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宋大事記講義 作者:宋·呂中


宋大事記講義宋 呂中 撰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五
宋大事記講義
史評類

提要
臣等謹(jǐn)案:《宋大事記講義》二十三卷,宋呂中撰。中字時可,晉江人,淳佑中進士,官國子監(jiān)丞,兼崇政殿說書,徙肇慶教授。其書卷一論三篇,卷二卷三紀(jì)宋太祖事,卷四卷五記太宗事,而卷五今缺,卷六至卷七記真宗事,卷八至卷十二記仁宗事,卷十三記英宗事,卷十四至十七記神宗事,卷十八至二十記哲宗事,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記徽宗事,卷二十三記欽宗事。事以類敘,間加論斷,凡政事制度及百官賢否,俱載于編論中。所議選舉、資格及茶鹽改制諸條,頗切宋時稗政。又所載銓選之罷常參、任子之多裁汰、三司之有二司、稅茶之易芻糧,皆《宋史》各志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未備者。至朋黨諸人事實及議新法諸人,辨論亦與《宋史》列傳多有異同,并足資史學(xué)之參證。前有興國軍教授劉實甫序,謂水心以其師講貫之素,發(fā)明我朝圣君賢相之心,則是書乃中平日講論稿本,葉適等為之編次云。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jì)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宋大事記講義原序
予頃游膠庠,有同舎示一編書曰:“此止齋水心之徒以其師講貫之素,發(fā)明我朝圣君賢相之心,所以措之事業(yè),垂億萬年無疆之休者,其槩可見也?!笔菚暌杂洿笫?,一朝之事類之,隨朝分類,隨事通釋,考求源委,顯微闡幽,言近而指逺也。大抵論朝廷必歸之君心,論官僚必歸之宰輔,論良法必歸于美意,敵國外患必歸于自治,其國食其實者,審其根酌其流者,滌其源也。至于論治體之寛嚴(yán),謂建隆尚嚴(yán)也,自李文靖焚四方利害之言,所以積而為慶厯嘉佑之緩勢。仁祖尚寛也,自范文正公天章閣一疏不行,所以激而為熙豐之急政,且謂王荊公之變法,即范文正公之遺意。文正主于立國,荊公主于利國,使文正之說遍行,則荊公之口可塞,惟文正公之言不遍行于慶厯,故荊公之學(xué)乃遍用于熙豐。神宗鋭然有為之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此世道升降之 也。至于祈天永命保民長世之基,則以祖宗之仁意常在于紀(jì)綱整肅之中,而紀(jì)綱不出于仁意流行之外,故治體似寛柔而實凝,制度似煩密而實正,國勢似緩弱而實久,雖中更新法之毒亂,兵革之慿陵,權(quán)奸之剝喪,貪酷之奪攘,敢于怨吏而不忍讎吾君,敢于吁天而不忍叛吾國,于是天心之仁愛亦睠睠而不忍釋實甫,斂衣端誦,纔竟藝祖皇帝一編,已屢掩卷而三嘆也。嗟夫!厭亂之民思治,玩治之民思亂,排患難之膠轕者以安為危,不期于質(zhì)樸而自不能不淳也;習(xí)太平之見聞?wù)?,以危為安,不期于奢麗而自不能不薄也。思治而一于質(zhì)樸者,圣人出而萬物覩矣;思亂而競于奢麗者,雖圣人亦必百倍其功而后可挽也。然則藝祖皇帝之闔辟造化,所以使人人一心事事一寔者,何其盛哉!夫當(dāng)世道之極變而通之,惟卓然思所以更新者,靡一事一物之可因仍也,故世非承平不得以承平之事為比夸言。慶厯、元佑于非慶厯、元佑之世者,非愚則諛。抑又嘗拜觀藝祖皇帝問趙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對曰:“道理最長?!贝藞蛩粗畣栶⑵踔畬σ?。我朝所以理學(xué)昌明者,其論已兆于此,而國家延洪休所以超軼漢唐者,徒恃有此義理耳!舍義理而言治,非知言者也。此書之作,其有本乎?書肆請以刻梓,且求序之,因書于首編,如此抑嵇叔夜有云野人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qū)區(qū)之意,亦已疎矣。愚則不敢,惟愿與學(xué)者審其是而已。淳佑丁未上元前一日,廸功郎前興國軍軍學(xué)教授劉實甫序。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一
宋 呂中 撰

序論

治體論
古今論治者不過曰寛與嚴(yán)而已。然寛非縱弛之謂也,而世之尚寛者則流于縱弛;嚴(yán)非慘刻之謂也,而世之尚嚴(yán)者則流于慘刻。反是則曰寛,當(dāng)施之所當(dāng)寛之地,嚴(yán)當(dāng)施之所當(dāng)嚴(yán)之人,遂以為自古之所以得天下者,曰民心也,軍心也,士大夫之心也。是寛之所當(dāng)施也,自古之所以為天下患者,曰外戚也,宦官也,藩鎮(zhèn)也,權(quán)臣也,是嚴(yán)之所當(dāng)用也。東周之寛能施于強暴之諸侯而不能及于匪風(fēng)下泉之民,秦人之嚴(yán)能施于閭左之戍卒而不能正鹿馬奸謟之軰,宣帝之嚴(yán)能施于趙蓋韓楊而不能施于許史之徒,元帝之寛能用于弘恭石顯而不能用于堪猛望之之類,是皆寛于其非所當(dāng)寛,而嚴(yán)于其非所當(dāng)嚴(yán)也。其說似矣,而不知外戚宦官強臣藩鎮(zhèn)固當(dāng)律之以嚴(yán),而軍民士大夫之心亦豈徒寛者所能系屬哉?蓋寛者仁意浹洽之謂,嚴(yán)者紀(jì)綱整肅之謂。仁意之與紀(jì)綱二者并行而不相離,則不待立寛嚴(yán)之的而治體固已定矣。圣人之治天下,固以仁意為本,而其施之于政,則必有紀(jì)綱法制,截然而不可犯,然后吾之所謂仁意者,得以隨事及人,而無頺敝不舉之處,人之 惠于我者,亦得以廣博周遍,而無間隔欺蔽之患,此孟子言“一天下之道”在于不嗜殺人,而至于言仁政,則又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其意正謂此也。我朝治體之所以逺過漢唐者,蓋其仁意常渾然于紀(jì)綱整肅之中,而紀(jì)綱常粲然于仁意流行之地。其待外戚也,未嘗少恩,然在內(nèi)不得預(yù)政,在外不得為真刺史,則無呂霍上官之禍。其于宦官也,未嘗濫殺,然內(nèi)侍官不過留后,雖有功不除宣徽,則無易牙專恣之禍。易置節(jié)度于杯酒宴笑之間,而籍諸道之一兵一財,無不歸于京師,則無山東河北之憂。置 貳以分中書之權(quán),而又置 諫以察政府之奸,則無操懿莽溫之變,是其紀(jì)綱固嚴(yán)于其所當(dāng)嚴(yán)之地矣。然至于系屬軍民士大夫之心者,亦未嘗無紀(jì)綱以行其仁意也。一賦不妄加,一役不妄興,一刑不濫及,一遇水旱或發(fā)倉廩或出內(nèi)庫而不吝,固所以結(jié)民心也。然竊盜者有禁,告訐者有禁,豪猾者有禁,其治民之紀(jì)綱為何如?驍勇者升其籍,有功者峻其爵,老弱者亦處以剰員,毎遇一郊降一赦,則與之金帛而不吝,固所以結(jié)軍心也。然一汰而數(shù)萬人,一戮而百余卒,士卒之犯將校者有禁,將帥之克士卒者有禁,其御軍之紀(jì)綱為何如?取士至于及累舉,舉官至于及內(nèi)親,任子至于異姓,拜近臣必擇良日,退大臣則曰均勞逸,固所以結(jié)士大夫之心也。然禮部有覆試,齋郎有定員,百官非有勞不遷,贓吏雖有赦不原,其所以嚴(yán)士大夫之紀(jì)綱又何如?我祖宗豈不知軍民士大夫之心乃吾國家之命脈,不可一日失者,而顧律之以紀(jì)綱之嚴(yán)何哉?蓋使盜賊殺傷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兇悍之徒,而民之寃抑不得伸者,不被其仁,告訐豪橫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奸宄之徒,而民之資弱失職者不被其仁;茶鹽榷酤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趨利之徒,而民之終歲勤動者不被其仁;是雖日下減租之詔,月頒 刑之令,無益也。使階級賞罰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驕惰之卒,而將校之用命有功者不被其仁;揀汰搜閱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羸弱之徒,而兵之勇敢精鋭?wù)卟槐黄淙?;克剝私役之法不?yán),則是仁于奸貪之將,而士卒之困悴無聊者不被其仁;是雖日有賜,月有給,歲有賞,無益也;使學(xué)校貢舉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僥冒之徒,而士之有行有藝者不被其仁;銓選薦舉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膏粱之子弟,而寒士之進身無路者不被其仁;贓墨之法不嚴(yán),則是仁于貪污之吏,而人之苦于繁刑重賦者不被其仁;是雖髙爵以誘之厚祿以餌之,無益也。無仁意,則紀(jì)綱固無所本而立,無紀(jì)綱則仁意無所輔而行。今世之天下所以被其仁者少而不被其仁者多,仁之所及者小而仁之所不及者大,正以無紀(jì)綱以達其仁意。而往往歸咎于仁之不足,以為政祖宗立國之意有弊,此正安石之徒所以得容其喙也。世之論者曰:我朝自建隆至于淳化至道之間,則治體類于嚴(yán);自景德至于嘉佑治平之際,則治體類于寛,故熙寧專欲法太祖之嚴(yán)而深懲仁祖之寛,豈知太祖之所謂嚴(yán)者,紀(jì)綱整肅而仁意未嘗不流行于其間;仁祖之所謂寛者,仁意浹洽而紀(jì)綱亦未嘗有所更變,特以國家承平百年之久,則人情玩弛,吏習(xí)因循,其間紀(jì)綱固有廢而不舉之處,譬之室焉,歲月既深,旁風(fēng)上雨,則不能無一木之朽、一墻之傾、一瓦之毀,為工師者,不過杜其隙,補其漏,加葺治之功而已。奈何熙寧大臣不以振起為心,而以更變?yōu)樾模陨僭S之闕漏而乃并與四圍堂宇而撒之,不惟壞祖宗之紀(jì)綱,而忠厚立國之意并失之矣。章子厚則因荊公之所未為者而為之,蔡京則因子厚之所未甚者而甚之。民其敵也,士其讎也,寛恩濫及于貂珰,而峻法反加于善類。髙俅童貫之徒,妄加節(jié)鉞,而元佑元符之黨,不使容身于天地之間,是其寛失之縱弛,嚴(yán)失之慘刻,而又顛倒錯謬施之于非所當(dāng)施之地矣。嘗因是而考我朝立國之本末,蓋自李文靖抑四方、言利害之奏,所以積而為慶厯、嘉佑之緩勢;自范文正天章合一疏不盡行,所以激而為熙寧之急政。吾觀范文正之于慶厯,亦猶王安石之于熙寧也,十事之奏,實慶厯三年九月也,始于明黜陟,終于重命令,當(dāng)時之言稍稍見用明黜陟之法,則以十月壬戌行擇官長之法,以癸未行均公田之法,以十二月壬戌行貢舉之法,以明年三月行減繇役之法,以明年五月行其余厚農(nóng)桑、覃恩信、重命令,皆悉用其說,或著為令。行之未及一年,而陳執(zhí)中之徒已不悅矣。嗚呼!使慶厯之法盡行,則熙豐、元佑之法不變;使仲淹之言得用,則安石之口可塞。今仲淹之志不盡行于慶厯,安石之學(xué)乃盡用于熙豐,神宗鋭然有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世道升降之會,治體得失之 ,于是乎決矣。

制度論
先儒嘗謂漢大綱正唐萬目舉本朝大綱正萬目亦未盡舉夫綱舉則目張綱目不可分而為二固也而先儒之言云爾者蓋大綱者謂法之規(guī)模大意也萬目者謂法之條目纎然也漢法疎而易密則規(guī)模猶宏闊于唐唐法宻而易疎則其條目特詳宻于漢耳漢繼秦之后官秦官也兵秦兵也制度則曰襲秦禮儀則曰襲秦其法疎矣然官職大小之相維兵制內(nèi)外之相制取民不及于農(nóng)取士不以科目則其意猶宻也唐人六典以建官府衛(wèi)以寓兵口分世業(yè)以授田租庸調(diào)以取民其法嚴(yán)矣然政事出于二三士卒疲于番上鬻賣不常而啟兼并之柄升降不實而啟兩稅之法則其意何疎也我朝之法大綱之正既過于漢而萬目之舉反不及于唐何耶蓋善革弊者非必盡變前人之法不過修舉其大綱而節(jié)目隨之不善革?者必盡變古人之法往往纎悉于其小而闊畧于其大孔子論繼周百世之道不過因其所可因而損其太過益其不及者耳孟子論 祭井田之法亦不過言其大畧而為之節(jié)文耳世儒有志于復(fù)古者必欲采摭古制補綴經(jīng)典一一與之牽合不知居今之世而欲盡行古之法不惟未見其利而先有煩擾之?又事體重大決然難行故自其小不備卒以成大不備而已英雄之君出而建置一代之規(guī)模豈如陋儒拘士細碎之所為國初繼唐末五代之后此正制作之一機而我太祖剏法立制不務(wù)名而務(wù)實不變其法而變其意一轉(zhuǎn)移之間事體頓異矣三省為空官而平章分為三等唐之制也而我朝因之然中書取 門下審覆尚書奉行而職守交通無命令壅遏之患尚書侍郎有六部侍從則自禮而戶自戶而吏常調(diào)則自工而刑自刑而兵則資格素嚴(yán)而在位無速化之念進士為一等世賞雜流各為一等秘書監(jiān)官也進士則遷太常 補則自郎中五遷而后至一前行郎中官也進士則遷太常少卿非進士則遷司農(nóng)衛(wèi)尉少卿流品有別而士大夫有激昻之心則官非唐之官我朝之官矣侍衛(wèi)起于后唐而我朝因之殿前司起于周而我朝因之皇城司□于梁而我朝因之然禁衛(wèi)之軍統(tǒng)于武臣則不出于宦者之手諸道之兵籍于禁衛(wèi)則不專于節(jié)度之權(quán)殿前為一司侍衛(wèi)馬步各為一司則有南北相制之意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合諸侯之兵足以制京師則有內(nèi)外相統(tǒng)之意兵權(quán)制于三衛(wèi)本之樞府樞府有發(fā)兵之權(quán)而無握兵之重殿省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quán)而又汰之使極少治之使極嚴(yán)教之使極精則兵非五代之兵我朝之兵矣衙前以主官物里正鄉(xiāng)書手戶長以督稅耆長弓手壯丁以捕盜各以鄉(xiāng)戶等差充此亦因前代差役之法也然自建隆三年詔差役有不平者許民自相糾察則無不均之患太平興國四年分民戶為九等上四等充役下五等免則無逃亡之患矣以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使位同三樞目為計相此亦前代理財之法也然轉(zhuǎn)運財賦悉籍三司則在外無橫斂內(nèi)藏所儲總之三司則在內(nèi)無橫費而干德又詔三司行移有不便漕臣得以上聞則彼此相臨內(nèi)外相察無隱漏侵欺之弊矣國子監(jiān)唐制也然屢親臨幸自贊孔顏以文臣知州以儒臣典獄命宰相以讀書而有崇儒重道之實矣貢舉亦唐制也然及第人不得于知舉稱門生選或不公加之覆試陶谷之子李昉之子呂 正之子皆不得與則有選賢舉能之實矣定刑部詳覆法而無五代濫殺之禍禁羨余寛正稅而無五代橫斂之禍禮止于竇儀之所定樂止于和峴之所造而文物略偹矣此其酌古今之宜 人情之公通世道之變雖曰因前代之法而 鐵為金化臭腐為新竒變枯骨為生意豈必盡復(fù)古制而后為一代之法哉然天下無百年不弊之法謀國者當(dāng)因法以革弊不當(dāng)因弊以立法熙豐大臣所謂不務(wù)革其弊而欲變其法者也觀其熙寧初年入對一疏而變法之規(guī)模盡見于此其論本朝不任信大臣不盡行古制親細務(wù)而循弊法用君子而 小人皆當(dāng)時士大夫之所知而不敢言者而安石獨敢言之學(xué)校也貢舉也科名資歴也監(jiān)司郡守也又皆慶厯大臣所嘗更變而不敢舉行者而安石獨敢行之農(nóng)之貧兵之冗宗室之費上下俱以為困而未有策以處之者安石獨敢任之然其言法之弊則是而自為變法則非變常平之法而為青苖變差役之法而為雇役改發(fā)運之職而為均輸改茶鹽之法而為市易壞正兵而為保甲廢牧監(jiān)而為保馬以條例司奪三司之權(quán)以新經(jīng)字說變天下學(xué)校以經(jīng)義詩賦變天下之貢舉設(shè)官則以冗增冗立法則以竒益竒夫以國初繼唐末五代之后而且不盡變其法熙寧繼嘉佑治平之后乃欲盡變其法何其思慮之不詳辨耶蓋我藝祖之法則修舉其大綱而闊略其節(jié)目者也安石之法則纎悉于節(jié)目而闊略其大綱者也至元佑時又欲盡變熙豐之法矣熙豐之法則在所當(dāng)變而必欲盡變之則又過矣蓋熙豐之小人不可以不去而熙豐之法則不可以盡變?nèi)ノ踟S之小人不可以不急變熙豐之法則不可以太急青苖均輸之法可罷而雇役之所宜獨不可乎保馬戶馬可罷而保甲之法則因其已成蠲其租復(fù)其役教閱于農(nóng)隙以省養(yǎng)兵之費獨不可乎新經(jīng)字說固可廢而罷詩賦取經(jīng)義獨不可因之以崇經(jīng)學(xué)乎至治之世不能無弊法至弊之法亦必有美意國初惟不盡變前代之法而惟變其意所以為一代慿藉扶持之地熙豐惟欲盡變祖宗之法元佑惟欲盡變熙豐之法所以激而為紹圣以后之紛紜安石不能原祖宗立國之初意而輕于變更章子厚蔡京諸人又不能原安石立法之意而托于紹述法愈更而愈下而中興以來學(xué)校貢舉大抵皆蔡京之法而差役雇役之并行經(jīng)總制錢之立額又王安石諸人之所未為也故嘗謂我朝之法自建隆至治平其間雖有損益而其大意皆本于藝祖之公法變于熙寧而極于今日雖其間有更有革而其大意皆不能大異于安石之私世變之升降治道之盛衰人才之得失亦可以槩見矣。

國勢論
國之修短當(dāng)觀其治體治亂當(dāng)觀其制度強弱當(dāng)觀其國勢殷周治安皆千歲而漢唐享國不及三四百年者治體之有純駁也漢四百年治多而亂少唐三百年亂多而治少者制度之有疎密也漢唐多內(nèi)難而無外患本朝無內(nèi)患而有外憂者國勢之有強弱也蓋我朝有唐虞三代之治體制度而無漢唐之國勢自昔惟患人主之不講學(xué)也而我朝列圣則無一日而不學(xué)自昔惟患人主之不好言也而我朝臣子則無一人之不可諫自漢五日一朝長樂宮祖宗以來母后皆朝夕見則有事親之法漢朝女主臨朝姻黨專擅我朝髙曹向孟之賢皆為社稷計則有齊家之法母后之族不預(yù)政則有待外戚之法宮殿無華侈之飾則有尚儉之法宮中宴居冠服必以禮則有尚禮之法臣下有黜無誅則有寛仁之法此治體之所以多純而少駁制度之所以似疎而實宻蓋其根本之地有可言者而國勢之所以不若漢唐者則有由矣蓋我朝北不得幽冀則河北不可都西不得靈夏則闗中不可都不得已而都汴梁之地恃兵以為強通漕以為利此國勢之弱一也諸鎮(zhèn)皆束手請命歸老宿衛(wèi)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為之郡縣太輕而委瑣不足恃兵財盡闗于上而遲重不易舉此國勢之弱二也以科舉程度而取士以銓選資格而任官將帥知畏法而已不敢法外以立功士大夫知守法而已不敢法外以薦士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羣疑滿腹眾難塞胷此古今儒者之所同病而以文墨為法以議論為政又本朝規(guī)模所獨病此國勢之弱三也故其始也雖足以戢天下之異志終也不足以弭外國嫚侮之驕心譬之長江大河無黿鼉蛟龍奮翅鼓鬛以激其沖突潰蕩之勢帖然安靜之久人亦得狎而玩之五尺之童且操舟其上矣然太祖規(guī)模宏逺謀慮周防雖都四平無險之地而欲都西京欲都長安置內(nèi)庫以贖山后之地積縑帛以靖邊塞之烽其志未嘗 也雖收諸道藩鎮(zhèn)之權(quán)而久任邊將付以重柄以郭進守西山二十年而西戎不敢犯以董遵誨守北邊十余年而北狄不敢侮又未嘗不重藩鎮(zhèn)也于文法之中未嘗抑天下之富商大賈于格律之外有以容天下之豪杰是蓋有以助我立國之勢轉(zhuǎn)移闔辟之機又非常法之所能擬議者自太祖以來外權(quán)愈困內(nèi)法愈宻以陣法圖授諸將而邊庭亦如內(nèi)地支郡各自達于京師而列郡無復(fù)重鎮(zhèn)加以河?xùn)|之后王師已罷故雖以曹彬名將而亦不能收一戰(zhàn)之功自是而后偃兵息民天下稍知有太平之樂喜無事而畏生事求無過而不求有功而又文之以儒術(shù)輔之以正論人心日柔人氣日惰人才日弱舉為懦弛之行以相與奉繁宻之法故雖以景德親政之后天下以為美談而不能不納賂以為盟雖以仁宗慶厯之治至今景仰以為甚盛而不能不屈已以講好然景德之約盟非冦凖之志也契丹之增幣非富弼之志也元昊之增歲賜亦非韓范之本心也觀冦凖數(shù)年后戎復(fù)生心之言至慶厯而始驗觀弼請□河北琦請都洛陽仲淹請修京城之計至靖康而皆驗諸公方慨然為社稷逺慮更理弊政而不一二年間其身已不能安于朝廷之上矣嗚呼使雍熙無輕動之舉則中國有可畏之形而景德之師必不敢寇于河北使冦準(zhǔn)得盡謀于景德則外國必有稱藩之禮尚敢議闗南之地乎使韓富范之計得盡行于慶厯則中國必?zé)o增幣之恥而宣和間必不召女真以雪憤矣至此而后知太祖之為慮其深且逺哉雖然慶厯以前此一時也熙寧以后又一時也慶厯以前在外之國勢似弱而在內(nèi)之國勢實強熙寧以后在外之國勢似強而在內(nèi)之國勢已弱蓋安石不能改弱勢而為強勢乃欲因弱勢而為強勢觀其上書于嘉佑之末謂本朝不任人而任法是矣然安石之法其果與賢人君子共事乎謂今之教士大抵誦說課試是矣其新經(jīng)字說其果能出于文墨之外乎其入對于熙寧之初謂本朝徇有司之細故而安石所為愈煩碎而不足言矣謂君子小人正論邪說之雜用而安石所為則純用小人邪說矣謂理財大抵無法而安石所理之財愈竭下以事上矣故凡青苖凡保甲凡兵財之政使本末俱弱而已方且外張國勢啟釁于交趾興兵于熙河拓境于海山竭中國有用之物以事空虛無用之地夫安石初意不過欲變法耳未敢言興利也迨青苖既行始興利矣然種諤綏州之議安石猶未主之也韓絳慶州之役安石猶以為未習(xí)邊事也迨熙寧四年以后始主王韶章子厚沈起之說矣安石變法之罪小而興利之罪大興利之情猶可恕而開邊之罪為可誅矣何者元豐小人不過圗祿位耳及其患失則兵困于靈武紹圣小人不過反元佑耳及其得志則兵興于隍鄯蔡京始謀亦不過鉗制上下耳及其求悅則薦童貫以帥西師王黼始謀又不過傾蔡京爾及其勢利相軋則必復(fù)燕薊以邀功名是皆安石有以啟之也吁靖邊塞之烽圖山后之郡此藝皇帝之宏規(guī)也而熙寧用之則踈取熙河橫山剪西人手足此韓范之本謀也而元豐紹圣宣和用之則舛蓋祖宗之國勢外形雖羸弱而元氣強壯于內(nèi)則外邪有所不能動熙寧以后之國勢枝葉雖茂盛而本根槁瘁矣謀國者當(dāng)以是 之或曰子之三篇皆不滿于熙寧毋乃已甚之論乎曰古今治亂之機皆決于君子小人之進退熙寧以前非盡無小人也然祖宗所培植之君子為甚多故維持治體遵守制度振起國勢自建隆一陽之復(fù)積而至于慶厯則為三陽之泰矣熙寧以后非盡無君子也然安石所教之小人方來而未艾故治體以壞制度以變國勢以衰自熙寧一陰之遇極而至于宣和則為三陰之否矣此愚因論本朝之事尤于君子小人進退之際而有感焉。

宋大事記講義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二
宋 呂中 撰

太祖皇帝
建隆四年
干德六年
開寶九年

即帝位
建隆元年春正月甲辰,上受周禪即皇帝位。
先是,契丹、北漢連兵犯邊,周帝命上領(lǐng)諸將御之。士卒服其恩威,軍校苖訓(xùn)號知天文,見日下復(fù)有一日,黒光相蕩,指謂上親吏曰:“此天命也?!笔窍?,次陳橋驛,軍士議曰:“主上 ,我輩死力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 檢為天子?!被虮簧弦渣S袍,上固拒之,不可,乃誓諸將曰:“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汝等無得復(fù)然,事定當(dāng)厚賞;不然當(dāng)族誅?!蹦苏?,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
颕濱謂:孟子不嗜殺人之言,至是又驗矣。蓋自后唐以來五十三年,天下五易,天下之厭亂極矣,豈真使干戈糜爛不已,而海內(nèi)無一統(tǒng)之期哉!唐明宗有天生圣人之祝,而太祖實生于是年,則天命所歸,不待指日光相蕩而后知也。自其掌軍政之時,士卒服其恩威,中外同于推戴,則人心所屬,不待次陳橋而后見也。漢髙初興,亦不過是。然髙祖之取天下,出于沛父老之請;太祖之得天下,亦出于軍士之擁,廹不得已而為之,其與唐太宗 父于不義以起兵者異矣。抑五代之亂帝王屢易者,莫非藩鎮(zhèn)士卒也。矧又有如石守信、王審琦者為將,豈能帖然于下哉!一號令之間,秋毫無犯,不惟救生靈涂炭之苦,亦可救叔季兵戈之禍,自非聰明神武而不殺者,孰能與于此?

