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十六

廿二史札記 作者:清·趙翼


○汪文言之獄 歙人汪文言有智術,負俠氣,入京輸貲為監(jiān)生,用計破齊、楚、浙三黨。察東宮伴讀王安賢,傾心結納,與談當世流品。光、熹之際,外廷依劉一景,而安居中,以次行諸善政,文言交關力為多。魏忠賢既殺安,府丞邵輔忠遂劾文言,革其監(jiān)生。既出都,復逮下吏,得末減。益游公卿間,輿馬常填溢戶外。大學士葉向高用為內閣中書,韓廣、趙南星、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皆與往來。會給事中阮大鋮與左光斗、魏大中有隙,遂與給事中章允儒定計,囑同官傅魁劾文言,并劾大中通文言為奸利。魏忠賢大喜,立下文言詔獄。御史黃尊素語鎮(zhèn)撫劉僑曰:“文言不足惜,不可使縉紳禍由此起?!眱S是之。猶詞無所連,文言廷杖褫職,牽及者獲免。已而魏忠賢勢益張,盡逐諸正人趙南星等,梁夢環(huán)遂再劾文言,下詔獄。鎮(zhèn)撫許顯純自削牘以上,趙南星、楊漣、左光斗、魏大中、李若星、毛士龍、袁化中、繆昌期、鄒維璉、夏之令、王之き、顧大章、周朝瑞、李三才、惠世揚等,無不牽引,而以漣、光斗、大中、化中、朝瑞、大章為受楊鎬、熊廷弼賄。時顯純逼令文言牽引諸人,文言五毒備至,終不承。顯純乃手作文言供狀,文言垂死大呼曰:“爾莫妄書,異時吾當與爾面質!”顯純遂即日斃之于獄。(《魏大中傳》) 時坐受贓者,大中三千金,周朝瑞萬金,袁化中六千,顧大章四萬,周起元懸坐十萬,繆昌期三千,周順昌三千,周宗建萬三千,黃尊素二千八百,李應升三千,熊明遇千二百,而趙南星亦以汪文言獄詞懸坐贓萬五千,楊漣二萬,左光斗二萬。光斗等之被誣受賄也,初不肯承,而恐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遂俱自誣服。忠賢乃矯旨五日一比,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見各本傳。) ○明末遼餉剿餉練餉 嘉靖中,以俺答入寇,戶部侍郎孫應奎已議加派,自北方諸府及廣西貴州外,增銀一百五十萬。(《劉紉傳》)萬歷末年,遼左用兵,又加賦五百二十萬。(《楊嗣昌傳》)崇禎二年,又以兵餉不足,兵部尚書梁廷棟請增天下田賦,于是戶部尚書畢自嚴議于每畝加九厘之外,(此即萬歷中所加。)再增三厘。(《梁廷棟》、《畢自嚴傳》)十年,楊嗣昌又請增二百八十萬,舊額之糧每畝加六合,計石折銀八錢。帝乃下詔:“不集兵無以平賊,不增賦無以餉兵,其累吾民一年?!碑敃r謂之剿餉。剿餉期一年而止,十二年餉盡而賊未平,于是又從嗣昌及督餉侍郎張伯鯨議,剿餉外又增練餉七百三十萬。先后共增千六百七十余萬。(《嗣昌傳》)十五年,蔣德景對帝曰:“既有舊餉五百余萬,新餉九百余萬,又增練餉七百三十萬,臣部實難辭咎,今兵馬仍未練,徒為民累耳?!保ā兜漫皞鳌罚┪磶?,遂罷練餉。(《德景傳》)蓋帝亦知民窮財盡,困于催科,益起而為盜賊,故罷之也。 ○明末督撫之多 明中葉以后,陜西已有三巡撫,陜西一也,延綏二也,甘肅三也。山西亦有二巡撫,山西一也,大同二也。直隸之宣化亦另設一撫。至崇禎十四年,山海關內外設二督,昌平、保定又設二督,于是千里之內有四督。又有寧遠、永平、順天、密云、天津、保定六巡撫,寧遠、山海、中協(xié)、西協(xié)、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總兵,星羅棋布,無地不防。(見《范志完傳》。)時事孔急,固勢之不得不然也。 ○明末巡撫多由邊道擢用 宣德中,于謙由御史超拜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此尚沿國初用人不拘資格之例。迨資格既定,則巡撫或用僉都御史,或由布政使升用。至末季兵事急,凡邊道以才見者輒擢為巡撫。熊汝霖疏云,有司察處者,不得濫舉邊才。監(jiān)司察處者,不得遽躐巡撫。曹于汴疏亦云,邊道超擢,當于秩滿時,閱實其績,毋濫取建牙開府。熊開元疏亦云,四方督撫,率自監(jiān)司。明日廷推,今日傳單,吏部出諸袖中,諸臣唯唯而已。此三疏各見本傳內,可見是時巡撫多由監(jiān)司擢用也。今按洪承疇由督糧參政擢延綏巡撫,范志完由關內僉事擢山西巡撫,楊嗣昌由山海兵備擢永平巡撫,梁廷棟由口北道擢遼東巡撫,薛國用由遼海道擢遼東巡撫,邱民仰由寧前兵備擢遼東巡撫,宋一鶴由副使擢湖廣巡撫,馮師孔由副使擢陜西巡撫,朱之馮由副使擢宣府巡撫,龍文光由參政擢四川巡撫,李化熙由兵備擢四川巡撫,邱祖德由副使擢保定巡撫,史可法由副使擢安慶巡撫。甚至余應桂由巡按擢湖廣巡撫,高名衡由巡按擢河南巡撫,王漢由知縣行取御史,即擢河南巡撫,楊繩武亦由御史擢順天巡撫。迨嗣昌為兵部尚書,建四正六隅之策,奏巡撫不用命者立解其兵柄,以一監(jiān)司代之,可見是時用巡撫之大概也。蓋兵事孔亟,倉猝用人,固有難拘以資格者矣。 ○明季遼左陣亡諸將之多 《明史 羅一貫傳》,自遼左軍興,總兵官陣亡者十四人。撫順則張承蔭,四路出師則杜松、劉纟延、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沈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仲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yè)、梁仲善,西平則劉渠、祁秉忠。而副總兵以下戰(zhàn)歿如一貫者,更不可數(shù)計云。然此尚是萬歷、天啟間事也。崇禎中,遵化則趙率教,波羅灣則官維賢,永定門則滿桂、孫祖壽,(皆崇禎二年)旅順則黃龍,(六年事)皮島則沈世魁、(七年事)金日觀,(十年事)寧遠則金國鳳,(十二年事)松山則楊國柱、(十四年事)曹變蛟,(十五年事)寧遠則李輔明,螺山則張登科,和應薦。(十六年事)其他副將以下,亦不可數(shù)計。且不特此也,如盧象升、洪承疇剿流賊最有功,而一遇大清兵,非死即被執(zhí)。蓋興朝之運,所向如摧枯拉朽,彼亡國之帥,自必當之立碎?!睹魇贰匪^天命有歸,莫之為而為者矣。 ○明末督撫誅戮之多 《鄭崇儉傳》,崇禎中,凡誅總督七人,崇儉及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范志完、趙光忭也。(崇禎二年,王元雅以大清兵入口,懼罪自盡;是年先誅萬歷中四路喪師之經略楊鎬;五年,誅天啟中廣寧喪師之巡撫王化貞;九年,總督梁廷棟以失事懼誅,先服毒死,四人尚不在七人數(shù)內。)《顏繼祖?zhèn)鳌?,崇禎中,巡撫被戮者十一人,薊鎮(zhèn)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yǎng)沖、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又崇禎十七年中,兵部尚書凡十四人,亦罕有善全者。二年,王洽下獄死。九年,張鳳翼服毒死。十三年,楊嗣昌自縊死。十四年,陳新甲棄市。其余如王在晉削籍歸,高第被劾去。其得致仕者,惟張鶴鳴、熊明遇、馮元飚等數(shù)人而已。時事周章,人材脆薄,刑章又顛覆,固國運使然矣。 ○四正六隅 韓雍征兩廣叛瑤,或請以番騎趨廣東,而大軍趨廣西,分路撲滅。雍曰:“賊已蔓延數(shù)千里,而所至與戰(zhàn),是自敝也。不如直搗大藤峽,傾其巢穴,余自迎刃而解?!焙蠊源顺晒?。及崇禎中,流賊充斥,楊嗣昌則建四正六隅之說,以陜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xié)剿,是謂十面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專征討。其后竟不能滅賊?;蚓唐鋫涠嗔Ψ?,不如雍之扼要。不知瑤、僮雖四出流劫,而終戀巢穴,故雍專攻其腹心,即可制之。流賊則朝秦暮楚,本無定居,若不四圍堵截,而聽其東西奔突,官軍從后追之,此適以自耗其力,而賊終不得滅。嗣昌之策,固未為失也。其先崇禎七年,陳奇瑜以賊在蜀中,亦先檄四巡撫會剿,陜西練國事駐商南,遏其西北;鄖陽盧象升駐房、竹,遏其西;河南元默駐盧氏,遏其東北;湖廣唐暉駐南漳,遏其東南;而己與象升入山剿之。崇禎九年,賊盡趨永寧、盧氏、內鄉(xiāng)、淅川大山中,兵部尚書張鳳翼亦請敕河南、鄖陽、陜西三巡撫各扼防,毋使軼出;四川、湖廣兩巡撫移兵近界聽援,而督理二臣以大軍入山蹙之。是嗣昌之前已有此策,亦非創(chuàng)自嗣昌。蓋必外有重兵以防其軼出,而內以重兵蹙之,庶可盡殄,此固時勢之不得不然者也。自奇瑜及熊文燦兩誤于撫,而流寇遂不可制。然徒剿而不撫,則數(shù)十萬匪徒亦豈能盡殺?是又當痛加殲戮,使畏死悔禍,而后以一赦散其脅從,歸農者不復窮治,則黨與自離,賊勢孤而易滅矣。赦與撫不同,撫者撫其頭目而不散其部伍,赦者赦其黨與而不復屬兇酋也。顧非先加痛剿,亦豈易言赦哉! ○明末僭號者多疏屬 明末自福王失國后,諸僭號者多系疏屬。魯王以海,則太祖子魯王檀之裔孫也。崇禎末,轉徙臺州,張國維等奉之,監(jiān)國于紹興。后遁入海,泊舟山,又竄閩之金門,為鄭成功所沉。唐王聿鍵,亦太祖子定王之裔孫也。崇禎末,以擅舉兵勤王,廢錮高墻。福王立,赦出。南都不守,蘇觀生、鄭鴻逵奉之入閩監(jiān)國,年號隆武,為我朝兵所執(zhí)。其弟聿钅粵,復立于廣州,年號紹武,亦為我朝兵所執(zhí)。又唐王監(jiān)國時,先有靖江王亨嘉自立于廣西,則太祖從孫守謙(朱文正之子)之裔孫也,為巡撫瞿式耜所誅。又有朱容藩,自稱楚世子、天下兵馬副元帥,據(jù)夔州;(《呂大器傳》)范文光、劉道貞等奉鎮(zhèn)國將軍朱平鼎為蜀王,(《樊一蘅傳》)未幾皆敗沒。