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翰林院檢討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紀第七
監(jiān)國魯王
監(jiān)國魯王
王諱以海,太祖十世孫、魯肅王壽鏞之第五子也。兄以派,以長子襲封。崇禎六年(一六三三)七月,封為鎮(zhèn)國將軍。十五年(一六四二),大清兵攻兗州;城破,以派自縊。王年幼,詭稱魯王牧兒。見兵入王邸,眥忽流淚;怪而察之,知為王。刃之三,皆不中;駭曰:『汝大有福,我不殺汝』!乃舍去。十七年(一六四四)春二月甲戌(十五日),嗣魯王位。北都之變,諸王皆南下;乙酉(一六四五)夏四月,弘光帝命移駐臺州。
五月,南都不守;六月,浙中潞王亦降。閏六月己丑(初九日),九江道僉事孫嘉績、吏科都給事中熊汝霖同起兵于余姚。其明日,諸生鄭遵謙應(yīng)之紹興,襲殺我招撫使于江上;兵部尚書張國維起兵東陽。又明日,刑部員外郎錢肅樂起兵于鄞;以是月十八日遣舉人張煌言奉箋赴臺請王監(jiān)國。同時,以兵以餉來歸者,總兵王之仁自定海,黃斌卿遣將自舟山,張名振自石浦,沈宸荃、馮元飗亦應(yīng)之慈溪,聲勢震興。二十八日,再奉箋勸進;國維與宋之溥、陳函輝、柯夏卿等亦具表迎王。即日移駐紹興,以分守署為行在。途中,加錢肅樂太仆寺少卿、授張煌言為行人。尋進肅樂右僉都御史,加督師銜。以張國維、朱大典、宋之溥為東閣大學士;國維督師江上、大典鎮(zhèn)守金華、之溥司票擬。未幾,召舊輔方逢年入直,宋之溥罷。起章正宸為戶部左侍郎行吏部事、李占春戶部尚書、王思任禮部尚書、余煌兵部尚書、張文郁工部尚書、陳函輝詹事府少詹事。擢陳潛夫為太仆寺少卿;尋改大理寺卿。列兵江上,畫地戍守:總兵方國安自浙西來,駐守七條沙;王之仁守西興,鄭遵謙守小亹,孫嘉績、熊汝霖、錢肅樂分守瀝海。嘉績、汝霖等亦加僉都御史督師銜,進國安鎮(zhèn)東侯、之仁武寧伯。
秋七月,會師西興。張國維復(fù)富陽,封其子世鳳為將軍。命姚志倬守分水。江上兵每日蓐食鳴鼓,登陸搏戰(zhàn);日中復(fù)轉(zhuǎn)舵還戍:率為常。
八月,國維復(fù)于潛。兵部尚書田仰從海道至,留為東閣大學士。賜張煌言進士,加翰林院編修,典制誥。
九月,兵部主事攝余姚知縣王正中表進「監(jiān)國大統(tǒng)歷」;宣付史館。
冬十月壬辰(十四日),與大清兵戰(zhàn)于江上。方國安嚴陣以待,張國維、錢肅樂等率所部翼后;前鋒副將鍾鼎新用火攻,首先擊殺緋衣大將一,諸將呂宗忠、王國斌、趙天祥各斬數(shù)十級。直抵張灣,奪獲軍械歸。連陣十日,諸軍皆有功。第七戰(zhàn)尤捷,追至草橋門下;會大風雨,弓矢各不能發(fā)而退。時浙西諸路義旗四起,蘇、松、嘉、湖列營數(shù)百;杭州孤懸危甚。說者謂王初起江上,適有浙西首尾相應(yīng)之勢,惜坐失此會也!
