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書直筆

唐書直筆 作者:宋·呂夏卿


四庫全書 唐書直筆  (宋)呂夏卿 撰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五

  唐書直筆

  史評類

  提要

  (臣)等謹案唐書直筆宋呂夏卿撰夏卿字縉叔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為江寧尉歴官宣徳郎守秘書丞以預修唐書告成擢直秘閣同知禮院后出知潁州卒于官事跡具宋史夲傳考曽公亮進唐書表所列預纂修者七人夏卿居其第六本傳稱夏卿學長于史貫穿唐書博采傳記雜說數(shù)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chuàng)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最有功是唐書雖分題歐陽修宋祁之名而夏卿編摩之力亦不在修祁下也據(jù)晁公武讀書志是書乃其在書局時所建明歐宋間有取焉所有未符乃歐宋所未取者然是丹者非素論甘者忌辛著述之家各行所見其取者未必皆是其不取者亦未必皆非觀前三卷論紀傳志之修改及舊史繁文闕誤第四卷為新例須知即所擬發(fā)凡也晁氏別載夏卿兵志三卷稱得于宇文時中季蒙題其后曰夏卿修唐史別著兵志三篇自秘之戒其子弟勿妄傳鮑欽止吏部好藏書苦求得之其子無為太守恭孫偶言及因懇借鈔録于吳興之山齋云云然則夏卿之于唐書蓋別有所見特弗似吳縝之顯攻耳今兵志已不可見刋存是書以資互考亦未始非參訂異同之助矣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唐書直筆目録

  卷一
  帝紀
  卷二
  帝紀
  卷三
  列傳
  志
  摘舊史繁文闕誤
  卷四
  新例須知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唐書直筆卷一

 ?。ㄋ危﹨蜗那?撰

  ○帝紀第一

  名字

  王者帝天下名所以事宗廟禮天地也其余接見臣下從謙稱則名無所通焉帝名之例始于范蔚宗陳壽古今之通制也史記漢書不載帝名失于簡畧也
  漢高祖以劉季稱光武以文叔稱然則帝之有字尚矣唐高祖字叔徳劉昫之書不載【案劉昫原本訛劉敬今改正】史之闕文也

  書母

  禮家貴嫡示天下之本也非嫡則不書母母以子貴子以母貴子立然后書所以生于母傳正也
  代宗紀書曰母章敬呉皇后【案章敬原本訛章恭今改正】余則不書所生母如元獻楊太后傳中載生肅宗故略于此

  即位

  繼世而立書即位用常文
  書曰皇太子即位于柩前書柩前示承顧命之重也

  繼故而立其賊不討則為子之誼輕不稱太子無嗣父之道也
  文宗紀書曰寳厯二年十二月皇帝即位敬宗遇弒文宗以弟繼統(tǒng)縱賊不討貶也穆宗紀書曰元和十五年正月皇帝即位不稱太子者陳弘志不討則太子之誼不明故從兄弟稱用文宗例明以帝制而立也中宗紀書曰【案中宗原本訛哀宗今校改】景龍四年六月溫王即皇帝位哀帝紀書曰天佑元年八月輝王即皇帝位微不足以討賊非貶也不稱皇太子者矯先君之顧命出于一時之權宜故但以溫王輝王書

  內(nèi)禪

  內(nèi)禪非正之制也涉權宜而逼大體則書踐阼而不稱太子傳襲計定人無異志則書踐阼而不稱皇帝若讓不忍嗣然
  高祖紀書曰武徳九年八月皇帝傳位為太上皇睿宗紀書曰【案睿宗原本訛高宗今校改】先天元年八月皇帝傳位為太上皇太宗紀書曰八月太上皇傳位皇帝踐阼于顯徳殿明皇紀書曰八月太上皇傳位庚子皇帝踐阼于武徳殿太宗明皇紀皆先載建成元吉太平公主之難及事克內(nèi)禪之命行焉臣子之謀非一朝一夕之故變也于傳位之下復出太上皇傳位明神器有所授也順宗紀書曰貞元二十一年八月皇帝傳位于皇太子憲宗紀書曰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內(nèi)禪乙巳皇太子踐阼于宣政殿録內(nèi)禪以起踐阼者人望所屬宗廟有主推天命之歸故不書太上傳位不嫌所授不明也受內(nèi)禪不書即位嫌父在而取大寳稱踐阼明代父之誼從緩文

  立太子

  太子社稷之系父在不得以君稱書名從臣下之辭人神所歸則書立
  睿宗紀書曰景云元年七月立皇太子隆基是也

  立不以正非天下之心所在則書子從私恩也
  高宗紀書曰永隆元年八月立子哲為皇太子是也

  太子薨不名謚葬在乎傳不成恩也徳或無良雖嫡亦絀先書廢從天下之志也
  文宗紀書曰開成三年九月廢皇太子永為太宗紀廢皇太子承干同文天下之人知其可廢亦不足以為君故先云廢

  嬖奪其恩廢不以過后書廢非得罪于天下天下不知太子之廢也
  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忠廢與高宗紀皇太子賢廢同文謂無可奪之罪后云廢從緩不忍辭

  其徳足以奉宗社而失愛君親罹于非命書殺迫也
  中宗紀書曰景隆三年七月殺皇太子重俊不書部下所殺稱君命以紓海內(nèi)之痛

  立皇后

  皇后共承宗廟海內(nèi)之母立以徳不以愛正家之道也先書君命正也
  太宗紀書曰武徳九年八月立皇后長孫氏先書立徳選肅宗紀書曰至徳元年四月立皇后張氏同文張氏雖以兇終然其惡不累故用異例

  廢以罪不以私則書廢從天下之人廢之也
  明皇紀書曰開元十二年六月廢皇后王氏不稱廢為庶人嫌齊體之偪也王皇后詔載于本傳若無罪不出詔加罪之誣不足信于后人也

  立以嬖不以徳廢以譖不以罪則異文見實
  中宗紀書曰神龍元年立妃韋氏為皇后高宗紀書曰永徽六年七月皇后王氏廢是也

  以愛奪權以計得眾立非恩徳則從自立文
  高宗紀書曰永徽六年十月皇后武氏立是也凡立后恩澤皆出于已大赦天下老人賜粟不出高宗紀者惡武后之立正始而杜漸故但載武后本傳

  國變遭絀書權臣之命幽逼致崩云死惟皇后不云殺嫌齊體也
  哀帝紀書曰天佑二年十二月皇后何氏死乙酉朱溫追廢皇太后何氏是也庚戌輟郊詔載于何后本傳者惡朱溫之誣不出哀紀

  宰相拜復

  宰相國之股肱升黜書于紀重安危之本也書得人不備官
  睿宗紀書曰景龍四年四月以許州刺史姚元之為丞相不書為兵部尚書門下三品具本傳

  瘝官不書君命懲濫恩也
  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牛僊客為丞相是也

  用得其人功利社稷因其媒孽而輟柄用則先名而后免
  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十四年十二月丞相張九齡罷以一時之罪而惜其功不欲聞罪免之命故后罷用緩辭于本傳復書某月某日罷以某代之足紀文也罷相之后或更方鎮(zhèn)遷他官皆詳于本傳徳宗紀書曰貞元十一年四月丞相陸贄貶于忠州贄以太子賓客貶忠州別駕為丞相書者繇上意之回惑庸讒之枉譖雖竄謫善人逺方而天下之望不替故猶稱丞相不書別駕而稱貶者君命實放逐其虛器所加從略

  不勝其任以過而罷則先免而后名國罰明也有罪之放先書貶録過以正罰則罪名正而天下服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十二月貶丞相盧■〈木巳〉于新州位浮其材海內(nèi)知其可去故先書貶竄之命

  宰相薨于位書名而不氏
  代宗紀書曰天厯十二年七月丞相綰薨是也罷相書氏

  大勲勞書薨記功也賢臣死于貶所書地隱之也
  徳宗紀書曰建中元年五月汾陽王郭子儀薨貞元五年八月庚戌西平王李晟薨録勲勞也徳宗紀書曰貞元某年某月丞相陸贄卒于忠州文宗紀書曰太和九年七月丞相宋申钖卒于開州非罪而黜雖死書舊官記終也變薨言卒者傷賢臣不復故輕文譏王者不能用舊臣也宗室屬逺亦書明皇紀書曰天寳十一年十月信安王祎薨是也

  賢臣云亡海內(nèi)所痛位名氏備而書卒若廢朝簡而贈賻殺則不書
  敬宗紀書曰長慶四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韓愈卒賢臣記終也賢相告老乞骸骨書薨與賢臣異文文宗紀書曰開成四年三月晉國公裴度薨不書丞相罷也

  殺大臣有罪書伏誅無罪書賜死非君命書害
  代宗紀書曰大厯十二年宰相元載伏誅國法行也中宗紀書曰天授二年十月左相岑長倩賜死【案舊書新書并載殺岑長倩于武后紀此作中宗記當是夏卿修史時所擬改】逼君命也中宗紀書曰神龍二年某月武三思害侍中桓彥范及敬暉袁恕已文宗紀書曰太和九年十一月仇士良害宰相王涯及賈餗舒元輿書三思與士良之名惡專戮大臣也