統(tǒng)計此數(shù)人,于崇禎帝已極疏遠,本不宜僭號而妄冀非分,宜其速敗也。至永明王由榔,則神宗第七子桂王常瀛之子,與福王同為崇禎帝從兄弟,崇禎帝曾封為永明王。唐王被俘后,僭號永歷,流轉于廣西、湖南、貴州、云南者十余年,后遁入緬甸。我朝兵入緬,緬人執(zhí)以獻,死于云南。 ○流賊偽官號 《明史 流賊傳》,李自成既據(jù)襄陽,創(chuàng)官爵名號,有上相、左輔、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從事等官。要地設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武官則有權將軍、制將軍、威武將軍、果毅將軍等名。及至陜西,稱偽號,又設天佑殿大學士,六政府尚書,弘文館、文諭院、諫議、直指使、從政、統(tǒng)會、尚契司、驗馬寺、書寫房等官,復五等封爵。后破京師,又益改官制,六部曰六政府,司官曰從事,六科曰諫議,十三道曰直指使,翰林曰弘文館,太仆曰驗馬寺,巡撫曰節(jié)度使,兵備曰防御使。今按《路振飛傳》,有闖賊節(jié)度使呂弼周,防御使武愫,皆為振飛所擒。又《曾亨應傳》,亨應先為御史張懋爵所劾,后亨應死難,而懋爵降賊為直指使。此偽官名號見于各列傳者也。張獻忠僭號武昌,亦設尚書、都督、巡撫、等官。既得成都,又設左、右丞相及六部、五軍都督府。(亦見《流賊傳》。)后孫可望據(jù)黔中,凡諸軍悉曰行營,設護衛(wèi)曰駕前官。(可望欲設六部等官,恐人議其僭,乃以范钅廣、馬兆義、任亻巽、萬年策為吏、戶、禮、兵尚書,并加以行營之號。后遂自設內閣六部等官,欲以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安之不肯。事見《安之傳》。)李定國出師桂林,有西勝營張勝、鐵騎右營郭有名、前軍都督高存恩、鐵騎前營王會、武安營陳國能、天威營高文貴、坐營靳統(tǒng)武、右統(tǒng)軍都督王之邦、金吾營劉之謀、武英營廖魚、驃騎營卜寧等。(見黃宗羲所著《永歷紀年》。)鄭成功之橫海上也,分所部為七十二鎮(zhèn),有中軍提督甘輝、左都督文興、鐵騎鎮(zhèn)王起鳳、沖鋒鎮(zhèn)柯朋、禮武鎮(zhèn)陳鳳、前沖鎮(zhèn)黃梧、角宿鎮(zhèn)康澄、援剿左鎮(zhèn)施顯之、理餉鎮(zhèn)王愷。又有金武、木武、土武等鎮(zhèn),又設六官,分理庶事,舉人潘賡昌為吏、戶官,陳寶鑰為禮官,世職張光啟為兵官,浙人程應為刑官,舉人馮澄世為工官,后以洪旭為兵官,鄭泰為戶官。其寇瓜州、鎮(zhèn)江時,中提督甘輝外,又有左提督翁天佑、右提督馬信、后提督萬禮、總督水師黃安、前鋒鎮(zhèn)余新、正兵鎮(zhèn)韓英、援剿左鎮(zhèn)劉猷、援剿右鎮(zhèn)姚國泰、援剿后鎮(zhèn)黃昭、前沖鋒鎮(zhèn)藍衍、右沖鋒鎮(zhèn)萬祿、后勁鎮(zhèn)楊正、右虎衛(wèi)陳鵬、左虎衛(wèi)林勝、監(jiān)紀推官何平等。鄭經時,尚有二十八鎮(zhèn),如征北將軍吳淑、平北將軍何、侍衛(wèi)馮錫范、左武衛(wèi)劉國軒、右武衛(wèi)薛進思、左虎衛(wèi)許耀、左都督趙得勝、宣毅前鎮(zhèn)江勝、宣毅后鎮(zhèn)陳諒、建威后鎮(zhèn)朱友、援剿左鎮(zhèn)金漢臣、樓船中鎮(zhèn)蕭琛、樓船左鎮(zhèn)朱天貴、吏官洪磊、禮官柯平、兵官陳繩武等。(見野史《鄭成功傳》。)草竊奸宄,橫行一時,負自雄,設官建職,適以自速其斃也。永明王奔安龍,孫可望使一知府給其糧,冊開皇帝一名,皇后一口。李自成死,其兄子錦奉自成妻高氏降于唐王,猶稱自成為先帝,高氏為太后。 ○明從賊官六等定罪 《解學龍傳》,福王時,定從賊官罪,仿唐六等。其一等應磔者,吏部員外宋企郊、舉人牛金星、平陽知府張嶙然、太仆少卿曹欽程、御史李振聲、喻上猷、山西提學參議黎志升、陜西左布政使陸之祺、兵科給事高翔漢、潼關道僉事楊王休、翰林院檢討劉世芳,十一人也。二等應斬緩決者,刑科給事光時亨、河南提學鞏育、庶吉士周鐘、兵部主事方允昌,四人也。三等應絞擬贖者,翰林修撰兼給事中陳名夏、戶科給事楊枝起、廖國遴、襄陽知府王承曾、天津兵備副使原毓宗、庶吉士何孕光、少詹事項煜,七人也。四等應戍擬贖者,主事王孫蕙、檢討梁兆陽、大理寺正錢位坤、總督侯恂、副使王秉鑒、御史陳羽白、裴希度、張懋爵、郎中劉大鞏、員外郭萬象、給事中申芝芳、金汝礪、舉人吳達、修撰楊廷鑒及黃繼祖,十五人也。五等應徒擬贖者,通政司參議宋學顯、諭德方拱乾、主事繆沅、給事中呂兆龍、傅振鐸、進士吳剛思、檢討方以智、傅鼎銓、庶吉士張家玉、沈元龍,十人也。六等應杖贖者,員外潘同春、吳泰來、主事張琦、行人王于曜、知縣周壽明、進士徐家麟、向列星、李岡,八人也。其留北俟再定者,少詹事何瑞征、楊觀光、少卿張若麒、副使方大猷、侍郎黨崇雅、熊文舉、太仆卿葉初春、給事中龔鼎孳、戴明說、孫承澤、劉昌、御史涂必泓、張鳴駿、司業(yè)薛所蘊、通政參議趙京仕、編修高爾儼、郎中衛(wèi)周祚、黃紀、孫襄,十九人也。其另存再議者,給事中翁元益、郭充、庶吉士魯桌、吳爾熏、(后同史可法同死揚州。)史可程、(即可法之弟,后居宜興四十年而卒。)王自超、白孕謙、梁清標、楊棲鶚、張元琳、呂崇烈、李化麟、朱積、趙、劉廷琮、郎中侯佐、吳之琦、員外郎左懋泰、鄒明魁、行人許作梅、進士胡顯、太常博士龔懋熙、王之牧、王皋、梅鶚、姬琨、朱國壽、吳嵩孕,二十八人也。其已奉旨錄用者,尚書張縉彥、給事中時敏、諭德衛(wèi)允文、韓四維、御史蘇京、知縣黃國琦、施鳳儀、郎中張振聲、中書顧大成、姜荃林,十人也。有旨周鐘等不當緩決,陳名夏等未蔽厥辜,侯恂、宋學顯、吳剛思、方以智、潘同春擬罪未合,新榜進士盡污偽命,不當復玷班聯(lián),令再議。后又議周鐘、光時亨等各加一等。時馬阮專柄,殺鐘、時亨,即傳旨二等罪斬者謫充云南金齒軍,三等者充廣西邊衛(wèi)軍,四等以下俱為民,永不敘用。然案內諸犯多漏網,一等者皆隨賊西行,實未嘗正法也。 案福王時所定六等,蓋就一時聞見,草率成案,其實尚多遺漏者。李自成入京時,閣臣魏藻德等率百官表賀,坐殿前俟命,為群賊所戲侮,事見《明史》列傳,而六等中無之。他如大學士李建泰、尚書張忻、侍郎劉余、光祿卿李元鼎、庶吉士張端明以及御史傅景星為賊兵政府侍郎,陜西監(jiān)軍道陳之龍為賊寧夏節(jié)度使,御史柳寅東、張懋爵俱為賊直指使,此皆文臣之降賊者。錦衣衛(wèi)左都督駱養(yǎng)性降賊,仍原官;宣化總兵姜襄、密云總兵唐通,皆降賊于居庸;蕩寇將軍白廣恩降賊,封桃源伯;副將南一魁、董學禮降賊,為總兵,此武臣之降賊者。事見我朝《二臣傳》,而六等中亦皆無之,可見所定之案之疏略也。就所定中一等者固隨賊西去,二等中亦只周鐘、光時亨二人正法,其他仍漏網。三等中如陳名夏入我朝,官至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梢娏戎?,固不過懸擬罪名,實未嘗能行法。其留北俟再定者,入本朝轉多有至大官,梁清標、黨崇雅、衛(wèi)周祚、高爾儼皆至大學士,劉昌、龔鼎孳皆至尚書,孫承澤至左都御史,薛所蘊、熊文舉、葉初春皆至侍郎,戴明說、張若麒皆至京卿,方大猷至巡撫。諸人在福王時,既以傳聞未確,得免麗名于六等之內,入本朝官位通顯,又莫有記其曾污偽命者。皇上命詞臣,以明臣之仕于我朝者,編作《二臣傳》,其中有降賊者,據(jù)事直書,然后失節(jié)之處,昭然莫掩。此真彰癉之大公,可以立萬世之大閑矣。 時蘇州諸生檄討其鄉(xiāng)官從賊者,奸民和之,少詹事項煜、大理寺正錢位坤、通政司參議宋學顯、員外湯有慶之家,皆被焚劫。常熟又焚給事中時敏家,毀其三代四棺。(《祁彪佳傳》) ○明代先后流賊 盜賊蜂起,至覆國家,漢則張角等,魏則葛榮等,隋則翟讓等,正史皆未有專傳。《唐書》則立《黃巢傳》,而入于《逆臣》中,然巢初未為臣也?!睹魇贰芬岳钭猿?、張獻忠另立《流賊傳》,最為允當。然只傳此二人,而永樂以后,伺間竊發(fā)者不備載,但附見于諸臣列傳中。今特摘出,以便觀覽,其他土司之叛服不常,及苗、瑤之據(jù)巢穴為梗者不贅及。 ○唐賽兒 永樂十九年,蒲臺林三妻唐賽兒作亂。自言得石函中寶書神劍,役鬼神,翦紙作人馬,相戰(zhàn)斗,徒眾數(shù)千,襲據(jù)益都卸石寨。指揮高鳳捕之,敗歿,勢遂熾。其黨董彥升等攻下莒、即墨,圍安邱??偙倭蕜⒅覈悆海悆阂菇?,官軍驚潰,忠戰(zhàn)死,賽兒逃去。攻安邱益急,知縣張等死守不能下,合莒、即墨萬余賊來攻。都指揮衛(wèi)青備倭海上,聞之,率千騎馳至,大破賊。城中亦鼓噪出,殺賊二千,擒四千余,悉斬之,余賊奔散。時城中旦夕不支,青救稍遲,城必陷矣。賽兒竟不獲。(青傳) ○劉千斤 成化中,荊襄賊劉千斤作亂。千斤名通,河南西華人,縣門石狻猊重千斤,通只手舉之,因以為號,時流民聚荊襄者,通以妖言煽之,謀作亂。石龍者,號石和尚,聚眾剽掠,與通共起兵,偽稱漢王,建元德勝。朝命尚書白圭提督軍務,率朱永、喜信、鮑政等討之。至南漳,敗賊,乘勝逼其巢。通奔壽陽,又退保大市,官軍又敗之,斬其子聰。賊退據(jù)后巖,諸軍四面攻之,遂擒通,及其眾三千五百人,獲子女萬一千有奇。石龍與劉長子逸去,擾四川。圭分兵蹙之,劉長子縛龍以降,余寇悉平。(《白圭傳》) ○李胡子 圭既平劉通,荊襄間流民仍屯結。通黨李胡子,名原,偽稱平王,與小王洪、王彪等掠南漳、房縣、內鄉(xiāng),流民附之至百萬??偠巾椫矣懼?,先遣人入山招諭流民,歸者四十萬,彪亦就擒。賊仍伏山砦出擊。忠又遣李振等擊之,擒李原、小王洪等,又招流民五十余萬,安插著籍。(《項忠傳》) ○葉宗留等 正統(tǒng)中,慶元人葉宗留與麗水陳鑒胡聚眾,盜福建寶豐縣銀礦,群盜自相殺,遂作亂。福建參議竺淵往捕,被執(zhí)死,宗留僭稱王。福建鄧茂七亦聚眾反,宗留、鑒胡附之,剽浙江、江西、福建境。參議耿定、僉事王晟及都督陳榮、劉真、吳剛等前后敗沒。