未幾,分地、分餉之議起。統(tǒng)計浙東地丁正餉六十余萬,盡予正兵;正兵者,方、王之眾也。義兵則取給于義餉,富戶樂輸之款也。交爭之,不能平;而國安尤暴橫。已正兵并取義餉,致義兵無所仰給。錢肅樂屢疏人告,王不能問,但敘其十捷功,加右副都御史;具疏辭,且言:『臣今不入杭,誓不再受一官』。不許。
是時隆武帝立于閩中,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頒詔于越;將吏恇惑,謠稱將避返臺州。張國維亟馳還,令勿宣詔;與熊汝霖議:以『唐、魯同宗,無親疏之別;義兵同舉,無先后之分。惟成功者,帝耳。若一稱臣,則江上諸將須聽命于閩,如王之號令何』!錢肅樂、朱大典謂『宜權(quán)稱皇太侄報命。大敵在前,未可先讎同姓』。議大不合。然卒如國維指,具疏以報。于是閩、浙水火矣。行人張煌言自請充使赴閩釋二國之嫌,從之。
以內(nèi)臣客鳳儀、李國輔兼制軍餉;餉更不可問。
十一月,進方國安荊國公、王之仁武寧侯,封鄭遵謙義興伯。王勞軍江上,駐札西興,筑擅拜方國安為帥,命各營僉聽節(jié)制。初,義兵派支鄞、奉二縣義餉;至是,國安檄縣不準應(yīng)給;致絕糧四十余日,行乞于道。徒以肅樂忠義相激,無敢叛者。時馬士英竄入方國安軍中、阮大鋮亦踵至;請朝見,不許。
十二月,王回紹興。以降臣謝三賓為禮部尚書,入閣辦事;從戚臣張國俊之請也。國俊納三賓賄,外倚方、王勢,內(nèi)通客、李二奄,與馬、阮相呼應(yīng);遂表里作奸。王之仁上疏,言『義師初起,人人有直下黃龍之志。乃一敗后,遂欲以錢塘為鴻溝,天下事尚何忍言!臣愿率所部,沈船決一死戰(zhàn)。今日欲死,猶及于戰(zhàn);他日即死,恐不能戰(zhàn)也』!不報。錢肅樂疏陳利害,言「國有十亡無一存、民有十死無一生」。王深然之,而無若強帥何。尋加肅樂兵部右侍郎;再疏辭,不許。命以王正中所進黃宗羲「監(jiān)國魯元年丙戌大統(tǒng)歷」頒行民間。鑄大明通寶錢。太常寺卿莊元辰乞罷,許之。
我大清順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春正月己酉朔,王在紹興,稱監(jiān)國元年。以柯夏卿、曹維才為使,奉書閩中。
二月,錄黃宗羲造歷、從軍功,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張國柱掠余姚,其黨張邦寧掠慈溪。國柱,劉澤清部將也;初航海,依王之仁子鎮(zhèn)倭將軍鳴謙于定海。有弓箭手五百人,劫鳴謙入內(nèi)地;行朝震恐,署以將軍,始退??偙愇鄶∮诩闻d,掠余姚;攝令王正中遣卒擊殺之。
三月丙寅(十九日),思宗大祥;王于朝堂哭臨,三軍縞素一日。諜言大清兵由海道來,移錢肅樂守???。久之無所得餉,乃與孫嘉績連名請以兵歸開遠伯吳凱,而身并從軍自效;王溫旨慰留。諸帥嫉甚,誣其貳于閩,遣客刺之;肅樂乃棄軍拜表以行。表言:『臣披發(fā)入山,永與世辭。請賜偵跡,必不入閩,自取殄滅』。王駥嘆;自降旨,令往海上偕黃斌卿、張名振等作窺吳計。我大清兵入錢塘江,張國維、王之仁率師拒戰(zhàn);東南風作,之仁揚帆奮斗,我大清兵觸之,舟多碎,鄭遵謙獲鐵甲八百余副。張國維乘勝渡江圍杭州,不克而還。閩中犒師僉都御史陸清源為方國安部兵所殺。命張國維分兵備閩、余煌督師江上。
夏四月,我大清兵以巨炮擊方國安營,廚灶盡破;國安嘆曰:『此天奪我食也』!遂有投閩意。王正中率眾渡海鹽,復(fù)澉浦城。