  余臣有罪書誅無罪書殺
  明皇紀書曰天寳六載春正月誅北海太守李邕開元二十五年三月殺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書誅者成法不可變王者至公之刑也書殺者觸威忤旨罹于非命王者一時之罰也

  命將征伐

  征伐國家廢興之大政也將得人書帥師討有罪書伐
  高宗紀書曰干封元年十月遼東道大總管李績帥師伐高麗不云命司空英國公李績?yōu)檫|東大總管案文宗原本訛中宗今校改者紀書成命傳其實事也

  將非其人書王師伐不得罪大戰(zhàn)書及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載四月王師及云南大戰(zhàn)于瀘川敗績不書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將之者貶無功也書及者無名興師及爭土拓地玩威喪徒國家危亡之釁故不書王師不勝通以敗績書

  將擅出師雖伐得罪出而有功皆書自專
  書曰某月某日將軍某以師伐某國以者左右自用之文

  官軍失利以將名師惡衂國也効命而死書失利將奔北俘辱書大敗
  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十年閠三月郭英杰之師失利于都山英杰死之英杰蹈義喪元不隕臣節(jié)書死而再名嘉之也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載十二月封常清之師大敗于罌子谷幸陜郡十五年六月哥舒翰之師大敗于靈寳執(zhí)哥舒翰翰及常清奔書執(zhí)之再名罪失律也英杰常清皆一時名將雖敗軍猶不稱王師

  王師有功執(zhí)其丑虜書獲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載十二月常山太守顏杲卿敗安祿山之軍獲其將何千年高邈以似禽獸稱獲

  將以辱命而誅書斬于軍中否則書斬殺無罪也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載十二月高仙芝封常清斬于軍中誅辱命也勝負之勢用兵常數(shù)士不素習輿尸奔北雖國法必申而其罪可貰用輕文書曰某年斬將軍某

  裨校之屬雖有功書元帥之名重兵柄之分也
  徳宗紀書曰建中二年十一月宣武節(jié)度劉洽破淄青李納之軍于徐州不書神策將曲環(huán)名一軍政于劉洽也

  執(zhí)戎狄則大將不名
  太宗紀書曰貞觀四年三月執(zhí)突厥頡利可汗是也以能禽之故大將不名也

  破戎狄必稱王師
  太宗紀書曰王師破突厥于陰山不書李靖之名舉中國之重也其余具突厥靖傳

  不稱王師者窮兵黷武非中國之道用輕文
  太師紀書曰十四年八月平高昌城十九年五月甲申收遼東城是也

  戎狄之心勢窘則幸生服叛不一無向化之常惟可汗來奔則書
  太宗紀書曰三年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什缽苾來奔其余雖名王酋豪來皆載之本傳不列帝紀不與中國受叛人也明皇開元二年突厥黙啜妹壻火拔頡利發(fā)石失畢來奔不書明皇紀是也

  戎狄之俘獻于社廟不書大將之名受俘亦如之懲首事也
  太宗紀書曰貞觀四年三月獻突厥之俘于太廟二十三年正月獻龜茲之俘于社廟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十年五月皇帝御應天門受俘是也

  中國之俘獻于社廟皆書大將之名受俘亦如之襃大功也
  高祖紀書曰【案高祖舊訛高宗今校改】武徳二年七月秦王獻竇建徳王世充之俘于太廟憲宗紀書曰元和十四年二月皇帝御興安門受田弘正所獻李師道之俘是也

  宰相統(tǒng)兵書天子遣師重本朝之寄也
  憲宗紀書曰元和十二年八月裴度征淮西呉元濟皇帝御通化門遣師昭宗紀書曰龍紀元年五月張浚征大原李克用帝御安喜門再拜銜涕而辭上賜之犀帶具本傳

  公主下降

  公主下嫁外國必書逆女之使
  太宗紀書曰十三年十二月吐谷渾遣使來逆女十四年二月弘化公主歸于吐谷渾春秋紀裂繻來逆女中國之臣得以名通吐谷渾慕容諾曷缽逆女不書名惟以使稱

  不書逆女之使以公主大歸為名
  淮陽王道明送弘化公主不書本紀尊中國也具吐谷渾傳而已

  外國求婚之使不書于紀使若其請不必皆然
  貞觀十四年六月薛延陀遣使求婚具吐蕃傳是也中宗紀書曰景龍三年十一月吐蕃遣使逆女四年正月車駕幸始平送金城公主歸吐蕃緣當時之意故異文非新例也曲赦咸陽故不書于紀具吐蕃傳足本傳之文也

  公主厘降無求婚逆女之使則不書于紀禮不足也
  開元五年固安公主妻奚首領李大酺【案舊唐書奚國傳作李大輔】永樂公主妻李失活干元元年肅宗第二女寧國公主【案寜國舊訛寜親今校改】出降回紇皆具本傳而略于帝紀為中國諱也

  公主無子絶歸則書自還
  肅宗紀書曰干元二年八月寧國公主自回紇還是也

  結(jié)好不固以師而歸變文書至喜之也
  武宗紀書曰會昌三年三月太和公主至自回紇是也

  公主死于外國則書于帝紀而略于本傳
  書曰某月某日公主薨于某國是也

  外國之君赴告不書于紀
  春秋呉越之國卒而不書葬惡其僭而失禮外宗稱藩而臣其一國風化之所不及卒雖赴告當例于本傳

  絶域內(nèi)屬書本傳儆慢防之易也
  圣人內(nèi)寧必有外憂故四夷奉珍獻寳奔走京師其心非素被天王之化顧其勢使然故不列帝紀是不忘豫防之警

  結(jié)好之盟先書戎狄以明汲汲也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正月吐蕃及鳯翔節(jié)度使張鎰盟于清水戎狄無信盟詛末節(jié)要以神明之信非中國之福故先書吐蕃示汲汲于中國也不書吐蕃相尚結(jié)贊之名所以重中夏也

  渝盟有變則不地
  徳宗紀書曰貞元二年閠月吐蕃及侍中渾瑊盟執(zhí)我行人崔漢衡路泌以下皆不書微也

  戎狄乞盟不書蒞盟之臣蒙上文也
  穆宗紀書曰長慶元年九月吐蕃乞盟十月及吐蕃盟不地不書丞相植蒞盟皆具吐蕃本傳

  亂臣

  亂臣賊子其謀有漸王者執(zhí)馭下之柄必防微塞源焉書起而不云叛貴失御也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起于漁陽是也

  負固怙亂之雄乘伺釁隙而作有國所不免書叛有地也
  徳宗紀書曰興元元年二月李懷光以河中叛憲宗紀書曰元和二年十月李锜以潤州叛是也

  無地書據(jù)
  劉辟以西川行軍司馬因韋皋之薨竊據(jù)成都憲宗紀書曰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劉辟據(jù)成都以叛無地也

  竊地自固非君命所授用自立文
  徳宗紀書曰建中二年二月梁崇義以襄陽自立以五使宣諭李舟如荊襄拒境不納是反狀已明至是加崇義同平章事不受詔故以崇義自立為文

  軍逐其帥不預謀而立用眾立文
  穆宗紀書曰長慶元年七月幽州立其帥朱克融是也不書立洄具本傳

  蕃臣失撫馭之和以罹逼脅用眾逐文
  穆宗紀書曰長慶元年七月幽州逐其帥張弘正是也

  非意之變失備見逐書奔
  文宗紀書曰【案文宗原本訛太宗今校改】太和五年正月李載義自幽州出奔是也

  春秋諸侯之子列于盟會則位定方鎮(zhèn)之孤以留后自立朝廷因而授之容非篡盜書立
  徳宗紀書曰貞元二年六月滄州程懐直立是也不書程日華卒者方鎮(zhèn)不卒

  拒君命于外失臣子之義書拒命以見惡
  肅宗紀書曰上元元年二月來琪以襄陽拒命是也不云叛其惡輕

  唐書直筆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唐書直筆卷二

  (宋)呂夏卿 撰

  ○帝紀第一

  方鎮(zhèn)

  方鎮(zhèn)逞兵以窺王土侵蹂得地圍城皆同文
  穆宗紀書曰長慶元年十一月成徳王庭湊圍牛元翼于深州二年三月成徳王庭湊入幽州【案新舊唐書紀傳自長慶元年七月后幽州為朱克融叛據(jù)二年三月當書王庭湊入深州此訛深作幽或上文有脫佚】書曰入者惡其專也徳宗建中四年正月淮西李希烈寇汝州不書其將以希烈首惡也

  方鎮(zhèn)違命擅甲兵以侵佚其首酋惡故不書將
  春秋諸侯大夫師帥皆書方鎮(zhèn)專征犯上無君之惡莫大焉故削其將兵之臣名則其惡不分葢深繩之也

  王師破方鎮(zhèn)之兵書而系以名
  徳宗紀書曰建中二年七月馬燧破魏博田悅之軍于雙岡書破示剿絶兇逆魏博者惡悅以地自專故書用國文

  棄地不書名重圍絶援其力不足以自全雖奔諱其惡
  肅宗紀書曰至徳元年十月初棄平原郡二年八月初棄靈昌郡不書顏真卿許叔冀之名力不足也肅宗紀書曰至徳二年五月魯炅自南陽歸襄陽穆宗紀書曰長慶二年四月牛元翼自深州歸京師若全師歸來也