處藩鎮(zhèn) 收兵權(quán)
建隆元年七月,以昝居潤,權(quán)知鎮(zhèn)州。 此初以知州易方鎮(zhèn)也。
二年,從趙普之請,復(fù)置縣尉。 此革上代節(jié)度使補親隨為鎮(zhèn),將與令抗禮之弊。
二年四月,初置通判,命文臣知州。 分節(jié)度使之權(quán)。
又命朝臣知縣,時符彥卿久鎮(zhèn)大名,專恣不法,屬邑頗不治,故特遣強干者往隸之。 革藩鎮(zhèn)驕縱之弊。
干德三年,又置轉(zhuǎn)運使。八月,籍諸道驍勇兵補禁衛(wèi)。 所以收方鎮(zhèn)之法。
方鎮(zhèn)猶周之封建也,知州即秦之郡縣也,今不因方鎮(zhèn)立封建而乃立郡縣之法何耶?蓋古人有處天下之定制而后能享天下之長利后世雖有封建之虛名而反受方鎮(zhèn)之實禍以周制考之賦輸于太宰則諸侯不得有私財士貢于京師則諸侯不得有私人非牙璋則不得起兵非賜 則不得專征名山大澤不以封其余閑田使吏治之則歸地受地柄常在君有功則加地進律無功則削地罰爵則一予一奪柄亦在君豈如唐人不敢誰何而一切行姑息之政哉至于五代其?極矣天下之所以四分五裂者方鎮(zhèn)之専地也干戈之所以交爭互戰(zhàn)者方鎮(zhèn)之專兵也民之所以苦于賦繁役重者方鎮(zhèn)之專利也民之所以苦于刑苛法峻者方鎮(zhèn)之專殺也朝廷命令不得行于天下者方鎮(zhèn)之繼襲也太祖與趙普長慮卻顧知天下之?源在乎此于是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縣以京朝官監(jiān)臨財賦又置運使置通判置縣尉皆所以漸收其權(quán)朝廷以一紙下郡縣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變化無有留難而天下之勢一矣 論我太祖布置區(qū)處藩鎮(zhèn)規(guī)模髙處
建隆二年閏月解慕容延釗韓令坤兵權(quán)七月解石守信王審琦等兵權(quán)上召趙普問曰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因言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莫若削奪其權(quán)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又言石守信王審琦非統(tǒng)御才宜授以它職上于是召守信等飲酒酣曰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節(jié)度使之樂爾曹何不釋去兵權(quán)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計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不亦善乎守信等明日皆稱疾請罷開寶二年十月鳳翔王彥超等罷節(jié)鎮(zhèn)用趙普之謀也上宴藩臣于后苑酒酣從容詔之曰卿等皆國宿舊久臨劇鎮(zhèn)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yōu)賢之意彥超等五人喻上意 請老罷節(jié)鎮(zhèn)。
禁衛(wèi)之兵驕方鎮(zhèn)之權(quán)重五代以下以智力取之而不足太祖以杯酒宴笑収之而有余人徒見其收之易而不知其收之者固自有本也封建非能弱周周自弱也藩鎮(zhèn)非能亡唐唐自亡也使平王能復(fù)父之讎則勤王之師諸侯畢會天下必?zé)o春秋矣使威烈王能正韓魏之罪則齊楚諸國拱手聽命天下必?zé)o戰(zhàn)國矣使唐非有艷婦濁亂于內(nèi)則漁陽鼙鼓必不啟方鎮(zhèn)之禍于其始非有宦官根固于內(nèi)則賊溫鋒刃必不成方鎮(zhèn)之禍于其終太祖之所以能收其權(quán)者正孟子所謂為政不得罪于巨室裴度所謂處置得宜有以服其心不然無故而行削權(quán)之策豈不動七國之變哉!太祖能服藩鎮(zhèn)之心

平澤潞 平淮南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據(jù)澤州命石守信等討之九月李重進據(jù)淮南命石守信等討之李筠重進自焚
上之入京也韓通率眾備御上之即位也李筠泣周祖畫像以起兵重進以周祖之甥而起兵雖在周為頑民在商為忠臣然三人者皆不知天命之所歸正易所謂后夫兇也。
上既平澤潞遂經(jīng)略淮南既平淮南遂使諸將習(xí)戰(zhàn)艦于迎鑾以圖江南元年十一月
先取澤潞所以通兩淮之咽喉次取淮南所以通兩淮之門戶自此而平吳蜀自此而取荊廣混一規(guī)模大畧亦可覩矣。

平荊南 平湖南
干德元年正月慕容延釗討張文表師出江陵髙繼沖降荊南平二月延釗至湖南獲周保權(quán)湖南平
善取天下者先易而后難先近而后逺先瑕而后堅故秦人欲攻諸侯范雎以為先韓魏而后齊楚唐太宗欲平藩鎮(zhèn)張和靖以為先淮安而后魏博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樸以為先江南而后河?xùn)|太祖之規(guī)模先澤潞淮南次湖南荊襄而后及于江南廣蜀之地諸國既平而后及于河?xùn)|蓋得后先攻取之機矣。

平蜀
干德二年十一月命王全斌等伐蜀命王全斌將兵三萬由鳳州道劉光義將兵二萬由歸州道曹彬等副之詔諸將毋得侵暴違者以軍法從事時京師大雪上念西征將帥沖犯雪霰即解裘 遣黃門馳驛赍賜全斌且諭 諸將不能徧及明年克劍門孟昶降初諸將辭行上謂曰所破郡縣當(dāng)傾幣藏賞戰(zhàn)士國家所取惟土疆爾李昊勸昶降昶命草表前蜀之亡也降表亦昊為之蜀人夜書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蜀主。
以劍閣之險太祖取之兵不過五萬自發(fā)京師至昶降不過六十日何其易耶觀其遣將之時先為蜀主治第以待其至又命所破州縣傾府庫以賞戰(zhàn)士國家所取惟土疆爾太祖混一之志固有以知之也詔有司治昶第一區(qū)凡五百余間遂以賜之。
初王師之下西蜀也諸將所過咸欲屠戮獨曹彬禁止之上聞之喜曰吾任得其人矣賜詔褒之王仁贍自蜀返歴詆諸將獨曰清 畏謹(jǐn)不負陛下惟曹彬一人爾上嘗問彬以官吏能否彬惟薦沈義倫可任。
初沈義倫為隨軍轉(zhuǎn)運使比入成都獨居僧舍蔬食東歸篋中所有纔圖書數(shù)卷上聞清節(jié)過人故擢用之
人言創(chuàng)業(yè)之初貪可使也愚可使也詐可使也茍可以辦吾事而已是不知師之上六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之義也漢髙祖雖得韓彭之力然終受韓彭之禍我太祖平蜀之功賞曹彬而責(zé)全斌任義倫而責(zé)仁贍或告全斌仁贍在蜀豪奪子女隠沒貨財上責(zé)之蓋以曹彬用兵秋毫無犯義倫東歸圖書數(shù)卷而全斌仁贍之功不足以贖其貪酷之罪愛民之仁御將之術(shù)兩得之矣。

征太原
開寶二年二月命曹彬等伐北漢上親征三月圍太原初上雪夕幸普第曰一榻之外皆它人家也又曰欲收太原普曰太原當(dāng)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當(dāng)之何不姑留之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黒子之地將何所逃乎閏月大軍頓甘草地 暑雨多腹疾詔班師。
太祖之未能收河?xùn)|猶太宗之未能取燕薊而太祖之不盡鋭于偏方亦猶太宗之不窮其力于北伐也時之未至圣人不能先時而強為時之既至圣人不能后時而不為此平河?xùn)|必在于太平興國之四年見太宗平太原講義而太宗之規(guī)模弘逺遲之?dāng)?shù)年其終亦必取幽薊也。

平南漢
開寶三年九月命潘美伐南漢上聞劉鋹奢侈殘酷曰吾當(dāng)救此一方之民明年春二月劉鋹降南漢平上嘗賜鋹酒不敢飲上笑曰朕推赤心置人腹中安有此事取其酒自飲之。
以汴梁之地視江南為近視嶺南為逺何先逺而后近耶蓋聞劉鋹奢侈則曰吾當(dāng)救此一方之民則先取南漢所以蘇民命江南亦有何罪但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則后收江南所以一天下。

平江南
開寶七年九月命曹彬伐江南上謂彬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以匣劍授彬曰副將而下不用命者斬之自王全斌平蜀多殺人上恨之彬性仁厚故專任焉。
八年十一月彬克江南徐鉉言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上曰爾謂父子為兩家可乎復(fù)言江南無罪辭氣益厲上怒按劍曰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乎上因諭彬以勿傷城中人若猶困鬬李煜一門切母加害彬忽詐疾諸將問疾彬曰諸公共為信誓破城日不妄殺一人則彬之病愈矣及還舟中惟圖籍衣食而已。
自古平亂之主其視降主不啻仇讎而我太祖待之極其恩禮劉鋹巵酒飲之釋疑李煜一門戒無多害故僣偽之豪悉得保全老死于牖下自古攻取之主其視生民殆草菅而我太祖待之曲加存撫江南興師不戮一人平蜀多殺每以為恨故新集之眾不啻如赤子之仰父母仁心仁聞三代而下未之聞也。

命將帥
建隆二年十二月以姚內(nèi)斌為慶州刺史闕時僣偽未下而西北二邊未賓先是周朝已命李漢超守闗南馮繼業(yè)守靈武何繼筠守棣州郭進守洛州上受禪皆因其任又益選將帥之忠勇者于是得李繼勲于潞州賀惟忠于易州姚內(nèi)斌于慶州延州有趙贊原州有王彥升隰州有李謙溥瀛州有馬仁瑀通逺軍有董遵誨其家族在京師者撫之甚厚郡中筦?之利悉予之恣其回易免所過征稅許令召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中事許從便宜由是邊臣皆富于財?shù)靡阅妓懒唛g諜上嘗曰朕雖減后宮之?dāng)?shù)極于儉約至備邊費亦無所惜自此無西北之虞得以盡力東南取荊湖川廣湘楚之地得猛士守四方推赤心待人之效也繼筠居北邊二十年惟忠曉兵法十余年不聞有冦邊內(nèi)斌在慶州逾十年郭進在西山二十年御軍嚴(yán)上遣戍卒必諭之曰汝等謹(jǐn)奉法我猶赦汝郭進殺汝矣。
人言平江南則曹彬之功平湖湘則延釗之功平西蜀則全斌之功愚以為郭進惟忠等與有力焉使守西北者無其人則東南雖可以進取豈無后顧之憂哉蓋古人有封建之法所以無邊塞之警太祖既削方鎮(zhèn)之權(quán)矣然于邊將任之久責(zé)之專雖無方鎮(zhèn)之名而享方鎮(zhèn)之利是以西北不敢犯邊西北二邊久任將帥之功自太宗以后有莫大之兵而受外國無疆之侮亦以外權(quán)既輕而邊將數(shù)易故也。

待大臣
開寶元年貶雷德驤官初德驤判大理寺其官屬與堂吏附 宰相擅增減刑名德驤憤惋面白其事并言趙普強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曰鼎鐺猶有耳汝不聞趙普吾社稷之臣乎?
以判大理寺而敢以言大臣之短不惟養(yǎng)后日敢言之風(fēng)亦可以無大臣專擅之禍漢髙帝聞蕭何多買田宅之污則有械系元勲之辱此漢一代所以有誅戮大臣之禍我太祖聞趙普強市人第宅之事則有鼎鐺有耳之責(zé)此本朝所以有進退大臣之禮。

宰相
建隆元年正月以趙普為右諫議樞宻直學(xué)士初上領(lǐng)宋鎮(zhèn)普為書記以佐命功遷
建隆元年二月加范質(zhì)王溥魏仁浦吳廷祚官普自司徒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 知樞密院事加侍中王溥自右仆射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知樞密院事加司空魏仁浦自樞密使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加右仆射自唐以來世宗三大館職皆宰相兼之首昭文次監(jiān)修次集賢國朝皆因焉吳廷祚同二品
周之三相待之不異此殷士膚敏祼將于京之意然太祖入京之時王溥先拜質(zhì)不得已從之故名臣言行錄所以紀(jì)質(zhì)而黜溥也我太祖猶以為前朝宰相范質(zhì)循規(guī)矩重名器持 節(jié)無出質(zhì)之右者但欠世宗一死耳則士君子進退豈可輕哉。
干德二年正月范質(zhì)王溥魏仁浦罷以趙普同平章事四月置 知政事以薛居正呂余慶為之不宣制不押班不升政事堂蓋未欲與普齊也。
開寶七年八月詔 知政事呂余慶薛居正升政事堂與宰相同議政事未 又詔與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權(quán)天下大任非一身之所可獨道故必擇相以寄之亦非一相之所能獨辦故又擇一二人以副之是以有伊尹必有仲虺有周公亦必有召公后世既無伊尹周公之才而欲專任一相所以權(quán)愈重而事愈非也國初三相并任則未立 政之官自趙普獨相而復(fù)置以副之其后則同知印押班非惟可以分其權(quán)亦必使之共其政也然自宰相之權(quán)重為 政者不過簽書紙尾而已惟魯宗道與王欽若相可否唐介與王安石辨是非不負太祖置官之本意矣。魯宗道唐介盡參政之職
開寶七年八月趙普罷九月呂余慶罷以薛居正沈義倫同平章事趙普獨相二十年沈毅果斷以天下為己任嘗欲除某人為官上不用明日又奏之上怒裂其奏普徐拾歸綴以進上悟乃可其奏后果以稱職聞又有立功當(dāng)遷者上曰朕不與遷官奈何普曰刑賞天下之刑賞陛下安得以私喜怒專之上起普隨之上入宮普立于門不去上卒從之嘗設(shè)大瓦壺于閣中凡奏疏意不可者投諸壺焚之其多得 咎由此。
趙中令相太祖之功在于收藩鎮(zhèn)之權(quán)遲幽薊之伐其再相太宗之功在于上彗星之疏諫北伐之書而金匱一書尤宗廟社稷之大計也然自唐以來宰相入見必命坐大政事則面議之其余號令除拜賞刑廢置但入中書奏可降出即行之國初三相自以前朝舊臣稍存形跡每事具札子進呈至普獨以天下為己任故為政專決所以啟德驤父子之謗也自是以后居正義倫不過方重靖介自守之相耳。
開寶二年九月以曹彬為樞宻使領(lǐng)忠武節(jié)度賞平江南之功初上許彬以使相及平江南還語彬曰今方隅尚有未服者汝為使相品位極矣肯復(fù)力戰(zhàn)耶宻賜錢五十萬。
人言漢髙祖善將將者以不吝爵賞故也然當(dāng)天下未定而信越諸人爵已王矣一旦固陵之 不至則不免裂數(shù)千里以封之此髙帝有殺諸將之心矣國初平江南之功至大然寧賜以數(shù)十萬錢而靳以使相蓋品位已極則他日有功何以處之此終太祖之世而無叛將也。仁宗不以使相賞狄青亦此意
林德頌曰曹彬之平江南吝一使相而不授非食言也慮其品位之極而不吾用也狄青之平嶺南欲予以樞密而中輟非忌功也虞其名位之極無以為他日賞也。

中丞久任
開寶四年秋七月劉溫叟卒為中丞十二年上艱其代終不許解職及卒上曰必純厚如溫叟者乃可。
一中丞任之十二年及其且卒也則曰必純厚如溫叟乃可國初之不輕用人如此蓋其始也擇之精其終也任之久擇之精則小人不得以濫其選任之久則君子舉得以任其職趙中令之相凡二十年郭進之守西山凡二十年李漢超之守闗南凡十七年作坊至卑賤也而曹丕典之至十余年皆久任而成功也。

御史恤刑
開寶六年五月以馮柄判御史 上留意聽斷專事欽恤御史大理官屬尤加選擇嘗召柄謂曰朕每讀漢書見張釋之于定國治獄天下無寃民此所望于汝也京城左右院典司按鞫舊選牙校任之上哀矜庶獄至是改用士人以新及第人為司寇 軍。
任人而不任法以處他事則可以處刑獄則不可此刑統(tǒng)之不可無也夫律令之明條章之具使罪應(yīng)其法法應(yīng)其情奸吏猶且為之輕重況無法乎本朝格式律令皆有常書張官置吏所以行其書耳干德元年頒新刑統(tǒng)竇儀等所定也然有有司所執(zhí)之法有人主所操之權(quán)寛緣坐而嚴(yán)故入命士人以典獄責(zé)御史以無寃民此太祖用刑之權(quán)也建隆二年嚴(yán)故入法干德四年寛緣坐法書云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此皋陶所執(zhí)之法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此大舜所操之權(quán)也有司執(zhí)一定之法人主得從輕之權(quán)此段論恤刑獄

戶部主財
開寶二年七月以辛仲甫為三司戶部判官上問普曰儒臣有武干何人普以仲甫對上因曰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才干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酒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以酷吏主財則取民必峻以武夫主刑則用法必嚴(yán)此太祖所以命儒臣主財士人典獄也知所以培國脈而重民命歟。

省官 試?yán)?br />開寶三年七月省州縣官增其俸詔曰吏員猥多難以求治俸祿鮮薄未可責(zé) 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
開寶六年四月嚴(yán)堂后官選六月御便殿閱試?yán)簟?br />創(chuàng)業(yè)之世多責(zé)實守成之世多虛文覆試之法欲無一士之不實勸農(nóng)之詔欲無一民之不實籍記人才欲無一官之不實揀汰驕脆欲無一兵之不實也以慶厯元佑之盛而杜衍之任怨呂大防之盡忠且欲汰吏而不可得況若士若民若兵若官乎是虛文之習(xí)難革故也太祖事事責(zé)實

論對 章奏
建隆三年二月詔百官每五日內(nèi)殿轉(zhuǎn)對并須指陳得失直書其事。
國朝之制宰輔宣召侍從論思經(jīng)筵留心翰苑夜對二史直前羣臣召對百官轉(zhuǎn)對監(jiān)司郡守建辭三館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投匭太學(xué)生伏闕外臣附驛京局發(fā)馬遞鋪蓋無一日而不可對無一人而不可言也然太祖詔指陳時政直言其事不在廣有牽引太宗令宰執(zhí)樞宻各述送軍儲至靈武合發(fā)軍糧多少舉兵深入合用兵機何人將領(lǐng)何人監(jiān) 直言其事信不必文此皆聽言以實也今世不患人主之不求言也而患求之而不及用不患天下之不敢言也而患盡言而無所用豈非病于議論之繁多歟。太祖太宗聽言以實

去贓吏
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度民田館陶令坐括田不實杖流海島。
建隆二年四月滴河令李瑤按田受贓杖殺后間有寘極刑者。
干德四年八月宴近臣紫云樓下上因論及民事謂趙普等曰愚下之民雖不分菽麥如藩侯不為撫養(yǎng)務(wù)行苛虐朕斷不容之。
傳曰刑不上大夫非謂有罪而不刑也為士大夫者當(dāng)自愛其身不至于刑也我朝待臣下以禮而贓吏者戕民之斧斤害民之蟊賊無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非人也非人類則禽獸耳明主在上則誅之絶之可也熙寧大臣王安石欲法太祖之嚴(yán)而獨以贓吏寛之何仁于贓吏而不仁于無告之民何仁于小人而不仁于君子邪。
干德四年知衡州郭玘以贓罪達于上聽詔袁仁鳳鞫之罪不至死復(fù)遣張純鞫之故置于法。
是年諸倉受納輔臣以班簿進有工部侍郎文颕中選宰相奏颕清望官不當(dāng)委以濁務(wù)遂授以工部侍郎令致仕。
建隆二年內(nèi)酒坊火役夫突入省部盜官物太祖以酒坊使左丞規(guī)副使田處巖縱酒工為盜斬五十余人丞規(guī)處巖亦棄市。
林德頌曰在易之干君象也其德君德也天以剛為德君德而非剛健何以君天下哉太祖之開國也以千百年破碎不可為之天下一舉而削平之強者服狠者順俛首聽命惟恐或后處藩鎮(zhèn)以環(huán)衛(wèi)而藩鎮(zhèn)無異辭授守臣以倅貳而守臣無異意開寶六年差利州知州李鑄通判成都府是果何道而得此哉英武自天雄斷如神川班妄訴全班盡廢雄武肆掠戮及百人注見閱禁兵門役夫突入省部其主將亦寘極法吏黷貨賄者斬官辭濁務(wù)者黜威令之不可測如此其誰敢忤人主之意。太祖整齊兵將奮發(fā)剛斷

頒循資格銓選
建隆二年四月罷常 官序遷法舊制皆以歲月序遷上曰是非循名責(zé)實之道 監(jiān)門魏仁滌等治市征有羨并詔增秩自是不以序遷矣三年頒循資格。
干德三年七月陶谷上定選法詔行之自是銓選漸有倫矣又上慮銓衡止慿資歴英俊或沉下僚命取選人堪升擢者上之。
開寶六年十二月頒循資格命盧多遜重修自是銓選益有倫矣又籍記人才應(yīng)內(nèi)外官為時所推別籍之以待不次選用。
既罷歲月序遷法矣而復(fù)頒循資格既命陶谷定選法矣而又命吏部取選人堪升擢者上之誠以資格固不可拘亦不可廢也以資格用人者有司之法以不次用人者人主之權(quán)嘗考國初有為小官而其望已足為卿相至其久也亦卒為之國初不次用人自銓法一嚴(yán)無有流品無有賢否資深者序進格到者次遷而已然王安石章子厚之徒破資格用小人又不若李公沆王公旦謹(jǐn)守資格之為有得也。李沆王旦守格用人王安石章子厚破格用小人

嚴(yán)舉主法擇賢
建隆三年三月嚴(yán)舉主法去歲太仆少卿王承哲坐舉官失實貶至是命常 官舉幕職令錄近親充聽內(nèi)舉異時有罪連坐干德間命陶谷等各舉堪充郡佐者謬舉有坐。
內(nèi)舉近親法何其寛有罪連坐法何其嚴(yán)寛之于始則賢者得以自進嚴(yán)之于后則不肖者不得以自容所舉在于未用之先此真宗所以語李至曰舉官先擇舉主也。舉主得人則舉得其人。

宋大事記講義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三
宋 呂中 撰
太祖皇帝

正心修身
建隆三年正月修京城修大內(nèi)上坐寢殿令洞開諸門皆端直軒豁無有蔽塞因謂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見之矣又嘗語宰相曰古之為君鮮能正身自致無過之地朕嘗夙夜畏懼防非窒欲庶 以德化人之義如唐太宗受人諫疏直詆其失曾不愧恥豈若不為之而使下無間言哉。
天下之事千條萬緒而皆經(jīng)綸于人主之一心人主之心正則天下之事無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則天下之事無一得由于正是以人主以眇然之身居深宮之中其心之邪正若不可窺而其著見于外者常若手指目視而不可掩也此堯舜相授所以有惟精惟一之戒以我太祖立國之初規(guī)模光大如漢髙帝謀慮深逺如漢光武而正心符印宻契三圣之傳于數(shù)千載之上朱文公曰太祖不為言語文字之學(xué)而方寸之地正大光明直與堯舜之心合信哉斯言。

抑奢崇儉
開寶四年五月廢媚川都先是劉鋹于海門募能采珠者三千人號媚川都歲溺死者甚眾至是詔罷干德四年五月收偽蜀圖書法物皆不中度悉命焚毀孟昶服用奢僭至于溺器亦裝以七寶上命碎之曰自奉如此欲無亡得乎?
開寶五年六月禁鋪翠皇女嘗以鋪翠襦入宮上曰主家服此宮闈戚里必相效京師翠羽價髙小民逐利傷生侵廣寔 之由又謂之曰我以四海之富宮殿悉以金銀為飾力亦可辦但念為天下守財耳古稱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上躬履儉約嘗服澣濯之衣乗輿服用皆尚質(zhì)素寢殿設(shè)青布緣葦簾宮闈帟幙無文彩之飾嘗出麻履布裳賜左右曰此我舊所服用也。
干德四年四月禁獻羨余。
創(chuàng)業(yè)之君后世所視以為軌范也宮闈之地四方所視以為儀刑也一人之奢儉者雖微而闗于千萬世者為甚大致謹(jǐn)于服色者雖小而闗于千萬里者為甚逺可不謹(jǐn)哉!

幸太學(xué)
建隆元年幸國子監(jiān)二年又幸三年正月幸二月又幸增修學(xué)祠自贊孔顏。
干德元年四月幸七月又幸。
當(dāng)倥傯不暇給之時而獨留意于學(xué)校此正轉(zhuǎn)移人心之大機也先漢以吏立國故丞相止于次律令御史止于定章程我朝以儒立國故命宰相讀書用儒臣典獄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自是而后臨幸之時有爵命之賞有金帛之賜亦增廣延士之美意然太祖當(dāng)尚武之世而幸學(xué)之時多后世當(dāng)右文之日而幸學(xué)之時少何耶善乎呂大防之言曰天子視學(xué)常事也金爵之賚后日何可繼哉正恐惜費而止耳其中當(dāng)時之弊歟?元佑六年哲宗幸學(xué)呂大防為相或謂曰祖宗視學(xué)非有爵命之賞則有金帛之賜今皆無之何也大防曰古者天子視學(xué)蓋常事也小惠何足道哉吾固欲天子時一幸學(xué)金爵之賚后日何可繼哉正恐惜費而止耳聞?wù)吣朔?br />
嚴(yán)貢舉
干德五年二月盧多遜知貢舉上復(fù)詔 政薛居正于中書覆試初建隆間詔及第不得于知舉稱門生干德年□令貢舉不得用朝臣公薦至是又加覆試貢舉條令益宻矣。
開寶元年陶谷子邴登第上曰谷不能訓(xùn)子邴安得登第遽命中書覆試因詔自今舉人凡食祿之家皆令覆試。
開寶六年初御殿親試舉人李昉知舉八年二月親試舉人上曰向者登科名級多為豪家所取今朕躬親覆試盡革疇昔之弊。覆試始此
干德五年三月五星聚奎初竇儼與盧多遜楊徽之周顯德中同為諫官儼善推步嘗曰丁夘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
國家治亂雖人事也亦天數(shù)也蓋風(fēng)氣推移淳漓不同世治則人漓所以治極必亂世亂則人淳所以亂極生治以五代云霧昏曀之久啟我宋天日開明之候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國家將興必有休祥五星聚奎固太平之象而實啟文明之兆也當(dāng)是時毆蘇之文未盛師魯明復(fù)之經(jīng)未出安定湖學(xué)之說未行于西北伊洛闗中之學(xué)未盛于天下而文治精華已露于立國之初矣。

聘隠逸
開寶三年三月召處士王昭素昭素少篤學(xué)有志行上聞其名召見便殿時年已七十余上令講干卦至九五飛龍在天則斂容曰此爻正當(dāng)陛下今日之事引據(jù)援證因示諷諫上甚悅又問治世飬身之術(shù)曰治世莫若愛民養(yǎng)身莫若寡欲上書其語屏間留月余素求歸乃命以國子博士致仕年八十九卒。
處士非講官也而得以召見便殿非經(jīng)筵也而得以講易太祖之好學(xué)如此古今言易者失之拘在陛下則為飛龍在天在臣下則為利見大人善言易者莫如昭素古今言陰陽者失之泥時事未判時屬陽已判時屬陰善言陰陽者莫如張泳可以暗合伊洛之說矣。

裁任子
干德元年六月定進馬齋郎員兵部每歲補齋郎十員禮部補齋郎十五員臺省六品諸司五品登朝第三任方得 補。
國初任子之有限員者無誕節(jié)之恩無遺表之制無郊禋之例所補齋郎又以三歲覆試試身言誦書其入仕之路至難也故任子之法在三代則為世祿在春秋則為世卿在太祖時則為特恩在【闕】為濫賞矣。

明賞罰
干德四年責(zé)授忠武軍節(jié)度使王全斌崔彥逺為留后初偽主孟昶降諸將 于成都全斌不能正身率下爭開官府取金帛及掠人婦女遂致兵師不能戢上聞蜀兵為亂凡使臣至者各奏陳全斌不法事全斌歸闕上召行營都監(jiān)王仁贍面詰之仁贍歴指過失冀以自解上曰納李仁珪女開德豐庫取珠具此亦全斌等耶仁贍惶懼不能對唯言清 畏謹(jǐn)不辜陛下任使者曹彬一人耳。
干德五年正月以曹彬為宣徽南院使彬辭上曰卿有功無過茍有纎介之累王仁贍豈為卿隱耶勸懲國之典可無讓也。
天下無難事亦無易事權(quán)柄下移則難于登天威令既振則易于反掌晉文公一諸侯耳春秋之世賞罰最為有章城濮之役師還濟河反命獻俘授馘飲至大賞祁瞞干命則誅之舟之僑先濟則賞之晉之所以霸者文公能用其賞罰也至于唐之德宗則昩乎此是時藩鎮(zhèn)跋扈貢獻不至于朝廷號令不稟于天子則是有可誅之罪矣而德宗則一切不問自初即位專行姑息之政至于諸道出師或抜一縣或攻一屯其為勞亦小矣然且奔走獻捷張皇其功或一日再賜或一月累封凱歌未遂官品已極唐之所以弱者德宗不能用其賞罰也偉哉我太祖之興其用兵行師伐叛吊民尤切留意于賞罰之際王全斌曹彬平蜀將帥也曹彬有功無過則擢用而不疑全斌貪恣致亂則貶降而不恤以至克期而獻戎捷則節(jié) 以寵之白日剽掠都市則掩捕而戮之賞罰如此冝其平定天下取五強國如摧枯拉朽之易也。要論

閱武 水戰(zhàn) 炮車 騎射
建隆二年正月幸造船務(wù)閱水戰(zhàn)二月幸飛山營閱炮車。
建隆三年十一月辛酉大閱西郊甲子又閱。
干德元年四月鑿新池習(xí)水戰(zhàn)幸玉津園閱騎射。
建隆三年九月御講武殿閱兵。
此與唐太宗習(xí)射顯德殿之事異矣蓋太宗當(dāng)天下已定之后自逞技癢徒失人君之體我太祖當(dāng)天下戰(zhàn)爭之始日練軍實以為定天下之資爾故汰之使極少治之使極嚴(yán)教之使極精少則無冗兵嚴(yán)則無驕兵精則無弱兵此京師之兵止十萬所以制諸道而有余也以汴梁之地教閱無虛日而諸僭偽之國方且以驕侈相尚以文墨相髙因別為額而隸之將下則今兩浙雄節(jié)福建廣節(jié)之類是也五年始排立就糧禁軍之下元豐兵令悉以雄節(jié)之類升同禁軍由是禁軍遍天下矣。
干德三年九月御講武殿閱兵以馬軍為驍勇步軍為雄武并屬侍衛(wèi)司初京師之兵以殿前侍衛(wèi)二司領(lǐng)之時殿前司領(lǐng)騎兵之額三十七步兵之額二十六侍衛(wèi)司領(lǐng)騎兵之額三十五步兵之額八十三上命給諸軍緡錢俾娶妻王繼勲主雄武軍不能戢下凡百余人掠人妻女上聞大怒命捕戮之小黃門見而不奏亦杖數(shù)十。雄武肆掠者誅
開寶四年十二月郊大赦廢川班內(nèi)殿直郊禮行賞上以御馬直扈從特命增給川班內(nèi)殿直蜀兵百余輩上擇為川班援例擊登聞鼔陳乞上怒曰朕之所與即為恩澤又安有例哉命斬其妄訴者四十余人遂廢其班時內(nèi)臣李承進前事后唐上問曰莊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國不久何也承進曰莊宗好畋獵事姑息威令不行賞罰無節(jié)因以兆亂上拊髀嘆曰二十年夾河戰(zhàn)爭取天下不能用軍法耶夫此輩縱其無厭之求以茲臨御誠為兒戲朕今撫養(yǎng)士卒固不吝惜爵賞茍犯吾法惟有劍耳川班妄訴者戮。

籍禁兵 正軍法
干德三年八月籍諸道驍勇補禁衛(wèi)上親試之用普之謀也。
建隆中以諸郡本城兵供百役或更戍他郡三司禁旅就糧諸郡亦不得常坐食于京師自列郡各置禁軍嚴(yán)差出占籍之令而牢城作院各置指麾由是禁旅無就糧者而廂軍亦升為禁軍不復(fù)戍役矣。
陳平甫曰按祥符天圣編敕諸郡自騎射至牢城凡名額二百二十三總為本城所謂禁兵者皆三司之卒分屯而更戍今之屯駐駐泊之名而鈐轄都監(jiān)監(jiān)押官所部領(lǐng)者也三邊之兵間因事宜升為禁軍則所謂四十四處禁軍如咸平中升陜西選中保捷慶厯中升河北教閱本城為禁軍之類是已此為就糧自元昊叛而西北有保毅王倫叛而東南有宣毅于是列郡稍置禁軍嘉佑中詔東南各置威果凡二十五指揮亦無過九大郡熙寧按廂軍之籍五十萬人而不足以戰(zhàn)于是教閱之法起其后以廂軍團并為額則令兩浙崇節(jié)福建保節(jié)之類是也此教閱兵國家以仁得天下未始以兵為重也然定都城四平無險其勢必資于兵太宗選諸道驍勇者補禁旅太宗取禁軍伉健者隸親軍其強干弱枝之慮悉矣不特此也前日之亂皆不逞之人為之太祖聚以為兵畀以厚祿節(jié)以軍法祿厚則知自愛法重則不敢為非雄武肆掠百卒皆誅川班妄訴全軍俱廢其制御何嚴(yán)也兵權(quán)稍重則易置杯酒之間階級不峻則聳動一劍之戒其勸懲何明也軍士衣不過膝蔥韭不得入營無侈心也出戍之日多在營之日少無非念也營在城西者糧在城東營在城東者糧在城西所以勞其力也此國初之兵所以愈少而愈精歟!太宗御兵有法

處冗兵
建隆二年五月置諸軍剰員以處退兵令所在揀擇升驍勇退老弱。
夫兵之冗不難于汰而難于處藉其力于強壯之時而欲去其疾于老弱之后何以慰其心哉太祖所以能去冗兵者以有剰員以處之也韓琦所以能汰陜西兵者以陜西籍農(nóng)為兵則兵尚可以為農(nóng)也仁宗朝韓琦選闗陜禁兵不堪征戰(zhàn)者放一萬二千余人茍無以處之豈不速之為盜哉!