五月,加孫嘉績、熊汝霖東閣大學士,督師如故;而眾心已渙,兩人又不諳于軍,乃以眾付黃宗羲、王正中領(lǐng)之,合師三千。尚寶卿朱大定、大理卿陳潛夫、兵部主事吳乃武、查繼佐各募數(shù)百人來附,出海札壇山,將襲海寧;聞江上兵潰,皆散去。
壬申(二十七日),國安拔營走紹興,劫王南行。鄭遵謙入于海,張國維振旅追扈。
時夏旱水涸,有浴于江者;我軍驅(qū)馬試之,不及腹。潮數(shù)日不至,詫為神助。六月丙子朔,以數(shù)十騎過江,列戍驚潰,我大清兵遂畢渡。馬士英銜弗納之怨,說方國安獻王以降,乃遣人守王;守者病,王得脫,亟趨海門航海去。令保定伯毛有倫扈王妃張氏、世子出定海,張國維退守東陽。
我大清兵取紹興,禮部尚書王思任絕粒死,兵部尚書余煌衣冠赴水死,禮部侍郎陳函輝、大理寺卿陳潛夫、通政使吳從魯、主事葉汝■〈艸恒〉、高岱、故山西僉事鄭之尹皆死之。故太常博士李山于吳中絕粒死,御史何宏仁追至關(guān)山嶺投崖死(或曰為僧去),主事謝震龍被執(zhí)抗言死。又潭頭守將劉穆、都督同知張國紀不屈死(士民詳「列傳」)。義烏破,大學士張國維死之。武寧侯王之仁入海,沈其妻孥;乃由松江轉(zhuǎn)至南京,抗言死。大學士朱大典守金華不下;馬、阮導(dǎo)兵破之,屠其城。大典發(fā)火藥自焚死,全家俱殉。衢州陷,知府伍經(jīng)正、推官鄧巖忠、守將張鵬翼、江山知縣方召俱死之。自金、衢陷,全閩無一夫之拒矣。
王之出海也,石浦富平將軍張名振棄其地,以舟師來扈;至舟山,黃斌卿不納。毛有倫扈王妃張氏及世子出海,叛將張國柱劫之北去;妃死之。
時隆武帝已殂,永勝伯鄭彩以其軍入海,奉王入閩。冬十月丁酉(二十五日),王發(fā)舟山;十一月丙寅(二十四日),次中左所(即廈門也)。鄭芝龍已投誠,密令彩執(zhí)王歸命。彩不可,乃匿王;以南夷貌類者服王冠服居舟中,謂守者曰:『茍事急,則縊以示之』。既成功起兵海上,亦駐廈門;意不欲奉王,稱明年為隆武三年。于是,鄭彩奉王改次長垣。
我大清順治四年(丁亥、一六四七)春正月癸卯朔,王在長垣,稱監(jiān)國二年。以熊汝霖為東閣大學士,加張煌言右僉都御史。
辛未(二十九日),王禡牙誓師,提督楊耿、總兵鄭聯(lián)皆以兵來會。進鄭彩建國公、張名振定西侯、楊耿同安伯、鄭聯(lián)定遠伯、周瑞閩安伯、周鶴芝平彝伯、阮進蕩湖伯。鶴芝復(fù)???,以參謀林鑰舞、總兵趙牧為守。時故尚書張肯堂募兵海上,王貽書招之。前僉都御史金衢巡撫劉中藻以眾來歸,授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二月壬申朔,襲海澄,圍其城。
癸酉(初二日),攻漳州,總兵陳國祚戰(zhàn)死。
甲戌(初三日),我大清兵救海澄,退入于海。
丙子(初五日),閩人洪有楨起兵復(fù)漳浦,守之。
己卯(初八日),遣兵攻福州;尋攻興化。癸巳(二十二日),攻福清:俱不克。
三月己未(十八日),周鶴芝攻閩安。
夏四月,漳浦復(fù)陷,洪有楨死之。鄖西王常潮復(fù)建寧,其裨將王祁復(fù)邵武。
是月,降將吳勝兆謀以松江叛我大清來歸;事覺伏誅,戶部侍郎沈廷揚、兵部侍郎陳子龍、兵科給事中楊廷樞等死之。
五月壬戌(二十二日),鄭彩復(fù)長樂。時海口復(fù)失,林鑰舞、趙牧死之;周鶴芝退守火燒嶼。
六月,攻漳州,不利。錢肅樂來覲,王大喜;授兵部尚書。
秋七月,王親戎,次長垣;會鄭彩、周瑞、周鶴芝、阮進之師攻福州,敗績。
八月丙戌(十八日),襲連江。
冬十月,長樂、永福、閩清皆下。羅源知縣朱丕承、寧德知縣錢楷,皆以城來歸。以馬思理為東閣大學士、林正亨為戶部尚書、沈宸荃為工部尚書、劉沂春為右副都御史、吳鍾巒為通政使、余揚為左都御史、林嵋吏科給事中、黃賓吏部考司郎中。大學士劉中藻起兵福安,攻福寧州,守將涂登華降;以尚寶卿李向中巡撫其地。