  方鎮(zhèn)不軌王臣不能固守隳節(jié)而喪國土書地以見重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十二月李澄以滑州降李希烈懿宗紀書曰咸通九年十月崔雍以和州降龐勛是也

  方鎮(zhèn)叛亡之人書歸以明同惡
  代宗紀書曰大厯十年正月昭義叛卒裴志清歸于田承嗣是也

  方鎮(zhèn)敗王者之師書不利以避衂國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九月王師及淮西李希烈戰(zhàn)于襄城失利不書哥舒翰者師為重也

  方鎮(zhèn)熾結(jié)扼王土之沖足以為一時之患則書之
  徳宗紀書曰建中二年三月淄青李正己以兵屯濟陰是也

  方鎮(zhèn)擅徙所居則書之
  徳宗紀書曰建中三年七月淮西李希烈遷于許州代宗紀書曰大厯十二年某月淄青李正己遷于鄆州是也

  方鎮(zhèn)因釁篡逐用兩下相圖文
  代宗紀書曰大厯十四年淮西李希烈逐李忠臣憲宗紀書曰元和四年十一月蔡州呉少陽殺呉元慶皆不書其帥

  方鎮(zhèn)承命以討叛則書帥師
  徳宗紀書曰建中二年八月淮西李希烈?guī)泿煼ド侥狭撼缌x是也

  攻伐非君命則以國抗
  代宗紀書曰大厯十年十月易定李寳臣敗魏博之軍于清水不書敗田承嗣之將盧子期者不與寳臣尋戈擅命也

  王師克土書收大將以恩信得其地書入其下舍逆以聴命書歸順其下取元惡以自効書獻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三月李皋收黃州某月李皋入安州明不用甲兵也代宗紀書曰大厯十年十一月呉希光以瀛州歸順【案舊書作呉希光以城降新書作呉希光以瀛州降】憲宗紀書曰元和二年十月浙西裴文良執(zhí)李锜以獻十四年二月淄青劉悟斬李師道以獻不云其帥者獲罪于朝不得以臣子申故用兩下文

  王師平方鎮(zhèn)先得地而申戮若兇渠授首而闔境甫定則先得雋而后地
  憲宗紀書曰元和十二年十月王師平淮西呉元濟斬于京師其民乆染污俗無向化之心環(huán)數(shù)千里之地甲兵富強踰年然后破繇先翦其境土乃得元惡故先書平淮西后云元濟斬也武宗紀書曰會昌四年八月王師斬劉稹澤潞平罪人共得故書王師斬劉稹各用便文也平淮西澤潞不書李愬石雄而書王師申國威也

  方鎮(zhèn)之寄脅于權宜則書失地之漸宰相失廟堂之謀循方鎮(zhèn)之請則書授地以罪之
  穆宗紀書曰元和十五年十月初失澤潞謂以劉悟為昭義軍節(jié)度使是書失地之漸也敬宗紀書曰寳厯元年十二月宰相李逢吉以澤潞授劉從諌以棄地罪逢吉

  方鎮(zhèn)拒命奪官爵絶朝貢示天罰之必行也
  憲宗紀書曰元和四年十月削成徳王承宗官爵元和十年七月絶成徳王承宗朝貢書地以明國章

  討叛命將稱詔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載十一月詔封常清帥師討安祿山代宗紀書曰大厯十年四月詔馬燧帥師討李靈曜憲宗紀書曰元和十一年九月詔李愬帥師討呉元濟是也

  命將權鈞力齊則不書統(tǒng)帥之名
  肅宗紀書曰干元元年九月詔九節(jié)度之師討安慶緒不書郭子儀李光弼之名軍政不一也憲宗紀書曰元和十一年正月詔六鎮(zhèn)之師討王承宗不書河東幽州盧龍義成橫海魏博昭義節(jié)度亦此義也

  伐叛因其黨斬首遂平則不書王師之功
  徳宗紀書曰貞元元年七月李懷光斬于河中者以賊將牛名俊斬懐光首以城降故不書馬燧之功

  守土之帥以師相攻擅甲兵之威蔑朝廷之命則書舉兵攻地
  代宗紀書曰永泰元年五月漢州刺史崔寧舉兵攻劍南不書攻郭英乂以王事為重也

  守土之帥乘甲兵土地之勢固封疆以樹腹心則書地以記薨君子樂善而忘惡雖功有余而心不至者皆得以臣道終
  順宗紀書曰貞元二年十一月八日韋皋薨于成都先薨后地者因其薨殂得地如晉陶侃薨而得荊州之類

  軍亂其帥見殺以非罪書遇害
  文宗紀書曰太和四年二月興元軍叛其帥李絳遇害先叛后殺者聞軍變尚冀其生不忍聞其死用緩文

  軍亂殺其帥以罪書眾殺
  敬宗紀書曰寳厯二年五月幽州殺其帥朱克融

  方鎮(zhèn)效順舉族還朝書歸地
  憲宗紀書曰元和五年十二月張茂昭以易定來歸非兵革所加而得其地書入以襃忠臣其地襲為己有必其心堅于效順乃得之故以來覲賜對為書歸地之日不以管鑰符印付任簡迪為歸地也書歸以明舊地

  逼于天時懼罪入覲書得地
  憲宗紀書曰元和三年九月庚寅復得襄陽先是于頔為其子所諷歸朝入覲至是日冊拜司空以裴均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是朝廷始復得故地因以是日書復襄陽也非其心效順故不書頔以襄陽來歸朝廷喜得地而貸罪國法無所申故不書頔至自襄陽也憲宗紀書曰元和十四年八月己酉復得宣武韓弘以七月戊寅來朝愿奉朝請至是日拜司徒癸丑以張弘靖為宣武節(jié)度使是朝廷以弘靖堅為戎務始復故地因以己酉為復得宣武與于頔事同惟得地已定弘靖受命緩故書己酉非異例

  方鎮(zhèn)昭洗一時之計先書輸賦獻地以葢國恥
  憲宗紀書曰元和五年七月庚子成徳王承宗請輸常賦以緩師丁未昭洗王承宗復其官爵十三年三月甲寅成徳王承宗獻徳博二州以緩師庚辰昭洗王承宗復其官爵先是五年承宗請輸常賦朝廷降授官史不書紀者以輸賦為重于時昭洗之命因李師道劉總亟請不得已而從之不書師道請者宥過正罰國家常法非得緣于臣子之情故不書稱緩師豫當時之志也

  春秋之法陽虎以家臣竊寳玉大弓書盜求名亡也方鎮(zhèn)之重以狙詐陰竊發(fā)于輦轂欲不知于人主者必窮奸而正罪名故備書盜名不得葢示大惡于天下也
  憲宗紀書曰元和十年三月淄青李師道盜焚河陰轉(zhuǎn)運院十一年正月成徳王承宗盜斷建陵門戟十一月成徳王承宗盜焚獻陵寢宮十年六月成徳王承宗盜殺宰相武元衡傷御史大夫裴度不書遣張晏等刺元衡及焚河陰院屋數(shù)斫建陵門戟竿數(shù)皆不書者本傳載其事以見惡故紀略文

  方鎮(zhèn)來朝必書功臣則否擁兵入覲國家休戚之本書入朝臣禮之失也
  代宗紀書曰大厯九年九月幽州朱泚來朝始通幽州也泚以七月使弟滔奉表以入朝以九月至京師故九月乃書來朝如大厯二年郭子儀李抱玊三年馬璘四年魏少游來朝皆臣子常禮載之本傳昭宗紀書曰干寧元年正月鳯翔李茂貞入朝不書來朝跡嫌勢逼不與其來也書示臣禮猶存焉昭宗紀書曰二年五月鳯翔李茂貞邠州韓建至京師凌鑠王室臣禮替矣變朝書至譏暴也

  方鎮(zhèn)失地而朝書奔大去地書至
  代宗紀書曰大厯十四年三月汴宋李忠臣奔于京師先是忠臣為李希烈所逐狼狽歸朝故不書來朝憲宗紀書曰元和十四年韓公武至自鄜坊書始去鄜坊也文宗紀書曰太和三年十一月王智興至自徐州書始去徐州也

  權臣

  權臣出入必書宴對亦書
  昭宗紀書曰天復三年二月朱溫歸大梁宴于內(nèi)殿置酒于延喜門天佑元年五月朱溫歸大梁宴于崇勲殿七月朱溫至京師宴于文思球場十月朱溫自河中至京師對于崇勲殿甲申朱溫歸大梁書逼也

  權臣征伐書名得地不書殺敵
  昭宗紀書曰景福二年四月朱溫取徐州時溥死先是溫使將王重師牛存節(jié)陷徐州溥殺死不書殺者惡其擅國書溥自死不與溫之專戮也得地猶名者尺寸之地得之非唐所有故本溫志以篡取為文又書曰干寧四年正月朱溫取鄆州朱瑄死二月朱溫取兗州朱瑾出奔不書其將龐師古葛從周及王重師牛存節(jié)之名以溫首惡也不書帥師惡其得眾自大書取使若用竒乘間也