遂昌賊蘇牙、俞伯通又與相應。朝命張驥為浙江巡撫,討之,驥遣官擊斬牙等。而鑒胡方以忿爭殺宗留,自稱大王,國號太平,建元泰定,分掠浙東。未幾,茂七死,鑒胡勢孤,驥招之遂降。別賊蘇記養(yǎng)等亦為官軍所獲。(《張驥傳》) ○鄧茂七 福建沙縣人鄧茂七,為甲長,以氣役屬鄉(xiāng)民。其俗佃人輸租外例饋田主,茂七倡其黨無饋,而要田主自往受粟。田主訴于縣,縣下巡檢捕之,茂七殺弓兵數(shù)人。上官聞,遣官軍三百人往捕,盡被殺,巡檢亦死。茂七遂大掠,自稱平王,設官屬,聚黨數(shù)萬人,陷二十余州縣,指揮范真、彭璽等先后被殺。會左布政使安南人宋新貪濁漁民,民益從亂。巡按汪澄檄浙江、江西會討,尋以賊議降,檄止其兵,賊益熾。茂七圍延平,朝命御史丁往招討,都督劉聚、僉都張楷大軍繼其后。誘賊再攻延平,督眾擊敗之,遂斬茂七。(《丁傳》) ○李添保 天順中,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賦逃入苗中,偽稱唐太宗后,聚眾萬余,僭稱王,建元武烈,掠遠近??偙倮钫鸫笃浦肀L尤胭F州,復誘群苗出掠,震擒之。(《震傳》) ○黃蕭養(yǎng) 天順末,廣東賊黃蕭養(yǎng)作亂,圍廣州。楊信民先官廣東,有惠政,至是以巡撫至,使人持諭入賊營招之,蕭養(yǎng)素服信民,克日請見。信民單車蒞之,賊望見曰:“果楊公也?!睜幜_拜愿降,而信民尋即病卒。會朝命都督董興來討,蕭養(yǎng)等懼,遂不降。興調江西、兩廣兵,侍郎孟鑒贊理軍務,興用天文生馮軾隨行。景泰元年春至廣州,賊舟千余艘,勢甚熾,而征兵吸丁集,諸將請濟師,軾曰:“廣州被圍久矣,即以現(xiàn)兵往擊,猶拉朽耳?!迸d從之。進至大洲擊賊,殺溺死者無算,余多就撫。蕭養(yǎng)中流矢死,俘其父及黨與皆伏誅。(《信民》及《興傳》) ○劉六劉七齊彥名趙瘋子 正德中,文安人劉六,名寵,其弟七,名宸,并驍悍。有司患盜,召寵宸及其黨楊虎、齊彥名等捕盜,有功。劉瑾家人索賄不得,遂誣為盜,遣寧杲、柳尚捕之,寵等乃投大盜張茂家。茂與宦官張忠為鄰,茂結之。時河間參將袁彪捕茂,茂窘,求救于忠,忠置酒招茂、彪宴,以茂囑彪,彪遂不敢捕。寵等自首,尋復叛去,陷城殺將。朝命馬中錫提督軍務,與張偉等討之,諸將懦,或反與賊結。參將桑玉遇賊村中,寵、宸窘,匿民家,而玉受賂,故緩之。有頃,齊彥名持大刀至,殺傷數(shù)十人,大呼入,寵、宸知救至,出殺數(shù)人,遂復熾。自畿輔犯山東、河南,下湖廣,抵江西。又自南而北,直窺霸州。楊虎等由河北入山西,復至文安與寵等合??v橫數(shù)千里,所過如無人。中錫、偉不能御,乃下招降令,中錫肩輿入其營,寵請降,宸曰:“今奄臣柄國,馬都堂能自主乎?”遂罷去,焚掠如故。朝議乃遣侍郎陸完出督師,調邊將永、許泰等率邊兵入剿,敗賊于霸州,于信安、阜城。劉六、七乃南陷山東二十州縣,楊虎又北殘威縣、新河。劉六等縱橫沂、莒間,連陷宿遷、虹、永城等處。邊兵追及至小黃河渡口,虎溺死。余賊奔河南,推劉惠為首,敗總兵白玉軍,殺指揮王保,勢大熾。有陳翰者,奉惠為奉天征討大元帥,趙燧副之,翰自為侍謀軍國重務元帥府長史,與寧龍立東、西二廠治事。分其軍為二十八營,以應二十八宿,營各置都督。趙燧者,文安諸生,號趙風子。挈家避賊,賊得之,欲淫其妻女。燧怒,手擊殺數(shù)人,賊以其勇,遂奉之。燧戒毋淫掠,毋妄殺,移檄府縣,官吏師儒毋走避,迎者安堵。由是橫行中原,勢出劉六等上,連陷鹿邑、上蔡、西平、遂平、舞陽、葉縣,縱掠南頓、新蔡、商水、襄城。至鈞州,以馬文升家在,舍之去。攻泌陽,毀焦芳家,束草為芳像,斬之。副總兵馮禎、時源擊敗賊,賊奔入西平城。官軍塞其門,焚死千余人,余賊潰而西。巡撫鄧璋等朝崇王,宴飲三日,賊得招散亡,勢復振,陷鄢陵、滎陽、水,圍河南府三日。官軍始集,賊覘官軍饑疲,乃來犯,禎戰(zhàn)死。此燧等之亂河南也。劉六、七及彥名則擾山東、畿輔,亦陷數(shù)十州縣。官兵追及,賊輒驅良民在前,官兵所殺皆良民,故雖屢奏捷而賊勢不衰。于是朝命又以彭澤提督軍務,與仇鉞辦河南賊,其山東、畿輔賊則專委陸完。澤等至河南,燧等走汝州、寶豐、舞陽、固始、潁州、光山,鉞追及之,賊大敗。湖廣軍又破其別部賈勉兒于羅田。賊流六安、舒城,趨廬州、定遠,屢敗,而道遇楊虎余黨數(shù)千人,又振,陷鳳陽、泗、宿、睢寧。諸將連敗之,追至應山,賊略盡。燧剃發(fā)逃至江夏,被執(zhí)伏誅?;葑咄恋貛X,為指揮王謹射中目,自縊死。勉兒亦獲于項城。余黨邢本恕、劉資、楊寡婦等皆就擒。而陸完之辦山東賊也,賊入登萊海套,又北走,沿途嘯聚益眾,巡撫寧杲兵為所敗。賊又南走湖廣,奪舟至夏口,為滿弼等追及,劉六與其子仲淮赴水死。劉七、齊彥名乘舟抵鎮(zhèn)江,時河南賊已平,帝命鼓澤等會剿。賊猶乘潮上下,操江伯趙弘澤遇之,敗績。完至鎮(zhèn)江,分舟師備江陰、福山港等處。賊懼,至通州,颶風大作,走保狼山。完等攻之,彥名中槍死,七中矢,亦赴水死,余賊盡平。(《陸完》、《彭澤》、《仇鉞》、《馬文升》、《馮禎》等傳) ○江西盜 正德中,流賊不獨劉六七等也,江西亦有劇盜。撫州則王鈺五、徐仰三、傅杰一、揭端三等,南昌則姚源賊汪澄二、王浩八、殷勇十、洪瑞七等,瑞州則華林賊羅光權、陳福一、等,贛州則大帽山賊何積欽等。朝命陳金總制軍務討之,金調廣西土官岑鎏、岑猛土兵,與官兵合擊賊于熟塘,于東岸禽仰三,馘鈺五等。移師姚源,分命參政董樸等扼余干等縣,防其逸出,親統(tǒng)大軍搗巢,勇十、瑞七等皆就誅。乘勝斬光權,華林賊盡平。又擊大帽山賊,擒積欽。半年間,剿賊略盡。金置酒高會,余賊覘諸隘無守兵,乃賂土目,乘間逸出。時賊已絕爨三日,自分必死,至貴溪始得一飽,遂掠徽、衢間。金招降王浩八,偽降以緩師,而攻剽如故。(《陳金傳》)東鄉(xiāng)賊亦乞降于副使胡世寧,號新兵,亦剽掠,懼罪又叛。朝命以俞諫來代金。浩八據(jù)貴溪之裴源山,眾又集,連營十余里。諫令世寧等分兵斷其去路,賊憑山發(fā)矢石,官兵幾不支。諫與副總兵李钅宏殊死戰(zhàn),賊乃走。追數(shù)十里,擒浩八,其黨胡浩三既撫又叛。參政吳廷舉往諭,為所執(zhí),居三月,盡得其要領,誘浩三殺其兄浩二,官兵乘亂攻之,遂擒浩三,以次平劉昌三等。而東鄉(xiāng)賊王垂七、胡念二等又殺官吏,焚廨舍,諫又發(fā)兵擒之,亂乃定。(《俞諫》、《李钅宏》、《吳廷舉》等傳) ○四川盜 是時流賊之在四川者,保寧有藍廷瑞,稱順天王;鄢本恕稱刮地王;其黨廖惠稱掃地王,眾十萬,置四十八總管,蔓延陜西、湖廣之境。廷瑞、惠謀據(jù)保寧,本恕謀據(jù)漢中,取鄖陽東下。巡撫林俊調羅、回兵及石柱土兵,至龍灘河,乘賊半渡擊之,獲惠,余賊奔陜??傊坪殓娤铝钫袚幔嫡呷f余人。賊又掠蓬、劍二州,鐘檄陜、豫、楚兵分道進,廷瑞走漢中,官兵圍之。廷瑞遣人乞降于陜撫藍章,章以賊本川人,遣官護之出境。賊既入川,乞降而多所要求,欲以營山縣或臨江市處其眾。鐘遣通判羅賢入其營,被殺。鐘乃分兵為七壘守之,賊不得逸。廷瑞以所掠女子詐為己女,結婚于鐘所調來之永順土舍彭世麟,冀得間逃去。世麟密白鐘,鐘使以計圖之。及期,廷瑞、本恕及其黨二十八人咸來會,伏發(fā),盡擒之。惟廖麻子得脫,偕其黨曹甫掠營山、蓬州。鐘又議撫,甫聽命,廖麻子忿甫背己,襲殺之,并其眾。轉掠川東,自合州渡江陷州縣。(《鐘傳》)甫黨方四亡命思南,巡撫林俊發(fā)兵擊走之。(《俊傳》)朝命彭澤來代鐘,澤偕總兵時源數(shù)敗之,擒麻子于劍州。其黨喻思俸竄巴、通間,澤又擒之。(澤傳)時鐘所調永順土兵恣為暴,民間謠曰:“賊兵梳,官兵篦,土兵?!标惤鹚{廣西土兵亦恣橫,民間謠曰:“土賊猶可,土兵殺我?!?○曾一本 嘉靖中,??茉槐荆狙褢?,糾眾橫行閩、廣間。俞大猷將赴廣西,總督劉燾令大猷會閩師夾擊。一本至閩,總兵李錫出海御之,與大猷遇賊柘林澳,三戰(zhàn)皆捷。賊遁馬耳澳,復戰(zhàn),廣東總兵劉顯及郭成率參將王詔,以師會次萊蕪澳,分三哨進。一本駕大舟力戰(zhàn),諸將連破之,毀其舟,詔生擒一本及其妻子,斬首七百余,死水火者萬計。一本之黨梁本豪,亦蜒戶。一本既誅,本豪竄海中,習水戰(zhàn),遠通西洋,且結倭兵為助,殺千戶、通判以去。總督陳瑞與參將黃應甲謀,分水軍二:南駐老萬山備倭,東駐虎門備蜒,別以兩軍備外海,兩軍扼要害。乃率水軍進沈蜒舟二十,生擒本豪。余賊奔潭洲,聚舟二百,及倭舟十。諸將合追,先后俘斬千六百,沈其舟二百余,撫降者二千五百,海賊盡平。(《李錫》、《劉顯傳》) ○徐鴻儒 天啟二年,山東妖賊徐鴻儒反,連陷鄆、鉅野、鄒、滕、嶧,眾至數(shù)萬。巡撫趙彥任都司楊國棟、廖棟,檄所部練民兵守要地,起家居總兵楊肇基,使統(tǒng)兵往討。而棟、國棟等攻鄒兵潰,游擊張榜戰(zhàn)死。彥方視師兗州,遇賊,肇基至,急迎戰(zhàn),令棟、國棟夾擊,大敗之橫河。賊精銳聚鄒、滕中道,肇基令游兵綴賊鄒城,而以大軍擊賊紀王城,大敗賊,殪之嶧山,遂圍鄒。國棟等亦先后收復鄆、鉅野、嶧、滕諸縣。乃筑長圍攻鄒,三月賊食盡,其黨出降,遂擒鴻儒。(《楊肇基傳》) ○劉香 崇禎初,福建有紅夷之患,海盜劉香乘之,連犯閩、廣沿海邑??偠叫芪臓N議招撫,遣參政洪云蒸、副使康成祖、參將夏之本、張一杰等宣諭,俱被執(zhí)。乃令降盜鄭芝龍擊香于田尾洋。香勢蹙,令云蒸止兵,云蒸大呼,急擊賊,勿顧我。遂遇害。香勢窮,自焚溺死,承祖等脫歸。(《文燦傳》) ○明祖本紀 《明史 太祖本紀》,大概多本之實錄及御制《皇陵碑》、《世德碑》、《紀夢文》、《西征記》、《平西蜀文》、《周顛仙人傳》,此外則《皇明祖訓》、《皇朝本記》、《天潢玉牒》、《國朝禮賢錄》及陸深之《平胡錄》、《北平錄》、《平漢錄》、《平吳錄》、《平蜀記》,黃標之《平夏記》,張ヨ之《云南機務抄黃》,高岱之《鴻猷錄》,唐樞之《國琛集》,王世貞之《名卿績記》、顧之《國寶新編》,徐禎卿之《翦勝野聞》,王文祿之《龍興慈記)等書,無慮數(shù)十百種,類皆資其采掇。