嚴(yán)階級
開寶五年十一月嚴(yán)階級法詔禁軍將校有帶遙郡者許以客禮相見自余廂都指揮使一階一級全歸伏事之儀。
五閏之亂大帥宿將擁兵跋扈而天子之廢置如奕碁此國擅于將也偏禆卒伍徒手奮呼而將帥之去留如傳舍此將擅于兵也然國擅于將人皆知之將擅于兵則不知也節(jié)度因為士卒所立而五代人主興廢皆郡卒為之推戴一出而天下俯首聽命不敢較太祖既收節(jié)度兵權(quán)于是又嚴(yán)階級使士知有校校知有帥帥知有朝廷矣。太祖制兵有階級

遣使賑貸 君德 仁政
建隆元年正月遣使詣諸州賑貸。
上以甲辰即位而乙夘遂遣使賑貸豈得天下之初欲以是要譽于人哉惟天惠民惟辟奉天當(dāng)時之民苦于干戈苦于賦斂苦于刑役為人父母見子弟之饑寒則褰裳濡足以救之此武王下車未 而散財發(fā)粟之心也。

蠲租省刑
二月寛商征自唐末藩鎮(zhèn)擅利其后諸國分據(jù)故征筦尤繁是年詔所在母得苛留旅人非有常算之弊勿搜其篋。
二年二月遣使監(jiān)輸民租時符彥卿在天雄軍取民尤悉上更賜公粟以媿之。
建隆三年三月定大辟詳覆法初令諸州奏大辟案委刑部詳覆又令諸州錄事 軍與司法掾同斷獄上嘗讀堯典嘆曰堯舜之世四兇之罪止從投竄何近代憲綱之宻耶。更見御史門執(zhí)法
寛征稅其意將以利商旅耳亦所以革方鎮(zhèn)擅利之?定刑辟其意將以輕刑耳亦所以革方鎮(zhèn)專殺之?遣使監(jiān)輸民租其意將以利農(nóng)民耳亦所以革方鎮(zhèn)擅賦之?此兵權(quán)所以能收于杯酒之間歟故自商征之寛而后世不敢妄增一額自詳刑之審而后世不敢妄戮一人自民租之輕而后世不敢妄加一賦以至仁之一脈而壽吾國之元氣此其所以培我宋億萬載之業(yè)者蓋有在也。

勸農(nóng)桑 恤刑獄
建隆三年正月詔長吏勸農(nóng)桑。
自后歲首申勸農(nóng)之詔始此。
開寶二年五月命諸州恤刑以暑氣方盛詔諸州獄叟灑埽洗滌貧者給食而疾病者給藥小罪實時決遣自后仲夏申恤刑之詔如此。

賑饑民 視旱田
建隆三年正月賑淮南饑初沈義倫使吳越還言揚泗饑民多死郡儲尚多可貸之。
是年四月遣使按河北旱田七月復(fù)詔遣朝臣出使還日具民間利病以聞。
干德二年詔長吏視旱田即蠲其租勿俟報。
建業(yè)之世文法未詳君子得以措手于法之外以任事而小人有所懼而未敢以為奸承平曰久文法益密小人求工于法之外以生奸而賢者拘于法而不獲逞國初遣使吳越者得以言淮南之饑又詔朝臣出使者得以具民間之利病有旱蠲租則勿俟報君子不為 尺所拘束而小人之獻羨余者則復(fù)禁之所以有愛民之實也。干德四年張全藻所言羨余行賞上曰此非掊克民租私減軍食何以致之詔禁獻羨余自后為長吏者水旱不敢聞亦不以實聞有發(fā)廩以賑貸者則曰是沽名也或不待請而發(fā)者則曰是專權(quán)也君子安得盡心哉然小人之誤國者增羨入之?dāng)?shù)收倍出之賦朝廷亦不問也豈敢于害民而不敢于愛民耶?

寛征稅
開寶三年四月除河北鹽禁任商旅貿(mào)易收其征。
十一月減冶金舊額。
開寶四年四月詔除嶺南苛政弛酒曲蘗禁榷鹽許官賣以佐州縣之費。
七月減廣南州耗米右補闕梁周翰上疏請寛民力其略曰西蜀淮南荊潭桂廣之地皆已為王土陛下誠能以三方所得之利減諸道租賦之入則德澤均而民力寛矣上嘉其言。
國初京師兵不過十萬歲試進士纔舉數(shù)十人士習(xí)未盛官簿至寡仙源本支未甚蕃衍內(nèi)外官職率未詳 內(nèi)郡庭璫自有定員省部胥吏俱未溢額無冗兵冗官冗吏之費加以太祖崇樸以先天下身衣澣衣殿設(shè)葦簾平廣南而廢媚川都平西蜀而碎玉裝溺器見抑奢崇儉門注其儉如此所以不惟可減常賦以寛農(nóng)民亦可除末禁以寛商賈也。

度民田 作戶籍
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度民田上曰遣使度田蓋欲勤恤下民而民弊愈甚今當(dāng)精擇其人后坐括田失寔者多免官。
干德元年十月作版籍戶帖戶鈔。
孟子所謂經(jīng)界與后人所謂經(jīng)界異孟子以井地不均谷祿不平而行經(jīng)界后世以民產(chǎn)不均稅田不登而正經(jīng)界也蓋民產(chǎn)不均則業(yè)歸大家而產(chǎn)留下戶稅錢不登則官失其利而必多取于民國初經(jīng)界之法未行則度田之使不可以不遣版籍戶帖戶鈔不可以不作也然上之遣使則曰勤恤民隱豈若建武檢校墾田多有煩擾者哉。

定役法
建隆二年五月詔令佐檢察差役有不平者許民自相糾察此嚴(yán)差役法也。
陳平甫曰差役古法國初循舊制衙前以主官物里正戶長鄉(xiāng)書手以課督賦稅耆長弓手壯丁以逐捕盜賊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以奔走驅(qū)使在縣曹司至押錄在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雜職揀掐虞侯等人各以鄉(xiāng)戶等第定差熙寧四年始議使民出錢官為雇役謂之免役錢六年又行保甲法置保正副大小保長察盜七年輸保丁充甲頭催稅罷募戶長壯丁八年罷耆長令保正保長管干別立庸直雇承帖人隸其下元豐八年有言耆壯之役則歸于催稅甲頭是使民出錢免役而復(fù)使執(zhí)役也后有旨罷紹圣元年復(fù)雇役法二年以大保長催稅罷差保頭以舊耆長錢支保正戶長錢支保長壯丁錢支承帖人靖國元年拘收大保長雇錢紹興二年拘收耆戶長雇錢十二年拘收壯丁雇錢蓋自保正長承帖人雇錢并起發(fā)而充役如故民力于是困矣此其大畧也而其患皆起于以保甲代役戶寛狹不均重為民病。

浚河渠 通漕運
建隆元年正月浚蔡渠通淮右之漕命陳詔督之二月浚五丈渠通東北之漕亦陳詔督之上曰河渠之役非獲已煩民奉已之事朕不為也后改蔡渠為惠民河五丈渠為廣濟河。
汴與洛俱河南地也國家不都洛而都汴者以四方輻湊漕運之法逺近俱便故也東南之粟自汴河入陜西之粟自黃河入陳蔡之粟自惠民河入京師之粟自廣濟河入論四河之所入則東南為多此太祖所以有不出百年東南民力殫矣之憂而欲都西京。恐漕運煩民力

都汴京
建隆元年上初幸西京愛其山川形勢宮闕壯麗有留居之意上生于洛陽樂其風(fēng)土意欲居之
晉王及羣臣晉王即太宗力爭上曰遷洛陽未巳當(dāng)遷長安又曰吾將西遷者無他欲據(jù)山河之勝而去冗兵耳因謂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國初所以不都闗中而都汴者以靈武燕冀之地未復(fù)也然洛與汴皆河南之土洛之險猶可恃而汴則無險可畏也欲為四方有事之 則當(dāng)都洛陽髙城深池堅甲重兵以杜諸夏不虞之 伐北夷深入之謀若已都汴則不得不以守四夷為説此太祖所以有都西京之議也然都汴固不得已都西京亦不得已也使太祖收靈夏復(fù)燕薊則必都長安矣。

置內(nèi)庫 左藏 封樁
乾德三年三月置封樁庫國初貢賦入左藏庫及取荊湖西蜀儲積充羨上曰軍旅飢饉當(dāng)預(yù)為之 不可臨事而厚歛於民乃別為內(nèi)庫以貯嵗終用度之餘皆入焉。太宗時改封樁庫為景福內(nèi)庫別置內(nèi)藏庫
太祖之置內(nèi)庫即周之內(nèi)庫漢之少府東漢之別監(jiān)有唐之大盈也然內(nèi)府總於太宰屬於外朝其意出於公自東漢至唐率以閹人主之始專為私用矣太祖語左右曰軍旅飢饉當(dāng)預(yù)為之 不可臨事厚歛於民我太祖之意為民慮也又嘗語近臣曰朕聞八州之民久陷夷狄俟蓄滿五百萬緡以贖山後諸郡我太祖之意為國慮也則內(nèi)帑之立公耶私耶。置內(nèi)庫欲民與國俱利

制禮樂
干德四年十二月初用雅樂上以雅樂登歌命太常寺和峴討論請以司天臺景表石尺為凖取王樸所定尺校之短于古尺四分上乃依古法別造新尺使工人校其藝果下于樸所定管一律遂別造十二律管以取聲音始和暢至是用之開寶六年四月行開寶通禮初中丞劉溫叟等上開寶通禮二百卷至是盧多遜上開寶通禮義纂一百卷詔付有司施行于鄉(xiāng)貢開元禮為開寶通禮并以新書試問。
以漢興至百年猶未遑禮樂之事太祖當(dāng)天下未一之時首明禮樂其知所急矣然禮樂廢缺已久禮猶可以書傳聲亡則樂亡故其傳尤難于禮也以尺較律則尺有長短以黍較律則黍有大小以聲與氣較律則聲氣猶有可求和峴所定惟尺與黍而已安得不啟后日紛紛之議哉。

限度僧
開寶六年四月限度僧法諸州僧帳及百人者每歲許度一人。
熙寧以前有度僧而無鬻僧熙寧以后有鬻僧而無度僧度僧則無所利而為之鬻僧則有所利而為之也國初度僧為有限而后日鬻僧無所限徒以助一時費用之急而啟游民之害肆異端之禍惜哉。

弭天變 河決 霖雨
開寶五年五月河大決濮陽未 又決朝城決陽武汴水亦決谷熟大霖雨出宮人六月塞決河命曹翰董其役上謂翰曰霖雨不止又聞河決朕焚香上禱于天若天災(zāi)流行愿在朕躬勿施于民河決特水塞其道耳太祖乃以為天災(zāi)而歸諸已至王安石有曰河決以壞民產(chǎn)而天不恤任理而無情也陛下當(dāng)為天之所為此教人主以不畏天也故陳瑩中曰人主晏然不以為慮然后大臣得以如意而有為其誅安石之心歟。

女真貢馬
建隆二年八月女真貢馬。
干德元年八月女真來貢蠲登州沙門島居民租稅令專治舟船渡所貢馬。
女真去京師 千里而貢馬中國之盛衰夷狄未嘗不知之也然當(dāng)陽長之時而陰穉已伏矣宣和之遣使亦自于沙門島度海一路然建隆之貢馬是夷狄求通于中國也宣和之遣使是中國求通于夷狄也安得不啟中原之禍。

契丹和戰(zhàn)
開寶四年十一月契丹冦定州六萬騎入冦上命田欽祚曰彼眾我寡但背城陣以待之虜圍遂城欽祚度城中糧少整兵開南門突圍一角出是夕至保塞軍中不遺一矢北邊傳言三千打六萬捷至上喜謂左右曰虜數(shù)犯邊我以二十匹絹易一胡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我二百萬匹絹則虜盡矣自是益修邊備。
開寶八年三月契丹來聘七月初通使契丹和非中國得已之事也然和出于彼則和可堅和出于我則和易敗太祖當(dāng)南征北伐之始而契丹復(fù)與太原相援見太宗平太原門以漢髙帝處此必有平城之憂唐太祖處此必有借助之舉惟太祖專任邊將來則拒之去則御之且未嘗遣一騎以出境亦未嘗命一使以通和必待其邊臣貽書而后命邊臣以答之必待其來聘有禮而后遣通和之使以報之其殆中國之體矣景德之和所以久而宣和之和所以敗者以景德之和在彼而宣和之和在我也。和在彼則中國強和在我則夷狄強

平盜賊
開寶五年八月廣南獠賊反遣內(nèi)臣李神佑督戰(zhàn)平之嶺南初下所在盜起負海為亂尹崇琦擊之上遣神佑督戰(zhàn)未 盡平其黨。
內(nèi)臣督戰(zhàn)始此。
宦官督戰(zhàn)此唐末五代之?政而太祖未暇革也然但使之督戰(zhàn)未使之將兵也淳化五年西蜀盜起命王繼恩平賊則使之將兵矣然雖有功而不得為宣徽使也。繼恩有平蜀功中書擬為宣徽使太宗曰朕不欲以宦官預(yù)政事宣徽執(zhí)政之漸也至李憲童貫則預(yù)政矣嗚呼一星之火至于燎原一竇之水至于滔天可不謹(jǐn)哉可不戒哉。李憲童貫神宗徽宗朝

傳位
建隆二年六月皇太后杜氏崩后疾革令上傳位晉王太祖弟太宗曰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因命趙普于榻前為誓書藏之金匱
以皇太后而知社稷之至計,蓋有圣母必有圣子也。髙曹向孟之賢始此。

宋大事記講義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四
宋 呂中 撰

太宗皇帝

太平興國 八年
雍熙 四年
端拱 二年
淳化 五年
至道 二年

即帝位
開寳九年十月即皇帝位,以薛居正、沈義倫為左右仆射,盧多遜中書侍郎并平章事,李漢、超、郭進加觀察使。

轉(zhuǎn)運使
開寳九年十一月,令轉(zhuǎn)運以三科察舉,分上、中、下三科,歲終以聞。政績尤異為上
轉(zhuǎn)運置于干德,本以總利權(quán)耳,而兼糾察官吏自此始。厥后有判官,有副使,又有提 刑獄,皆所以糾察官吏。此漢部刺史職也。漢部刺史十三州,以六條問事,其五條皆及二千石,考其秩則六百石耳。秩卑則其人自奮,權(quán)重則其志得行。至于綏和成帝。更之為牧,秩二千石,其法隳矣。本朝之監(jiān)司以臺、省、寺、監(jiān)為之,雖宰臣侍從為帥,亦許彈劾,此我宋三百余年無藩鎮(zhèn)之患者,蓋以此也。
信矣,監(jiān)司之職其一,道、守、令之觀望歟。故監(jiān)司志于舉廉則買犢還珠,郡有賢太守矣。循雉鳴琴,邑有賢令尹矣。監(jiān)司志于律貪則望風(fēng)解印,自甘遁跡者矣。故人私恩,難庇二天者矣。此我太宗特重轉(zhuǎn)運以察官吏者,所以不輕于用人也。

三司使
開寳九年十二月置三司副使。以賈琰為之。
三司置副使始此。
太平興國八年三月,分三司,各置使。上曰:“三司奏事紛紜異同,迭執(zhí)己見,朕每以理開諭,端拱初欲置判官十二員,羅處約言三司非古制,唐自兵寇相仍,以賦調(diào)筦榷之所出,故自尚書省分三司以董之,今則倉部、金部安能知帑藏之虛盈?司田、司川孰能知河渠之逺近?有名無實,積習(xí)成常,今宜復(fù)舊制。若三司之中,更置僚屬,則愈失本原矣?!?br />淳化二年七月,令三司均節(jié)財用。上謂李惟清曰:“夫貨財所以濟用度,取之不以其道,違惠養(yǎng)斯民之意,豈能召和氣乎?其務(wù)裁節(jié),毋致厚斂?!?br />淳化四年五月,并三司置一司,命魏羽領(lǐng)之。詔罷鹽鐵、度支、戶部等使三司,但置使一員、判官六員、推官三員。從馬應(yīng)昌之議。
淳化四年十月,三司置二使,分領(lǐng)左右計。
閏月又置三司總計使,同四年命陳恕領(lǐng)之總計,使判、左右計事、左右計使分判十道,每事三使通議之,恕以為官司各建,政令互出非便。上不聽,踰年仍復(fù)舊制。初,梁蔣知吉州,上賞其強干,記其名于御屏,至是用其為右計判官。
淳化五年十二月,三司復(fù)各置使,命陳恕等領(lǐng)之。上嘗題于柱曰:“真鹽鐵陳恕?!背鋈肴臼孜彩四?,言稱職者以恕為首。
至道元年十月,并三司勾院為一。上嘗召三司孔目官李溥等二十七人,問以錢谷之務(wù),溥等條上利害七十一事,中書參校其四十四事可行,遂著于籍。
國朝以宰相掌民,樞密掌兵,三司掌財,目為計相,其權(quán)至重。正使位亞執(zhí)政,恩數(shù)與 樞同,副使位亞待制,廩祿與卿監(jiān)同。自唐及五代,胄按隸之夏官,磨勘衙司隸之秋官,修造河梁隸之冬官,而地官不得與焉,國朝悉屬之。三司職任既專,利權(quán)不分矣。然我太祖之時,既分三司各置使矣,又并三司為一使,又置三司總計使,以陳恕為之,分則出納移用,政令互出,動相違戾;合則錢糧繁劇,非一人所能總,然使三司得如陳晉公之通曉,則合而為一可也,否則不如分之,可以互相稽考也。抑財利之職,必專其權(quán)、乆其任而后可。司馬溫公嘗論:先朝陳恕在三司十余年,至今稱能治賦者,以恕為首,豈恕之才獨異于人哉?蓋得乆于其職,故也。陳公恕十八年在三司權(quán)專任乆。

宰相
太平興國七年貶盧多遜,以趙普為司徒,復(fù)入相。多遜毀普無立上意,上發(fā)金匱遂悟,尋復(fù)之。十一月,郊天地于員丘,大赦,有上書引諸葛不赦事,上竟從普言,自后郊赦不書。七年,貶盧多遜崖州。
自趙普復(fù)相,多遜益不自安, 普得多遜與廷美交通事,秦王上怒以問倫,遂罷倫。多遜包藏逆節(jié),倫與同列不能覺知,責(zé)授工部尚書。
多遜相則趙普出,趙普入則多遜貶,大臣相傾之風(fēng)已芽蘗于此。然盧邪而趙正,當(dāng)時邪猶未足以勝正耳。
太平興國八年十月,趙普罷。置都進奏院。
十二月以宋琪、李昉同平章事。上謂曰:“世之治亂在賞罰當(dāng)否,當(dāng)其功罪無不治,或以為喜怒之具,即無不亂?!碧谡撡p罰責(zé)當(dāng)在二相觀田錫上疏嘗言:宰相若賢,當(dāng)信而用之;宰相非賢,當(dāng)擇而任之。何以置之為具?臣而疑之,若眾人也。雍熙元年火災(zāi)求直言,知睦州田錫上疏。此雖當(dāng)時憂治世危明主之言,亦萬世任相之法也。西漢之初,相權(quán)重則一君之身任相者不過一二人,武帝以后,相權(quán)輕,則四十余年之間易相凡十有三矣。
端拱元年二月,李昉罷,以趙普為太保兼侍中,呂 正平章事。普舊德元老, 正晩出驟進,與普同位,普甚推許之。
普又嘗稱:呂端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挫折未嘗懼,真臺輔之器也。普真賢相。
趙普之再入相也,與干德之初入相不同,太祖時。蓋太祖時規(guī)模廣大,故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事,太宗規(guī)模繁密,故普不免逺嫌疑、存形跡而救過之不暇。然以年老重望,而推 正之晩輩,呂端之臺輔器,人之有技若已有之,此所以能保我子孫黎民歟!呂端乃余慶之弟,淳化四年參政,至道元年平章。
淳化二年正月,趙普罷。
淳化二年九月,呂 正罷,以李昉、張齊賢同平章事。淳化三年七月,趙普薨。普以吏道聞,寡學(xué)術(shù),太祖勸以讀書,每朝有大議,則闔戶自啟一篋書,閱之,乃《論語》二十篇耳。未嘗為子弟求恩澤。
趙中令欲決大事則讀《論語》至終日,李文靖亦曰:為宰相如“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兩句,可終日行之。李沆嘗讀《論語》,或問,曰:為宰相如《論語》中“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二句,尚未能行。
圣人之言其有益于人也如此。一《論語》也,張禹以之而誤成帝,何晏以之而禍西晉,書惟在人善用耳。
淳化四年六月張齊賢罷。
制詞云:力不逮心,名浮于實。
四年十月李昉罷,以呂 正為平章事。
上嘗曰:昉本以文章進,及用作相,知才微任重,但憂愧而已。
淳化五年十一月,令宰相以下薦士。上嘗諭中書可使朔方者, 正以名聞,上不許。他日又問,凡三問不易,上怒擲其奏。既而卒用其人,果大稱 。
古之君子有志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賢為急,故必旁咨博采,取之于無事之時,而剸煩治劇用之于有事之日。呂文穆之薦人可使朔方,所以三問而三不易者,蓋其夾袋有冊子,每四方人謁見,必問其有何人才,隨即疏之。故朝廷求賢,取之囊中而已。此謂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之意。呂 正嘗置冊子夾袋中,疏四方人才,時謂朝廷求賢取之囊中。
至道元年四月,呂 正罷,以呂端平章事,時寇凖 政,端初與凖同列,及先居相位,慮凖不平,乃謂宰執(zhí),分每日押班知印。
國初置參政,所以貳宰相也。然其初不使之押班知印者,所以正中書之權(quán)。其后復(fù)令同知印押班者,所以防中書之專。然為宰相者,必如呂端之待寇凖,為參政者,必如王文正之在政府,每事同列必至第咨稟而后行,則有同舟共濟之義,推車葉力之風(fēng)。若荊公為 政,則置中書條例,以奪宰相之權(quán);為宰相,則置中書檢正,以奪參政之職,何往而不為私哉?宰相當(dāng)與執(zhí)政同心。
至道二年七月,寇凖罷。閏月,詔宰相獨押班知印。

臺諫
太平興國六年,解田錫言職,出為河北南路轉(zhuǎn)運副使。時盧多遜專政,羣臣章表不先稟多遜,則有司不敢通。諫官上表章,必令合門吏依式書狀,云不敢妄陳利便,希望恩榮。錫貽書多遜,請免書狀,遜不悅出之。
國朝敢言之風(fēng)自田錫始,大臣遏絶人言自多遜始,不敢妄陳利便希望恩榮之語,自后安石、蔡確、章子厚之徒,皆祖盧多遜之遺。

經(jīng)筵 臺諫
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置侍讀官,上聽政之暇日閱經(jīng)史,患顧問闕人,是歲始用著作佐郎呂文仲為侍讀。
端拱元年二月置司諫、正言,改左右補闕拾遺為之。上以時多循黙,失建官本意,故更以新名,欲使舉職也。
人謂經(jīng)筵有定員,則人主講學(xué)之時疏矣;司諫有常職,則人主求言之意狹矣,豈知祖宗之世,蓋無一時而不可學(xué),無一人而不可諫也。當(dāng)時田錫且曰:給事中不敢封駁,遺補不貢直言,起居郎舍人不得升陛記言動,御史不彈奏,集賢院雖有書籍而無職名,秘書省雖有職官而無圖籍,朝廷辟西苑廣御池而尚書無 事,郎官無本局,九寺三監(jiān)狹室蕭然,禮部試士或就武成王廟,此當(dāng)時官職之可正者尚多,而太宗獨先置經(jīng)筵、臺諫之官,其知本矣。興國元年,田錫為諫官,上嘉其言,賜錢五十萬?;蛑^錫今宜少晦,錫曰:事君之誠,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豈以一賞而奪耶?

經(jīng)筵 史館 講學(xué) 正心
太平興國三年二月,置崇文院。更置三院,賜名崇文院,盡遷舊館之書以實之,南廊為集賢書,東廊為貽文書,西廊四庫,分經(jīng)史子集,為吏館書。六庫書籍正副凡八百卷。
淳化二年,李至為秘書監(jiān),進新校御書百八十卷。
端拱元年八月,幸國子監(jiān),命博士李覺講泰卦。上從容謂之曰:“人君勿使嗜好見于外,則奸邪無自入焉。朕但喜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讀書正心,以逺近習(xí)小人。
淳化三年,幸秘閣,命將臣觀書。
淳化五年,幸國子監(jiān),命孫奭講說命三篇,意欲切礪輔臣,因嘆曰:“天以良弼賚商,朕獨不得耶?”
太平興國八年,置侍讀官。上謂近臣曰:“朕每讀《老子》,至‘佳兵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嘗不三復(fù)以為規(guī)戒?!眹L禁中讀書自已至申。
淳化二年,上曰:“國家若無內(nèi)患,必有外憂,無外憂,必有內(nèi)患。外憂不過邊事,此可預(yù)為之防,惟奸邪無狀,深可懼焉,帝王當(dāng)合用心如此?!闭囊苑兰樨?。
觀我太宗之學(xué),不當(dāng)觀于幸國子監(jiān)、幸秘閣之時,當(dāng)觀于在禁中讀書之時。蓋人主親儒臣之時少,親宦官女子之時多,一齊眾楚,一暴十寒,則學(xué)之功輟矣。此太宗于禁中讀書自己至申,所以可為后嗣法歟!