  權臣以號自大雖朝廷所授皆以自稱書
  昭宗紀書曰天復三年二月朱溫自稱諸道兵馬副元帥天佑二年十一月朱溫自號魏王備九钖也

  權臣擅命屠害忠良以謀翦王室宰相不道賊賢臣以逞憾皆用兩下相殺文
  昭宗紀書曰景福二年九月李茂貞殺宰相杜讓能哀帝紀書曰天佑二年十二月朱溫殺宰相柳璨光化三年六月崔裔殺宰相王摶讓能以雷州司戶柳璨以登州刺史猶以宰相書者惡殺大臣也

  權臣殺皇子則地
  昭宗紀書曰干寧四年八月朱溫殺十二王于石堤谷書地痛之也哀帝紀書曰天佑元年八月朱溫殺六王于西內(nèi)不書蔣玄暉殺之者本朱溫志也

  國變擾攘大臣見害于圍逼則書遇害
  僖宗紀書曰廣明元年十二月于琮崔沆豆盧瑑?yōu)辄S巢所害是也

  權臣雎盱書得地之始以謹召亂之階
  僖宗紀書曰光佑二年三月董昌初得越州錢镠初得杭州七月李茂貞初得鳯翔中和三年五月朱溫初得汴州書得地之張本

  權臣任用之漸必直文以示義
  明皇紀書曰天寳二十九載七月以安祿山為營州刺史平盧節(jié)度副使僖宗紀書曰咸通十一年正月以李國昌為振武節(jié)度使中和元年八月王鐸以朱溫為華州刺史始見祿山國昌朱溫之惡也

  權臣窺窬神器遷徙都邑以奉天子為文
  昭宗紀書曰天佑元年閠四月朱溫奉天子都于洛陽不書遷諱偪脅也不書甲辰天子至洛陽者非天子之意也故不書至余具崔裔傳

  四夷冊立吊祭之使不書不以中國臨夷狄也
  如元和十六年六月以少府少監(jiān)李鋭持節(jié)赴南詔冊立左贊善大夫許堯佐副之不書憲宗紀若使人傳無殊尤之事則具夷狄之傳

  唐制大喪天子以卿大夫告于四夷則書于紀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之喪方鎮(zhèn)遣使以告則書本傳如
  元和十一年四月太后崩劍南李夷簡遣使南詔告哀余具夷簡傳戎

  狄方鎮(zhèn)拘行人以拒命賤者名而不官
  太宗紀書曰貞觀八年十一月吐谷渾執(zhí)我行人趙道徳不書鴻臚丞官微也

  宣慰宣諭使

  宣慰宣諭使被執(zhí)稱以異國絶之也先使后執(zhí)不與逆臣縶王人從緩文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四月太子太師顏真卿使于淮西被執(zhí)不書李希烈軍者春秋衛(wèi)伐凡伯貶之稱戎希烈肆不臣之逆故豫其志以國稱深貶之也不書宣慰者君命不申也

  使出疆能利社稷安人民不辱君命則書宣慰宣諭之名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十二月以給事中孔巢父宣慰田悅軍穆宗紀書曰長慶二年三月以兵部侍郎韓愈宣慰王庭湊軍不云魏愽及鎮(zhèn)州者元惡懾伏不失臣節(jié)不用國文

  行人不能度權宜防變以辱君命則書國殺
  徳宗紀書曰建中四年七月給事中孔巢父遇害于河中惡國威之沮廢故懐光得以稱國用重文與顏真卿異例

  王者受命必有驅(qū)除故僣命余孽用敵國之文攻克正土則書陷王師失利書戰(zhàn)而后敗敵國之臣得以名通侵伐書將
  高宗紀書曰武徳二年九月劉武周陷我并州七月王世充使其將羅士信侵我榖州書將用敵國之禮又書曰武徳二年九月王師及劉武周戰(zhàn)于介州敗績王師之敗先書者非克會期日以決勝負遇敵來戰(zhàn)失備致敗從緩文不書裴寂敗姜寳誼死輿尸辱命用微者之文

  王師勝捷則書大將之名小捷用計詭勝書破
  高祖紀書曰武徳元年九月秦王帥師及薛仁杲戰(zhàn)于淺水原大敗之俘馘具仁杲傳又書曰武徳二年十一月秦王帥師破宋金剛之眾于美良川是小捷用計詭勝同文

  僭國

  僭命之國以地歸順則先人后地
  高祖紀書曰武徳二年十月羅藝以幽州歸于我五年七月杜伏威以江東歸于我以者自專之文

  窮蹙之寇以地降用國文
  高祖紀書曰武徳元年十一月隴西薛仁杲降四年十一月荊州蕭銑降以窮兵極討乃取之國用自降為文書國以得地為重也

  鄰國并吞非王師致討書自滅
  高祖紀書曰武徳二年某月丹陽沈法興滅四年十一月江東李子通滅五年某月豫章林士弘滅不書李子通王雄誕張善安滅之者強弱吞噬朝廷威力所不加其地不入以不知文

  僭竊之國因其下一時之計則地以眾書
  高祖紀書曰武徳三年四月河西執(zhí)李軌以地歸于我六年正月山東執(zhí)劉黒闥以地歸于我七月二月漢陽殺高開道以地歸于我不書葛徳威安修仁執(zhí)黒闥李軌張金樹殺開道者以眾書也不云河西山東漁陽平者非甲兵致討而得地從自致文方鎮(zhèn)拒命其下以元惡自效則以名見異文也

  賊師來降其地未入而復叛則不書于紀
  武徳元年八月涼州李軌以地降至十月復叛則書本傳而已

  疆冦病死逭國罰書地
  高祖紀書曰武徳元年八月薛舉死于隴西代宗紀書曰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懐恩死于靈武是也

  疆冦夷定則先地后滅略將以明威
  高祖紀書曰武徳四年五月王師平河北竇建徳滅丙寅王師平河南王世充滅五年王師平并州劉武周滅先地后滅以得地為重不云秦王平建徳世充武周者略將以明威

  叛臣肆噬取元惡而宥枝附則不用方鎮(zhèn)敵國之文
  憲宗紀書曰元和元年九月高崇文擒劉辟平成都一方脅從民本非懐二心先得雋乃取其地故后云平成都

  逆臣竊大號書地示不通于天下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僭即皇帝位于洛陽肅宗紀書曰干元二年四月史思明僭即皇帝位于范陽徳宗紀書曰建中三年十一月朱滔王武俊田悅僭即王位于魏縣四年十月朱泚僭即皇帝位于京師僖宗紀書曰廣明元年十二月黃巢僭即皇帝位于京師是也

  逼脅干紀原心定罪不用僭文
  代宗紀書曰廣徳元年十月吐蕃以廣武王承宏為皇帝僖宗紀書曰光啟二年十月朱玫以嗣襄王熅為皇帝昭宗紀書曰光化三年十一月劉季述以太子裕為皇帝是也

  僭命之盜為子所殺雖得罪于天下而父子之義存焉天下所不容故不書竊位而記其亡終故事
  肅宗紀書曰至徳二年正月安祿山為子慶緒所殺上元二年三月史思明為其子朝義所殺干元二年三月安慶緒亡代宗紀書曰寳應元年史朝義亡悖義負固自取潰爛故書亡其地未入朝廷不書平慶緒朝義皆不書即偽位具本傳

  義師

  王室有變舉義以謀興復則異文以見志
  中宗紀書曰垂拱四年八月越王舉師于豫州九月越王敗績光宅元年九月徐敬業(yè)舉兵于揚州十二月徐敬業(yè)敗績凡討叛必命將不書岑長倩張光輔鞠崇裕李孝逸討越王敬業(yè)者不與武氏之抗義舉也敬業(yè)雖以興復為名其跡可疑故不用越王之文特書起兵不書斬越王及敬業(yè)隱之也

  巡幸

  王者擥謡俗之善惡知王業(yè)之艱難其行以時則書幸不書還宮
  明皇紀書曰開元十年十月幸興慶宮不書還宮者雖踰月民不知勞故不書

  出非其時稱駕所至書還宮
  明皇紀書曰天寳八載十月車駕至華清宮九載正月車駕還宮不書皇帝者習盤游之樂損萬乘之威以車駕稱輕銜橜之變忘魚服之辱書還宮以見其志明皇是歲幸華清宮踰時忘反受朝賀于離宮故危之

  征伐巡守得禮書帝失禮書詔踰宿則皆書至
  明皇紀書曰開元十一年正月皇帝北巡守三月皇帝至京師得禮也太宗紀書曰貞觀十九年二月詔親征高麗二十年皇帝至自高麗失禮也以萬乘之重爭無人之地馳驟不測之險危之道也故書詔征不使帝者當失禮之過也得禮則書至京師示無虞也失禮則書至自某所者乘輿未還以前興事過舉擾民玩威下情離動變生非常故不書至京師

  朝賀

  受朝賀失禮則書地不受朝賀則不書朔
  明皇紀書曰天寳九載正月朔受朝賀于華清宮失禮也徳宗紀書曰貞元二年正月皇帝不受朝賀憲宗紀書曰元和十一年正月以歲饑及宿師罷元會皆不書朔

  宴饗

  燕會得禮則書地失禮則書宴
  明皇紀書曰天寳十四載三月勤政樓宴群臣憲宗紀書曰十三年二月麟徳殿宴群臣得衎樂慈恵之道行于禮而后于酒食故后書宴中宗紀書曰景龍四年四月宴群臣于芳林園敬宗紀書曰寳厯二年九月宴群臣于宣和殿禮至于瀆有濡首俄弁之咎是厚于酒食而忘鹿鳴精誠之意故先書宴賜宴之例則先書賜尊君命也敬宗紀書曰寳厯二年二月賜群臣上已節(jié)宴曲江亭文宗紀書曰開成二年十月賜群臣慶成節(jié)宴于曲江亭是也