辛未(初四日),鄧藩審理陳世亨以一旅復(fù)瑞安;援兵不繼,被執(zhí)不屈死。吏部文選司員外郎林彲、兵郎右侍郎林汝翥起兵攻福清;戰(zhàn)敗,皆死之。
是月,頒「監(jiān)國三年大統(tǒng)歷」于海上;時朱成功亦頒「隆武四年戊子歷」:于是海上有二朔矣。
十二月,鄞縣華夏、屠獻宸、王家勤、楊文琦、董德欽、杜懋俊、施邦炌謀襲寧波;不克,死之。
我大清順治五年(戊子、一六四八)春正月丁酉朔,王在閩安鎮(zhèn),稱監(jiān)國三年。楊耿、朱繼祚襲興化。我分巡道彭遇颽故南都御史也,伺其守將出戰(zhàn),乃登陴盡易明幟;守將不敢入,城遂下。
癸丑(十七日),鄭彩殺大學士熊汝霖及義興伯鄭遵謙。
二月,以錢肅樂為東閣大學士;力辭,弗許。時鄭彩橫專朝政,諸鎮(zhèn)皆惡之。肅樂日中系艍王舟之次,票擬章奏封進后,即解維別去;每入見,即流涕不止,王亦潸然。江西金聲桓部將郭天才以兵來歸,封忠勤伯。
三月,職方主事王翊復(fù)起兵四明山。自王入閩,先后克獲建寧、邵武、興化、福寧三府一州及漳浦、海澄、連江、長樂等二十七縣,溫、臺響應(yīng);軍聲頗振。至是,我大清調(diào)兩廣、江、浙之兵三路進討,所得府縣破失迨盡,僅存寧德、福安兩邑而已。興化破,大學士朱繼祚、參政湯芬、給事中林嵋、知縣都廷諫死之。建寧破,鄖西王常潮及守將王祁死之。永福、長樂間鄉(xiāng)宦、士庶,亦多殉義者。
夏六月戊戌(初五日),兵部尚書大學士錢肅樂卒;王聞,震悼輟朝,賜祭、予謚蔭。
冬十月,馬思理卒。以沈宸荃、劉沂春為東閣大學士。
我大清順治六年(己丑、一六四九)春正月庚申朔,王次沙埕,稱監(jiān)國四年。
三月,寧德破。
夏四月,福安破,兵部尚書大學士劉中藻衣冠坐堂上,為文自祭,服金屑死;翰林院簡討兵科給事中錢肅范被執(zhí)不屈,死。閩地悉陷。
六月,定西侯張名振復(fù)健跳所,遣使迎王。
秋七月壬戌(初五日),王復(fù)入浙,次健跳所。鄭彩棄王去;從者大學士沈宸荃、劉沂春、禮部尚書吳鍾巒、兵部侍郎李向中、戶部侍郎孫延齡、左副都御史黃宗羲、兵部職方司郎中朱養(yǎng)時、戶部主事林瑛及右僉都御史張煌言等,每日朝于水殿。中山王后徐仁爵以扈從功,封定南伯。
壬午(二十五月),我大清兵圍健跳所;阮進以樓船至,遂解去。封王朝先為平西伯。朝先初同張國柱、王鳴謙出海,黃斌卿留之部下,不以事任;朝先請徇海邊,札奉化之鹿頭鎮(zhèn),遂有眾數(shù)千。
八月壬辰(初五日),世子生。
九月乙酉(二十九日),張名振、阮進、王朝先合兵討黃斌卿,誅之。
冬十月乙巳(二十日),王駐舟山。太保沈宸荃以疾請罷。劉沂春還閩。以前吏部尚書張肯堂為東閣大學士、李向中為兵部尚書、朱永佑為工部尚書兼吏部侍郎、孫延齡為戶部尚書。召僉都御史張煌言為兵部右侍郎、李長祥為兵部左侍郎;擢給事中徐孚遠為左僉都御史、御史王翊為右僉都御史:皆結(jié)寨浙東,朝行在也。
十一月,遣澄波將軍阮美乞師日本國;不得請而返。
我大清順治七年(庚寅、一六五○)春正月乙卯朔,王在舟山,稱監(jiān)國五年。歧陽王后李錫祚暨弟錫貢航海來朝,命佐阮進軍守螺頭門。
秋九月,周瑞、周鶴芝以樓船三百余艘分屯溫之三盤為犄角。四明山寨破,兵部右侍郎王翊以其眾入海,侍郎馮京第為叛將王升所殺。大皎山寨破,御史張夢錫死之。