翰苑
淳化二年,以畢士安為翰林學(xué)士,時范杲獻《玉堂記》,請修其職,上惡其躁競,出之,執(zhí)政薦張洎,上謂洎德行不及士安。上飛白書“玉堂之署”四字賜蘇易簡,曰:“此永為翰林美事?!?br />上重內(nèi)外制之任,曰:“詞臣之選,古今所重,人言朝廷命一制誥,六姻相賀,以為一佛出世,郭贄乏時望,雖命掌制誥,終不入翰林?!?br />淳化二年,以和 知制誥,其后欲召 為翰林學(xué)士,而謂左右曰:“ 眸子眊然,胸中必不正,不可以居近侍也?!彼哪晡逶?,以張洎、錢若水為翰林學(xué)士。上謂侍臣曰:“學(xué)士之職,親切貴重,非他官可比。朕嘗恨不得為之。”嘗命若水撰賜趙保忠李繼捧賜姓名。誥,有“不斬繼遷,存狡兎之三穴,潛疑光嗣,持首鼠之兩端”之語,上大喜。及繼遷納欵,又命草賜繼遷詔曰:“既除手足之親,已失輔車之勢”,上批其后云:“依此詔本極好?!比羲乙?qū)棽刂?br />翰苑之臣,一文章之士為之足矣,然范杲以躁競不與,張洎以乏德行不與,郭贄以乏時望不與,蓋翰苑乃儲才之地,豈可輕授哉異!時楊億不草冊后之制,劉均不草相謂之制,則我朝涵養(yǎng)培植之功亦多矣!

給事
淳化四年八月,命官專掌通進銀臺二司,尋以給事中封駁隸之,命向敏中、張詠知二司公事。時部署張永德笞小校至死,按其罪,詠封還詔,曰:“不可以小校辱主帥?!?br />自張詠封還詔書,而后之為給事中者始敢于封駁。自田錫奏事鯁直,而后之任言責(zé)者始敢于盡言。講官振職,自孫奭始;三司振職,自陳恕始。人才雖盛于景德慶厯之時,而實胚胎于今日耳。百官振職始于太宗。

時政記 起居注
太平興國六年八月,令中書、樞密院録主語。時政記。李昉請先奏御覽。端拱二年,令樞密院録主語。
時政記奏御始此。
淳化五年四月,置起居注院,編修左右史之職為起居注。梁周翰請以所撰先進御,后降付史館。
起居注奏御始此。
修時政記則可,李昉欲以奏御則不可。修起居注則可,梁周翰欲以進御則不可。論時政記、起居注不可使人主目覩。

考課
淳化二年,命近臣兼差院及流內(nèi)銓。
淳化三年冬,置磨勘院。
淳化四年春,改磨勘院為審官考課院,京朝官屬審官,幙職州縣官屬考課。
唐虞考課之法,先自九官十二牧,成周 計之法,上自公卿下至比閭小吏,是無大小內(nèi)外之官,皆用考課法也。
我朝上自京朝官、下至幙職官皆有考課法,今世之法詳于外而不詳于內(nèi),行于小吏而不行于達官,徒為文具,亦不過財賦之辨與否耳,何嘗課守令以惠養(yǎng),課監(jiān)司以刺舉哉?今日考課畧于大臣。

任子
至道二年,定任子世官制。先是,五品以上子孫每覃慶皆授攝官,未幾即補正員。上以其太濫,詔同學(xué)究出身。
用人以世唐虞三代法也,非以豪異俊秀之才,俱出于公卿大夫之族,蓋以仁義道德之教素行于圣賢明哲之家,自漢以下,公卿之家法既不如古,而朝廷課教國子之意,一切廢棄,此任子之法所以弊、而我太祖太宗與范冨諸人所以裁抑而不恤也。

官吏
太平興國三年六月,嚴(yán)贓吏法。去歳永豐倉吏八人坐受賄為奸伏誅,是歳中書令史李如古坐受賕出人罪杖殺,至是又詔贓吏配者遇赦勿敘用。
端拱初,少府監(jiān)言配役人郭冕等皆任京朝官, 赦當(dāng)敘用,上曰:“贓吏不可復(fù)齒仕籍?!敝沽钺屩?。
淳化元年,蓬州司法鄭侶坐受賕故入伏誅。
淳化二年,知晉州祖吉坐贓杖殺。
國初贓吏有置極刑者,今以贓敗者惟罷而已。國初贓吏有不復(fù)齒仕籍者,今則有赦原之而已。民之瘡疾未瘳,而吏之罪惡已滌,吏何憚而不貪耶?贓吏不可赦。

太子侍講
太平興國五年九月,置皇子侍講。楊可法為之。
太平興國八年,置諮講翊善侍講官于諸王及王子府,以王遹、姚坦、邢昺等十人為之。益王嘗作假山,既成,召僚共觀,坦曰:“但見血山?!蓖躞@問,曰:“坦見州縣督稅捕人父子兄弟送縣鞭笞,血流滿身,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時上亦為假山,未成,聞其言命毀之。
端拱元年,皇子元禧封許王,上手詔戒帝子親王,先須克己厲精,聽言納諫,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于聽納之間,勿先恣其喜怒。
侍讀官猶朝廷之侍讀也,侍講官猶朝廷之侍講也,諮講、翊善猶朝廷之待制候?qū)僖?。然必以姚坦、邢昺為之,亦可謂得教導(dǎo)之人矣。蓋有其官而非其人,則師傅具員,承弼具數(shù),左右前后皆非正人,王誰與為善哉?今血山之喻,不唯使益王驚問,雖天子亦為之輟役,則國朝侍讀之職不虛設(shè)矣!
淳化五年,以襄王元侃為開封尹,封壽王。用冦凖之言也。凖自青州召還入見,上曰:“朕諸子孰可付神器者?”凖曰:“陛下誠為天下?lián)窬\及婦人中宮不可也。惟陛下?lián)袼愿碧煜峦??!鄙蟼a首乆之,屏左右曰:“壽王可乎?”對曰:“知子莫如父,圣意既以為可,愿決定?!?br />至道元年,立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楊徽之、畢士安兼左右庶子,喬惟岳、楊礪兼左右諭德,夏侯嶠兼中舍,李至、李沆兼賓客,見太子如師傅之儀。
東漢李唐所以有女主、宦官、外戚之禍者,以立天子之權(quán)盡出其手,雖李固、杜喬、裴度、鄭覃之徒不能正之也。凖之一言,真萬世法,不徒見于景德澶淵之一役也。

祥瑞
端拱元年正月,親耕耤田,上作書賜近臣曰:“國之上瑞,惟豐年耳。累歳登稔,人無疾疫,朕求治雖切,而德化未洽,天貺至是,能無懼乎?”
雍熙元年十月,嵐州獻一角獸,徐鈜等以為祥,上曰:“珍禽竒獸,奚益于事?方內(nèi)人寧,風(fēng)俗淳厚,此乃為上瑞耳?!笔辉露睿挤钚媾涓脑?,上嘗語宰相曰:“今歳大稔,民無疾疫,當(dāng)與卿力行好事,以荅天意耳!”
黃魯直《瑞芝亭記》云:“使民田畆有禾黍則不必芝草生戶庭,使民伏臘有雞豚則不必麟鳯在,郊藪黠吏不舞文則不必虎渡河,里胥不追撓則不必蝗出境?!?br />
災(zāi)異
淳化二年二月,詔以旱蝗,欲自焚,明日雨。
端拱二年,夏旱録系囚,遣使分路決獄,是夕雨。
端拱二年七月,彗出東井,凡三十日,趙普奏言:司天妄以為妖星,合滅契丹,俱是謟諛,所宜審聽。
以妖星合滅契丹,此司天之諛也,普力言之,得大臣格君之道矣。王安石最不信《洪范》災(zāi)異之說,乃推彗星于交趾。賢如趙普,詐如安石,其議論邪正,何啻天淵之逺哉!

宋大事記講義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五缺
宋 呂中 撰

太宗皇帝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六
宋 呂中 撰

真宗皇帝
咸平 六年
景德 四年
大中祥符 九年
天禧 五年
干興 元年

圣學(xué) 經(jīng)筵
咸平元年正月,召學(xué)官崔頤正侍講。上召至后苑講《尚書 大禹謨》,賜五品服,自是日赴御書院侍講。上每旦御前殿,辰后御后殿視事,或閱軍士,日中而罷。夜則召儒臣詢得失,或至夜分。
咸平元年七月,幸國子監(jiān),召學(xué)官崔偓佺講《大禹謨》。置翰林侍讀侍講學(xué)士,以兵部侍郎楊徽之、戶部侍郎夏侯嶠、工部侍郎呂文仲為侍讀,國子監(jiān)祭酒邢昺為侍講,設(shè)直廬于秘閣。侍讀、侍講更直,日給尚食珍膳,夜則迭宿,多召對詢訪,或至中夕焉。
天禧元年正月,召馮元侍講,自是聽政之暇,率以為常。祥符八年二月,召崇文館檢討馮元講《易 泰卦》,因言君道至尊,臣道至卑,必以誠相感,乃能輔相財成。上說,賜五品服。
三代而上,傳家之法備,而傳心之法為尤詳,故不惟人主之成德也易,而子孫之成德也亦易。三代而下,傳家之法既略,而傳心之法不復(fù)續(xù),故不惟人主之成德也難,而子孫之成德也亦難。惟本朝以家學(xué)為家法,故子孫之守家法自家學(xué)始,此范祖禹《帝學(xué)》一書,極言我朝承平百三十年,異于漢髙由祖宗無不好學(xué)也。然人君之學(xué),尤在于所共學(xué)之人,故在太祖時則有若王昭素,太宗時則有若孫奭、邢昺,在真宗時則有若崔頤正、馮元之徒,皆極一時之選也。講《易 干卦》,祖宗家學(xué)得人。

圣翰
祥符三年三月,上出御制示輔臣,謂王旦等曰:“自北鄙修好,邊事不聳,而朕居安慮危,罔敢暇逸。嘗著文自警,置之左右。”乃出《貴廩食吟》、《軫田夫吟》、《念農(nóng)歌》、《自戒箴》以示旦等。
先是,王嗣宗言:“翰林楊億、知制詔錢惟演倡和宣曲,詞涉浮靡?!鄙显唬骸霸~臣,學(xué)者宗師也,安可不戒其跌蕩?”乃下詔風(fēng)勵。
《大風(fēng)》之歌,其髙帝覇心之所存乎?《秋風(fēng)》之歌,其漢武悔心之所存乎?蓋帝王之文,不當(dāng)以文論,當(dāng)以心論。以我真宗之本心可知矣,此書不載《慶云》之歌、而載《明良》之歌也。至于下詔戒詞臣浮靡,是又以人文化成天下者也,變天下之文自朝廷始,變朝廷之文自人主之文始。人知西昆之體變于歐陽倡古文之時,而不知已源流于此時矣。

正紀(jì)綱 杜女謁 抑宦官 裁外戚
咸平元年十二月,嚴(yán)牧守選。秦國長公主嘗為其子壻求正除近京刺史,上曰:“牧守,親民之官,系朝廷公議?!辈辉S。
咸平六年十二月,壽春縣主言夫兄紹卿掌芻積被刼,望釋其罪,上曰:“損壞官物,自有常刑,不可免也。”
駙馬石保吉嘗訴仆夫婦盜,上曰:“所司自有常典,豈可為卿故法外加刑?”
魯國長公主以趙自化藥餌有功,請除尚食使兼醫(yī)官院事,又因雍王求刺郡,上曰:“末技之流,不可任郡命,樞密院戒之?!?br />祥符六年正月,禁出使內(nèi)臣干預(yù)公事。舊制,凡內(nèi)臣出使,敢妄奏他事,伏軍令。
祥符八年七月,郭崇仁雖外戚,章穆皇后弟。朝廷未嘗過推恩澤,自是十年不遷。
朝廷有朝廷之紀(jì)綱,宮闈有宮闈之紀(jì)綱,欲正朝廷自宮闈始。自古天下未嘗無宦官也、外戚也、女子也,然以太祖、太宗之世,亦未嘗無乞恩澤者,自景德以后,始有求刺史、求郡守者矣。然抑于天子,不待抑于大臣,抑于內(nèi)朝,不待抑于外朝,此真宗所以正紀(jì)綱也。真宗紀(jì)綱正于內(nèi)朝。自仁宗以人主之威福,寄諸朝廷之紀(jì)綱,寄諸中外之公議,于是人主常施恩而大臣常任怨,此又仁祖所以正紀(jì)綱也。仁祖紀(jì)綱正于大臣。至于熙豐、崇觀之大臣安石、蔡京之流能借冢宰總六卿之說,以為專權(quán)之地,不能明冢宰總六卿之說,以為正宮闈之本,故有因外戚、宦官而圖權(quán)寵者,此三百年治亂之根也。

崇節(jié)儉 禁奢侈
咸平二年五月,禁泥金鋪翠之飾。張齊賢請先責(zé)大臣之家。
祥符元年二月,禁銷金涂金,進御服物勿以為飾。后宮杜氏嘗服之,上怒令出家,于是天下無敢犯者。
咸平二年三月卻貢獻。
咸平之禁,齊賢請自大臣始;祥符之禁,真宗先自宮闈始,上下各任其責(zé)如此。當(dāng)咸平之申明法禁,所以勵風(fēng)俗。祥符之后,奸臣方以富侈媚其君,而上乃明金翠之禁,則知封禪之侈、天書之詐,皆非真宗之本心也。丁謂小人詐言天書請封禪。

求直言
至道三年五月求直言。直集賢院田錫上疏,略曰:“去年永興等六州同日地震,此下動之象也。靈州饋運糧草,陜西二十五州不勝困敝,臣以為地震方位既在關(guān)輔,豈無在下者輙動乎?萬一關(guān)輔有變,則臣慮西川復(fù)保劍關(guān)之危,南方復(fù)恃長江之阻?!鄙铣銎涫?,令詳酌行之。監(jiān)察御史王濟上疏,略曰:“守小謹(jǐn)者似德,懐怯懦者似恕,容奸惡者似仁,藴佞 者似恭,恣傾險者似智,好詆訿者似直,植朋黨者似義,肆苛刻者似忠。”又曰:“官多則事煩,吏多則民殘。欲事不煩,莫若省官;欲民皆安,莫若省吏?!?br />員外郎刁術(shù)上疏,略曰:“私賞無及于小人,私罰母施于君子。母以春秋鼎盛而耽于逸樂,母以血氣方剛而惑于聲色。”
以王禹偁知制詔。初知揚州,應(yīng)詔上書言五事,一曰謹(jǐn)邊防,通盟好;二曰減冗兵,并冗吏;三曰艱難選舉;四曰沙太僧尼;五曰親大臣,逺小人。
咸平元年四月,旱,求直言。
二年閏月,旱,求直言。朱臺符上疏,略曰:“陛下踐祚以來,二年之內(nèi),彗星一見,時雨再愆。彗星見者,兵之象也;時雨愆者,澤未流也。今北鄙未賓,西羌作梗,荊蠻有猖狂之冦,江浙多饑饉之民。宜設(shè)備以御之。”又言:“農(nóng)者,國之本也,其利在粟;多兵者,國之命也,其功在戰(zhàn)勝。方今患在農(nóng)少而粟不多,兵多而戰(zhàn)未勝。農(nóng)少則田或未墾,兵多則財用常不足。民利盡于國,國利盡于軍,所以民困而國貧也。”又言:“不任人無以安邊,無以省兵;不省兵無以惜費;不惜費無以寛民;不寛民無以致治。舍此數(shù)事,雖有智者不能為計矣?!?br />咸平三年十一月復(fù)轉(zhuǎn)對。
景德三年四月復(fù)轉(zhuǎn)對。
咸平四年正月命官詳中外封事,馮拯、陳堯叟。詔合門封事畫時進入,防稽緩也。
選從官知登聞院,慮壅蔽也。以真宗繼太祖、太宗之后,兵未至多,吏未至冗,僧牒未鬻,而緇黃亦未熾也,而王禹偁言之貽謀之初;冗官之員未多,小人之跡未萌,而王濟言之當(dāng)時;私賞未至于及小人,私罰未至于施君子,聲色逰逸六事何有也,而刁術(shù)言之。豈憂治危明職當(dāng)然耶?貞觀十年以前,諌者何多?貞觀十年以后,諫者何少?方諫者之多,雖裴矩之佞變而為忠;及諫者之少,雖房元齡諫用兵之役,亦僅發(fā)于垂死之言。景德、祥符以后,王欽若唱神道設(shè)教之說,丁謂唱大計有余之議,而天書降矣。當(dāng)時豈復(fù)有禹偁、田錫之言哉?景德以后,上溺于符瑞,故諛言易入。

弭天變 卻祥瑞
咸平二年三月絶貢獻。
禁獻珍禽竒獸及諸祥瑞。上曰:“稼穡雖稔,且得賢臣乃謂瑞也?!?br />咸平元年二月,彗出營室北。上問宰相曰:“何祥也?”呂端言變在齊魯之分。上曰:“朕以天下為憂,何止一方耶?”
以豐稔得賢為瑞,此得太宗不喜芝草之心也;因彗變而卻分野之說,此即趙普上疏之意也。然自景德以前,一瑞不敢賀,一災(zāi)不敢忽,我真宗之本心。景德以來,奸臣初意不過欲排冦公耳,丁謂陷冦公。于是請行封禪以夸示夷狄,雖天書之詐,而士大夫無敢言其非者矣,天禧三年天書降。雖升州之火,而士大夫爭奏符瑞者矣。祥符二年升州火。此李文靖日取水旱告其君,劉元城所以稱其為真宰相,王文正所以稱其為真圣人歟!
祥符九年七月,蝗,執(zhí)政有袖死蝗以進者,請示于朝,率百官賀。王旦固稱不可,于是二府方奏事,飛蝗蔽天。上曰:“使百官方賀而蝗若此,豈不為天下咲耶?”執(zhí)政指丁謂
災(zāi)異非所以愛君也,而董仲舒以為天心之仁愛,蓋君之所以自愛,實災(zāi)異警之之力也。當(dāng)羣臣爭獻符瑞之時,而徐兗之水、江淮之旱、內(nèi)城之火、京師之蝗疊見層出,非人臣不知愛君而天愛君乎?丁謂貢諛,不知愛君,故天出災(zāi)異以儆君。

天書降 羣臣言符命 請封禪
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大赦改元。上語王旦、王欽若曰:“去年十一月見神人,云當(dāng)降天書。”王旦等凡五表請封禪。上以問三司使,丁謂曰:“大計有余議乃決?!贝茖O奭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四月朔,天書降于大內(nèi),作玉清昭應(yīng)宮以奉天書。八月,天書降于泰山醴泉亭。王欽若所奉也。
十月,上如泰山行封禪禮。先是,御史趙湘請封禪,王欽若既以城下之盟毀寇凖,因請封禪,又言:“封禪當(dāng)?shù)锰鞎??!庇盅裕骸疤烊鹎按w有以人力為之,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耶?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耳?!鄙显唬骸巴醯┑梦悴豢??”欽若遂以上意喻旦勉從之,遂召王旦于內(nèi),賜以尊酒,歸視乃珠子也。旦自是不復(fù)持異。
祥符二年四月,升州火。自封禪之后,士大夫爭奏符瑞、獻賀頌。崔立獨言:“水發(fā)徐兗,旱連江淮,無為烈風(fēng),金陵大火,是天所以戒驕矜也。而中外多上云霧草木之瑞,此猶足以為治道言哉?”立前后上四十余事。是月置修玉清昭應(yīng)宮使,以丁謂主之。羣臣多言不可,謂對上言“未有皇嗣,故建宮于干地以祈福?!蓖醯┑人觳桓已浴V普a王曽以工役煩費勞民,極陳事之不便者有五,乞減用度,以寛民力。
四年正月,上如河中府。上將西祀,會歳旱,龍圖待制孫奭上疏,陳不可者十謂:“陛下纔畢東封,更欲西幸,土木之工,累年未息,水旱作沴,饑饉居多,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又上疏曰:“今之奸臣以先帝嘗停封禪,故贊陛下以繼承先志。先帝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則未嘗獻一謀畫一策,而乃卑辭厚弊,求和于契丹,蹙國糜爵,姑息于保吉,謂主辱臣死為空言,以誣下罔上為己任,是使陛下以祖宗艱難之業(yè),為奸臣僥幸之資,此臣所以長嘆痛哭也?!睍r羣臣數(shù)奏符瑞,奭復(fù)上疏言:“方今野雞山鹿并形奏簡,秋旱冬雷卒皆稱賀,將以欺上天,則上天不可欺;將以愚下民,則下民不可愚;將以惑后世,則后世不可惑?!庇盅裕骸跋韧跷遢d巡狩,觀民設(shè)教,何須紫氣黃云始能封岳,嘉禾異草然后省方哉?”奭言切直,至有“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等語,上亦不罪也。
二月,祀后土地祗于汾陰。
五年十月,圣祖降。十一月,置玉清昭應(yīng)宮使。以王旦為之。
十二月,置景福殿使,以劉承珪為之。作景宮奉圣祖。
七年正月,上如亳州謁太清宮。孫奭上言:“陛下封禪泰山,祀汾陰,又將祠太清宮,外議以為陛下事事效明皇?!睒O言明皇禍敗之跡。
五月,刻天書。王旦、王欽若為刻玉使。
天禧三年三月,天書降干佑山中。夏四月,迎入內(nèi)??軆?zhèn)永興軍,朱能為都巡檢使。能好造符命托神靈,而外附凖,至是奏天書降,蓋能使之也。孫奭時知河陽,上言:“朱能奸險小人,天下皆知,能所為,陛下一人不知耳。”乞斬能以謝天下。
至是李文靖之言驗矣。上初即位,李沆日取水旱盜賊奏之,王旦以為細事,沆曰:“人君當(dāng)使知人間疾苦,不然氣血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用兵祈禱之事作矣。封禪之議決于丁謂“大計有余”之一言,天書之降成于欽若“神道設(shè)教”之一語,雖以王文正之碩德重望,不敢有異議。其后冦凖之入居相府,亦以朱能之天書而入,當(dāng)時極言其非者,惟孫奭一人而已。天何言哉!此真足以破人主之惑。真宗惑于天書,雖王旦、冦凖不敢諌。當(dāng)時力攻其非者,惟孫奭一人而已。

郊天費
咸平五年十一月郊,有司言經(jīng)費繁重,請行謁廟之禮。上謂:“所省幾何?非寅恭事天之道?!痹t非禋祀所須并可減省,于是省應(yīng)奉雜物十萬有竒。
此景德以前未行封禪之禮,故朝論如此。

理財計 計録
咸平元年四月蠲逋負上前后所蠲三司逋負不一又謂輔臣曰宜悉取民?著為條目大事隨宜減省小者即為除免。
咸平五年二月禁有司以羨余為課。
咸平六年六月并三司置一使。令寇凖領(lǐng)之。三司使不相總統(tǒng)各求充濟以從辦為務(wù)至于出納移用均 有無則動相違戾交摭利病至是并為一使。
上嘗命三司具中外錢谷大數(shù)鹽鐵使陳恕乆而不進上嘗使輔臣詰之恕曰天子富于春秋若知府庫充羨恐生侈心上聞而善之。
祥符林特上 計録。
景德二年禁増酒榷。
四年八月丁謂上景德會計録乞以咸平六年戶口賦入為額時為三司使。
天禧二年以李士衡為三司使上作寛財利論賜之。士衡方進用王欽若害之。
皇佑之録不上于田況則所出多于所入其誰知之元佑之録不作于蘓轍則一歲之入不足計一歲之。出其誰知之真宗欲知中外錢谷之?dāng)?shù)而陳恕諾而不進何耶蓋時方多事公私殫竭使人君知此則必知節(jié)浮費崇儉德一役不妄興一賞不妄増至于時方承平府庫充溢則易以動人君之侈心故丁謂上景德會計録而封禪定林特上祥符會計録而天書成矣至此而后知陳晉公之逺慮也蓋嘗考我朝之用度所入莫多于天禧祥符之時所出亦莫多于天禧祥符之時且以至道末年計之至道中?酒稅歲錢一百二十萬貫至天禧増至七百七十九萬余貫而鐵錢不與焉其它關(guān)市津渡等稅率増倍之至道課鹽錢七十二萬余貫天禧末至一百六十三萬余貫至道中歲鑄錢八十萬貫景德末至一百八十三萬貫則財之所入多于國初矣然國初三歲一郊費五百余萬貫景德郊祀費七百余萬貫祀汾陰上寳冊不預(yù)焉至道末所出皆不過二千余萬貫至天禧末天下總收二千六百余萬貫丁謂林特上 計録所以動人君之侈心總費錢二千七百一十余萬貫谷帛不與焉至此益信陳晉公之為君子而丁謂林特之真小人矣。