  土木功

  土木之功雖用民以時亦書失時之役稱詔
  文宗紀書曰太和八年正月修太廟九月二日詔修曲江昆明二池是時發(fā)神策軍修淘曲江從鄭注之邪說故書詔以病奪民之時也

  親蠶

  親蠶之禮不書本紀譏后徳之不建也
  肅宗紀書曰干元二年三月皇后禮先蠶于苑中高宗之世武后四親蠶不書其徳不足以率天下故載之本傳

  耤田

  耤田如禮則異文以示勸
  高宗紀書曰儀鳯二年正月皇帝躬耤田于北郊明皇紀書曰開元十九年正月皇帝躬耤田于龍地耤田之禮王者不以身率下則三時怠而生業(yè)匱故耤田行禮書躬而稱地欲海內(nèi)知王化尚農(nóng)也若如禮以至九推民忘盡力農(nóng)田之勞而相勸于下必異文以示襃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十三年正月皇帝有事于耤田肅宗紀書曰干元二年正月皇帝有事于耤田不云躬耤者勸農(nóng)率下之意明

  失禮過舉

  舉難行之事以便世益民則書
  明皇紀書曰開元二年秋七月焚珠玊錦繡于殿庭徳宗紀書曰大厯十四年閏月罷劔南貢春酒放舞象荊山之陽者是也

  失禮過舉直文以見惡
  肅宗紀書曰干元元年六月初祠太一神譏滛祀也穆宗紀書曰元和十五年九月大合樂于魚藻譏喪制未踰年也

  封禪朝陵備于志車駕順動之節(jié)書于紀重王者出入也賜酺肆赦必書一時之澤
  高宗紀書曰麟徳二年十月皇帝發(fā)東都干封元年正月皇帝封太山禪社首四月皇帝至自泰山明皇紀書曰開元十三年亦如之其車輅次頓御壇受賀皆見本志惟大赦賜酺備于本紀明皇紀書曰開元十七年十一月皇帝發(fā)東都朝五陵戊申皇帝至自朝陵其余丙申謁橋陵戊戌謁定陵皆見本志惟還宮大赦天下流移人并放還以下載于本紀

  災祥

  水旱日月蝕星孛霜蝗地震山崩弛役避殿減膳親録囚徒遣使賑給則載之本紀有天地之變而無修省之實則載之五行天文志懲不戒也

  祥瑞福應之事王者成徳所致則載之本紀以事繼日月否則總于一歲之終
  書曰某月鳯凰見于某地某郡獻白龜是以事繼于日月也其余郡國所書虛美所加則書曰是歲鳯凰見某地某郡獻白龜不實也

  詔令

  號令詔諭民所取信未行而遽改名存而實亡則不書
  如貞觀十五年四月詔以來年四月有事于泰山不書太宗紀而見之天文志星索前開元二年十月吐蕃侵渭源詔親征天寳十五載六月將謀幸蜀下詔親征干元二年十月下詔親征史思明不書明皇肅宗紀而見吐蕃及安史傳

  太子事

  太子齒胄釋奠加元服謁太廟成君則書于紀
  睿宗紀書曰景龍元年八月三年十一月太子釋奠于太學是也開元七年九月皇太子齒胄于國學八月皇太子加元服乙丑謁太廟二十一年五月皇太子納妃其后太子瑛廢故皆不書明皇紀具瑛本傳

  皇后事

  皇后所行之事不書于紀
  如顯慶五年武后宴親族鄰里命婦于并州龍朔元年武后請禁婦女為俳優(yōu)之戲景龍二年韋后以裙上有五色云大赦天下神龍元年韋后請?zhí)煜率渴鼮槌瞿阜傩斩啥∥迨琶庖廴绱酥愐嘟跃呶漤f二后傳舊史載之高宗中宗紀失史法也

  唐書直筆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唐書直筆卷三

  (宋)呂夏卿 撰

  ○列傳第二

  先后

  列傳之作其體有二一曰年二曰事年以先后之事次之傳以年時為先后之差以事跡相類同傳

  特傳

  備賢愚紀成敗功髙行稱特傳
  若魏文公裴度陸贄韓愈皆特立一傳

  推父祖以本之系子孫以終之
  孝子之志務在顯親人情重于繼體每傳必備載祖父名謚官爵或梗槩其事實傳末必歴譜其子孫之世以終始之功效不著于世則父祖之名略之削子孫之系以別他傳

  考名字載郡縣
  如房管字次律席豫字建侯賀知章字季真皆叅考舊集而得其字舊史皆不書韓文公南陽人也舊史以為昌黎人如此之類皆以郡望書非史法也

  徳業(yè)不著而事闗一時者附而不名
  如武后時宰相張光輔崔元綜等昭宗時宰相朱樸鄭綮等齪齪備位不足立傳附于狄仁杰蕭遘陸扆等傳

  賜姓

  賜姓之例出于近世旌功烈而親之也悖臣節(jié)而不軌則復其姓
  如李寶臣當為張寶臣是也

  四夷所生非功業(yè)垂世則見于本國
  如仆固懐恩背叛不宜立傳見于本國鐵勒傳

  題傳

  題傳之目羣傳以姓特傳以名功髙以事跡偽以地
  題傳起于司馬遷班固至范蔚宗離而徧題之文繁不一失史法之舊羣傳以姓如李白杜甫同傳是也特傳以名如韓愈李徳裕傳皆具姓名題之是也功髙以事如張柬之桓彥范等傳題曰五王傳是也【案舊書中宗本紀神龍元年五月封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張柬之漢陽郡王袁恕已南陽郡王崔玄暐海陵郡王并加授特進罷知政事又桓彥范傳云武三思居中用事日夕讒毀彥范等帝竟用三思計進封彥范等雖外示優(yōu)崇實奪其權新書本紀不書封王而書罷至列傳則題曰五王】跡偽以地者如李正己呉少誠傳題曰淄青李正己傳淮西呉少誠傳是也【案舊書分次列傳新書改題藩鎮(zhèn)】必題者歴代前史取法史記滑稽刺客佞幸循吏酷吏貨殖游俠日者龜筴之題故儒林忠義孝友隠逸節(jié)婦等傳如此之類既不可離而徧題之是則題傳之目不可廢也

  宗室

  宗室之子雖有功徳亦承本傳
  如李適之李皋李孝逸李暠李常李巨李國貞各附本祖常山王曹王鄭王淮安王吳王虢王傳尚親也

  凡列傳之類有六冠以后妃尊也次宗室諸王親也列以僭國受命之始也序以一時之君臣善惡之總也繼以四夷王化之及也終以逆臣成敗之歸也
  后妃傳次以宗室宗室傳次以十八帝諸子題曰髙祖諸子傳不當叅列傳之間蓋班固取其叅連一時之事故離列傳之間唐室諸王不出合未嘗干預時政不測成敗不立勞效前序母氏所生后載子孫相承以備一代史書之體故不當循班例既條列十八帝諸子之后次李密王世充以下至黃巢秦宗權而傳終

  凡褒者卒月貶者卒年其余從略有功徳則壽
  如韓愈傳書曰寶厯元年十二月卒褒也韋皋傳曰貞元二十一年卒貶也有功徳則壽年若干謹終也郭子儀傳書曰年八十五李晟傳書曰年六十五

  謚贈

  謚贈之數(shù)非功徳不書懲及幸也
  謚法及贈官非其人有功徳則不書

  論議

  論議表章以明君上之得失補國家之利害非當時所通行則不書
  如舊史李百藥傳載封建論朱敬則傳載五等論白居易傳興元微之書今皆削而不載

  論貨殖之弊陳禮樂之原則志之
  如陸贄諌置瓊林大盈二庫狀韓文公請遷明皇帝議禘祫議皆附貨殖及郊祀志

  疏軍旅之宜斥奸邪之惡則見之他傳
  如韓文公淮西招討事宜及黃家賊事宜狀見于元濟傳及南蠻傳陸贄論裴延齡見于延齡傳

  辭雖隠非所以便世梗槩其事而略其辭
  疏之所陳不足以通行則槩舉其事不復勝載

  詩賦之作足以揄揚國體而明功烈則見之
  如杜甫三大禮賦李白明堂賦宜見之本傳元結(jié)中興頌見之安史傳栁宗元方城皇武二雅見之裴度李愬傳

  詔策之實足以信后代則摭其辭
  詔告君命削其繁誣而載其實事則見之本傳

  官爵

  官爵升易不常所居有善則書
  如鄭余慶傳官至殿中御史別無異跡皆不書至遷工部侍郎知吏部選事上疏論列諸葛述事【案述原本訛跡今校改】一節(jié)可稱則具書官不爾則否

  循吏儒林文苑忠烈孝友隠逸節(jié)婦皆得一端則標其傳而總目之
  其余若酷吏文藝皆不足訓世皆不標其傳名也文苑之名起于范蔚宗如賈至父子李白杜甫王弘中等不特以藝文見稱故別立傳不在文苑傳中

