?!稓w妹》,退也,《坤》下爻退居《干》上位,故曰《歸妹》。皆主柔爻進(jìn)退為義也。
《咸》以神交,《恒》以神運(yùn),一滯乎形,則《咸》、《恒》之道不全矣。
《謙》,陽止乎內(nèi)?!对ァ?,陽動乎外。然皆以順為用也。
《蠱》之《彖》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埂顿恪分段濉吩唬骸赶雀眨蟾??!瓜燃缀蠹?,先庚后庚,皆所以號令也?!顿恪窞樘柫钜玻缎M》之《巽》,初卦也,為號令之始。甲,始也,《蠱》又為事,故系之于《蠱彖》焉?!顿恪分顿恪?,重《巽》也。申,號令也,庚,更也,故系之于上《巽》焉。命令者,君之所出,故又以五言之。
《干》、《漸》以一物之次序明爻象,《咸》、《艮》以一身之次序明爻象,《井》、《革》以一卦之次序明爻象。
《小畜》者,《巽》畜干也;《大畜》者,《艮》畜《干》也?!顿恪分?,柔爻也;《艮》之主,剛爻也。故《小畜》主四,柔畜剛也;《大畜》主上,剛畜剛也。
凡陽包陰,則是陰麗乎陽,事之常也?!墩稹废隆遏蕖飞蠟椤额U》?!额U》,養(yǎng)正也,言陰求養(yǎng)乎陽,正也,故曰養(yǎng)正。兌下《巽》上為《中孚》?!吨墟凇?,信也,言陰必麗乎陽,故曰信。(與《離》同義。)凡陰包陽,則為陽陷于陰,過常之事也。大者為陽,《巽》下《兌》上,則兩陰包四陽,陽數(shù)過焉,故曰《大過》。小者謂陰,《艮》下《震》上,則四陰包兩陽,陰數(shù)過焉,故曰《小過》。(與《坎》同義。)《臨》與《震》同,《觀》與《艮》同,《大壯》與《兌》同,《遯》與《巽》同。
天數(shù)一,一中有三,以象言之,則圓者徑一圍三;地?cái)?shù)二,二中有兩,以象言之,則方者徑一圍四,此天地之所以分也。縱而數(shù)之,一中有三;橫而數(shù)之,一中有四。三之中各有四,四之中各有三,此天地之?dāng)?shù)所以同十二也,故四十八蓍以十二約之為四。存一以為體,分三以為用,故天數(shù)體一而用三。存二以為體,分二以為用,故地?cái)?shù)體二而用兩也。
天道之常,先陽而后有陰,先始而后有終,先生而后有死。今《易》所言,而曰陰陽,曰終始,曰死生者,皆降一等而取其變也。蓋自其常者而言之,但見其先后兩事而窮焉。自其變者而言之,則窮而復(fù)通,未嘗已也。生生之道,萬古不息者,實(shí)于兩言之閑盡之矣,豈特如世之所謂文從字順而已!或問《文言》曰:「『君子行此四德』,而先后不同,何也﹖」曰:「仁者生物而未見,貞者干事而形,故夫子先言德。因物之文,而禮可見;因物之分,而義可明,故夫子先言物?!?