宰相 執(zhí)政
咸平元年呂端罷以張齊賢李沆同平章事。
三年十一月張齊賢罷齊賢與李沆同相情好不葉自負有致君之術(shù)每敷奏多不真至朝 被酒失儀罷相。
一相獨任則有專權(quán)之私二相并命則有立黨之患然以趙中令權(quán)專任重而能與新進之呂 正共事以畢士安德尊望隆而能與使氣之寇凖共政不惟無分朋植黨之風(fēng)抑且盡同寅和衷之義而齊賢反與李沆不葉與寇凖相傾何耶君子可以知相業(yè)之優(yōu)劣矣。
四年以呂 正向敏中同平章事。
國初至是三入相者惟趙普及 正焉皆未嘗為子弟求恩澤。
十月向敏中罷張齊賢貶。
齊賢不事儀矩頗好治生再入相數(shù)起大獄與冦凖相傾世以此少之。
十二月以呂 正李沆兼門下侍郎。
舊制三司三公左右仆射平章事宜兼兩省侍郎先是翰林學(xué)士宋白梁周翰草二相加恩制書遺忘舊制至是始改正之。
咸平六年九月呂 正罷。
正風(fēng)眩疾上命駕臨問力求罷不許表七上乃得請。
景德元年七月李沆罷。上臨問方還宮而沆卒趣駕再幸其第哭之慟。上之初即位也日取水旱盜賊奏之王旦以為細事沆曰人君當(dāng)使知人間疾苦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祀之事作矣此參政他日之憂也上嘗問治道所先沆曰不用浮躁新進如梅詢曽致堯李夷庚等是矣由是終上之世至仁宗初年多得重厚之士沆自言居位誠無補萬分一惟四方言利害未嘗一施行聊以此報耳石保吉求為使相上以問沆沆曰保吉因縁戚里無攻戰(zhàn)之勞臺席之拜恐騰物議沆卒數(shù)日乃拜焉冦凖屢言丁謂之才沆乆未用凖以問沆沆曰如斯人才則才矣可使之在人上乎凖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之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當(dāng)思吾言。
沆嘗讀論語,見太祖朝趙普宰相門。
國初立相謀主斷國多重厚質(zhì)實之士而養(yǎng)成重厚質(zhì)實者之風(fēng)實沆之力也觀其日以水旱盜賊入奏所以格君心至祥符行封禪之時而始驗其不用曽致堯梅詢輕薄之流所以養(yǎng)成人才至仁宗多得重厚之士而始驗其抑丁謂之才所以絶小人至冦凖得貶之時而始驗其四方言利害者未嘗一施行所以維持治體至荊公輕變之時而始驗此國初相業(yè)所以為第一流也然朱文公嘗謂本朝弊事皆自李沆抑四方言利害者積得來則其遵守太過亦不能無所偏也。中間論李沆賢相料事之明末引朱文公斷有抑揚。
邵氏聞見録曰趙普為相于聽座屏后置二甕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滿則焚于通衢李沆為相凡建議務(wù)更張者一切不用每日用此執(zhí)國嗚呼賢相思慮逺矣若王荊公之為相置條例司論天下利害盡變祖宗法益信趙中令李文靖得相之體也。利害文字焚之通衢議論更張一切不用二公真賢相。
景德元年六月以畢士安冦凖為平章事。
上欲用凖乃先置宿德以鎮(zhèn)之嘗謂士安曰凖好剛使氣奈何士安曰今北戎尚跳梁若凖正宜用之。
景德三年二月冦凖罷以王旦為平章事。凖罷為刑部尚書出知陜州契丹既和凖頗矜功王欽若深害之曰城下之盟春秋小國猶恥之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其有功何也由是上遇冦凖衰。講又見契丹門。嘗除官同列屢目吏持例簿進凖卻不視曰宰相所以器百官進賢退不肖焉用例旦入謝上曰冦凖以國家爵賞邀求虛譽無大臣體王旦父王佑知其必至公輔手植三槐于庭以為識及錢若水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上曰此固朕心所屬也。
我朝善守格例無若李沆王旦王曽呂夷 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破格例者無若王安石章子厚蔡京王黼秦檜之為相考其成效驗其用人則破格例者誠不若用格例者之為愈也。設(shè)疑。然寇凖以公心行之故破格例而用君子也王安石諸人以私心行之故破格例而用小人也抑安石嘗置中書條例司馬光譏之曰宰相以道佐主茍事皆檢例而行之胥吏可為宰相何擇也如溫公所言則安石亦欲循格例乎蓋溫公亦未知安石用心之所在徒見其編修條例則謂之檢例耳不知安石正以用例為非而盡破舊例以立法溫公以言譏之是助之耳此又不可不知也。安石作條例正所以破舊例與李沆王旦諸賢相用格例大異。
上命寇凖知天雄軍北使道由之謂公曰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書公曰皇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鎻鑰非凖不可。
君子內(nèi)則小人外小人內(nèi)則君子外當(dāng)冦凖之主親征也恐欽若有以阻其議則出于天雄軍及欽若之用國事也恐冦公有以奪其計則亦出于天雄軍然君子在朝廷則朝廷重在邊郡則邊郡重此冦公所以起虜使敬畏之心。虜使聞冦萊公聲名。
祥符四年幸呂 正第因問 正卿諸子孰可用曰臣子皆豚犬耳有侄夷簡宰相才也。
景德四年閏月立中書樞密院互報法事關(guān)軍機民政者必互相關(guān)報時中書命楊士元通判鳳翔府樞密院又令監(jiān)香藥庫不相知也。
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國初宰相都提舉司發(fā)運使又以宰相兼樞密使其意 矣自王顯用事一日六召中書不聞于是有岐溝之?dāng)≈潦侵袝脳钍吭ㄅ卸诔瘶忻苡何跞晔隆R娞诔醯らT。
國初立相謀主斷國多重厚質(zhì)實之士而養(yǎng)成重厚質(zhì)實者之風(fēng)實沆之力也觀其日以水旱盜賊入奏所以格君心至祥符行封禪之時而始驗其不用曽致堯梅詢輕薄之流所以養(yǎng)成人才至仁宗多得重厚之士而始驗其抑丁謂之才所以絶小人至冦凖得貶之時而始驗其四方言利害者未嘗一施行所以維持治體至荊公輕變之時而始驗此國初相業(yè)所以為第一流也然朱文公嘗謂本朝弊事皆自李沆抑四方言利害者積得來則其遵守太過亦不能無所偏也。中間論李沆賢相料事之明末引朱文公斷有抑揚
邵氏聞見録曰趙普為相于聽座屏后置二甕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滿則焚于通衢李沆為相凡建議務(wù)更張者一切不用每日用此執(zhí)國嗚呼賢相思慮逺矣若王荊公之為相置條例司論天下利害盡變祖宗法益信趙中令李文靖得相之體也。利害文字焚之通衢議論更張一切不用二公真賢相
景德元年六月以畢士安冦凖為平章事。
上欲用凖乃先置宿德以鎮(zhèn)之嘗謂士安曰凖好剛使氣奈何士安曰今北戎尚跳梁若凖正宜用之。
景德三年二月冦凖罷以王旦為平章事。凖罷為刑部尚書出知陜州。契丹既和凖頗矜功王欽若深害之曰城下之盟春秋小國猶恥之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其有功何也由是上遇冦凖衰講又見契丹門。嘗除官同列屢目吏持例簿進凖卻不視曰宰相所以器百官進賢退不肖焉用例旦入謝上曰冦凖以國家爵賞邀求虛譽無大臣體王旦父王佑知其必至公輔手植三槐于庭以為識及錢若水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上曰此固朕心所屬也。
我朝善守格例無若李沆王旦王曽呂夷 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為相破格例者無若王安石章子厚蔡京王黼秦檜之為相考其成效驗其用人則破格例者誠不若用格例者之為愈也設(shè)疑。然寇凖以公心行之故破格例而用君子也王安石諸人以私心行之故破格例而用小人也抑安石嘗置中書條例司馬光譏之曰宰相以道佐主茍事皆檢例而行之胥吏可為宰相何擇也如溫公所言則安石亦欲循格例乎蓋溫公亦未知安石用心之所在徒見其編修條例則謂之檢例耳不知安石正以用例為非而盡破舊例以立法溫公以言譏之是助之耳此又不可不知也。安石作條例正所以破舊例與李沆王旦諸賢相用格例大異。
上命寇凖知天雄軍北使道由之謂公曰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書公曰皇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鎻鑰非凖不可。
君子內(nèi)則小人外小人內(nèi)則君子外當(dāng)冦凖之主親征也恐欽若有以阻其議則出于天雄軍及欽若之用國事也恐冦公有以奪其計則亦出于天雄軍然君子在朝廷則朝廷重在邊郡則邊郡重此冦公所以起虜使敬畏之心。虜使聞冦萊公聲名。
祥符四年幸呂 正第因問 正卿諸子孰可用曰臣子皆豚犬耳有侄夷 宰相才也景德四年閏月立中書樞密院互報法事關(guān)軍機民政者必互相關(guān)報時中書命楊士元通判鳳翔府樞密院又令監(jiān)香藥庫不相知也。
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國初宰相都提舉司發(fā)運使又以宰相兼樞密使其意 矣自王顯用事太宗朝樞密一日六召中書不聞于是有岐溝之?dāng)∮何跞晔乱娞诔醯らT至是中書用楊士元通判而樞密又令之掌庫正猶熙寧初趙德明與西人戰(zhàn)中書賞功而樞密不知此蓋不相通之患互報之法不可以不立也。仁宗朝范鎮(zhèn)言欲令中書與樞密院三司量其出入以制國用亦與此意同。
祥符五年四月以向敏中平章事六月令密院修時政記。從王欽若之請。
敏中再掌留任以厚重鎮(zhèn)靜人情帖然上嘉之故復(fù)相。
五年九月以王欽若陳堯叟同平章事樞密使。
儒臣領(lǐng)樞密院使相始此。
國初密院多以武臣為之故與中書分文武為二府判軍民為二政今以儒臣領(lǐng)之此中書密院互報法所以可行也。
二月以丁謂參知政事。
王欽若所薦也欽若與丁謂劉承珪陳彭年林特交通蹤跡詭秘時號五鬼。
初王旦欲令李宗諤為參政故事參政謝日賜物幾三千緡欽若密奏旦欲得宗諤所賜物以償己債上遂不許。
祥符七年六月王欽若罷。傾巧矯誕樞密副使馬知節(jié)薄其為人每奏事必懐數(shù)奏以己意稱上 行之知節(jié)曰懐中奏何不盡出。
是月以冦凖為樞密院同平章事王旦薦之也旦又薦夏竦為判數(shù)有正論及為樞宻副使即附 邪說僥幸求進。
使丁謂止于轉(zhuǎn)運王欽若夏竦止于判官則未必不以君子目之三人言事其始為小官皆好后乃變節(jié)。事實見察刑獄蠲逋負門。不幸官至政府德薄而位尊反使小人之名遺臭于萬世惜哉。
祥符八年四月冦凖罷上問旦誰可代卿張詠馬亮何如皆不對旦曰無若冦凖上曰凖性剛褊更思其次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旦每見上必稱凖之才而凖數(shù)短之旦曰臣乆在相位闕失必多凖無所隱此臣所以重凖也及凖自知當(dāng)罷使人私于旦求為使相旦曰使相豈可求且吾不受私請凖深恨之及是罷為武勝軍節(jié)度同平章事凖入見上具道旦所以薦凖者凖始愧出曰王同年大度如此。
魏能性剛則用張鋭善熟以濟之。見閱武門。冦凖任氣則用畢士安王文正宿德以鎮(zhèn)之真宗善于用將相也如此。先是凖惡林特之邪奸數(shù)與忿爭特方見寵上不悅。
祥符九年正月以張旻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旻時為任馬軍副指揮使被 選兵下令大峻兵懼謀變上密召二府議之王旦曰若罪旻則帥臣何以御眾急捕謀者則振驚都邑莫若使旻解兵柄則反側(cè)者自安上喜曰王旦善處大事真宰相已。王旦善處軍變。
天禧元年秋七月王旦罷。以疾求罷職薦可為大臣者十余人。薛奎嘗為江淮發(fā)運辭旦旦云東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張士遜為江南轉(zhuǎn)運旦謂曰朝廷?利至矣故士遜所至未嘗敢興利。
當(dāng)祥符天禧之間宮室之役興禱祠之事起則惟患天下之財不足以供國家之用而王旦且戒發(fā)運以東南民力竭轉(zhuǎn)運以朝廷榷利至矣其真宰相之體歟。
八月以王欽若同平章事先是上欲用王欽若旦言祖宗朝未嘗使南方人當(dāng)國雖古稱立賢無方然必賢士乃可上遂止欽若曰為王子明故使我作相晩卻十年。
康節(jié)在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曰朝廷將用南人為相天下自此多事矣南人當(dāng)國自欽若始不待安石而后見也國初三陽方長則南不足以勝北熙寧一陰濳萌則北不足以勝南南北風(fēng)氣推移人才消長之候也。
九月王旦薨旦性沖淡寡欲奉身至薄不為宗戚求官柄用十八年為相二紀(jì)接物若和易而風(fēng)格峻整咸平初旦聞李沆之言固未信及見王欽若丁謂所為欲諫則業(yè)已同之欲去則上遇之厚乃嘆曰李文靖圣人趙德明嘗乞糧西夏李繼遷子賜姓趙。旦曰已敕三司在京積谷豈弗可遣眾來取德明受詔曰朝廷有人劉承規(guī)求節(jié)度旦曰典故所無不可聽也后將有求樞密者邊肅嘗宦官坐贓貶向敏中謂旦曰邊同年責(zé)已久牽復(fù)可乎旦曰為近臣坐贓豈得更復(fù)用耶必欲用須旦死可也。
旦匿名跡逺權(quán)勢后史官修真宗實録內(nèi)得出奏章乃知朝廷上多旦所薦。
嘗究觀國朝自天禧以前一 一契之謡未興也大范小范之名未出也四賢一不肖之詩未作也君子小人之黨未分也而張詠孔道輔馬知節(jié)之徒自足以養(yǎng)天下之氣節(jié)胡海陵之學(xué)未興也安定先生。穆尹之古文未出也穆伯長尹洙。三蘇父子之文章未盛也蘇洵蘇軾蘇轍。二程兄弟之學(xué)業(yè)未著也程灝程頤。而楊大年王元之之文自足以潤色國家之制度蓋自李文靖王文正當(dāng)國李沆王旦。抑浮華而尚質(zhì)實奬恬退而黜奔競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謹(jǐn)政府有王曽之重厚臺諫有魯宗道之質(zhì)直相與養(yǎng)成渾厚誠實之風(fēng)以為天圣景佑不盡之用雖縉紳之議論臺諫之風(fēng)采義理之學(xué)科舉之文非若慶厯以來炳炳可觀而紀(jì)綱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驕財不匱官不冗士不浮雖慶厯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天禧三年王欽若罷。人有言其受金又與道士善禁書者往來故罷。以寇凖同平章事丁謂參政嘗 食羮污凖須謂起拂之凖笑曰參政國家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謂甚愧之由是傾誣自此萌矣。
王欽若罷則寇凖用此君子小人不可兩立也以寇凖為相而丁謂為參政此又君子小人不可共政也然凖當(dāng)是時不可出矣方其始召也門生有勸凖者曰若至河陽堅求補外此上 倘入見即發(fā)干佑天書之詐次也朱能獻天書凖素不信。朱能與言官周懐政書勸凖與能合后丁謂并發(fā)天書事詔捕朱能能擁眾叛窮蹙自殺凖坐能叛再貶道州司馬。最下則再入中書其為凖謀則善而凖不悟何耶?
四年四月冦凖罷七月以李迪為平章事馮拯樞密使同平章事丁謂平章事曹利用加同平章事是月冦凖貶時上嘗不豫凖嘗請間言太子人望所屬愿傳以神器謂不可以輔少主既而被酒漏言謂等懼力請罷凖初內(nèi)侍周懐政嘗與上謀以太子監(jiān)國及凖謀泄懐政謀殺謂等遂誅懐政貶冦凖有欲并責(zé)太子李迪曰陛下有幾子乃為如此計謂等并發(fā)天書事捕朱能凖坐貶再至道州言笑自如若初無廊廟之貴者三絀皆非上本意歲終上忽問左右曰吾目中乆不見冦凖何耶左右皆莫敢對上崩乃貶雷州。
至是李文靖之言驗矣冦凖屢言丁謂之才李沆曰如斯人才則才矣可使在人上乎。當(dāng)君子用事之時則常有不忍盡絶小人之心至小人得志之時則其去君子必盡其力而后止此凖所以重得貶也雖然凖可貶而凖之心則不為之少貶。
十一月李迪罷謂復(fù)相謂既擅權(quán)至除吏不以聞迪語同列曰迪起布衣十余年位宰相有以報國死且不恨安能附權(quán)臣為自安計乎謂欲以林特為樞密副使迪爭之引手板欲擊謂謂走得免乃各降秩一級罷相制書。未出謂入對乞留因賜坐謂始傳詔召劉筠草復(fù)相制是月詔兩府 議資善堂詔令取 事如故自余常事委太子與兩府 議施行訖奏初議欲令太子總軍國事丁謂以為不可迪曰太子監(jiān)國非古制耶。
十二月賜輔臣手書諭以輔導(dǎo)儲嗣之意太子雖聽事事皆決于后錢惟演后戚也王曽說惟演曰太子幼非中宮不能立中宮非倚皇儲之重則人心亦不附后厚于太子則太子安太子安乃所以安劉氏也惟演以白后兩宮由是益親。
當(dāng)時變危疑之沖錢惟演用事于中丁謂擅權(quán)于外而馮拯曹利用亦相與為黨所幸君子之朋黨植猶多也冦凖李迪之徒雖爭之不勝而所恃以砥柱其中者又有曽在卒之竄丁謂而相仁宗太平之治者王曽也。
干興元年二月上崩于延慶殿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太后軍國事權(quán)取太后處分時中外洶洶曽正色獨立朝廷頼以為重曽請?zhí)笞蠡实圩掖购熉犝鹊煤?而謂獨欲皇帝朔望見羣臣大事則太后與上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悉令雷允恭傳奏宦官。
曽曰兩宮異處而柄歸宦者禍端兆矣謂不聽是月冦凖李迪曹瑋竄出凖雷州司戶迪衛(wèi)州團練使瑋知萊州。皆丁謂之謀也王曽疑責(zé)太重謂熟視曽曰居停主人恐亦未免耳蓋曽嘗以第舍假凖也。
六月內(nèi)侍雷允恭伏誅丁謂罷用王曾之謀。
初王曽以計紿同列請獨對直言謂包藏禍心令允恭移皇堂于絶地太后大驚欲并誅謂馮拯為之請乃止行降職尋貶謂崖州司戶。皇堂即擅移陵寢也。

宋大事記講義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七
宋 呂中 撰

真宗皇帝

制詔 翰林
至道三年四月,梁周翰知制誥。故事,入西閣皆中書召試,制詔三篇,各二百字,一篇一百字。惟周翰不召試而命焉。
十一月,以王禹偁知制詔。禹偁詞意敏贍,鋒氣峻厲,極談世事,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雖履危困,封奏無輟。
咸平四年三月,以楊億知制詔。上欲用梅詢,李沆言于上曰:“詢險薄不可用?!眱|七歲能屬文,年十一,太宗召試,特授秘書正字,令就秘閣讀書,每為文揮翰如飛,不加 竄,門人傳録,疲于應(yīng)命。
祥符六年六月,楊億罷。初議冊皇后劉氏,上欲得億草制,使丁謂喻 曰:“大年勉為此,不憂不富貴?!痹唬骸叭绱烁毁F,非所愿也。”不草冊后制。時欽若驟貴,億素薄之。陳彭年方以文進,亦忌億名出己右,日相與譖之。上謂王旦曰:“億性峻直,無所附會,文章學(xué)問無及之者?!蓖醯┰唬骸叭鐒Ⅲ?、宋綬、晏殊輩,相繼屬文?!庇姓惋L(fēng)格者,自億始也。
天禧五年正月,劉筠為翰林學(xué)士,見丁謂乆擅權(quán),不草謂復(fù)相制,曰:“奸人為相,安可一日居此?!蹦饲笸馊巍?br />國家創(chuàng)造之初,則其大體必本于忠,風(fēng)俗涵養(yǎng)之乆,則其大勢必趨于文,故呂文穆、王文正以誠實樸厚之風(fēng)鎮(zhèn)宇內(nèi)。呂 正王旦。而楊大年、劉子儀軰,其文章格力皆足以潤色王猷黼黻云漢矣。然西昆之體未變也,必至孫泰山、石徂徠而后經(jīng)學(xué)盛,必至歐陽公、尹師魯而后古文興,必至伊洛、關(guān)湖而后道學(xué)明,是豈一日之積哉!而劉、楊雖文士,觀其性質(zhì)剛介,臧否人物,冊后之舉富貴可立俟也,而不草劉后之制,拜相之麻,權(quán)要可趨媚也,而不草相謂之制,又豈可以文章之士待之哉!劉子儀、楊大年知制誥稱職,億字大年。

史館
祥符五年六月,令樞密院修《時政記》。
故事,樞密院月録附史事送中書編于《時政記》,至是王欽若請別撰。樞密院時政記始此。
天禧四年十一月,編《圣政録》,命錢惟演等取《時政記》中盛美之事別編之。
令樞密院修時政記猶可也,而別編盛美之事則不可。
詔錢若水修《太宗實録》。時李宗諤預(yù)焉。上曰:“自太平興國八年以后,皆李昉在中書日事,恐子為父隱,何以傳后?除宗諤不可。”
以李昉之子宗諤而修《太宗實録》,真宗猶慮其隱父之事;以章、蔡之修《神宗實録》,乃用王安石《日録》,則神宗末年之悔,與安石不盡之奸,皆無所考矣。此陳塋中《尊堯集》所以作也。陳瓘《尊堯集》:蔡卞用王安石《日録》修《神宗實録》,薄神考而厚安石,尊私史而壓宗廟。

宗正 玉牒
祥符六年正月,以屬籍為玉牒,尋置宗正寺修玉牒,名《皇朝新譜》,曰《仙源積慶圖》。

臺諫
天禧元年二月,増諫官御史六員,每月一員奏事,或有急奏非時入對。
咸平四年三月,命御史正名舉職。先是三院御史多出外任,風(fēng)憲之職用他官兼領(lǐng),乃詔本司長史,自薦其屬,俾正名而舉職,乃以張巽為監(jiān)察御史,從新制。
越明年夏,御史知雜田錫又言:臺官共有二十一人,皆差使在外,請令三院御史各歸本職。
御史紀(jì)綱正自此始。蓋監(jiān)司為外臺,御史為內(nèi)臺,外臺之風(fēng)采振而州縣肅,內(nèi)臺之風(fēng)采振而朝廷肅,以內(nèi)朝而出外,不惟侵外臺之權(quán),似無以振內(nèi)臺之紀(jì)綱也,故自太宗令轉(zhuǎn)運兼按察,而后外臺正;自真宗令御史正名舉職,而后內(nèi)朝正。內(nèi)外臺紀(jì)綱。
咸平六年十二月,田錫卒,出處二十年,未嘗趨權(quán)貴之門,上見錫色必莊,嘗目之曰:“此吾之汲黯也?!?br />東坡嘗序奏議曰:“田公古之遺直也,其盡言不諱,蓋自敵己以下,受之有不堪者,而況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興國以來至咸平,可謂大治,千載一時,而田公常若有不測之憂,何哉?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絶人之資,治世無可畏之防。夫有絶人之資,必輕其臣;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所甚懼也。方漢文時,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言曰:天下有可長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孝文,亦不以是甚賈誼。由是而觀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之法,當(dāng)如是也。誼雖不遇,而所言已畧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時,然嘗建言而使諸侯王子孫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歴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舉行之,漢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來世不有若偃者舉而行之歟?愿發(fā)其書于世,必有與公合者,此亦忠孝臣子之志也?!睎|坡發(fā)明田錫忠諫之心。

監(jiān)司 定監(jiān)司舉主賞罰
咸平元年六月,命近臣舉轉(zhuǎn)運。上嘗語參政李至曰:“凡舉官,宜先擇舉主,以類取人。今外官轉(zhuǎn)輸之任最切卿等,可先擇人而令舉之?!?br />越明年,河南轉(zhuǎn)運使宋博經(jīng)制饋餉以干治稱,朝廷難其代,凡十一年不徙。
咸平四年正月,詔議轉(zhuǎn)運使賞罰,從秘書查道之請。道乞令使回具任內(nèi)曽薦才識者若干,絀貪猥者若干,朝廷議其臧否以為賞罰。從之。
景德元年九月,令轉(zhuǎn)運察所部官能否第為三等,公勤廉干為上,干事而無廉譽、清白而無治聲者為次,畏懦貪猥為下。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定監(jiān)司舉主賞,詔運使提舉所官,如后五年無過有勞干者,特奬舉主。又謂宰臣曰:“舉官犯贓則連坐,而舉得其人者,賞亦弗及,非所以為勸?!惫视惺窃t。
分天下為郡縣,總郡縣為一道,而又總諸道于朝廷,委郡縣于守令,總守令于監(jiān)司,而又察監(jiān)司于近臣,此我朝內(nèi)外之綱紀(jì)也。故欲擇守令,必責(zé)之轉(zhuǎn)運;欲舉轉(zhuǎn)運,必責(zé)之近臣。既嚴(yán)連坐之罰,又定舉官之賞,而失察者又有罪,賞罰行而紀(jì)綱正矣。然賞罰但行于已舉之后,舉官當(dāng)擇于未舉之先,蓋惟正知正,惟邪知邪,善惡各以類至此,真宗所以先擇后舉也。擇舉主。

館閣
天禧五年十二月,置同勾當(dāng)三官秘閣,以內(nèi)侍皇甫繼明為之。咸平中命內(nèi)臣劉宗超監(jiān)館閣圖籍,至是丁謂改曰勾當(dāng)公事,內(nèi)臣遂與學(xué)士同職。
王文正用則劉承規(guī)不得為節(jié)度,宦者劉承規(guī)求為節(jié)度,王旦曰:典故所無,不可聽也。丁謂相則內(nèi)臣學(xué)士同職,蓋君子與小人異,而小人與閹官為一體也。
祥符三年四月皇子生,后宮宸妃李氏所生也,是為仁宗。八年十二月皇子冠,封壽春郡王,進封升王。尋置壽春郡王友,以張士遜、崔遵度為之。初,大臣欲以二人為翊善紀(jì)室,上曰:“翊善記室,府屬也,王皆拜受,故以王友命之,令王每見荅拜,示賓禮之意。”張士遜嘗對王旦稱:“王學(xué)書有法?!钡┰唬骸肮珵橥跤?,職止是耶?”士遜愧謝。
九年十二月,詔以王子就學(xué)之所名資善堂,上作記刻石于堂中。
天禧元年,宰相王旦以疾求解職。上曰:“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奈何?”因令王子出拜,旦言:“皇子盛徳,必任陛下事?!彼焖]可為大臣者十余人。
二年八月,立升王為皇太子,賜以元良箴,謁太廟日,有左右珥,黃云捧日。
《文王 世子》一篇,所以教為世子之道也,其言曰:“凡學(xué),世子及學(xué)士必時?!奔词雷优c學(xué)士同其學(xué)讀《書》、讀《禮》,同其書樂、正司成,同其師齒于學(xué),則又所以同其禮。夫為君之子而下與士齒,無非所以養(yǎng)成德性,陶毓氣質(zhì),以為異日天下國家之宗主,是故學(xué)問聚辨之功,非驕逸易縱者所能為,而富貴崇髙之地,非學(xué)問已成者未易居。此古先帝王皆講學(xué)成德于未為君之日也,后世徒知國本之當(dāng)尊,而不知徳性之當(dāng)養(yǎng),世子得以臣其宮之僚屬,而輔翼東宮之官,如與僚屬無異,此真宗不置翊善、記室,而以二人為王友,蓋官屬則有君臣之義,王友則有師友之義。君臣之分既立,則學(xué)問之功難施。師友之義既明,則驕貴之習(xí)自革。此作圣功夫,必以誠敬為入門也。

貢舉
咸平元年三月,賜舉人等。自淳化五年停貢舉至是舉行之。是年始詔知舉官親屬別試。別院試始此。
三年三月,親試舉人,上臨軒三日無倦色,得進士陳堯咨以下四百九人,并諸科所擢凡千八百余人。其中有天福隨計者,較藝之詳,推恩之廣,近代所未有也。
四年四月 制科。三人。
五年三月,親試舉人,得進士王曽以下三十八人,九經(jīng)諸科百八十人,陳恕知貢舉,所取甚少,諸州舉送官被黜責(zé)甚眾。
景德二年三月,親試舉人,得李迪等二百四十余人,特奏百余人。先是,迪與賈邊皆有聲揚,渥及禮部奏名而兩人皆不與,考官取其文觀之,迪賦落韻,邊論“當(dāng)仁不讓于師”,以師為眾,與注疏異,并不令就試。王旦議落韻者失于不詳審耳,舍注疏而立異論不可輙許,恐士子從今放蕩無所凖的,遂取迪而黜邊。當(dāng)時朝廷論人率如此。
四年十二月,令禮部糊名考校,陳彭年與晁逈等更定條制,設(shè)關(guān)防,不復(fù)揀擇文行,雖杜絶請托,然置中科者多非人望,自彭年始也。
祥符八年三月,親試舉人。是歲禮部初置謄録院。
天禧三年親試舉人,魯宗道言:詩賦不近治道,諸科對議以念誦為工。乃詔進士兼取論 、諸科能明經(jīng)者別與考校。郭楨匿服赴學(xué),連坐同保,有司欲脫王洙,洙保之不愿易也。
太祖之世,進士不過三十人,諸科五十人,太祖在位二紀(jì),登科近百人。真宗時一歲至有千八百余人,當(dāng)世道寛平之時,法令簡約,上之人雖不多為之涂以開其紛爭之習(xí),亦不狹為之涂以抑其好進之心,是以考察之法,雖不求詳而自不容于畧也,收取之門,雖不求寛而自不容于狹也。自糊名之法始于景德謄録之法,始于祥符同保連坐之法,嚴(yán)于天禧,法令雖密,所取非人望矣。陳彭年知舉。然猶未至盡委之法。賈邊之背經(jīng) 以立異黜之,李迪之偶失韻以越格收之,朝廷議論質(zhì)實如此,故王洙寧受同保連坐之罪而不辭,則人心風(fēng)俗其淳厚,尤可想也。
景徳二年秋復(fù)賢良等六科。
漢置賢良四百年,得一董仲舒而已。唐置賢良三百年,得一劉蕡而已。我朝此科多得大才,其后也廢賢良而置宏詞,惜哉!

求隱逸
咸平五年九月,授種放官。先是詔赴闕,命為右司諫、直昭文館,明年復(fù)還山。有譏放循黙者,上曰:“放為朕言事甚眾,但外庭未知耳?!币虺鏊蠒r議十三篇。
祥符三年正月,遣使存問隱士李瀆、魏野,皆隱居不仕。上之祀汾陰也,或薦其隱操,特命使召見,并辭以病,上復(fù)遣中使存問焉。
祥符五年六月,賜隱士林逋粟帛。
當(dāng)天下無道之時而隱者,此當(dāng)隱而隱者也。當(dāng)天下有道之時而隱者,此不當(dāng)隱而隱者也。若種放、林逋諸公其,不當(dāng)隱而隱者也。豈生于野者,不愿為公侯?國初風(fēng)俗淳厚若此乎?然當(dāng)人主求賢下士之時,而卓然有髙士清風(fēng)義概,豈不動人主欣慕之心?一四皓不仕,可以植西京節(jié)義之風(fēng);一嚴(yán)光不出,可以植東都節(jié)義之風(fēng),孰謂隱士無益于世哉?