  外戚

  外戚之家恩澤所授謹厚則無稱侈汰則害教其名附于本傳惟卓然殊尤者立傳
  若竇徳明獨孤懐恩武承嗣韋溫等附于太穆元貞則天韋后傳惟呉溆呉湊兄弟可以別立一傳【案唐書獨孤懐恩元貞皇后弟之子呉溆章敬皇后之弟原本訛元貞為貞元訛淑為淑今并校改】

  皇后傳

  皇后之傳編世家之間居列傳之末叅帝紀之下子長孟堅蔚宗之短也酌古今之法則冠于列傳之首惟陳壽得之
  子長以外戚世祿傳襲舄奕則編之世家而諸后不顯孟堅以元后事連居攝故綴諸后于列傳之末王莽之前以便敘事而后人踵之非通制也天子之尊海內(nèi)無二雖皇后之貴有臣妾之體蔚宗作紀則君臣之誼混矣故冠之列傳進退得史之體

  帝王之興必有內(nèi)助家道正則天下正每帝必載后妃
  舊史文宗不立后妃武宗王賢妃事闕今取楊嗣復傳事立賢妃傳據(jù)李徳裕兩朝獻替記徳妃暴薨事備王徳妃傳則敘事之體具矣

  妃嬪之愛歿而定謚或以后稱則傳其實不書后
  武恵妃稱貞順獨孤貴妃稱貞懿是也

  王者之母雖生實妃縁帝者心莫不欲顯親而申養(yǎng)故特以太后稱
  元獻楊太后章敬呉太后睿真沈太后懿安郭太后孝明鄭太后恭僖王太后貞獻蕭太后元昭鼌太后皆以子貴不稱皇后

  入廟稱后義系于夫在廟稱太后義縁于子皇太后臨朝總治政事由已則以皇太后某氏稱其余皇后因子踐阼申尊崇而加號則通以皇后稱
  則天皇太后武氏順圣皇太后韋氏皆以臨朝書也韋氏獲罪于天下而國史定名不及于懲惡故韋氏亦以皇太后書舊史題為韋庶人史之過也

  公主附后傳之下而出降皆書惟大功勲則異傳
  平陽公主太平鎮(zhèn)國公主莊懿長公主附太穆竇皇后武后鄭太后傳【案鄭太后憲宗妃不當以代宗女莊懿公主附此條有訛脫】

  ○志第三

  天文志

  司馬遷作史記備載當時沿革為八書攟漢興以來之事有平準河渠封禪之書錄歴代相承之跡有禮樂律厯之書辨古今未明之疑有天官書及班固纂漢書加以刑法郊祀五行郡國藝文名曰十志其天文志仍載四方經(jīng)星二十八舍躔離之次踵子長天官之舊而日月星辰謫蝕隕石之變復存于五行志是繁冗之失中也

  郡國車服志

  唐室十八帝之盛百禮交舉志當時正朔用厯之本曰律厯焉志邦國財用曰貨殖焉志禮樂之沿襲曰禮樂焉志宗廟鬼神之常祀曰郊祀焉志髙宗武后明皇登封降神之禮曰封禪焉志氣沴之侵奸曰五行焉志邦國之闊狹戶口之眾寡曰地理焉志經(jīng)籍之總目曰藝文焉志旗章之物色曰車服焉凡兩都宮闕制度園籞之規(guī)模一朝之舊章也廐牧孳乳之數(shù)騋牝圈印之名車輅出入征伐武事所急有國之常用也然而歴代未嘗志其名數(shù)非通制也兩都宮闕志于郡國之下天下廐牧乘馬之數(shù)志于車服之末亦紀事之體也

  贊論

  史記八書漢書十志或有贊論而不必皆備蓋于事未盡梗槩其事而總斷焉后人務欲極文采之麗每志必有贊是拘儒繁文之病也

  ○摘繁文闕誤第四

  唐書舊史繁蕪闕誤多矣今觕舉大較于左

  髙祖紀

  髙祖紀武徳四年十月趙郡王孝恭平荊州獲蕭銑十一月會稽賊帥李子通以其地來降謹按銑及子通傳銑自度救兵不至便率官屬緦纕布幘詣李靖軍降請無殺掠銑降后數(shù)日江南救兵十余萬一時大至然則銑降得亡國之禮識天命之正漢之田橫未足比也本紀縱不足異文亦不當書獲近乎誣矣子通為杜伏威將王雄誕所攻窮蹙請降伏威執(zhí)之送于京師盡収其地是子通不以地降紀之誤也

  太宗紀

  太宗紀多載潛龍撥亂之功夫帝王之位非積勞力而致太宗征戰(zhàn)如破魏公而斬宋老生皆王業(yè)始基之跡當見之髙祖紀敗薛舉降仁杲走宋金剛平劉武周滅建徳俘世充翦黒闥擒圓朗當見之僭國傳武徳九年九月丁未引諸衛(wèi)兵統(tǒng)將習射于顯徳殿及每日自變量百人于殿前教射自是士卒皆為精鋭天生五材孰能去兵自古皆有武備焉太宗以萬乗之尊躬教弧矢帝王之道未為得也載之本紀于文為繁當見突厥傳以示備豫如實錄稱其年十二月癸未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朕黏之屋壁出入觀省如此之類見于本紀之末如漢文帝紀載賜張武之金以愧其心罷露臺以惜費皆帝王之上徳故國史之法備載以示也八月甲子即位舊載八月癸亥髙祖?zhèn)魑挥诨侍犹诩次挥跂|宮實則髙祖以癸亥詔太宗以甲子即位日異而事別不書甲子之日是即位遽而父子之道失矣太宗肅宗之例既一而告天之文或載或不載于紀是史法失于繁簡也以實錄考之是年宋秦二州慶云見泰州定州景星見鳯皇赤雀麒麟騶虞元狐見于雋臺洛麟沂鄭等州當載之本紀也貞觀十八年吐谷渾執(zhí)行人鴻臚丞趙道徳吐谷渾傳云趙徳楷未知紀傳孰是

  明皇紀

  睿宗明皇紀景云二年五月辛丑西城公主為金仙公主隆昌公主為玊真公主仍置金仙玊真觀開元二年六月內(nèi)出珠玊繡服等令于正殿前焚之謹按睿宗實錄云三月癸丑制為皇女金仙玉真公主于京城各置一觀仍以金仙玊真為名以年厯推之五月無辛丑明皇實錄云七月內(nèi)出珠玊錦繡于殿前焚之是二紀日月有誤又景云二年八月韋安石為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當在庚申而誤書丁巳開元二年七月襄王重茂薨當書丁未而誤為辛未十一月庚寅葬殤帝實錄書辛夘如此之類實多如天寶十三載九月上御勤政樓試四科制舉人加詩賦實錄所書則是年十月含光殿試舉人加詩賦又十三年十月乙巳畢國公竇■〈王曳〉薨當在十二月而誤書十月本紀所書日月尤不足信也明皇以延和元年八月受內(nèi)禪改元先天其年行事猶系之睿宗至二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則其年自正月以下皆明皇行事不當復稱先天二年尚附睿宗紀也愚謂開元冠年即位明皇踐位之始年也睿宗紀先天元年八月庚子帝傳位于皇太子明皇紀復云七月壬子制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二紀日月誤矣明皇紀載安祿山叛逆之跡繁復不當非成敗之系當書之祿山本傳載于紀者如十一月丙寅安祿山起漁陽十二月辛卯安祿山陷陳留甲午陷滎陽丁酉陷東京辛丑皇太子帥師討祿山十五載六月乙未皇帝幸蜀丙寅誅楊國忠七月庚申皇帝幸蜀其余車駕所次皆書祿山本傳從省文春秋之法四時具為年舊史或闕一月或闕一時不書首月多矣憲宗紀元和不書四年正月惟以四月贅二年十二月下簡編之闕也

  元獻皇后傳

  元獻楊皇后傳云開元十七年葬細栁原明皇命張說為志文云石獸澀兮綠苔黏宿草殘兮白露沾園陵閉兮脂粉暗不知何年兮開鏡奩按張說集節(jié)閔太子妃楊氏墓志云初上在東宮妃有女弟選為良媛生忠王又載鞠養(yǎng)忠王之事然則元獻傳云肅宗撫鞠于王妃又引張說志文皆誤也疑元獻之薨不在開元十七年劉昫誤以節(jié)閔妃為元獻后也

  程懐直傳

  徳宗紀貞元二年六月橫海程日華卒以其子懐直權知軍州事十年三月懐直來朝賜安業(yè)宅復令還鎮(zhèn)十一年九月滄州大將程懐信逐其帥程懐直為左龍武統(tǒng)軍至六年十二月己丑卒猶以左龍武統(tǒng)軍程懐直卒書于紀而本傳云懐直以為懐信所逐因來朝覲徳宗優(yōu)容之賜甲第懐信卒懐直子執(zhí)恭知留后事乃遣懐直歸滄州十六年卒年四十九按順宗紀貞元二十一年七月癸巳橫海軍節(jié)度使滄州刺史程懐信卒以子副使執(zhí)恭起復滄州刺史橫海軍節(jié)度使是懐直先卒六年然后執(zhí)恭總留務以是明之執(zhí)恭非懐直之子懐直未嘗復歸滄州傳之誤也