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我大清順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春二月己卯朔(監(jiān)國六年正月),王在舟山。
閏二月(明二月)乙卯(初八日),張名振殺平西伯王朝先;其部將張濟明走降于我大清,舟山虛實盡泄,我總督陳錦始決計大舉矣。
秋七月,降將張?zhí)斓摮龀绨卜炙P(guān),馬進寶出臺州海門,陳錦總督全師出定海;御史沈履祥督餉臺州,被執(zhí)死。舟山聞警,王會諸將議堵御之策:阮進獨當蛟關(guān),張名振督總兵張晉爵、葉有成、馬龍、英義將軍阮美、阮驥遏南師,張煌言、阮駿率總兵顧忠、羅蘊章、鮑國祥、阮骍、鄭麟、都督僉事李英杰斷北洋,都督僉事任麟為監(jiān)督;留定西中軍金允彥巡城,主事邱元吉、安洋將軍劉世勛、中鎮(zhèn)馬泰三標營守城。已王攜世子欲登舟,名振不得已,奉王搗吳淞,以牽制我?guī)煟粡埧咸靡员Я羰刂凵健?br />
八月辛酉(十六日),我大清兵試舟??冢豢咸昧钊钸M以三舟突陣,奪樓船一、戰(zhàn)艦十余,獲十一人縱之還。
丙寅(二十一日),大霧彌漫,咫尺莫睹。頃之,我大清兵悉抵螺頭門,守陴者方覺。進還師,遇之橫水洋,以火球擲敵舟;風反轉(zhuǎn)擊,進面爛焉。李錫祚救之,亦被創(chuàng)。師熸力竭,同投水死。安洋將軍劉世勛、左都督張名揚統(tǒng)精兵五百、義勇數(shù)千背城奮戰(zhàn),殺傷過當。會城中火藥盡,中軍金允彥、主事邱元吉跳城降;城中臠其子,而呼名振還救。我大清兵聞之,攻益急。
九月乙亥朔,夜半,星隕如雨。明日午刻,諸軍力竭,城遂陷。世勛巷戰(zhàn),叢箭死。歧陽李錫貢短兵巷戰(zhàn),馬蹶被執(zhí),不屈死。名揚(即名振弟)抱母范,自焚死。太傅吏部尚書、留守大學士張肯堂,闔門二十余人及其門下士禮部主事蘇兆人、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鍾巒、工部尚書朱永佑、通政使鄭遵儉、給事中董志寧、郎中朱養(yǎng)時、主事林瑛、江用楫、董元、李開國、顧珍、顧宗堯、顧所正、戴仲明、參謀顧明楫、諸生林世英俱死之。錦衣衛(wèi)指揮王朝相護王妃張氏、貴嬪張氏、義陽王妃杜氏投諸井,以巨石覆之;乃自刎。太監(jiān)劉潮等從死者十有八人。事后,大清兵相謂曰:『我軍南下所不易拔者,江陰、涇縣合舟山而三耳』!
名振之還救也,會師火燒門,離城六十里,候潮長進發(fā);突見城中煙焰蔽天,知不可救,乃解維去。尋與大學士沈宸荃、兵部左侍郎張煌言扈王再入閩,次廈門;從官有侍郎曹從龍、太常卿任廷貴、太仆卿沈文光、副使馬星、俞圖南、少司馬蔡登昌、任穎眉、主事傅啟芳、錢肅遴、陳藎卿、張斌、葉時茂、林泌、侍讀崔相、中書邱子章、賜蟒玉侍郎張沖符、行人張吉生、張伯玉、總兵張子先、錦衣衛(wèi)楊燦、內(nèi)官陳進忠、劉玉、張晉、李國輔、劉文俊等數(shù)十人。朱成功以宗人府宗正禮見王,贄千金、紬緞百端;安插從官,饋月餼;后有譖王于成功者,成功禮儀漸疏。
癸巳(一六五三)三月,王自去監(jiān)國號。
甲午(一六五四),移南澳。
己亥(一六五九)秋,永歷帝手敕命王仍監(jiān)國,而成功不欲,遷王澎湖;尋悔之,迎歸金門,供給如初。洎至永歷帝就俘,成功亦卒,閩南遺臣猶欲再奉王監(jiān)國,貽書張煌言、鄭經(jīng)謀會師大舉;會臺灣多事,不果。
壬寅(一六六二)冬十一月辛卯,王殂于臺灣;諸舊臣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