建學(xué)
祥符二年二月,詔許曲阜先圣廟立學(xué),賜應(yīng)天府書院額。
州郡置學(xué)始此。

閱武
咸平三年十二月,籍河北強壯。以李繼遷擾邊。
咸平四年九月,置陜西保毅、保捷軍,詔陜西民家出一丁,號保毅軍,凡得六萬八千余人。其縁邊軍士先選中者,并升為禁軍,號保捷。
咸平六年九月,募近京強壯補禁衛(wèi),詔殿前髙瓊閱習(xí)陣勢,上覩行伍整肅甚喜,顧瓊曰:“昨日村民皆為鋭旅?!边奈涮禺愓呷?。
咸平六年六月,出陣圖示輔臣曰:“三路大兵悉 定州,冦來堅守勿逐。”又曰:“魏能性剛,張鋭善熟,故使鋭佐能;孫全照好陵人,取其嘗所薦者同事?!庇嘟灶惔?。
置陜西之軍以防西鄙,置河?xùn)|、河北之軍以捍北鄙,募近京之兵以壯本根,此國家之常事,而便殿閱試之,乃太祖、太宗之舊典也。自此以后,不復(fù)有閱試之法矣,故景徳之時,雖有西北之警,而中國無后憂;慶厯雖以元昊稱臣,北邊講解之后,而中國常若有旦夕之警,亦兵冗而不精也。太祖太宗閱試武技。

馬政
咸平三年九月,置郡牧司,以陳堯叟為制置使,掌內(nèi)外廐牧之事。上曰:“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lǐng)?!?br />元禧元年七月,散監(jiān)牧馬,時仍歲旱蝗,向敏中言:“國家監(jiān)牧馬數(shù)萬,廣費芻粟,若令出賣散于民間,緩急取之,猶外廐耳?!?br />國初之馬市之于戎而養(yǎng)之于官,自天禧以后向敏中建議不欲養(yǎng)之于官而養(yǎng)之于民,夫市之于戎則中國 其利,養(yǎng)之于民則生民 其害,今養(yǎng)之于民,固外廐也,然惜一時之費而忘百年之備緩急,將何所恃哉?不惟有害于民,而且無益于官,此說一行,王荊公所以有保馬、戶馬之法也。向敏中養(yǎng)馬于民之說,所以開王荊公保甲戶簡馬之論。

方田
咸平六年十月,靜戎軍王能奏于城東開方田,廣袤相去五尺,深七尺,以限戎馬。詔鎮(zhèn)戎順安威鹵軍界并為之。先是,陜西轉(zhuǎn)運劉綜亦請于鎮(zhèn)戎軍城四面置屯,曰:“無冦則耕,冦來則戰(zhàn)。”

恤民 置倉 蠲稅 免丁 決囚
咸平二年十月,置福建惠民倉,令諸路轉(zhuǎn)運司申淳化惠民之制,太宗年號。豐則増價而糴,歉則減價而糶。福建路倉至是始置。
咸平三年四月,蠲橝州地稅等征,從知州李允則之請也。 歲饑欲發(fā)官廩,先振而后奏,轉(zhuǎn)運司以為不可允,則請以家貲為質(zhì),乃得發(fā)廩賤糶,賜詔嘉奬。及還,連對三日,上曰:“畢士安不謬知人?!?br />祥符四年七月,江淮水,免閩浙湖廣身丁錢。丁謂言:東封及汾陰賞賜億萬,經(jīng)費不給。上曰:“國家所務(wù)正為澤及下民,但端本抑末,節(jié)用謹(jǐn)度,自然富足?!?br />祥符六年七月,除農(nóng)器稅。初,知濵州呂夷簡請免稅河北農(nóng)器,上曰:“務(wù)穡勸耕,古之道也,豈獨河北哉?”乃詔諸路并除之。
景德三年四月,録系囚。自是每歲上必親臨審問。率以為常。是月,遣使撫閩蜀江浙,所至存問父老,踈決系囚。
此我朝愛民之家法,而真宗又從而廣之也。講又見太祖太宗仁政門。

常平倉
景德三年正月,置常平倉,每州計戶口量留上供錢,擇清干官主之,委司農(nóng)總領(lǐng),三司母得移用,歲余萬石止于五萬石。

察刑獄 蠲逋負
咸平元年四月,旱,遣使分諸路察獄蠲逋負,用三司判官王欽若之言也。凡除逋欠二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上前后所蠲三司逋負不一,又謂輔臣曰:“宜悉取民弊,著為條目,大事隨宜減省,小者即為除免?!?br />咸平五年正月,以丁謂為 州路轉(zhuǎn)運使。時洞溪蠻入冦,謂至即命罷兵,自入其所居,從吏不過二三人,蠻人服其恩信,請歸所掠漢民男女萬余人,峽之諸州地尤近蠻,食常不足,而道狹難饋,有鹽井之利而亦難致,故售者少。謂乃毎三十里置鋪,鋪卒三十人,使往者負粟,以次達施州,返者負鹽,以次達巫山,于是施州得粟與他州等矣。
漢唐之小人易知,我朝之小人難見。熙寧以后之小人易知,熙寧以前之小人難識。蓋自古小人之所以誤國者,聚斂也,嚴(yán)刑也,用兵也,而我朝之指目為小人者,自欽若、丁謂始,然欽若則請蠲負、釋系囚,丁謂則請罷兵、撫蠻冦,自今觀之,與君子之處事何異?惜其入政府以后,患得患失之心生而改節(jié)易行矣。故為判官之時一欽若也,為參政之時一欽若也。為轉(zhuǎn)運之時一丁謂也,為宰相之時一丁謂也。欽若、丁謂始為君子,終為小人,故當(dāng)時知二子之奸也,王旦、李沆而已。上欲用王欽若,王旦言祖宗朝未嘗使南人當(dāng)國,冦凖屢言丁謂才,李沆曰:“如斯人,才則才矣,可使在人之上乎?”

行磨勘
咸平四年四月,罷郊恩遷官,行磨勘京朝官法。舊制,每郊祀推恩百僚,多獲序進,諫官孫何請罷之。
京朝官磨勘始此。
景徳四年七月,立京朝官磨勘,限三年方得遷官。
祥符五年,陳克咨判流內(nèi)銓,士有孤寒不為人知者,特陳其狀,擢之京官。
景德元年六月,引對羣臣升擢,上密采羣臣有聞望者,得邊肅等二十四人,皆引其對升擢之,時號為“二十四氣”。
三載考績,岳牧皆預(yù),歲終廢置,羣吏咸在。后世徒纎悉于小吏而闊畧于公卿大夫,今罷郊祀之恩而行磨勘之法,于選人則舉孤寒無援之人而擢之京官,其寛于小而嚴(yán)于大可知。至于采聞望而用人,則又不待行考課之法,此又真宗之 權(quán)也。

減冗吏
咸平四年六月,減冗吏,諸路計省十九萬五千余人。
去國初之逺而吏之冗至于十九萬五千余人,何其多耶?太祖去在京之吏,真宗去諸路之吏,然自是而后,吏愈冗而愈不可去矣。此識者有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之說也。

西夏
咸平四年九月,李繼遷陷清逺軍,楊瓊擁兵不救,罪當(dāng)死,上赦之,流瓊崖州。
咸平五年正月,以張齊賢為邠寧環(huán)慶等經(jīng)略使。齊賢請募江淮荊湖丁八萬,上謂擾動人心,且使南人戍北鄙亦非便。田錫上言:宰相不練兵事未委,果能不負任使否?未幾靈州陷。
三月,李繼遷陷靈州,裴濟死之,餉道孤絶、救援不至故也。
咸平六年,李繼遷死,德明襲位。
景德元年二月,李德明請降,知鎮(zhèn)戎軍曹瑋上言,繼遷擅中國要地,今其國危子弱,不即圖之,后更難制。不報。
景德三年九月,趙德明納欵,以七年詔諭之。德明獻靈州。
太祖之待李彛興,不過世襲之邊將耳,見太宗西夏門。李繼捧來朝,朝廷不能行太祖收方鎮(zhèn)之法,遽欲使之內(nèi)屬而收其故地,所以啟繼遷之叛,其失一也,太平興國三年,李繼捧來朝,愿盡獻其地,其弟繼遷遂叛。然繼遷之叛,其始亦不過邊庭叛將耳,自其賜以國姓,名以保吉、保忠,名不正言不順,愈以啟其驕心,其失二也。然屢叛屢服,未至于中國并立而為夷狄也。自朝廷力不能制,乃使保吉復(fù)入夏臺故地,自保吉既降,朝廷復(fù)賜以五州,夏綏銀靜宥五州,并見太宗朝西夏門。無故而與之重地,所以啟其入冦之心,其失三也??刂莆飨娜?。

棄靈州 筑綏州
咸平四年十一月,詔議棄守靈州,右仆射張齊賢、知制誥楊億力言棄之便,輔臣多謂靈州必爭之地,不可棄,獨李沆與楊億意同,奏曰:“若繼遷不死,靈州非朝廷有也。莫若密遣使部分軍民,空壘而歸,則關(guān)右之民息肩矣?!泵髂?,繼遷陷靈州,裴濟死之。
咸平五年四月,罷筑綏州。初,邊城有請城綏州以遏黨項者,朝臣互執(zhí)利害,上命洪堪等按視,還言其便,乃詔孫全照往經(jīng)度之。全照言筑之非便,復(fù)命知天雄軍錢若水按視,若水既往,罷其役。初,若水率眾渡河,分軍布伍,咸有節(jié)制,上聞之曰:“若水儒人曉武事,深可喜也?!?br />靈州之議,當(dāng)以輔臣之言為是,而李沆、楊億之言為非。李沆楊億不當(dāng)言棄靈州。綏州之議,當(dāng)以孫全照之言為是,而以洪堪之言為非。洪堪不當(dāng)言城綏州。蓋綏州不可城,靈州不可棄也,故何亮上安邊書曰:“靈武地方千里,表里山河,舍之,戎狄之地廣且饒矣,一患也;自環(huán)慶至靈武凡千里,使西域戎狄合而為一,二患也;冀北馬之所生,自匈奴猖獗,無匹馬南來,咸取足乎西戎,既剖分為二,其右乃西戎之東偏,實為夏賊之境,其左乃西域之西偏,秦涇蘭渭之西北,諸戎是也,如舍靈武則合而為一,夏賊杰黠俾諸戎不得貨馬,則未知戰(zhàn)馬從何來,三患也。請筑博樂、耀徳二城以通河西之糧道,靈武居絶塞之外,不筑此二城為之唇齒,與舍靈武何異?”后韓魏公以亮之言為然。

西蕃
祥符七年三月,授唃廝啰官。渭州蕃族首領(lǐng)也。
祥符九年九月,秦州屬羌冦邊,曹瑋敗之。先是,翰林學(xué)士李迪曰:“瑋知唃廝啰欲窺關(guān)中,故請益兵,非怯也?!鄙弦騿枺骸瓣P(guān)右兵幾何?”對曰:“臣向在陜西,以方寸小冊書兵糧數(shù)備調(diào)發(fā),今猶置佩囊中?!鄙狭钭蕴饺。呤枘程幃?dāng)留兵若干,余悉赴塞下。上顧曰:“真所謂頗、牧在禁中?!蔽磶坠高?,秦州方出兵,復(fù)召迪問曰:“瑋戰(zhàn)克乎?”對曰:“必克?!奔敖輹?,上謂迪曰:“卿何料事之審也?”曰:“唃廝啰大舉入冦,使謀者聲言以某日下秦州 食以激怒瑋,瑋勒兵不動,坐待其至,是則以逸待勞,臣用此知其決勝也?!?br />唃廝啰、李繼遷均之為西蕃首領(lǐng)也,惟朝廷與繼遷以國姓則繼遷驕,與廝啰以官則廝啰叛,蓋無駕馭之道而徒施羈縻之術(shù),所以長其驕而速其叛也。若曹瑋者,可謂良將耳,能知廝啰之必叛,策明德之可圖,料元昊之必反,此其知豈徒?jīng)Q兵家之勝負而已哉!

契丹
咸平二年十二月,契丹入冦。上親征,時十一月郊,栁開上書:“郊禮畢于五七日間,速起圣駕。若進河北,契丹自退。”先是,鎮(zhèn)定軍都部署傅潛嘗擁兵八萬,畏懾自守,驍將楊嗣等屢請戰(zhàn),傅潛不許,戰(zhàn)勝又抑之。上怒,下潛獄,法當(dāng)斬,詔特貸,公議憤惋。
景徳之役,冦公決策親征,以萬乗臨危事,亦至難也。然試考之太祖之平淮南、平澤潞,太宗之伐太原、伐契丹,未嘗不自總?cè)?,蓋是時天下多事,君臣上下不得髙枕而臥,身屬槖韜,足履行陣,耳聆金鼓,蓋常事耳。然我真宗咸平二年,契丹入冦,固已親征至大名矣,則冦公后日畫謀挫敵,而冦公之功亦不止于親征之一決而已。論冦凖后日畫計射殺韃覽,使之屈膝請和之不暇。
景德元年閏月,契丹大舉入冦,同其母蕭氏大舉冦邊。
陳堯叟請幸蜀,王欽若請幸江南。凖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之以釁鼓,然后北伐?!庇忠詺J若多智,恐妄有疑懼白上,出之判天雄軍。十一月,車駕親征至澶淵,凖固請渡河,殿前都指揮使髙瓊亦贊之,瓊謂馮拯曰:“何以不賦一詩詠退敵耶?”敵騎將達蘭中弩死。
十二月,契丹請和。韓杞入對,以闗南故地為請,上謂輔臣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dāng)決戰(zhàn)耳?!庇置娼淅靡缘乇夭豢傻茫谜垰q賂金帛之?dāng)?shù),上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眱銉僬Z之曰:“雖有勅 ,汝所許不得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將斬汝矣?!崩弥撂敚嗳鐢?shù),戒約而還。初,虜使來議和,凖欲勿許,且畫策以進曰:“如此則可保百年無事,不然,數(shù)十歲后戎且生心矣?!笔且垡?,惟雷有聲赴援,威聲甚振。
凖在澶州,每夕與制誥楊億痛飲戲謔,諠嘩達旦。上使人覘之,喜曰:“得凖如此,吾亦何憂?”
景德二年正月,選河北守臣李允則知雄州,馬知節(jié)知定州。是月,省河北兵,二月,減上供紬絹,立 邊入粟補官法。
陳塋中曰:當(dāng)時若無冦凖,天下分為南北矣。然冦萊公豈為孤注之計哉?觀契丹之入冦也,掠威鹵安順軍,則魏能、石普敗之,攻北平塞則田敏系赴之,攻定州則王超等拒之,圍岢嵐軍則賈定走之,冦雄州則李延渥敗之,攻天雄則孫全照卻之,抵澶州則李繼隆御之,兵將若此,則親征者所以激將士之用命。然所謂親征者,在景德行之則可,而議者當(dāng)靖康時有請用真宗故事則不可,蓋親征之行必兵強可也,財冨可也,將能擒敵可也,若此則分畫明紀(jì)綱,法度正,一有不然,則委人主以危事。曰:天子所在,兵無不勝?!按藭撜?,可言而不可行也。冦凖之功不在于主親征之說,而在于當(dāng)時畫策,欲百年無事之計,向使其言獲用,不惟無慶厯之侮,亦無靖康之禍矣,我宋之安,景德之役也,靖康之役,亦景德之役誤之也。景徳王師一動而誅韃覽,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京城而覘敵之不渡河;景徳不戰(zhàn)而和欲和者,敵也,遂使靖康坐視敵之深入而獨意和好之可乆。景徳既和,詔邊郡無邀敵歸,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敵人議割吾之三鎮(zhèn)而猶縱敵不追,其守不足以為謀,其和不足以為信,其縱不足以為徳。凖之言至是驗矣。國勢強而后可知靖康之時與景徳之事勢大別。
范仲淹曰:王文正公旦為相二十年,人莫見其愛惡之跡,天下謂之大雅;冦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樞密使扶風(fēng)馬公知節(jié)慷慨立朝,有犯無隱,天下謂之至直。
至道三年八月,西川戍卒劉旴叛,攻掠蜀漢等州,益州鈐轄馬知節(jié)招安,使上官正討平之,自起至滅凡十日正。初無出兵意,張詠以言激正,將行舉酒,屬諸校曰:“此行亟殄賊,不然則此地還為爾死所矣。”
咸平三年正月,益州卒王均反,以雷有終討平之。有終既平賊,誅殺不已,轉(zhuǎn)運使馬亮全活甚眾。
初,張詠自蜀還,聞冕代已,曰:“冕非撫眾材,其能綏輯乎?”知益州朱冕寛弛無政,故卒王均反。
咸平六年四月,以張詠知益州。民聞詠至,鼔舞相慶。公知民信,易嚴(yán)以寛。上遣使諭 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br />李順之黨方息,而劉旴興;劉旴之徒方平,而王均起,何蜀人之好亂耶?蓋其民勇悍而又狃于僣偽之乆,故易誘以亂耳。然安李順之黨者,張忠定也;平劉旰之亂者,亦張忠定也。代以朱冕則王均反,牧守其可非人乎?張詠,太宗朝化李順賊黨為民,見宦官降盜門。
張詠使蜀者再,真宗曰:“得卿治蜀,無西顧憂。”趙抃便【虛和按:便,使之誤】蜀者三,神宗曰:“聞卿入蜀,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若是耶?”此為蜀擇詠,非為詠擇蜀也;此為抃擇蜀,非為蜀擇抃也。

宋大事記講義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八
宋 呂中 撰

仁宗皇帝

天圣 九年
明道 二年
景佑 四年
寳元 二年
康定 元年
慶厯 八年
皇佑 五年
至和 二年
嘉佑 八年

即帝位 御經(jīng)筵
干興元年二月即皇帝位,皇太后同聽政。三月定視朝及講讀日,只日視事,雙日召近臣入侍講讀。
十一月初御講筵,召侍讀孫奭、馮元講《論語》,侍講學(xué)士利瓦伊、晏殊與焉。
初,詔雙日,至是雖只日亦召。侍臣講讀,王曾以上新即位,宜近師儒,故令孫奭等入侍。上在經(jīng)筵,或左右瞻矚,則奭拱立不講,每講,體貌必荘,上竦然退聽。
天圣二年八月,幸國子監(jiān),謁文宣王,因問待制馮元三代制度,元悉引經(jīng)以對,上嘉嘆之。
四年閏月,召輔臣侍經(jīng)筵崇政殿,宋綬録《孝經(jīng)》、《論語》、《要言》及唐太宗《帝范》、明皇《圣典》、《君臣政理論》上之。奭嘗掇《五經(jīng)》切治道者為五十篇,號《經(jīng)典徽言》。
天圣九年閏月,宴孫奭于太清樓。奭時為翰林學(xué)士,年髙視昏,或陰雨即移御座于閣外,奭每講前世亂君亡國,必反復(fù)規(guī)諷,上竦然聽之。嘗畫無逸圖以進,上施于講讀閣。
景佑元年正月,置崇政殿說書。初,上問孫奭誰可代講說者,以賈昌朝為對。
二年正月,置邇英、延義二閣。盛度、賈昌朝講讀經(jīng)史。昌朝誦說明白,上多所質(zhì)問。楊安國請書“無逸”于后屏,上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當(dāng)置之于左?!?br />四年三月,置天章閣侍講,以賈昌朝、楊安國兼之。又御邇英閣講《唐書》、《春秋》,上曰:“丘明文義極博,但其間詭異則不若《公》、《榖》之實?!卑矅鴩L講《易》至“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上曰:“人之情欲,皆生于陰陽,而節(jié)之在人。”對曰:“臣以為人有六情,喜怒哀樂好惡;天有六氣,陰陽風(fēng)雨晦明,故人之生也,天命之謂性,言情則性之移也,語欲則情之肆也?!鄙仙浦?。又嘗講《周禮》“大荒大禮則薄征緩刑”,因進言曰:“歲歉持兵取民廩食,一切寛之,恐無以禁奸?!鄙显唬骸安蝗?,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饑莩,起為盜賊,州縣既不能賑恤,乃捕而殺之,不亦甚乎?”
慶厯二年,召御史中丞賈昌朝侍讀。故事,臺丞無侍經(jīng)筵者,上以昌朝長于講說,故特命之。
是年林瑀撰《周易天人 元記》?,r言:“上即位,其卦直需,臣愿陛下頻出晏游,極水陸珍好之美,則合卦體?!鄙像斊溲?,斥之,罷侍講。
四年,賜近臣御書一曰“遵祖訓(xùn)”。上嘗謂輔臣曰:“近講國風(fēng),多刺譏亂世之事,殊得以為監(jiān)戒?!?br />寳元二年,趙師民上書曰:“帝王治典與品庶異,天下無事,右文之治于是乎在,天下有事,經(jīng)武之圖于是乎出。今中外小有事,臣等不進見二年矣,無乃以為先王之遺籍,可以講于無事之日而不足贊于有為之時乎?”
皇佑四年,內(nèi)出欹器以示講讀官,太宗作此器,真宗著論后世不復(fù)述焉。
慶厯四年,著《危竿論》一篇分賜近臣。
祖宗好學(xué),世為家法。蓋自太祖幸國庠、謁先圣、勸宰臣以讀書、戒武臣以知學(xué),其所以示后世子孫者,源逺而流長矣。自太平興國開設(shè)經(jīng)筵,而經(jīng)筵之講自太宗始;自咸平置侍講學(xué)士,而經(jīng)筵之官自真宗始。干興末,雙日御經(jīng)筵,體務(wù)亦不廢,而日御經(jīng)筵,自仁宗始。于是崇政殿始置說書,天章閣始制侍讀,中丞始預(yù)講席,宰相始預(yù)勸講,舊相始入經(jīng)筵以觀講,史官始入經(jīng)筵以侍立,而經(jīng)筵之上,文物憲度始大備矣。然是特其制耳,君子將觀其實焉。自古奸臣欲昬人主心術(shù)者,眩以性命道徳之髙談,而不使之觀史,逮其末流,講《詩》則置國風(fēng),講《書》則置湯武,稍可以警懼上心者,則抑而不進。而我仁祖所講之書,上自六經(jīng),下至諸史,雖以國風(fēng)譏刺之事,且以為鑒戒,又安有經(jīng)筵之上,不講《春秋》、不講《禮記》而專進王氏之《新經(jīng)》、《字說》者哉?自古經(jīng)筵之官,非天下第一流不在茲選,蓋精神氣貌之感發(fā),威儀文詞之著見于講磨麗習(xí)之間,有熏染浸灌之益,此豈謏聞單見之士所能辦?而我仁祖所講之人,則皆孫奭、晏殊、賈昌朝之徒,至林瑀需卦晏樂之說,則必卻,又安有崇觀奸臣倡“豐亨豫大”之說得以投其隙哉?然圣學(xué)之所以成就者,又有自來矣。蓋自真宗不置翊善、記室而置王友,有以養(yǎng)其徳于濳龍之時。仁宗時為太子真宗不置官屬而置王友。自孫奭入侍,上或左右瞻矚,則拱立不講,有以格其心于即位之日,格心有人。典型在前,邪佞自退,使旁無重徳以導(dǎo)其敬畏之源,則玩狎之意萌,恭遜之實衰,圣學(xué)之本不立矣,何以新我宋守文之治功哉!

正紀(jì)綱 抑內(nèi)降
天圣元年,錢惟演為樞宻使,未 ,馮拯言惟演太后姻家,不可預(yù)政,遂罷之。惟演意圖入相,御史鞠詠言其奸險,若遂以為相,大失天下望。太后遣所侍赍奏示之,惟演猶顧望,詠曰:“若相惟演,當(dāng)取白麻裂之?!?br />天圣四年,駙馬柴宗慶求使相。王曾曰:“先朝石保吉、魏咸信皆歴行陣,方除使相?!辈辉S。
明道二年,王徳用簽樞宻。初,徳用為副都指揮使,太后臨朝,有求內(nèi)降補軍吏者,徳用曰:“補吏,軍政也,敢挾此干軍政乎?”不與。
景佑元年,謝絳請罷內(nèi)降詔令,皆由中書、宻院,然后施行。
康定元年十月,詔內(nèi)降執(zhí)奏,上性寛仁,宗戚有求內(nèi)降者,或不能達,故有是詔。
皇佑二年九月,大享明堂。時張堯佐覬執(zhí)政,內(nèi)侍求節(jié)度使,御史彭思永言:“外戚秉政,宦官用事,非宗社福?!鄙陣?yán)內(nèi)降執(zhí)奏法。
慶厯四年九月,杜衍為相,務(wù)裁僥幸,每內(nèi)降恩,率寢格不行,積詔 至十?dāng)?shù),輙納上前。上謂諫官歐陽修曰:“外人知杜衍封還內(nèi)降耶?凡有求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封還也。”
我朝立國以仁意為本,以紀(jì)綱為輔,太祖太宗之紀(jì)綱,總于人主之威權(quán),故太祖太宗之世,無干謁之門,無幸求之路。自仁宗不自攬權(quán),不尚威令,以仁厚容養(yǎng)臣下,是以宮闈之請求,燕閑之私昵,皆其所不免者。然當(dāng)時有求內(nèi)降者,圣訓(xùn)以為杜衍不可,后宮或有過制,圣訓(xùn)以為臺諫不汝容也。國勢莫寛于仁宗之時,而紀(jì)綱亦莫振于仁宗之時,蓋有朝廷之公議在也。主意。故惟演為樞宻使,宰相馮拯以為不可,欲圖相位,御史鞠詠以為不可,柴宗慶求使相,宰相王曾以為不可,內(nèi)侍求節(jié)度,御史彭思永以為不可。不惟杜衍得以抑內(nèi)降,而王徳用之武臣亦不從干軍政,則當(dāng)時公議可知矣。然為杜衍、彭思永者易,為馮拯、鞠詠者難;處明道以后之事易,處天圣以前之事難。蓋當(dāng)人主聽政事、權(quán)歸一則其抑內(nèi)降也易,當(dāng)母后臨朝幸門易開,則其抑內(nèi)降也難。斷案。

逺女寵 裁外戚
景佑元年八月,尚、楊二美人有寵,諫官王素言及王徳用所進女口,上曰:“已在朕左右。”素切諫,即命宦臣各賜錢押出東門,上為之泣下。
四年,王曾罷。太后姻家通謁,曾多所裁抑,進退士人,莫有知者,曰:“夫執(zhí)政者,恩欲已出,怨將誰歸?”范仲淹嘆服其言。
慶厯八年,上語二府,以張貴妃有扈蹕之功,樞宻夏竦昌言,求所以尊異之禮。張方平言:“皇后在而尊貴妃,古無是禮?!眻?zhí)中在相位,竦然敬聽其言。抑妃尊后。
夫人臣召怨于天下,不一端也,減任子則公卿怨,汰冗兵則卒伍怨,核軍籍則主帥怨,退濫賞則胥吏怨,限民田則豪民怨,抑外戚則宮闈怨,杜內(nèi)降則祈恩澤者怨,嚴(yán)薦舉則處選調(diào)者怨,精考課則怠職業(yè)者怨,誠使人皆避怨而免禍也,則私爵賞以媒譽,借國法以市恩,天子誰與任事乎?任事則當(dāng)任怨。

尊太后 抑外家
天圣五年正月朔,上皇太后壽,晏殊罷。殊嘗論張耆不可為樞宻使,頗忤太后 ,罷知應(yīng)天府。殊至府,大興學(xué)校。范仲淹居母憂,殊延之以敎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xué)廢,興自殊始。天圣六年,劉隨罷諫職,時太后未歸政,隨請軍國常事,專取上 ,太后不悅。
天圣七年十一月,范仲淹罷為河中府通判。時上率以冬至上皇太后壽,仲淹奏:“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向之儀。若奉親于內(nèi),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后世法?!标淌庹僦傺?,詰之,仲淹抗言曰:“不意今日反以忠直獲罪門下?!笔獬跛]仲淹充館職。復(fù)作書遺殊,申理前奏,又請?zhí)筮€政。九年十一月,解曹修古言職。初,太后兄子劉從徳以外家恩寵無比,從徳死,推恩祿姻戚及僮仆 八十人,修古上言太濫,當(dāng)太后臨朝,權(quán)幸用事,人人顧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輙言,無所回撓,尋卒。于官貧,不能葬,賓佐賻錢五十萬,季女泣曰:“其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納。上思其忠,贈右諫議大夫,賜錢二十萬。
干父之蠱易,干母之蠱難,以太后親政之時,而晏殊、仲淹、修古之徒,敢于忤 ,則直言之風(fēng),雖奮發(fā)于慶厯之時,而實胚胎于天圣之初矣。
明道元年,宸妃李氏薨。生仁宗。初,皇太后以上為己子,太后劉氏。而李氏嘿處先朝嬪御中,人無敢言者,至是薨。呂夷簡奏禮宜從厚,太后矍然曰:“宰相亦與宮中事耶?”有頃曰:“卿何為問我子母?”對曰:“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于是三司發(fā)哀成服,備官仗葬之。
二年三月,皇太后崩。四月,追尊宸妃李氏為皇太后。右司諫范仲淹曰:“太后保佑圣躬十余年,宜掩小過以全大徳?!苯渲型鉄o得言垂簾事。
四月,上始親政,詔宗戚毋得于禁中通表祈恩,凡內(nèi)批有司未得行者,審取處分,中外大悅。呂夷簡諌八事,曰:正綱紀(jì),塞邪徑,禁貨賂,辨佞士,絶女謁,疎近習(xí),罷力役,節(jié)冗費。上與夷簡謀以張耆、夏竦、陳堯佐、范雍、趙稹、晏殊皆太后所任用,悉罷之,以李迪同平章事,焚垂簾儀制。五月,詔從御史龎籍之請。籍又奏:“陛下躬親萬 ,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勿使受恩人主,歸感權(quán)臣。進擢近列,愿采公論,母令出于執(zhí)政?!笨椎垒o嘗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龎君。”可謂天子御史。
天圣之初,此一時也;明道二年之后,此又一時也。天圣之初,政在東朝,太后。天下猶未見人主之徳。自明道二年四月親政之后,抑內(nèi)降,正朝綱,擯斥張耆、陳堯佐、夏竦之徒,而擢用范仲淹、孔道輔、龎籍輩,天下骎骎向治矣。嗚呼!明道二年之親政,積而為慶厯、嘉佑之盛;元佑八年之親政,變而為紹圣、元符之紛紛,人主可不謹(jǐn)其 乎?東朝還政則一,而仁宗、哲宗親政則異,人主可不于用人而謹(jǐn)其 乎?