  孔巢父傳

  孔巢父傳建中四年宣慰魏博而徳宗紀云建中四年十二月癸酉命孔巢父淄青宣慰紀之誤也巢父傳不書啖守盈出使而書守盈遇害傳之闕也

  韓愈傳

  韓文公父仲卿謹按李白武昌令韓君去思碑及李翱皇甫湜文公行狀神道碑則仲卿以銅陵尉補武昌令徙鄱陽令終校書郎本傳云無名位謬矣文公安定桓王茂五世孫又云卿有名大厯間亦當見文公傳首如漢書司馬遷揚雄傳例又李翱皇甫湜張籍侯喜賈島李賀文公之髙弟也孟郊李觀盧仝文公所與也皆無卓然殊尤之實附于文公傳末如漢書唐林尊見于兩龔傳此敘事之體也

  唐書直筆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唐書直筆卷四

 ?。ㄋ危﹨蜗那?撰

  ○新例須知

  髙祖至哀帝二十帝十四世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髙祖 太宗【子內(nèi)禪】 髙宗【子即位】 中宗【子即位】 睿宗【弟即位】 玄宗【子內(nèi)禪】 肅宗【子即位】 肅宗【子即位】 徳宗【子即位】 順宗【子即位】 憲宗【子內(nèi)禪】 穆宗【子繼故】 敬宗【子即位】 文宗【弟繼故】 武宗【弟即位】 宣宗【叔即位】 懿宗【子即位】 僖宗【子即位】 昭宗【弟即位】 哀帝【子即位】

  諸王二百十一

  宰相三百七十一人
  髙祖十人 太宗二十三人 髙宗四十二人 武后六十八人 中宗十六人 睿宗十二人 玄宗二十四人 肅宗十六人 代宗五人 徳宗三十四人 順宗五人 憲宗十七人 穆宗九人 敬宗一人 文宗十三人 武宗七人 宣宗十九人 懿宗十五人 僖宗十四人 昭宗二十二人 哀帝二人

  列傳二千二百四十六人
  后妃三十三人 公主二百十四人 列女四十七人 婦人計二百九十四人
  羣臣正傳八百六十三人 子孫附見五百八十二人 附傳二百十八人
  忠義五十人 孝友二十六人 卓行五人 隠逸二十三人 循吏十九人 宦者二十一人 酷吏十六人 外國六十二

  文武官數(shù)
  元和中二千七百八十八員
  大中中二千七百九十九員

  十道州縣
  闗內(nèi) 河南 河東 河北 山南 隴右 淮南 江南 劍南 嶺南
  州府三百二十八 縣一千六百三十九
  羈縻州府八百五十六

  天佑以前方鎮(zhèn)六十四外有觀察使五防御使
  六闗內(nèi)十二 河南九 河東九 河北六 山南東四 河西二 隴右二 劍南五 淮南一 江南東四 江南西四 黔中一 嶺南五 山南西四

  田數(shù)
  開元中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一十三畝
  大中中一千一百六十八萬八千三百五十四頃

  稅賦
  天寶中租錢二百萬余緡粟一千九百八十萬余斛庸調(diào)絹七百四十萬余匹綿一百八十萬余屯布一千三十五萬余端
  大中中稅錢八百五十九萬二千六十一緡九百九十文

  兵數(shù)
  開元中四十九萬人
  大中中九十九萬七百一十五人

  馬數(shù)
  開元中三十二萬五千七百匹

  鹽數(shù)
  肅宗上元以后九百萬余緡
  大中中四百八十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一緡三百九十文

  運米
  天寶中二百五十萬石
  大中中一百四十三萬七千八百八十六石

  茶錢
  大中中六十萬三千三百七十緡九十七文

  酒錢
  大中中一百三十七萬九千九十一緡二百八十六文

  鑄錢
  天寶中三十萬七千余緡
  大中中一十八萬四千二百三十余緡

  厯
  戊寅【髙祖】 麟徳【髙宗】 開元大衍【明皇】 寶應五紀【代宗】 建中正元【徳宗】 元和觀象【憲宗】 長慶宣明【穆宗】 景福崇玄【昭宗】
  外有中宗景龍之厯肅宗至徳之厯

  蔵書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案此同舊書著錄數(shù)新書増二百四十二卷】

  改元七十五

  大赦三百一十九

  貢舉二百六十七

  舊書紀志傳約一百九十萬字
  新紀志傳約一百六十四萬字
  外新添表約一十一萬二千九百三十字

  廢傳六十一
  暢璀 趙國珍 韋元甫 裴胄 慮■〈甚上心下〉 姚令言 張光晟 源休 蔣鎮(zhèn) 洪經(jīng)綸 彭偃 李若初 于頎 盧征 鄭元 薛伾 閻巨源 李佑 董重質(zhì) 張正甫 徐晦 盧商【案以上二十二人舊書分次列傳新書以裴胄附裴漼以李若初于頎盧征附劉晏以盧商附鄭肅以徐晦附文藝歐陽詹以李佑董重質(zhì)附藩鎮(zhèn)呉少誠以姚令言張光晟源休蔣鎮(zhèn)洪經(jīng)綸彭偃并入逆臣朱泚叛臣喬琳秖廢暢璀趙國珍韋元甫盧■〈甚上心下〉鄭元薛伾閻巨源張正甫八傳】
  李君球 楊茂謙 閻濟美【案以上三人舊書入良吏新書惟楊茂謙附循吏韋景駿后以李君球諌髙宗伐髙麗疏別載外國髙麗傳以閻濟美被劾事別見盧坦傳】
  周興 萬國俊 來子珣 王弘義 羅希奭【案以上五人舊書入酷吏新書仍存王弘義以周興萬國俊來子珣附來俊臣以羅希奭附吉溫】
  李公逸 張善相 李玄通 馮立 謝叔方 成三郎 尹元真 薛愿 袁光庭 邵真【案以上十人舊書入忠義新書以李公逸張善相附李肓徳以李玄通附王行敏以馮立謝叔方附敬君弘以薛愿附龐升以袁光庭附程千里以邵真別附藩鎮(zhèn)李惟岳秖廢成三郎尹元真二傳】
  王君操【案舊書與張琇分列孝友新書合附琇傳】
  孔紹安 庾抱 鄭世翼 張藴古 盧照鄰 楊烱 駱賓王 鄧玄挺 喬知之 富嘉謨 李拯【案以上十一人舊書入文苑新書文藝傳以庾抱附賀徳仁以鄭世翼附崔信臣以張藴古附謝偃以盧照鄰楊烱駱賓王鄧玄挺附王勃以富嘉謨附尹元愷以孔紹安冠其孫若思前改列儒學秖廢喬知之李拯二傳】
  許胤宗 乙弗弘禮 張憬蔵 張文仲 尚獻甫 金梁鳯 葉法善 僧玄奘 僧神秀 僧一行【案以上十人舊書入方技新書仍存尚獻甫以許胤宗張文仲附甄權以乙弗弘禮張憬蔵金梁鳯附袁天綱以葉法吾附薛頤秖廢玄奘神秀一行三傳】