然使決擇不精,如《南》、《北史》徒搜異聞,以炫人耳目,往往轉至失實?!睹魇贰穭t博攬群書,而必求確核。蓋取之博而擇之審,洵稱良史。不參觀于各家記述,不知修史者訂正之苦心也。 ○皇陵碑 敘明祖?zhèn)任r,當以御制《皇陵碑》為據(jù)。蓋明祖自述其少日流離艱苦之況,甚至裸葬父母,髡發(fā)沙門,乞食江淮,皆所不諱,則其事之確核可知也?!短熹暧耠骸?,明祖母陳太后在麥場,有一道士,修髯簪冠,紅服象簡,來坐,撥一白丸曰大丹,付太后吞之,已而有娠。據(jù)此則道士授丹乃實事也?!痘食炯o》則云,太后夜夢黃冠來麥場中,取白藥一丸,使吞之,覺語仁祖,(即明祖之父。)而口尚有香。是夢中事也。高岱《鴻猷錄》亦云是夢,《明史本紀》從之?!队耠骸酚种^明祖兄南陽王及子山陽王先死,貧無葬地,同里劉繼祖以地與之。時仁祖先夢于彼處筑室,今葬長子,后果夫妻亦同葬此地,即鳳陽陵云。是長子先葬,數(shù)年后父母隨葬也。然《皇陵碑》云,皇考終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則是父母兄相繼死于旬日之內,故劉繼祖憫其鞠兇,而舍地與之。且繼祖弟方不許,若已葬兄有地,又何煩繼祖之贈耶?又徐禎卿《翦勝野聞》,帝父母兄相繼死,貧不能具棺,與仲兄謀草葬山中。途次綆斷,仲返計,留帝視尸。忽風雨,天大晦,比明視之,則土裂尸陷已成墳,田伯劉大秀即與地而棄責焉。按《皇陵碑》云,殯無棺槨,蔽體惡裳,是草葬自是實事。至天葬之神異,事本不經,碑中并無一語,或其后因裸葬而附會為此說耶?(《玉牒》謂劉繼祖,《野聞》謂劉大秀,名亦不同。) ○明祖以不嗜殺得天下 明祖以布衣成帝業(yè),其得力處,總在不嗜殺人一語。初遇李善長,即以漢高豁達大度,不嗜殺人為勸。及取和州,諸將頗不戢,范常規(guī)以得一城而使人肝腦涂地,何以成大事,即責諸將,搜軍中所掠婦女,遣送其家。既渡江,將取太平,令李善長預書禁約榜文,入城即懸諸通衢,兵皆肅然,毋敢犯。故陶安謂明公神武不殺,天下不足平也。及將取鎮(zhèn)江,先坐諸將以重罪,令善長再三求釋,乃下令,廬舍不焚,民無酷掠,方許免罪。于是克城之日,民不知有兵。池州之役,徐達、常遇春敗陳友諒兵,生獲三千人,遇春欲盡誅之、徐達不可,乃以聞,而遇春已坑其兵過半,帝急命釋之,由是命達盡護諸將。遇春圍熊天瑞于贛州,固守不下,帝慮其多殺,先戒曰:“得地無民亦何益?!蹦酥L圍,半年始克之。于是諸將皆承順風旨,咸以殺掠為戒。徐達圍張士誠于平江,亦幾一年,城將破,先約遇春曰:“兵入,我營其左,公營其右,禁殺掠?!惫食瞧贫褚嚓倘?。潘元明以杭州降于李文忠,文忠身宿譙樓,兵有借民釜者,立斬以徇。建寧守將達里麻、翟也先不花送降款于何文輝,主將胡美怒其不先詣己,欲屠其城。文輝曰:“兵至為百姓耳,何可以私意殺人?!泵浪熘埂埍蚬ゾ附详P,為守城者所詬,怒欲屠其民,楊景諭之,亦止。鄧愈之徇安福也,部下有擄掠者,判官潘樞入責之,愈急下令禁止,搜軍中所得子女悉還之。徐達克元都,市不易肆,尤見威令之肅。蓋是時群雄并起,惟事子女玉帛,荼毒生炅,獨明祖以救世安天下為心,故仁聲義聞,所至降附,省攻戰(zhàn)之力大半。其后胡、藍二黨誅戮至四五萬人,則天下已定,故得肆其雄猜。又平定滇、黔,殺苗、蠻亦不下六七萬,則以番夷之性但知畏威,非此不足以懲創(chuàng)。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明祖用法最嚴 明祖親見元末貪黷懈弛,生民受害,故其馭下常以嚴厲為主,雖不無矯枉過正,然以挽頹俗而立紀綱,固不可無此振作也。當其用兵之始,命禁釀酒,胡大海方攻越,其子首犯之,王愷請勿誅以安大海心。帝曰:“寧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彼焓秩兄?。趙仲中守安慶,陳友諒來攻,仲中棄城走,常遇春請原之,帝不許,曰:“法不行,無以懲后。”遂誅之。馮勝攻高郵,城中詐降,使康泰等先入,敵閉門盡殺之。帝召勝還,決大杖十,令步行至高郵。勝愧憤,竟攻克之。可見其威令之嚴,不可搖動。獨鄧愈守洪州,祝宗、康泰反,愈不及備,逃出撫州門,帝竟不殺,仍令往守。豈以事出不意而恕之耶?抑以其功大而不忍執(zhí)法耶? ○明祖重儒 明祖初不知書,而好親近儒生,商略今古。徐達往取鎮(zhèn)江,令訪秦從龍,致愿見之意,即令侄文正、甥李文忠以幣聘至應天,朝夕過從,以筆書漆簡問答甚密。從龍又薦陳遇,遇不受官,而尊寵之逾于勛戚。后置江南行中書省,省中自李善長、陶安外,又有宋思顏、李夢庾、郭景祥、侯元善、楊元杲、阮弘道、孔克仁、王愷、欒鳳、夏煜、毛騏、王濂、汪河等,皆燕見無時,敷陳治道。又聘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毕骆闹莺?,又召吳沈、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張起敬等,會食省中,日令三人進講經史。其后定國家禮制,大祀用陶安,用詹同,時享用朱升,釋奠耕籍用錢用壬,五祀用崔亮,朝會用劉基,祝祭用魏觀,軍禮用陶凱,一代典禮皆所裁定。尋以胡惟庸謀反,廢丞相,又設四輔官,以王本、杜佑、龔、杜、趙民望、吳源等為之,隆以坐論之禮。諫院疑讞,四輔官得封駁,又有安然、李干、何顯周等相繼為之。帝嘗謂聽儒生議論,可以開發(fā)神智。蓋帝本不知書,而睿哲性成,驟聞經書奧旨,但覺聞所未聞,而以施之實政,遂成百余年清晏之治。正德以前,猶其遺烈也。 ○郭子興之被執(zhí) 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興、孫德崖等陷濠州。未幾,有徐州盜魁彭大、趙均用為元兵所敗,亦奔于濠。彭僭稱魯淮王,趙僭稱永義王,部眾恣橫,子興等反為所制。高岱《鴻猷錄》云,彭、趙、一日執(zhí)郭下獄,帝力為營救,彭、趙聞而釋之?!短熹暧耠骸芬嘣?,彭、趙執(zhí)郭于獄,明日彭帥釋之。是執(zhí)子興者彭、趙共之也。然《皇朝本紀》則云,子興奉彭而輕趙,德崖等恃趙威執(zhí)子興,囚于德崖家。帝以子興次夫人往訴彭,彭曰:“孰敢若是!”呼左右點兵,帝亦披堅執(zhí)銳,圍孫宅,共掀椽揭瓦,見子興鉗足系項,令人負歸,脫去鉗鎖,是趙執(zhí)子興而彭脫之也。其后帝總兵和陽,德崖求寄居,子興至,其兵與德崖兵斗,子興執(zhí)德崖,德崖兵亦執(zhí)帝,猶以此宿憾也?!睹魇?郭子興傳》不從《鴻猷錄》而專用《皇朝本紀》,較為確核。 ○劉繼祖汪文 《玉牒》又云,帝父母死,無食,時年十七,入皇覺寺為僧,鄰人汪文助為之禮,事高彬為師。此即碑所云,汪氏老母,為余籌量,遣子相送,備禮馨香,空門禮佛,出入僧房。汪文蓋即汪媼之子?!而欓噤洝芬嘀^,帝從汪媼議,托身皇覺寺,汪媼為少具儀物,師事僧高彬。鄭曉《今言》云,鳳陽皇陵有奉祀二人劉氏、汪氏。徐禎卿《翦勝野聞》云,帝念劉大秀施地之惠,封為義惠侯。又感汪媼之意,敕授世官,令衛(wèi)皇陵。(《明吏)作劉繼祖,又云,帝平淮安后至濠,賜故人汪文、劉英粟帛。) ○張士德之擒 按陸深《平吳錄》云,徐達攻常州,張士誠遣其弟士德來援。士德敗走,遇坎墜馬被擒?!痘食居洝穭t云,徐達破張士誠兵于宜興湖橋,擒其弟張九六。(即士德,今《明史 徐達傳》則云,擒士德于常熟。) ○劉福通被殺 陸深《平胡錄》,至正十九年,劉福通以宋主韓林兒走安豐。二十三年,張士誠遣呂珍破其城,殺劉福通。而《平吳錄》則云,帝率常遇春等救安豐,珍敗走,福通奉韓林兒退居滁州。按二錄皆陸深所著,而一則云福通被殺,一則云福通奉其主居滁,何舛錯如此?高岱《鴻猷錄》則云,珍攻安豐急,劉福通遣使求救于建康,上親率諸將救之。至則珍已破安豐,殺福通。上遂以林兒還金陵云。按是時群雄多奉林兒龍鳳年號,明祖亦用之,令下則云“皇帝圣旨,吳王令旨”,己居然天下共主矣。福通其宰相也,權位并在明祖之右。呂珍已為明兵所敗,并獲元將忻都,走左君弼,使福通不死,必仍奉林兒據(jù)大位,以號召天下,其肯退居于滁,寄人籬下耶?是珍之殺福通,自是實事。福通既死,明祖奉林兒居滁,則已在掌握中。不逾年,林兒死,遂改年為吳元年?!读斡乐覀鳌凡⒅^,永忠迎林兒還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則《鴻猷錄》所云奉林兒還金陵者亦誤也。 ○明祖之取江州 《明史 趙德勝傳》,至正癸卯,太祖西征陳友諒,破安慶水寨,乘風槊小孤山,距九江五里,友諒始知,倉皇遁去,是友諒不及戰(zhàn)即往武昌也?!秳⒒鶄鳌芬嘣?,明祖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徑趨江州,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亦見《國初禮賢錄》。然御制《西征記》,抵皖城,寇舟不戰(zhàn),水陸固守。我?guī)熕煜鼤ネ?,次日午后,直抵潯陽,與彼交戰(zhàn),再沖再折,若此者三,彼負而我勝,友諒逃遁,遣將伏降。是明兵到時,友諒亦曾拒戰(zhàn),既敗而逃,當以《西征記》為準。(按《明史 廖永忠傳》,是時永忠從攻江州,州城臨江,守備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橋于船尾,名曰天橋,以船乘風倒行,橋附于城,遂克之。是不惟交戰(zhàn),抑且攻城,使友諒不待戰(zhàn)即倉皇遁去,又何用造橋于船尾方攻破城耶?) ○徐達縱元君之誤 陸深《玉堂漫筆》,徐達之蹙元順帝于開平也,開一角使逸去。常遇春怒無大功,達曰:“是嘗君天下,將裂地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毙斓澢洹遏鍎僖奥劇芬嘀^,達追順帝,忽傳令班師,遇春大怒,馳歸告達反。