教宗英 立儲嗣
嘉佑元年八月,韓琦為樞宻使,乞內(nèi)建書院,擇宗室賢者升于內(nèi)學(xué),聽斷之暇,特賜臨幸,以觀器識。
是年十月,解范鎮(zhèn)言職。先是,知諫院以上春秋髙而未立儲嗣,又不御朝者累月,曰:“天下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言:“太祖舎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真宗取宗室子養(yǎng)之宮中,此天下之大慮也,愿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真宗之故事,擇宗室賢者,異其禮物而施之政事,俟有圣嗣,復(fù)遣還邸。”累上不報。上泣曰:“朕知卿心,卿言是也,當(dāng)更俟二、三年?!闭路彩派希镎甙儆嗳?,須發(fā)盡白。由是卒解言職,朝廷知不能奪也。
嘉佑三年,范鎮(zhèn)知制誥,每因事未嘗不以儲嗣為言,冀上心感動,曰:“陛下許臣三年矣,愿早定大計。”后司馬光復(fù)見上曰:“小人無逺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所厚善者耳。唐自文宗以后,立嗣皆出左右之意,至有定 國老門生天子者。”上大感悟,曰:“送中書?!惫庖婍n琦曰:“諸公不及今定議,異日夜半禁中出寸紙以某人為嗣,則天下莫敢違。”韓琦等皆曰:“敢不盡力?”
嘉佑六年十月,皇侄起復(fù)知宗正事。英宗。上在位四十一年,皇嗣未立,韓琦取《孔光傳》進曰:“漢成帝即位二十五年無嗣,立弟之子定陶王為太子。成帝中材之主,猶能之,況陛下之圣哉?”遂與曾公亮、歐陽修又極言之,明日復(fù)請,上曰:“決矣?!睍r皇侄宗實方服濮王服,乃詔起復(fù)。嘉佑七年八月,立宗實為太子。琦至中書,召王珪草詔,珪曰:“此大事也,后不可悔?!鄙现感脑唬骸按藳Q自朕懐,非由大臣之言?!逼渥h遂定。
嘉佑定嗣,決自朕懐,非由大臣之言者,見之定也。紹興建儲,出于朕意,非因臣下建明者,謀之決也。紹興十一年上曰:“普安郡王甚賢,可議除少保傅?!睆?fù)曰:“此事出于朕意,而非因臣下建也?!?br />
宰相 執(zhí)政
干興元年,內(nèi)侍雷允恭伏誅,丁謂罷。謂庇雷允恭擅移陵寢,王曾以計絶同列,請獨對,直言丁謂包藏禍心,太后大驚,謂尋貶崖州,京師為之語曰:“欲得天下寧,當(dāng)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 老?!逼咴?,以王曾為平章事,呂夷簡、魯宗道同知政事。宗道常于真宗前曰:“臣在諫列而諫,奈何以數(shù)厭之?”御筆題殿柱曰:“魯直”。后判流內(nèi)銓,患銓格煩宻,及知吏奸,多匝革之。
逺小人之法不可以不嚴(yán),而去小人之 不可以不宻,故來鄭朋、楊興之奸者,陳蕃失于不宻,遂激為朋黨之變。唐甘露白馬之禍,李訓(xùn)、鄭注皆蹈事 不宻之戒也。丁謂之奸,真宗晚年欲去之矣, 準(zhǔn)被酒漏言,失于不宻,反有崖州之行。至是謂之烽焰愈熾,內(nèi)倚宦官雷允恭、貴戚錢惟演為奸,外與曹利用、林特等為黨,勢若拔山矣。而曾一旦去之,其 宻也。故雖以計傾之,而當(dāng)時公論亦不以為禍焉。王曾去丁謂,其 宻,諸子勤【虛和按:勤。勒之誤。】停三第,降黜,朝論稱快。
天圣元年九月,馮拯罷。拯氣貌嚴(yán)重,以病去位。以王欽若同平章事。
閏月, 準(zhǔn)卒于雷州,歸葬,道出公安,人皆設(shè)祭,折竹植地,掛紙焚之。逾月,枯竹出筍,因為立廟號“林竹 公祠”。天圣三年,以張知白同平章事,六年二月薨。
天圣七年正月,曹利用罷。以使相判鄧州。初,太后臨朝,威震天下,中人與貴戚稍能軒輊為禍福,內(nèi)侍羅崇勲得罪,后使利用召戒之,利用去其冠幘,言斥良久,崇勲恥恨。 利用從子納為趙州監(jiān)押,州民訴其不法,奏上,崇勲請徃鞫之,即受命,晝夜疾馳,鍜成其獄。納既誅,利用貶房州,至襄陽,為內(nèi)臣楊懐敏道今【虛和按:今,令之誤】自盡。
前輩謂李斯 韓非于秦,非死之后,斯亦不免,而斯之遇禍尤慘于非。鮑髙譛穰且于齊,且死之后,鮑髙之徒亦不免,而髙之遇禍尤慘于且。利用與丁謂譛 萊公有不臣議,準(zhǔn)既南遷,而二子相繼貶黜,丁有朱崖之行,曹有襄陽之禍,天之報應(yīng),有甚于影響,非自取與。古人有言:好謀之士敗于謀,好辨之士窮于辨,道徳正直之士為無窮,斯言得之。
三月,張士遜罷。利用之薦也。利用馮寵自恣,士遜依違其間,時人目之為“和鼓”。
是月,以呂夷簡同平章事,夏竦、薛奎參政。
明道元年,以張士遜同平章事。
明道二年四月,上始親政,呂夷簡罷。郭后罷之,出處見尊太后門并講義。
以李迪同平章事,王徳用簽樞宻院事。
是年十月,張士遜罷,以呂夷簡為平章事。夷簡嘗奏令參知政事宋綬類《中書總制》,景佑二年上之,凡四百二十九冊。夷簡語人曰:“自吾有此例,一庸夫執(zhí)之,皆可為宰相矣?!笔悄?,謀廢皇后郭氏。夷簡以前罷相,怨后,乃曰:“古亦冇之?!薄咎摵桶矗簝又瑧?yīng)!“有之”,意義正反?!?br />景佑元年八月,王曙卒,以王曽為樞宻使。曽為人周宻沉靜,辨博有余,言國家事,或日至旰不出,不道省中語,每大朝 ,盛服正色,郎謁者視進止如有尺寸,未嘗過闕。
前輩謂:霍光出入殿門,進止有常處,郎仆射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故能輔少主,政自已出,天下不疑;其專誅亂臣、廢昌邑,天下不以為擅;擁昭立宣,不動聲色,而天下晏如也。王沂公為相,王曾。每大朝 ,盛服正色,郎謁者視進止如有尺寸,未嘗過闕,亦光之遺風(fēng),宜乎當(dāng)國七年,天下和平,萬物各得其所者,設(shè)施亦無歉于光也。古之人有行不由徑而為天子所取者,亦取其端方正大之情,而無險诐邪枉之行。若二公者,亦何愧于古人哉?
景佑二年二月,李迪罷。慶厯七年薨,上篆其碑曰“遺直”。以王曾為左仆射、平章事。
四月,呂夷簡、王曾罷。夷簡位王曾上,但任事日久,多所專決,論議數(shù)不合,曾不能堪,遂求罷,因?qū)Γ庖暮喖{賂市恩。
一仲淹也,王曽力薦之,夷簡力斥之,則不相協(xié)之根在此矣。
是月,以王隨、陳堯佐同平章事。
寳元元年二月,王隨、陳堯佐罷。時災(zāi)異數(shù)見,隨等無所建明,堯佐亦援漢故事求免。
是月,以張士遜、章得象同平章事。得象入謝,上曰:“卿忠清無所附,且未嘗干請,今日用卿?!鄙w由此也。
康定元年五月,張士遜罷。元昊 邊,軍務(wù)填委,士遜無所補。以呂夷簡為平章事。范仲淹改陜西都運使,遇闕,上為仲淹與夷簡釋憾,仲淹謝曰:“臣間論國家事,于夷簡何憾也?!?br />慶厯三年七月,以呂夷簡兼判樞宻院,章得象、晏殊兼樞宻使,殊乃平章。初,富弼建議宰相兼樞宻院,上曰:“軍國之務(wù)當(dāng)悉歸中書,樞宻非古官?!比晃从釓U,止令中書同議樞宻。及張方平請廢樞宻,上乃追用弼議,而有是命。
西事方興,因富弼之言而以張士遜同議樞宻院;北勢方橫,因方平之言而以呂夷簡兼判樞宻院;邊事孔棘,則以相臣而謀兵政,誰謂我朝之兵民不相和耶?范鎮(zhèn)知諫院,言:“中書主民,樞宻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宻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宻減兵、三司寛財者,職不在中書也,愿使中書、樞宻通知兵民財利大計,量其出入以制國用,則民庶 少寛矣?!?br />慶厯三年三月,呂夷簡罷。先是,陜西轉(zhuǎn)運孫沔言:“祖宗有天下垂八十年,未嘗以言廢人。景佑以前紀(jì)綱未嘗廢,猶有感激進說之士。觀今之政,是可痛哭,無一人為陛下言者,由宰相多忌而不為正人地。夷簡在中書二十年,三冠輔相,言聽計行,有宋得君一人而已,乃今以柔而易制者為腹心,以奸而易使者為翊羽,是禹不獨生于漢,而林甫復(fù)見于今也?!睍?,上不之罪。夷簡曰:“藥石之言,恨聞此遲?!比朔淞?。至是以久疾求去。
夷簡之罪,莫大于因私憾而預(yù)瑤華之議??椎垒o、范仲淹言:郭后不當(dāng)廢,夷簡以為當(dāng)廢,故郭后遂入道,封沖妙禪師官,名瑤華。因邊事而忌富弼之能。富弼再使契丹,夷簡欲害之,注見契丹門。夷簡之功,莫大于釋仲淹之宿怨,容孫沔之直言。君子論人,功不淹罪、罪不掩功可也。
景佑二年四月,以韓琦、范仲淹為樞宻副使,杜衍樞宻使。
八月,以范仲淹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宻副使。
慶厯四年九月,晏殊罷,以杜衍為平章事兼樞宻使。
五年三月,杜衍罷,為相纔百二十日。以賈昌朝為平章事兼樞宻使,王貽永樞宻使。四月,章得象罷。得象在中書八年,畏逺名勢,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通,然亦無所建明。以陳執(zhí)中為平章事。
十月,詔宰相免樞宻。從賈昌朝、陳執(zhí)中之請。
慶厯七年正月,賈昌朝罷,以夏竦為樞宻使。
諫官言:大臣和則政事起,竦與執(zhí)中論議素不合,不可使共事。
八年閏月,以文彥博為平章事。五月,夏竦罷,以宋庠為樞宻使。
皇佑元年八月,陳執(zhí)中罷。河決民流,災(zāi)異數(shù)見,言者屢攻之。以宋庠同平章事。庠為相儒雅,遇事輙分別可否,及再登用,遂浮沉自安,曰:“遂詐恃明,殘人矜才,吾終身不為也。”
三年三月,宋庠罷。十月,文彥博罷,以龎籍平章事。
四年五月,以狄青為樞宻副使。中丞王舉言:“青出兵伍,為執(zhí)政,本朝所無有,恐四方輕朝廷?!?br />五年二月,復(fù)以狄青為樞宻副使,兼宣徽南院使。五月以狄青為樞宻使。
上欲狄青為樞宻使,同平章事龎籍曰:“昔曹彬平江南,太祖亦賜錢二十萬。青雖有功,未若彬之大,若賞以此官,富貴極矣,異日更立功,將何官以賞之?”故有是命。
閏月,以陳執(zhí)中、梁適為平章事。執(zhí)中在相位雖無所建立,然每事皆依公論,尤愛惜名器以止僥幸,中書嘗有佳缺,其友壻求之,執(zhí)中止之曰:“此非房奩中物,安可圖求?”時議偉之。然不由第進,故專抑儒生。
至和元年三月,王貽永罷,以王徳用為樞宻使。契丹使語譯者曰:“黒王相公乃復(fù)起耶?”初,孔道輔死,或謂徳用曰:“道輔害公,今死矣。”徳用曰:“中丞以職言,豈害某哉?朝廷無一忠臣,可惜也?!?br />七月,梁適罷。八月,以劉沆同平章事。
至和二年正月,晏殊薨,謚曰元憲。殊雖早貴,而奉養(yǎng)清儉,善于知人,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而富弼、楊察乃其婿也。
六月,陳執(zhí)中罷,以文彥博、富弼同平章事。是日宣制,士大夫相慶,以為得人。上語彥博曰:“朕用二相,人情如此,豈不賢于夢卜乎?”龎籍曰:“陛下既知二臣之賢而用之,則當(dāng)信之堅,任之久,然后可以責(zé)成功。若以一人言進之,未 又以一人言疑之,臣恐太平之功未易卒致也?!鄙显唬骸扒溲允且?。”
上嘗問王素曰:“大僚中孰可命以相事者?”素曰:“陛下命相,臣何敢言?”上曰:“姑言之。”素曰:“惟宦官、宮妾不知姓名者可充其選?!鄙蠎撊辉唬骸叭绱?,則富弼耳?!彼卦侔菰唬骸氨菹碌萌艘?!”
宦官宮妾便于小人而不便于君子者也,后世人主除拜大臣,不詢于外朝而詢于內(nèi)朝則過矣,故石顯者,貢禹、玄成之所倚也,梁冀,胡廣、趙戒之所托也,髙力士者,楊國忠之所倚也。此自古小人未嘗不與宦官宮妾外戚為一者。議論正。我朝所以無內(nèi)朝之患,以外朝之除拜在內(nèi)不得而知,內(nèi)庭之請謁在外可得而知之也。小人多倚宦官宮妾之勢。
嘉佑元年八月,狄青罷。判陳州。以韓琦為樞宻使。
十二月,劉沆罷。
三年六月,文彥博罷,以使相判河南府。
六年三月,富弼罷。以母喪去位。
四月,以包拯為樞宻副使。嘉佑六年八月,以曾公亮同平章事,張升樞宻使,胡宿樞宻副使,歐陽修參知政事。時韓琦為首相,法令典故之事問公亮,文學(xué)之事問修,百官奉法,循禮稱治。呂文穆以事權(quán)歸同列,而但喜用人,自謂真宰相事。韓忠獻以凡事問集賢,而自決大事,人皆謂得宰相體。大臣不白用而用人。文穆即呂 正。

宋大事記講義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九
宋 呂中 撰

仁宗皇帝

臺諫
天圣元年四月,令近臣舉官充臺諫。
天圣元年,先是,錢惟演意圖入相,御史鞠詠曰:“若相惟演,當(dāng)取白麻廷毀之?!蔽┭萋勚饺?。
五年九月,以程琳為御史中丞,宰相張知白最器琳,當(dāng)除命,喜曰:“不辱吾筆矣?!?br />明道元年七月,置諫院,先朝雖除諫官,未嘗置院,至是從諫官陳執(zhí)中之請。
二年十二月,嚴(yán)選用臺官法。先是,宰相李廸除張沔、韓琦為臺官,言者謂臺官必由中 ,乃宗祖法,上曰:“祖宗法不可壊,宰相自用臺官,則宰相過失,無敢言者矣?!?br />是月,廢皇后郭氏??椎垒o率諫官、御史孫祖徳、范仲淹等十人伏合奏,門者闔扉,道輔扣環(huán)大呼,言:“后無過,不可廢?!眳我暮喴援?dāng)廢狀告之美人尚氏,有侵皇后語,后批其頰,上救之,誤批上頸,上大怒,且曰:“廢后,固漢唐故事?!钡垒o曰:“人臣當(dāng)?shù)谰詧蛩矗M得引漢唐失徳為法耶?”夷簡奏言,伏合請對,非太平美事,有詔出道輔知泰州,范仲淹知睦州,祖徳等罰金。楊偕言:“愿得皆貶。”時河陽簽判富弼言,朝廷一舉而二失。后近臣有獻詩百篇者。執(zhí)政請除龍圖直學(xué)士,上曰:“是詩雖多,不如孔道輔一言?!彼烀垒o,因知前日之斥,果非上意。
景佑元年二月,置御史里行,以張宗詣、孫沔為之。御史里行始此。
御史臺辟石介為主簿,介論赦書不當(dāng)求五代及諸偽國后,忤上意。歐陽修責(zé)中丞杜衍曰:“介一介賤士,用不用當(dāng)否,未足害政,可惜中丞舉動耳?!?br />景佑三年五月,罷范仲淹,禁越職言事。集賢校理余靖言:“陛下親政以來,三逐言者,恐非太平之政?!别^合校勘尹洙言:“仲淹嘗薦已,不可茍免?!苯再H。歐陽修乃貽書,責(zé)髙若訥曰:“仲淹剛正通古今,班行中無此,今以非辜逐,君為諫官,不能辨,猶以面目見士大夫,是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耶。”若訥忿,以其書奏,貶修為夷陵令。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四賢指仲淹、靖、洙、修,不肖指若訥也。
慶厯三年三月,増諫官員,命王素、歐陽修知諫院,余靖為正言。
蔡襄以詩賀素等,言多激勸,素以詩奏之,遂命知諫院,當(dāng)時謂之“四諫”。
是年八月,詔諫官日赴內(nèi)朝,從知制誥田況之請。況言:“臣前在諫院,每聞一事,皆諸處采問,比及論列,或至后時。”
十一月,復(fù)監(jiān)察御史里行。景佑初置,既而又闕不除,至是復(fù)除,以李京、包拯為之。拯前知端州,歲滿不持一硯歸。
四年八月,詔毋以輔臣所薦充臺諫。
十月,蔡襄罷。五年正月,孫甫罷,論陳執(zhí)中不可執(zhí)政,于是兩人俱求出。
五年正月,復(fù)言事御史,以梅摯、李京為之。唐制御史不專言職,故天禧初始置言事六員,后不除,至是復(fù)除。
八年,翰林曽公亮薦趙抃可充臺諫,召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貴,號曰“鐵面御史”。
皇佑三年十月,唐介貶。張堯佐侄女有寵,一日遷四使,宣徽、節(jié)度、景靈、羣牧四使。介引楊國忠為戒,不報。又介與諫官包拯等論列,卒奪宣徽、景靈兩使。介又劾平章文彥博為間金竒錦,因中人獻宮掖,得為執(zhí)事。上怒,貶介,彥博亦罷。唐介彈大臣,并以吳奎、包拯為宰臣黨,帝欲出奎知宻州,彥博乞留奎供言職,上曰:“介言奎、拯皆陰結(jié)彥博,今觀此奏,非誣也?!眳强T。
四年三月,包拯罷。
五年八月,以唐介為御史中丞。介貶不二年復(fù)召,議者謂優(yōu)容言事之臣,自古未有也。
十月,解唐介言職,改直集院,欲以全安之也。
十二月,以吳中復(fù)為監(jiān)察御史中丞,孫抃所薦也。抃未始識其面,曰:“昔人恥為呈身御史,今豈薦識面臺郎耶?”
至和元年七月,解馬遵、呂景初、吳中復(fù)臺職,時并為御史。初,梁適之得政也,中官有力焉。遵等極陳其過,左右或言御史羣攻宰相,自今誰敢當(dāng)其任?適既罷,左右欲并遵等去之,皆坐謫。知制誥蔡襄以三人無罪,封還詞頭不草制,付他舎人,亦莫敢當(dāng)者。遂用熟狀降勅。
二年六月,張昪為御史中丞,上書言時政。昪忠直可任風(fēng)憲,富弼初入相,歐陽修為翰林學(xué)士,時號為三得人。八月,置臺諫章奏簿,從范鎮(zhèn)之言也。所以知言者得失,而殿最之。
嘉佑元年十月,解范鎮(zhèn)言職,因言儲嗣未立,章凡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須發(fā)為白。詳見定儲嗣門。
十二月,中丞張昪論劉沆,凡十七章上,以昪指切時事無所回避,罷劉沆。
三年六月,以包拯為御史中丞。拯言:“太子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禍?zhǔn)氪笱??臣行年七十且無子,所以乞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耳。”
六年五月,以司馬光仍知諫院,上謹(jǐn)習(xí)疏。
皇佑五年五月,孫抃為御史中丞。諫官韓絳言:“抃非糾繩才,不可任風(fēng)憲?!睊\即手疏曰:“臣觀方今士人趨進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為精神,以能訐人為風(fēng)采, 給若嗇夫者,謂之有議論;刻深若酷吏者,謂之有政事。諫官所謂才者,無乃謂是乎?臣誠不能也?!鄙喜炱溲裕吜钜暿?。
國初,官以定俸,實不親職,有諫議大夫、司諫、正言,特以寓祿耳,故赴諫院者方得諌官,則諌官之權(quán)猶未重也。國初三院領(lǐng)外任而不任風(fēng)憲,興國中任風(fēng)憲而不領(lǐng)言事,則臺官之權(quán)亦未重也。端拱初,以補闕為司諫,以拾遺為正言,所以舉諫官之職。天禧中置言事御史,所以舉臺官之職。然當(dāng)時臺諫之官雖重,而臺諫之職未振也。自仁宗即位,劉中丞令臺屬各舉糾彈之職,而后臺諫之職始振。干興元年劉筠為中丞,令臺屬各舉糾彈之職。自孔道輔、范仲淹敢于抗夷簡,唐介敢于抗彥博,一梁適之用事,則馬遵率數(shù)人言之,一劉沆之得政,則張昪凡十七疏論之,而后臺諫之權(quán)敢與宰相為敵矣。事實并見本門。是何臺諫之職在國初則輕,在仁宗之時則重;在國初則為具員,在仁宗之時則為振職,何耶?蓋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權(quán)為紀(jì)綱,而以言者之風(fēng)采為紀(jì)綱,故其進退臺諫,公其選而重其權(quán),優(yōu)其遷而輕其責(zé),非私之也。蓋以立國之紀(jì)綱,實寄于此。百官除授,自執(zhí)政以下皆付大臣進擬,而中丞、諫官必出于人主之親擢,雖李迪、呂夷簡之親,亦不敢進擬諫官、御史,所以公其選也。自安石執(zhí)政,以京官王子昭除御史,又以選人李定除諫官,則臺諫皆出于宰相之除矣。臺諫言事,許以風(fēng)聞,不得窮詰,雖以執(zhí)中、夏竦之佞,亦不敢與臺諫爭曲直,所以重其權(quán)也。自安石執(zhí)政,行青苖之法,始命李常分析,舉朝爭之以為不可。助役之法行,又命楊繪分析,執(zhí)政以為不可,則宰相得以奪臺諫之權(quán)矣。臺諌之權(quán)常存體貌,自唐介之外其余無貶斥者,不一二年,亦復(fù)召用,所以復(fù)其遷而輕其責(zé)也。自熙寧之初,始有罰金御史者。安石秉政,御史言事皆責(zé)其監(jiān)當(dāng),而臺諫之受責(zé),自此始矣。仁祖以言者之風(fēng)采為紀(jì)綱,而安石乃以大臣之威權(quán)為紀(jì)綱,甚矣!仁祖之心天地之寛,安石之心潢潦之量也。兩朝臺諌不同形容仁祖朝事紀(jì)綱甚振。
景佑二年,貶孫沔。先是,上疏言:“自孔道輔、范仲淹被黜之后,龎籍、范諷置對以來,凡在縉紳盡懐緘嘿,為監(jiān)察御史以言廢后事貶者,非仁祖之本心也,而夷簡實贊之。諌官伏合,乃仁祖美意也,而夷簡力沮之。此夷簡入相之初,而國論為之一變也?!?br />嘉佑六年,歐陽修言,景佑中范仲淹言宰相呂夷簡貶知饒州后,至今二十年,臺諫未聞有規(guī)諌人主而得罪,臣故謂方今諫人主則易,言大臣則難。
范文正公以忤呂申公貶,而申公亦以文正罷;唐質(zhì)肅公以忤文潞公貶,而潞公亦以質(zhì)肅罷,仁宗退大臣以伸言者之氣如此。然異時申公不惟不敢憾于文正,而西事之興且與之戮力;出處見元昊門。潞公不惟不敢憾于唐質(zhì)肅,而還朝之日必與之俱召而后敢入。大臣之能容言如此。圣君賢相仲臺諌之氣,唐介劾宰相文彥博,其后再入相,首薦唐介,復(fù)召用焉。

給事中 起居舎人
景佑三年十二月,嚴(yán)宣勅銀臺法。時宣勅札子多不經(jīng)本司,李纮言:“若此,則封駁之職遂廢?!蹦嗽t宣勅非銀司不行。
慶厯元年,以富弼知制誥。初,因侍臣劉從愿妻以后族出入禁中,一日削其國封,久之還封。富弼當(dāng)草制,遂封還詞頭。后張可久自轉(zhuǎn)運使改橫行,歐陽修援弼例封還后,遂為常。
至和元年七月,解馬遵、呂景初、吳中復(fù)等臺職,知制誥蔡襄以三人者無罪,封還詞頭,改付他舎人,亦莫敢當(dāng)者,遂用熟狀降勅。中丞孫抃累疏爭之,翰林學(xué)士吳宿因召對,亦乞留遵等,皆不報。
皇佑元年,楊懐敏除副都知,知制誥胡宿不草制,封還以聞。上疑宿職不當(dāng)言,謂宰相曰:“有此故事否?”文彥博曰:“近來富弼以封還?!鄙弦饨?。
司馬光言:唐制詔書有不便者,門下得以封還。今門下雖有封駁之名,而詔書一切自中書下,非所以防過舉也。
給舎主封駁,臺諫主論列,其職均也。然給舎獻替于先,臺諫追救于后,命之未下,其正之也易;命之已下,其奪之也難。此給舎所以為重也。蓋自慶厯間,遂國夫人之命,富弼當(dāng)草制,封還詞頭,給舎之封駁昉于此矣。至其后胡宿援弼之例而駁楊懐敏、歐陽援弼之例而駁張可久,蓋自是而其職與臺諫均矣。給舎封駁于其先,其職尤難于臺諫也。
嘉佑五年八月,蘇洵試校書。初,歐陽修上洵所著書,韓琦善之,召試舎人院,再以疾辭。至是趙抃又薦之,乃就除。祖宗法度寛簡,上之所作成激勵者,有在科目之外,下之所以洗濯磨染者,亦不盡出于程文之中,故起孫明復(fù)于太山而處之胄監(jiān)師儒之地,拔蘇洵于眉山而處之容臺禮合之中,起程頤于西洛而置之廣廈細旃之上,則其所以特出一二以聳動天下者何如哉?此人才所以盛也。