天地之閑,對待流行而已,《易》體天地之撰者也,故伏羲八卦圓圖,(天地定位,至水火不相射。)以對待而作也;文王八卦圓圖,(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以流行而作也。伏羲六十四卦橫圖,始《干》、《夬》、《大有》,《終觀》、《比》、《剝》、《坤》。以流行而作也;文王六十四卦橫圖,(始《干》、《坤》、《屯》、《蒙》、終《既濟(jì)》、《未濟(jì)》。)以對待而作也。是知主對待者,必以流行為用,主流行者,必以對待為用,學(xué)者不可以察也。
或問:「『參伍以變,錯(cuò)綜其數(shù)』,與變數(shù)象之所系先后,義未明,何也﹖」曰「夫子之言,曲而無不中,今且舉其一二例以明之。如《渙》之『剛來而不窮,柔得位而上同』,所謂參以變也?!顿S》之『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所謂伍以變也。如揲蓍之法,分二之后,置右揲左,復(fù)置左揲右。左右者,所謂錯(cuò)其數(shù)也。置揲而復(fù)置揲者,所謂綜其數(shù)也。故通其上下往來之變,則于《賁》遂成天之文,于《渙》遂成水之文。極其歸奇之?dāng)?shù),則得十二者,遂定老陽之象;得二十四者,遂定老陰之象;得二十者,遂定少陽之象;得十六者,遂定少陰之象也。
貞,固也,以「貞固足以干事」取之也。貞,正也,以「君子正也」取之也。蓋貞者,隨在各有也,立乎事物之中,各得其正之謂貞,固在剛則曰大貞,在柔則曰小貞,在君子則曰君子貞,在女子則曰女子貞,以至在武人,在童仆,在牝馬,莫不皆曰貞焉。又以其永久者言之則曰永貞,以其不息者言之則曰不息之貞。又自夫用貞者言之,當(dāng)安則曰安貞,當(dāng)居則曰居貞,當(dāng)其可則曰可貞,當(dāng)其不可則曰不可貞,當(dāng)艱則曰艱貞,其利則曰利貞,其不利則曰不利貞,不可疾也則曰不可疾貞。又至于貞之為用,則有吉焉,有厲焉,有吝焉,有兇焉,有疾焉,有亨焉,有勝焉,有觀焉,有明焉。其端不可得而窮也,惟善《易》者隨在玩之,則其義莫不皆其當(dāng),學(xué)者不可以正、固兩義而拘之也。
《易》者,神之本也。神者,《易》之用也。貞者,《易》之位也。
易者,以變易體而言也。神者,以妙萬物者而言也。貞者,以萬物各正性命者而言也。易則神,神則貞?!陡伞分跺琛吩弧冈嗬憽?,貞則當(dāng)復(fù)為元矣。貞、元之閑,其易之復(fù)乎﹖故《大傳》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是兼貞之理也。又曰:「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是兼元之理也。易、神、貞同一理而殊于時(shí),學(xué)《易》者當(dāng)識之。
或問:「仁柔,義剛。柔為陰,剛為陽。以此而觀,則仁當(dāng)屬陰,義當(dāng)屬陽矣﹖」曰:「仁主生發(fā),生發(fā)者,陽之所為也。義主收斂,收斂者,陰之所為也。凡物有性有質(zhì),故以性而言,則仁陽而義陰,以質(zhì)而言,則仁柔而義剛。所以然者,陽動生柔,陰靜生剛也?!?
或問:「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其先后之序不可易也,而《大傳》曰『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乃《坤》先乎《干》,靜先乎動,何也﹖」曰:「此章之義,主變通而言也。靜而復(fù)動之時(shí),變通之義始著?!?
或問:「朱子罕言所以生陰陽之太極,至于陰陽中之太極,則屢言之,何也﹖」曰:「自太極而陰陽,自陰陽而萬物,皆是一貫,但時(shí)有不同,則理氣有異耳。未生陰陽之時(shí),所謂太極者,無聲臭儀象之可求。專以此時(shí)為言,則淪于虛無,無所底止。及其生陰陽之后,始有儀象之可觀,則其本然之妙,動靜之機(jī),生生之道,真實(shí)妄,有可得而言者。以此為言,則學(xué)者有定見,而免淪于虛無之失矣。故孟子言性,亦只就惻隱羞惡之端而求之也。程子曰:『人生而靜以上更不容說』,而朱子嘗謂『舍愛不可以言仁』者,皆此義也。蓋仁之理不可見,茍不自其發(fā)動處求之,則仁之情狀豈可得而言邪﹖須于此等處熟思,當(dāng)?shù)弥熳又?;然而善學(xué)者又當(dāng)以此通神明之德也?!?