達料遇春歸必有譖言,乃亦引軍歸,別白此事,謂若執(zhí)以歸,將焉用之云云。按洪武元年,達、遇春至通州,以八月庾午克元都,順帝已于七月丙寅開建德門北走,固未有故縱之事。二年春,達方在陜西,戡定鞏昌、臨洮、慶陽等處。遇春以通州有元丞相也速來窺伺,乃與李文忠還師北平。既敗元兵,遂追入開平,順帝已北走沙漠。遇春歸,亦卒于柳河途次。是開平之役,達未在行,遇春亦無歸朝面奏之事。且達小心恭謹,當平江攻張士誠時,遣使請事,帝嘉其忠,而以“將在外,君不御”勉之。胡德濟從征擴廓,違令致敗,當斬,達以功臣胡大海之子,械送京。帝曰:“將軍效衛(wèi)青不斬蘇建耳,繼自今毋姑息?!笔沁_之不敢自??芍r滅國大事,敢故縱其君乎?《明史》謂上幸汴梁時,達密請于帝,謂元主若北走,將窮追之乎?帝曰:“元運衰矣,行自澌滅。出塞之后,慎固封守可也?!贝耸螺^為得實,然達并未追順帝也。陸、徐著述頗可觀,此事乃謬誤如此,蓋徒得之傳聞,而未嘗見實錄也。 ○新月詩 黃溥《間中今古錄》,明祖嘗試諸子《新月詩》。懿文太子云:“雖然未到團夜,也有清光照九州?!背勺嬖疲骸罢l將玉指甲,掏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编崟浴督裱浴穭t以影落江湖為建文君所作。蓋世所傳《從亡錄》,建文竄跡西南,終免于禍難,似其詩懺也。 ○通州糧運京二傳所載不同 土木之變,英宗既北狩,也先將入寇,朝議欲焚通州倉,以絕寇資。后令京軍自運到京,不數(shù)日京師頓足?!睹魇?周忱傳》以為此議本出自忱,《于謙傳》則又以為出自謙。蓋《忱傳》本之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謂忱適以事至京,令軍士預支半年糧,俾自往取,何至付為煨燼?!吨t傳》則本之陳沂《畜德錄》,謂國之命脈在此,傳示城中,有力者盡取之。高岱《鴻猷錄》亦謂,謙令軍士預支月糧,以贏米為之直。此各記所記者也。蓋本忱建此議,而謙奏行之耳。 ○于謙王文之死 黃溥《間中今古錄》,英宗復辟時,石亨等誣王文、于謙謀迎立外藩,坐以大逆,將肆之市。謙連呼皇天后土,文但云,今已到此,伸起頭傈鍛砍,連呼何為,久自明白。是文之臨危不懼,視死如歸,過于謙遠矣。然《明史》、《文》、《謙》二傳,謙并無皇天后土之呼,文則力辨召親王須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馬牌,內府、兵部可驗也。謙笑曰:“亨等意耳,辨之何益!”是從容就死者謙,而自辨冤枉者乃文也。蓋又各就其平日之人品而系以蓋棺定論耳。 ○喜寧之擒 《明史 于謙傳》,英宗陷虜時,有叛閹喜寧降也先,為之謀主。嘗導之入寇,邀大臣出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后隨出塞,又嗾擾寧夏等邊。謙密令大同守將禽而戮之,是謙授計之功也。《楊俊傳》,中朝患喜寧,購禽斬寧者銀二萬兩,爵封侯。為都指揮江福所獲,宣府參將楊俊冒其功,景泰帝以邊將職所當為,僅加左都督,賜金幣。后事白,奪俊冒升官,別賞江福,是江福擒叛之功也。然閱《正統(tǒng)北狩事跡》、尹直《北征事跡》、高岱《鴻猷錄》等書,則不惟楊俊冒功,即江福亦非功首,其始謀乃英宗也。英宗在北,以寧數(shù)嗾也先擾邊,則和議不可成,和不成則己無還期。會欲遣使至宣府索春衣,囑也先以寧往,而使軍士高磐隨行。密以手諭書木片,縛磐髀股間,使以示俊??∨c寧飲城下,磐即抱寧大呼,遂縛送京師伏誅。(蓋福是磐抱寧時手縛之者。)則俊與福之功皆屬幸得,而又系之于謙,蓋以其忠誠為國,凡有善事皆歸美焉耳。(高磐,《北狩事跡》作高斌,《北征事跡》作高旺。) ○曹吉祥江彬 太監(jiān)曹吉祥從征云南、福建,朝命以諸降夷之安插畿甸者隨行,既還京,吉祥皆結以恩為爪牙。其侄欽官錦衣衛(wèi)指揮使,封昭武伯。欽弟鉉、钅睿、鐸皆至大官。英宗復辟時,欽曾以此輩奪門,冒功得官,至數(shù)千人。石亨敗,冒功者皆革,此輩又為吉祥所庇得免。吉祥招權納賄,肆無忌,上寢疏之。欽亦以恣橫失上意,別以衛(wèi)事委任逯杲。于是吉祥欽謀為亂。天順五年七月初二夜,將以明日五鼓,禁門開,率諸番將一擁而入,吉祥于內應之,可以得志。會有馬亮者,告變于恭順侯吳瑾,瑾與懷寧伯孫鏜,二鼓從門隙中密本奏入,遂執(zhí)吉祥于內廷,欽等不知也。及期,百官方至待漏院入朝,而門不啟。欽知事泄,乃與諸弟率番將伯顏普華等,先至杲家殺杲,并殺瑾及都御史寇深于朝房,又刃傷大學士李賢。鏜等聞變,率兵來,大戰(zhàn)于長安街,吉祥、欽、鉉、钅睿、鐸、伯顏等皆伏誅。使非鏜、瑾等刺閨告變,禍幾不測矣。然亦有不可解者,吉祥方密應于內,鏜、瑾等雖奏入,豈不能攔截,弗使上聞?何以能直達御前,遂至被執(zhí)?及觀李賢《天順實錄》,乃知吉祥不通文墨,未嘗掌司禮監(jiān),故章奏不經其手也。(《明史 吉祥傳》,卻稱其掌司禮監(jiān),然李賢系同時人,自當以賢說為準。)武宗嬖江彬為義子,自通州回京,彬將邊兵扈行,而帝已病,彬矯旨改團營為威武團練營。及帝崩,大學士楊廷和雖令中官密啟皇太后謀誅之,然近在肘腋間,何以能束手就縛?及觀箬陂《繼世紀聞》。及唐樞《國琛集》、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是時廷和方懼其為變,謀之于王翱,翱請于遺詔內敘邊兵扈從南巡之勞,而離家日久,俱令至通州給賞,散歸。于是彬左右無人,遂不能脫。此一說也。高岱《鴻猷錄》則云,武宗崩,廷和等礻必不發(fā)喪,以武宗命召彬入,遂就擒。此又一說也。按彬日侍豹房,不離左右,豈有帝崩而猶不知者?!睹魇?楊廷和傳》,是時彬擁重兵在肘腋,知天下惡之,心不自安。其黨李琮勸以家眾反,不勝則走塞外,彬猶豫吸餓。廷和謀以皇太后命捕誅彬,因題大行銘旌,乃與中官溫祥等謀,脅司禮魏彬入奏皇太后,良久未報,頃之報曰,彬已擒矣。又《明史 佞幸傳》,帝崩,江彬稱疾不出,衷甲觀變。會坤寧宮安獸吻,皇太后傳命江彬與工部尚書李銘祭神,以禮服入,家人不得從。祭畢,中官張永留飯,皇太后詔至收彬,彬遂不能出。此蓋當日實事,誅彬在武宗晏駕數(shù)日后,初非礻必不發(fā)喪,即日誘誅彬而后成服也。蓋彬雖有不軌謀,而素無布置,是以廷和等得乘間除害耳。 ○明代宦官先后權勢 明內監(jiān)故事,永樂中,差內官至五府、六部稟事,內官離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駙馬,則下馬旁立。今則呼府部官如屬吏,公侯駙馬途遇內官,轉回避矣。(陸容《菽園雜記》)張吏侍廷祥云,內閣待中官之禮凡幾變,天順間,李賢為首相,司禮監(jiān)巨至者,以便服接見之,事畢,揖之而退。彭文憲繼之,門者來報,必衣冠見之,與之分列而坐,太監(jiān)第一人對閣老第三位,常虛其二位。后陳閣老文則送之出閣,商閣老輅又送之下階,萬閣老安則送至內閣門矣。今凡調旨等事,司禮者間出,或使少監(jiān)等傳命而已。(陸深《金臺記聞》)太監(jiān)至,閣臣迎之于花臺,送之止中門。李西涯告王鏊云,此定例也。(陸深《玉堂漫筆》,又見王鏊《震澤長語》。)朱象元云,有一順門上內官云,我輩在順門上久,見時事凡幾變,昔日張先生(孚敬)進朝,我輩俱要打恭。后來夏先生,(言)我們只平眼看著。今嚴先生,(嵩)與我們恭恭手才進。(何良俊《四友齋從說》)此閣部大臣與內官交接先后不同之大概也。至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則有長跪叩頭,呼九千歲者矣。 ○權奸黷賄 《震澤長語》,正德中劉瑾籍沒時,金二十四萬錠,又五萬七千七百兩,元寶五百萬錠,銀八百萬,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箬陂《繼世紀聞》,劉瑾時,凡有賄賂一千曰一干,一萬曰一方,后漸增至幾干幾方矣。)《留青日札》,嘉靖初籍沒錢寧,金七十扛,共十五萬五千兩,銀二千四百九十扛,共四百九十八萬兩。《鴻猷錄》,江彬籍沒時,入公帑者黃金七十柜,柜一千五百兩,銀二千二百柜,柜二千兩?!独^世余聞》,嚴嵩籍沒時,金銀、珠寶、書畫、器物、田房,共估銀二百三十五萬九千二百四十七兩余。又直隸巡按御史孫丕揚所抄嵩京中家產,亦不減此數(shù),而所估價又不過十之一,即如裘衣共一萬七千四十一件,僅估銀六千二百五兩零,帳幔被褥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七件,僅估銀二千二百四十八兩零,則其他可知也。計其值不下數(shù)十倍。此外又行賂于權要者十二三,寄頓于親戚者十三四云。(《明史 嚴嵩傳》,嵩籍沒時,黃金三萬余兩,白金百余萬兩,他珍寶不可數(shù)計,蓋猶少言之也。) ○明代科場之弊 唐寅舉鄉(xiāng)試第一,與江陰富人徐經同舉,遂同入京會試。寅故有才,梁儲為延譽于程敏政。適敏政與李東陽同主會試,策題以四子造詣為問,乃是許魯齋一段文字,見劉靜修《退齋記》,通場士子皆不知。敏政得二卷,獨條對甚悉,將以為魁;而寅出場后,亦疏狂自炫。給事中華遂劾敏政鬻題。時榜未發(fā),詔敏政毋閱卷,其所錄令東陽復閱,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東陽以聞。言者猶論不已,敏政、、寅、經俱下獄,坐經嘗謁見敏政,寅嘗乞敏政作序文,俱黜為吏,敏政亦勒致仕。(見《明史》、《敏政》、《寅傳》并何良俊《叢說》、箬陂《治世余聞》、王世貞《明詩評》。)亦以言事不實,調南太仆主簿。蓋定讞時未嘗實其關節(jié)之罪也。歸安人韓敬嘗受業(yè)于湯賓尹,賓尹分校會試,軍俄為他校官所棄,賓尹越房搜得之,并取中五人。他考官皆效尤,競相搜取,共十七卷。賓尹又以軍俄強總裁蕭云舉、王圖錄為第一。榜發(fā),士論大嘩。及廷對,賓尹又為敬夤緣第一。