  新添傳
  后妃 郭貴妃 王賢妃
  宗室 李從晦 李之芳 李知柔【案原本李從晦訛李晦之芳訛之方知柔訛之柔考舊書已附李晦于河間王孝恭新書増從晦附襄邑王神符増之芳附蔣王惲増知柔附恵宣太子業(yè)今叅據(jù)改正】
  諸帝公主【案此下原本無目前載列傳人數(shù)云公主二百十四人今考新書諸帝公主傳實二百十二人】
  列傳 姜寶誼 段成式 溫佶 溫廷皓 髙重 杜求仁 杜咸 石仲覽 趙來章 趙元 裴稹 裴均 史大奈 馮子猷 契苾明 泉男生 泉獻誠 論弓仁 論惟貞 石抱忠 韓思彥 陸希聲 裴伷先 韋顗 韋知人 韋維 韋繩 韋虛心 韓朝宗 宋務光 呂元泰 武平一 盧襲秀 崔碣 韋絳 盧若虛 姚合 姚朂 蘇詵 蘇震 蘇干 裴佶 嚴澈 劉迥 劉秩 劉迅 李彚 荔非元禮 郝廷玊 李國臣 張伯儀 白元光 陳利貞 侯仲莊 烏承玭 元結(jié) 戴叔倫 趙恵伯 嚴郢 李徳修 康日知 牛元翼 傅良弼 李寰 劉潼 董溪 段伯倫 段文楚 陽旻 獨孤及 顧少連 杜孺林 杜顗 韓昱 陳諫 凌準 韓泰 杜羔 杜中立 劉義 皇甫湜 盧仝 賈島 鄭熏 敬晦 韋博 李景溫 顧師邕 李貞素 崔嘏 丁柔立 劉助 蕭鄴 韋琮 鄭延昌 裴坦 盧光啟 韋貽范 韓偓 韓儀 周寶 鄧處訥 雷滿 劉巨容 馮行襲 趙徳諲 趙匡凝 楊守亮 楊晟 顧彥朗 顧彥暉 李罕之 王敬武 孟方立 楊行密 孫儒 髙仁厚 趙犨 趙昶 趙珝 田頵 朱延壽 劉建鋒 成汭 杜洪 鍾傳 劉漢宏 張雄 王潮 劉知謙 盧光稠【案原本溫佶訛溫俈盧若虛訛韋若虛杜孺休訛許儒林李景溫訛李景讓鄧處訥訛鄧處晦今考舊書無傳新書増立者史大奈泉男生論弓仁韓思彥宋務光武平一元結(jié)戴叔倫嚴郢康日知牛元翼獨孤及顧少連鄭熏敬晦韋博蕭鄴韋琮鄭延昌裴坦盧光啟韓偓周寳鄧處訥劉巨容趙徳諲楊守亮楊晟顧彥朗李罕之王敬武孟方立楊行密孫儒髙仁厚趙犨田頵朱延壽劉建鋒成汭杜洪鍾傳劉漢宏張雄王潮劉知謙四十六人類附泉獻誠論惟貞呂元泰傅良弼李寰韋貽范韓儀雷滿馮行襲趙匡凝顧彥暉趙昶趙珝盧光稠十四人移舊書之良吏髙智周孝友趙弘智文苑陳子昻員半千及雜入忠義之李景讓五傳附以石仲覽趙來章趙元石抱忠李景溫五人其姜寶誼段成式溫佶溫廷皓髙重杜求仁杜咸裴稹裴均子猷契苾明陸希聲裴伷先韋顗韋知人韋維韋繩韋虛心韓朝宗呂元泰盧襲秀崔碣韋絳盧若虛姚合姚朂蘇震蘇干裴佶嚴澈劉迥劉秩劉迅李彚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張伯儀白元光陳利貞侯仲莊烏承玭趙惠伯李徳修劉潼董溪段伯倫段文楚陽旻杜孺休杜顗韓昱陳諫凌準韓泰杜羔杜中立劉義皇甫湜盧仝賈島顧師邕李貞素崔嘏丁柔立劉助六十六人序次時代分附舊書已有之裴寂段志玄溫大雅髙士亷杜正倫裴行儉馮盎契苾何力陸元方裴炎韋湊韓思復桓彥范崔玄暐韋安石盧蔵用姚崇蘇瓌裴耀卿嚴挺之劉子玄李光弼楊炎李吉甫劉晏董晉段秀實陽恵元杜佑王叔文杜兼韓愈王璠李徳裕劉瞻各傳與此一百三十一人悉可證合】
  忠義 馬元規(guī) 王行敏 盧士叡 李育徳 賈循 南霽云 雷萬春 張興 蔡廷玉 孟華 黃碣 孫揆【案舊書忠義傳無此十二人新書増王行敏李育徳賈循張興蔡廷玉孟華黃碣七傳分附盧士叡孫揆又以馬元規(guī)南霽云雷萬春三人分附舊書已有之呂子臧許遠二傳】
  孝友 任敬臣 支叔才 程袁師 武弘度 宋思禮 鄭潛曜 元讓 萬敬儒 章全益 沈季詮 許伯會 侯知道 許法慎 林攢 陳饒奴 王博武【案舊書孝友傳無此十六人新書并増立】
  隱逸 朱桃椎 秦系 張志和 陸羽 陸龜蒙【案舊書隠逸傳無此五人惟于大臣髙士亷傳附見朱桃椎新書隠逸傳此五人并増立】
  循吏 韋丹 韋岫 韋宙 盧弘宣 薛元賞 何易于【案舊書良吏傳無此六人新書循吏傳并増立】
  儒學 蕭子儒【案舊書儒學傳蕭徳言后次許叔牙附以子子儒此蕭子儒當作許子儒今姑仍原文以識其誤】 沈伯儀 張齊賢 陳貞節(jié) 施敬本 盧履冰 王仲邱 康子元 啖助 韋彤 陳京 韋公肅【案舊書儒學傳無沈伯儀以下十一人新書并増立】
  文藝 劉蔵器 元正 元義方 元季方 王助 呂向 張旭 裴旻 皇甫冉 李觀 鄭虔 蕭存 柳并 盧綸 歐陽詹 歐陽秬 呉武陵 李頻 呉融【案舊書文苑傳無元正以下十七人惟劉蔵器附見劉胤之傳末僅云從父兄子蔵器亦有詞學官至宋州司馬是亦未可謂有傳矣其與尚可孤同傳之李觀乃洛陽人非贊皇李華之從子也新書文藝傳以蔵器附其從兄延佑以元正元義方元季方附元萬頃以王助附王勃以張旭裴旻附李白以李觀附李華以蕭存栁并附蕭穎士増立呂向皇甫冉鄭虔盧綸呉武陵李頻呉融又歐陽詹附以從子秬可與此證合】
  方技 袁客師 杜生 邢和璞 師夜光 羅思逺 姜撫【案舊書方技張果傳有邢和璞師夜光附見新書増詳之而羅思逺増附其后以袁客師附其父天綱又増立杜生姜撫可與此證合】
  列女 房玄齡妻盧 李畬母 汴女李 堅貞節(jié)婦李 髙叡妻秦 王綝妻韋 盧惟清妻徐 饒娥 金節(jié)婦 髙愍女 楊烈婦 賈直言妻董 段居真妻謝 楊含妻蕭 鄭孝女 李廷節(jié)妻崔 殷保晦妻封絢 竇烈婦 李拯妻盧 山陽女趙 周迪妻 朱延壽妻王【案舊書列女傳無此二十二人新書皆増立可與此證合】
  外戚 鄭光【案光為宣宗母鄭太后之弟舊書分著始末于太后傳及李景讓傳新書増入外戚可與此證合】
  宦官 駱奉先 劉貞亮 馬存亮 嚴遵美 仇士良 劉克明 劉季述 張彥弘【案舊書宦官傳附馬存亮于吐突承璀附仇士良于王守澄附劉季述張彥弘于楊復恭新書附駱奉先于舊有之程元振附嚴遵美于分立之馬存亮改張彥弘與韓全晦同傳分仇士良劉季述與劉克明各為一傳惟駱奉先嚴遵美劉克明三人舊所未有若劉貞亮即是俱文珍舊已有傳且確著其非兩人而此入新添目內(nèi)誤矣】
  外國 延陀 拔野古 仆骨 同羅 吐谷渾 契苾羽 多覽葛 訶咥 葛邏祿 拔悉蜜 都播 骨利干 白霫 烏羅渾 烏丸 鞠 俞折 駁馬 大漢 黠戛斯 沙陀 流鬼 跋祿迦 摩揭陀 寜逺 吐火羅 謝■〈風日〉 識匿 個失蜜 骨咄 蘇毗 師子 南詔上 南詔下 蒙嶲詔 越析詔 浪穹詔 邆睒詔 施浪詔 扶南 投和 瞻博 室利佛逝 名蔑 單單 昆明 傍望諸蠻 西原蠻【案吐谷渾白霫烏羅渾南詔舊書已有傳此亦入新添目內(nèi)殆以簡略宜加詳歟其延陀拔野古仆骨同羅契苾羽多覽葛訶咥葛邏祿拔悉蜜都播骨利干黠戞斯沙陀流鬼摩揭陀寜逺吐火羅謝■〈風日〉識匿個失蜜骨咄蘇毗師子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扶南投和瞻博室利佛逝名蔑單單西原蠻并為新書所増立又附烏丸鞠俞折駁馬大漢于白霫后附跋祿迦于龜茲后附昆明蠻新安城傍六姓蠻望蠻于兩爨蠻后悉可與此證合】
  奸臣 蔣玄暉 張廷范 朱友恭【案舊書不題奸臣新書増立以三人列栁璨后】
  叛臣 陳敬瑄【案舊書不題叛臣以敬瑄附宦官田令孜傳新書改入】
  逆臣 董昌【案舊書無傳新書増列逆臣秦宗權后】

  舊志十一種
  禮儀 音樂 厯 天文 五行 地理 職官 輿服 經(jīng)籍 食貨 刑法

  新志三種
  儀衛(wèi) 選舉 兵

  表四種
  宰相 方鎮(zhèn) 宗室世系 宰相世系

  唐書著于五代幅裂之際成篇迫遽殊未詳悉故有詔纂緝十余年矣今廣內(nèi)蔵書之盛傳記可以質(zhì)據(jù)者得大衍景福之歴而律歴志可完矣得職該六典之書而百官志可完矣得開元曲臺禮郊祀錄而禮樂志可完矣若劉昫抵牾之甚蒙竊能道其一二或缺而不傳如賈循南霽云之忠李翱武平一之文張志和武攸緒之髙尚是也或立傳而無所沮勸若竇徳明夏侯孜之循黙祖孝孫傅仁均之曲藝龎嚴李景儉之疎放是也或缺其本而不載若張巡之哭廟興兵顏杲卿之指衣定謀是也或事淺近而書若牛僧孺太平之對楊再思諂二張之美是也或善惡同傳若李石之與僧孺楊綰之與常袞是也或子孫無大善而析以別傳若蕭俛不附蕭華杜元穎不附如晦是也【案此總論舊唐書特傳同傳題傳別傳附傳之抵牾所指缺而不傳之李翱武攸緒未入前新添目內(nèi)似前目有脫漏而李翱在舊書雖未列文苑已與韓愈同傳實未嘗缺武攸緒舊附外戚武承嗣后或嫌其善惡同傳固宜如新書之改列隠逸乃概謂之缺而不傳亦未諦審謹因校刋附識】

  唐書直筆卷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