《豫》、《遯》、《姤》、《旅》言時(shí)義者,言當(dāng)其時(shí)處其義也。
《坎》、《睽》、《蹇》言時(shí)用者,言當(dāng)其時(shí)而妙其用也。
《頤》、《大過》、《解》、《革》言時(shí)者,言當(dāng)謹(jǐn)其時(shí)也。
《隨》言隨時(shí)之義者,言當(dāng)隨時(shí)為義也。
理即氣之微,氣即理之著;性即情之微,情即性之著,皆一貫也。但其時(shí)有不同,故因其發(fā)用而立名有異。
或問「干之《文言》『可與存義』,與《坤》之《文言》『義以方外』,兩義字有別否﹖」曰:「義只是一義,但『存義』之義,是《干》之圣人,已發(fā)在事物之上,存之可為法于世者?!悍酵狻恢x,乃是《坤》之君子,從心發(fā)出,以裁制于外者。細(xì)而審之,亦不能無始終次第之異耳。以學(xué)者言之,須是先集圣人所存之義,積之于中,所積既多,自然生得心中所發(fā)之義,以方于外也。以此而分,則集圣人所存之義屬乎知,而從中所發(fā)之義以方外者屬乎行。其義之為義,雖不可為二,恐必須如此次第分看,然后可識用力之地也?!?
或問:「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其說如何﹖」曰:「天命之性,正性也。心具正性,心之正也。謂之敬者,戒慎恐懼,保其正也。謂之直者,言心發(fā)于內(nèi),亭亭當(dāng)當(dāng),無一毫私曲于其閑也。如此則靜時(shí)固正,動時(shí)亦正也,是『敬以直內(nèi)』之說也。謂之義者,裁制于中,事物各得其宜,而不失其正也。謂之方者,止之于外,左右前后,各有定則,亦不失其正也。如此則中之制者固正,外之止者亦正也,是『義以方外』之說也?!?
附錄
王厚齋曰:「伯靜解《離九三》云:『鼓缶而歌,當(dāng)衰而樂也。大耋之嗟,當(dāng)衰而哀也。盛衰之道,天之常也,君子之心,順其常而已。不樂則哀,皆為其動心而失其常者,故兇?!淮苏f長于古注。」(補(bǔ)。)
運(yùn)干蔡復(fù)齋先生沆
蔡沆,字復(fù)之,號復(fù)齋居士,西山先生之次子也。西山憐外表兄虞英無子,與之為嗣,更名知方。從母命歸宗。入則受教家庭,出則從文公學(xué)。承父《春秋》之屬,先生爰著《春秋五論》、《春秋大義》、《春秋衍義》等書。蘇天爵稱其有功于《春秋》,有補(bǔ)于后學(xué)者也。又作《敬義大旨》、《復(fù)卦大要》二篇。以敬為入德之門戶,義為一身之主宰,發(fā)明敬義以示人。以《復(fù)》為學(xué)者遷善改過之幾。與人講明《復(fù)卦》,嘗言人當(dāng)以「不遠(yuǎn)復(fù)」為法,以「頻復(fù)而厲」為戒,尤有功于世教云。
(梓材謹(jǐn)案:徐夢發(fā)志先生墓,未言其爵秩。惟節(jié)齋撰母江氏墓志云:「復(fù)之領(lǐng)鄉(xiāng)舉,復(fù)歸其宗?!埂冻绨部h志》且言其官至文林郎、兩浙運(yùn)干云。)
文正蔡九峰先生沈(別為《九峰學(xué)案》。)
◆西山門人
中散朱先生塾
朝奉朱先生埜(并見《晦翁學(xué)案》。)
楊先生至(別見《滄洲諸儒學(xué)案》。)
◆節(jié)齋家學(xué)(劉、李四傳。)
蔡素軒先生格
蔡格,字伯至,節(jié)齋先生長子,西山先生長孫也。號素軒,學(xué)者稱曰素軒先生。行高而德厚,學(xué)足而望隆,性質(zhì)沖澹,持身謹(jǐn)恪。教諸子侄,必遵先世禮義之訓(xùn)。與從弟覺軒、久軒、靜軒等自相師友,由始至終,未嘗少懈。時(shí)有以佛、老之教惑亂眾聽者,先生與學(xué)者講明《孟子盡心章》以力詆之,作《至?xí)芬跃?。又著《廣仁說》以自勵(lì),其衛(wèi)道何其嚴(yán)哉?。▍⒉淌稀毒湃鍟贰#?