賓尹旋以考察奪官,敬亦告病,事已隔三年矣。會進士鄒之麟分校順天鄉(xiāng)試,所取童學賢有私,御史孫居相并賓尹事發(fā)之,下禮官及都察院議,而不及賓尹。給事中孫振基請并議,禮部侍郎翁正春議,黜學賢,謫之麟,亦不及賓尹。振基再疏劾,乃下廷臣更議,時賓尹已去官,敬謫行人司副。(《明史 孫振基傳》) 按賓尹在浙黨中本為巨魁,嘗把持京察,以麻禧依附東林,即出之為按察司知事。即其在闈中越房搜卷,并強總裁拔敬第一,廷試又為敬夤緣大魁。居相、振基連劾之,而廷臣皆不敢議。既罷官后,猶能使霍維華疏言,賓尹宜雪,敬宜復官??梢娖錂嗔β晞葑阋员甲咭粫r。故孫丕揚以賓尹召號黨與,又將圖柄用,乃并其門生王紹徽亦出之于外。真所謂奸人之雄也。(《王紹徽傳》) ○明人說部 徐禎卿《翦勝野聞》,明祖擒張士誠后,斥江浙行省參政周伯琦曰:“元君寄汝以腹心,乃資賊為亂耶!”先迎之,三日大醉以酬其勞而戮之。按《元史》,平江破后,伯琦歸故鄉(xiāng),以良死,初未嘗被戮也?!兑奥劇酚衷疲空\司徒李伯升先以國情輸我?guī)?,帝亦以為奸臣而誅之。然湖州之破,滿城皆降于明,獨伯升不肯,曰:“張?zhí)敬液?,何忍為此!”不得已亦降。及平江將陷,伯升又使人說士誠以保身全家為上策。則其于故主,尚非恝然,是以既降后,命仍故官。洪武七年,尚命伯升掌屯田山東、北平等處,后又兼懿文太子同知詹事院事,又命將兵討平湖廣慈利蠻?!秴橇紓鳌罚蛛S鄧愈討廣西叛蠻,則伯升初未被誅也。而《野聞》以為被戮,果何所據(jù)耶?又王《寓圃雜記》,元有全某者,乃宋淵圣皇帝之母舅,在元學佛于土番,號合尊大師,有子亦從其教。后元主坐以說法聚眾,皆殺之。按淵圣乃欽宗追尊之號,至元朝已百六十余年,何得尚存?合尊大師乃德帝也,蓋全某系德帝母全太后之兄弟耳,而訛為淵圣,可謂屯毛不辨。又德帝有子曰完普,亦出家為僧,然未有殺害之事。此明人小說中最陋者也。 ○長隨 長隨本中官之次等,受役于大者?!睹魇?宦官何鼎傳》,鼎在弘治中為長隨。又《王振傳》,英宗陷于土木,成阝王監(jiān)國,群臣既擊殺振黨馬順,又乞出王、毛二長隨,亦擊殺之。下又云,王、毛二中官,是長隨即中官也。(鄭曉《今言》。司禮王岳為劉瑾所惡,謫充南京凈軍,瑾黨長隨王成等追至臨清小沙灘,縊殺之。)今俗所謂長隨,則官場中雇用之仆人,前明謂之參隨?!睹魇?宦官傳》,高淮監(jiān)稅遼東,有參隨楊永恩婪賄事發(fā),幾激軍變。又稅監(jiān)陳奉在武昌肆毒,眾欲殺奉,逃而免,乃投其參隨十六人于江。又《何景明傳》,太監(jiān)廖鑾鎮(zhèn)關中,橫甚,其參隨遇三司不下馬,景明執(zhí)而撻之。 ○明朝米價貴賤 《明史 周忱傳》,時京師百官月俸,皆持俸帖赴南京領米,米賤時,俸帖七八石易銀一兩。忱請重額官田極貧下戶準納銀,每兩當米四石,解京代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锻跷膫鳌罚K、松、常、鎮(zhèn)四府,每糧四石折銀一兩,民甚便之。后戶部復令征米輸徐、淮,率三石致一石,文用便宜停之?!稄埈髠鳌?,榆林水災,請移王府祿米于他處,留應輸榆林者濟荒,每石取值八錢輸榆林,民皆稱便?!恶R文升傳》,輸邊者,糧一石費銀一兩以上,豐年用糧八九石方易銀一兩?!独蠲魝鳌罚埩钌?、陜州縣歲輸糧于各邊者,每糧一石征銀一兩,以十九輸邊,依時值折軍餉,有余則糴以備軍興。由是北方二稅皆折銀,自敏始也?!稐钍仉S傳》,王府祿米,每石征銀一兩,后增十之五,守隨入告于王,得如舊。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云,四川布政使發(fā)銀三百兩,照依時價,每銀一兩買米二石五斗,給筑城夫口糧。是明中葉以前,米價不過如此,及崇禎中始大貴?!独罾^貞傳》,崇禎四年,斗米值銀四錢,民多從賊。《左懋第傳》,崇禎時,山東兵荒,米石二十四兩,河南乃每石一百五十兩。 ○補遺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總裁諸臣欽奉上諭:金源肇起東方,與本朝滿洲之地同一疆域。如完顏為金國族,至今隸我旗籍,而今之富察氏即金蒲察轉音,此其明證也。間考史冊所載金語,與今國語類多吻合,第音譯傳訛,遂至歧舛。而元人所著《金語》一篇又多臆度失真,如“勃極烈”即今“貝勒”,為管理眾人之稱,乃解為猶漢云冢宰,附會無當。至“猛安”音近今“明安”,明安千也,與千夫長相協(xié)?!爸\克”之為百夫長,義實難通,或即今語“穆昆”,為族長之稱,猶可比合。若以“按出虎”為金,與國語“愛新”迥不相同。而《金國語解》又有金曰“按春”之文,則又與今耳墜語相同,亦與金無涉,不知何以春謬若此。蓋金朝所制女真大小字,吸董流傳中外,而又吸董譯以漢字,其后裔式微,遂無從考證,不及我朝審音辨字之精詳,足為同文準的耳。夫各國各有其語,各有其字。我滿洲與蒙古,一字一音,鍵丁其一字一音之義,從無一音而有兩字以至數(shù)字,惟漢字則一音有多至數(shù)字者。于是以漢字譯清字者,得以意為愛憎,每取惡字以示見貶,不但于異國異字用之,即于同一漢文,頗有用是為抑揚者矣。此倉頡造字所以有鬼夜哭之語也。然漢自漢,清自清,以漢譯清,原非本文,庸何傷乎。若求其音之正,則必當用三合音字,庶不失本來,而三合音字非人所能盡曉。茲因批閱《通鑒輯覽》,思《金史》成于漢人之手,于音譯既未諳習,且復任情毀譽,動以丑字肆其詆訾。如“烏珠”之必書“兀術”之類,不可枚舉。而“貝勒”或訛為“勃極烈”,或訛為“孛堇”,實可鄙笑。我國家中外一統(tǒng),治洽同文,不忍金朝之官族人名為庸陋者流傳所誤,因命廷臣悉按國語改正,其舊名仍注于下,以資參考,使讀史者心目豁然,不為前人謬妄所惑。特于初見處發(fā)其大凡如此。欽此!臣纂輯《廿二史尹記》時,第就坊刻《遼》、《宋》、《金》、《元》、《明》舊史為據(jù)。今蒙高宗純皇帝《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所有人名、官名、地名,一一翻譯改正,始知數(shù)百年以來皆承訛襲謬,今日方得本音,誠千古不刊之書,讀史者宜奉為準的。第恐外間坊刻舊本正多,不能家喻戶曉。臣謹逐一錄出,轉以舊名在前,今名在后,使人知舊本如此,今本如此,讀史者可不迷于檢閱焉。 ○遼 耶律奴哥今改訥格。 習泥烈今改蕭錫甲。 胡土白山今改瑚里巴山。 余睹今改伊都。 夷列今改伊埒。 白斯不今改博碩布。 耶律大石今改耶律達什。 師姑今改錫袞。 撻曷里今改達哈拉。 遐買今改蕭錫默。 余睹姑楚今改余睹姑。 敖盧干今改阿姥罕。 撻魯今改塔魯。 謨葛失今改瑪克錫。 得里底今改達爾丹。 纟鄰今改吉林。 詆沙勒今改并索勒。 述烈今改珠爾。 樸古只沙里今改布固濟蘇沙喇。 普速完今改普蘇完。 可敦今改哈吞。 回王畢勒哥今改伯勒格。 忽兒珊將軍名號,今改呼爾察。 斡里刺今改鄂羅濟。 移剌窩斡今改伊喇鄂斡。 蕭翰本名迪里,遼太宗入汴,賜后族小漢曰蕭翰,自后后族皆以蕭為氏。 敵烈今改迪里。 寒真今改罕扎。 敵魯今改達魯。 阿缽今改阿巴。 郎五今改郎烏。 兀欲今改鄂約。 麻答今改滿達勒,德光從弟。 白麻答白再榮貧虐,滿達勒所取之財又取之,恒州人稱為白麻答,今改白滿 達勒。 津今改伊納克。 述軋今改舒斡。 察割今改察罕。 撻烈今改塔魯。 涅魯袞今改尼嚕袞。 里古直今改努古濟。 兀律今改烏里。 小哥今改肖格。 化哥今改化格。 辛古今改錫古。 燕燕今改葉葉。 寅古今改英格。 忽沒里今改華默哩。 耶律禪珠喇今改耶律琮。 克沙骨慎思今改格什古星什。 昌術今改禪珠喇。 撻馬扈從官號,今改達噶拉美。 巴速堇今改巴爾斯?jié)埂?耶律斜軫今改耶律色珍。 于越官號,今改裕悅。 曷魯今改嚇嚕。 耶律休哥今改耶律休格。 夷離堇今改額勒金。 綰思今改烏蘇。 奚底今改希達。 乙辛隱今改伊遜伊爾。 咄李今改綽里特。 勃古哲今改博郭濟。 蒲奴隱今改布尼雅。 蒲古只今改布格齊。 詳穩(wěn)今改詳袞。 達烈哥今改特爾格。 打里今改達哩。 勒浪黨項別種,今改埒克拉木。 合利今改浩里。 潘羅支吐蕃族,今改巴喇濟。 耶律奴瓜今改耶律諾郭。 迷般囑今改密班珠爾。 逋吉今改日巴勒戩。 者ζ今改扎巴。 廝鋒督今改斯榜多。 ○金 散睹今改索都。 胡突袞今改呼塔噶。 母今改多昂摩。 特母哥今改特默格。 撒鸞今改雅里。 阿古哲今改阿固齊。 斡布后改名宗干,今改斡本。 斡離不今改干喇布。 蒲盧虎今改博勒郭。 撻懶今改達賚。 撒離掎今改色勒默。 黃摑敵古本今改洪郭達呼布。 星顯今改錫馨。 三寶奴今改三寶努。 術虎珠赫。 七斤今改齊勤,即布薩端。 火魯虎必喇地名,今改和爾和必喇。 畏吾兒國名,今改輝和爾。 別失八里地名,今改巴什伯里。 慶山奴今改慶善努。 納合買住今改納哈塔邁珠。 粘合合打今改鈕鈷祿哈達。 獨吉千家奴今改通吉遷家努。 胡沙今改和碩。 萬奴今改鄂諾勒。 烏古孫兀屯今改烏克遜鄂吞。 唐括合打今改唐古哈達。 留哥今改留格。 丑奴今改綽諾。 烏古論奪剌今改烏庫里道喇。 石古乃今改錫固納。 斜烈今改色埒默。 紇兒今改和爾。 抹彖多今改穆延摶多,鍵丁忠。 搜溫今改索袞。 扎達今改卓達。 筆什爾今改必什勒。 查拉爾今改扎拉喇。 素蘭今改蘇托。 銀青伊木沁。 花道戍名,今改和托。 昔烈今改錫喇。 寅答虎今改音達輝。 阿海又名阿哈,今改布薩安貞。 夾谷石里哥今改瓜爾佳錫爾格。 蒲剌都今改富拉塔,即富珠哩德裕。 必蘭阿魯帶今改必嚕阿魯岱。 徒單百家今改圖克坦拜札。 仆散掃吾出今改布薩薩固珠。 佗滿胡土門今改圖們和搏。 烏古論德什今改烏庫哩德升,即埒爾錦。 訛出虎今改恩徹痕。 巴土魯今改巴圖魯安。 訛可今改鄂和。 牙吾答今改要赫德。 移喇八狗今改伊喇巴噶。 訛魯古必喇今改額爾袞必剌。 移剌眾家奴今改伊喇重嘉努。 伯開今改布木凱。 卜吉今改博濟。 胡里今改呼爾噶。 干不答今改鄂博臺。 合達今改哈達。 納合六哥今改納哈塔祿格。 