兩制
歐陽修在翰林,仁祖一日乘間取御合春帖子,讀而愛之,問左右曰:“歐陽修之詞也。”乃悉取帖閱之,嘆曰:“舉筆不忘規(guī)諫,真侍從之臣也?!?br />嘉佑六年六月,以王安石知制誥。去冬,除安石及司馬光同修起居注,光五辭而后受,安石辭至七八月乃受,從是徑遷知制誥,安石不復(fù)辭矣。
授以館職而辭館職,授以起居注而辭起居注,人皆服其遜。初授館職、三司度支判官,因辭,命修起居注,又辭,至于嘉佑之除制誥、熙寧之除學(xué)士則不復(fù)辭。辭其小而受其大,人遂以前日之辭官者,荊公之詐也;今日之不辭者,荊公之奸也,未為深知荊公者矣。蓋荊公以天下自任之志不減于范文正,而自是其規(guī)模廣大,又非一官一職之所能盡,迨嘉佑之末,其實行已,足取信于人,熙寧之初其虛名已足以取信于君,固將以大有為于斯世,獨惜夫志大而學(xué)非也。誅心之言。初,王安石名始盛,歐陽修亦善之,勸洵與游,洵曰:“吾知其人矣。”作《辨奸論》。
史館
慶厯五年十一月,《國朝 要》成,王洙編修,自建隆至慶厯四年,凡一百五十卷。
嘉佑四年,歐陽修為更撰奏云:“比年以來,具員而廢職,其所撰述,簡缺遺漏,百不存一,至于事闗大體,皆畧而不書,欲乞歲終命宰相親至史院檢 ,紀(jì)録事跡內(nèi)有不勤其事,隳官失職,奏行賞罰,其《日厯》、《時攻記》、《起居注》乞更不進命?!?br />
館閣
天圣六年,宰相張士遜請以其子為??薄I显唬骸梆^閣,所以待天下之英俊,不可私授?!濒斪诘涝唬骸梆^閣育天下英才,豈紈袴子弟得以處耶?”歐陽修告英宗曰:“今兩府缺人,必取于兩制,兩制缺人,必取于館閣,館閣輔相育才之地?!?br />天圣六年,以范仲淹為秘合校理,嘗移書執(zhí)政曰:“周漢之興,圣賢共理,使天下為富為壽數(shù)百年,則當(dāng)時致君者功可知矣。周漢之衰,奸雄共起,使天下為血為肉數(shù)百年,則當(dāng)時致君者罪可知矣。我宋之有天下,經(jīng)營長育,以至太平,然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知變者,其能久乎?倘相府思變其道,使天下為富為壽數(shù)百年,相府致君之功也;若使為血為肉數(shù)百年,亦相府負天下之過也?!?br />天圣三年,范仲淹為大理寺丞,上書請救文弊、復(fù)武舉、重三館之選、賞直諫之臣、革延賞之弊,且曰:“自古王者,外防夷狄,內(nèi)防奸邪。夷狄侵國,奸邪敗徳,奸邪之兇甚于夷狄之患。伏惟圣明,常好正直以杜奸邪,此至理之本也?!敝傺蜕儆写蠊?jié),慨然有志于天下,嘗曰:“士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所有為,必盡其力?!痹唬骸盀橹晕艺撸?dāng)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圣賢不能必,吾豈敢必哉?”王曾見而偉之,及知仲淹乃晏殊客也,于是殊薦人充館職。曾謂殊曰:“公實知仲淹,舎而薦此人乎?”
范仲淹之于慶厯,亦猶王安石之于熙寧也。仲淹革弊之規(guī)模,已具于天圣《上宰相書》及《上皇帝之書》;王安石變法之規(guī)模,已具于嘉佑中上書、熙寧初入對之日也。今觀仲淹所言,窮則變,變則通,即安石變法之言也。其言兵久不用則武備不堅,即安石強兵之說也。其言士未曾教則賢才不充,即安石所謂教之非其道之說也。其言中外奢侈則國用無度,即安石所謂理財大抵無法之說也。其言百姓困窮則天下無恩,即安石所謂優(yōu)恤農(nóng)民之說也。其言人主納逺大之謀久而成王道,納淺末之議,久而成亂政,即安石欲法堯舜而不法太宗之說也。其言刑法之吏知絲發(fā)之輕重,錢榖之司舉錙銖之利病,則徃徃謂之急務(wù),或有條政教之源流議風(fēng)俗之厚薄,陳圣賢之事業(yè),論文武之得失,則徃徃謂之迂說,即安石所謂出而親事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之有為之君,學(xué)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天下之說也。把仲淹、安石對說,二人上書并見名臣言行録,以后轉(zhuǎn)處說仲淹規(guī)模與安石大異。然所謂固邦本者,在于舉縣令、擇郡守而已,非有遣使者置提舉之?dāng)_也;厚民力在于復(fù)游散、去冗僣而已,非有青苖市易之?dāng)_也;重名器者,在于謹(jǐn)選舉、嚴(yán)教育而已,非有新經(jīng)、字說之謬也;備戎狄者,在于舉將才、實邊郡而已,非有置保甲、置將官之?dāng)_也;杜奸雄者,在于朝廷無過、生靈無怨,非有人言民怨之不足恤之議也。范仲淹移書執(zhí)政中五事,彼其布置施設(shè),皆有預(yù)定之規(guī)模,其與書生漠然不著于用者逺矣。由其所學(xué)有偏正,故所以用于天下者不同也。
慶厯三年九月,開天章閣令輔臣條對,賜坐給筆札,使疏急務(wù)。是時,帝方鋭意太平,范仲淹、富弼、韓琦等每進見必以太平責(zé)之,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先后,且革弊于久安,非朝夕之所能也?!敝潦?,仲淹退列十事奏,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不遷,內(nèi)外官須滿三年,在京官須滿五年乃得磨勘;二曰抑僥幸,任子法弊,冗濫日增,請罷少卿以上干元節(jié)恩澤,正郎以下若監(jiān)司遣任,須在職二年始得 子弟,大臣不得薦子弟任館閣;三曰精貢舉,諸路州軍學(xué)皆置教授,其取士科進士,先論 ,后詩賦,兼通經(jīng)義,發(fā)解者不封卷首,參考履行無闕者以名聞;四曰舉官長,刺史縣令多不得人,請委二府先選轉(zhuǎn)運、提刑、大藩知州,次委二制、三司、卿史、臺諫、監(jiān)司舉知州,知州舉知縣;五曰均公田,外官職田不均,吏祿薄不能安 ,請均其入而第給之;六曰厚農(nóng)桑,請下諸路,令吏民言農(nóng)田利害,選官治之,別定勸課之法,以減漕運;七曰修武備,請約府兵法,募畿甸強壯五方為衛(wèi)士以助正兵;八曰減徭役,請省縣邑,戶少者為鎮(zhèn),其不應(yīng)受役之兵悉歸之農(nóng);九曰推恩信,蠲除逋負,而所在廢格主恩,違者置于法;十曰重命令,百司建立法度,率爾頒行,旋復(fù)厘正,請先委政事之臣參議可以久行者,刪去煩冗,裁為制勅。
富弼言契丹得燕薊以北,拓拔得靈夏以西,其間豪杰皆為之用,我當(dāng)視為勁敵,庶幾可御。乃別為安邊十三策,大畧以進賢退不肖、止僥幸去宿弊、及易監(jiān)司之不才者。仲淹取班簿,視不才監(jiān)司一筆勾去之,弼曰:“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敝傺驮唬骸耙患铱蓿稳缫宦房抟??”
是年十月,嚴(yán)監(jiān)司選,此用仲淹、富弼之言也。定遷株格,此用仲淹所上十事“一曰明黜陟”也。
十一月,定館職格,更補 法,此用仲淹所上十事“二曰抑僥幸”也;限職田,此用仲淹所上十事“五曰均公田”也;四年三月,詔州縣立學(xué),更定科舉法,此用仲淹所上十事“三曰精貢舉”也;五月減徭役法,此用仲淹所上十事“六曰減徭役”也。并系仁宗用仲淹之言。
四年六月,仲淹出宣撫陜西河?xùn)|,八月富弼出宣撫河北,避夏竦之謗而出。時按察使多所舉劾,人心不安, 子恩薄,磨勘法宻,僥幸不得,而朋黨之論滋起矣。
九月,詔戒按察使苛刻,則是包拯言之也。十月,詔戒朋黨苛刻。
五年二月,罷京朝官保任取遷法,從御史劉元瑜之請也。罷 補限年法,從余靖之言也。其慶厯三年制勿行。
三月,復(fù)科舉舊制,制誥楊察言前所更令不便。
十月,轉(zhuǎn)運罷兼按察,時執(zhí)政攻范仲淹、富弼行事,故因肆赦以其過為煩擾無益事體罷之。
自李文靖、王文正當(dāng)國以來,廟堂主安靜之說,而弊事不革,積而至于慶厯,此當(dāng)變之事也。自韓、范、富公之志不盡行,積弊相仍,極而至于熙寧,此又當(dāng)變之時也。今觀仲淹所上十事,與安石所變之法,合而論之。熙寧二年,遣使察農(nóng)田水利,亦欲厚農(nóng)桑也。熙寧三年,立更戍保甲法,亦欲以修武備也。四年更貢舉法,亦欲以精貢舉也。四月定選人改官條制,亦欲以明黜陟也。十月定奏補注官法,亦欲以抑僥幸也。以至行募役法,亦欲以減徭役也。建三舎法,亦欲以重學(xué)校也。均諸路田法,亦欲以均公田也。此是仲淹、安石同處。然國家自藝祖、仁宗,雖有漏缺敗壊之處,而未有熟爛腐敗之形。慶厯諸公之本 ,杜一隅、補一隙之智也。熙寧大臣,則以一隅之損而頹其四圍,以一隙之漏而侵及于堂奧也。安石紛更,惜夫仲淹去則法變,而安石自罷相之后,熙寧七年罷相。安石之身雖去,而安石之法未嘗不行。仲淹之法未及一年而變,安石之法至崇寧、大觀而愈不變,仲淹得政之淺,而安石得君之專也。仲淹所引之君子未盡用,而安石所教之小人根固盤結(jié)而不可去也。妙論。

三司使
景佑元年五月,以程琳為三司使,詔自今三司在職未久,毋得非次更易,琳尤謹(jǐn)出入,禁中有所取,輙奏罷之,內(nèi)侍言琳專,琳自直于上曰:“三司財賦,皆朝廷有也,臣為陛下惜耳?!鄙先恢?br />慶厯二年,王堯臣為三司使,始受命,言于上:“今國與民皆弊耳,在陛下任臣者如何,請自擇僚屬。”于是辟杜 十余人為判官,后果辦治聞。
是歲,取三路未用兵前及用兵后出入財用之?dāng)?shù) 計以聞。
皇佑二年十二月,三司使田況以今財賦所入多于景徳而歲之所出又多于所入,因上《皇佑 計録》。此段講義見真宗 計録。
嘉佑四年,以包拯為三司使。初,拯為中丞,彈三司,張方平罷,遂代以宗祈。拯復(fù)論祈,以拯代之,避位久之方出。
錢谷之職,非他官比。國初為三司使者,必選計相居之,位亞執(zhí)政,自為計相,下而副使,又下而判官,至于子司之屬,皆通知錢榖,而后除副使;位下待制,恩數(shù)同大卿監(jiān),各置判官二員,視轉(zhuǎn)運使資序。又有三司判官六員,謂之子司,如磨勘司、馮由司之類。
當(dāng)時三司皆得自擇僚屬,三司缺則以副使補之,副使缺則以判官代之,判官缺則選外之轉(zhuǎn)運為之,所以專其職也。自元豐官制既行,戶部尚書即昔之三司使也,左右曹侍郎即昔之三司副使也,戶部及諸司之郎官即昔之三司判官也,然皆以為遷官之地,簿書之弊,猶不能救,不過按其數(shù)而督之,視其籍而収之,況望其較諸道有無、制國用之多寡哉?仁宗朝專其職,熙、豐主財之官遷變不常,更見真宗朝三司講義。
嘉佑五年五月,以王安石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獻萬言書,畧曰:“方今患在法度雖多而不合先王之政,所謂法先王之政,亦法其意而已。先王之于人才,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皆有其道。今州縣有學(xué)而不能長育人才,大學(xué)之教誦說課試而已,故雖白首庠序,而不知從政之方,此教之非其道也。方今制祿皆薄,州縣之吏月所得錢,多者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今天下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亦理財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通其變耳。誠能焉,雖增吏祿不足以傷經(jīng)費,此養(yǎng)之非其道也。驅(qū)天下之士使為賢良進士,固有時而得才,然不肖者茍以此進,亦至乎公卿,因使推其類而聚之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此取之非其道也。今取既不以其道,至于任人,不問其徳之所宜,而問其出身之后先,不論其才之稱否,而論其歴任之多少,以文學(xué)進者,且使之治財,又使之治獄,又轉(zhuǎn)而使之治禮,宜其人才之難也。夫在其位非其人,而恃法以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此任之非其道也。夫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一非其道,則敗天下之人才,況兼四者而有之?朝廷有所施為變革,一有流俗僥幸之人不悅而非之,遂止而不敢為。夫法度立則人無獨 其幸者,陛下誠有意于天下,則臣愿斷之而已?!?br />安石變法之規(guī)模,亦畧見于此書矣,其大意則以立法度、變風(fēng)俗為急。然安石謂先王之政法其意而已,而安石所立之法,則一一牽合于周禮而畧闗雎、麟趾之意,則其意果合先王乎?安石謂今之人才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皆非其道,而安石乃以《新經(jīng)》、《字說》壊未用之人才,以《檢正》、《習(xí)學(xué)》壊已用之人才,其果能得其道乎?至謂朝廷有所施為變革,一有流俗僥幸之人不悅則止而不能為,此后日勇于去君子、勇于塞人言、勇于任民怨,而為行新法之根本也。
慶厯八年三月,詔翰林學(xué)士、三司使、知開封府、御史中丞皆給筆札,即令坐以言時政。
幸龍圖天章閣,此即九年三月開天章閣之意也。然至是富公、北范公、西韓公亦在外,時政之所急者,莫急于召此三人而已。

宗正司 睦宗院
景佑三年七月,置大宗正司。前年作睦宗院。
古者大學(xué)、小學(xué),合親疎而并教之,故祖宗世臣兼同姓、異姓而參用之。自漢世無教養(yǎng)之術(shù),而劉徳、劉向之徒為權(quán)臣所忌而不用。至魏晉之朝,幽閉宗室,使人不得聞見,麥菽不辨,然后其心始安??赏匆玻∥崴斡H賢用仁,冠絶前代,然皇族鮮有聞?wù)?。置大司正特以統(tǒng)之也;作睦宗院特以親之也。此安石所謂宗室無教訓(xùn)選舉之實,未有合先王親疎隆殺之宜。熙寧新法,議者紛紛,而置宗室一事,獨無異議,其以是與?

宋大事記講義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宋大事記講義卷十
宋 呂中 撰

仁宗皇帝

朋黨 君子 小人
景佑三年五月罷仲淹禁越職言事時夷簡秉政進者多岀其門仲淹忤夷簡以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旋貶饒州初仲淹因論建都事謂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zhàn)之地太平宜都汴有事必居洛陽夷簡以為迂闊仲淹自還朝言事愈亟宰相使人諷之曰待制非口舌任也仲淹曰論思侍臣職余敢不勉乃命知開封府欲撓以煩劇處之彌月京邑肅然五月罷知饒州禁越職言事仲淹上百官圖因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為公如此為私不可不察人曰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終有王莽之亂今朝廷亦有張禹壊陛下家法指夷簡。夷簡辨于上前且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仲淹以文章辨折辭益切仲淹出知饒州獨龍圖學(xué)士李纮集賢校理王質(zhì)餞之。
御史韓縝希宰相 請以仲淹朋黨榜朝堂戒百官越職言事上從之。
集賢校理余靖上言陛下親政以來三逐言事者尹洙言仲淹嘗薦已不可茍免皆貶歐陽修貽書責(zé)髙若訥不能辨修亦貶詳見臺諫門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四賢指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一不肖斥若訥也。
寳元元年十月詔戒朋黨初夷簡逐仲淹踰年呂亦罷士夫為仲淹言者不已事涉朋黨。
此仲淹之所以言事去也此夷簡為相而國論為之再變也。
昔歐陽修言于仁宗曰自古人臣進諫有難有易人主不欲自聞其過而樂聞臣下之過大臣側(cè)足畏罪于下于此之時諌人主者難言大臣者易若寛仁恭儉之主則動遵禮法自聞其失則從諫如流聞臣之過則務(wù)為優(yōu)容言事者未及言而怨仇已結(jié)于其身矣于此之時諫人主者易言大臣者難自仲淹貶饒州后至今凡二十余年間逐臺諫者多矣未聞有規(guī)諫人主得罪者臣故謂方今諫人主則易言大臣則難然嘉佑之前諫人主固甚易言大臣亦豈難哉仲淹以言夷簡去而彥博亦以唐介罷介猶御史職也仲淹乃以待制知府而敢于言大臣則當(dāng)時容養(yǎng)敢言之氣可知矣。仁宗之時容養(yǎng)直言故敢于言大臣。
慶厯三年四月呂夷簡歸第蔡襄論之夷簡罷相以樞宻使召夏竦尋代以杜衍同時富弼韓琦范仲淹在二府歐陽修等為諫官凡十八疏上乃罷竦。
石介作慶厯圣徳詩曰惟仲淹弼一 一契天實賚子衍長府兵事乃母蹶琦有竒骨可屬大事重厚如勃惟修惟靖含中履潔并為陳言正色在列眾賢之進如茅斯 大奸之去如距斯脫大奸指竦詩出孫明復(fù)曰子禍?zhǔn)加诖艘訒r仲淹琦適在陜西還朝道中得詩仲淹撫股謂琦曰為此怪兒壊于事琦曰天下事不可如此如此必壊后石介卒竦言不死請發(fā)介棺。
七月范仲淹宣撫陜西先是諫官歐陽修言仲淹有宰相才不宜局在兵府愿罷王舉正以仲淹代之上欲用為參政仲淹曰執(zhí)政可由諫官得乎固辭不拜愿與韓琦迭出行邊上因命仲淹宣撫是冬還闕以仲淹為參政弼為樞宻副使上使人諭弼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虜故也。
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撫陜西河?xùn)|始仲淹以忤夷簡放逐數(shù)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夷簡罷仲淹自陜西還朝天子倚以為重中外想望其功業(yè)而仲淹以感激眷戀以天下為己任與富弼日夜謀慮興治太平然規(guī)模闊大論者以為難行聞天章閣上十事。而朋黨之論滋不可解先是石介奏記于弼責(zé)以行伊周事夏竦怨介斥已又欲因是傾弼等乃使奸陰習(xí)介書改伊周曰伊霍撰廢立詔仲淹弼始恐懼不安適有邊奏仲淹因請行乃有是命。
仲淹出按西北邊過鄭州見呂夷簡曰君此行正蹈危機仲淹未喻其 。
八月富弼宣撫河北避竦之謗以歐陽修為河北轉(zhuǎn)運按察使上曰事茍宜聞無惜奏牘。
九月晏殊罷杜衍平章事。
十月諫官蔡襄罷出知福州薦進士周希孟為教授至學(xué)舎執(zhí)經(jīng)講問為諸生率。
十一月治進奏院獄罷黜集賢校理蘇舜欽等舜欽乃仲淹所薦其妻又杜衍女也少年能文章議論稍侵權(quán)貴 進奏院祠神舜欽鬻故紙公錢召妓女同席 賓客王洙宋敏求王益柔等或言益柔戱作傲歌于是王拱辰諷其屬魚周詢等劾舜欽放肆狂率詆玩圣賢王洙等皆得罪拱辰方自喜曰吾一舉網(wǎng)盡矣。
五年五月杜衍罷為相百二十日諫官孫甫罷二人皆為陳執(zhí)中所譛以杜衍庇仲淹弼。
十月詔訪石介存亡夏竦謂介詐死乃弼遣介結(jié)契丹起兵請發(fā)介棺以驗杜衍在兗州保其必死提刑呂居簡曰介死必有親族門生 葬及棺殮之人令具軍令狀保之亦足應(yīng)詔。
慶厯君子之盛固石介一詩發(fā)之也慶厯小人之禍亦石介一詩激之也何者君子小人之實不可以不辨而君子小人之名不可以太分有用君子之名則為小人者豈甘小人之名哉正人既指邪人為邪則邪人亦指正人為邪石介以大奸指夏竦所以激為朋黨之赤幟也觀仲淹之始去也夷簡以朋黨目之而諸賢以逐仲淹之再去也夏竦以朋黨目之而諸賢亦為之再逐然仲淹始為夷簡之所斥諸賢尚有左袒及為夏竦之所斥諸賢盡為倒戈蓋夏竦用心慘于夷簡實激于慶厯圣徳之詩也。
慶厯四年上與執(zhí)政論及朋黨事參政范仲淹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自古以來邪正在朝未嘗不各為一黨在圣鑒之下耳誠使君子相朋為善于國家何害。
皇佑四年五月范仲淹薨仲淹內(nèi)剛外和為政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之民皆畫像立生祠其卒也哭如父。
初羣盜剽劫淮南將過髙郵知軍晁仲約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徃迎之盜悅徑去不為暴富弼議誅仲約仲淹宥之上卒從仲淹言弼曰今方患法不舉法而方沮之何以整眾仲淹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夫?人主以誅殺他日手滑雖吾輩不能保弼終不為然及弼自河北出使還國門不許入未測上意比夜彷徨不能寐遶床嘆曰范六尺真圣人也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觀其所學(xué)必忠孝為本其所志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所有為必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dāng)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圣賢不能必此諸葛武侯不計成敗利鈍之誠心也觀其論上壽之議雖晏殊有不能曉尊太后門寛仲約之誅雖富弼有所不能知而十事之規(guī)模雖張方平余靖之諸賢有所不能識天章閣條十事。仁宗晚年欲大用之而范公已即世矣豈天未欲平治天下與。

嚴(yán)銓選
景佑二年二月杜衍判流內(nèi)銓為中丞先是選補科格繁冗主判不能悉閱吏多受賄為奸衍既視事即勅力取銓法問曰盡乎曰盡矣乃閱視具得本末曲折明日曉諸吏母得升堂各坐曹 行文書銓事悉自予奪居月余聲動京師后知審官院如判銓法。
天圣元年抑勢要是歲引改官人李師錫薦主凡三十余人上知其為王徳用甥曰但薦勢要使寒士何由進止令循資其后胡旦子宗堯以磨勘保官多亦止循資。
至和元年八月以賈黯判流內(nèi)銓時太平日久樂于因循而銓衡徒具文而已黯始欲以風(fēng)義救其弊澤在蜀三年不知父喪黯言于朝終身廢歸田里李亢入錢得官已而有私罪黙引去后應(yīng)舉及第積十歲乃自首黯言此律所謂罔冐也罷之。
景佑三年五月范仲淹上百官圖曰任人各以其才如此則為序遷如此則為不次不可不察。
嘉佑二年五月詔舉行磨勘法詔文武舊臣皆陳乞磨勘有傷廉節(jié)自今歲滿令審官三班院舉行之。
天圣二年吏部引對選人賈積善十四考無公私過失雖無舉主特與改秩天圣元年縣尉王得說多書考而無保任特與大理寺丞。
人言我朝任法而不任人信吏而不信士大夫然吾觀賈積善無公私過失雖無舉主特與改官李師錫以王徳用甥雖薦主凡三十人止令循資是銓選有定法而未嘗拘于法也賈黯判流內(nèi)銓則有三年不通父問而廢歸田里者杜衍權(quán)典銓選則裁制如法而文吏聽行文書者是銓法受成于吏而未嘗盡委于吏也故當(dāng)時蘇紳上疏審官之職宜擇主判官付以事權(quán)或有異材許別論奏如 準(zhǔn)判銓錢若水等三人以選人遷朝官此又不可以常法論而真得法外之意也。

試制科 行貢舉
天圣七年閏二月復(fù)制舉等科以待京朝官又置書判拔萃科以待選人髙蹈丘園沉淪草澤茂材異等三科以待布衣武舉以待方畧勇力之士然后天子親 。
八年六月親試書判拔萃科及武舉得余靖尹洙及武舉十二人七月 制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何泳茂材異等科富弼。
寳元元年八月 制科武舉考官晏殊上賢良方正科田況張方平各六論田況與張士遜連姻報罷。
嘉佑四年八月 制科汪輔之入等言者以輔之無行罷之。
六年八月 制科得王介蘇轍轍言極切直胡宿黜之上曰以直言召人奈何以直棄之天圣二年三月賜舉人第得宋祁葉清臣以下以 擢第自清臣始庠祁俱以詞賦得名太后不欲弟先兄乃擢庠第一。
八年三月親試舉人得王拱辰以下八百人慶厯二年二月親試舉人賜楊寘以下四百余人及第出身公卿相賀得人后寘未沾祿卒富弼言省試有三長殿試有三短。
四年詔州縣立學(xué)更立科舉人范仲淹所謂精貢舉之 也天章十事中所獻宋祁等言今教不本于學(xué)校士不察于鄉(xiāng)里則不能核名實有司束以聲病學(xué)者專于記誦則不足盡人才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學(xué)校則學(xué)者修專矣先 論則文詞者留心于治亂矣簡程序則宏博者得以馳騁矣問大義則執(zhí)經(jīng)者不專于記誦矣乃詔州縣立學(xué)三場先 次論次詩賦。
皇佑元年取進士依景佑四年以四百人為額特奏名罷之。
二年三月親試舉人殿試免黜落先是文士以怪僻相尚鉤章摘句浸失渾厚修革其弊務(wù)求平淡典雅舉子皆造言謗之然文自是變矣。
國初進士無糊名謄録之法無同保連坐之法上之人猶未以繩尺待士故所得者多名實之人而為宰相為執(zhí)政者皆自此科出也自進士之法既宻而擢甲科多非人望故自太祖以來則進士得人為盛仁祖以來則制科得人為盛書判 萃余靖尹洙茂才異等富弼而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在天圣則得何泳在寳元則得張方平在嘉佑則得王介蘇轍蘇軾可謂盛矣仁宗朝制科得人豈當(dāng)時制科足以得人而進士科不足以取士耶蓋朝廷之文法有疎宻人主之意向有輕重也然則欲重進士之科必有如歐陽修之變古文則文體正矣必有如胡安定之立學(xué)。
法則實材出矣必有如范仲淹精貢舉之條先行而后文先論 而后詩賦則天下無弊法矣貢舉學(xué)校得人以行是法則真才出。
蘇公軾嘗議學(xué)校貢舉曰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zé)實之政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余君相無知人之明朝廷無責(zé)實之政雖復(fù)古之法臣以為不足然則論取士之法者亦在乎責(zé)實而已當(dāng)祖宗時論者皆欲先策論而后詩賦馬亮言之于太宗馮拯言之于真宗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復(fù)以是說而言之于仁宗亦嘗施行之矣慶厯之詔有曰先 論則辨理者得以盡其說簡程序則宏博者得以見其才此已行之法也蘇公軾言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頼以為用固有自來矣吾觀仁宗當(dāng)取士之際焚香上禱愿得忠孝狀元則其所以謹(jǐn)厚之意可謂切且至矣人才之盛宜哉。

變文體
嘉佑二年歐陽修知貢舉先是進士習(xí)為竒僻修痛加裁抑榜出囂薄之士羣聚詆斥或為祭歐陽文然文體自是亦少變。
初士人劉 驟為險怪歐陽修惡之 公主文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公曰此必劉 也榜之既而果 也后公為御試考官有一論曰主上收藏精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得劉 矣既黜乃蕭稷也時堯舜性仁賦有曰靜而延年獨髙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及唱名乃劉輝人曰此劉 易名公愕然因成其名。
唐之文體至韓愈而古本朝之文體至歐陽修而古謂歐陽今之韓愈非溢美耳然唐文三變非唐文之變也乃韓栁自變于下耳故當(dāng)時惟韓栁之徒與之俱變而天下之文體不為之變以其變之之權(quán)不出于上也我朝氶五季之亂蓋風(fēng)俗文章屢變之下流而人心學(xué)術(shù)一新之都 也自我太祖太宗留意文治而真宗復(fù)戒勵詞臣之浮靡仁宗復(fù)進好古篤行之士以矯文弊是其斡旋天下之大勢轉(zhuǎn)移風(fēng)俗之要樞蓋自上始則文體之變雖在于嘉佑之時實萌于天圣之初矣唐文變于韓栁我朝之文雖倡于歐陽而實變于仁宗。

置太學(xué)
命講官慶厯二年十一月以孫明復(fù)為國子監(jiān)直講明復(fù)隠于太山學(xué)春秋著尊王發(fā) 郡人石介以下皆師之介既為學(xué)官語人曰孫先生非隠者也于是范仲淹富弼皆言明復(fù)有經(jīng)術(shù)故命為直講。
慶厯四年三月詔以湖州教授胡安定瑗學(xué)法著為太學(xué)令慶厯中方尚詞賦獨湖學(xué)以經(jīng)義時務(wù)學(xué)中有經(jīng)義齋治事齋人各治一事如邊防水利之?dāng)?shù)。
春秋之學(xué)前乎此凡例而已自孫太山治春秋明于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推見王道之治亂而天下始知有春秋之義學(xué)校之法前乎此科目而已自胡海陵之學(xué)經(jīng)義治事各名其齋邊防水利隨習(xí)而處而天下始知有體用之學(xué)瑗明體用之學(xué)是知窮理盡性全體大用雖未及于伊洛之精 然自孟子而下其有此學(xué)乎此皆我祖宗涵養(yǎng)之力也。

州縣院 五書院
慶厯二年三月詔天下州縣立學(xué)衡州石鼔書院徙而為州學(xué)書院之跡遂荒廢而不治漕臣王總之特授岳麓書院山長國家肇造之初州縣不暇留意于學(xué)校而凡天下之為書院者五曰嵩陽書院曰石鼔書院曰岳麓書院曰應(yīng)天府書院曰白鹿書院亦足見人心之學(xué)不容泯也今嵩陽應(yīng)天書院邈不可考而石鼔書院淳熙中得潘侯時而復(fù)興岳麓白鹿書院又得張朱二先生主之。南軒張栻晦庵朱熹?;匾曋菘h之學(xué)不過世俗之文進取之 其相去豈直千百驛而已哉朱文公初乞復(fù)白鹿書院朝野諠謂州縣已有學(xué)校不必?zé)┵M文公之議曰先王禮義之宮與異端鬼道之居孰邪孰正孰利孰害今佛老之宮大郡以千計小郡不下數(shù)百至學(xué)校教養(yǎng)郡縣一置焉而附郭之縣或不復(fù)置者引彼形此其盛衰多寡之相絶至于如此則其利害邪正之際亦已明矣今有司不能有所正于彼反疑有所干請于此不知其何說也。議論端的石鼓書院衡州岳麓書院潭州白鹿書院南唐。

減 子 行磨勘
嘉佑元年四月減 補額定選舉法龍圖直學(xué)士言立法先自貴始則人無怨心乃詔兩省諫臺共議至是議上詔二府及御史以上并罷干元節(jié)奏 恩于是入仕差減矣。
二年五月詔舉行磨勘法詔文武官舊皆陳乞磨勘有傷廉節(jié)故自今歲額滿令審官三院班舉行之。
此富弼為相日舉行慶厯三年天章閣所條之事也。
慶厯三年十一月更 補法。
此范仲淹天章閣所上十事其二曰抑僥幸也詔畧曰今之 補推恩太廣疎宗稚齒并皆仕進其著為令使冡嗣先祿以篤為后之體支子限年以明入官之重設(shè)考課之格立保任之條。
五年三月罷 補限年法。
慶厯元年孫沔言今臣寮之家皇親母后皆得奏請不限賢愚槩居祿仕未離襁褓已列縉紳乞立人數(shù)用分等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