◆節(jié)齋門人
朝奉陳先生光祖
陳光祖,字世德,仙游人。受學(xué)二蔡。始以父歿王事補(bǔ)官。好儒重禮,德行政事皆不凡。歷除廣東提刑,作《欽恤編》以戒僚屬,新濂溪祠以崇教道。積官朝奉郎。(參《姓譜》。)
(梓材謹(jǐn)案:《道南源委》載先生父吉老通《春秋三傳》學(xué),又言先生嘗師事陳北溪,又受《易》書于蔡淵。蔡沈喪,一遵文公《家禮》??肌侗毕募贰渡刂輰W(xué)師道堂記》,稱先生為陳侯,蓋作于提刑廣東時(shí)。其奠先生文亦止云有同之契,未見其為師徒,唯其子沂為北溪高弟耳。)
翁思齋先生泳
翁泳,字永叔,一字思齋,建陽人,節(jié)齋蔡氏弟子也。有《注釋河洛講義》。(補(bǔ)。)
教授熊古溪先生剛大
熊剛大,建陽人。為建安教授,勉齋、節(jié)齋弟子也。學(xué)者稱古溪先生。有《詩注解》。(補(bǔ)。)
秘監(jiān)葉平巖先生釆(別見《木鐘學(xué)案》。)
熊竹谷先生慶冑
通判徐進(jìn)齋先生幾(并見《西山真氏學(xué)案》。)
熊先生酉
熊酉,蔡節(jié)齋弟子也。嘗為節(jié)齋《太極圖解序》曰:「道學(xué)之失傳也久矣!人心之昏晦也甚矣!如《太極圖》之說,世之疑者何其多乎﹖或以繼善成性不當(dāng)分陰陽,或以極陰陽不當(dāng)分道器,或以仁義中正不當(dāng)分體用;有謂一物不可言各具一太極者,有謂體用一原不可言體立而后用行者,有謂仁為體統(tǒng)不可偏指為陽動者,有謂仁義中正之分不當(dāng)反其類者。諸說紛紛不一,殊不知皆取于《易》之大意,而學(xué)者不深考也。至文公朱先生屢為之辯明,尚見劾于林栗之章,而陳賈偽學(xué)禁之請,亦由是而階也,則夫道之不明不行也,奸邪之說阻之也。然是理微妙而難明,人心昏迷而罔覺,先師節(jié)齋先生乃能深究精妙,著書兩卷。酉因侍立,得而讀之,見其言約而道大,文質(zhì)而義精,意淡而味遠(yuǎn),且比次整齊,條理詳密,真有得于圣賢之心者??鬃又^易有太極,于變易之中而有不易之妙。周子云無極而太極,于體用之閑而有至中之理。太極之精,本無極也,無極之真,即太極也。世之言一物各具一太極者,固非所以盡其本。而謂太極之上別為無極者,是有二本也。學(xué)者不觀太極,無以知?dú)庵墒迹徊挥^無極,無以知理之所由充。非先生窮深探微,得其旨趣之大,則周、朱之言何由取信于人哉!況時(shí)之人察理未精,講論未明,徒務(wù)新奇,泥于名數(shù),而不思無極者,乃至極之所得名,不知太極者,即不可加之至理,老師宿儒,紛紛附和,以誤天下后世者多矣,未見若先生此書之明且盡者也。然則圣賢之心法,得周、朱而傳授,周、朱之太極,得先生而益顯,其光紹前緒,揭示后學(xué)也,厥功蓋不細(xì)矣。酉不敏,不足以表暴先生著述之盛,而使學(xué)者有日就月將之功,是亦不失作書之本意也?!梗ㄑa(bǔ)。)
何云源先生□(別見《九峰學(xué)案》。)
◆陳氏家學(xué)(劉、李五傳。)
推官陳貫齋先生沂(別見《北溪學(xu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