移剌蒲阿今改伊喇豐阿拉。 陳和尚一名彝,彝字良佐,今改禪華善。 連不臺、兀良合皆地名,今改蘇布特、烏梁海。 兩訛可一名草火訛可,一名板子訛可,今俱改鄂和。 六兒今改祿爾。 斡烈今改沃哩。 兀林答今改烏林噶。 按得木今改阿達茂。 定住今改鼎珠。 口溫不花今改琨布哈。 別里古臺今改伯勒格特依。 徒單兀典今改圖克坦烏登。 阿里合今改阿里哈。 納合合閏今改納哈塔赫伸。 石箋女魯歡今改什嘉紐勒綽。 白撒今改博索。 撒合輦今改薩哈廉。 阿虎帶今改阿固岱。 赤盞合喜今改遲嘉喀齊喀。 徒單益都今改圖克坦伊都。 豐新今改封仙。 阿術魯今改鄂卓羅。 眾僧奴今改重僧努。 珠顆今改珠赫。 合周今改哈準。 完顏久住今改完顏玖珠。 斜卯愛實今改錫瑪喇愛錫。 把奴今改博諾。 奴申今改訥蘇肯。 習捏阿不今改薩尼雅布。 都喜今改德希。 木甲塔失不今改珠喜塔克錫布。 蒲察官奴今改富察固訥。 乞奴今改齊諾。 烏古論忽古今改烏庫哩瑚魯。 野驢今改郭葉魯。 女奚烈完出今改鈕祜祿溫綽。 烏古孫愛實今改烏可遜愛錫。 拷栳今改喀喇,即烏古哩鎬。 孛術魯今改富珠哩。 兀沙惹今改烏色。 兀林答胡土今改烏凌噶瑚圖克。 玉山兒今改裕色爾。 夾谷久住今改瓜爾佳玖珠。 ○蒙古 斡難河今改鄂諾河。 孛端叉兒今改勃端察不。 阿蘭果火今改阿掄郭斡。 脫奔咩哩犍今改托敝爽爾根。 畏羅今改衛(wèi)拉特。 也速該今改伊蘇克依。 跌甲溫盤陀山今改特里袞布達拉山。 泰赤烏今改泰楚特。 月倫今改鄂楞。 察兀禿魯官名,今改察袞圖爾。 帖該地名,今改特默格。 太陽罕今改迪延汗。 蔑里乞今改默爾奇斯。 成吉斯汗改今青吉斯汗。 術赤今改卓齊特。 察合臺今改察罕臺。 窩闊臺今改諤格德依。 木華黎今改穆呼哩。 札剌爾今改扎拉爾。 孔溫窟哇今改崆根郭斡。 怯臺今改奇爾臺。 哈臺今改哈斯臺。 薄察今改布扎爾。 拖雷今改圖類。 肅也先今改蕭額森。 吾也兒今改烏葉爾。 珊竹今改薩勒珠特。 察噶察華今改察克察袞。 三哥拔都今改僧格巴圖。 弘吉剌今改鴻吉哩。 塔忽今改達呼。 唆魯忽禿今改蘇呼圖哩。 撒爾塔今改薩里里臺。 兀胡乃太不花今改烏呼鼐爾臺布哈。 安赤今改阿齊臺。 默德那今改默迪納。 派噶木巴爾今改排哈木巴爾。 密里今改密爾。 扎拉丁今改扎拉迪音。 密里汗今改瑪里克汗。 斡脫羅兒地名,今改鄂托落爾。 迭里密地名,今改達爾瑪。 班勒訖地名,今改巴喇勒哈。 塔里寒今改塔里哈。 達嚕噶齊謂掌印官。 撒馬兒罕今改賽馬爾堪。 侯小叔今改侯孝順。 斡可今改翁科。 阿魯帶今改阿魯岱。 博爾術今改博果濟。 納忽阿兒蘭今改納固爾敖拉。 博兒忽今改博勒呼。 許兀慎今改厚新。 赤老溫今改齊拉袞。 撥里班曲律今改都爾本庫魯克,即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等四人, 猶華言四杰也。子孫皆領宿衛(wèi),號四集賽,舊作四怯薛。 亦臘喇翔昆今改齊拉克和雙琨。 霍博地名,今改和博。 庫鐵烏阿剌里地名,今改奎騰阿嚕。 黑馬今改劉哈瑪爾。 斡骨欒今改翁郭羅。 速不罕今改綽布干。 著古今改珠古。 蒙哥今改莽賚扣。 木兒哥今改默爾根。 忽睹都今改瑚圖克圖。 忽必烈今改呼必賚。 旭烈今改轄魯。 阿里不哥今改阿里克布克。 回古乃今改輝爾古納。 塔察爾今改塔齊爾。 亻奔盞今改布展。 闊端今改庫騰。 唐兀烏密今改塘古特烏密。 曲也怯律今改綽依辰類。 欽察國名,今改奇卜察克。 寬佃地名,今改庫勒騰。 木思海亦地名,今改濟蘇哈雅。 玉里吉今改伊勒吉。 拔都今改巴圖。 干羅思今改俄羅斯。 也烈贊城名,今改額里齊。 乃馬真今改鼐馬錦氏。 脫烈哥今改托里格訥。 訛鐵钅享湖蘭地名,今改烏特古呼蘭。 奧都剌合蠻今改諤多拉哈瑪爾。 失烈門今改錫里瑪勒。 曲出今改庫春。 月里麻思今改依拉瑪斯。 也可那顏今改伊克那顏。 牙剌瓦赤今改伊勒噶克齊。 汪吉宿滅禿里地名,今改昂吉蘇默托里。 干兀立海迷失今改烏拉海額錫。 橫相乙兒地名,今改杭錫雅爾。 兀良合臺今改烏特哩哈達。 潤帖兀阿蘭地名,今改奎騰敖拉。 忙哥今改莽噶。 那摩西僧名,今改納摩。 沒脫赤地名,今改摩多齊。 乞里吉忽帖尼今改克勒奇庫塔納。 唆大脫今改蘇固圖。 孫哥今改伊遜克。 也速兒今改約索爾。 孛里叉今改布爾察克。 賽典赤今改賽音鄂德齊。 珊竹帶地名,今改沙卜珠岱。 紐今改耨。 阿答胡今改阿都固。 乞石迷地名,今改克什密爾。 抄馬那顏今改綽勒們諾延。 密里霍者今改密剌伯和卓。 李忽蘭吉今改李呼哩雅濟。 阿術今改阿珠。 苦徹拔都兒今改哲辰巴圖嚕。 脫忽斯今改托郭斯。 真金今改精吉木。 邁鐵赤今改默德齊。 合魯氏今改赫嚕氏。 渾都海今改渾塔噶。 乞臺不花今改奇塔特布哈。 八春今改巴崇。 八思巴僧名,今改帕克巴。 薩斯迦今改薩斯嘉。 族款今改尼克袞。 朵栗赤今改多爾濟。 阿合馬今改阿哈瑪特。 不魯花今改布拉噶。 玉龍答失今改玉龍哈什。 安童今改安圖。 和禮霍孫今改和爾郭斯。 匿贊馬丁今改鼐智密迪音。 ○蒙古 改國號曰元宋度宗咸七年,元世祖至元八年。 賽典赤瞻思丁今改賽音諤德齊展斯迪音。 烏馬兒今改烏馬喇。 阿里海涯今改阿爾哈雅。 合剌今改哈喇。 伯顏今改巴延。 博羅忄今改博羅干。 忙兀今改莽郭。 畏答兒今改鄂約達勒。 遜都思今改安塔海。 塔出今改達春。 阿剌罕今改阿樓罕。 那木罕今改諾摩罕。 合式大王今改和碩王。 宋都<角┦>今改蘇都爾岱。 奧魯赤今改鄂羅齊。 忙兀臺今改蒙古岱。 昂吉兒今改昂吉爾。 野蒲今改葉普爾努。 闊里吉思今改哈丹克濟蘇。 楊璉真伽僧名,今改嘉木揚喇勒智。 昔里吉今改錫喇勒濟。 阿麻里地名,今改阿爾穆爾。 斡魯忄今改鄂爾坤。 也的迷失今改葉特密什。 也速<角┦>今改伊遜岱爾。 抹速忽今改瑪蘇庫。 四集賽分番宿衛(wèi)之官,博勒呼、博爾濟、穆呼哩、齊拉袞四族子孫為之。 火敦腦兒河源,又名鄂敦塔拉,今改鄂端諾爾。 也孫干論今改也孫鄂洛木。 騰乞里塔蒙古謂天為騰格哩,謂山峰為哈達,今改騰吉哩哈達。 阿里伯今改阿勒巴。 燕鐵木兒今改雅克特穆爾。 完者都今改烏哲勒圖。 相答吾兒今改桑阿克達爾。 納剌速丁今改納剌蘇爾丹。 太卜。今改臺布。 也罕的斤今改伊克特濟。 匣剌魯今改錫喇婁。 {雍瓦}古剌帶今改昂吉爾岱。 索羅今改博羅。 亦麻都丁今改尼馬多卜丹。 阿魯渾薩里今改諤爾根薩里。 不魯迷失海牙今改博羅哈思哈雅。 撒的迷失今改撒題勒密什。 桑哥今改僧格。 膽巴今改丹巴。 功嘉葛剌今改恭噶喇實。 突甘思旦麻今改思圖克達木。 哈剌哈孫今改哈喇哈斯。 斡剌納兒今改鄂羅納爾。 徹里今改徹里克。 燕只臺吉今改延濟克臺。 太赤今改塔喇齊。 要束木今改納蘇穆爾。 脫脫忽今改托克托呼。 阿必失合今改阿必錫合。 麥術督丁今改莽珠迪音。 乃顏今改納延。 阿沙不花今改阿實克布哈。 納牙今改納恰。 金家奴今改錦嘉努。 鐵哥今改特格。 玉昔鐵木兒今改約蘇特穆爾。 阿八赤今改阿巴齊。 昔都兒今改薩都爾。 月里迷失又名博羅哈思哈雅,今改云丹密實。 火魯哈孫又名火魯火孫,今改和洛霍斯。 土土哈班都察今改圖圖爾哈。 撒的迷失今改薩題勒迷失。 不魯迷失海牙今改博羅哈思哈雅。 怯伯今改奇卜。 甘麻拉今改噶瑪拉。 合剌帶今改哈喇臺。 亦怯烈今改伊奇哩。 扎忽帶今改扎呼岱。 完澤土別燕今改旺扎勒。 亦黑迷失今改伊克穆蘇。 百查兒今改布扎爾。 明里鐵木兒今改穆爾特穆爾。 阿徹忽突地名,今改哈斯圖嶺。 月赤察爾今改伊徹察喇。 亦里吉<角┦>今改伊勒吉臺。 色辰今改薛禪。 禿魯麻謂釋罪囚作佛事,今改多爾瑪。 三不剌地名,今改賽音布拉克。 伯括吾氏今改巴約特氏。 托里斯今改托里實克。 小薛今改錫錫。 蠻子臺今改曼濟岱。 阿老瓦丁今改阿拉威迪音。 萬僧今改烏遜。 床兀兒今改綽和爾。 俺答今改諳達。 孛伯今改博拜。 特炅臺今改特爾特。 也不干今改額布根。 也速答兒今改伊遜岱爾。 海山今改海桑。 答剌麻八剌今改達爾麻巴拉。 立智理威今改勒芝剌斡。 薛超兀兒今改薛綽爾。 忽憐今改阿什。 楊漢英賜名賽音布哈。 迷兒火者今改密喇卜和卓。 八都馬辛今改巴特瑪琳沁。 馬兀合剌今改馬烏赫哩。 阿忽臺今改阿呼岱。 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仁宗,今改阿裕爾巴里巴特喇。 押忽大珠名,今改雅郭。 完者篤今改額勒哲依圖。 禿剌今改圖喇。 闊闊今改庫庫。 牙忽都今改雅呼圖。 馬諸沙今改茂穆蘇。 沙的今改錫迪。 闊闊出今改庫克楚。 博達今改撥綽。 和世束即明宗,武宗長子,今改和錫拉。 答斯不花今改塔斯布哈。 乞臺普濟今改奇塔特伯奇。 教瓦班西僧名,今改勒斡巴勒。 三布瓦丁今改三布斡鼎。 款徹今改庫齊。 三布瓦今改三布斡。 脫虎脫今改托克托。 保八今改保巴。 忙哥鐵穆爾今改蒙格特穆爾。 不里牙敦今改布琳尼敦。 脫憐今改托琳。 迸不剌今改班巴爾。 阿剌納失里今改喇特納錫里。 鐵里西僧,今改德勒克。 阿兒思蘭今改阿爾薩蘭。 旺光察都今改翁郭察圖。 曲律今改庫魯克。 旺畢今改旺布。 烏馬兒今改烏瑪喇。 木兒火赤今改瑪拉噶齊。 鐵木迭兒今改特們德爾。 只孫衣今改積蘇衣。 雍古今改永固特。 咬住今改約爾珠。 禿忽魯今改圖固勒。 獲都沓兒今改呼都克托里。 昵匣馬丁今改鼐智密迪音。 滅里吉歹今改默爾格特。 碩德八剌即英宗,今改碩迪巴拉。 厘日今改哩日。 教化今改嘉輝。 阿思罕今改阿斯罕。 脫里伯今改圖魯卜。 察阿臺今改察克臺。 伯答沙今改博迪蘇。 買住今改邁珠。 阿木哥今改阿穆噶。 脫不臺今改圖布臺。 月魯帖木兒今改伊嚕特木爾。 卜領勤多禮伯臺改布凌錦都爾伯特。 普顏篤改布延圖。 乞失監(jiān)改齊克慎堅。 禿禿哈今改圖圖爾哈。 八爾吉思今改巴爾積蘇。 乃剌忽今改鼐拉固。 塔失海牙今改塔斯哈雅。 黑驢今改赫魯。 脫忒哈今改托多爾海。 亦列失八今改伊薩巴。 帖赤今改塔齊爾。 胥益兒哈呼今改索約爾哈瑚。 鎖咬兒哈的迷失今改索約勒哈達穆蘇。 鐵里威失今改德威蘇。 奴兒干今改尼嚕罕。 圖帖睦爾即文宗,今改圖卜特穆爾。 亦啟烈今改伊奇哩。 益里海涯今改伊勒噶雅。 鐵治今改特克錫。 赤斤鐵木兒今改徹辰特穆爾。 也先鐵木兒今改額森特穆爾。 按梯不花今改阿爾古布哈。 探忒今改塔坦。 干羅斯今改烏魯斯。 失禿兒今改錫達爾。 旭邁杰今改舒馬爾節(jié)。 別烈迷失今改巴勒密拉錫。 焉速忽今改延斯固。 買奴今改滿努。 禿滿今改圖們。 紐澤今改寧珠。 馬剌今改馬剌勒。 曲呂不花今改奇爾布哈。 兀魯思不花今改烏魯斯布哈。 鎖禿今改寧珠蘇圖。 八八罕今改巴巴罕。 阿速吉八今改阿蘇奇布。 左塔不臺今改左塔布臺。 塔失帖木兒今改塔什特穆爾。 也先捏今改額森鼐。 阿剌忒納失里今改喇特納錫哩。 鐵木哥今改特默格。 朵朵今改多木達。 明理董阿今改莽賚托噶。 別不花今改拜布哈。 王不憐吉臺今改旺布凌吉特。 乃馬臺今改鼐馬岱。 蔑理吉<角┦>今改默爾吉濟特。 脫別臺今改托博臺。 曲烈今改奇拉爾。 別鐵木兒今改拜特穆爾。 王禪今改旺辰。 松山今改蘇克纟散。 懷王圖卜特穆爾即文宗。 闊闊臺今改庫庫特音。 鐵木兒補化今改特穆爾布哈。 撒敦今改薩敦。 唐其勢今改騰吉爾斯。 闊不花今改庫庫布哈。 忽喇臺今改呼喇臺。 探馬赤今改特默齊。 馬扎兒今改穆齊爾臺。 自當今改則丹。 不花帖木兒今改布哈特穆爾。 囊加臺今改囊嘉岱。 寬徹今改庫齊。 雕阿不剌今改多阿克巴勒。 奴兀倫今改努掄。 唐兀氏今改瑭古特氏。 護都篤今改胡土克圖。 欽察臺今改奇徹臺。 阿兒思蘭海牙今改阿爾薩蘭哈雅。 阿榮今改鄂允。 鐵木兒脫今改特穆爾圖。 輦真乞剌思西僧名,今改年扎克喇錫。 懿質班明宗子,今改額琳沁巴勒。 禿堅今改圖沁。 伯忽今改布固。 阿禾今改阿瑚。 乞住今改克楚。 帖木爾不花今改特穆爾布哈。 小云失今改碩裕實。 八不沙今改必巴什。 云都思帖木兒今改溫都素特穆爾。 脫脫木兒今改托克托穆爾。 只兒哈郎今改濟爾噶朗。 也的迷失脫迷今改伊德爾實特默。 觀音奴今改觀音努。 野里牙又作野里海牙,今改阿里雅。 馬兒今改瑪爾。 阿剌忒納答剌今改喇特納達喇。 香山今改希沙。 搠思班今改綽斯巴勒。 也速也不干今改伊蘇伊伯根。 古納答剌今改古嚕喇特納。 阿魯渾撒里今改鄂爾根薩里。 燕帖古思今改雅克特古思。 怯烈今改克。 必剌都古彖失今改必喇圖庫圖齊。 玉珍達八的剌板的今改木津達巴迪爾班第。 必剌忒納失里沙津愛護持今改布哩訥實喇音沙津阿固齊 僧家奴今改僧嘉努。 扎牙篤今改濟雅圖。 妥忄帖睦爾即順帝,今改托歡特穆爾。 邁來的今改瑪里達。 阿魯渾帖木兒今改阿里袞特穆爾。 伯牙吾今改巴約特。 真哥今改珍格。 普化今改布哈。 泰不花今改臺哈布哈。 伯牙吾臺今改巴約特。 丑的今改綽臺。 黨兀班今改丹巴。 佛家閭今改佛嘉律。 搠斯監(jiān)今改綽斯戩。 汪家奴今改旺嘉努。 沙剌班今改錫哩巴勒。 燕者不花今改楊珠布哈。 世杰班今改沙克巴勒。 月可察兒今改依克徹爾。 只兒瓦歹今改珠爾噶岱。 月魯不花今改阿嚕布哈。 也里牙今改阿里雅。 不答失里今改布特達錫里。 月闊察兒今改伊克徹爾。 夔々今改庫庫。 吾者野人今改烏哲勒額森。 鐵木兒達識今改特穆爾達什。 別兒怯不花今改博爾克布哈。 燕只吉<角┦>今改延濟克臺。 忽都不花今改瑚圖克布哈。 朵爾直班今改多爾濟巴勒。 亦憐真班今改額琳沁巴勒。 朵兒只班今改多爾濟巴勒。 斡勒海壽今改烏蘭海蘇。 哈麻今改哈瑪爾。 雪雪今改蘇蘇。 脫忽思今改托郭斯。 拔實今改巴克什。 伯帖木兒今改拜特穆爾。 亻契哲篤今改奇齊葉圖。 禿魯今改圖魯。 禿赤今改圖齊。 達識帖木爾今改達什特穆爾。 寬徹哥今改琨徹格爾。 丑閭今改超爾。 禿堅不花今改圖沁布哈。 徹里不花今改齊里克布哈。 兀忽失今改烏格什。 徹徹帖木兒今改徹辰特穆爾。 密爾麻今改瑪爾默。 和謨今改和謨克。 阿思蘭今改阿斯蘭。 察罕帖木兒今改察罕特穆爾。 晃火帖木兒今改鴻和特穆爾。 完者帖木兒今改旺扎勒特穆爾。 和尚今改華善。 阿里渾察今改阿里袞徹爾。 普化今改布哈。 泰不華今改臺哈布哈。 伯牙吾臺今改巴約特。 丑的今改綽臺。 慶童今改慶同。 黨兀班今改丹巴。 佛家閭今改佛嘉律。 完者不花今改旺扎勒布哈。 寬徹普化今改庫沁布哈。 愛猷識理達臘今改阿裕錫哩達喇,即順帝太子。 汝中柏今改儒克忠巴勒。 悟良哈臺今改烏蘭哈達。 褚不花今改褚布哈。 班格今改伴哥。 不蘭奚今改布喇奇。 紐的該今改努都爾岱。 完者都今改旺扎爾圖。 答理麻失里今改達爾瑪錫哩。 胡伯顏今改胡巴延。 帖木補花今改特穆爾布哈。 兀都蠻今改烏德美。 達國珍今改達克津。 伯顏今改巴延。 普顏不花今改布延布哈。 竹貞今改珠占。 壽童今改碩通。 哈喇魯今改哈喇魯特。 燕赤不花今改伊齊布哈。 朵列今改都。 崔完者帖木兒今崔改旺扎勒特穆爾。 石抹宜孫今改舒穆爾伊遜。 迪烈今改德里纟。 厚孫今改和遜。 樸不花今改布木布哈。 伯顏不花的斤今改巴延布哈德克津。 大圣奴今改達勝努。 也先忽都今改額森呼圖克。 擴廓帖木兒今改庫庫特穆爾。 木兒古徹兀地名,今改穆爾固楚。 塔思帖木兒今改塔斯特穆爾。 馬合謀今改瑪哈穆特。 貊高今改摩該。 伯撒里今改巴咱爾。 老的沙今改羅達錫。 也速今改伊蘇。 答蘭帖木兒今改達蘭特穆爾。 真保今改珍布。 上都馬今改瑪勒。 那海今改金諾海。 伯達兒今改畢德爾。 八思兒今改巴咱爾。 脫烈伯今改圖魯卜。 虎林赤今改和爾齊。 滿尚賓今改瑪實貝爾。 掩篤剌哈今改溫都爾罕。 脫因帖木兒今改托音特穆爾。 侯伯顏達世今改侯巴延達什。 沙藍答兒今改錫喇岱爾。 神保今改紳寶。 朵耳麻今改多爾瑪。 迭里彌實今改德爾密什。 阿里袞察罕帖木兒之父。 也兒結尼今改額爾吉訥。 黑廝今改赫色。 迭兒必失今改德爾畢什。 樸賽因不花今改富森賽音布哈。 滿川今改穆辰。 阿兒溫沙今改阿爾烏遜。 卜顏帖木兒今改布延特穆爾。 牙罕沙今改揚沙。 伽真西僧名,今改結琳沁。 禿魯帖木兒今改圖嚕特穆爾。 演揲兒言淫褻之處也今改延徹爾。 倚納言淫褻伙伴今改伊納克。 皆即兀該言事事無礙也,今改濟齊烏格衣。 哈喇答今改哈喇臺。 加巴剌般樂器,今改噶巴拉薩巴。 報恩奴今改報恩努。 大斡耳朵謂大家產也,今改大鄂爾多。 洪丑驢今改洪超爾。 哈剌章今改哈喇章。 桑哥失里今改桑圖錫里。 答失八都魯今改達什巴圖魯。 火赤溫今改和實袞。 絆住馬今改珠爾馬克。 陳也先今改陳額森。 蠻子海牙今改曼濟哈雅。 劉哈剌不花今改劉哈喇布哈。 雪雪今改蘇蘇。 慶生今改齊克慎。 蓋里伯今改噶爾布。 韓扎兒今改哈扎噶爾。 沙不丁今改沙布迪里。 上都罕今改沙達哈。 阿魯渾河今改鄂爾坤河。 土喇河今改圖拉河,皆黃河源。 別篤山今改畢道山。 長加奴今改昌嘉努。 何瑣南普今改何索諾穆溫布。 卜納剌今改伯納。 喃加巴藏卜今改納木扎勒巴勒藏布。 南哥思丹八亦監(jiān)藏今改納木喀薩丹巴嘉木燦。 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之孫,今改特古斯特穆爾。 俄力思今改額蘇。 巴者今改拜哲。 伯顏子中今改巴延資中。 脫火赤今改托和齊。 愛足今改按珠。 忽都帖木兒今改瑚圖克特穆爾。 亦憐真今改額淋沁。 達里麻今改達爾瑪。 達的今改托迪。 乃剌吾今改鼐喇固。 劉探馬赤今改劉特默齊。 一禿河今改伊圖河。 地保努今改迪保努,即元順帝之曾孫。 天保奴今改添保努。 也速迭兒今改伊遜岱爾。 咬住今改耀珠。 坤帖木兒今改琨特穆爾。 鬼力赤今改郭勒齊。 兀良哈今改烏梁海。 迤都山今改伊都山。 徹徹兒山今改察察爾山。 索林帖木兒今改布琳特穆爾。 買的里八剌今改密迪,元順帝孫,順帝嗣君阿俗裕錫哩達喇之子。 哈禿兀今改哈拉固。 火真蒙古人,永樂中番將。 安克帖木兒哈密王,今改恩克特穆爾。 脫列干韃靼人,今改圖嚕根。 阿魯臺今改阿嚕臺。 察罕道魯花今改察罕達爾噶。 瓦剌灰迤北降人,今改鄂爾和。 哈里麻西僧名,封為大寶法王,今改哈里瑪。 瓦剌蒙古部落,今改衛(wèi)拉特。 馬哈木今改馬哈木特。 把禿孛羅今改巴圖博羅。 爰答失今改諾袞達什。 本雅失里今改布尼雅錫里,本元裔。 別失八里地名,今改巴什伯里。 兔力帖木兒哈密王,今改推勒特穆爾。 老的沙涼州番酋今改婁達袞。 答里巴衛(wèi)拉特汗,今改塔爾巴。 忽蘭忽失溫衛(wèi)拉特地名,今改和拉和錫袞。 康哈里孩地名,今改剛哈拉海。 屈律兒河在朵顏境名,今改啟拉爾河。 也先土于蒙古人,今改額森托于。 答蘭訥木兒地名,今改達蘭納穆爾河。 闊闊納浯兒今改庫庫諾爾。 母納山今改穆納山。 阿卜只俺今改鄂博爾濟延。 托都不花元后,今改托克托布哈。 也先今改額森。 喃哥今改訥格。 困即來今改琨濟楞。 完者脫歡今改旺扎勒托歡。 皮兒馬今改丕勒馬尼。 黑麻今改哈瑪爾。 乞兒蠻今改奇里瑪。 革干帖木兒今改格根特穆爾。 孛來韃靼部人,今改保喇。 麻兒可兒今改穆爾格爾,號小王子。 毛里孩今改瑪拉噶。 孛汗今改博汗。 烏林臺巴靼今改烏林臺巴丹,是為淮噶爾之始。 答實巴番僧,今改扎實巴勒。 巴堅參亦番僧,今改托把勒木燦。 卜列革今改布拉噶。 把塔木兒今改巴圖穆爾。 罕慎今改哈商。 阿力今改阿里。 速檀今改蘇勒坦。 牙蘭今改伊蘭。 乜克力今改默克埒。 脫羅干今改陀羅陔。 亦思馬因今改伊斯瑪音。 辛愛諳達子,今改錫林阿。 桃松泰韃女,錫林阿之妾,今改托斯齊。 吉能即濟農也,濟農本蒙古王號,舊分作吉囊、吉能,今仍改濟農。隆慶初, 濟農據(jù)河套,為西陲諸部長,屢入寇,乃以王崇古總督三邊。 老把都今改婁把圖爾。 土蠻今改土默特,即韃靼小王子后。 把都兒今改巴圖爾。 通罕今改托干。 把漢那吉諳達孫,今改巴噶奈濟。 一克哈屯諳達妻,今改伊克哈敦。 襖兒都司今改鄂爾多斯,蓋即今鄂爾多斯地。 昆都力今改昆都埒,即老把噶,本諳達弟。 朵顏長禿今改朵顏察克圖。 董狐貍今改董呼哩。 長昂今改長安。 張其哈剌今改章齊喀喇。 切盡臺吉今改徹辰臺吉。 黑石灰今改哈斯坦。 委今改韋微。 爰土今改諾木圖。 拱土今改恭圖。 卜言臺周今改布延臺珠爾。 把速亥今改蘇巴爾噶。 炒花今改綽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